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我带你走一条新路
蒋韵
北京的家,在郊区一片大旷野上,离城自然是远的,它在理论上属于顺义区,可顺义城内的“肯德基宅急送”从不接这小区的外卖单,说它早超过了人家送货上门的区域范围。它准确的地理位置,至今我也说不明白,只知道,它就在潮白河边上,潮白河堤的防风林带,现在差不多是我们小区茂密的围墙。我们的小区,以“城”命名,它也几乎就是一座小城,很有一些规模。旷野中的孤城,怎么也抹不去的,是那种伶仃突兀的感觉,还有它的荒凉。
刚搬来时,最大的困难,是不认识路。进城(北京城区)、去顺义、或是机场,四处碰壁。这里不通地铁,只有一路始发的公共汽车到东直门,千山万水走的还是塞车最要命的机场辅路。小区自己倒是有班车,但一天毕竟只有那么两三班,到底不方便。所以,出行只能是自己开车。丈夫是新司机,又是一个从不辨东西南北的路盲,而我,认路的本领还不如他,基本是个痴呆。一到关键时刻总是犯南辕北辙的错误。就连导航仪,到了我们那片河滩上也噤声失语。我们的车,常常像没头苍蝇一样在旷野各条岔道上左冲右突,不知道它要上哪里去,而车上的我们俩,心里一片茫然。
很久以前,有一晚,在冬天的纽约,孟京辉和廖一梅夫妻俩约我们在时代广场见面。我俩匆匆打车来到目的地,站在那面巨大而绚丽的电视屏幕下方,站在流先溢彩熙熙攘攘却无比陌生的街心,寻找着唯一熟识的那两个身影。而他俩,则在一处背风的建筑之下,完全不抱希望地、等待戈多一样地等着我们。京辉对一梅说,“他们绝对找不着我们,这么大的广场,又没说具体的地方,怎么可能找得到?”话音刚落,一梅就惊喜地看见了人流中的我俩……我们四个人生地不热的异国人,就这样,在璀璨的时代广场,会合了。我们笑着喊着抱在了一起,就像一小块温暖的亲人的岛屿,抵挡着汹涌的黑夜和陌生。那一晚,我们甚至觉得自己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
当我们的车迷路时,特别是夜晚,不知为什么,我常常会想起这一幕,想起这个纽约之夜。
渐渐地,路走熟了,东西南北,有了方向感。于是,丈夫开始有意识地探路,寻幽探胜一般地寻找那些更近、更合理、更平坦或是更安静的道路。我离开北京好一段日子,回来时,他去机场接我,对我说,“我带你走一条新路,你一定喜欢。”
那是一条村路,两边都是田野,非常安静。路面是柏油铺的,有一种河流般的静谧,走在北方的大地之上,那些通向远方的公路,常常这样给人河流般的错觉。那一年,我和丈夫两人徒步“走西口”,从此,河流般的公路,就成了镌刻在我心里的画卷。眼前这条路,虽没有雁门关外公路的那一种壮闻荒凉,却仍然给我悠远的河流的感觉。路两边,是高大茂密的白扬树,杂有一些槐、柳,都是北方亲近、朴素、美丽的树,却奇怪地让我想起“正大仙容”这几个字。风中,阳光下的树叶灿烂地喧响着,浓荫遍地,更显出了道路的平坦静寂。
我喜欢这路。
第二天,去城里接女儿,和她一起约会了一位朋友,吃了晚餐,聊天,回家时夜已很深。路上,下起了雨,车里放看音乐,是女儿爱听的维塔斯的歌。俄语的维塔斯,一句也听不懂。丈夫开车,走高速,走大路,终于,从大路上拐向了这条小路。夜更深,雨下大了,雨打在树叶上,唰唰唰唰,更壮大了声势。这路,原来没有一盏路灯。我们的车,穿行在没有路灯的黑不见底的雨路上,白色的丰灯,射出去,小心翼翼地照出一团雨雾、路面和浓密的树影。我们三个人,此时,都屏住了呼吸,只有维塔斯,他的非人类的海豚音,在车里、在这雨路中,高亢地、辽远而尖利地回荡着,像是神的声音,来自天外,来自不知道的神秘地方……我们就在这神的声音的引领下,在这夜雨的黑暗中,不知所往,似乎,一步一步,接近着一个秘密,一个神秘的肃穆的大秘密。车碾着雨水,变成了方舟,小小的亲人的方舟,对抗着无边的黑和未知。
那一晚,当远远看见我们“孤城”的灯光时,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到,那是家,到家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 )( )(4分)
A.家处北京效区,偏僻、孤单,由此而带来的抹不去的伶仃突兀的感觉,这些描写,是为了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居住环境的不满。
B.开车不识路,车常常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在旷野各条岔道上左冲右突,心中一片茫然。这是远走他乡、忙碌奔波者的十分真实而独特的感觉。
C.“等待戈多一样地等着我们”说明了京辉和一梅不抱希望而又不忍离开地等着作者夫妇时的心情,为后文的“奇迹”作一个小小的铺垫。
D.路走熟了之后,作者夫妇就在家附近作了一次徒步旅行,对家周围那些河流般的公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B.文末作者说“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那是家,到家了”。更多地是说感受到了在“对抗无边的黑与未知”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亲人之间的亲情,写出了家的真正涵义。
【小题2】文章中的“新路”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请根据原文内容加以概括。(4分)
【小题3】本文在行文中加入了关于纽约时代广场的一段插叙和关于维塔斯音乐的细节描写。任选一处,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4】“带你走一条新路”在文中寓义深刻,你认为它有哪几层意义?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2: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纳什:无常命运中的美丽心灵

