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20分)
比萨斜塔下的沉思
林非
①在天真烂漫的童年,就听说过那遥远的渺茫得像梦幻里闪现出的异邦,耸立着这座倾斜的圆塔。自从它造成之后,六百多载的岁月已经匆匆地消逝,就像飘散着多少轻盈的浮云,淌过了无数喧哗的流水。而在翻腾着苦难和欢乐的人间,曾经于暴政的屠戮中血流如海,自然也挥舞过争取自由的宝剑,推翻了专制的君主,使得正义的歌声响彻云霄。还有多少闪射出思想光芒的哲人默默地萎顿,多少飞扬着明眸皓齿的美女悄悄地衰亡,只有它始终躲过了战争和火灾的侵凌,每天都张望着黎明和黑夜的降临尽管它在缓慢地增大着自己倾斜的角度,却依旧庄严和美丽地耸立在那儿,至今还不曾崩溃和塌陷。这神秘得超越了常规的命运,怎么能寻觅合理的解释和回答呢?
②童年时留下这缥缈的影子,偶或在自己的心灵中摇晃和升腾,叩问着这比萨斜塔,怎么能阻止自己往下坠落的惯性,竟如此坚毅和刚劲地倾侧于苍弯底下?从而就启示和催促我养成了思索的爱好,正是它给予了我生存方式里的此种恩赐。至于矗着它的那块土地和那个国家,在当时真觉得是异常的陌生和朦胧,渐渐地增添了许多知识之后,才懂得意大利这文艺复兴的发地,冲破了中世纪阴森、幽暗和残酷的禁锢,鼓舞人们去争取自由、尊严和欢乐的生活。也许正是因为脑海里的知识愈益丰富起,就冲淡了对比萨斜塔的记忆。
③真想不到在消磨了多少艰辛的岁月之后,竟突然会有跟它邂逅的缘分。当我簇拥在往奔跑的人群里,焦急地穿过那条狭窄的小巷时,心里禁不住砰砰地跳起,如果能够插上翅膀飞往前边仅有一箭之遥的巷口,就可以观看和欣赏它无比美好的容颜了,可是我无法轻易地穿越这熙熙攘攘的人群。
④迎面过的多少游客,密密地堵塞着我往前跋涉的脚步。瞧着这些肥胖的老者、俏丽的少妇和聪颖的儿童,尽是白皙的面庞、碧蓝的眼珠和金黄的头发,不知道是从风光明媚的欧洲本土,抑或阻隔着海洋的美洲大陆前这儿?有个英气勃勃的青年正侧着身子,满面含笑地从我旁边迂回和徜徉,我打量着他跟自己相似的脸型,猜测他自华夏的土地,抑或是其他亚洲国家?为什么从地球的各个角落里,有数不清的人们兴冲冲地聚集在这儿,只为了瞧一眼神奇的斜塔。每一个燃烧着满腔热情和憧憬着崇高境界的人,也许都会厌倦平庸、琐屑和混沌的日子,而向往着奇异和神秘的景象,那么比萨斜塔不正是最好的目标?将这充满魅力的印象,永远消融在自己心里,不正是更有意义的一种生存方式吗?
⑤好不容易一步步地挪到了巷口,瞪着两眼张望那青翠得令人心醉的草坪后面,这浑圆得玲珑剔透的斜塔,整座浅黄色的花岗石建筑,在八个楼层中紧挨在一起的两百多座拱门,多么俊秀和细巧的圆柱,纷纷撑住了自己顶部的圆弧,一副典雅和庄严的姿势,真让人肃然起敬。从深蓝色的天幕底下,抛出那丝丝缕缕夕阳的余晖,那一阵阵璀璨的金光映照着石壁,竟还反射到我激荡的心灵中,赶紧聚精会神地从它底层浑厚而又挺拔的圆圈,往上仰视着五十多米高的顶巅。在雕刻成像翅膀那样凸起的檐顶,还装饰着一圈菱形的花纹,隐隐约约地透过朵朵云雾的残阳,闪闪烁烁地抚摸着这用多少手掌砌出的图案。而底下凹陷进去的拱门里面,不知道悬挂着什么形状的铜钟?随着这座建筑的不断倾斜,据说早已禁止人们从里边螺旋形的楼梯往上攀登,哪里还能够敲出清脆而又深沉的钟声呢?
