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最后的常春藤叶》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 小东西。”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 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 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 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 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 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末了看看窗外, 亲爱的, 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 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 亲爱的, 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 他画在墙上的。”

A.作者没有实写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情形,而是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式,使得小说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B.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而得了肺炎去世的,这体现出贝尔曼的崇高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C.苏艾称贝尔曼画的叶子是“杰作”,不仅因为这片叶子画得逼真,更因为这片叶子融入了贝尔曼的善与爱,给予病人求生的信念,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
D.作者在小说结尾借苏艾之口解开悬念,却没有写琼珊的反应,作者用这种方式婉转而含蓄地表达了对琼珊不知感恩的谴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0-07 12:01: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后的篝火
邴继福
小兴安岭的冬天,白天大雪纷飞,夜晚滴水成冰。政府虽然明令封山,保护生态,劝告并帮助村民改行谋生,但以此为生的少数几个人目光还是盯在林子里。猎人就是其中的一个。
猎人和猎狗为了追赶一头受伤的野猪,已经在林子里转悠了好几天,都累得筋疲力尽。
雪厚路难辨,一不小心,猎人掉进一个深坑里,怎么也爬不出来,猎狗也跳下去做伴。好在坑里避风,还有些枯枝烂叶,能点燃篝火。
在林子里生存,离开篝火和干粮,不是冻死,也得饿死。可是,眼下干粮早吃完了,火柴也仅剩下几根。猎人心里早就紧张了,猎狗却浑然不知。
连累带饿,猎人几次昏倒。再次醒来时,他突然产生一个罪恶的念头——杀狗。眼下,只有狗肉可以充饥。可是这只狗已经跟他多年,几次打猎面临险境,都是猎狗让他化险为夷。
记忆犹新的是那年冬天,他带着猎狗打猎。途中遇见棵两搂粗的杨树,树干里有动静。凭经验判断,里面肯定有“蹲仓”的黑熊,他便操起弯把锯,贴着树干拉起来。
拉着拉着,突然拽不动了。他便使足力气,猛地一拽,立刻传来熊的嚎叫,接着一声巨响,树干裂成两半。一只黑熊跳出树洞,嘴巴淌着血,向他扑来。
猎人猜测,黑熊好奇且贪玩,刚才肯定是用嘴把锯片咬住了,他使劲一拽,便把熊嘴拉豁了。熊疼坏了,使劲把树洞挤成两半,张开血口要咬人。
猎人见势不妙,两只胳膊顺势伸进熊嘴里,攥紧双拳紧抵熊的嗓子,全力与熊对峙。熊嘴被胳膊撑住,没办法咬人,便与人周旋。人和熊同时摔倒,在雪地上翻滚。
猎人知道,时间久了,自己肯定不是熊的对手。在他即将绝望之际,突然听到熊的一声惨叫,松开他落荒而逃。猎人好生奇怪,定睛一看,原来,熊腿已被猎狗咬烂,血流如注……
那之后,猎人对狗更是疼爱有加。狗很有灵性,深知受到主人宠爱,因此对主人更加忠诚。
现在,猎人面临新的绝境,突然想到杀狗。虽然有点残忍,但他觉得,不这样做,自己肯定会被饿死。在这生死攸关之际,别无选择。
决心已定,不能迟疑。猎人右手拔出猎刀,藏在身后。眼里露着凶相,向不远处的猎狗爬去。
猎狗也饿坏了,正闭目养神,听见动静,睁开疲惫的双眼。它突然发现,主人的眼神有些异样——以往都是柔情似水,现在却充满了杀机。但是,狗对主人永远不存戒心,仍然像平时一样,伸出舌头要舔他的手。
猎人只好伸出左手任他舔。他觉得,在舌头接触皮肤的一瞬间,一种甜蜜和幸福立刻涌上心头,差点融化了他的杀机。这时,另一种声音提醒自己,你想活命,就得有杀心!猎人心头一颤,在恶念驱使下,将刀刺向狗的胸膛。
猎狗真够机敏,忙一躲闪,虽然没刺中心脏,脖子还是中了一刀,鲜血直流。狗急跳墙,也不知它哪儿来的力气,几下就蹿出深坑,向山下跑去。雪地上,留下滴滴血迹。几天来,猎狗一直陪伴着猎人,虽然饥饿难忍,猎人却没感到孤独。现在,只剩下他孤身一人,又断了粮食,他感到绝望。
可怕的夜幕又降临了,猎人翻出唯一的一根火柴,点燃了最后的篝火。眼看着暗淡的火光,猎人绝望地想,篝火熄灭之时,自己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篝火燃尽时,猎人也昏死过去……
当猎人醒过来时,他已经躺在自家炕上。虽然手脚都被冻伤,但是人还活着。家人告诉他,他失踪之后,家人和村民一直在努力寻找。由于风雪太大,始终没见踪影。正要绝望,带伤的猎狗回来了,领大伙儿找到了昏迷的他,还亲切地舔了他的手。然而,狗终因失血过多,永远地倒下了。
狗很忠诚,从不计较主人对它的伤害。猎人后悔不已,哭了几天几夜,伤好后,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今生再不打猎杀生,一是主动劝诫村民和自己一起保护野生动物,二是要救助流浪狗。不少人都十分纳闷,这个打了半辈子猎的家伙,咋一夜之间像换了个人似的呢?(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间插入猎人和熊搏斗的一段,主要是为了说明猎人遭遇险境时,猎狗帮助他脱离险境,狗通人性,能助主人一臂之力。既能丰富写猎狗的内容,又能为下文猎人掉进深坑后继续描写猎狗埋下伏笔。
B.猎人没有刺死猎狗的原因,可能是猎狗本身弱小,也可能是猎狗有所发觉,最大的可能是猎人掉进深坑后已经没有力气。
C.这篇小说通过写猎人和猎狗的关系,告诫社会上的一些人不能随便将狗扔掉不管,造成社会上有许多流浪狗的局面。
D.小说采用悬念设置的描述性语言,使文章欢快活泼、华丽、自然、流畅,富有乡土气息;有些动词运用得生动形象,如“差点融化了他的杀机”中的“融化”。
【小题2】开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标题“最后的篝火”有双重意蕴,请加以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搬 家