对于很多人来说,数学家可能是遥不可及的存在。他们醉心于那个由各种抽象符号组成的世界,而似

乎离现实很远很远。《美丽心灵》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约翰·纳什的经历为素材,讲述了一位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数学天才,在爱与理智的帮助下,逐渐痊愈的感人故事。但电影毕竟是艺术抽象,它偏重于纳什 博士与精神分裂症抗争的过程。那么,他属于数学家的一面,又是如何呢?

“这人是个天才。”

这就是纳什的硕士导师给他写的推荐信,只有一句话的推荐信。

约翰·纳什的确是个天才。中学时代,他就开始在附近的大学旁听高等数学的课程了。尔后,他得到

了卡耐基技术学院的奖学金,攻读数学。仅仅用了三年时间,他就完成了硕士学位。哈佛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普林斯顿提供的奖学金比较多,纳什认为这表明普林斯顿更看重他的才能。“士 为知己者死“,纳什选择了普林斯顿。

刚进入普林斯顿的纳什,不像电影描述的那个腼腆的天才。相反,他属于骄傲好胜的类型。他不爱上

课不爱看书,相对于跟随前人的步伐,他更喜欢自己在数学的世界探索。吹着巴赫曲子的口哨,他可以独 自做上一整夜数学,不知疲倦。

但普林斯顿并不是只有他一位数学天才。这些天才凑在一起,总爱分个高下,而像国际象棋和围棋之

类的智力对抗游戏恐怕最对他们的胃口了,不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纳什其实算得上下棋高手。实际上, 纳什当时研究的博弈论,正是一门以各种博弈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数学分支。

当纳什在1950年发表对非合作博弈的研究时,博弈学界眼前为之一亮。以此为题材,纳什完成了他的

博士论文。可是,此时纳什的研究兴趣早已转向更纯粹的数学领域。甚至在他完成博士论文之前,他已经 开始对代数几何——一个高度抽象的数学领域——产生了兴趣,并作出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从入学开始, 仅仅花了一年半的时间,他就获得了普林斯顿的数学博士学位。这无论在什么时代都称得上高速度。

1951年,纳什开始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这几年可以说是他在数学研究上最有价值的几年。他

解决了黎曼流形在欧几里德空间中的等距嵌入问题,这个问题跟很多纯数学问题一样,由于艰深,从未被 大众所了解。这也是纳什在纯数学上最大的贡献。尔后在1956年,他开始研究一个有关偏微分方程的问题。 这时,他那种不爱看论文而独自研究的个性让他吃到了一些苦头。这种由于自己的无知而被他人捷足先登 的经历,也许给纳什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创伤。

这段时间,纳什遇到了艾莉西亚,在1957年两人结婚了。在1959年的春天,艾莉西亚怀孕了。这时

的纳什三十出头,在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地位,还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谁又想到 仅仅几个月后,纳什便堕入精神分裂症的深渊呢?

