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8亿美元抛入大海
朱国勇
加拿大西部有个加宁特群岛,它由400多个零星小岛组成,这里四季如春,风景如画,是加拿大最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在群岛的最西边,有一个小岛名叫籁哥,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托鲁克一家三口,就生活在这里,他们是小岛上唯一的居民。
托鲁克一家世代生活在这个小岛上,早在加拿大政府成立之前100多年,托鲁克家族就已经在这里落户定居。所以,依据加拿大法律,籁哥小岛属于托鲁克家族的私有财产。其实,加拿大地广人稀,土地根本不算什么,这么一个小岛根本没人在乎。只要是土著的加拿大居民,都留有一大块广阔的土地。
托鲁克有一艘旧帆船,这是打鱼和交通的工具,还有3间白墙碧瓦的房子。坐在门前,就可以看到蓝天碧海,白鸥点点,有高大的棕榈在温润的海风中摇摆。清粼粼的海水卷着巨大的浪花,“啪”的一声撞在礁岩上。在洁净的阳光映射下,浪花散珠碎玉一般闪着晶莹的光。在这天堂般的景致里,一家人生活得安宁而幸福。
有一天,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开了。在籁哥岛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青玉矿,储量惊人,据保守估计,价值也有三百亿美元。
加宁特群岛的居民兴奋了,他们纷纷驾船来到籁哥岛,向托鲁克表示祝贺。有不少人还不住在岛上走走看看,直到夕阳西垂,还留念着不忍离去。
他们说:“这回托鲁克发财了,托鲁克再也不用辛苦打鱼了。”
托鲁克淡淡地一笑。每天早晨,他依然迎着朝阳去打鱼,胳膊上结实的肌肉,在阳光下闪着黝黑的光泽。傍晚,在艳红的落日下,托鲁克坐在一张老木藤椅上,宁静地读一本书。妻子,在屋后打理菜地。孩子像穿花蝴蝶一般飞来飞去,不时发出银铃般的笑声……
四个月后,加拿大矿业公司找到了托鲁克,他们开出了优厚的条件:一套宽敞的住房,另外,再加500万美金的安置费。
周边岛屿上的居民纷纷惊叹:“这是上帝的礼物!”“托鲁克被馅饼砸中了!”
托鲁克十分诚恳地拒绝了矿业公司的请求。他说:“这是祖先留下的产业,我不想转让,真的抱歉,先生们。”
几天后,不甘心的矿业公司又派人来了,这回安置费提高到了2000万美元。可是,托鲁克依然摇头。这回,加宁特群岛的居民们不乐意了。有人撇着嘴,开始说风凉话:“托鲁克这家伙,奇货可居!当然要狠狠地敲矿业公司一笔。”
第三回,矿业公司的一位执行副总登门,并把安置费提高到了1亿美金。这几乎是天价!托鲁克仍然摇头。他认真地说:“这不是钱的问题。我自小就生活在这里,我舍不得离开。再说,这么一个天堂般迷人的岛屿,如果变成了机器轰鸣、渣土碎石遍地的矿场,那简直是对上帝的亵渎!”
第二年春天,矿业公司老总来了,这回安置费提高到了8亿美元。老总拿着拟好的合同,脸上透着企盼:“这已经是我们公司所能开出的最高价了。托鲁克先生,希望您能认真的考虑一下,只要您签了这个合同,您立刻就能跻身世界顶级大富豪的行列。”
托鲁克接过合同,轻轻一扬手,那纸合同就如一只洁白的海鸥,随着浩荡的海风,翩翩然,落入激荡的海涛之中。
老总先是惊诧,接着是满脸的钦佩,他拉着托鲁克的手,由衷感慨:“不爱钱的人我确实见过,但是像您这样不爱钱的,我还真没见过。我实在无法想象,你有着怎样宽广又怎样沉静的胸怀。”托鲁克笑了:“谢谢,先生。我早就说过,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我实在舍不得这个岛,这么多年了,我真的习惯了。”
老总又是沮丧又是感动地离开了籁哥岛,在归去的途中,他想起了很多很多,关于人生,关于名利,关于成败,他有了许多崭新的认识。回首望去,夕阳下的籁哥岛,唯美得如同一幅中世纪的油画。
事后,托鲁克是这样说的:“很多人过多依赖金钱。那是因为,只有金钱才能满足他们的心灵。可是,如果碧海、蓝天与白鸥已经让一个人的内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那么,还要那么多钱来做什么呢?”
