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虫嫂

虫嫂是老拐的女人。很难说她的个子了,也就一米三四的样子或是更低。所以,虫嫂自嫁到无梁的那一天,就是作为笑料存在的。拿现在的说法,她几乎就是全村人的“开心果”。

新婚第二天一早,当太阳挂在树梢上的时候,远远望去,人们看见村口滚动着一个巨大的“刺猬”。那“刺猬”背对着朝阳,看上去毛炸炸的,还一歪一歪地滚动着。一直到近了的时候,人们才惊讶地发现,这是老拐家的新媳妇,背着一个大草捆。很能干哪。只见她已把身上的新嫁衣脱下来了,身上穿着老拐的旧衣裳,她本来个儿小,背着这捆草,就像是一个滚动着的刺猬。

尔后,当她去牲口院交草的时候,大队会计五斗给她看的磅,称出来竟有七十二斤!五斗“呀”了一声,会有这么多?低头一看,这才发现,就这新媳妇,咬着牙,一只脚悄悄地踩着磅秤呢。于是,会计说,哎,脚,你那脚,挪挪。她擦了把汗,笑着,不好意思地把脚挪开了。再称,五十二斤半。那时候一个壮劳力干一天才挣十分。队里规定割六斤草算一分。扣了水汽,她一个人早上就挣了八分半。

在无梁,虫嫂就像是一个童话。

最初,人们戏称她为虫嫂,也不仅仅是蔑视,这里边还有宽容和同情。每每她挑着一副水桶走出来,人们不由地就笑。她人小一号,水桶也是小一号的——从娘家带来的。她挑水就像是走划船步,踮着脚尖,磕磕碰碰,试试摸摸的。在井上打水时,她不让人搭手,说:会,我会,就是辘轳把儿太长了。人们又笑。

在村里,虫嫂割草、割麦都是一把好手,工分也是不少挣的。可她不会编席,她是无梁村惟一不会编席的女人。她身量小、指头太短,编不了丈席,她也试着编了几次,每次都欠尺寸,不合格。收席点的老魏说:她的尺子小一号。那时候,粮食是队里分的,而油盐钱全靠编席来挣(编一张大席可挣一毛五分钱)。虫嫂不会编席,就从娘家逮了一窝小鸡,靠着“鸡屁股银行”,总算能换个油盐钱。老拐腿瘸着,干不了重活,再加上两人结婚时,老拐塌了一屁股的债,那日子就更加艰难些。

日子虽然难过,可也过了。她会爬树,身量小,却灵活,猴子一样。春天里青黄不接的时候,就捋些槐花、榆钱,掺和着吃。她还会做“鲤鱼穿沙”,就是玉米掺加榆叶儿煮着吃,我吃过一次,也挺香。这年夏天,队里菜地先是少了一垄茄子,尔后又少了一垄辣椒。于是人人都怀疑是虫嫂偷了,却没有证据。治保主任曾建议说:搜,挨家挨户搜。却被老姑父否决了。老姑父说:几个茄子,算了。

虫嫂生下第一个孩子后,头上勒一方巾,三天就下地了。人们说,虫嫂,可不敢哪,迎了风,就出大事了。她说,没事,我皮实。等到这一年的秋天,谷子、芝麻、豆下来了。打场时,虫嫂每天抱着孩子到场里去晃一晃。接连几天,被人盯上了,干部们在在她的袖筒里、孩子的肚兜里,还有鞋窠里各倒出了半斤芝麻和黄豆!查到罪证,就罚她在石碾上站着,问她为啥偷芝麻?她说:“孩子馋。”并不停地“叔叔大爷”的求着,喊得人心一怔,也就软了……又看她如此身量还抱着个孩子,也就当过她了。但这“小偷”的名声却坐实了。

奇怪的是,就虫嫂这样的小小身量,却一拉溜生了三个孩:两男一女。也许是因为她个子低,她对“大”有无限的向往。她的三个孩子统称为:国。大国,二国,三国(老三是女孩,也叫花,国花)。她生了一群“国”。她说是“国家”的“国”,全是嗷嗷待哺的货色。由于头生儿回了奶,她的三个孩子都是靠她嘴对嘴喂活的,她先把蒸好的红薯嚼一嚼,尔后用嘴,或是手指头抿在孩子的嘴里。当三个孩子牙牙学语、满地滚的时候,她已经是村里有名的小偷了。

