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也是水湄   张晓风
 那条长几就摆在廊上。
 廊在卧室之外,负责数点着有一阵没一阵的晚风。
  那是四月初次燥热起来的一个晚上,我不安地坐在廊上,十分不甘心那热,仿佛想生气,只觉得越来越不负责,就那么风风雨雨闹了一阵,东渲西染地抹了几许颜色,就打算草草了事收场了。
  这种闷气,我不知道找谁去发作。
  丈夫和孩子都睡了,碗筷睡了,家具睡了,满墙的书睡了,好象大家都认了命,只有我醒着,我不认,我还是不同意。春天不该收场的。可是我又为我的既不能同意又不能不同意而懊丧。
  我坐在深褐色的条几上,几在廊上,廊在公寓的顶楼,楼在新生南路的巷子里。似乎每件事都被什么阴谋规规矩矩地安排好了,可是我清楚知道,我并不在那条几上,正如我规规矩矩背好的身份证上长达十几个字的统一编号,背自己的邻里地址和电话,在从小到大的无数表格上填自己的身高、体重、履历、年龄、籍贯和家庭。
  可是,我一直知道,我不在那里头,我是寄身在浪头中的一片空白,在一瞬眼中消失,但我不是那浪,我是那白,我是纵身浪中而不属于浪的白。
  也许所有的女人全是这样的,象故事里的七仙女或者田螺精,守住一个男人,生儿育女,执一柄扫把日复一日地扫那四十二坪地(算来一年竟可以扫五甲地),象吴刚或薛西佛那样擦抹永远擦不完的灰尘,煮那象“宗教”也象“道统”不得绝祠的三餐。可是,所有的女人仍然有一件羽衣,锁在箱底。她并不要羽化而去,相信自己曾是有羽的,那就够了。
  如此,那夜,我就坐在几上而又不在几上,兀自怔怔地发呆。
  报纸和茶绕着我的膝成半圆形,那报纸因为刚分了类,看来竟象一垛垛的砌砖,我恍惚成了俯身城墙凭高而望的人,柬埔寨在下,越南在下,孟加拉在下,乌干达在下,“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故土在下……
  夜忽然凉了,我起身去寻找披肩把自己裹住。
  一钵青藤在廊角执意地绿着,我大部分的时间都不肯好好看它,我一直搞不清楚,它到底是委屈的还是悲壮的。
  我决定还要坐下去。
  是为了跟夜僵持?跟风僵持?抑是跟不明不白就要消失了的暮春僵持?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不要去睡,而且,既不举杯,也不邀月,不跟山对弈,不跟水把臂,只想那样半认真半不认真地坐着,只想感觉到山在,水在,鸟在,林在,就好了,只想让冥漠大化万里江山知道有个我在就好了。
  我就那样坐着,把长椅坐成了小舟。而四层高的公寓下是连云公园,园中有你纠我缠的榕树,榕树正在涨潮,我被举在绿色的柔波上,听绿波绿涛拍舷的声音。
  于是,渐渐地,我坚持自己到了“流水绕孤村”的孱缓的声音,真的,你不必告诉我那是巷子外面新生南路上的隆隆车声,车子何尝不可以“车如流水”呢?一切的音乐岂不是在一侧耳之间温柔,一顾首之间庄严吗?于无弦处听古琴,于无水处赏清音,难道是不可能的吗?
