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基本特点
歌剧只重歌唱,舞剧只有舞蹈,唯有中国古典戏曲综合了歌、舞、文学、绘画等很多艺术种类,是最综合的艺术。但是这里要强调的是,各个艺术种类在戏剧艺术中并不是拼凑起来的,这些不同的艺术种类,都是根据“戏剧”的原则综合起来的。而所谓“戏剧”的原则,就是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故事情节。因此,这些被综合的艺术种类,固然是遵守各自的规律,还要遵守“戏剧”的规律,于是各种艺术种类到了古典戏曲中,都起了一定的性质上的变化。同时,由于戏曲综合了各种艺术种类,所以戏曲作为戏剧也产生了性质上的特点。这样在戏剧的基本原则之下,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才形成了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特点。
作为表演艺术来说,戏曲艺术主要综合了音乐和舞蹈。音乐和舞蹈是比较单纯的艺术。舞蹈是用人的身体动作来表现思想、感情、情绪,音乐是用声音表现思想、感情、情绪。二者都要在自然的形式下表现一种意义(或“意蕴”)。作为艺术形式来说,它们都是“表意”的。这里所谓“表意”的“意”,同时包括了“理智”和“情感”两个方面,在艺术中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两种因素在艺术中的结合又不是机械的,在总的“表意”的特点下,我们又可以把艺术分成为“再现的”和“表现的”,前者侧重表达一种理智的思想,后者侧重于表现一种情感。以此来说明绘画、戏剧与音乐、舞蹈的关系,也的确有它方便的地方。结合到我们现在所讨论的问题,中国戏曲融戏剧、音乐、舞蹈于一体,“表情”的因素竟占三分之二,这样,中国戏曲在艺术上的特点也就容易看清了。
话剧是没有歌舞的,这自是常识,但由这种明显的区别带来的艺术特征上的不同,就常常为人所忽视。这就是说,戏曲与话剧虽同属于“戏剧艺术”,而戏曲偏重于表现,话剧则偏重于再现,前者侧重写意,后者偏重于写实。
戏曲与话剧一样,同是“戏剧”,是以动作和对话来展现剧情,原则上来说,是把人生的实际的、具体的过程表演出来。据此,“戏剧”当然是现实生活的“模仿”,是人生的“镜子”,因而是一种“再现艺术”。这是基本的,中国戏曲既然是一种戏剧,自然也不例外。然而,中国戏曲艺术又是戏剧、音乐、舞蹈三者的融合。所以它既不同于话剧,也不同于西方的歌剧和舞剧。中国戏曲的特点是音乐性的对话与舞蹈性的动作。在戏曲中,音乐和舞蹈首先要为戏剧服务,音乐要为人物对话服务,舞蹈则离不开戏剧动作的要求。但是,既然音乐和舞蹈是戏曲的有机的组成部分,那么它们对“戏曲”也有种种制约作用。戏曲中的动作和对话就不单纯是对生活动作、对话的模仿,而都被“表现化”了。中国戏曲这种音乐性的对话和舞蹈性的动作使它作为一种戏剧形式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能够立于世界戏剧之林,虽经冲击而巍然屹立。
(选自叶秀山《古中国的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戏曲综合了歌、舞、文学、绘画等很多艺术种类,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其他艺术种类都不是综合性的艺术。
B.由于综合了多种艺术种类,作为一种戏剧的中国古典戏曲也就具备了不同于歌剧、舞剧、话剧等其他戏剧种类的特点。
C.音乐和舞蹈的艺术表现手段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表意”,这决定了中国戏曲中“表情”的因素高达三分之二。
D.“理智”和“情感”在艺术中紧密结合,而“再现的”艺术侧重表达理智的思想,“表现的”艺术侧重表现一种情感。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故事情节是戏剧的原则,各种艺术种类在戏曲中根据戏剧的原则综合在一起,各因素相互制约又互相影响。
B.由于音乐、舞蹈偏重于表达情感,主要综合了这二者的中国古典戏曲艺术更偏重于表现,这与偏重于再现的话剧明显不同。
C.戏剧是用动作和对话把人生的实际的、具体的过程表演出来,是一种再现的艺术。作为戏剧的一种,中国戏曲也具有这个特征。
D.戏曲中的动作和对话不单纯是对生活动作、对话的模仿,都是被“表现化”了的;所以,戏曲对音乐和舞蹈有制约作用。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舞、文学、绘画这些被综合的艺术种类在戏曲中必须遵守戏剧的规律,因而都发生了一定的性质上的变化。
B.话剧没有歌舞,中国戏曲融戏剧、音乐、舞蹈于一体,人们应该重视这种明显的区别带来的艺术本质上的不同。
C.话剧偏重于写实,侧重于表达思想,但话剧并不完全排斥表达情感;戏曲偏重于写意,侧重于表达情感,同样也可以表达思想。
D.对话具有音乐性,动作具有舞蹈性,这是中国戏曲区别于其他种类戏剧的主要特征,也使中国戏曲艺术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28 07:24: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微博在中国媒介生态中,其意义不同寻常,微博一小步,媒体一大步。微博释放的“微动力”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这一被中国网民热捧的新媒介甚至成为穿越信息黑洞的牵引力量。
其实,小小的微博承受了不少不能承受之重,承载了过多的光荣与梦想。在微博八面风光的背后,我们需要追问和思考这一新媒介形态的宽度与限度。
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体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波兹曼看来,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波兹曼曾认为,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他甚至顽固地认为,400年来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印刷术利大于弊。我们现代人对于智力的理解大多数来自于印刷文字,我们对于教育﹑知识﹑真理和信息的看法也是一样的。印刷时代成就了思维的系统性和深度,而电视媒介则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的形式。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题的超意识形成。波兹曼的这种观点,不无偏激,但有一定道理。
