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6分)
宽以待人
①有人说:“假如我们都知道别人在背后怎样谈论我们的话,恐怕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了。”这并不是一句否定人与人之间友情的话。
②要知道,人们背后一时兴之所至,谈到了你的过错或缺点,说了对你不利的话,这是人之常情。即使他是你的朋友,偶尔一两次顺口说的话,也并不证明他不够朋友。
③假如你不知道,这事情就会和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
④可是,假如你时常担心别人背后对你的谈论,而要千方百计地去打听的话,传话的人可能会把事情夸张些或歪曲些。这样一来,本是无意之间的闲谈,就会成为相当严重的有意的中伤,当然就会影响到朋友之间的感情。
⑤我认为在这一方面是大可不必过于认真的;假如你喜欢你的朋友,在传话的人面前,你反而应该替他辩护一下或洗白一下才对。因为这是换得朋友对你的信心及杜绝闲话的最好办法。
⑥朋友之间的感情本不是短时间可以建立得起的,而在漫长的时间中朋友间难免会出现各种小矛盾。在彼此交往期间,不计较小的恩怨,适当地消除小的误会,原谅对方有意或无意的错误等等,都是使友谊巩固和增进的最好办法。许多人一生交不到一个朋友,那就是因为他太斤斤计较了。要知道,世间有几个人没有缺点和没有粗心大意的时候呢?假如别人也同样计较我们的错失的话,我们不是也会成为孤立可怜的人了吗?
⑦我一向喜欢快乐和气的气氛。不管是家庭里,邻里之间、朋友之间、同学同事之间,假如大家见了面都是一团和气,彼此心中没有成见,没有意气用事的地方,嘻嘻哈哈,有说有笑,那该多好!而这种快乐气氛的造成,就是靠着每一个人从本身做起的一种宽厚、容忍的功夫。
⑧对人抱持一个“恕”字,欣赏别人的好处,记着别人的好处,忘掉别人的错处,这就可以获得一种心安理得的快乐。
⑨常见有人说话方面不饶人,你损我一句,我必定要报复你三句,认为是精神上莫大的胜利。可是事实上,我们知道,无论所争执的事是大是小,既有争执和意见,心里就不会舒服,无论自己是胜是败,精神上总难免受相当的损失。为琐屑小事争强好胜的结果,必定会把无意变为有意,把小事扩大为大事,以后就更难和平相处了。
⑩“恕”并非软弱,一个懂得“恕”字用处的人,“恕”会成为他的无形武器;它消极的可以避免卷入无益争论的漩涡,积极的可以克服对他有所不利的敌人,而且可以更进一步把敌人化为朋友。
【小题1】在第①段中,作者通过引用想表达什么看法?(4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⑥段的论述层次。(6分)
【小题3】作者提出的“恕”的含义是什么?(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9: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鲍勃•迪伦:从民谣到诺贝尔文学奖
2016年10月13日,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正式揭晓,获得这一奖项的是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诺奖委员会给出的授奖辞是“在伟大的美国音乐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表达”。
鲍勃﹒迪伦在读高中的时候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高中毕业后,他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大学期间,由于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首度以鲍勃﹒迪伦为艺名。1961年,鲍勃﹒迪伦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前往“自由之都”纽约,去追寻美国“民谣之父”伍迪﹒格思里,并开始致力于歌唱工作。
他几次三番地去找乐评人罗伯特﹒谢尔顿,给他唱自己的歌。直到谢尔顿意识到他的价值,把他推荐给各个唱片公司,并在《纽约时报》上对他大加赞赏,才终于引起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制作人约翰﹒哈蒙德的注意,哈蒙德为他带来了一纸唱片合约。
