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唐代统治者将西域视为应对突厥和吐蕃威胁的战略侧翼,采取了意义深远的战略规划,特别是实行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改变了南北朝以来的对立局面。并以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认同的凝聚力,有效保持了西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从而使丝绸之路畅通东西,大唐文明辐射欧亚,成就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的一段经典时期。
张骞通西域后,随着大批汉人进入西域,汉文化也随之在西域传播开来,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深深影响了统一后的西域。儒学文化日渐成为西域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礼仪的操守。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许多吐鲁番文书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正是因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的广泛传播,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虽为一介武夫,亦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逐步嵌入到西域各宗教之间。唐代是西域宗教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萨满教、佛教、袄教、景教、道教等宗教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格局。中华传统文化深深植入到各个教派之中。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而回鹘文摩尼教经典中亦有《释迦四门观》和《阿难达法问》的佛经内容。在西域,孝也成为儒、释、道等文化内涵中的根本内容。
唐代文化认同政策,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以高昌为代表的西域诸国仰慕中原文化,使汉文化在少数民族中广为传播,在西域社会中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基础,加之唐代民族政策的包容和开放,使唐代的文化实边政策被唐代西域社会普遍接受。在这种民族融合和天下一家的氛围中,民族平等与文化融合成为唐朝重要的治边之策。这种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成为唐代社会的主流观念。“华夷一家”的思想在玄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唐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程度。各民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中华一统的局面由此达到新的高度,影响深远。
文化认同与唐朝治理西藏的正确策略,共同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同存共生的良好局面。大量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到达西域,与西域民族杂居相处,在语言、习俗、文化、信仰等领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不仅在战略上使“西北边患,荡然一清”,而且西域由汉代以来单纯的军事防御地区变为社会相对稳定的区域,成为大唐文化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认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一直是其主流观念。
B.唐代统治者对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视与对西藏的正确治理,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使西域成为大唐文明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C.张骞通西域后,儒家文化迅即深深植根于西域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之中。
D.随着汉文化在西域传播开来,大批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随之进入西域,把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
B.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西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统一后的西域各民族普遍接受了儒学经典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
C.“华夷一家”的思想在唐太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民族尊奉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
D.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等表明不同宗教用语在西域同存共处,相互夹杂的现象,体现了多元宗教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小题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宗教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和文化,在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B.唐代,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有着极大的向心力,这充分反映了唐王朝治理西域的文化认同政策的有效性。
C.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因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得以广泛传播。
D.借鉴唐代治理西域的经验,建立在对中华民族认同基础上的“多元一体”格局,有助于多民族文化的同存共生,从而促进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0-21 01:57: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对低碳经济的五种误解
对于低碳经济,有几种误解需要澄清。
第一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贫困的经济,咱们不能搞。
其根据是,最贫穷、最不发达的国家,人们不消费、没车开、交通困难,当然是低碳状态。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都很高,高排放才有高生活质量。
这种误解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在较高人文发展水平情况下也可以是低碳的。以使用零碳的核能为主的法国,人均碳排放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一半;北欧国家绝大部分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丹麦基本上是风电,挪威、瑞典基本上是水电。这些国家碳生产率很高,生活水平也很高。可见,生活质量并不是用碳排放的多少来度量的。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要走向贫困,而是要在保护环境气候的前提下走向富裕。
第二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那么重工业就不能发展了。
中国有的城市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因为害怕大型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限制。这完全是误解。任何社会都必须要有些相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运行、保障生活质量。要是没有钢铁、水泥、建筑材料,高速公路怎么建?房子怎么建?所以,低碳经济绝对不应该排斥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尽量捉高碳效率。
第三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就不能开车、住大房子、享受空调了。
其实并非如此。在低碳经济状态下,交通便利、房屋舒适宽敞是可以得到保证的。欧洲现在有很多零排放建筑,隔热效果非常好,一旦用自然通风、地热把室内温度调控到一个合适的水平,能保持很长时间。交通领域,我们可以开发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所以搞低碳经济并不一定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相反,生活品质可能还会得到改善和提高。
第四种误解,搞低碳经济要用先进技术、低碳能源,成本太高,我们做不了。
这听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不对。从长远战略上来看,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今后的竞争不是传统的劳动力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如果我们为减少成本,图当前一点蝇头小利,将来我们的产品、产业甚至整个经济就可能没有竞争力,从而被排斥出世界经济的主流。现在欧洲、美国的很多产品都有“碳标签”,标明该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消费者会有意识地选择低碳产品,如果我们的产品碳含量比较高,别人不买,我们就失去了市场。除此之外,还有环境成本问题。化石能源除了排放二氧化碳,还可能造成二氧化硫、粉尘、氮氧化合物、重金属等污染;相比之T,可再生能源的环境负荷就非常低。把长远战略、现实竞争力、环境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发展低碳经济就不是高成本,而是具有竞争力的低成本。
第五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好东西,但太遥远,我们现在还没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水平,以后到了那个水平再说。
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低碳经济是点点滴滴汇集起来的,任何节能、防治污染的行为,都是对低碳经济的贡献。我们搞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关闭小火电、小水泥;作为消费者,随手关水龙头、关灯,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用太阳能热水器,这都是在向低碳化迈进。所以低碳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生活、生产、消费中。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小题1】文章分析第二种误解时,使用了“完全…‘任何…‘绝对”等词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第四种误解有什么危害。(4分)
【小题3】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话回答为什么说低碳经济并不遥远。(4分)
【小题4】文章分析了我国对低碳经济存在的五种误解。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认为我国对低碳经济会存在这五种误解的原因。(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汉末年,士人已不再是无根的游士,士与宗族的结合,产生了著名的“士族”,刘秀就靠着士族的支持建立起了东汉政权。但东汉中叶以后,政权与士大夫阶层日益失去协调。王莽篡位时裂冠毁冕,曾被迫遁迹山林的士大夫们又一次面对“主荒政谬”的时代。夹缝中,他们找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归隐田园。隐为其表,逸为其实。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意趣成就了一代艺术新风,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

