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活着的伤疤
牛汉
从口外草地回来的人,身上多半带着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伤疤。如果伤在手上脸上,谁都看得见,而有些伤是很难看得见的;首先,他就不愿让谁看见,而有些伤,即使让你看,你也看不见。这些伤,痛在骨头里,只能从他们艰难的步态(并非由于衰老,他们大都不过三十几岁的人)和深重的哮喘声中,猜想到他们曾经遭受过难以想象的磨难和病痛,小灾小病难不倒他们。
秃手伯失去双手,一目了然,他无法瞒过谁,但是他那满胸脯的伤,却从来不让人看。
我也只见过一回。
有一年夏天,他一人在河里洗身子,我悄悄地游到他身边,想帮他擦擦后背,才第一次窥见他胸脯的伤疤(只听说狼差点把他的胸脯撕开)。不见则已,一见真把我吓得目瞪口呆。这哪里是伤疤?我心想,他回来已有两三年,再早的伤也早该结疤,但现在看见的是血淋淋的一个胸脯。我觉得血还不住地在流,映着夕阳的光辉。秃手伯的满胸脯伤疤,像多年之后我见到的红珊瑚,从形象到颜色,都十分相像。
我惊奇地对秃手伯说:“伤口还在流血,可不能见水!”
秃手伯很平静地说:“不碍事,早已不见血了,这叫红疤。很不吉利。”
秃手伯用“手”抚摩着自己多难的胸口,叹了口气,说:“红疤,就是说这伤还没有死。”
“还没死?”伤还有不死的,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是的。没有死,伤还活着。天阴下雨时它不让我安生,整个心口还像那只狼在咬我撕我。”
我禁不住想去摸摸秃手伯痛苦的血红的胸脯,他没有阻拦我。我不敢用手摸,生怕血冒了出来。
“愿意摸就摸摸,不碍事。”
“疼吗?”
“不疼。”
是的。伤疤显然没有死。我觉得它还在折磨他,哪有不疼的伤?尤其这红疤,还活着的伤疤,更不能轻信它。
几乎没有摸到一点光滑的好皮肤,蚯蚓似的隆起的密密的伤疤,仿佛在蠕动着,它们比好皮肤还要硬得多。
一条条隆起的弯曲的伤疤里,似乎都生出了自己的筋骨,自己的血管,自己的神经,自己的记忆,难怪它不死!
几十年过后,我才知道伤疤也是一种生命。看得见的伤疤,有许多一直活着,看不见的伤疤,有的也一直不死。
记得过了好多天,我问秃手伯:“你胸脯上的那些伤疤为什么不愿意让人看见?”
他皱着眉头说:“伤疤千万不能露给别人看,不能让人为自己承担痛苦,更不愿让谁可怜。”
以后我再不向他提伤疤的事。我跟他常常一起吼唱西口调。
…………
有关伤疤的道理,半个多世纪之前,秃手伯就对我讲过,当时我并不理解。直到我的身上心灵上,带上了许多伤疤,也很大,也很深,而且有的到我死后,可能仍然活着不死,我才真正地悟知了伤疤这个活东西。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的情节比较简单,仅简单地交代了秃手伯是被狼咬伤的,却以人物间的对话突出了秃手伯的“坚强和倔强”性格,不被伤痛所击倒,不愿让人为自己承担痛苦,更不愿让谁可怜,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立体感强的硬汉形象。
B.“秃手伯的满胸脯伤疤,像多年之后我见到的红珊瑚,从形象到颜色,都十分相像”和“几乎没有摸到一点光滑的好皮肤,蚯蚓似的隆起的密密的伤疤,仿佛在蠕动着,它们比好皮肤还要硬得多”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格,细致地描绘了秃手伯胸脯上的伤疤,突出其色泽之红,形状之怪,面积之大,质地之硬,从而说明他所遭受的痛苦之深重。
C.作者曾说:“所有的伤疤下面,都有深深的根啊。”这篇小说似乎在昭示曾经的劫难;似乎在提醒拥有的幸福,似乎在展演一种坚忍的精神,似乎在告诫未来不再重蹈覆辙……
D.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了描写、记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写了“看得见的伤疤”,“看不见的伤疤”与“活着的伤疤”,并且把小说描写的重点放在了“活着的伤疤”上。
E.伤疤的根究竟在哪里?本文作者通过对秃手伯的非常传神的描写,引领我们一起来思考关于生命的隐忍与刚毅,思考怎样做一个好人和坚毅的人,并且在人生路上怎样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
【小题2】“看得见的伤疤,有许多一直活着,看不见的伤疤,有的也一直不死”,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6分)
