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内容提要)莫泊桑的《乡村故事》讲述了农民蒂瓦施夫妇经受住了城里贵妇人出高价想收养她孩子的诱惑,而他们的邻人瓦兰夫妇却为了生计以每月100法郎的高价“卖”了自己的孩子。前者以没有卖掉孩子而自豪,得到了乡邻的赞誉,却过着贫穷的生活;后者虽然“不愁吃喝”,却不得不长期忍受邻居的冷嘲热讽。许多年过去了,被卖到城里的孩子让•瓦兰衣锦还乡。
选段:
夏洛站在自家的破屋门口看着让•瓦兰走过。
晚饭时,他对两位老人说:“你们那会儿可真蠢,居然让他们抱走了瓦兰家的孩子!”
他母亲固执地说:“我可不想卖掉自己的孩子。”
父亲沉默不语。
儿子又说:“送给这样的人家并不坏呀。”
蒂瓦施老爹含着怒气一字一顿地说:“你是不是责怪我们把你留了下来?”
年轻人粗暴地回答道:“不错,我怪你们,你们可真是呆子,像你们这样的父母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幸,你们使我不得不离开你们。”
女人对着面前的盘子失声痛哭,她边抱怨边喝菜汤,勺里的汤洒了一半。
“累死累活地拉扯这些孩子!”
年轻人怒吼道:“我宁可不生下来也不愿像现在这样活着。刚才我看见那人时,真气极了,我对自己说:‘本应该是我。’”
他站起身:“听着,我觉得我最好走,因为我会一天到晚地埋怨你们,给你们的生活带来痛苦。你们知道,为这件事我永远都不会原谅你们。”
两个老人惊呆了,一句话都说不出,老泪纵横。
他又说:“不,这样想太残忍了,我还是到别处去谋生吧。”
他打开门,一阵欢声笑语闯了进来,这是瓦兰家在为他们归来的儿子大摆宴席。
夏洛跺了跺脚,转身对他的父母吼道:“乡巴佬!”
说完他就消失在黑夜中。
【小题1】谈谈所选文段是如何塑造夏洛这个人物形象的。(6分)
【小题2】你怎样看待蒂瓦施夫妇的做法?(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3: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 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节选)》鲁迅
【小题1】本文重点论证的是“拿来主义”,但开头部分却用一段文字摆出“送去主义”的一系列表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文章中说“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对这段话,(1)请分析关键词所体现出来的讽刺意味。(2)作者讽刺的对象是什么?(3)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小题3】作者为什么在批评了一味送去之后,又说“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呢?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钵金

张晓风

(1)乡居的日子是一钵闪烁的黄金,在贫乏的生活里流溢着旧王族的光辉。

(2)过完了整个没有花的春,过完了半个只有热风没有蝉鸣的夏,我们遂把行囊携到这一排密生的丛竹之下。竹影中有一幢小屋,小屋前有绕宅的七里香,小屋后有老去的葡萄藤。这里是一所安静的学院,暑假里学生都离去了,空留下大片美丽的红土操场,和校园中盘旋的清风,而风过时满屋生香,把我们借住的小屋弄得像一个搅拌中的草莓冰淇淋桶。

(3)将诗诗放在一张大木床上,他清亮的眼睛便惊讶地转动着,满足而又欢欣。他的满足使我们悲哀了好一阵,我们禁锢你太久,诗诗,我们也禁锢自己太久,在都市的黑尘里。

⑷多么喜欢那些竹子,在窗外撑起万竿青葱。整个安静的下午,那些长长的尖叶在微风中优美地翻动,风便由竹丛那边的世界滤了过来,没有人能想象过滤后的风是怎样地充满了绿意和凉意。落雨的夜里,竹叶也负责过滤雨声。把雨依次漏下,听来像什么人在临轩纵击羯鼓。翌日黎明,许多小笋便悄然出土,露出尖尖的骄傲,像一个埋藏了许多世纪而乍被掘出的城市。

(5)走着走着便想起在远古的时代里,有一个僧人,专喜欢在清晨时分去摘取竹叶上的露水,研为墨汁,以作书画。又想起东坡,在放逐流浪的岁月中,却永远能拥有几竿翠竹。竹是一种怎样的树啊!竹是五言诗,原始而古典,美丽而苍凉。那时候,你会觉得,汉很近,唐很近,竹林七贤不过就在几尺以外的地方饮酒。