虚无主义的玄学引导着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追崇,山水成为对抗门阀的依托和象征。“山水有清音,何必丝与竹”,将宅居置于郊野庄园之中是士大夫们相当普遍的选择,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史籍上有所谓“竹林七贤”,“竹林”就是嵇康在山阳城郊的一处别墅。

士大夫一改汉儒穷经入仕为个体情绪表达的同时,并未走向对理想的否定,在自然中人们仍然探求着蜉蝣于天地而亲化万物的生存意义。陶渊明蔑视功名,宁愿回归田园,“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布置了“日涉以成趣”的素朴小园,门前以垂柳为荫,“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另一种情形可以列举隐居时的谢安。谢安“于土山营墅,楼馆竹林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世颇以此讥焉。而安殊不以屑意”。可见,园林中的士大夫,或简朴或奢侈,他们具体的生活方式都直指人生追求。

借山水以怡情一时成为风尚。临水行祭以祓除不祥,谓之“修禊”。但是,像著名的兰亭聚会,名为“修禊”,其实已经升腾为雅致的文化行为。茂林修竹,曲水流觞,“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种淡泊情怀取之于自然,又以自然来寄托人生追求的行为,是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到“足以极视听之娱”,再及“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一个过程,是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

唐代情形发生了变化,那是隐士最受宠、最春风得意的时代。由于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方式被认为是高尚品德的体现,唐代兴起了一股走“终南捷径”而为官的风气。“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要做隐士,已不必远遁山野林泉,魏晋时代的表隐实逸蜕变为以隐求仕。有“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孟浩然,有以“中隐”闻名的白居易,还有“隐于朝堂之上”的“大隐”人士李泌。在唐一代,文人在入世行“势”或出世入“道”方面,是最心安理得,最被宽容的。对于山水自然,表现出来的是积极地利用,隐逸已不可能是普遍追求的人生归宿。

(有删改)

【小题1】“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选出下面不在原因之列的一项
A.汉末魏晋时代形成的隐逸之风。
B.士大夫阶层思想意趣的影响。
C.虚无主义的玄学对人们的引导。
D.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隐为其表,逸为其实”,深刻揭示了汉魏隐士们归隐的实质是对“主荒政谬”现实的逃避。
B.隐士们有的坚持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如陶渊明;有的则失去了人生目标,如谢安。
C.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是:将淡泊的情怀寄托于自然,又从自然中感悟人生应有的追求。
D.“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两句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完全否定。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大夫文人们隐与不隐以及选择何种隐逸方式,都受制于社会状况和时代风气。
B.崇尚自然,将自然人格化是魏晋六朝文学艺术乃至社会文化的突出特征。
C.从汉末到唐代,隐逸文化中的自然山水都是隐士们寄托人生情怀的对象。
D.唐代以隐求仕风气的形成是隐逸文化的一次蜕变,也折射出作为封建盛世的唐代政治的宽松和社会的宽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与其他两位外国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成为我国大陆本土科学家中斩获诺奖的第一人。