这番幸运之神的眷顾很快让鲍勃﹒迪伦成为一颗新星,1962年他推出首张专辑《鲍勃﹒迪伦》,1963年他的反战歌曲和话题歌曲广为流传之时,整个美国民谣界和一代年轻人的心灵都受到剧烈冲击。1964年1月,也就是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后4个月,迪伦发行了新专辑《时代在变》,里面的歌曲呼唤更多的民权运动,这张专辑瞬间成为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最好的政治宣言实用类文本阅读 鲍勃?迪伦:从民谣到诺贝尔文学奖阅读答案。专辑封面上紧蹙双眉的鲍勃﹒迪伦,也成为烙印在人们心中的鲜明面庞。
迄今为止,鲍勃﹒迪伦发了40多张音乐专辑,并且创造了20世纪最令人难忘的经典歌曲,如《时代在变》《像一块滚石》《答案在风中飘》。鲍勃﹒迪伦在其50多年的歌唱生涯中探索了美国歌曲风格里的各种成分――从民谣、蓝调及乡村到福音音乐、摇滚乐和洛卡比里,再到英格兰式、苏格兰式和爱尔兰式民谣,还有爵士乐和摇摆乐。
在不同的音乐人的支持下,迪伦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就一直在举办他的“永不停息的巡演”。作为一个唱片艺术家和表演者,迪伦的成就以他的演艺生涯为核心,但他最大的贡献被普遍认为是他的作词。
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一个20世纪60年代的行吟诗人,一个摇滚民谣的遗迹,一个从逝去年代过来的词语匠人……他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迷雾,写一些在朦胧光线中飘浮的歌谣。那些关于民权的,关于爱情的,关于政治运动或者宗教思索的,包括不知所云的,都成为了飘浮之物。鲍勃﹒迪伦曾出版过他的歌词合集,他的音乐与诗都有一种魔性实用类文本阅读 鲍勃?迪伦:从民谣到诺贝尔文学奖实用类文本阅读 鲍勃?迪伦:从民谣到诺贝尔文学奖。2004年,美国《新闻周刊》称鲍勃﹒迪伦为“仍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人物”。
自1994年以来迪伦已出版了6本画作书,他的绘画作品也曾在大型艺术画廊中展出过。迪伦还得到过包括格莱美奖、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奖项。2012年5月,迪伦获得了由美国总统奥巴马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
《编年史》是鲍勃﹒迪伦历时3年在打字机上亲手敲出来的回忆录,记录了他生命中种种非凡的时刻……这位民谣诗人用热情、怜悯和深邃的目光回顾往昔岁月,将那逝去的黄金年代带到我们面前。2010年2月,奥巴马夫妇在白宫组织了一场纪念民权运动的大型音乐会,鲍勃﹒迪伦受邀去了,但他对唱歌之外的事情丝毫不感兴趣:不参加演出前的宴会,也不愿和自己级别最高的粉丝奥巴马拍照留念,他只给了奥巴马一只苍老的手和一个微笑。奥巴马说,他就这样,要不他就不是鲍勃﹒迪伦了。
如今,他已经75岁了,告别了年少时的青涩,告别了曾经的爱情,在慢慢老去。他依然写诗、唱歌、弹琴、画画。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1961 年,民谣歌手鲍勃•迪伦毅然放弃就读的明尼苏达大学,踏上前往“自由之都”纽约的旅程,去追寻美国“民谣之父”伍迪•格思里学习唱歌。
B.六十年代初,鲍勃•迪伦发行了首张专辑《鲍勃•迪伦》,他的反战歌曲和话题歌曲在美国广为流传,整个民谣界和年轻一代人的心灵都受到剧烈冲击。
C.在不同的音乐人的支持下,鲍勃•迪伦一直在举办他的“永不停息的巡演”。2004年,美国《新闻周刊》称鲍勃•迪伦为“仍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人物”。
D.作为功成名就的诺奖作家,鲍勃•迪伦依然拒绝被崇拜被拔高,他拒绝参加各种非音乐的宴会,也不愿意和比自己级别高的粉丝拍照留念实用类文本阅读 鲍勃?迪伦:从民谣到诺贝尔文学奖实用类文本阅读 鲍勃?迪伦:从民谣到诺贝尔文学奖。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2016年诺奖得主鲍勃•迪伦生命中几个重要的阶段。
【小题3】从“民谣歌手”到“诺奖作家”,鲍勃•迪伦的成长经历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迪?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27分)
钥匙
立夏
①昨天,我把钥匙丢了。
②谁都知道,自从上次我丢掉一把钥匙,惹了一连串风波之后,我就和我的钥匙形影不离了。我把钥匙挂在腰上,还特意把一个奥特曼的小挂件拴在上面。走路的时候,我时不时去摸摸钥匙在不在,即使睡觉,我也得把它放在枕头边才安心。老婆说,你对奥特曼比对我还关心。其实她不知道,奥特曼是我为钥匙找的守护神,我关心的只是我的钥匙。
③可是现在,钥匙不见了!