⑥据说,这座比萨教堂钟楼,在十一世纪后期动工兴建时,因为奠基的失误,刚建造了三层即开始倾斜,停顿了一百余年才又继续施工,等到在十三世纪中叶落成之后,塔顶已经偏离垂直的中心线两米多远了。真得责怪这些技师与工匠们,为什么在追求美丽的线条和轮廓时,竟忘却了必需的结实与稳固?控制教会的僧侣和统治城市的官僚,也曾插手和干扰过这座建筑的进程吗?这也许是永远都无法解开的谜团了。令人担心的是经过多少风风雨雨的侵蚀和凋零,它还不住地往南边倾斜。有多少人思考着如何让它停止倾斜,隐约可见两根粗长的钢丝,紧牵着塔身地教堂背后的地下,这就能够拯救它倒坍的厄运吗?
⑦不可思议的是二十多年前在这儿发生的一场地震,却也未能摧毁它,它依旧在巍然屹立着,神秘地倾斜着。这真是无比坚强和刚毅的象征,才会有浩浩荡荡的人们赶探望它,却不顾它身旁那一座庞大和气派的教堂,很少仰望那教堂顶端高出身躯的圆柱,这大约是因为大家都渴望着向神奇而坚强的境界攀登。
(选自《中国当代散文经典》)
【小题1】作者在本文中怀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情写斜塔,说说作者是怎样有层次地写出自己对斜塔的情思的?(3分)
【小题2】分析第四段的作用。(4分)
【小题3】确切地说,斜塔不过是庞大和气派的教堂的一座钟楼,原本只是“配角”,但为什么从地球的各个角落有数不清的人们兴冲冲的赶来探望它,作者认为原因是什么?(4分)
【小题4】问句的反复使用是本文语言上的一个显著特点,请结合实例分析其作用。(5分)
【小题5】这篇文章能带给我们哪些哲理性思考?(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9: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祝福》中的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小题1】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凡是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他,这对别人或对他自己,也都还不错。
B.祥林嫂这个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死了,讨厌见她的人不会再见到她了,这对别人和对自己,也还都不错。
C.这是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D.这是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对鲁四老爷的憎恨。
【小题2】选出对第二段文字意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
A.嘲弄鲁镇的人们沉浸在迷信的、落后的、麻木的生活状态中。
B.揭示出沉重的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氛围扼杀了死者又麻痹着生者的社会现实。
C.暗示这种虚伪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不会维持多久。
D.悲愤地控诉祥林嫂的死在鲁镇活着的人们中没有引起一点反响。
【小题3】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寓意是( )
A.“祝福”是全文故事发展的线索,贯穿始终。
B.“祝福”为塑造祥林嫂的性格提供了典型环境。
C.祥林嫂出现在祝福之夜,亦死于祝福之夜,突出了主题,又使文章结构谨严。
D.题目是“祝福”,内容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富人的“福”和穷人的“苦”两相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记鸟语
林语堂
到了日月潭,每一个毛孔都舒服起来了。毛孔可以泄汗,泄汗就可以使汗化气,汗化气即减少热度,所以这是一副天然冷气机。人身有三万六千毛孔,就有三万六千架的小型冷气机。所以出得汗,就爽快。避暑要诀,倒不一定在不出汗,是必要出汗时,汗出得来。你穿上洋服,挂领带就有十一层布封在脖颈上,把冷气机堵住,汗出不来,气泄不得,非造物之罪也。(外衣领处必是夹的,故两层,再翻领是四层;衬衫此处又翻领又为四,合为八,领带二,又加当中铺垫一层为三,故为十一,即十一道封条,不许泄气。)假定不被封锁,清风徐来,轻轻吹过毛孔上小毛,就非常适意。若是不居山上而居城市,山风吹不到,是人为的,又非造物之罪也。领带之为物,乃北欧寒带演化出来的服装,与热带最不相宜。有时入乡随俗,不得不戴,真是无可奈何。这且表过不提,单说日月潭的鸟语。