微博催生我们的公共生活,但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宽度为代价的。与波兹曼一样,我认为,印刷媒介成就了思想的深度以及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系统性。阅读和写作成熟于印象时代。
微博视野中的阅读,是典型的“泛读”。在技术上,微博给书写者的空间十分有限,被限定在140字以内。在140个字符内传递一定的信息是可以的,但要表达像样的思想则是比较困难的。对于读者而言,在微博世界浸淫日久,注意力也被严重碎片化,喜欢追逐一个个信息碎片以及思想的边角料,体验的是点点滴滴短暂的快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感觉似乎是丰盈的,但这种阅读多是视觉层面上的愉悦,属于刺激大脑皮层的浅性观赏。微博世界中的阅读是典型的走马观花,很难有思维的深度潜入。在微博所目击的风景,“神马都是浮云”。读者享受的只是视觉的漫游,而对于思想和思维的深度操练,微博的效果往往是有限的。如果不适当控制自己的时间,微博会让你浪费很多时间,毕竟碎片信息﹑碎片思考还是有其局限性,它不能提供系统性思想。微博视野的阅读,是典型的浅尝辄止的阅读。人生苦短,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是稀缺资源,在微博上投注了过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必然会挤占了总的读写时间。关键的是,微博改变了我们的读写方式。习惯于微博读写的人,思维方式也被微博化,即被碎片化﹑颗粒化﹑浅表化,缺乏对问题的深度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小题1】下列对“微博”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微博一小步,媒体一大步,可见微博在中国媒介生态中,意义非同寻常。
B.改变中国社会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是微博释放的“微动力”。
C.在某种程度上微博是以牺牲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宽度为代价的。
D.微博改变人类的读写方式,但并未改变人类总的读写时间。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波兹曼认为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体对于文化精神重心的形成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因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并且最终能控制文化。
B.印刷时代成就了思维的系统性和深度,娱乐则是电视上所有话题的超意识形成。
C.阅读和写作成熟于印刷时代,印刷媒介成就了思想的深度以及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系统性。
D.微博最大的不足是微博给书写者的空间极其有限,无法表达像样的思想。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追问和思考微博这一新兴媒介形态的宽度与限度迫在眉睫。
B.在作者看来,微博容易使读者的注意力严重碎片化。
C.微博世界中的阅读是视觉层面上的阅读,难有思维的深度潜入。
D.作者主张适当控制微博阅读,避免被碎片化,颗粒化,浅表化。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
民间统计也有一片天
统计数据失真,特别是那些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的统计数据让人觉得不够真实,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是长期以来在统计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关于这一点,甚至官方也并不讳言,几年前,当时的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就曾对“统计数据注水”问题直言:“确实让人震惊,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严重问题”呢?从技术上“正着手改变固有的统计口径的统计方法”不失为一个办法。但不能不指出的是,这并不是治本的办法。因为,我们眼前的统计失真问题,其根源不是统计内部的技术方法手段问题,而主要是统计本身发展生态的制度问题,比如,在政府包办统计的制度安排下独立的民间统计发展的严重滞后。
近年来,在反省“数据注水”等统计问题时,人们普遍意识到,统计部门缺乏相对于地方政府的独立性是症结所在。因此,对地方统计部门实行脱离地方政府的“垂直管理”,成为许多论者的一项制度建议。要真正维护和保障统计的独立性,“垂直管理”只是保证官方统计尽可能独立的途径。而发展完全独立于官方的民间统计,才更有可能确保统计的独立。
显然,一旦民间统计得到充分发展壮大,不仅能构成官方统计的有益补充,而且通过民间统计与官方统计,以及民间统计内部之间相互借鉴、参照、竞争,能起到矫正和维护统计数据真实与准确性的作用,确保其取信于民的社会公信力。除此之外,民间统计的另一个明显的价值在于,它能凭借其更加独立、直接源自民间的特性,实现对政府施政行为的监督,比如,一项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民间统计机构而不是政府自身统计部门的独立信息反馈,无疑具有更大的说服力。
正是因为民间统计具有如此重要的社会作用,在许多统计信息发达的国家,民间统计都是构成其社会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乃至基本组成部分,大到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实施,小到企业之间的商业竞争、市场调查,均活跃着民间统计机构的身影。在美国,数以千计的从事信息咨询、政策分析的智库,大多是独立的民间身份。比如,我们十分熟悉的“世界企业500强”这样的统计信息,是由《福布斯》杂志发布的;美国最权威的民意调查数据是盖洛普公司发布的。
