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重游缅湖(节选)
E.B.怀特
①那个夏季,约在一九零四年,父亲在缅因的一处湖泊租了营地,带我们前去度过八月天。假期过得很圆满,从那以后,我们都觉得,世界上再没有地方比缅因的那个湖区更美好。我们一个夏天接一个夏天,总是在八月一日来这里,待上一个月。后来,我成了海员,有时在夏季里,连续几天,海上卷起浪涛,海水冷得骇人,狂风一股劲从下午一直刮到夜晚,这让我不禁怀念林中湖面的宁静。几个星期前,耐不住这种强烈的情绪,我买了几只鲈鱼钩和一个旋式诱饵,重返我们当年常来的湖区,准备钓上一个星期鱼,以慰故地相思。
②我带了儿子同行,他从不曾下过水,睡莲的浮叶也只隔着火车车窗望见。去往湖区的路上,我开始琢磨那里变成了什么样子。不知时间会怎样侵蚀了这块独特、圣洁的地方——小湾和溪流,落日的山峦,木屋和屋后的小路。我相信那里必然修了柏油路,又不知道它还有哪些可悲的变化。奇怪的是,一旦你听任自己的思想重回故辙,就会记起湖区一类地方那么多事情。记起一件事,蓦然就联想起另一件事。我想我还清楚记得所有那些破晓,此时的湖水,清冽而平静,我记得卧室的建筑板材发出的气味,还有潮湿的林木透过窗纱飘入的气味。
③我对柏油路的预感果然不错:它伸入湖岸半英里。但当我带了儿子回来,住在农舍附近的一处营地,重温旧日夏季的时光,不觉感到,一切都还是当年模样——我很清楚,头一个清晨躺在床上,闻到卧室的气味,听见孩子悄悄走出门,登船渐行渐远。我开始产生幻象,似乎他就是我,因此,简单置换一下,我就是我父亲。这种感觉徘徊不去,我们在那里的日子,时时萦绕在心头。这不是一种全新的感觉,但此时此刻,它却愈发强烈。我仿佛处于双重的存在中。我在做某件简单的事情,拾起鱼饵盒子,摆好餐叉,或者说着什么,忽然就觉得像是父亲在说话或做事。那一刻真让人心悸。
④头一天上午,我们去钓鱼。我摸摸鱼饵盒子里覆盖鱼虫的潮湿苔藓,看见蜻蜓贴了水面翻飞,落在钓竿梢头。蜻蜓的飞临,让我确信,一切都不曾改变,岁月不过是幻影,时光并没有流逝。我们将船泊在湖面,开始垂钓,微细的涟漪轻抚船帮,还像旧日一样,船还是那样的船,同一种绿颜色,船肋在同一处破裂,船底还是活水中同样的一些残留物——死鱼蛉、缕缕水藻、锈迹斑斑的废旧鱼钩、昨日捕获遗下的血痕。我们默默盯牢钓竿的梢头,蜻蜓来而复去。我将竿梢缓缓沉入水里,老大不忍地赶走蜻蜓,它们疾飞出两英尺,悬停在空中,又疾飞回两英尺,落回竿梢的更远端。这只蜻蜓与另一只蜻蜓 ——那只成为记忆一部分的蜻蜓,二者的飘摇之间,不见岁月的跌宕。我望望儿子,他正默默地看那蜻蜓,是我的手握了他的钓竿,我的眼在观看。我一阵眩晕,不知自己是守在哪一根钓竿旁。
……
⑤记忆时时涌上心头,对我来说,那些时光,那些夏日,似乎无比宝贵,值得珍藏。
⑥宁静与美好与欢乐。而实际上,如今惟一不对头的地方是这里的声响,汽艇的尾挂发动机陌生而恼人的声响。这声音很刺耳,时时打破你的幻觉,让你感受到时代的推移。白天,炎热的上午,这些发动机任性地、怒冲冲地吼叫;夜晚,夕阳残照的恬静湖面上,它们像蚊子一样在人的耳边嗡嗡聒噪。我儿子很喜欢我们租来的尾挂机艇,他的最大愿望,就是能熟练地用一只手操船,他果然也很快掌握了略略阻塞油门(但不可过分)的诀窍,懂得如何调节针阀。望着他,我会想起当年如何去鼓捣那台带有沉重飞轮的老式单缸发动机,只要从心里与它亲近,使唤起来,自然能得心应手。
⑦我们在营地悠然度过一星期。鲈鱼踊跃咬钩,艳阳高照,一天又一天。入夜后,我们都很疲倦,躺在小屋里,漫长白昼积聚下的热气弥散开。屋外,清风细细,几乎难以察觉。湿地的味道透过锈迹斑斑的纱窗飘进来。入睡很快,清晨,屋顶上有红松鼠,照例欢快地啪嗒啪嗒蹦跳。