【小题3】“伤疤”是肉体创伤愈合后留下的印记,为什么说是“活着的伤疤”呢?请分析本文题目的作用。(6分)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段多余,应删去。你觉得是否该删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4: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语言是心灵的折射,技术对世界的改变常常从语言开始。报纸、电视、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人类语言的标准化与流行化,现代语言丧失了农业文明时代的个性和丰富性,不再活跃而富有生命力,说话的人也变得缺少味道。语言像没有个性的产品一样成批地被生产,出现了“工业化语言”和“媒体语言”。当我们用这些被“标准化”了的语言表达我们自己时,一个尴尬的景象产生了:“不是人说话,而是话说人”,我们成为语言规定的对象,语言不再是“存在的家园”,而是遮蔽我们心灵的“牢笼”。我们自以为在思考,在表达,其实只不过是在重复那些早已为我们规划好了的思想和习惯。一位英国语言学家说:“普通话是军队的语言。”所有的普通话都具有暴力性、压迫性、统制性,不过是因偶然的机缘,把某一种方言上升为法定的官方语言,甚至变成了国语,它剥夺了很多方言书面化的权利,使很多方言词语有音无字。我们也可以说,英语正在成为全世界的“普通话”。在网络化时代,英语之所以成为全世界的“普通话”,是因为由微软、IBM 、康柏等跨国公司所支配的这个虚拟世界是以英文为格式和标准的,英语是进入网络世界的通行证,目前英语占了网络流通中所有语言的百分之八十七。
语言标准化代表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感觉经验的同一化。现代人的病就是没感觉,有感觉也是“感觉都一样”。关于自由落体,伽利略比亚理士多德“正确”,是因为现代物理学不再相信感觉。现代人精于算计,不会感受世界,只会测量世界。西美尔认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什么东西有价值”的问题越来越被“值多少钱”的问题所取代,当一切都必须用金钱和数字来衡量时,我们变得麻木不仁,事物的微妙差异和超然不凡被隐没不彰,人们越来越迅速得同事物中那些经济和实用性上无法表达的价值擦肩而过。甚至连美与不美,我们也要借助三围和其他种种“科学公式”。
感觉的钝化意味着人的不自由。感觉自由是最基本的自由,一切的解放都从感觉开始。商人、政客没有人性是从他们没有感觉开始的。人们对美的忽视也是因为没有感觉的自由,所以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农民连最美的田园风光也无动于衷,而利欲熏心的商人却看不到黄金灿烂的色彩。人与人的冲突也是从感觉开始的,有的人就因为他不对别人的“胃口”,就丢了工作,失去了尊严,甚至生命。美国人看日本人“就像许多人看到蟑螂耗子那种感觉”,所以,他们认为两颗原子弹炸的不是人,而是“畜生”。感觉、趣味、格调已经成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志,据说现在小资女人的包里除了口红、镜子、化妆品外,必须有一本余秋雨的散文。当我们感觉单一化、雷同化时,世界纯净了,但那要么是一个集权时代,要么是一个高度技术统治的时代。
【小题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关于“语言标准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标准化是伴随报纸、电视、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语言趋同现象。
B.语言标准化能够让人们交流方便,但也使人们的表达缺失了个性和丰富。
C.语言标准化在网络时代的表现是“工业化语言”和“媒体语言”的出现。
D.语言标准化在网络时代的影响较农耕时代范围更加广泛、传播更加迅猛。
【小题2】下列说法中,符合“语言是心灵的折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语言的标准化、流行化使人们的思想变得单一和肤浅。
B.标准化的语言表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感觉经验同一化。
C.人们被标准化的语言控制而难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D.“标准化”的语言表达使人们自己成为语言规定的对象。
【小题3】 第三段中,“感觉的钝化意味着人的不自由”有哪些具体的表现?(5分)
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干草在青草中间