(选自2012年第1期《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请指出小说第4段中划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4分)
答:    
【小题2】得知籁哥岛有一个巨大的青玉矿之后,各方反应如何?请作简要概括。(6分)
答:    
【小题3】有人说小说到“唯美得如同一幅中世纪的油画”就可煞尾,有人则说最后一段话应该保留。你赞成哪种说法?请简要说说理由。(7分)
答:
【小题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小说通过托鲁克不肯把籁哥岛转让给加拿大矿业公司去开采青玉矿一事的叙写,引发读者对人生、金钱、名利等的思考,发人深省。
B.托鲁克说:“这是祖先留下的产业,我不想转让,真的抱歉,先生们。”这话表明托鲁克不愿以500万美金的低价轻易放弃祖先的产业。
C.加拿大矿业公司先后四次与托鲁克交涉,不断提高其安置费,意味着籁哥岛的青玉矿的确有着巨大的开采价值。
D.看到托鲁克把合同扔到大海里,老总由“惊诧”到“钦佩”再到“感慨”,这一系列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直接表现出了托鲁克不慕名利的品格和宽广沉静的胸怀。
E.小说的标题“8亿美元抛入大海”既有吸引读者眼球的震撼力,又能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还能暗示小说的主题,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7: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砍的不如旋的圆
梁衡
①“砍的不如旋的圆”,这是我的家乡农民常说的一句俗话。比如你要做一个木球,可以用斧子慢慢地去砍,但总不如在旋刀下飞快地一旋,便又光又圆。我在孩童时就听到这句话,现已过花甲之年还常常想起,可见真理总是颠簸不破,历久弥新。
②过去我当记者时经常碰到一些热心写稿的通讯员,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写稿,投稿,甚至不远千里来报社送稿,虽命中率极低,但还是乐此不疲。后来又碰到一些多少有点权力的干部将自己的讲话、随感、日记,甚至文件汇集,一本一本地出书,以为这样就有政绩,有名气,这正是用斧子砍制一个木球。
③砍和旋到底有什么不同?其实就是跳出自我,敢于革新,就隔一层窗户纸,捅破之后就是质的飞跃。
④由砍到旋首先是方法的革命。成语言“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是讲意志、恒心,你真的用绳锯木、水穿石,这要等到何年何月?方法不变,隔靴搔痒。往大的说,工具和方法是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往小的说,工具和方法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助推器,是他的生存力。
⑤其次,由砍到旋是知识的跃升。你为什么只知道闷头砍,是因为你没有新知识,抱残守缺,还自鸣得意。如计算一道天文数字的大题,人家用计算机算,你却用手算、珠算,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只能这样。在别人看来很无聊的文字你却在津津有味地写,因为你没有这方面的审美知识,不知道什么叫好,总在一个低标准上重复。
⑥第三,由砍到旋是规律的掌握,是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一个掌握了规律和理论的人一下子就能从根本上判断出这件事该干还是不该干。历史上不知有多少人在迷着制造永动机,而科学家只须用“能量守恒”四个字就将此事判了死刑。
⑦“砍”与“旋”,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如要跨越必得有“惊险的一跳”。 
⑧我们曾有过因“砍”而败的惨痛教训。大跃进的失败是用战争的方法,来“砍”经济建设;“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就是用革命党的理论来“砍”执政。就是现在也有许多事还沉湎于这种“砍”的盲目和自豪之中。据统计,我国每年拍1.4万集电视剧,而能播出的不到四分之一,每年出版4300部小说,人们能记住的又有几何?再说到每年的会议、报告、文件就更是一个天文数字。废品之多、废话之多群众早已经看得很发笑了,但还是乐此不疲,继续耐心地“砍”制一件皇帝的新衣。
⑨为什么总是跳不出保守、封闭的误区?原来除方法、知识、理论之外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障碍就是太追求功利,自欺欺人。这样说来,“砍”与“旋”又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这背后又有价值观、人生观在起作用了。
(选自2012年09月04日《人民日报》,有刪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砍”的寓意。
【小题3】如何理解第⑦段中“惊险的一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搭台
王春迪
老街有句老话:有钱不显摆,一生算白来。要说富人显摆,无可厚非,可老街上的穷人也喜欢显摆。譬如老街人买油条,卖油条的到了自家门前,他不喊,非等人走到街那头了,才出来,罩着手吆喝。等卖油条的过来了,他们左看看右看看,用一只手捏捏,然后挑一根稍微大一点儿的。转身进屋,把油条扔给孩子。直等孩子把油条吃得还剩下拇指大了,这边稀粥也喝完了,接过来,擦擦嘴,擦得油光光的,这就出门了!