在我的记忆里,村口几乎成了虫嫂的“展示台”。每次放工回来,村里的治保主任都会把虫嫂单独留下来,当着众人搜一搜。慢慢地人们也就习惯了。一天劳动下来,很累,在村口上拿虫嫂逗逗趣儿,人们很快活。于是虫嫂就成了人们日子里的“盐”。日子很苦,人们还是笑嘻嘻的,有盐。

一天夜里,老姑父突然对我说:丢儿,你见过鬼么?我说:没见过。老姑父说:要不,今晚我领你长长见识去。夜半时分,老姑父领着我潜入玉米田旁边的老坟地里。天很黑,四周寂无人声,萤火虫一闪一闪亮着,我吓得头皮发麻,头发梢儿都有点抖了,忙把眼闭上……只听老姑父说:就快出来了。我大着胆睁眼一看,就见一团黑影,像旋风一样从玉米地里冒出来,时隐时现,一忽儿一忽儿地飘……怪吓人的。

玉米叶沙沙响着,一股黑气像是拨云穿雾一般从玉米田里游出来。在黑森森的玉米田里,在弥漫着夜气的星空下,先是有波浪一样的夜气把玉米棵分开去,接着是风的响声,随风流出来的是一个圆滚滚的东西,就像是滚动着的老鳖盖子……看得我眼皮都要奓了。