唐 韧

距美加边境不远的美国小州佛蒙特首府,小城伯灵顿,一年四季是旅游胜地。它傍美国第六大湖尚普兰湖,湖有海的感觉。小城永远宁静着,就是游人聚集的市中心商业区也无人喧哗,人们当街静静坐着啜咖啡饮啤酒,偶有小摇滚组合献艺,也不闹腾,好像是为尊重小城的脾气。

每天往返的路线上,有两片墓地。墓碑密集,白杨高耸。墓地与居民区隔街相望,只围一圈稀疏的栅栏,甚至栅栏都不设,往来之人并不避讳,墓地里鲜花供奉随常,无一些儿“阴森”感。

中国的城市,是没有这种“人鬼杂居”的城区布局的。当乡村改建城市或城市扩建,中国人决不会把一片坟地留在城市里面,一定会迁走坟墓。可以想象,在中国的城市街头嵌入一片墓地,会引发多少抱怨和惊恐。除非大名人墓可以在公园等处保留,一般坟墓都须远离市区,阴阳两界泾渭分明,生怕死者的阴气冲撞了活人,会招灾上身,特别是小孩子“撞客”了会惊吓发烧甚至夭折,至多只能在家里供奉灵位。还有一说,先人所葬地的风水又关乎其后裔的发达,所以要依山要靠水的,遵从“堪舆”的说道。南方许多地方更把扫墓称做“拜山”。每年清明祭扫,需要隆重地准备家族集体的远程旅行,找车,起早,备好一年供奉一次的清明祭品和足够先人一年“花销”的冥币,是一个浩大的活动。

而在美国的城市,阴阳之大防却没这么清楚。死者与生者毗邻而居,就像干草存留在青草中间,就像枯树与活树并肩站立。曾经活过的生命和正在成长呼吸跳跃的新鲜生命只不过隔着一段时间,共在一个空间很自然。

因而墓地就很敞亮。白杨沙沙,叶片油亮,一片祥和之气。可以看出坟墓都是一家一家的,有一个家族几个坟墓像小合唱队似的排成半圆。

嵌入城区的并非只有老墓地。在马里兰州CollegePark,新辟的墓地也是与居民区比邻的,没有围墙,一片开阔的绿草地上,星散着不多的墓碑,其间相距十数米数十米不等,一簇簇鲜花娇艳,宛如小花坛。

曾有意到其中一片墓地参观。前面的车上下来一男子,是来更换鲜花的,换毕即开车离去,前后几分钟,应是经常性的拜祭。墓碑文字有各种语言的,汉语的不少,多广东台山籍,碑文镌考妣姓名生卒年月籍贯等,犹太文西班牙文看不懂,英文的则多加刻《圣经》经文一段,或者以后人口吻撰写一两句简洁哀悼语,如“他远离了我们,但走近了上帝”。特别使人印象深刻的是两座童墓,在可爱的照片和种植的鲜花之外,一葬于2007年的十岁女孩墓前摆着16种各样瓷的、布的、塑料的、胶皮的、毛绒的大小玩具,墓碑最上面是家族姓,下凿三个姓名框,女孩名占其一,另两个框都还空着,似乎是哀痛的双亲为自己预留的;另一四岁女孩墓前则有大小五座天使石雕,内容风格非统一设计,应是陆续送去的,一块不同材质的褐色石板上刻了几句肝肠寸断的话:

如果眼泪能筑起阶梯

如果回忆能铺一条小路

我要走上天堂

接你回家

看过不少国外名人为自己作的墓志铭,旷达的、调侃的、深沉的,这种父母为儿女作的墓志铭还是头一次看到。

加缪在《鼠疫》一开头告诉我们,要了解一个城市,比较方便的途径是看那里的人们“怎样干活,怎样相爱,又怎样死去”。这样的城市墓地的布局,应该是显示着这里的人们希望让亲人就埋在附近,他们愿意只消走上几步,甚或从窗子里望出去,就看见亲人的墓,一早一晚可以去站一会儿,送些鲜花,说上几句话,而不必等待一个群体或社会统一的日期和仪式。

(节选自《杂文选刊》)