公冶长懂鸟语,这不是不可能,只是常人不大理会而已。语言发源于诗歌,先有感叹吟唱,然后有文字语言。这是语言学上的Sing-SongTheory。世界文学史,都是先有诗歌,才有散文,所谓“诗亡然后春秋(散文)作”,本来是应当如此的。所谓语言,只是传达意思的方法。蜜蜂觅到好花盛开处,回来巢中向他蜂作特别跳舞,报道消息,并指示花园方向,是一种语言。两蚁相遇于途中,交须一会,亦是传达的意思。所以中文说鸟语,不说鸟歌,是对的,是能特别体会鸟类的生活。
新近我家买几只鸡来养。有一早晨一小雄鸡忽然学唱,负起他司晨的责任了。其声音嘶而促,绝不像大雄鸡的响澈。你绝对想不到,这一唱,把笼中的小姐都发昏了,个个心里乱跳,发出温柔缱绻的声音,说“我在此地”。其声音,有母鸡呼小鸡的温柔,而却没有老母鸡的粗鄙。
日月潭有各种野鸟。在晨光熹微、宇宙沉寂,可恶的人类尚在梦寐中之时,众鸟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开他们的交响乐会。大概日月潭的鸟语可分四五种,而最特别的是一种我所谓时哉鸟,唱的主调是“时哉——时哉!”重叠的唱,而加以啁啾的啭喉音。那天我没听见子规鸟的“思归!思归!”不知有没有。我想春天应该有的。江浙人说子规的叫是弟弟哭他被继母迫死的哥哥,泣血而死,化为杜鹃,因为江浙音呼“哥哥”为“孤孤”。众乌的语式不同,其中也有:
“快起来!快起来!”这是早眠早起很勤谨的一种小鸟,呼其同类,觅好虫吃。
“臊!臊!害臊!”声音非常粗暴。这是一种厌世的岩栖高士,以为举世沉浊,不足与庄语,无疑的,他是黄老派的。
“莫踌躇!莫要踌躇!可别胡涂!”——声音非常轻细而婉约动人。
其余还有仅发唧唧咄咄的短音。时哉鸟,唱的啭音特别多,夹杂别的话,再以“时哉!时哉!”主题为结束。这样此唱彼和,隔山相应,鸟音渡水而来,以湖山为背景,以林木为响声,透过破晓的蓝天,传到我的耳朵来,自然成一部天然的交响曲。这是在庭院内以鸟笼养鸟所领略不到的气象,其自然节奏及安插,连他们的静寂停顿而后再来,都是有生气的,百鸟齐鸣的情形,大率如下。
“啾啾!还不起?快起来!快起来!我说快起来!”忽然天上传来的美乐,SO,MI,RE,DO-SO,SO,MI,RE,DO……TR……TR,TR时哉!时哉……TR,可不是吗?……时哉!时哉!……不起,不起,还不起?SO,Ml,RE,DO-SO,SO,MI,RE,DO…… ……莫踌躇!别糊涂,莫要踌躇……TR……时哉,时哉,时哉!可不是吗?时哉!时哉!时哉!还不起,还不起?臊!臊!害臊!SO,MI,RE,DO-SO,SO,MI,RE,DO,(静默半分钟)……啾!……啾!啾,莫糊涂,莫踌躇……时哉!时哉!时哉!……”
【小题1】文章第一段提到的日月潭有什么特点,写其有何作用?(3分)
【小题2】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所以中文说鸟语,不说鸟歌,是对的,是能特别体会鸟类的生活。(2分)
(2)在晨光熹微、宇宙沉寂,可恶的人类尚在梦寐中之时,众鸟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
虑地开他们的交响乐会。(4分)
【小题3】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结文章加以分析。(6分)
【小题4】文章中开篇对于“泄汗”“领带”的描写,被人认为是“走题”之笔。你有何理解?请简要陈述。(6分)

同类题3

活着的伤疤
牛汉
从口外草地回来的人,身上多半带着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伤疤。如果伤在手上脸上,谁都看得见,而有些伤是很难看得见的;首先,他就不愿让谁看见,而有些伤,即使让你看,你也看不见。这些伤,痛在骨头里,只能从他们艰难的步态(并非由于衰老,他们大都不过三十几岁的人)和深重的哮喘声中,猜想到他们曾经遭受过难以想象的磨难和病痛,小灾小病难不倒他们。
秃手伯失去双手,一目了然,他无法瞒过谁,但是他那满胸脯的伤,却从来不让人看。
我也只见过一回。
有一年夏天,他一人在河里洗身子,我悄悄地游到他身边,想帮他擦擦后背,才第一次窥见他胸脯的伤疤(只听说狼差点把他的胸脯撕开)。不见则已,一见真把我吓得目瞪口呆。这哪里是伤疤?我心想,他回来已有两三年,再早的伤也早该结疤,但现在看见的是血淋淋的一个胸脯。我觉得血还不住地在流,映着夕阳的光辉。秃手伯的满胸脯伤疤,像多年之后我见到的红珊瑚,从形象到颜色,都十分相像。
我惊奇地对秃手伯说:“伤口还在流血,可不能见水!”