纳什被困在他的妄想之中。他开始出现幻听。入院治疗,出院后辞职逃往欧洲,被遣返美国治疗,离婚,胰岛素休克疗法,出院。在这十年间,出现过几个月的短暂清醒时期。在这段时期,纳什做出了一些

有意义的研究。但很快,他又陷入了妄想之中,而他的名字,也逐渐被数学界所遗忘。但他的理论没有被

遗忘。在他与精神分裂症缠斗之时,来自经济学界、博弈学界的学者们,在纳什均衡的基础上,发展出各 自的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从股票市场到拍卖交易。

经过漫长的岁月后,奇迹发生了。纳什的精神分裂症像冰雪消融那样,一点一滴地缓解了。纳什从精

神分裂症的深渊回来了。纳什开始重新被学术界承认。迟来的荣誉接踵而至,其中分量最重的莫过于1994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原因正是纳什均衡。只可惜好景不长,仅仅三个月后的现在,他不得不永远终 止他的研究。但是,无数学者,仍会沿着他开创的道路前行。

美国时间23日下午四点半,天才数学巨星约翰·纳什陨落于新泽西州高速公路上的一场交通事故。享 年86岁。

(摘编自方弦《纳什:无常命运中的美丽心灵》有删改)

相关链接
(1)所谓纳什均衡,指的是参与人的这样一种策略组合,在该策略组合上,任何参与人单独改变策略都不会得到好处。换句话说,如果在一个策略组合上,当所有其他人都不改变策略时,没有人会改变自己的策 略,则该策略组合就是一个纳什均衡。(百度百科)
(2)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然而,纳什天才的发现却遭到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在此之前他还受到爱因斯坦的冷遇。(孙健《回顾:<美丽 心灵>原型小约翰·纳什的一生》)
⑴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美丽心灵》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纳什的经历为素材,讲述了一位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数学天才,与 命运抗争的过程。这与他作为数学家的一面是截然不同的。
B.纳什放弃了学术实力也很强的哈佛大学而选择普林斯顿大学,是因为后者提供的奖学金比较多,表明普 林斯顿大学更欣赏他的才能。
C.纳什早在以非合作博弈的研究为题材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之前,研究兴趣就已转向更纯粹的数学领域。 他已经开始对代数几何产生了兴趣,并作出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
D.在1956年,纳什开始研究一个有关偏微分方程的问题。因不爱看论文而独自研究的个性让他由于自己 的无知而被他人捷足先登,这个经历也许给纳什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创伤。
E.1994年,纳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的原因是纳什均衡。在这以前,纳什均衡的理论已经广泛应 用到实践中,从股票市场到拍卖交易。
⑵ 纳什在读书时代就表现出卓异不凡的数学才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⑶ 作者以“无常命运中的美丽心灵”为题有何深意及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⑷ 作为天才数学家,纳什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被誉为“孤独的天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 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一连使用了“居然”“竟”“不料”“不信”“何至于”等词,这些词表现了什么?
(2)“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的含义是什么?其中的“中国人”指什么人?
(3)“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4)“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
雪野里的精灵
李存葆
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苍茫坤宇,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那是县苔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尔一瞬,稍纵即逝。
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现察所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莲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银杏树以其在时空中的伟大,谱写了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我”从第一次见到它开始,就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
B.文章提到古人嘲笑“朝菌”、“蟪蛄”生命的话,目的是以人的浅薄自大来衬托小花小草的伟大。
C.“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其中的“美”,不仅指小花的外观,也指它们的精神。
D.本文以苏轼的话开篇,然后用生活中的三个场景,从三个角度说明生命的力量,最后收束全文,含意深远。
E.结尾一段的意思是,我们应像天地公平地对待万物一样,善待那些弱小的生命。
【小题2】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请加以归纳。(4分)
答:
【小题3】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6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