疟疾,又称寒热病,是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疾病,是经蚊虫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全世界每年有接近4亿人会得疟疾,几十万人死亡。20世纪50年代,国际消灭疟疾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之后,疟疾60年代再度肆虐。□□已有的抗疟疾药物如氯喹等由于使用的时间太长,疟原虫普遍对这些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寻找新的抗疟疾药物就成为全球范围内非常迫切的任务。

屠呦呦,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被选拔为国家“523”项目500多名研究人员中的一员,走上了找寻疟疾新疗法的科研之途。“523”项目确立了寻找抗疟疾药物的研究方向,就是从中草药当中提取和分离抗疟有效成分。科研人员检验了无教的中草药治疗疟疾的成方、单方、验方、秘方,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然而大量的人力物力投了进去,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屠呦呦经过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出了《抗疟单验方集》,其中所包含的640多种草药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

青蒿,是一种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古代多部中医药著作中皆有关于青蒿可以治疗疟疾的记载,很多地方老百姓的土药方也都用青蒿来对抗疟疾,并且收效显著。翻查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后,屠呦呦迸发出灵感:古人所用的不是常用的高温煎熬法,而用的是青蒿鲜汁。并且她还发现了一个关键点:传统提取方法里的加热步骤可能会破坏药物的活性成分,在较低的温度中提取才可能有助于保持青蒿的抗疟活性。在怀疑以前进行实验的方法都错了之后,屠呦呦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在60摄氏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经过近200次的失败实验之后,1971年,屠呦呦终于证明了青蒿素提取物对伯氏疟原虫感染小鼠和食蟹猴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有着100%的疗效。为了证明实验的有效性,屠呦呦经常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在确认了青蒿提取物对人体安全的情况下,屠呦呦所在的课题小组在患有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病人身上试验青蒿提取物的有效性。临床试验的结果激动人心:经治疗的患者疟疾症状迅速消失,这些症状包括高烧和血液中的寄生虫数量。而采用氯喹治疗的患者却没有这些临床效果。

屠呦呦所在小组的其他人很快就分离出了青蒿当中的有效成分,也就是后来被她叫做“青蒿素”的东西。对于疟原虫有着良好抑制作用的青蒿提取物结晶,从此就被命名为“青蒿素”,并且很快通过临床验证,对于奎宁容易产生抗药的恶性疟疾等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成为新一代的抗疟神药。

(摘自2015年10月9日《工人日报》)