秃手伯很平静地说:“不碍事,早已不见血了,这叫红疤。很不吉利。”
秃手伯用“手”抚摩着自己多难的胸口,叹了口气,说:“红疤,就是说这伤还没有死。”
“还没死?”伤还有不死的,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是的。没有死,伤还活着。天阴下雨时它不让我安生,整个心口还像那只狼在咬我撕我。”
我禁不住想去摸摸秃手伯痛苦的血红的胸脯,他没有阻拦我。我不敢用手摸,生怕血冒了出来。
“愿意摸就摸摸,不碍事。”
“疼吗?”
“不疼。”
是的。伤疤显然没有死。我觉得它还在折磨他,哪有不疼的伤?尤其这红疤,还活着的伤疤,更不能轻信它。
几乎没有摸到一点光滑的好皮肤,蚯蚓似的隆起的密密的伤疤,仿佛在蠕动着,它们比好皮肤还要硬得多。
一条条隆起的弯曲的伤疤里,似乎都生出了自己的筋骨,自己的血管,自己的神经,自己的记忆,难怪它不死!
几十年过后,我才知道伤疤也是一种生命。看得见的伤疤,有许多一直活着,看不见的伤疤,有的也一直不死。
记得过了好多天,我问秃手伯:“你胸脯上的那些伤疤为什么不愿意让人看见?”
他皱着眉头说:“伤疤千万不能露给别人看,不能让人为自己承担痛苦,更不愿让谁可怜。”
以后我再不向他提伤疤的事。我跟他常常一起吼唱西口调。
…………
有关伤疤的道理,半个多世纪之前,秃手伯就对我讲过,当时我并不理解。直到我的身上心灵上,带上了许多伤疤,也很大,也很深,而且有的到我死后,可能仍然活着不死,我才真正地悟知了伤疤这个活东西。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的情节比较简单,仅简单地交代了秃手伯是被狼咬伤的,却以人物间的对话突出了秃手伯的“坚强和倔强”性格,不被伤痛所击倒,不愿让人为自己承担痛苦,更不愿让谁可怜,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立体感强的硬汉形象。
B.“秃手伯的满胸脯伤疤,像多年之后我见到的红珊瑚,从形象到颜色,都十分相像”和“几乎没有摸到一点光滑的好皮肤,蚯蚓似的隆起的密密的伤疤,仿佛在蠕动着,它们比好皮肤还要硬得多”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格,细致地描绘了秃手伯胸脯上的伤疤,突出其色泽之红,形状之怪,面积之大,质地之硬,从而说明他所遭受的痛苦之深重。
C.作者曾说:“所有的伤疤下面,都有深深的根啊。”这篇小说似乎在昭示曾经的劫难;似乎在提醒拥有的幸福,似乎在展演一种坚忍的精神,似乎在告诫未来不再重蹈覆辙……
D.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了描写、记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写了“看得见的伤疤”,“看不见的伤疤”与“活着的伤疤”,并且把小说描写的重点放在了“活着的伤疤”上。
E.伤疤的根究竟在哪里?本文作者通过对秃手伯的非常传神的描写,引领我们一起来思考关于生命的隐忍与刚毅,思考怎样做一个好人和坚毅的人,并且在人生路上怎样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
【小题2】“看得见的伤疤,有许多一直活着,看不见的伤疤,有的也一直不死”,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6分)
【小题3】“伤疤”是肉体创伤愈合后留下的印记,为什么说是“活着的伤疤”呢?请分析本文题目的作用。(6分)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段多余,应删去。你觉得是否该删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睡眠这件“小事儿”,耗去了我们的小半生(我们一生的1/3都在睡觉)。睡眠在动物中也很常见,蝙蝠把一天内的20个小时都用来睡觉,而马似乎采用了所谓的“达芬奇睡眠法”,一天内打几个盹就够了,加起来才3个小时。
睡眠看似是一种简单的24小时周期性活动,但其背后却涉及复杂的行为和生理过程。从行为层面上,睡眠被定义为机体对外界环境失去知觉和反应的一种可逆性行为。关于睡眠,可观察的行为包括特定身体姿势(躺卧)、闭眼、不活动、与环境互动或对环境刺激反应减少或消失、容易唤醒等。睡眠并非是机体的一种消极和被动状态,它是在多种神经网络和递质积极主动支配下产生的,并涉及大量生理、代谢和神经行为。