(6)靠窗的地方放着我的小桌,仅容一盏灯、一卷书和一-杯茶的小桌。当我偶然铺开纸的时候,就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令我掷笔。没有围墙也没有门扉,我们的小屋因此看来便像一辆偶然停在林荫下的跑车,可以憩息,也可以观望。太多的风景重叠着,最远的一-幅是蓝天,其次是如烟的平林,再其次是草地,再其次是瘦竹,偶然间杂其中、成为流动的画面的,则是一些低飞的麻雀和一群跳跃的孩童一这一 切使文学变得笨拙而多余。。

(7)而在我背后,小诗诗朗声地笑着、叫着。长久以来,我们不曾如此地接近,不曾如此地以整日的时间什么都不做而只是谈那些轻柔的、语言之外的语言。五个月的他是那样的兴奋,那样的忙碌。时而望着窗外的浓荫,时而去捉墙上自己的影子,时而摇响他的玩具铃,时而抢爸爸的阔边眼镜,又时而煞有介事地倾听远方火车的长鸣……当我向前瞭望,当我向后俯视,我就默无一言。我已被夹在自然和婴儿之间,世间还有什么可羡慕的幸福?

(8)有一天清晨,当我醒来,小室里摇漾着淡淡的阳光,葡萄藤的影子在雕镂着粉墙。而当我抬头看窗外,我惊讶地发现竹林上开遍了蓝紫色的牵牛花。“这是什么奇迹?”我披衣而起,“昨天还没有的,是什么精灵在一夜之间幻出这样的花蔓!”

(9)而当我走出室外,牵牛花全不见了,蓝紫色的小点仍在——原来是致密的竹叶所遮不住的细碎碎的八月晴空。但我仍然相信那是一些牵牛花,在我今晨睁开眼睛,不知身在何处的那一霎间,某些善良的小仙就将竹影中的蓝天点化成花。为了给我一些温柔的回忆,一些孩提时代甜蜜而伤感的回忆,让我复习我生命初期那幢满篱牵牛花的老屋。那天,整个早晨,我的胸中都鼓荡着那些神圣的余响。

(10)最爱那些傍晚的阵雨,雨收之后,小园里的茉莉白得如一把新采出水的珠子。校园里的红土红得发沉,绿树绿得透明,我们便走在恍恍惚惚的往事里。仿佛仍是昨天,那些在大学念书的美好日子,而梦和现实是这样的混淆。

(11)走到那排松树下,我们忽然怔住了,放射形的松针上,遍生着晶亮的小雨珠。那些细细尖尖的青针,有着比花瓣更美好的形状,每一枝都指向一个崭新的方向。而那些雨珠,像一把散自天际的晶莹的梦,被兜在松针的网里。对着月亮,每一个梦都闪烁生辉。那两侧枝柯相接的松径,在此刻看来竟像是一道碎冰砌成的拱门,清冷而华贵,令人在敬畏中却步。我们肃立良久,感到一种宗教的庄穆。

(12)学校后面有一曲湖水,湖边水浅的地方丛生着大片浅紫色的花串。隔着湖水回望校园中的小教堂,便有那么朴拙可爱的意味。湖畔有一些苦苓树,恣意横生的枝子竟伸到水中去了,树影下憩息着垂钓的人,一次次地换他们的饵。

(13)如果我有一根钓竿,我就钓那些花,我就钓那些水中的云影,我就钓那些失去了的闲情。而事实上乡居的日子,一切都满着、溢着,我不禁窃笑起自己来了:我何需钓些什么呢?我竟那样不可救药地怀着都市人的想法。我何需花呢?这些日子本来就如同花心中的小憩; 我何需云影?它们在我窗前日夜周游;我何需额外的闲情?我早已拥有它——在我心灵的深处。