就在这一刻,我明白了,那不是鬼,是人。是虫嫂。

(选自李佩甫《生命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描述了北方农村生活画面,勾勒了无梁村虫嫂异化的人生轨迹,在无奈和悲凉中凸显了生命的伟大。
B.她挑水就像是走划船步,踮着脚尖,磕磕碰碰,试试摸摸的”,这句话通过生动的细节,写出了虫嫂因个头矮小,挑水行走的艰难。
C.人们就称她虫嫂,不仅因为她个儿小,还含有“低贱”“蔑视”的意味。但虫嫂的三个孩子都冠以“国”名,是因为她的生活中有着朴素的愿望,对“大”有着无限的向往。
D.虫嫂变成小偷是有个发展过程的,当生育了三个孩子后,她就越发有名了,这说明虫嫂是一个不懂得自尊、自甘沉沦的农村妇女。
E.小说语言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虫嫂就像是一个童话”“鸡屁股银行”“老鳖盖子”等用语,都是不事雕琢而又不乏幽默的百姓用语。
【小题2】老姑父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简要赏析篇末画线部分的艺术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4 05:23: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小偷
(美)雷蒙德·卡佛
他第一次注意到那位年轻女孩时,他正在出售机票的柜台边等候。她光亮的头发在脑后梳成一个髻——那男人想像它放下来披散在她小小的背后的样子——并在穿着皮衣的肩上,挂着一个沉重的黑皮包。他设法一睹她的面貌——她排在他前面——但直到她买好票,转身离去时,他才见识了她的美貌,她脸色苍白、双眸漆黑、嘴唇丰满,她的美使他心跳加快。她似乎知道他在瞪着她看,所以突然将目光下移。他的飞机一小时后起飞,为了打发时间,他走进机场的一间鸡尾酒吧,点了一份加水威士忌,然后一边啜着酒,一边看着候机室川流不息的人潮,他又看见了那个穿皮衣的黑发少女,正站在服务台附近,和另一名穿着滚灰毛巾边外套的金发少女谈得很入神。他很想在她搭机飞往她要去的地方之前,吸引她的注意,好请她一起喝杯酒,过了一下子,她们两个分手了,但没有一个朝他这边走过来。他叫了第二杯加水威士忌。下一次见到她的时候,他正准备买本杂志在飞机上看,他觉得有人挤着他。起初他很奇怪为什么有人这么挨近他,但一看到是谁以后,便露出了笑容。
“生意真好。”他说。
她抬头看看他——她脸红了吗?——她嘴角泛上一抹怪异的笑,稍纵即逝。她从他身边移开,走入候机室的人潮中。那男人拿着杂志站在柜台边,伸手去掏后面口袋的皮夹时,发现皮夹不见了。我会是在哪儿掉了呢?他想。他脑中开始列出皮夹中的东西:信用卡、现金、会员卡和身份证件;他的胃中翻搅着类似害怕的情绪。那女子那么靠近我,他这么想,并且立刻想到了是她扒走了他的皮夹。他该怎么办?他的机票还在,安稳地放在西装里面的口袋。他可以搭这班飞机,抵达目的地后,打个电话叫人来接他——因为他连搭公共汽车的钱都没有——然后处理完事情,再回家。但是现在,他必须得先处理一下遗失的信用卡——打电话回家,叫他太太从书桌的最上面一个抽屉里找出电话号码,再打电话与各个公司联系——好麻烦啊,这整件事简单直令人窒息。他该怎么办?首先:找个警察,告诉他发生了什么事,描述那名年轻女子的样子。她真该死,他想,装出那注意到他的样子,站得靠他那么近,还在他说话时,脸红得那么漂亮——这一切竟然只是为了扒他的钱。她的脸红并不是害羞,而是担心被识破,这点最令他受不了。该死的骗人的动物。他将对警察隐瞒一些细节,只告诉他她做了什么,皮夹里有些什么东西。他咬紧牙根,他可能再也看不到那个皮夹了。
那黑发女子再度出现在他的视线里时,正背对着候机室前面的窗户坐着,似乎正全神贯注地读一本书。她旁边有个空位,于是那男人走过去坐下。
“我一直在找你。”
“我不认识你。”
“你当然认识。”
她叹了口气,把书摆到一边。
“这就是你们这些人的想法——像捡拾迷途的动物一样捡女孩子吗?你以为我是什么?”
“你扒走了我的皮夹。”
“你说什么?”那女子说。
“在杂志摊那边。如果你把它交还给我,这件事就算了,否则,我就把你交给警察。”
“好吧。”她说,然后从她腿上的黑包包里拿出一个皮夹。他接过来。
“等一下,”他说:“这不是我的。”
那女子跑了,他在后面追,就像电影里的画面一样——旁观的人四散躲避,那女孩闪来躲去,以免撞到人,他沉重的呼吸声提醒他,他已经老了——后来,他忽然听见后面有个女人在叫:“站住,小偷!抓住那个人!”他前面那个黑发女子不见了,这时有个穿海军装的年轻女子伸脚绊倒他,他重重地摔了一跤,膝盖和手肘都重跌在候机室的瓷砖地板上,但还是紧紧抓住那个不是他的皮夹。那是个女用皮夹,里面塞满了钱以及各种信用卡,而皮夹的主人是那个穿着滚毛边外套的金发女郎——那个稍早前他看见和黑头发的女扒手说话的女人。她也是气喘吁吁的,身边还有个警察。
“就是他,”金发女郎说:“他扒走了我的皮夹。”
而他却无法向警察证明身份。两个星期后——困窘和愤怒已渐平息、家庭律师的钱也付了、家中的混乱也恢复了——早上的一个邮包寄回来了那个皮夹,没有附带任何解释。皮夹原封不动,钱一毛不少,所有的证件也都在。虽然事情过去了,那男人觉得他的后半辈子,看到警察都会不自在,在女人面前都会觉得羞愧。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写到穿皮衣的黑发少女和一名穿着滚灰毛巾边外套的金发少女谈得很入神,表明这两个人相互认识,彼此很熟悉。