睡眠到底有什么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呢?从保养论的角度看,睡眠可以帮助大脑恢复精力,消除疲劳;从功能论的角度考虑,2014年《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指出,睡眠会促进脑神经元上特定棘状突起的形成,维护特定的树突分支,从而促进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另外,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弗洛伊德就认为,睡眠时的梦境可以让人们实现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愿望,梦是通向潜意识的最佳捷径。
(摘编自闫冠男《睡眠这件“小事儿”》)
材料二
达芬奇睡眠法,得名于著名画家达芬奇,相传他每4小时睡15‑20分钟,这样一天下来只睡2小时左右,余下大把的时间从事创作,而且能保持充沛的精力。这种睡眠方式是由德意志帝国科学家J.S.西曼斯基在1918年研究动物的睡眠行为时发现,并发现人类亦有这种睡眠方式。
达芬奇睡眠其实是一种多相睡眠,意思是把完整的睡眠时间分割开来。不少迷信这种睡眠法的人都希望通过它来缩短睡眠的总体时间,同时人的精神状态却可以和连续睡9个小时的单相睡眠差不多,从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工作学习。
(摘编自“360百科”)
材料三
问卷调查:你认为睡眠质量更容易受哪些因素影响?

(摘自《2017国人睡眠健康调查白皮书》)
材料四
今天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睡眠日的主题是健康睡眠,远离慢病。数据显示,我国近四分之一的居民在睡觉这件事上不及格。
健康睡眠仅有睡眠日一天的重视是不够的。健康的睡眠标准,并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第二天是否感觉精力充沛。不能让健康睡眠成为奢侈品,一方面需要每个人的自我努力;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还需依法用工,即便要求员工加班,也应注意多一些“人情味儿”和科学性。健康睡眠虽是个人的正常生理需求,但或多或少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动员、重视起来,让健康睡眠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不是奢侈品。
(摘编自杨玉龙《健康睡眠不能成为奢侈品》)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一生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觉,睡眠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儿”。
B.睡眠表面上看是一种简单的周期性活动,实际上涉及大量生理、代谢和神经行为。
C.达芬奇睡眠法能大大缩短人的睡眠总体时间,同时还能使人依旧保持充沛的精力。
D.单位若要求员工加班,应多一些“人情味儿”和科学性,尽量保证员工健康睡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分别从保养论、功能论和精神分析的角度阐述了睡眠的重要作用,多样解读,层层深入。
B.德国科学家西曼斯基研究动物睡眠行为时发现了“达芬奇睡眠法”,他发现人类也有此睡眠方式。
C.根据材料二可知,多相睡眠与单相睡眠的主要区别,在于能否挤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工作和学习。
D.根据材料三可知,对于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心理压力应该排在首位。
E. 如果我们都能自觉重视睡眠,用人单位依法用工,那么健康睡眠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就不是奢侈品。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谈谈如何重视睡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基本特点