①李城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去一趟他的家乡。那时我正在青海参加一个笔会,向主办方请了假便奔向火车站。电话里李城的声音还挺风和日丽的,不像一个肺癌晚期又严重肾衰的患者。挂了电话他又往我手机里发来地址以及坐车线路——其实是多余的,即使没有这些,我也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小官庄。李城无数次向我进行描述,好像小官庄也是我曾生活过的地方,那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缕炊烟,以及头顶或缺或圆的月亮,都是我熟悉的。

②认识李城时,我刚开始写小说,妻子去世不久,而我也刚刚退休,为了排遣悲伤和寂寞,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我总是给他们一个最朴素确切的名字,比如,小说中的女性,大多叫做王彩虹,她们内向而腼腆,追求像彩虹一样的绚烂美好;至于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大多沉默木讷,隐忍顽强,无一例外都叫做李城。

③所以,当见到一个瘦精精的他时,我忍不住吃了一惊,而后又笑起来。我说,你叫李城?! 你确定你叫李城?

④李城也愣了一下,然后也像我那样笑起来,他说,确定,我确定就叫李城。他正在我的小屋里,和一个工人要将一摞书抬出去,清晨通透而明亮的阳光照在他的半边脸上。这个画面很多年后我都历历在目,好像是刚刚发生的一样。

⑤他们是搬家公司的, 爱心搬家公司。

⑥这之后,又让他帮我做过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比如移动一下柜子,比如换一个灯泡,甚至是一颗螺丝松了,我都会给他打电话。李城很乐意,有时晚上来,有时第二天清早。自行车的铃铛在楼下先摁出两声,便噌噌跑上来。每次我会塞给他一些酬劳,他拒绝,只有我说“不收下次就不找你了”,他才会无奈收下,并总以老家的粮食蔬菜作为感谢。有一个傍晚,我去厨房倒水,转身时突然发现角落里有个金黄色的点,打开灯,原来是一朵菜花。那是李城一个礼拜前送来的,我没有吃完,蔫了,一棵已经没有根的青菜居然开出了一串花。 我蹲在墙角很长一段时间,这些生命的顽强绽放使我泪水潸然。

⑦李城很喜欢在干完活后倚在门框上问我小说的事。

⑧你写过多少个李城?

⑨李城多大年纪了?

⑩怎么给他取李城这个名字?

11可以不把他写死吗?