⑧一天下午,我们在湖边,赶上了雷暴。那就像我小时候战战兢兢地看过的一出情节剧。第二幕的高潮,是美国一处湖岸,雷电交加,那情景几乎没有变化。场面很壮观,现在依然如此。一切都那么熟悉,最初是一种压抑和燥热的感觉,沉闷的氛围笼罩营地,让人不敢远行。后半晌(戏里也在此时)乌云密布,万籁俱寂,静得能听到生命的悸动。随后,一阵微风轻飏,雷声隐隐逼来,系泊的船只突然侧身摆荡。定音鼓敲响,小鼓敲响,跟着是大鼓和钹,噼啪作响的电光划破乌云,山上的众神龇牙咧嘴,兴奋地鼓噪。接下来是一片沉寂,雨点不疾不徐地打在平静的湖面上,天光重现,希望再生,心情豁然开朗,度假的人欢快地跑出门外,冒雨下到湖中戏水,他们欢呼笑闹个不止,因为他们只不过是让雨浇了个透。孩子们为沐雨栉风的新鲜感欢呼雀跃,这个只不过给浇个透湿的玩笑像是坚不可摧的链条,将一代代人连接起来。持一柄雨伞艰难行进的人透着滑稽。
⑨其他人游泳,儿子吵着也要去。他扯下雨中一直晾在绳子上的游泳裤,用力拧干。我不想下水,懒洋洋地望着他,他的光裸的身躯瘦小而结实,穿上冰凉潮湿的短裤时,轻微地打起冷颤。等他扣上浸水的腰带,我的腹股沟突然生出死亡的寒意。
【小题1】作者重游缅湖,有些东西是不变的,请问,改变的东西有哪些?文中关于蜻蜓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比较文中三处划线的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什么共同点?(4分)
【小题3】文中缅湖宁静而美好的现实多次被打破,作者这样写是为什么?试举一例加以说明。(5分)
【小题4】“父亲” 的形象在文中有多重意蕴,请根据文意进行合理的探究,写出形象的内涵。(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2: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目。
苦命人
【法】维克多 · 雨果
芳汀看到自己能够生活,就有了暂时的快乐。她买了一面镜子,欣赏自己美丽的头发和牙齿,忘了许多事情,只惦念她的珂赛特。
她时常寄信。这就引起了旁人的注意。确实有人发现她每月至少写两封信,并且老是一个地址——孟费郿客店主人德纳第先生;也确实有人看见她在车间里常常转过头去揩眼泪。天地间的怪事莫过于侦察别人的一些和自己绝不相干的事了。“她一定是种女人了。”恰巧有个长舌妇到孟费郿走了一趟,和德纳第夫妇谈了话,回来时说,“花了我三十五法郎,我心里畅快了。她有个孩子。”她的过失,到现在已众所周知了。
芳汀被撵走了,在冬季。
冬季完全没有热,完全没有光,紧接着早晨的是迷雾、黄昏,窗棂冥黯,什物不辨。天好像是暗室中的透光眼,太阳也好像是个穷人。
芳汀挨家挨户找人雇她当仆人,没有人要她。后来她去兵营替士兵们缝粗布衬衫,每天可以赚十二个苏。在这十二个苏中,她得替女儿花十个。从那时起,她就没有按时如数付钱给德纳第夫妇。这时,有个老妇人,那个平时在芳汀夜晚回家时替她点上蜡烛的老妇人,把过苦日子的艺术教给她,并劝慰她,生活就好比是两间屋子,第一间是暗的,第二间是黑的。
她所赚的钱太少了,债主们紧紧催逼她。每天早晨,芳汀依然对着镜子梳那一头光泽黑亮、细软如丝的头发的时候,但常常木然出神。
德纳第夫妇没有按时收着钱,便时常写信给她。有一次,说她的小珂赛特在那样冷的天气下需要一条羊毛裙,母亲应当寄去十个法郎。她收到那封信,捏在手里搓了一整天。到了晚上,她走到一个理发店,垂下一头令人叹赏的金丝发。
“好漂亮的头发!”理发师喊。
“您肯出多少钱?”