受长期的政府包揽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影响,当前我国统计信息的民间性和开放性均十分有限,无论统计信息的产生发布,还是运行流通机制,仍主要由政府主导。在这样一种制度环境下,不但统计失真、信息质量不高等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而且整个社会赖以存在的信息基础,总体上也面临严重匮乏、失衡的局面,公众饥渴的信息需求难以有效满足,最终妨碍和制约着一个基于信息充分供给、选择、交换的信息社会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单一的公有制成分向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型,作为经济社会运行形势判断的统计体系也应该打破官方统计一统天下的局面。政府应该像当年鼓励、呵护民营经济发展那样,逐步放开对民间统计发展的约束,承认民间统计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在法律上予以保障,在经济上予以支持,让民间统计成为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来,民间统计因其灵活性和贴近民间的优势,可以做许多官方统计不能做的事情,成为官方统计的有益补充;二来,有了民间的统计数字,官方的统计数字就有了参照体系,形成对官方数据的有效监督。这两方面对于为政府提供真实的经济社会形势分析极为重要。
(2011年第五期《新华文摘》)
1.下列不属于造成“我国民间统计没有自己一片天”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当前我国统计信息的民间性和开放性均十分有限,无论统计信息的产生发布,还是运行流通机制,仍主要由政府主导。
B.我国民间统计受长期的政府包揽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影响。
C.统计数据失真,特别是那些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的统计数据让人觉得不够真实,“统计数据注水”是长期以来在统计领域普遍存在问题。
D.经济社会运行形势判断的统计体系不能打破官方统一天下的局面。
2.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政府自身统计部门的独立信息反馈比民间统计机构统计的信息,无疑具有更大的说服力。
B.在美国,数以千计的从事信息咨询、政策分析的智库,部分是独立的民间身份。
C.政府应当放开对民间统计发展的约束,承认民间统计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在法律上予以保障,在经济上予以支持,让民间统计成为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民间统计的灵活性和和贴近民间的优势,对于为政府提供真实的经济社会形势分析极为重要。
3.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要真正维护和保障统计的独立性,只有发展完全独立于官方的民间统计,才更能确保统计的地位。
B.当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形势判断的统计体系打破官方统计包揽天下格局的时候,中国民间统计就会形成对官方统计的有效监督。
C.一旦民间统计得到充分发展壮大,不仅能确保其取信于民的社会公信力,而且能构成对官方统计的有益补充。
D.民间统计都是构成其社会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乃至整体组成部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小题。
谈“动情”
情是诗之魂。感受于外,情动于中。先有感,后有情,情不是飞来的。感受是被动的受,情动是主动的动。由感而情,由情而诗,这个程序我们都得遵守。
⑵为什么说感受是被动的受?人活在世界上,由不得他自己。万事万物,每日每时,乱纷纷都到他的眼前来,一一逼入他的感官,叫他回避不了,不受也得受,难受也得受,所以说是被动的受。为什么说情动是主动的动?感受既多,叠累在心,人非草木,哪能无情。情是有的,看你怎样处置。熄下去了,就不会有诗了;燃起来了,就可能有诗了。或燃或熄,主动在你。如果那一缕情是合理的,是健康的,那就让它燃起来,“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何其芳《生活是多么广阔》)。
⑶动情在先,下笔在后,这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郭沫若年轻时求学日本,雄姿英发,写了《地球,我的母亲》,开启一代豪风。那天上午,他在福冈图书馆看书,诗兴忽来,激动得很,难以静坐攻读。他走出图书馆,到馆后僻静的石子路上去,脱掉木屐,跣脚乱走若狂,乃至“率性倒在路上睡着,真想亲切地和地球母亲亲昵。去感触她的皮肤,受她的拥抱”。晚辈庸才如我者,从来没有雄姿英发过,更不会在下笔以前动情如此。偶有一二幸获献丑之作,都是在下笔以后才逐渐动情的。对一般初学者,要求他们动情在先,下笔在后,那是苦人所难。真能做到先有感受,下笔以后逐渐动情,就很不错了。
⑷为了使自己动情于笔下,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必须排除周围环境诸种干扰,对眼前与主题无关的事事物物,一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求视听寂然,如入无人之境。视听寂然之后,你就从现实的人境跃入笔下的诗境。设想你要写的那些场景事物一一复活,一丘一水都能用灵眼看见,一笑一啼都能用灵耳听见。让模糊了的清晰起来,清晰得可触可感,纵然你写的是朦胧诗。在笔下忘却现实,在诗境忘却人境。写初恋就得忘却鬓边的白发,写黑夜就得忘却窗外的阳光。此时最怕的是邻居吵架和小儿哭叫,或你的贤妻叫你去捅蜂窝煤。写作过程就是醒着做梦,梦被打断,使人心烦意乱,怪不自在,甚至难以重温。听说过可恶的催租人打断诗人的梦,使他未能成篇,只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的故事吗?
⑸常人在床上睡着做梦,梦中笑,梦中哭。诗人在纸上醒着做梦,也会笑,也会哭。完全入梦以后,你的情就会在笔下动起来,你就有可能写出一首感人的佳作“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这是狄德罗的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白居易的话。中国新诗无论怎样变来变去,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也好,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也好,民歌体也好,现代风也好,明朗也好,朦胧也好,你下笔的时候,总要动情才好。情永远是诗之魂,不要忘记了才好。