12这篇还有多少字结尾?

13这些问题是不必回答的, 很多时候他只是自言自语,之后总是告诉我小说里的李城跟他还是有那么一点相似之处的,或者说,这也许就是他的未来呢。

14后来,搬家公司倒闭,他去了一个建筑工地。对于这个工作,他很满意,住工棚,可以省下住铁皮屋的租金。

15李城比以前更黑了,也更瘦。如果不知道年龄,压根猜不出李城只有二十来岁。

16李城说他这些天都在最高的地方干活,风吹得人摇摇晃晃。

17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李城干活的场景,还有他的工友们,像蜘蛛侠似的攀援在高楼的四壁,他们吊着安全带,戴着安全帽,用混凝土一点点地将楼房喂大。楼长高了,结实了,漂亮了,他们也离开了,城里的人蜂拥而至,他们不会想起这座楼是怎么长大的,他们只会站在窗前向远方眺望。

18当我用“摇摇晃晃”这个词语描述李城时,我也曾想过, 李城某一天会不会像一片树叶那样摇摇晃晃飘落下来。不过,我的想法并非完全准确,但相似的是,李城的确从一幢楼上摔下来了。我没有在现场,所以不能准确描述那一时刻。李城形容自己就像小鸟那样飞了起来,他并没有感到害怕,只是十分想念老家年迈的父母,还有他的傻姐姐。

19那些他曾经搬运过的脚手架,救了他一命。从外表看,他几乎完好无损,但体内像经历了一场地震。医生嘱咐他不能再干体力活了,只能休息。李城躺在工棚的钢丝床上,似乎很平静,把我带给他的小说读了又读, 甚至还给我打过几次电话,问我正在写的小说里的李城是什么样儿的呢。

20两个月后,李城有了新工作,在一家化工厂做门卫,他觉得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行了,恐怕连这样的“门卫”都干不了了。没到年底,他回到了小官庄。

21按照李城说的路线——下车后沿着一条石子路向西,过一个小桥,再沿着大堤向前走一段路,便是小官庄了。那片他描述过很多次的梨园,应该就在大堤下,还有桃园,柿子园,还有落满松针的松树。然而,这些,我都没看到,大堤上没有树,草皮之下的沙土已经裸露出来,一辆拖拉机正在挖土。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但地里的庄稼毫无生机。不少树木被砍伐掉了,树桩还是新的,村庄裸露出来,显得胆怯而瘦弱。

22我顿时明白李城向我描述的小官庄, 应该是它曾经的样子,是李城记忆里的模样。

23李城特别消瘦,如果用数字形容的话,就是又被削去了二分之一。我突然不知道说什么,十分难过,一路上幻想了很多结果,全部破灭。

24我无法将眼前这个人和那个骑自行车意气风发的小伙子联系在一起,仿佛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人。我还记得那个人总是春风拂面,一脸笑容,他的声音清脆而干净,他喜欢帮我搬书,总是从高高的人字梯上噌地跳下来;他还和我争论小说里的人物,不能接受我将他们写成懦夫;还有,他的乐观让我从丧妻的悲痛中慢慢走出来……

25那天的阳光很好,一直照到李城床边。屋外特别安静,阳光一点点地移动,爬向我们的身体,仿佛从没感受过的轻柔与温暖。它一点点地攀登上来,向李城的身上移过去,阳光普照着,从不会对谁吝啬。

26我记不请自己后来是怎么离开这间屋子,离开小官庄的,我内心无比难受,却又无比轻松,李城说,他找我……是有一件重要的事,希望能帮帮他。我点头,身体向他倾斜,以便能听清他断断续续的声音。李城说,他想……搬家……,希望我能将他搬进小说里,和之前任何一个“李城”的命运都不一样,他希望,在小说里,他有一个……美好未来,当然,还要有他的父母和傻姐姐。

(取材于汤成难同名小说)

【小题1】文中三次写到李城的“瘦”,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每一次的用意。
【小题2】结尾为什么说“我内心无比难受,却又无比轻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姐今天没上班

胡玲

绝大部分时间,李姐就像空气,很少有人注意到她的存在。单位聚餐,没人叫她。单位组织户外活动,没人喊她。平时见到她,懒得跟她打招呼。闲时,一群人围在一起聊吃喝玩乐和各类八卦,也没有她的身影。