④整整一天,我都处在恍恍惚惚的梦游状态。办公室的小余哼着周杰伦的歌进来,他只对上网感兴趣,对其他的事情都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不就一串钥匙吗,再去配一串不就得了?我说:如果你回家,突然发现电脑没了,你会怎么样?他愣了愣,干笑一声,走开了。
⑤主管发现我送上去的报表错了好几个数字,大发雷霆,把我叫过去训了一顿。我说主管,今天犯错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丢了钥匙。主管诧异地看着我:丢了钥匙跟出错有什么关系?我说:如果你今天回家,发现皮皮不见了,明天你也会出错的。皮皮是主管的心肝宝贝,一条纯种的雪纳瑞。主管恼怒地挥挥手,让我出去。
⑥晚上回家后,老婆交给我一把新钥匙,说家里的门锁都换掉了,你就别整天像丢了魂似的,丢了就丢了呗。我对老婆说:如果明天你那些麻友突然集体失踪,你得换一批麻友,你会不会习惯呢?我又说,如果你把儿子每天抱着睡觉的泰迪熊藏起来,答应他明天再买一个新的,你看他会不会哭。老婆把眼睛瞪得跟桂圆似的重重地跺了一下脚说:疯子!
⑦从那天晚上开始,我就睡不着了,整夜整夜睁着眼睛想我的那串钥匙……上班的时候,我满脑子想的也是我的钥匙。
⑧主管对我已经束手无策,所以经理亲自召见了我。经理说,你已经因为钥匙的事严重影响了工作,公司近期正在考虑裁员,你可不要为了芝麻丢了西瓜。我说你现在是经理,如果你到了一个全是陌生人的地方,发现身上没有一张名片,你还是经理吗?经理惊惧地看看我,打电话叫主管进来,嘀咕了几句。
⑨没过多久,我老婆到了,她一脸焦虑,把我领到一个医院,医生看上去挺悠闲,我进去的时候他正拿着手机按来按去。我一进门,他马上把手机放在旁边,一边问我:为什么睡不着?你是怎么想的?一边不时拿眼睛瞟一下手机。我说:我想、我想你还是先把短信发完再跟我说话吧。
⑩现在,我住在一座大楼里,每天按时吃饭、睡觉,我住的房间不用上锁,所以我身上没有一把钥匙,有穿白大褂的人按时给我吃药,我发现他们身上也没有带钥匙,这让我觉得很轻松。那天我问隔壁房间里的人:你也丢了钥匙吗?他本来乐呵呵的,一听这话,马上变了脸色,惊慌地摸着身上的口袋,不停地说:钥匙呢?我的钥匙呢?没有钥匙我怎么回家呀?
我冷笑了一声走开了。很多人看上去很快乐,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钥匙已经丢了。
那天晚上我终于睡着了,还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奥特曼哭得很伤心,它面前有一大堆钥匙,但找不到它守护着的那一串钥匙了。
注:
1. (作者简介)立夏:女,原名张海霞,浙江舟山人。在《小说选刊》《读者》等数十家报刊发表小说60余篇,有作品入选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
2. (奥特曼):是日本著名科幻电视剧中的人物,具有“超人”的色彩。
【小题1】找出对文章内容、、手法分析有误的两项:()(6分)
A.从全文看,“钥匙”对“我”来说意味着用来守护隐私、情感、职业安全的心理防线以及无法取代的生活方式。
B.文中“我”仪因丢失一把钥匙就惹出了一连串风波,以致陷入无法自拔的焦虑中,变得精神恍惚,夜不能寐、严重影响工作,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疯子被送进了医院。
C.本文是一个荒唐的被严重夸张了的故事,类似于病人的白日梦,这种超现实的文学手法未能准确而深刻的表达该作品的主题,——人类失去了安全感,永远找不到回家的路。
D.本文从微观的角度着眼,既未脱开现实人生,又充满了深邃的哲学况味,致力于向人类共同的生存境遇做深度开掘,以小见大,构思巧妙,堪称小小说中的精品。
E. 本文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与细节,再现了一个鲜活、生动且血肉丰满的故事,其语言自然直白,叙述精当简约,体现出女性作家的感性与细腻。
【小题2】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我”的哪些心理活动?“我”为什么这样回答医生的提问?请结合前文简要分析
A.(7分)
【小题3】综观全文,小说以“梦里奥特曼哭得很伤心”结尾有哪些用意?请简要分析
A.(7分)
【小题4】小说中的其他人物是否也有类似“我”的钥匙的东西?试举一例简要说明
A.(7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之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④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
⑤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
B.从唐宋的诗文演变情况看,“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语言的变化,白话文进入文学领域,但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C.《西厢记》《水浒传》是“雅俗共赏”的佳作,它们满足俗人和雅人共有的相通的快感趣味的条件,得到了所有俗人和雅人的肯定。
D.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中国文学出现了不分雅俗,只谈共赏的局面,在作者看来这是由于知识阶层融入了更多的来自民间的分子。