(选自《流沙河诗话》,有删改)
【小题1】第三段以郭沫若和作者自己的创作为例,论证什么观点?这样举例有何作用?
【小题2】第四段中加点的“诗境”的内涵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情永远是诗之魂”?请结合全文意简要分析。

同类题4

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性格见长;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不同的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沿着《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道路,《红楼梦》问世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节选自《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小题1】下面关于“小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是指文人创作的一种文学体裁。
B.小说是指脱离历史而创作的一种文学体裁。
C.小说是讲求用虚构和想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D.小说是以描写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见长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题2】对文中“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一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志怪志人小说”同“传奇小说”并存。
B.唐“传奇”并没有彻底成为文学创作。
C.唐“传奇”中仍保留着“志怪志人”的因素。
D.唐“传奇”虽脱离历史领域,但仍记载着大量的历史内容。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小说史上凡是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的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都是失败的。
B.中国古典小说继承了《史记》等史传文学“实录”(“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的传统,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例如《水浒传》。
C.我国话本小说、演义小说的发展、进步大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D.从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金瓶梅》和《红楼梦》属于同一阶段的作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①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甲)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星。(乙)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丙)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丁)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②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③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④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象: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⑤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⑥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小题1】“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这句话是从第①段文字中抽取出来的,请问该放入原文甲乙丙丁中的哪一处?
【小题2】试分析文中加点词语“前方”“家”“路”的内涵及三者关系。
【小题3】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试分析。
【小题4】试以崔颢为例,分析第五段画线句子“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摄影散文兼具摄影的视觉性、再现性和散文文字表达的自由性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B.作者从“游子”的角度抒发了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暗合中国传统的“游子思乡”的文化主题,具有感人的力量。
C.本文从一幅摄影作品写起,从离家的角度入手,进入到对人的精神状况的思考,揭示出人的生存难以克服的悲剧。
D.本篇语言生动形象而又充满哲理味。作者在选文第⑤段引用了不少中国古代诗歌,其意在表明人在走向前方时总是时时刻刻惦记着自己的家、家园和家乡。
E.作者面对摄影照片上的旅人,既详细描写他们归家或远行的故事,又宕开一笔,让离家的现实欲望和归家的精神意识交糅成一个永远的人生悖论,视角独特,立意新颖,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深广的悲悯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