有时候,李姐又像一颗螺丝钉,需要时,大家第一时间会想起她。公司里人人可以吩咐她做事。有人要打印文件,自己又想偷懒,会笑着说:“李姐,你打字快,帮我打一下啦!”办公室轮到谁搞卫生,不想动手,会喊她:“李姐,帮我打扫下,我今天有事。”办公室的纯净水、纸巾用完了,会喊她:“李姐,水没了,纸没了……”每天,“李姐,李姐”的叫喊声在公司此起彼伏。

公司里,人人都期望升职加薪,不乏有人要刻意在领导面前“表现”一番。有人看见领导,嘴巴似乎抹了蜜,“您这身衣服真精神!”“您今天看着特别有气质!”“您辛苦了!”或借故去领导办公室又是倒水,又是端茶,忙得不亦乐乎。还有人时常带礼品给领导,“这是我家乡的茶叶,您尝尝。”“旅游时看到一枚胸针,特别适合您,专程带回来给您。”这种事情,唯独李姐不做。自然,升职加薪的好事也轮不上地,可她,似乎完全不在乎。

在大家眼里,李姐就是个不求上进、胸无大志的人,大家不屑与她为伍。

不知不觉,李姐在公司做了十多年,无一日请假或离岗。直到某天,办公室里没人泡茶,没人给花浇水,没人打扫卫生,没人帮自己干活……大家才发现,李姐竟然没来上班。

连续一周,李姐都没来公司。办公室变得脏乱差,大家忙得焦头烂额也没人帮手。没李姐在,大家开始不习惯了,纷纷跑去人事部打听,才知道李姐家里有事,请假了。

又等了几天,李姐还是没上班,人事部说李姐又续假了。大家开始怀念起李姐来了。有人提议:“打电话叫李姐赶快回来上班吧!”结果,没人知道李姐的电话号码。一帮人跑去人事部查入职档案,才查到了她的家庭住址。

大家商议去趟李姐家,催她回来上班。

一帮人赶到李姐家门口,都不由大吃一惊,眼前是一幢华丽高档的独栋别墅。大家以为走错门了,又看看门牌地址,没错。忐忑不安地按响门铃,一个人走出来,正是李姐,依旧不修边幅的模样。

李姐领着大家穿过开满鲜花的花园,走进屋。屋内富丽堂皇,宛如宫殿。李姐招呼大家坐下,端来水果和茶水。

大家打量着屋内陈设,每个人脸上和心里都带着无尽的疑惑。

“李姐,这里真是你家?”一个小姑娘忍不住问。李姐轻轻点点头。

“李姐,原来你家这么豪华这么大啊,真是深藏不露啊!”一个男生惊奇地瞪大了双眼。

李姐云淡风轻地一笑,说:“房子只是个栖身之所,大或小,豪华或朴素,功能都是一样的。”

正说着,一个中年男人从楼上走下来。“家里来客人啦?”男人笑道。

李姐站起来,对男人说:“我同事们见我没上班,来看我。”说着,李姐扶着男人坐下。

男人坐定,大家才看清他的脸。这张脸大家都很熟悉,经常在电视里出现,他是本地知名商人、慈善家李玉庭。

“这是我先生。”李姐向大家介绍男人。大家惊呆了。

男人说:“这几天,我身体有点不舒服,所以她请了几天假照顾我。谢谢你们来探望她。她啊,不愿意到家里的公司帮忙,说会影响员工工作,又说待在家里会与社会脱节,非要出去工作。谢谢你们平时对她的关照,她经常跟我说同事们对她多好多好,说她上班多开心快乐。”

大家默默低下头,一脸羞愧,不敢迎视李姐夫妇的目光。

临近饭点,李姐留大家在家里吃晚饭。精致美丽的饭桌上,只是青菜、豆腐等极为普通的家常菜。

一个小姑娘说:“李姐,我一直以为你们这样的人家,肯定像电视里的那些富翁一样,每天吃着山珍海味。”

李姐说:“我们家平时就吃得比较简单、清淡,习惯了,怠慢你们了,不好意思。”

“李姐,你们不是普通人,却过着最普通的生活,不觉得平淡无味吗?”