【小题1】本文的题目含义丰富,请结合原文加以解释。
【小题2】根据你的理解,伯灵顿这座小城有着怎样的“脾气”?
【小题3】中国的“清明祭扫”与美国的“经常性的拜祭”有什么不同?包含着怎样的文化观念的差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称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狝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小题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小题2】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C.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D.“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小题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B.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女木兰秋狝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大师钱穆:“爱国素不后于人”
陈虹
学生们曾这样描述钱穆:“一副金属细边眼镜,和那种自然而然的和蔼,使人想到‘温文’两个字,再配以那件常穿的灰布长衫,这风度无限地雍容潇洒。”
钱穆的一生,可用两句话概括:地地道道的书生,心静如水的学者。他除了教书便是写书。他这一生从未步入过政坛,也从未加入过政党。但他却对自己的老师吕思勉说过这样的话:“学生自读书懂事以来,就深知要爱国爱民族,爱国素不后于人。”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前,钱穆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他开的一系列课程,深受学生们的欢迎。然而战争却残酷地破坏了这一切,故都北平不仅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也放不下教授们精心钻研学术的书桌了。战争使他失去了这一切——熟悉的教室、熟悉的面孔、熟悉的氛围、熟悉的令他“其乐无比”的心情。
后来,辗转颠簸到了昆明,钱穆终于又回到了他所熟悉的讲台——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他不辞辛劳地四处奔波,四处授课,目的只有一个——“自念万里逃生,无所靖献,复为诸生讲国史,倍增感慨。”
他上课时,学生、教师以及社会上有志于史的人们,皆来听讲,以致教室虽甚宽敞,仍不能使人各得其所。一张两人并用的课桌,总是三个人挤着坐。椅子坐满了,许多人便席地而坐……钱穆的课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的欢迎?——就连他自己也忍不住写道:余须从学生课桌上踏桌而过,始得上讲台。”这除了他一贯具有的诲人不倦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外,更重要的便是他那“爱国素不后于人”的激情深深地感动了台下的莘莘学子。
战前,钱穆于学术上的成果已非同小可了——《论语要略》孟子要略》先秦诸子系年》……无一不在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然而,残酷的战争同样毁掉了这一切——安静的书斋、从容的研究,代之而来的是轰炸、逃难、贫病、不安……然而,钱穆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就在他“既苦书籍之未备,又恨精神之不属”的情况下,一部令世人刮目的《国史大纲》杀青了!
诵甘是当年武汉大学的学生,他曾慨叹:“读了先生这部书,得以重新认识自己祖先所创造的历史文化价值之所在,一下豁然开朗的时候,其精神之感奋、激昂,又将为何如?所以,此书之出版,真是适逢其时;它对鼓舞爱国精神,提高抗战信念,是有所贡献的。”此话不虚,而钱穆的目的也正在于此。他在该书的引论中这样写道:“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之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据说,当年该书问世之后,在沦陷区的北平,竟有人整本地抄录,且言:“读此书倍增国家民族之感。”
进入耄耋之年,钱穆在回忆自己的一生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余昔在北平,日常杜门,除讲堂外,师生甚少接触。除西安事变一次以外,凡属时局国事之种种集会与讲演,余皆谢不往。每念书生报国,当不负一己之才性与能力,应自定取舍,力避纷扰。但自抗战军兴,余对时局国事亦屡有论评,刊载于报章杂志。学生亦遂不以世外人视余。”
由“世外人”变成了“世内人”,这正是钱穆于战争之中发生的最大变化。尤其是自1941年起,他开始大量地为《思想与时代》杂志撰稿,先后达数十篇之多。为表示自己的态度,并鼓励学生们奔赴前线,钱穆写下了长及万言的《知识青年从军的历史先例》,发表在《大公报》上 。
“我们很盼望在此知识青年从军的大潮流里,再出几个楚霸王与霍骠姚,或是再来几个周公瑾与诸葛孔明,或是再有几个李英公(李勣)与李卫公(李靖),或是再有几个岳武穆与王文成。此乃国家民族前途祸福所系,全国知识青年其速奋起。”
史学家的笔下仍然是历史,爱国者的笔下仍然是抗敌救国。但是这样的文章已经很难让人相信是出自于钱穆之手了——抗战之初,他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前线的事情自有前线的人去负责。然而仅仅几年的时间,钱穆的思想便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他的确是变了,他似乎从“静态”的书生变为了“动态”的学者。
(摘自《铁军》,有删改)
相关链接
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钱穆先生表现出了一个学者可贵的担当精神,本着“重建立国人对中国民族的感情与对中国历史的尊重”,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立场,发表了颇具深意的《国史大纲》。外患的刺激、剧变的生活环境,迫使钱穆先生不停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会不会亡?这种思考贯穿了《国史大纲》始末,最终凝结成这部充满士人自觉的民族精神,以政治、思想、经济、军事史为纲的中国通史。 (摘自钱声广《大师的抗战》)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钱穆先生没有步入过政坛,也没有加入过任何政党,是因为钱穆认为,士人以己之学,也完全能够担当起振兴民族精神的大任。
B.文章多处引用钱穆自己的话和学生的话,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前者突出了传主的精神品质,后者则增添了评述的客观性、真实性。
C.战争迫使钱穆离开了故都,辗转万里到达昆明,“复为诸生讲国史,倍增感慨”,其中既有愤慨,又有无奈,更有重回讲坛的激情。
D.书生不避担当,有良知的学者更易觉悟。一部在艰难困境中凝结着不屈精神的《国史大纲》,让我们读出钱穆的民族风骨和民族忧患意识。
E.是战争,让钱穆这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世外人”,变成了关注民族命运的“世内人”,他甚至渴望与青年一道担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
【小题2】文章开篇关于钱穆形象的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概要分析。
【小题3】作者说,钱穆是“心静如水的学者”;又说,“他似乎从‘静态’的书生变为了‘动态’的学者”,这不矛盾吗?请简要分析。
【小题4】钱穆说过:“爱国素不后于人。”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40年,不仅中国的经济体量实现了跃升,社会分工也随之改变。40年来,“工、农、兵、学、商”为主的单一职业体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职业体系在细化与新生中逐步重构。2015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颁布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新增了347个职业、取消了894个职业。