B.小说开篇浓墨重彩地描写黑发少女的年轻美丽,是为了与她的真实身份相悖反,并与她丑陋的心灵形成鲜明的对比。
C.小说结尾写到男子觉得他此后在女人面前都会羞愧,与前文男子对女子的猎艳心理形成对比,表现出作者对人性的深沉思考。
D.小说运用较大篇幅描写男子与穿皮衣的黑发少女的对话,语言简洁干净,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E.小说主要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小题2】小说第三段对男子丢失钱包后的心理进行了细腻的描写,试分析其作用。
【小题3】小说情节安排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黑发女子的认识,并据此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0分)
叔父的酒店 李雪峰
⑴中午我刚要下班,妻来电话说叔父不见了。我一听心里直发毛。叔父到这里来治眼疾,人生地不熟的,他视力那么差,街上那么多车,能跑到哪里去呢?
⑵叔父是前天被父亲送来的,由于家里农活儿忙,父亲住了一晚就走了,临行嘱咐我:“一定要把你叔的眼睛治好!”叔父40岁才结婚,我们兄妹三个能顺利读小学、念中学、上大学,全靠叔父了。叔父没啥大手艺,就是干活儿不惜力,一直辗转着帮人在建筑队干活儿。叔父原本视力不好,20年前外出打工时,左眼又不幸被钢筋刺瞎了。前些日子父亲说叔父的右眼患了白内障,我赶紧让父亲把他送到城里来医治——一个农村老人,看不见东西怎么行?
⑶没办法,我和妻当即各自骑上单车,到附近几条街道去找。饿着肚子在街头晃荡到下午三点,毫无进展的我回到家里,正准备喝口水再出去,客厅的电话响了。对方说自己是秦楚酒店的保安,在酒店发现了一个来历不明的老人,这电话号码是老人想了半天才回忆起来的。我一听,忙问老人是不是眼睛有些看不见?保安不耐烦地答:“眼睛看不见还能溜进酒店,如果视力好,我们这些保安还不得被经理解雇了?”
⑷放下电话,我慌忙出门打的直奔秦楚酒店。为了对付可能发生的争执,我边走边约上几位朋友——人多势众嘛,一旦起争执可以解决得顺当些。
⑸秦楚酒店在老城区,离我居住的地方挺远。从打的费用估计,至少离家十几里。我想不出,几乎双目失明的叔父是怎么摸到那里去的。
⑹急急忙忙赶到时,几个朋友已骑摩托车先到了。我找到保安室,问老人在哪里。一个胖保安打量了我一眼:“看来老兄混得不错呀,怎么能让老头子这样呢?”我说:“老人不就乡下人穿得土了些吗,我让他怎样了?”胖保安不无讥讽地说:“问题是他溜到我们餐厅偷吃客人的剩饭哪!”
⑺“偷吃剩饭?”我的脸一下子红了!我怎么也不信保安的话,我知道叔父穷,但他绝对不是贪小便宜的人。年轻时他外出打工回家,上百里山路,为了节省钱,他总是挑着重重的行囊饿着肚子走路。路边什么吃的没有?顺手牵羊搞几个瓜果或拽几颗花生吃,根本不是什么事儿,可叔父没有。他的行囊里还掖着打工时舍不得吃的干馒头和给我们兄妹买的糖果饼干,而他只是一次次喝着路边溪涧里的水回家。多刚强的人哪!
⑻我们在酒店一个角落找到了叔父。他满头稀疏白发,蜷身蹲在那里,冷冷的风吹得他紧缩着满是皱褶的脖颈。我埋怨他为啥一个人跑到这里,要搀他站起,他却忽然无声地哭了。他狠狠擂了一拳自己的脑袋:“我给你们出丑了,让娃们陪我丢人了!”
⑼我问他是不是吃了餐厅的剩饭,叔父又擂了自己一拳,痛悔地说:“我只吃了半个剩馒头呀。那是别人剩的,我以为不要了……”我蹲在叔父面前,一直到他情绪稍稍稳定,才问:“您老是不是迷路了?”叔父摇摇头:我年轻时常在这一带干活儿,哪条街道我都熟。我是专门到这里来看这座大楼的。”叔父顿了顿又说:“我这只左眼就是建这座大楼时被钢筋扎瞎的,右眼如今又得了白内障,手术后不知能不能看得见。”
⑽我愣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和许多农民工一样,叔父把力气和汗水留在了这里,甚至把他的血和一只眼睛永远留在了这里。而当一幢大楼、一座城市建成后,叔父他们便被城市遗忘了。尽管城市遗忘和冷漠了他们,他们却惦记着这座城市,因为那是他们生命和血汗的一部分。
⑾我扶起愧疚的叔父,告诉他:“今天咱们不回家了,晚上就在这里吃最好的饭菜,喝最好的酒,我们陪您将这座大楼好好地走一走看一看!”
叔父嘴唇哆嗦着哭了。当晚,我们在秦楚酒店吃饭。经理和许多客人知道了原委,纷纷过来向叔父敬酒。那是叔父吃得最舒心的一顿饭,他在灯红酒绿中笑着,在人们的致意中笑着,我却分明看见,有一串泪水从笑着的叔父的右眼里溢出来。
【小题1】本文开头写“妻子来电说叔父不见了”,“我一听心里直发毛”,为什么?(3分)
【小题2】文中两次写到叔父的“哭”,请对其内涵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文章第⑵节与第⑺节各有补叙文字,这样写有何好处?(4分)
【小题4】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1)他满头稀疏白发,蜷身蹲在那里,冷冷的风吹得他紧缩着满是皱褶的脖颈。
(2)“我年轻时常在这一带干活儿,哪条街道我都熟。我是专门到这里来看这座大楼的。”
【小题5】你认为作者刻画“叔父”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用意?(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遗璞