(14)让日子周而复始,让生活如一枝七节鞭笞打我们,我们能忍受——我们曾有炳耀的今夏。

(15)乡居的日子是一钵黄金,在我们贫乏的生活中流溢着旧王族的光辉。

【小题1】作者在第(2)段提到已经过去的春天和半个夏天,目的是
【小题2】简析第(4)段中加点字“滤”的精妙之处
【小题3】第(14)段中作者说“让生活如一枝七节鞭笞打我们,我们能忍受”的意思是    
【小题4】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初到乡间,把自己借住的小屋比作一个“搅拌中的草莓冰淇淋桶”,表达了既忙乱又充满甜蜜的心情。
B.文中的“小诗诗”与自然浑为一体,二者同样淳朴至美,让作者感到人间幸福的极致不过如此。
C.文中提到“远古僧人”、“苏轼”、“竹林七贤”等,表达了对古人隐居生活的无比神往。
D.对牵牛花的误识带出了一段悠远的回忆,使作者在时空错位中体验到生命之初的美好。
E.第⑾段对雨后松树的描写,神秘奇幻,极富浪漫,整个画面晶莹闪亮仿佛仙境,让读者在美的欣赏中也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无比崇敬的心情。
F.本文柔婉细腻,体现作者对自然独特的感受,充满了真情以及种种美的体验。
【小题5】联系全文,说说结尾段有怎样的作用?
【小题6】上文中作者描写了乡居所见以抒发情感,中国的文人墨客亦常常通过借物寄情的方式来抒写心境,请在如下课文中选择一篇,加以赏析。(《归去来兮辞》,《水调歌头》,《再别康桥》,《项脊轩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窗中戏剧
(德)伊尔泽·爱辛格尔
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女人站住了。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先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
(选自《读者》2013年第23期)
【小题1】开头第一段划线句对老人房间的灯光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分析。
【小题2】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分析小说中女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4】小说题为“窗中戏剧”,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曹 禺 传(节选)
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他曾把一篇未曾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
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
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他写出《雷雨》时才23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降段,而他却拿出了这样一个杰出的作品,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他从来不是冷静的人,而是一个情感十分敏感的人。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抑压的愤懑情绪在他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增强着他的不安。他不是那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法之类的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有着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雷雨•序》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他处处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但又处处写着他是怎样创作的。这可以说他是第一次这样含糊而又明确地写出他的创作宣言,宣布着他的创作纲领。在这里没有一条创作的法则,也没有明确的理论语言,但创作的精髓却深刻地为他把握着,感受着,创作的规律也在其中蕴藏着。坦诚而率真,生动而朴实地写出了他创作的甘苦,创作的动机,创造的灵感,创作的过程,其它如人物的塑造,借鉴和创造,形象的思维,人物的配置,剧情的调整,戏剧的情景,艺术的分寸感等等,都为他天才地感到了,即使连他的不可理喻的“原始的情绪”、“蛮性的遗留”、“神秘的吸引”,以及对宇宙的憧憬,都道出了他创作的真相。但是,《雷雨•序》贯穿的一个主要点,是这样一句话:“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是情感的汹涌激流推动他创作,是情感的潮水伴随着人物和场景的诞生,是情感酿成“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是情感酿成戏剧中的氛围和情境。不论他称它为情感、情绪也好,或者称它为“野蛮的情绪”、“原始的情绪”也好,但都是他创作中所强烈感受到的。他曾这样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燠热的氛围。
【小题1】作者创作《雷雨》前的生活基础有哪些?(4分)