“十法郎。”
“剪吧。”
她买一条绒线编织的裙,寄给了德纳第,心里想;“我的孩子不会再冷了,我已拿我的头发做她的衣裳。”她自己戴一顶小扁帽,遮住光头,仍旧美丽。
一天,她又接到德纳第夫妇的信:“珂赛特害了猩红热。假使您不寄四十法郎来,孩子可完了。‘’
她放声大笑。随后,向大门外跑,一面跑,一面跳,笑个不停。她走过广场,看见一个走江湖的牙科医生正对着观众们演说。芳汀钻进人堆去听,也跟着他们笑。
那牙科医生突然对着她叫起来:“您的牙齿真漂亮!假使您肯把您的瓷牌卖给我,我每一个出价一个金拿破仑。”
“瓷牌是什么?”芳汀问。
“就是上排的两个门牙。”
“好吓人!”芳汀逃走了。但那人仍喊:“想想吧!假使您愿意,今晚到银甲板客栈里来。
芳汀回到家,出了半天神,跑到楼梯上又去读德纳第夫妇的信。到晚上,有人看见她朝着巴黎街走去,那正是有许多客栈的地方。
第二天,邻居玛格丽特走进芳汀的房间,看见她坐在床上,面色惨白,一夜工夫老了十岁。
“耶稣!”玛格丽特说,“出了什么事,芳汀?”
“我的孩子有救了,我也放心了。”她微笑着。是一种血迹模糊的笑容,一条红口涎挂在她的嘴角,嘴里一个黑窟窿。
她把郅四十法郎寄到孟费郿去了。那却是德纳第夫妇谋财的骗局。
芳汀把她的镜子丢到窗子外面。她搬进了破楼,没有床,只留下一块破布作被子。她早已不怕人耻笑,常穿着一触即裂的破衫上街。她每天缝十七个钟头,但是一个以贱值包揽女囚工作的包工,忽然压低了工资,每天只给九个苏。她的债主们的狠心也更是变本加厉。
正当这时,德纳第又有信给她,说他立刻要一百法郎,否则他就把小珂赛特撵出去,让她冻死在路边。“一百法郎!”芳汀想道,“但是哪里有每天赚五个法郎的机会呢?”
“全卖了吧!”她说。
(选自《悲惨世界》,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四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理解文章第五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文中三次写到镜子,分别表现了芳汀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芳汀命运悲惨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一桥横卧坐千年
徐坤
①赵州桥,是记忆里一段琅琅上口的小学课文,是儿时图画书上一张暗淡发黄的黑白照片,是少年懵懂时被《中国石拱桥》美文引发的崇拜与景仰。模糊之中只记得树影婆娑,流水安静,一孔浑身印满岁月沧桑的古代石桥翩然纸上,静穆之极,在时光中踞守,灿然一段光阴流年。
②及至有机会走进河北赵县,走近天下闻名的赵州桥,才蓦然一惊,因它的巍峨庞大、气韵恢弘!赵州桥竟是这样一个由石头组成的庞然大物!即便是已经看过世界上许多钢梁混凝土的现代化跨江大桥、跨海大桥,仍要被眼前这座一千四百年前设计建造的石头桥所震惊。它朴拙,浑厚,流畅,动人,完美得像一帧画。
③沿着桥身古老的坡起缓缓而上,踩在冰凉的大青石桥板上,时光在脚下停滞。仿佛听见古老的洨河水激越的跳动,感受得到大桥心脏的沉潜与激昂。赵州,这河朔咽喉、京辇屏蔽之乡,是谁,可以一桥横卧坐千年?