【小题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二段“□□”处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
B.并且
C.因为
D.既然
【小题2】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小题3】简析第三段两处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纵观全文,归纳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原因,请分条陈述。
【小题5】简析本文在报道新闻事件后补充背景材料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每个民族的神话都孕育着该民族的精神原型。由于价值取向和审美方向的不同,各民族神话呈现出来的基本文化特征也不同。对比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会发现两种文化体系对于美的态度迥然有别。
②黑格尔说:“但凡客观的美丽的形体,就是希腊人的神。”在《荷马史诗》和希腊悲剧中,希腊诸神多是一些富有强烈视觉美感的艺术形象。在现存的希腊雕像中,那些健壮有力的男神雕像和秀丽婀娜的女神雕像,都可看作人体完美比例的代表。尤其是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匹斯诸神,个个形体健美,神力超凡。这些优美强健的众神有过人的优点,也具有与人类相似的缺点。除了极个别的例子(比如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火种)外,奥林匹斯诸神在道德上几乎没什么值得称道之处,他们看起来好像是一群终日在奥林匹斯山上宴饮娱乐的游手好闲之辈,而且还经常到人间来滋生是非。比如宙斯喜欢到处拈花惹草;阿佛洛狄忒对自己的丈夫并不忠诚;雅典娜和赫拉因为没有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评为最美丽的女神,便发誓报复并导致了特洛伊的毁灭……奥林匹斯诸神和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一样爱冲动和犯错误,这却并不妨碍他们被凡人喜爱崇拜。丹纳对此有评价,认为奥林匹斯神道德上并不完美,但是个性丰满,富有魅力。
③中国神话则与希腊神话不大一样。中国神祇和希腊神祇的形象,都经过了从动物神或怪物神向人形神转化的过程,但结果却很不相同。在希腊神话中,神祇的形象从第一代神卡俄斯进化到第五代奥林匹斯神族后,已经完全人形化和美形化,堪称完美。而中国神祇在《山海经》等早期神话中以人面兽身或兽面人身的形式出现,在后来史官记载的神话中毫无过渡地直接变成人形神,但这些神话故事很少提及神的外貌,据推测,应该和平民百姓差不多。因为在中国神话里,正神所以成为正神,并不是因为他健美,而是因为他能凭借神力来造福于民。如补天的女娲、尝百草的神农、教民稼穑的后稷、治水的大禹等。众神既然是道德的楷模,至善的化身,自然就无所谓相貌是不是英俊漂亮。就像鲁迅在《理水》中描写的大禹,坚定沉着,胸有成竹,深知民生疾苦,堪称德高望重,至于长相,则是典型的劳动人民形象:“面貌黑瘦”“满脚底都是栗子一样的老茧”。
④中国神话不像希腊神话有优美的神祇形象,也不像希腊神话那样有专门司掌美的美神。尽管仅有的几位女神女娲、洛神、西王母等在诗人笔下越来越美丽,但她们本身的身份却与美无关。作为正统和主流的文化,儒家认为美没有实用价值,善才是该致力追求的境界。君子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而不该沉迷于美带来的感官享受和精神愉悦。许多美女导致了国家祸乱,而热衷于丹青的宋徽宗也最终失去了江山。
⑤出于伦理至上的指导意识,中国文人在对远古神话进行整理改造时,严格遵守着两个原则:其一,合乎伦理规范;其二,具有教化功能。原本流传于民间的一个个神祇经过这两个原则筛选之后,被加工成符合规范的明君圣主,得以进入文字相传的文化正统;而那些不符合伦常的,就游离于史册之外,散落在民间口头流传或各种稗官野史之中。因此,越是晚近的历史文献,其所记载的远古神祇或近古帝王就越具有完美的道德品质。伏羲最初只是渔猎之神,到了儒家经典中,成为“始作八卦,通德神明”的圣人;神农本是教人播种五谷的农神,后来演变为“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的有德之君;黄帝更是从一个原始部族虚构的祖神逐渐演化得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既是兵法、医学和道家之祖,还是上古宫室的创始者。他战功卓著、德政昭天,功绩空前绝后,所以后来演化成夏商周三代乃至整个汉族的始祖神。像这样的对中国神话的伦理性改造从春秋开始,至汉代初步定型,到宋代以后基本完成。
⑥因此,归根结底,是强大的伦理意识操纵着中国神话历史化改造过程。我们看到的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的种种不同之处,都可以从伦理角度找到它的解释。
(选自《中国神话与中西建筑文化差异》,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奥林匹斯神是希腊神话人物谱系中的第五代,男神健壮有力,女神婀娜秀丽,人体比例堪称完美。
B.奥林匹斯神道德上并不完美,绝大多数和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一样爱冲动和犯错误。
C.希腊人崇尚“美丽的客观的个性”,他们创造出来的神祇形象始终形体健美,神力超凡。
D.因为形体优美强健,个性丰满,奥林匹斯诸神尽管道德上多有瑕疵,却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中国神话没有美神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作为正统和主流的文化,儒家认为美没有实用价值,善才是该致力追求的境界。君子当以教化天下为己任,而不该沉迷于美带来的感观享受和精神愉悦。
B.和富有强烈视觉美感的希腊神祇不同,中国神祇由动物神和怪物神进化而来,在早期神话中以人面兽身或兽面人身的形式出现,后来直接变成人形神。
C.出于伦理至上的指导意识,中国文人在对远古神话进行整理改造时,会严格地把那些不合乎伦理规范和不具有教化功能的神祇形象从文化正统中筛选出去。
D.在中国神话里,正神所以成为正神,并不是因为他健美,而是因为他能凭借神力来造福于民。如补天的女娲、尝百草的神农、教民稼穑的后稷、治水的大禹等。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神话没有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那样的美神,尽管仅有的几位女神女娲、洛神、西王母等在诗人笔下越来越美丽,但美丽并不是她们被奉为神祇的最初的理由。
B.合乎伦理规范并具有教化功能的神话人物被文人纳入文字相传的文化正统,而不符合儒家伦常的早期神祇游离于史册之外,散落在民间或各种稗官野史之中。
C.每个民族的神话都孕育着该民族的精神原型,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对于美的态度迥然有别,表现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方向,呈现出不同的基本文化特征。
D.中国神话中的神祇形象往往经过伦理性改造,例如最初只是一个原始部族祖神的黄帝后来被塑造成战功卓著、德政昭天的夏商周三代乃至整个汉族的始祖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文章千古说韩愈
梁衡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819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所谓“文死谏,武死战”。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韩愈是个文章家,写奏折自然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说那所谓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岂不盛哉!岂不快哉!”并说:这佛如果真的有灵,有什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这正应了我们现时说的,立场不同,感情不同这句话。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12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唐律明确规定了不准没良为奴,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我们且不说这事的大小,只说他那片诚心。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3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172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
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
【小题1】试分析“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韩愈的逆境比“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4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韩愈“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4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