李姐端起面前的白开水,抿了一口,说:“普通有什么不好?这杯水,平淡无味,可是,它最解渴。”而后,李姐又指指一旁的鱼缸,说:“你们看这些鱼,每天重复着单调无趣的日常,可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第二天,李姐上班了,她依然像往常一样。只是,在大家眼里,李姐身上多了一种无形的气场。见到她,大家都客气地叫一声“李姐”。

李姐突然有点儿不习惯。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采用反复的方式建构小说语言,令人印象深刻,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蓄势。
B.李姐淡泊朴素,超越世俗,以至于身边人认为她是不求上进胸无大志的人。
C.“没人知道李姐的电话号码”似乎最能说明身边人对李姐的忽视或李姐的低调。
D.突转是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主要情节看,其最主要的突转是李姐的丈夫生病。
【小题2】开头画线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
【小题3】什么精神或品格构成了“李姐身上多了一种无形的气场”中的“无形的气场”?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爱情:某猎人笔记上的三页
莫泊桑
我刚从某报纸的琐事趣闻栏里读到一则爱情悲剧。一个男的杀了一个女的,然后自杀了,所以他一定深爱过她。这与我又有什么关系?然而这爱情唤起了我的一段年轻时期的关于打猎的异乎寻常的记忆。在那次打猎时,爱神就像天空中的十字架向早期基督徒显圣一样,向我显现了一次。
那一年深秋,我表兄卡尔邀我和他大清早一起去沼泽地打野鸭。他住的房子坐落在一片谷地。谷地里,一条小河流散开来成了一片开阔的沼泽地。那沼泽地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猎场。那是我表兄视之如宝的地方,他一直把它作为禁猎区保护着。
再没有什么地方能比一大片低洼的沼泽地更令人神往,更令人不安,甚或更令人惊惧了。为什么在那片被水覆盖着的洼地里竟会笼罩着一种模糊的恐惧呢?是那蒲草在沙沙作响,是那磷火在依稀明灭,是那夜气弥漫的静谧,是那帷幕般迤逦在水面上的沉沉雾霭,还是那捉摸不定的噗噗声息?这声息是那样微细,那样温柔,然而听来却比人们的大炮甚或天上的响雷更为吓人。难道就是这些,才使那沼泽地显得像是个梦境般的国度——那令人胆寒的国度,显得那样神秘莫测又危险四伏吗?
傍晚时分,我到了表兄家里。餐间,他告诉我,明晨打猎所需的一切都已准备就绪了。我们将在明晨三点半出发,以便在四点半左右到达他选好的可供潜伏瞭望的地方。那里已经有用冰块砌好的一间小屋,用来抵挡黎明前令人难耐的寒风。一吃完饭,我就钻进被窝,在壁炉的熊熊炉火发出的亮光里睡着了。
凌晨三点钟,表兄把我叫醒。我穿了一件羊皮大衣,而卡尔表兄穿着一件熊皮大衣。我们每人灌下两杯滚烫的咖啡,又喝了几杯浓烈的白兰地就出发了,和我们一起去的还有一个猎场看守人和两只狗——勃朗金和皮埃罗。
刚一迈出大门,我就觉得寒气直侵骨髓。卡尔和我并肩走着,很快到了沼泽地,进了那间冰块砌成的小屋,因为我们还得等上个把小时那些野鸟才会醒来四处游荡。从冰封的沼泽地里腾起的寒气,从冰墙上逼拢来的寒气,加上从上面压下来的寒气,使我彻骨贯心地发冷。
我们在冰屋中央生起一堆火,一阵奇特的叫声,一阵迷惘而飘忽的叫声,在我们头上回荡而过,借着那间冰屋子里的火光,我们看见了那些野禽。在这冬日凌晨曦光尚未现于天际之时,听到生命的呼唤声,尤其是只闻其声而不见其面,听着这生命的呼声迅速地穿过昏暗的寒气然后消失在大地的尽头,这是何等美妙,又是何等动人!在这五更寒彻的时刻,我觉得,那随着鸟翼渐渐远去的呼唤声就像是来自这世间的灵魂的叹息!
天亮了,成群的野鸭正一字排开,疾飞而过,随即在长空里消失了。
一道火光划破若明若暗的晨空,卡尔开了一枪,两只狗飞奔向前。
这之后,几乎每一分钟,不是他,就是我,只要一看见水草上空有一群飞禽的影子掠过,便马上举枪瞄准。至于皮埃罗和勃朗金,则气喘吁吁、欢蹦乱跳地衔回血淋淋的野禽,那些野禽的眼睛有时还朝我们瞪着哩。