④这座著名的跨河拱桥,它的厚重的大青石桥基,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的大拱,大拱两边四个猫耳朵形状的“敞肩拱”,桥栏板上雕刻的姿态各异的游龙……都创造了中国古代桥梁史上的“第一”。如今呈现的,是它的现世,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修缮的结果。桥下的赵州桥博物馆,才是它的前生。博物馆里,一块块各朝各代雕龙镌字的残破桥栏,按年代顺序排列,苍黄、苍凉而又苍茫。
⑤赵州桥,一座石头砌成的桥,它既被造于这个世间,就要无端无由无奈地经受一切,这是它作为一座桥的命运。难得的是它站住了,它留下来了。有它自己牢固的根基做底,有历朝历代的翻修养护做靠山,它才将运命延续了一千又四百年。千年功业,它修成了活化石——既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也是人心的。
⑥如果赵州桥转世投胎,托生为人,一开口,他将告诉给我们什么?他的一生,经历过多少朝代的更迭、人事的转换,还是生命的轮回、解脱的无望?他这一生,有谁驾幸过,垂怜过,践踏过,唾弃过,爱抚过,珍存过?
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地气出一方建筑。没有李春的智慧,就设计不出这样一座桥;没有工匠的心灵手巧,就打造不出这样一座桥;没有坚硬的石料,就留不下这样一座桥。没有历朝历代的养护和修缮,它也早已经化为一堆齑粉。山川壮阔,钟灵毓秀,名贤辈出。赵郡李氏,仅唐代就出宰相十七位,赵州历代进士不计其数。燕赵大地多俊杰,古来青史留姓名。
⑧赵州桥,这如华北大平原一样沉稳的桥,雄浑古朴。及至走近,方才明白,赵州桥,世世代代,苟活与闻达之间,在实用与鉴赏之间,出世与入世之间,以活化石的形态留下来,坚持下来,便是为了供人吃惊鉴赏把玩膜拜踩踏慨叹仰望唏嘘感怀的!
⑨“从来兴废如河水,只有长虹上青天。”赵州桥,你果然是一个奇迹!你就是赵郡李氏的第十八位宰相!“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在璀璨的星空下,暗怀心事,无限转世轮回。
【小题1】第①段和第②段同写赵州桥,主要的写作方法和侧重点有哪些不同?(4分)
【小题2】赵州桥能“横卧坐千年”,有哪些方面的因素?(不超过25字)(4分)
【小题3】本文指称赵州桥分别用了“它”“他”“你”,为何会有如此的变化?(6分)
【小题4】请探究第⑤段画线句子蕴含着哪几层深意。(6分)

同类题3

论述类文本阅读

①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就揭示和表现客体世界内蕴(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价值追求而言,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是相通的;然而文学反映客体世界的审美特征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这就使它与科学真实区别开来。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

②作为人类的知识体系,科学是把自己的研究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等)当做独立于主体意识之外的纯客体来把握的;尽管这种把握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主体介入的印记(理论方法及观察手段的影响),但是它的方向和目标却是致力于认知的客观性,让客体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在不受主观影响的条件下显露出来。文学创造则不然,它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体性或主观性。例如,天体运行本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宇宙现象,所谓“日出日落”不过是人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的生存感受和主观把握而已。然而在文学史上,不只是古人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咏“日出日落”的诗句,诸如陶渊明的“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就是今人也还在无视哥白尼学说而继续描绘着主观化的“日出日落”景观:

③当太阳破晓时光,它呐喊着,打开了黑沉沉宇宙的大门。那时,它红得那样发亮、发烫,然后把红光普照大地。于是,大地苏醒了,树叶从沉睡中扬起头,水波从宁静中睁开眼,一切曾经被黑夜掩盖了的,都露出了鲜红的笑靥,花朵带着珍珠般的露珠,在第一线战颤的阳光中,显得那样的鲜艳可爱。(刘白羽:《平明小札》)

④这样的描绘显然与科学真实相去甚远,却表达了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经验。文学创造对自然界如此,于社会生活亦然。我国历代的诗词曲剧中的王昭君也是如此,历史人物只有一个,而她的艺术形象却千姿百态,面貌各异,实际上都不过是艺术家们借古人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之物。现代历史剧《蔡文姬》的作者郭沫若甚至公开申明:“蔡文姬就是!——是照着我写的。”福楼拜也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总之,无论是观照自然现象还是反映社会生活,文学提供的“真实”都被主观化、心灵化。诚然,任何人类创造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如马克思所说:“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 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然而较之其他人类创造活动,艺术创造显然更加突出了主观性,即是说,它在把握事物的必然性与或然性的基础上,更加自由地把客体世界变成主体的认识与感悟、情感与意志的对象物;文学以这样的主观化的“真实”,在作品中建构起从属于人的目的和意义的世界,从而帮助人们加深对自身的认识、体验并激起关注社会人生的积极感情,以履行不同于科学活动而属于文学自身的审美价值追求职责。