【小题2】文章前半部分多引述曹禺的“未曾发表的手稿”,后半部分则较多引述《雷雨•序》,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小题3】曹禺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此什么”,这是一种文学创作方式;而另一种文学创作方式,是创作前有明显的目的性,思想主题鲜明,如《红与黑》《巴黎圣母院》等。你更喜欢哪种创作方式,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水泥桶中的信
日本叶山嘉树
松户与三是个倒水泥桶的。外表虽然不很明显,但头发和鼻口都被水泥沾成灰色。他想把手指伸入鼻孔,抠掉像钢筋混凝土那样黏住鼻毛的混凝土,可是为了配合每分钟吐出十立方尺水泥的搅拌器,根本没有时间把手指伸向鼻孔。他一直担心自己的鼻孔,却整整十一个小时没空清理鼻子。其间虽有两度休息:午饭时间和三点钟的歇息。可是,中午时间,肚子很饿;下午那次歇息时间要清扫搅拌器,没有空闲,所以始终没有把手伸到鼻子上。他的鼻子似乎像石膏像的鼻子那样硬化了。快到下班时间了,他用疲惫的手搬动水泥桶,一个小木盒从水泥桶中掉出来。
“是什么?”他觉得很奇怪,但已无暇顾及这种东西。他用铲子把水泥送入水泥升斗秤量;再把水泥从升斗倒进槽里,很快就要把那桶水泥倒光了。
“且慢,水泥桶中不可能出现盒子。”
他捡起小盒子,投入肚兜的钱袋。盒子很轻。
“这么轻,好像没有装钱。”
他想,不久又要倒光下一桶,秤量下一部分。搅拌器旋即开始空转,水泥已经弄完,终于下班了。他先用引水到搅拌器的橡皮管冲洗手和脸;然后把便当盒缠在脖颈上,一心想先喝一杯再吃饭,一面想一面走回他的大杂院。发电厂已经完成八成。矗立夕阳中的惠那山覆着纯白的雪,满身汗水仿佛突然冰冷起来。在他经过的脚下,木曾川的水泛起白沫而鸣。
“嘿!真受不了,老婆肚子又大了……”他一想到满地爬的孩子,想到即将在这寒冷时分生下来的孩子,想到一再生产的老婆,就觉得泄气之至。
“一圆九十钱的日薪,一天要吃两升五十钱的米,衣着住宿又要九十钱,真浑蛋!怎么还能喝酒呢!”他突然想起钱袋里的小盒子。盒子上没有写什么,钉得很牢。
“里头好像有什么东西,钉住了。”
他先把盒子砸在石头上了可是没有砸坏,于是像要踩碎这个世界似的,拼命践踩。从他捡到的小盒中掉出一块破布包裹的纸片。上面这样写着:
——我是N水泥公司缝水泥袋的女工。我的爱人担任的工作是把石块放进碎石机去。十月七日早上,放进大石块时,跟那石块一起夹在碎石机中。他的伙伴想去救他,但我的爱人已如沉到水中一般,沉落在石下。于是,石块和爱人的躯体互相辗碎,变成红色细石,落到传动带上,又从传动带传入粉碎筒中,发出细细的咒诅声,和着机器的轰鸣声而被粉碎了,就这样被烧制成水泥。骨骼、肌肉和灵魂,都变成粉末。我爱人的一切都变成水泥了,剩下的只是这件工作服的破片。我缝制了装爱人的袋子,我的爱人变成水泥了。第二天,我写这封信悄悄放进桶子里。你是工人吗?如果你是工人,一定会觉得我很可怜,请回信。这桶中的水泥用来做什么呢?我很想知道。我的爱人会变成几桶水泥?用到哪些地方?你是水泥匠,还是建筑工人?我不忍见我爱人变成剧场的走廊,大宅的围墙。可是,我怎能阻止得了!如果你是工人,请不要把这水泥用在那种地方。唉,算了,用在什么地方都没有关系。我的爱人一定认为埋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没关系,他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一定会配合得很好。他温柔善良,而且稳当可靠。他还很年轻,才二十六岁。他如何爱我,我不知道。但是我已经用水泥袋代替寿衣,让他穿上!他没有入棺,已进入旋转窑了。我如何送他呢?他已葬到东边,也葬到西边;葬在远方,也葬在近处。如果你是工人,请给我回信。我把爱人所穿的工作服破片送给你,包这封信的就是。这破布已沁进石粉和他的汗水。他是穿着这件破工作服紧紧拥抱我的。如果不会给你添麻烦,请把使用这水泥的日月、详细情形、用在什么地方,还有你的名字,都告诉我,务请保重。再见。
松户与三觉得孩子们在身边翻滚嬉闹。他望着信末的住址和名字,一口气把倒在杯里的酒喝光。
“真想喝个烂醉,把一切都砸坏!”他怒吼。
“喝醉乱来怎么行!孩子怎么办?”妻子说。他看着妻子大腹中的第七个孩子。
1925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通过松户与三在工作中拾到的一封信,讲述了一个工人掉进水泥厂碎石机里被碾碎、又在转窑里被烧成水泥的悲惨遭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劳动人民的血泪图。
B.文章虽短,却能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日本劳工恶劣的工作环境、困苦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悲哀和无奈,读后令人唏嘘。
C.小说中人物松户与三发现盒子后马上想到“这么轻,好像没有装钱”,表现了他因生活贫困而产生的自私贪婪、妄想不劳而获的心理。
D.小说用大量篇幅记述了信件的具体内容,女工详细叙说了爱人死亡的全部经过,口吻平静,说明女工在残酷的社会现实和悲惨的遭遇面前因为无能为力而内心早已麻木。
E.松户与三读完信后“觉得孩子们在身边翻滚嬉闹”,说明信在他心里并没有产生影响,依旧厌恶自己成群的孩子。
【小题2】小说围绕松户与三讲述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松户与三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人性在工业社会里已经被异化”的现实。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