太阳升起了,是个碧空万里的大晴天。我们打算离开此地。这时,有两只飞禽正展翅从我们头上飞掠而过。我开了枪,打落了其中的一只,它几乎就落在我的脚旁,这是一只银色胸脯的水鸭。这时,就在我们头上的蓝天里我听见一种声音,那飞禽的叫声。声音很短促,叫个不停,似乎哀痛欲绝。那只禽鸟,那只逃过枪弹的小动物,在我们头顶上空兜着圈子,眼睛注视着已被我抓在手里的它那死去的伴侣。
卡尔蹲下身子,把枪举到肩上,紧紧盯住那只飞禽,等它进入自己的射程。“你打下那只雌的,”他说,“这只雄的是不会飞走的。”
雄野鸭果然没有飞走,它在我们头上一圈一圈地兜着,不住地哀鸣。从未有过什么痛苦的呻吟能像这阵阵哀鸣,像这只空中失偶的可怜的飞禽发出的悲怨指责之声这样使我心痛。
有时,它也避开那紧盯着它的枪口的威胁,似乎准备只身继续它的长途飞行,然而它终于下不了决心,又飞回来寻觅它失去的伴侣。“你把那只雌的扔在地上,”卡尔对我说,“雄的过一会儿就会飞进射程的。”雄鸭果真不顾危险,向我们飞近,由于对它那刚被我杀死的情侣的痴情,它已经不顾一切了。
卡尔开枪了,正如一只放在空中的纸鹞被人一刀剪断了放飞它的牵绳,我看到一个黑糊糊的东西跌落下来,又听见那东西跌到枯草间的声响。皮埃罗跑去把它衔来给了我。
我把它俩——它们已经冰凉——一起装进猎物袋……当天晚上我就回巴黎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__)
A.作者讲述了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对打猎琐事进行了精细描写,以此来表现其对爱情、人性的思考及对动物的关爱、关怀。
B.小说中,作者对于爱情这样一个人类社会中永恒的主题,采用了自然主义的纯客观的视角,以超然的态度描绘了人和事。
C.爱情与人性的“复调”主题一明一暗贯穿全文,这种构思赋予了小说的人物或主题更深远的意义,使简短的篇幅里蕴含了丰富的内容,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D.小说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来塑造“我”与表兄的形象,把“我”与表兄作对比,构成了人性的善良与冷漠的强烈反差。
E.小说第一段说那次打猎中“爱神就像天空中的十字架向早期基督徒显圣一样”向“我”显现了一次,这样写既可以使情节自然地展开,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2)小说第三段对沼泽地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4)小说的结尾,作者写道:我把它俩——它们已经冰凉——一起装进猎物袋……当天晚上我就回巴黎去了。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妙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感恩节的荆棘花束
迎着十一月的寒风,推开街边一家花店大门的时候,珊德拉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一直以来,她都过着一帆风顺的惬意生活。但是今年,就在她怀孕4个月的时候,一场交通事故无情地夺走了她肚子里的小生命。紧接着,她的丈夫又失去了工作。这一连串的打击令她几乎要崩溃了。
“感恩节?为什么感恩呢?为了那个不小心撞了我的粗心司机?还是为那个救了我一命却没能帮我保住孩子的气囊?”珊德拉困惑地想着,不知不觉中来到一团团鲜花面前。
“我想订花……”珊德拉犹豫着说。
“是感恩节用的吗?”店员问,“您一定想要那种能传递感激之情的花吧?”
“不!”珊德拉脱口而出,“在过去的五个月里,我没有一件事是顺心的。”
“我知道什么对您最合适了。”店员接过话来说。
珊德拉大感惊讶。这时,花店的门铃响了起来。“嗨,芭芭拉,我这就去把您订的东西给您拿过来。”店员一边对进来的女士打着招呼,一边让珊德拉在此稍候,然后就走进了里面的一个小工作间里。没过多久,当她再次出来的时候,怀里抱满了一大堆的绿叶、蝴蝶结和一把又长又多刺的玫瑰花枝——那些玫瑰花枝被修得整整齐齐,只是上面一朵花也没有。
珊德拉狐疑地看着这一切,这不是在开玩笑吧?谁会要没有花的枝子呢!她以为那顾客一定会很生气,然而,她错了。她清楚地听到那个叫芭芭拉的女人向店员道谢。
“嗯,”珊德拉忍不住开口了,声音变得有点结结巴巴的,“那女士带着她的……嗯……她走了,却没拿花!” 