“影响职业变迁的核心因素就是生产力。”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陈宇说,自中国在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释放,经济实力持续跃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让职业分工愈加细化,职业结构出现内部分化。

40年来,在职业变迁的增减中,既有生产力提高、需求升级带来的传统职业的细分与变迁,也有科技进步催生出的职业更替。面对已经出现或者即将出现的新业态、新职业,多位受访专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建立新职业的行业规范,将之纳入议事日程。

面对新技术对传统工作岗位的颠覆和新岗位的创造,诸多专家建议,劳动者也需要进行人力资源的自我开发、更新知识。劳动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劳动者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勤奋、好学、创新,使自己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职业变化。

(摘编自《在细化与新生中重构——透视四十年职业变迁》,《瞭望》第48期)

材料二:

新职业的纷纷出现,为产业、行业、职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一种引导,从新职业的产生可以看到,在转换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进程中,将有越来越多的新职业亮相。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超过1000家;而在交通行业,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2017年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末,中国内地已有34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城轨服务人员已成为一支新的职业队伍。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认为,新职业不断发布有利于形成好的导向,将给人力资源市场就业及其服务的改进完善、大学教育专业设置调整和教学方法改革、劳动者就业等提供良性引导。

(摘编自《职业变迁折射社会新发展》,《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2月12日)

材料三:

职业变迁见证着时代变迁。有些职业被淘汰或走向没落、有些职业则成为新宠,职业体系的重构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文明的必然要求。

职业变迁成就了品质生活。今天,很多职业的兴起缘于人们就业需求的多元和细化,这些需求的产生跟物质生活极大进步和丰富有关。职业变迁更大的意义或者说启示在于一种求新求变的意识。实际上,依靠市场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市场和消费群体就在那里,就看你有没有填补空白或者发明创造的意识,有没有从公众需求出发的思维。

当然,职业变迁也可能会带来一些新问题、新博弈,发展中可能生出一些枝节,比如,传统产业调整后的劳动力过剩问题,网约车司机的素质和乘客的安全问题,网络主播带来的直播界限尺度问题,代驾的安全和责任承担问题,包括由此带来的服务平台与具体劳动者之间关系的确定。新职业中的新角色以及社会其他成员都应该正视并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来。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应迎接、顺应这种时代的发展变化,鼓励、珍视创造性劳动,培养、储备更多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

(摘编自《工人日报》2017年5月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以来,职业体系发生显著的变化,职业分工愈加细化,职业结构出现内部分化。有的传统职业消失或走向没落,也涌现出新的职业类别。
B.职业变迁是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催生的积极变化。专家苏海南认为,这种变化对人力资源市场、大学教育、传统产业调整都将提供良性的引导作用。
C.职业变迁可能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制定新职业行业规范应该列入政府相关部门的议事日程。
D.面对职业变迁的社会现实,劳动者应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之相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向着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迈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中国经济体量的跃升,也引发社会分工的改变,促成职业分工的愈加细化,整个社会的职业体系的重构已成为趋势。
B.社会变革引发颠覆性变化,应该认识到职业变迁与每个劳动者的利益息息相关,也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变化中积极应对。
C.职业变迁激活了整个社会求新求变的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这种创新求变提供了制度保障,经济社会在创新中将更加良性地发展进步。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列举了重要数据,这些数据足以表明社会职业体系的重大变化,也显示出职业体系重构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现实性很强。
【小题3】围绕“职业变迁”,三则材料关注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作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