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题。
野菊花
①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②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的灼目滋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③几番秋雨秋风秋霜。山野早已敛去了辽阔的绿色,只把灰脊露在人间;紫燕和鸿雁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了牛儿和羊儿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惟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与进取,举起了开放的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④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的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儿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胁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唤醒,一齐把眼睛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她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般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的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乐音乐《金蛇狂舞》的活泼,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⑤她不固守现成,匍匐的枝条看似柔弱,却从不攀援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的翼翮,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和金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挂到淮水河沿,当霜雪卷茂这幅宏篇巨构时,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而求索”的浩歌凝结在心,待时以串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要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几丛,明年一定要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聚;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⑥这是一种怎样的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的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中,于生命的运动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教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故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小题1】第三段写到“几番秋雨秋风秋霜”之后的紫燕、鸿雁、松柏、檀竹等景物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试分析第四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的修辞效果。(4分)
【小题3】联系全文看,野菊花内在的野性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小题4】你怎样理解下面这两句话的意思?(6分)
①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的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②而这野性美的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中,于生命的运动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教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故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6: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可爱的冤仇人
吴念真
我很讨厌那个警察。从外表就开始讨厌起。
秃头、凸肚,还有……狐臭。他的制服从来没有平整过,而且不是少了扣子就是绽了缝。有一次,我妈好心地要他脱下来帮他补,他竟然穿着已然发黄而且到处是破洞的内衣,腆着肚皮和一堆矿工在树下喝起太白酒配三文鱼。
听大人说他和主管不合,所以不但老是升不上去,而且分配的管区就是我们那个从派出所要走一个小时山路才能到达的小村落。
他没有太太,据说是在基隆河边淘煤炭时不幸淹死了;不过,有个女儿低我两个年级,她应该像妈妈吧,因为没她爸爸那么胖,而且长得还算好看。
这个女儿经常是我们那边的人送他礼物的好借口,比如春末夏初,我妈会到隔壁村落挖竹笋,看到他就会给一袋,说:“炒一炒,给你女儿带便当。”
过年全村偷杀猪,那种没盖税印的肉,我父亲甚至都会明目张胆地给他一大块,然后一本正经地说:“这块‘死猪仔肉’,带回去给你女儿补一补。”
父亲这辈子最大的缺点就是好赌。每年至少总有一次妈妈会因赌博这件事和父亲吵到离家出走,不是呛声要“断缘断念”当尼姑就是要去台北帮佣“自己赚自己吃”,而最后通常都是我循着她蓄意透露给别人的口信,去不同的地方求她回来。
有一次我受不了,把这样的事写在日记上,老师跟我说可以写一封检举信给派出所,要他们去抓赌;老师特别交代说:“要写真实姓名和地址,不然警察不理你。”
不知道是老师太单纯还是我太蠢,我真的认真地写了信,趁派出所的服务台没人的时候往上头一摆,然后快跑逃开。
两三天后的一个周末,下课回到家,我看到那个警察正开心地跟父亲以及其他叔叔伯伯在树下喝酒聊天,他一看到我就说:“应该是他写的吧,没想到小小的个头文笔却那么好!”
他竟然把我那封检举信拿给半个村子的人观赏!
我被父亲吊起来狠狠地打,叔叔伯伯还在一旁加油添醋地说:“这么小就学会当抓耙子,该打!”
最后拦阻父亲并且帮我解下绳子的虽然也是他,但,从那时候开始到我离家到台北工作的那段时间里,我再也没正眼看过他一次。
再看到他是将近二十年之后的事。
那时父亲因矽肺经常住院,有一天我去医院探视,才打开病房的门就闻到一股浓烈而熟悉的狐臭味,不用说就知道坐在父亲床边的那个老人是谁了。
他笑着问我说:“还认得我吗?”
我心里想说:“要忘掉你还真难咧!”