  何况,新生南路的前身原是两条美丽的夹堤,柳枝曾在这里垂烟,杜鹃花成把它开成一条“丝路”,五彩的丝,而我们房子的地基便掘在当年的稻香里。
  我固执地相信,那古老的水声仍在,而我,是泊船水湄的舟子。
  新生南路,车或南,车或北,轮辙不管是回家,或是出发,深夜行车不论是为名是为利,那也算得是一种足音了。其中某个车子里的某一把青蔬,明天会在某家的餐桌上出现,某个车子里的鸡蛋又会在某个孩子的便当里躺着,某个车中的夜归人明天会写一首诗,让我们流泪,人间的扯牵是如此庸俗而又如此深情,我要好好地听听这种水声。
  如果照古文学学者的意思,“湄”字就是“水草交”的意思,是水跟岸之间的亦水亦岸亦草的地方,是那一注横如眼波的水上浅浅青青温温柔柔如一带眉毛的地方。这个字太秀丽,我有时简直不敢轻易出口。
  今夜,新生南路仍是圳水,今夜,我是泊舟水湄的舟子。
忽然,我安下心平下气来,春仍在,虽然已是阴历三月的最后一夜了。正如题诗在壁,壁坏诗消,但其实诗仍在,壁仍在,因为泥仍在,曾经存在过的便不会消失。春天不曾匿迹,它只是更强烈地投身入夏,原来夏竟是更朴实更浑茂的春。正如雨是更细心更舍己的液态的云。
  今夜,系舟水湄,我发现,只要有一点情意,我可以把车声宠成水声,把公寓爱成山色的。
  就如此,今夜,我将系舟在也是水湄的地方。
【小题1】简要分析本文第3---9段(“那是四月初次燥热起来的一个晚上”到“兀自怔怔地发呆”)
的含义和作用。(6分)
【小题2】结合全文,概括“我安下心平下气来”的原因。(5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也是水湄”?(6分)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是独处廊中的生活,也将如系舟水湄般美好而富有诗意。最终,作者的内心世界与天地相和谐,
豁达和喜悦因顿悟油然而生。
E.在反思中心安,在心安中顿悟,在顿悟中收获哲理。曾经有过的不会消失,在作者眼里,
春天依然,它从未走出自己的心灵。
A.《也是水湄》以真切饱满的笔触,精彩纷呈的想象,展现了作者对生命思考终至通悟的心路历程。
B.作者在绿色的柔波上,从绿波拍弦的声音中品味到了“流水绕孤村”的诗意。
C.文章对眼前的景物描写细腻,表现了女作家敏锐的观察力。
D.抛却忧伤,关照现实,只要拥有包容之心和热爱之情,生活中的美丽就会层出不穷,哪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5: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小时的故事
美国凯特·乔宾
知道马勒太太心脏有毛病,将她丈夫的死讯透露给她时,尽量婉转也相当费了一番心思的。是她姐姐约瑟芬吞吞吐吐告诉她的,遮掩的暗示也不过透露了隐藏的一半真相。她丈夫的朋友理查那时也在她身旁。火车出事惨剧的消息传到时,他正在报社,他看见“死亡名单”中,布伦特利。马勒的名字列为首名。
他收到第二次电讯之后,心中确信了消息的真实性,并立即阻止不够谨慎与体恤的友人把噩耗传出去。她不像许多女人获知同样的凶讯时,那样全身瘫痪无法接受这种事实。她顿时,突发性、毫无顾及地哭倒在姐姐的怀中。当一阵伤恸过去之后,她独自回到自己房中。不准任何人跟随。敞开的窗户前,立着一张舒适、宽大的靠背椅。她将身子沉了进去,陷入一阵拖缠她的身躯且似乎已噬蚀到她心灵的疲惫。她看见家门前广场上的树梢无不震颤着新春的声息,空气中嗅得到春雨的甜香,窗下街头传来小贩的叫卖声,远处不知谁的歌声袅袅飘到她的耳际,无数的燕子在屋檐下呢喃。面对她窗户的西方天边,相遇又相叠的云层中这里、那里地绽出几块青空。
她将头仰靠在椅子的背垫上,一动也不动,偶尔喉头一阵啜泣,一如孩子在哭泣中入睡仍在梦中饮泣般地惊醒过来。她还年轻,脸容白皙、平静、带着压抑、或者该说强有力的线条。但是此刻她眼中的凝视却是无神的,盯伫在远处天边的一块青空上。那不是回想的眼神,却透露着慧心思考的暧昧。有些什么在向她逼近,而她正怯怯地等待。是什么?她不知道;太微妙,只能意会,无法言传。但是她感觉得到,自天空中钻出,经由弥漫在空气中的声音、香味与色彩,向她逼近。此刻,她的胸口紊乱地上下起伏。她开始认出了向她逼近且要占有她的是什么,她奋力地想用如她那白净、瘦长双手一般无力的意志,将它击退。当她不再抗拒的时候,一个渺小、悄然的字眼自她微启的唇间溜了出来。她屏住气息一次又一次地说:“自由、自由,自由!”空洞的凝视与恐怖的神色也随着这个字眼自她眼中流失。她的双眸变得炯锐而明亮。她的脉搏加快,循流的血液温暖也松弛了她每一寸的肉体。她并没有犹豫且思量自己是不是被一种怪诞的欢愉迷惑了。一股清晰、崇高的意念使她斥笑这根本是不屑一顾的想法。她知道,当她看见那双被死亡合起的仁慈而温柔的手,那张对她从不具安全感与爱,如今该已凝固、灰冷且死亡的脸孔时,她会再度哭泣。但是她却看见在那悲愤的一刻过后,决然属于她自己的长远年华的到来。她张开并伸出臂膀去迎接它们。
在今后那些岁月里,她不会再为另外一个人活;她要为自己活。今后将不会再有一种强烈的意志迫使她向那种盲目的坚守屈服,那种男人与女人均自认有权将个人的意志强施于另一同类的信念。无论是出于善意或居心冷酷,她要采取的此一行动,在那觉醒的片刻看来,总觉得像是一种罪过。然而,她终归是爱过他——有的时候。多半的时候,她并不爱他。又怎么样呢!当面对自我肯定的执迷,突然认清了这是她生命中最强烈的冲动时,爱情,这无人能探破的神秘,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肉体与灵魂的解放!”她不停地悄声念祷。约瑟芬跪在紧闭的房门前,嘴巴贴在锁匙孔恳求她让她进去:“露薏丝,开门啊!我求你;把门开开——你这样会病倒的。你在干什么呀,露薏丝?看在老天的面上,开门吧。”
“走开。我没有病倒。”