⑤艺术真实不同于科学真实还在于它的诗艺性。文学按照主观化方式把握客体世界、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为目的的价值取向,使它必然要讲究“诗艺”。诚如德国近代美学家、诗人席勒所说:“它有权利,甚至于可以说有责任使历史的真实屈从于诗艺的规则,按照自己的需要,加工得到的素材。”“诗艺”即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运用诗艺手段和艺术技巧创造的艺术真实,能够使其价值取向得到理想的表现,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显然,上述作品提供的艺术真实,与讲究实证性、精确性的科学真实是完全不同的真实。抒情作品也是这样,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这样的例证俯拾皆是。可见,假定性情境是在“诗艺”中生成的,没有“诗艺”的运用便没有艺术的真实,因而文学求“真”的审美价值追求就无从谈起。

⑥综上所述,求“真”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之一,艺术真实的概念可以做如下表述: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无疑,这是一种特殊的真实,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它既不像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是同一的,也不像科学真实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因其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B.文学创造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的立场上,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体性。
C.较之其他人类创造活动,艺术创造自由地把客体世界变成主体的认识与感悟、情感与意志的对象物。
D.文学履行审美价值追求职责的方式是通过在作品中构建起从属于人的目的和意义的世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艺术真实,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论证了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艺术真实的主观真实和诗艺真实,并得出了艺术真实的概念。
C.文章采用了大量的举例论证,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D.文章运用多处对比论证,通过与科学真实的对比,论证出艺术真实的特点,结构分明,层次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真实是特殊的真实,其必然体现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
B.如果没有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的运用,就一定不会有艺术真实。
C.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以及经典的艺术形象,或多或少是作家自己的真实写照。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推究起来严重失真,不符合艺术的主观真实。

同类题4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艺术和游戏都像斯宾塞所说的,有几分是余力的流露,是富裕生命的表现。初学一件东西都有几分困难,学习的趣味就在逐渐战胜这些困难,使本来牵强笨拙的变为自然娴熟的。小儿初学语言,到喉舌能转动自如时,就常一个人鼓舌转喉作戏。他并没有和人谈话的必要,只是自觉这种玩意所产生的声音有趣。每件艺术都用一种媒介,都有一个规范,驾驭媒介和迁就规范在起始时都有若干困难。但是艺术的乐趣就在于征服这种困难之外还有余裕,还能带几分游戏态度任意纵横挥扫,使作品显得逸趣横生。这是由限制中争得的自由,由规范中溢出的生气。艺术使人留恋的也就在此。这个道理可适用于写字、画画,也可适用于唱歌、做诗。诗人驾驭媒介的能力愈大,游戏的成分也就愈多。他们力有余裕,便任意挥霍,显得豪爽不羁。
从民歌看,人对文字游戏的嗜好是天然的、普遍的。凡是艺术都带有几分游戏意味,诗歌也不例外。我们现代人偏重意境和情趣,对于文字游戏不免轻视。一个诗人过分地把精力在形式技巧上做工夫,固然容易走上轻薄纤巧的路。不过,我们如果把诗中文字游戏的成分一笔勾销,也未免操之过“激”。凡是真正能引起美感经验的东西都有若干艺术的价值。巧妙的文字游戏,以及技巧的娴熟的运用,可以引起一种美感,也是不容讳言的。文字声音对于文学,犹如颜色、线形对于造型艺术,同是宝贵的媒介。图画既可用形色的错综排列产生美感,诗歌何尝不能用文字声音的错综排列产生美感呢?在许多伟大作家——如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的作品中,文字游戏的成分都很重要,如果把它洗涤净尽,作品的丰富和美妙便不免大为减色了。
(选自朱光潜《诗论》,有删节)
【小题1】第一段中“这个道理”具体指什么?(18字以内)(3分)
【小题2】依据第二段,说说作者不主张“把诗中文字游戏的成分一笔勾销”的理由。(6分)
【小题3】结合全文推断,对于诗人玩文字游戏,作者隐含哪些建议?(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半个世纪前的一天,法国巴黎市民从当天报纸上看到一个十分醒目的消息:昨天,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作为新当选的法国科学院院士,出席了科学院院士例会。按照老规矩,院士第一次参加例会,要宣读一篇高水平的论文。不过,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夏里·法布里教授没有宣读自己的论文,而是宣读了在他指导下的一位中国年轻的物理学家的论文。教授自豪地告诉与会者,这位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由于出色的研究成果,将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荣获这一荣誉的中国人。