他得意地跟我说:“刚刚我还跟你多桑①讲,我眼光真的不错,小时候就看出你文笔好,你看,现在不但在报纸上写文章,还‘写电影’写到这么出名。”
最后一次看到他是在父亲的告别式上。那是一个台风天,跟大多数人一样,他全身湿透;不过比较特别的是,他还没拈香就先走到我的面前,嘴唇颤动了好久才哽咽地说:“要孝顺你妈妈哦,你爸爸跟我说过,说他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你妈妈……”
不知道是现场线香的味道太过浓烈还是怎样,虽然靠我那么近,近到可以清晰地看见泪水顺着他深深的法令纹流到下巴,我却没闻到他身上有任何让人不舒服的异昧。
几个月前,我去一个大学演讲,结束的时候一个孩子过来问我认不认识某某某?说那个人是他的外祖父,就是当年害我被父亲吊起来打的那个警察。
他说,外祖父常放《多桑》②的DVD给人家看,然后跟人家说:那个警察就是我啦!那个吴念真记得我哦!
他说,他外祖父死了,两年前的冬天。
说出殡的前一晚,他们把《多桑》的DVD在他的灵前又放了一遍,因为外祖父曾经说,电影里的那些矿工都是他的至交,“万一那一天……他们一定会来帮我带路,跟我做伴”。(选自《中国校园文学》2013年第5期)
(注)①多桑:日文台湾在地话对父亲的称呼。 ②《多桑》:发行于1994年,是台湾电影中第一部触及战后日本殖民主义效应的作品,是由吴念真自编自导的一部个人色彩浓厚的传记式电影。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那位令人讨厌的警察,他相貌丑陋,有狐臭,并且不注意外表,穿着大大咧咧;这些是“我”讨厌他的重要原因。
B.大家常常以各种借口给那位警察送礼,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人们对警察的畏惧。
C.当“我”被父亲吊起来打时,叔叔伯伯还在旁边加油添醋,体现了人们对这种背后告状行径的反感,也能反映出人们亲情的淡漠。
D.当父亲病重及父亲去世时,都能看到那位警察的身影,从中可以看出这位警察虽然外表令人讨厌,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内心。
E. 我最终走上写作之路,除了个人的努力和天赋,那位警察对我的鼓励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小题2】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那位警察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中多次提到“狐臭”,请结合全篇分析其作用。
【小题4】有人说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是多余的,可以删除,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母语文化及其他
日前,广电总局发布通知:电视节目中所用外语和缩略“NBA”“GDP”“WTO”等等,将告别央视。
这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的确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下,无论是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到头来,弄得中国人很可能必须先学会英语才能看懂读懂自己的语言。因此,保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历史传统,应该说已是刻不容缓。
“洋泾浜”汉语的流行,已经到了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程度了吗?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于公元前300—400年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今天社会对汉语的轻视和对英语的盲目崇拜,已经到了非常麻木的状态。眼下不是英语的强势入侵,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者面对入侵自动解除了自己的武装。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表现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和自信力的缺失。
我们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与所谓的民族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一部五千年文明史证明,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强调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但是融合而非照搬,比如,因先辈的智慧,在引用外来语上,用音译有了我们今天惯用的“咖啡”,用意译有了汉语“电话”,音译加意译就有了今天的“芭蕾舞”。这些文字,都悄无声息地引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大大丰富了汉语的文化表达。史料考证,中国文化史上有三次吸收外来语高潮,第一次汉唐通西域,佛教传入中国,外来语“葡萄”“骆驼”“圆满”等从西域语言和佛语中引入汉语,此后被我们用了数千年。如今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舶来品。第二次外来语高潮是鸦片战争以后,从英语中引进了“坦克”“沙发”“吉普车”等,从日语中引进了“组织”“纪律”“政府”“党”“政策”等等一类词汇,至今这些词汇已融入我们的主流语言。这些机智巧妙的引用,表现的是先辈们的大智慧,重要的是把外来语化为了我们的血肉。第三次高潮是近些年的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对外交往的扩大,外来语似大潮汹涌,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盛举。其实,在面对外来语强势到来时,汉语言的应对办法还是很多的,改造也罢,融合也罢,有先辈经验可资借鉴。关键是重视不够。