的确没有;靠着敞开的窗户,她正痛饮长生不老的琼浆。她的幻想如脱缰之马,在未来的日子里狂奔。春天的日子,夏天的日子,各式各样的日子都将是她自己一个人的。她吐出了一句明快的祷言:但愿人生长久。就在昨天当她想到人生可能长久时,她还打了个冷颤呢。她终于立起身来,在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房门。她的眼中透着炽热的凯旋光芒,不自觉地摆出了一副胜利女神的姿态。她的手环抱在姐姐的腰间,两人走下了楼梯。理查在下面等候她们。有人在用钥匙开启大门的弹簧锁。进来的是布伦特利。马勒,略带旅途的倦容,手里却很从容地提着旅行袋与雨伞。他的旅程离火车出事地点遥不可及,他根本不知道会有车祸发生。他站在那里,对约瑟芬刺耳的尖叫,对理查飞快地要挡住他,不给他妻子看见,在感到错愕。然而,理查已经太迟了。医生到来时,说她死于心脏病——乐极生悲的结果。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讲述了马勒太太在听到丈夫伦特利·马勒因火车出事死亡的消息到丈夫活着回来这一小时之内发生的她一个人的故事。
B.“那不是回想的眼神,却透露着慧心思考的暖昧”,是对马勒太太在自己的房中尽力摆脱苦闷而不得的心理暗示。
C.“一般清晰、崇高的意念……”一句中的“清晰、崇高的意念”指的是女主人公内心感受到的即获得自由的意念。
D.“她吐出了一句明快的祷言:但愿人长久。”这是女主人公对误传为火车出事而死去的丈夫的祈祷。
E.最后一段写女主人公的表情(“她眼中透着……姿态”)、动作(“她的手环抱……”)在情节上具有伏笔作用。
【小题2】第二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答:  

    
【小题3】小说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主人公马勒太太的内心世界,请就第三段画线的部分加以分析,说说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答:

  
  
【小题4】小说的结尾写道:“医生到来时,说她死于心脏病——乐极生悲的结果”。你对“乐极生悲”怎样看?说说你的理解和认识。(8分)
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精进的程序 
朱光潜
①练习作文,一要不怕模仿,二要不怕修改。多修改,思致愈深入,下笔愈稳妥。自己能看出自己的毛病才算有进步。严格地说,自己要说的话是否从心所欲地说出,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有毛病,也只有自己知道最清楚,所以文章请旁人修改不是一件很合理的事。丁敬礼向曹子建说:“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杜工部也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大约文章要做得好,必须经过一番只有自己知道的辛苦,同时必有极谨严的艺术良心,肯严厉地批评自己,虽微疵小失,不肯轻易放过,须把它修到无疵可指,才能安心。不过这番话对于未脱“疵境”的作者恐未免是高调。据我的观察,写作训练欠缺者通常有两种毛病:第一是对于命意用字造句布局没有经验,规模法度不清楚,自己的毛病自己不能看出,明明是不通不妥,自己却以为通妥;其次是容易受虚荣心和兴奋热烈时的幻觉支配,对自己不能作客观的冷静批评,仿佛以为在写的时候既很兴高采烈,那作品就一定是杰作,足以自豪。只有良师益友,才可以医治这两种毛病。所以初学作文的人最好能虚心接受旁人的批评,多请比自己高明的人修改。如果修改的人肯仔细指出毛病,说出应修改的理由,那就可以产生更大的益处。作文如写字,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孤陋寡闻的人往往辛苦半生,没有摸上正路,到发现自己所走的路不对时,已悔之太晚,想把“先入为主”的恶习丢开,比走回头路还更难更冤枉。良师益友可以及早指点迷途,引上最平正的路,免得浪费精力。
②自己须经过一番揣摩,同时又须有师友指导,一个作者才可以逐渐由“疵境”达到“稳境”。“稳境”是不易达到的境界,却也是平庸的境界。我认识许多前一辈子的人,幼年经过科举的训练,后来借文字“混差事”,对于诗文字画,件件都会,件件都很平稳,可是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他们的毛病在成立了一种定型,便老守着那种定型,不求变化。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要想免去这些毛病,必须由稳境重新尝试另一风格。如果太熟,无妨学生硬;如果太平易,无妨学艰深;如果太偏于阴柔,无妨学阳刚。在这样变化已成风格时,我们很可能地回到另一种“疵境”,再由这种“疵境”进到“稳境”,如此辗转下去,境界才能逐渐扩大,技巧才能逐渐成熟,所谓“醇境”大半都须经过这种“精钢百炼”的功夫才能达到。比如写字,入手习帖的人易于达到“稳境”,可是不易达到很高的境界。稳之后改习唐碑可以更稳,再陆续揣摩六朝碑版和汉隶秦篆以至于金文甲骨文,如果天资人力都没有欠缺,就必定有“大成”的一日。
③这一切都是“匠”的范围以内的事,西文所谓“手艺”(craftsmanship)。要达到只有大艺术家所能达到的“化境”,那就还要在人品学问各方面另下一套更重要的功夫。这是不能谈而且也无用谈的。本文只为初学说法,所以陈义不高,只劝人从基本功夫下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做下去。
(节选自朱光潜《谈文学》)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的丁敬礼和杜工部的话,完全适用于作文未脱离“疵境”的作者。
B.作文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因此初学写作的人,要接受良师益友的指点,尽早走上最平正的道路。
C.初学写作者通常有两种毛病,一是不知晓文章的写法,二是自以为是。文章认为只要有良师益友,就可以医治这两种毛病。
D.借文字“混差事”的人,诗文字画件件平稳,但缺乏精彩,落入俗套。
【小题2】(小题2)根据文意,对“精进的程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自己的一番揣摩和师友的指导,习作者就可以从“疵境”达到“稳境”了。