歌剧只重歌唱,舞剧只有舞蹈,唯有中国古典戏曲综合了歌、舞、文学、绘画等很多艺术种类,是最综合的艺术。但是这里要强调的是,各个艺术种类在戏剧艺术中并不是拼凑起来的,这些不同的艺术种类,都是根据“戏剧”的原则综合起来的。而所谓“戏剧”的原则,就是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故事情节。因此,这些被综合的艺术种类,固然是遵守各自的规律,还要遵守“戏剧”的规律,于是各种艺术种类到了古典戏曲中,都起了一定的性质上的变化。同时,由于戏曲综合了各种艺术种类,所以戏曲作为戏剧也产生了性质上的特点。这样在戏剧的基本原则之下,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才形成了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特点。
作为表演艺术来说,戏曲艺术主要综合了音乐和舞蹈。音乐和舞蹈是比较单纯的艺术。舞蹈是用人的身体动作来表现思想、感情、情绪,音乐是用声音表现思想、感情、情绪。二者都要在自然的形式下表现一种意义(或“意蕴”)。作为艺术形式来说,它们都是“表意”的。这里所谓“表意”的“意”,同时包括了“理智”和“情感”两个方面,在艺术中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两种因素在艺术中的结合又不是机械的,在总的“表意”的特点下,我们又可以把艺术分成为“再现的”和“表现的”,前者侧重表达一种理智的思想,后者侧重于表现一种情感。以此来说明绘画、戏剧与音乐、舞蹈的关系,也的确有它方便的地方。结合到我们现在所讨论的问题,中国戏曲融戏剧、音乐、舞蹈于一体,“表情”的因素竟占三分之二,这样,中国戏曲在艺术上的特点也就容易看清了。
话剧是没有歌舞的,这自是常识,但由这种明显的区别带来的艺术特征上的不同,就常常为人所忽视。这就是说,戏曲与话剧虽同属于“戏剧艺术”,而戏曲偏重于表现,话剧则偏重于再现,前者侧重写意,后者偏重于写实。
戏曲与话剧一样,同是“戏剧”,是以动作和对话来展现剧情,原则上来说,是把人生的实际的、具体的过程表演出来。据此,“戏剧”当然是现实生活的“模仿”,是人生的“镜子”,因而是一种“再现艺术”。这是基本的,中国戏曲既然是一种戏剧,自然也不例外。然而,中国戏曲艺术又是戏剧、音乐、舞蹈三者的融合。所以它既不同于话剧,也不同于西方的歌剧和舞剧。中国戏曲的特点是音乐性的对话与舞蹈性的动作。在戏曲中,音乐和舞蹈首先要为戏剧服务,音乐要为人物对话服务,舞蹈则离不开戏剧动作的要求。但是,既然音乐和舞蹈是戏曲的有机的组成部分,那么它们对“戏曲”也有种种制约作用。戏曲中的动作和对话就不单纯是对生活动作、对话的模仿,而都被“表现化”了。中国戏曲这种音乐性的对话和舞蹈性的动作使它作为一种戏剧形式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能够立于世界戏剧之林,虽经冲击而巍然屹立。
(选自叶秀山《古中国的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戏曲综合了歌、舞、文学、绘画等很多艺术种类,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其他艺术种类都不是综合性的艺术。
B.由于综合了多种艺术种类,作为一种戏剧的中国古典戏曲也就具备了不同于歌剧、舞剧、话剧等其他戏剧种类的特点。
C.音乐和舞蹈的艺术表现手段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表意”,这决定了中国戏曲中“表情”的因素高达三分之二。
D.“理智”和“情感”在艺术中紧密结合,而“再现的”艺术侧重表达理智的思想,“表现的”艺术侧重表现一种情感。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故事情节是戏剧的原则,各种艺术种类在戏曲中根据戏剧的原则综合在一起,各因素相互制约又互相影响。
B.由于音乐、舞蹈偏重于表达情感,主要综合了这二者的中国古典戏曲艺术更偏重于表现,这与偏重于再现的话剧明显不同。
C.戏剧是用动作和对话把人生的实际的、具体的过程表演出来,是一种再现的艺术。作为戏剧的一种,中国戏曲也具有这个特征。
D.戏曲中的动作和对话不单纯是对生活动作、对话的模仿,都是被“表现化”了的;所以,戏曲对音乐和舞蹈有制约作用。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舞、文学、绘画这些被综合的艺术种类在戏曲中必须遵守戏剧的规律,因而都发生了一定的性质上的变化。
B.话剧没有歌舞,中国戏曲融戏剧、音乐、舞蹈于一体,人们应该重视这种明显的区别带来的艺术本质上的不同。
C.话剧偏重于写实,侧重于表达思想,但话剧并不完全排斥表达情感;戏曲偏重于写意,侧重于表达情感,同样也可以表达思想。
D.对话具有音乐性,动作具有舞蹈性,这是中国戏曲区别于其他种类戏剧的主要特征,也使中国戏曲艺术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