“洋泾浜”的拥趸者,有一种悖论,认为中国方块文字字义多,太难学,不如26个拼音字母易懂易记,随便几个字母组合就是词组,含义深广。其实,这大大误读了中国汉字。据中西方文字学家共同研究考察的结果,以独立单字为单位的中国汉字,无论表情达意还是承载信息、字义储存的容量上,都大大优于西方其它文字。特别是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成为书写艺术的文字。它在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的绝妙结合上,堪称世界一绝。曾有人为汉字不能进入计算机表示过担心,认为方块字束缚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手脚。岂料,随着聪明智慧的中国人对输入法的研究开掘,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中国文字昂首进入计算机时代,现在汉字已经成为世界上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了。同时,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在如今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
文字之争说穿了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近年来,世界主要大国都在用法律形式维护本国语言,法国把每年3月20日定为“国际法语日”,总统在这一天要出来讲话,号召保卫法语。德国人坚决反对德英语言混杂,提倡在德国要讲德语。美国近年也颁布法律,坚决维护其强势英语的地位。在这场文化角逐中,中国既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和博大胸怀,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命根子,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万世基业。
【小题1】对“汉字及母语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方块文字字义多,是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的绝妙结合体。
B.英汉文字混杂,实际上是轻视民族文化和自信力缺失的表现。
C.中国汉语言文字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流传最广的文字。
D.五千年文明史证明,我们用音译、意译、音译加意译等方式将外来文化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了我们的母语文化中。
【小题2】【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对计算机输入法的研究开掘,加快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脚步。
B.无论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已受到严重威胁。
C.汉字无论是在表情达意还是承载信息、字义储存的容量上,都远胜过西方其它文字。
D.眼下,社会对汉语轻视与麻木主要是由我们的文化传承者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对民族文化的轻视造成的。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主要大国都在颁布法令维护本国语言。我国电视节目中如“NBA”“GDP”“WTO”等外语和缩略词将告别央视,这是广电总局坚决维护汉语言文字纯洁性的具体表现。
B.目前,世界上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是汉字。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中,汉字表意最简洁。
C.文字之争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我们既要敢于吸纳更多的外来语为我所用,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
D.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中,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因此,我们要保卫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

同类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谢有顺:心若嘈杂,在哪儿都不能安静
广州很大,而谢有顺很闲。
他2001 年出道时因“当代中国最年轻的文学批评家”的身份声名鹊起;他强调写作中的精神追问,认为文学写作最重要的是精神维度;多年来,他集学者与传媒人于一身,2010年被世界经济组织达沃斯论坛评选为“全球青年领袖”。