B.“疵境”→“稳境” →“新的疵境” →“新的稳境”,如此循环反复,方能到达“醇境”。
C.“醇境”仍属于“匠”的范畴,若要达到“化境”,则还要一定的人品学问。
D.作者认为作文“精进的程序”包括“疵境”“稳境”“醇境”“化境”,四境“疵境”最低,“化境”最高。
【小题3】(小题3)根据文意,写作训练者怎样才能写好作文?(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共享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发展绝非偶然,伴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消费日益多元化和细分化,传统粗放型经济模式已经不能完全资源的高效配置。而共享经济能有效的调整供需需求,将闲置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更好的满足差异化的需求。同时,共享经济借助互联网形成了全新的社交信赖体系,并通过社群和分享的方式,颠覆着传统产业形态的发展。
在传统商业模式产业链中,包含采购、进货、仓储、研发、销售及渠道维护等多个环节,形成了高额的管理及流通费用,而共享经济模式的产生,在很大流程上减免和优化了这些流程,使消费者获得产品或者服务的实际支出成本比传统模式下更低。这种模式下消费者获得实际优惠,平台方利用产生的闲置资源,进行再次分配,从而获得收益,形成一种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的双赢局面。
(摘编自《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模式或引发多领域变革》)
材料二:

(资料于《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注)共享经济的主要领域包括共享金融、交通出行、生活服务、房屋住宿、付费娱乐、知识技能、医疗服务等。共享经济的生命周期一般划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当下中国的共享经济,资金分享领域占共享经济市场总交易额的60%以上,生活服务领域占20.95%,交通出行领域占5.90%。
材料三:
现在共享经济能够成为一种热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几乎人人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改进,使得移动支付成为可能,这为共享经济提供了发展的先决条件。另外,中国有近14亿人口,市场的潜力十分巨大,创业者只要找到一个好的切口,便有可能创业成功。就目前而言,共享就是这个切口。虽然共享公司在成立早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短时间内可能无法获得盈利,但是通过向用户收取押金的方式,这些企业逐渐积累了巨额资金,利用好这笔资金,企业便能获得巨大收益。这也是吸引众多创业公司纷纷投身于共享行业的另一大原因。
共享经济发展到现在,最大的阻碍就是政府目前还欠缺一个公共的大数据平台。政府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出的成绩十分显著,但是在建设智慧城市、打造物联网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政府能够在建设公共大数据平台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金,并对不规范的共享经济行为通过法律及政策加以规范,相信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共享经济未来的引领者。
(摘编自《中国引领共享经济的未来目前还欠缺公共大数据平台》)
材料四:
俄罗斯近几年已成为共享经济初创企业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俄罗斯近几年已成为共享经济初创企业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许多俄罗斯人已经开始与陌生人共享公寓和汽车以寻求额外收入,但造成这种社会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卢布大幅贬值,让俄罗斯经济陷入至少6年来最严重的衰退,工资水平的下降以及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老百姓实在负担不起过去的消费水平,而共享经济的出现只是恰好成为当前较好地维持生活且又省钱的工具而已,老百姓自己对于共享经济的热情并不高涨。
(摘编自《共享经济大行其道盘点各国“共享”创意》)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立足于——经济水平的发展消费日益多元化和细分化——实现——将闲置资源合理配置
B.共享经济——依靠——全新社交信赖体系社群和分享的方式——颠覆——传统产业形态
C.现在共享经济——形成热潮的原因是——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改进——导致的结果是——有可能创业成功
D.现在共享经济——最大阻碍是——政府缺乏一个公共的大数据平台——采取措施有——政府投入更多精力和资金并以法律及政策加以规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共享经济模式很大程度减免和优化了传统商业模式产业链中一些管理和流通环节,达成消费者和平台方双赢的局面。
B.共享经济将出现该领域不断扩展并跨界融合、初创企业快速成长壮大、重点领域竞争加剧且显出衰退迹象的基本趋势。
C.参照材料二中共享经济的主要领域和共享经济的生命周期两项,我们能够了解到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D.从企业的生命周期看,共享金融等企业进入成熟期,房屋住宿等企业处于高速成长期,知识技能等企业则处于形成期。