【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录体这种文体来自于中唐时期的禅宗,和尚在传道的过程中把大师的话用口语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为了让普通人看懂,便于传道。
B.宋代的词被称为“诗余”,后来的曲又被称为“词余”,大抵是因为二者做到了“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
C.“雅俗共赏”其实是“士”与“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对俗的迁就,也是“俗”对雅的学习和效仿。
D.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B.孟子认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基础也是共同的人情,因此描写感官的体验,就能做到雅俗共赏。
C.作者认为新旧调整,传统就会变质,这变质的传统就会一直传递下去,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传统丧失的无奈。
D.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惆怅是一个青葱的词
与远在几千里之外的朋友在线聊天,说起现在的状态,她忽然提到了“惆怅”。看着屏幕上这个关于心情的久违的词语,我足足发了一分钟的呆:多少年了,这个词不再出现于我的生活中,也不再出现于我成堆的文字里。它似乎已经从我的生命词典中销声匿迹,像一去不返的青春期,变成了时间的粉尘。
  于是我发现,我终于在尘世的烈火中修炼得炉火纯青,锻造得刀枪不入,像一块拒绝生锈的花岗岩。
  而在并不久远的青春年代,惆怅却如同一位温柔的女王,以其不可抗拒的软暴力统治我的心情许多年。
  少时特别喜欢宋词,又尤其喜欢婉约派的李煜、柳永、姜夔、温庭筠。记得那年大年三十,我偶然从邻家医生那里借得一本《宋词集注》,那是我平生第一次接触宋词,一下子无可救药地掉进宋词千般缱绻的意境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霞”,这些绮词丽句,这些温软的格调、忧伤的情怀和深蕴其中的丰沛情感,正好与青春的迷茫和怅惘相契合。每一首婉约派的宋词,都迷漫着惆怅的气息,这种气息像药水一样滴进我年轻的身体,把我感动得一塌糊涂。
终于读到了《诗经·蒹葭》。正是春心萌动的年纪,诗人笔下纷乱的意象、纯美的意境、一咏三叹的深情、苦思佳人而不能一亲芳泽的惆怅,恰恰又与彼时朦胧的初恋情怀相对应。犹然记得,在江城的湖边,望着对岸居民楼心爱女子所在的窗口,我恍惚如《蒹葭》中那个多情总被无情恼的古代男子,在铺满鹅卵石的草径上独自伫立:湖光潋滟,荷叶田田,那个人一忽儿在水中,一忽儿在花间,一忽儿在岸边……
后来,又像众多同龄人一样,义无反顾地喜欢上席慕容。这个台湾女诗人那些传世的名篇,如《一棵开花的树》《七里香》《无怨的青春》,如同一帖帖可口的迷药,令整整一代年轻人为之倾倒、沉醉。那一字字轻愁、一行行惆怅,像细细的蚊虫布满了我的整个青春岁月,爬满我早年那些纯纯的幼稚文字。
青春与梦想同在,青春也与惆怅同行,青春之后,我把惆怅彻底丢弃和遗忘。当我嘴边的胡须开始浓密坚硬,起初薄冰一样透明而脆弱的内心慢慢长出鳞片和铠甲,它日复一日地钙化、迟钝,终于在我的而立之年,变得古罗马帝国坚不可摧的城堡。于是我不得不矫情地喟叹一声:时间啊,你真是一头无情无义的冷血动物!
是的,惆怅是一个青葱的词,它只属于少男少女,只属于那山朦胧鸟朦胧的韶华岁月。像我这位远方的朋友,她还只有20来岁,正是如花似玉的葱郁年纪,面临着爱情、事业这些关乎一生的抉择,她当然会心有千千结。而我,在一瓢一饮的现实生活中不知不觉已经摸爬滚打十余年,每日里睁开眼打拼,闭上眼酣睡,半梦半醒之间还在琢磨着手头的业务、错综复杂的人际、缸中的余米,我知道我再也不会有那种如烟如雾的惆怅了。我也知道,从我的生命词典中消失的,远不止惆怅这一个形容词
(选自《当代文萃》)
【小题1】根据文意,说说“我终于在尘世的烈火中修炼得炉火纯青,锻造得刀枪不入”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分)


【小题2】本文采用了对比写法,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文章的内容具体加以分析。(5分)


【小题3】为什么说“从我的生命词典中消失的,远不止惆怅这一个形容词”?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4】本文语言的运用极富艺术性,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列举两例对语言表达效果加以赏析。(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悼念乔治•桑
(法)雨 果
我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
昔日我曾爱慕过她,钦佩过她,崇敬过她,而今,在死神带来的庄严肃穆之中,我出神地凝视着她。
我祝贺她,因为她所做的是伟大的;我感激她,因为她所做的是美好的。我记得曾经有一天,我给她写过这样的话:“感谢您,您的灵魂是如此伟大。”
难道说我们真的失去她了吗?