“仅此而已,“足够了”,“没有过高的期许”……这些都是谢有顺的口头禅。对生活要求不高的谢有顺谈起自己理想的生活与理想的居所:“有一个大书房、一个小茶室、一个不会灰尘满天的阳台。书房可以放三墙壁的书,一张写字的大书案,天气不热时,可以在阳台看书读报。仅此而已。”个人的空间要求不多,他认为,一个人不必寻找专门的空间“放空”自己。“心若嘈杂,在哪儿都不能安静。不必对生活有过高的期许,什么样的环境,做什么样的期许和自我定位。”谢有顺的理想生活要求不高,实现却不易,寻常人没有那么放松的心境。对生活本质的认识,如同对喝茶的理解一样,他认为茶叶毕竟是一种树叶,是每年都会产出的自然之物,过分渲染茶叶的奢侈价值,反而忘记了喝茶的本质。
谢有顺是70 后,有一段物质生活贫瘠的童年。尽管物质匮乏,但家乡小山村山清水秀,在他心里张扬着一种自然质朴的生命力。童年的他,喜欢打开大门,走入广袤的大自然。如今,对于过分丰富的物质环境,谢有顺有某种天然的抗拒。过去的一年,谢有顺的微信朋友圈忠实地记录他的生活:喝茶、写字、会友、讲课、开讲座、在广州郊区建工作室,在老家建房……他外表现代,内心还是个古人
对于生活的理解,谢有顺更多地是立足精神层面思考。他认为,工作和生活是一个有机体,很难说有怎样的比例分配。严格意义上说,工作也是一种生活,就像活着本身也就是运动一样。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要从中找到乐趣,一个人才可以持续下去。这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的外在体现,是一个人的“人品观”。有人说中国没有贵族,其实和西方的贵族精神相对的,应该是中国人身上所体现出一种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我们称之为“君子人格”。
谢有顺身上体现出的这种“君子人格”其实与他的家庭成长环境有关。他出生一个客家乡村,故乡是一个重读书、重礼仪、重声名,有非常浓厚的家族乡土文化的地方。谢有顺家里兄弟姐妹众多,但父亲从未放松对子女的教育。谢有顺清晰记得自己家中堂挂的对联。永远是“兄弟和其中自乐,子孙贤此外何求”,每年父亲都用红纸重写一遍。在自家的门楼墙壁上也总是“教严成德”和“为善最乐”这两句话。前者是关乎小孩的培养,后者是关乎一个人如何立世,“这应该是我们家的家训、家风吧。”
两年前,谢有顺有了孩子,他对孩子的未来没有过多的期许。他说,最希望孩子具备的品质是善良、诚实、大度、勇敢、有同情心。如果说要给孩子树立一定的财富观,无非是取之有道,用只有方。钱财来得干净,用得得体。
(节选自2014 年5 月《新周刊》418 期,有删改)
【小题1】如何理解“他外表现代,内心还是个古人”这句话?
【小题2】简析“广州很大,而谢有顺很闲。”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小题3】以谢有顺为例,分析文中“君子人格”的内涵以及与“家风”的关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陈泥鳅》
汪曾祺
邻近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人褪下裤子让人看:“你们看!黑吗?”我们当然都不是黑屁股。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做黑屁股。说的是船,不是人。
陈泥鳅就是这种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
他水性极好,不愧是条泥鳅。运河有一段叫清水潭。据说这里的水深,三篙子都打不到底。行船到这里,不能撑篙,只能荡桨。水流也很急,水面上拧着一个一个漩涡。从来没有人敢在这里游水。陈泥鳅有一次和人打赌,一气游了个来回。当中有一截,他半天不露脑袋,岸上的人以为他沉了底,想不到一会,他笑嘻嘻地爬上岸来了!
他在通湖桥下住。非遇风浪险恶时,救生船一般是不出动的。他看看天色,知道湖里不会出什么事,就呆在家里。
他也好义,也好利。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这时是不能计较报酬的。有一次一只装豆子的船琵琶闸炸了,炸得粉碎。船碎了,人掉在水里。这时跳下水救人,能要钱么?民国二十年,运河决口,陈泥鳅在激浪里救起了很多人。被救起的都已经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在活人身上,他不能讨价;在死人身上,他却是不少要钱的。人淹死了,尸首找不着。事主家里求到时,得事先讲明,捞上来给多少酒钱,他才下去。有时讨价还价,得磨半天。陈泥鳅不着急,人反正已经死了,让他在水底多呆一会没事。
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一个积蓄也没有。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酒尿了,赌钱输了。有的时候,也偷偷地周济一些孤寡老人,但嘱咐千万不要说出去。他也不娶老婆。有人劝他成个家,他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淹死会水的。我见天跟水闹着玩,不定哪天龙王爷就把我请了去。留下孤儿寡妇,我死在阴间也不踏实。这样多好,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
通湖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具女尸。怎么知道是女尸?她的长头发在洞口外飘动着。这座桥的桥洞很高,洞身也很长,但是很狭窄,只有人的肩膀那样宽。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围观的人都不知这女尸怎么会卡在桥洞里,但也都知道不能就让她这么在桥洞里堵着。可是谁也想不出办法,谁也不敢下去。 
公益会的人去找陈泥鳅。 
陈泥鳅来了,看了看。 
“十块现大洋,我把她弄出来。”   
“十块?”公益会的人吃了一惊,“你要得太多了!”   