“是的,”店员说道,“我把花都给剪掉了。那就是我们店里的特别奉献,我把它叫做感恩节的荆棘花束。”
“哦,得了吧,你不是要告诉我居然有人愿意花钱买这玩意吧?”珊德拉不理解地大声说道。
“3年前,当芭芭拉走进我们花店的时候,感觉就跟你现在一样,认为生活中没有什么值得感恩的。”店员解释道,“当时,她父亲刚刚死于癌症,家族事业也正摇摇欲坠;儿子在吸毒,她自己又正面临一个大手术。我的丈夫也正好是在那一年去世的,”店员继续说道,“我一生当中头一回一个人过感恩节。我没有孩子,没有丈夫,没有家人,也没有钱去旅游。”
“那你怎么办呢?”珊德拉问道。
“我学会了为生命中的荆棘感恩。”店员沉静地答道,“我过去一直为生活当中美好的事物而感恩,却从没有问过为什么自己会得到那么多的好东西。但是,这次厄运降临的时候,我问了。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明白,原来黑暗的日子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在这时,又有人走了进来,是一个头顶光秃的矮个子胖男人。
“我太太让我来取我们的感恩节的荆棘花束——12根带刺的长枝!”那个叫菲利的男人一边接过店员从冰箱里取出来的用纸巾包扎好的花枝,一边笑着说。
“这是给您太太的?”珊德拉难以置信地问道,“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想知道您太太为什么会想要这个东西。” 
“哦,不介意……我很高兴你这么问,”菲利回答道。“四年前,我和我太太差一点儿就离婚了。在结婚四十多年之后,我们的婚姻陷入了僵局。但是现在,我们总算把问题给解决了,我们又和好如初。这儿的店员告诉我,为了让自己牢记在荆棘花束里学到的功课,她总是摆着一瓶子的玫瑰花枝。这正合我意,因此就捎了些回家。” 
“我诚挚地向你推荐这一,特别奉献!”菲利一边付账,一边对珊德拉说。
“我实在不知道我能不能够为我生命中的荆棘感恩。”珊德拉对店员说道,“这有点儿……不可思议。”
“嗯,”店员小心翼翼地说,“我的经验告诉我,荆棘能够把玫瑰衬托得更加宝贵。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会更加珍视上帝的慈爱和帮助,我、芭芭拉,还有菲利夫妇,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因此,不要恼恨荆棘。” 
眼泪从珊德拉的面颊上滑落,她抛开她的怨恨,哽咽道:“我要买下这样一束带刺的花枝,该付多少钱?”
“不要钱,你只要答应我把你内心的伤口治好就行了。这里所有顾客第一年的特别奉献都是由我免费赠送的。”店员微笑着递给珊德拉一张卡片。
珊德拉打开卡片,上面写着:我的上帝啊,我曾无数次地为我生命中的玫瑰而感谢你,但却从来没有为我生命中的荆棘而感谢过你。请你教导我关于荆棘的价值,通过我的眼泪,帮助我看到那更加明亮的彩虹…… 
眼泪再一次从珊德拉的脸颊上滑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珊德拉遭遇了一场交通事故,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她的丈夫也失去了工作。因此,她到花店买花,想要使自己的心情好起来。
B.不幸的遭遇使店员懂得了生命中“荆棘”的价值,于是她开始售卖荆棘花束。为招揽生意,她决定第一年向顾客免费赠送。
C.“荆棘能够把玫瑰衬托得更加宝贵”,这朴实无华的话语,却道出店员对人生的深刻领悟,令人深思。文中类似的语言描写不止一处。
D.尽管店员一直向珊德拉推荐这种感恩节特别奉献的荆棘花束,芭芭拉和菲利夫妇的经历也证明了花束的意义,但珊德拉始终将信将疑。
E.卡片上的“玫瑰”与前文“生活当中美好的事物”遥相呼应,而“荆棘”则象征着生活中遇到的麻烦、挫折、不幸和苦难等等。
【小题2】小说以“感恩节的荆棘花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店员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珊德拉,有人认为是店员。你同意哪一种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