海爷号称老街首富,喜欢显摆也是出了名的,经常叫乞丐在他面前排成队伍进行施舍,生怕有人没吃到。两年前他建宗祠,从初一选到十五,好不容易看上一块地儿,可惜地面不平,不过就是垫点土的事儿,海爷愣是大老远儿地让人拉了几车煤块儿填上!那年月,百姓管煤炭叫“乌金”,金贵着呢!人家却用来填坑,虽然是煤渣儿,但比泥土不知要金贵多少。你说这人会显摆不?没想到,那年冬天冷的出奇,那些没有钱取暖的穷人则挖了这些煤渣烤火取暖,度过了这艰难的日子。
过了几年,鲁东南遇上了百年不遇的蝗灾。鲁东南地界,家家院子里都种树。究其原因,其中一点,就是等闹饥荒时,没东西吃,还能用树皮果腹。要说这一场灾真的太严重了,这年冬天,还没到腊月,好几户以前穿长衫、吃细粮的体面人家,家里的树都没皮了,更别说普通百姓了。
然而,谁能想到,就在这样一个节骨眼儿上,海爷竟然还要搭一新戏台子!
大奶奶三番五次劝海爷:“这个戏台子搭不得!外头饿死了那么多人,你这边还想着搭戏台子,老百姓要饭都没地儿要去了,你这边还想着乐和,太不地道了!你一辈子好玩好显摆,可在这节骨眼儿上,你不怕别人骂你?”
大奶奶嘟囔了几次,海爷就急了,眼一瞪:“饿死人怎么了?外头死了人还不许我痛快了?这台子我还非搭不可了!”
府里上上下下,对海爷搭新戏台子的事儿,议论纷纷,都觉得海爷这事做得不妥,所以,对于抬砖搬瓦拉料子之类的活儿,个个不太热情,叫谁谁磨洋工。
海爷生气了,吩咐管家:“从明儿起,在门口支几口大锅熬粥,凡是给我搬砖抬泥的,哪怕搬一块,我也管他一顿饭!”
大奶奶一听,当时就哭了:“老爷,您这是要败家呀,这样值吗……”
海爷一笑:“不值,但痛快。”
更离谱的是,新戏台子眼瞅着快搭完了,海爷又不知在哪儿听了一个风水先生的话,说戏台子方向不对,拆了重搭!
如此这般,折腾了几个月,海爷府上的人,连个年都没过安生。
不想,直至第二年开春,万物复苏,莺飞草长,海爷突然又不建了,半拉子撂在那儿,几次风吹雨打过后,豁得像是被哪个豁了牙的天神啃过了似的。
大奶奶偷偷把管家喊了过去,捂着心口问管家:“老爷这一回又搭台,又施粥的,总共花了多少银子?”
管家皱了皱眉头。大奶奶说:“你尽管告诉我,话进了我的耳朵里,就烂了。”
管家近一步,悄声说:“近三年的生意,算是白赚了。”
大奶奶眼泪唰地滚了下来。
管家又说:“大奶奶先别急,老爷有话,没对您讲。”管家告诉大奶奶,年前这场灾,让老街上好多光景还不错的人家,都开始啃树皮了。在这条街上,他们本是有头有脸的人,以往出了门也都显摆得不得了,最好脸面。如今,突然要端着碗去要饭,他们可能放不下身段,拉不下面子。这寒冬腊月的,地上连根草都没有,河里也都结了冰,不饿死才怪。海爷就是想到这一点,才想了这个法子,这样,既帮他们过了冬,又照顾到他们的面子。
大奶奶听罢,眼一亮,骂了海爷一句,转脸怪管家道:“你怎么不早点告诉我?”
管家作揖道:“老爷不让我告诉您。”
随后几个月,海爷屡次寻思起那个戏台子,说想把那个半拉子戏台搭完。海爷这么说,却实在抽不出时间。因为开春后,府上的生意不知怎么的,忽然比往年忙出好几倍来,每日车水马龙,宾客如流……
不久,一股流窜的土匪听说了老街海爷的富有,想去打劫海爷,可让他们料想不到的是,别说在海爷府上找一个内应了,偌大一条老街,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一听说要打海爷家的主意,无论对方许以什么好处,愣是没有一个愿意给他们当耳目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老街人买油条时的显摆,一是为了引出海爷的“显摆”,二是让这些人的“显摆”与海爷为他人着想的“显摆”行为形成对比。
B.海爷用煤渣块填平土地、搭新戏台解救乡亲可以让人理解,但让乞丐排队进行施舍则确实令人不可思议,虽然目的是好的,但行为失当。
C.小说中写鲁东南遇上了百年不遇的蝗灾,即使以前穿长衫、吃细粮的体面人家也要吃树皮果腹,其作用主要是突出了海爷的富有。
D.海爷对府里上上下下那些不太热情、磨洋工的让人非常不满,很痛心,认为他们没有一丁点儿同情心,也辜负了自己的一片苦心。
E. 小说描写人物很到位,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即使是次要人物的管家,也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
【小题2】大奶奶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完全多余,可以不要,你认为呢?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俄)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抢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
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
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 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
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 吊死他!枪毙坏蛋!”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
“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
“你这么办。”父亲说。
“什么?”