E. 俄罗斯的共享经济近几年飞速发展,但俄罗斯人对共享经济持乐观态度,远没有达到真正的热爱,仅仅把它当作改善生活的工具。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和俄罗斯激起众多创业公司及创业者投身共享行业的不同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是从鱼、鳄、蛇和云、电、虹等一个个具体物象而来,经过由众多人参与的模糊集合,形成一个建立在各个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新的形象。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间渗透着、灌注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②图腾(Totem),原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从而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世界各国不少学者,都对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做过考察和研究,普遍认为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③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一多。闻先生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那么,龙图腾是如何形成的呢?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中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④龙图腾说由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还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如:“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阎云翔)“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
⑤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时空范围上讲,前者比后者大得多。因此,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
(节选自《中华文艺•龙文化》)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有关“图腾”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龙图腾说一度成为主流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被学术界否定。
B.闻一多认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龙同凤一样是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
C.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曾经存在于世界上许多民族中,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D.有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些学者认为,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逐渐兼并与融合了许多其他弱小的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是出于臆想。
B.闻一多认为龙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中虚拟的生物,龙图腾是在蛇等图腾基础上糅合而形成的。
C.迄今为止,没有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
D.龙图腾是建立在鱼、鳄等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一种艺术创造,它的形成渗透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句子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故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
B.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的某一氏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可能是错误的。
C.有的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却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
D.有的专家认为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这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相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