不。
那些高大的身影虽然与世长辞,然而他们并未真正消失。远非如此,人们甚至可以说他们已经自我完成。他们在某种形式下消失了,但是在另一种形式中犹可见。这真是崇高的变容。
人类的躯体乃是一种遮掩。它能将神化的真正面貌——思想——遮掩起来。乔治•桑就是一种思想,她从肉体中超脱出来,自由自在,虽死犹生,永垂不朽。啊,自由的女神!
乔治•桑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其他的伟人都是男子,惟独她是伟大的女性。
在本世纪,法国革命的结束与人类革命的开始都是顺乎天理的,男女平等作为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一部分,一个伟大的女性是必不可少的。妇女应该显示出,她们不仅保持天使般的禀性,而且还具有我们男子的才华。她们不仅应有强韧的力量,也要不失其温柔的禀性。乔治•桑就是这类女性的典范。
当法兰西遭到人们的凌辱时,完全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为她争光载誉。乔治•桑永远是本世纪的光荣,永远是我们法兰西的骄傲。这位荣誉等身的女性是完美无缺的。他像巴贝斯①一样有着一颗伟大的心;她像巴尔扎克一样有着伟大的精神;她像拉马丁一样有着伟大的灵魂。在她身上不乏诗才。在加里波第②曾创造过奇迹的时代里,乔治•桑留下了无数杰作佳品。
列举她的杰作显然是毫无必要的,重复大众的记忆又有何益?她的那些杰作的伟力概括起来就是“善良”二字。乔治•桑确实是善良的,当然她也招来某些人的仇视。崇敬总是有它的对立面的,这就是仇恨。有人狂热崇拜,也有人恶意辱骂。仇恨与辱骂正好表现人们的反对,或者不妨说它表明了人们的赞同——反对者的叫骂往往会被后人视为一种赞美之辞。谁戴桂冠谁就招打,这是一条规律,咒骂的低劣正衬出欢呼的高尚。
像乔治•桑这样的人物,可谓公开的行善者,他们离别了我们,而几乎是在离逝的同时,人们在他们留下的似乎空荡荡的位子上发现新的进步已经出现。
每当人间的伟人逝世之时,我们都听到强大的振翅搏击的响声。一种事物消失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
大地与苍穹都有阴晴圆缺。但是,这人间与那天上一样,消失之后就是再现。一个像火炬那样的男人或女子,在这种形式下熄灭了,在思想的形式下又复燃了。于是人们发现,曾经被认为是熄灭了的,其实是永远不会熄灭。这火炬燃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光彩夺目,从此它组成文明的一部分,从而屹立在人类无限的光明之列,并将增添文明的光芒。健康的革命之风吹动着这支火炬,并使它成为燎原之势,越烧越旺,那神秘的吹拂熄灭了虚假的光亮,却增添了真正的光明。
劳动者离去了,但他的劳动成果留了下来。
埃德加•基内③逝世了,但是他的高深的哲学却越出了他的坟墓,居高临下劝告着人们。米谢莱④去世了,可在他的身后,记载着未来的史册却在高高耸起。乔治•桑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她留给我们以女权,充分显示出妇女有着不可抹煞的天才。正由于这样,革命才得以完成。让我们为死者哭泣吧,但是我们要看到他们的业绩。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业,得益于颇可引以为豪的先驱者的荚灵精神,必定会随之而来。一切真理、一切正义正在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我们听到的振翅搏击的响声。
让我们接受这些卓绝的死者在离别我们时所遗赠的一切!让我们去迎接未来!让我们在静静的沉思中,向那些伟大的离别者为我们预言将要到来的伟大女性致敬!(选自漓江出版社《洋文观止》姚远 译)
【注】①巴贝斯(1809~1870),法国著名政治家。
②加里波第(1807~1882),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
③埃德加•基内(1803~1875),法国哲学家。
④米谢莱(1798~1874),法国著名历史学家。
【小题1】理解划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1)他们在某种形式下消失了,但是在另一种形式中犹可见。
(2)乔治•桑就是一种思想。
【小题2】文章第十自然段,作者将乔治·桑和其他伟大作家放在—起比较,有什么作用?
【小题3】如何理解“当然她也招来某些人的仇视”一句话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