巴黎的报纸还刊登了夏里教授和这位中国年轻科学家的大幅照片。这一消息使巴黎人惊奇异常,因为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而今天,竟然有一位年轻的中国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科学殿堂。要知道,即使是法国科学家,要获得法国国家级科学博士学位,也是不容易的。
这位令巴黎人大吃一惊的中国人,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
严济慈出生在浙江东阳县的一个小村庄,他是农民的儿子。7岁时,进入严家祠堂的蒙馆读书,读四书五经,但他对那些艰涩的圣贤之言没有兴趣。有一次,他父亲到杭州去办事,无意中在一个书摊上发现一本《笔算数学》,便买回来给了严济慈,严济慈高兴极了。当时,村子里谁都没有学过高深的数学,也找不到可以请教的老师。严济慈硬着头皮自己“啃”,硬是“啃”下了这本书。
14岁时,严济慈考上了浙江东阳县立中学,成绩是所有考生中最优秀的。家里省吃俭用,把这个“严家几辈子才出的读书人”送进了中学的大门。严济慈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刻苦用功,每学期的成绩都在班上名列前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
这年夏天,他来到省城杭州报考大学。考虑到家里经济困难,他决定报考离家最近的南京高等师范,因为师范不仅免交学费,还免费提供食宿。在等候发榜的日子里,有一天,他看见南京河海工程学校张贴的招生告示,心想:反正没事,不如再去考考看,于是,又报考了河海工程学校。
不久,考试揭晓,严济慈两所大学都考上了,而且名冠全省第一。这一来,轰动了杭州城,也迅速传到他的家乡东阳县。为此,浙江省教育厅把东阳中学列为全省的重点中学。
从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严济慈远涉重洋,到法国留学,把目标选定在著名的巴黎大学理学院。按校规,20多门主课,考试通过一门即可得到一张文凭,考取8张文凭就可毕业。但由于课程艰深,考试繁难,考取一张文凭并非易事,不少学生在校多年,一张文凭也没拿到。
巴黎大学一年举行两次考试,严济慈刚入学时,正好赶上夏季考试,他虽然没在巴黎大学上过一天学,却决定参加数学考试。这次勇敢尝试的结果,成绩优等,使他一进校就获得了第一张巴黎大学的文凭。巴黎有令人流连忘返的名胜古迹,也有令人难以抗拒的物质诱惑。严济慈对于一切不为所动,每天从下榻的旅馆,到教室,到图书馆,到实验室,四点一线,从不偏离。一年之后,夏天的考试又来临了,严济慈以惊人的记忆力和扎实的知识功底,通过了3门主课的考试,夺得了3张文凭,这是巴黎大学的校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
获得硕士学位以后,严济慈在巴黎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的著名实验室工作,研究当时物理学的一个难度极大的课题——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压电效应)。面对难题,除掉不能再减少的睡眠,分分秒秒都用来研究,最后终于成功了。他的论文《石英在电场下的特变和光学特性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夏里教授在第一次出席科学院院士的例会时拿到会上宣传,轰动了巴黎。
(摘编自《中外著名科学家小传》)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严济慈抵御住了巴黎的名胜古迹的吸引力和巴黎令人难以抗拒的物质诱惑,每天在旅馆、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穿梭,从不偏离。
B.在法国巴黎人的眼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竟然有一位年轻的中国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科学殿堂,这令他们非常惊愕。
C.严济慈出身农家,他对古代经典作品没有兴趣,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笔算数学》,他靠自己钻研读通了这本书。
D.法国报纸刊登消息,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新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他将在科学院院士例会上宣读自己的一篇论文。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严济慈从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留学法国,以优异成绩考入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连续通过3门主课考试,获得了3张文凭。
B.严济慈先后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和河海工程学校,都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中,轰动杭州;因此他家乡东阳中学被列为省重点中学。
C.严济慈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经过艰苦努力,课题研究取得成功,完成了论文,获得巴黎大学硕士学位。
D.夏里·法布里教授打破惯例,在法国科学院院士例会上宣读严济慈的论文,轰动巴黎,这表明法国人已经改变了对中国的偏见。
【小题3】这篇人物小传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