“是多了点。我有急用。这是玩命的事!我得从桥洞西口顺水窜进桥洞,一下子把她拨拉动了,就算成了。就这一下。一下子拨拉不动,我就会塞在桥洞里,再也出不来了!你们也都知道,桥洞只有肩膀宽,没法转身。水流这样急,退不出来。那我就只好陪着她了。”   
大家都说:“十块就十块吧!这是砂锅捣蒜,一锤子!”陈泥鳅把浑身衣服脱得光光的,道了一声“对不起了!”纵身入水,顺着水流,笔直地窜进了桥洞。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只听见嗖地一声,女尸冲出来了。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凌空窜进了水面。大家伙发了一声喊:“好水性!”  
陈泥鳅跳上岸来,穿了衣服,拿了十块钱,说了声“得罪得罪!”转身就走。
大家以为他又是进赌场、进酒店了。没有,他径直地走进陈五奶奶家里。
陈五奶奶守寡多年。她有个儿子,去年死了,儿媳妇改了嫁,留下一个孩子。陈五奶奶就守着小孙子过,日子很紧巴。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陈泥鳅把十块钱交在她手里,说:“赶紧先到万全堂,磨一点羚羊角,给孩子喝了,再抱到王淡人那里看看!”
说着抱了孩子,拉了陈五奶奶就走。陈五奶奶也不知哪里来的劲,跟着他一同走得飞快。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对陈泥鳅的描写,没有浓重的刻绘,而是寥寥数语,轮廓井然,栩栩如生,收到了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
B.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他不置产业,花钱散漫,喝酒赌钱,未曾留下积蓄,也不考虑娶妻生子,这都说明他是一个缺乏责任感和承担意识的人。
C.作者笔下的陈泥鳅不过是市井小民,所叙之事亦是日常琐事,但能令人感到他对底层人物的深切悯怀,对凡俗人生的悠长感喟。
D.作者选择生活中的某些原生态的碎片加以连缀,使这篇小说具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矛盾冲突,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灵与情感。
E.这篇小说的语言既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活、鲜,令人感到清新自然,又讲究文学语言的绝、妙、精、洁、雅,读来韵味悠长。
【小题2】小说的首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主人公陈泥鳅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4】文中说陈泥鳅“他也好义,也好利”,如何理解和评价他的这一表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25分)
疼痛的小提琴
朱成玉
那次矿难使雅娴成了寡妇,可还没等她在伤痛中回过神儿来,又被婆家人冷冷地赶出家门。雅娴领着刚出生不久的孩子租了一间很小的屋子住下来,她心疼她的孩子,就管她的孩子叫“疼儿”。
她租的那间屋子离一所小学很近,她就在抚恤金里拿出一部分钱买了个旧冰柜,在那里开了个冷饮摊,总算有了些收入,她也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她买不起玩具,有一天她在一个垃圾堆旁,拣了一把断了弦的小提琴,疼儿好像很喜欢,每天都把它抱在怀里,对它充满好奇。
疼儿三岁了还不会说话,医生的话晴天霹雳般炸得她魂飞魄散,疼儿先天性失聪,十聋九哑,连带着话也说不出来。
疼儿会走路了,每天跟在母亲身边,看着一个个光鲜灿烂的孩子背着书包进了学校,她的眼里满是羡慕的神情。雅娴明白她的意思,告诉她,等她再长高一点就可以了。她高兴地蹦跳起来。