“你认识卡秋莎吗?”
“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
“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
“你为什么不去?”
“他们会打你的。”
“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
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
“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领头的人同意了 。
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你呢?”
“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
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
“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
“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
“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
(选自《哈吉穆拉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从警察起初的执拗到最后的落泪,从百姓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宽容谅解,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凸显了人性的力量。
B.“同一个神灵”是指亲情与爱,同情和怜悯,也正是孩子对父亲的爱使人们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
C.儿子的出现,使事态发生变化,不仅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而且也使得愤怒的群众生发悲悯情怀。
D.“脸色越发阴沉了”表现了警察内心对周围群众的仇恨和对儿子的担心,“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表现了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惊喜之情。
E.“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等动作和神态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形象。
【小题2】小说的开头写人群大声叫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警察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小题4】“孩子”的出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从主题思想、形象塑造和结构安排三个方面,任选一个方面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朱光潜
①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又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拿欣赏古松的例子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
②这里要进一步来研究一个浅例。比如我们看下列六条垂直线,往往把它们看成三个柱子,觉得这三个柱子所围的空间(即A与B、C与D、E与F所围的空间)离我们较近,而B与C以及D与E所围的空间则看成背景,离我们较远。还不仅此。我们把这六条垂直线摆在一块看,它们仿佛自成一个谐和的整体;至于G与H两条没有规律的线则仿佛是这整体以外的东西,如果勉强把它搭上前面的六条线一块看,就觉得它不和谐。

⑴A、B、C、D、E、F为六条平行垂直线,G与H为两条没有规律的线。
⑵A与B、C与D、E与F距离都相等。

③从这个有趣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很重要的道理。
④一、最简单的形象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把六条垂直线看成三个柱子,就是直觉到一种形象。它们本来同是垂直线,我们把A和B选在一块看,却不把B和C选在一块看;同是直线所围的空间,本来没有远近的分别,我们却把A、B中的空间看得近,把B、C中的空间看得远。由此可知在外物者原来是散漫混乱,经过知觉的综合作用,才现出形象来。形象是心灵从混乱的自然中所创造成的整体。
⑤二、事物本来也要有可综合为整体的可能性。A至F六条线可以看成一个整体,G与H两条线何以不能纳入这个整体里面去呢?这里我们很可以见出心和物的关系。我们从左看到右时,看出CD和AB相似,DE又和BC相似。这两种相似的感觉便在心中形成一个有规律的节奏,使我们预料此后都可由此例推,右边所有的线都顺着左边诸线的节奏。视线移到EF两线时,所预料的果然出现。预料而中,自然发生一种快感。但是我们再向右看到G与H两线时,就猛觉与前不同,不但G和F的距离猛然变大,原来是像柱子的平行垂直线,现在却是两条毫无规律的线。这是预料不中,所以引起不快感。
⑥这里所谓“预料”自然不是有意的,好比深夜下楼一样,步步都踏着一步梯,就无意中预料以下都是如此,倘若猛然遇到较大的距离,或是踏到平地,才觉得这是出于意料。许多艺术都应用规律和节奏,而规律和节奏所生的心理影响都以这种无意的预料为基础。
⑦懂得这两层道理,我们就可以来研究美与自然的关系了。一般人常欢喜说“自然美”,好像以为自然中已有美,纵使没有人去领略它,美也还是在那里。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说“自然美”就好比说上文六条垂直线已有三个柱子的形象一样,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过艺术化,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比如你欣赏一棵古松,一座高山,或是一湾清水,你所见到的形象已经不是松、山、水的本色,而是经过人情化的。各人的情趣不同,所以各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致。
⑧美的欣赏就如“情人眼底出西施”,不过寻常恋爱都有意无意地存有“欲得之而甘心”的态度,美感的态度则丝毫不似这样。一朵花无论是生在邻家的园子里或是插在你自己的瓶子里,你只要能欣赏,它都是一样美。老子所说的“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可以说是美感态度的定义。
(选自《谈美》第七篇,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将文中附图下面的说明补充完整。
【小题2】调整语序并使用恰当关联词语,将下面三个单句组合成一个复句,使之成为第⑤段的结尾句。
⑴ G与H两线被摈于整体之外。
⑵ G与H两线在情感上和其他六条线不能谐和。
⑶ G与H两线在物理方面和其他六条线不同。
【小题3】作者认为“美的欣赏”与“寻常恋爱”不同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美”的阐释,最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
A.荀子: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
B.柳宗元: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C.休谟: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D.狄克罗斯:不管有没有人,卢浮宫的美不会因此而荡然无存。
【小题5】本文对“美与自然”的阐释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