劳累了一天,雅娴每次把孩子哄睡后,都会长长地叹口气,她怕自己坚持不了多久。她甚至动了诀别的念头,她盼着疼儿快点长大,她也好了无牵挂地去和丈夫团聚。
六·一的时候,学校里有演出,她批发了很多小零食,用车子推着到校园里去卖,却被校长领着一帮老师给撵出了校门。推推搡搡中,疼儿被撞倒了,雅娴生平头一次摆起“泼妇”的架势来。最后校长妥协了,告诉她可以在校园的一个小角落里卖东西。
疼儿在校园里兴高采烈地跑来跑去,忽然在舞台前停住了,愣怔怔地站了很久,目不转睛地看着舞台上一个穿着白裙子的小女孩,那个小女孩正在忘情地拉着小提琴,像个天使一样美丽。
那天她们的收获不小,箱子里的东西全卖光了,她买了鸡翅,给疼儿做了可乐鸡翅,看着疼儿吃得那么香,她的眼泪不知不觉又流了出来。孩子五岁了,却没有享过一天福。疼儿过来给她擦眼泪,油腻腻的小手拿着鸡翅,不停地往她的嘴里送,她抱着疼儿,隐忍着收回那些不争气的眼泪。
她开始给疼儿买一些图画书,她要让孩子学会认识这个世界。她想,即使自己不喜欢这个世界,想着诀别,但不能让疼儿对这个世界灰心,她要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为疼儿多描绘一下这个世界的美好。她可以通过一些手势告诉疼儿,这个世界是美丽的,河流、阳光、花朵、蝴蝶……都是世界送给疼儿的礼物。
疼儿快乐幸福地成长着。在她6岁生日的傍晚,雅娴特意为她买了生日蛋糕回来。当她疲惫地打开门,被里面的景象惊呆了。屋子被拾掇得干干净净,疼儿不知从哪里淘弄来的白纱巾,把自己装扮成天使的样子,那把掉光了弦的小提琴,被她抱在怀里,而她手里,竟然拿着一根筷子,在那里像模像样地拉着,一副很陶醉的样子。
她一下子把疼儿抱在怀里,仿佛把整个世界抱住。她知道,生活并没有舍弃她,上帝派了个天使陪着她。
疼儿又一次拉起了她的小提琴,并不停地向雅娴比划着,示意她来为她伴舞。她脱下厚重的外套,翩翩起舞起来。雅娴第一次觉得,那无声的音乐是如此美妙,而她自己,也可以如此轻盈。轻盈得,像另一个天使。她的心豁然开朗,上帝关上了所有的门,却留了一扇窗子,疼儿就是那扇开着的窗子,此刻,阳光和风是多么温暖,正透过窗棂慰藉着她疲惫的身心。那些苦痛的生活,就像那把无弦的小提琴,风平浪静、万籁俱寂,所有的音符都藏到海底,但这依然是上帝的礼物,疼儿让她懂得,哪怕命运赐给她的,是一把疼痛的喑哑的小提琴,也一样可以拉出优美的旋律,那些音符会蹦蹦跳跳地浮出海面,直窜到她们的心坎上来。
是的,没有弦的小提琴,喑哑的弦,一样可以拉出动人的音乐,一样可以引来柔和的月光,奔腾的海水。这会儿,疼儿听到了,雅娴也听到了。
此文发表于《鄂东晚报》
(1)下列对小说内容有关的分析和概况,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作者用浓烈的、饱含激情的笔墨描述了雅娴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命运,让人读后心生悲凉并且心中充满着对人物的同情。
B.本文作者关注朴素的生活,描写社会底层人的喜怒哀乐,剖开其中不经意的场景,透视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让读者感动。
C.在生活的重压面前,雅娴还是明显表现出了她软弱的一面,“她盼着疼儿快点长大,她也好了无牵挂地去和丈夫团聚”就是证明。
D.文章告诉我们:现实中存在太多的不如意,可是我们有真情滋润着干涩:生活有许多的挫折与疼痛,只要心不曾冷却,我们就会听到那来自于天籁的感动。
E.文章第三段中写娴雅捡到一把断了弦的小提琴,疼儿似乎对这把小提琴产生了兴趣,这一情节的设置实际是为下文做铺垫。
(2)疼儿在舞台前目不转睛地看着台上的小女孩拉小提琴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3)你如何理解标题“疼痛的小提琴”?(6分)
(4)请分析雅娴这一人物形象,她带给你怎样的感悟呢?(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