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了,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城里人胃嫩。”“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多亏就遗弃了它!”“多亏?”“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前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他现在怕忙了呢!”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就是下放吧。”“‘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以后还能来吗?”“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啊,那该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但愿……”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婆娘家转述蛮儿的话后受到男人斥骂,便不再言语了,是因为她知道犟不过男人,男人们将这石头当做宝物,根本不能接受蛮儿所说的。
B.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说的有关老贾“劳改”一年的话,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当年老贾下放到遗璞村时,受到村里不公正的对待。
C.虽然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因为有一块传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遗弃的大石头,遗璞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游玩观赏。
D.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以对话见长,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现了遗璞村人对遗璞的热爱之情,也细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
【小题2】小说两次写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中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夜色迷茫
梅贻涵
列车快到江湾市时是子夜时分,我和女儿迷迷糊糊地从卧铺上爬起来,准备下车。这时一瘦如麻杆的男人在昏暗中鬼鬼祟祟地走过来,小声地问道:“你的车票报销吗?”
我不免有些疑惑,心想他问这个做什么,但还是回答道:“不报。”
“那把票卖给我吧!十元一张。”麻杆看了一眼四周,声音低低地说。
“你买用过的旧车票做什么?”想到现在骗人的太多,我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我们公出报销,每人可报二张,现在还缺少几张,大姐,你就帮个忙吧!”麻杆有些犹豫,声音也更低了。
“不卖。”我没有表情地回答。
“二十怎样?你不用担心,我也在江湾市下车,我们的人会送你出站台的。”
“不,我回去也报销。”明知道不会有人替我报销,这票在我手里完全是废纸一张,还不如换了四十元钱,但我坚持着不卖。
“刚说了不报,怎么这一会就又报了!”麻杆看看我还很小的女儿,脸色变得阴沉起来。
我见他变了脸,想起刚才他说的“我们的人”,突然有些害怕,担心他们下车后报复我和女儿。
正害怕,又一脸上有一道明显刀疤的男子幽灵般走来,对麻杆说:“怎么样,到手几份了?”
麻杆“呸”了一声,道:“真不顺,二十还不出手。” 
刀疤听了,凶狠的目光在我脸上横扫了一遍,以命令的口吻低声说:“二十五。” 
“二十五也不卖。”我听出了自己声音里的胆怯。
“白捡五十还不行,真黑。”刀疤边说边将手插在了夹克衫的衣兜里,似乎要掏什么。
我的心立即怦怦怦地狂跳起来,心里万分紧张地想:“他的手伸进衣兜里做什么,是不是在掏刀或者别的什么凶器?他们是不是黑社会的?或者是什么犯罪团伙?若真是这样,如果不卖,他们能放过我们吗?如果卖了,出不去站台怎么办?他们是说有人带我们出去,可跟着他们走,太危险了啊。”
这时,车已停了下来,旅客们都在纷纷下车,可俩人并没有要放弃的意思,刀疤蛮横地挡在我的面前,似乎要连票带我一下子吞下去;麻杆则软中带硬地说:“大姐,跟我们走吧,我们送你出去。”说着要拎我的皮箱。
我紧张得心都要蹦出来了,可看看四周,该下车的在下车,不该下车的都在呼呼大睡,没人关注我们,似乎也不会有人帮助我们,自己是如此孤立无援。女儿似乎也很怕,紧张地问:“妈妈,我们怎么还不下车?人都要下完了呀。林恂叔叔会来接我们吗?”
听了女儿的话,我灵机一动,对车窗外喊道:“林恂,我在这,快到门口接我! ”
那俩人一怔,匆忙闪开,我忙趁机拉着女儿逃下车去。
刚走出站台,一茄脸女子迎面走来,问道:“卖车票吗?十元一张。”
对方是一女子,我不再像刚才那样害怕,态度坚决地说:“一百也不卖。”
茄脸狠狠地剜我一眼,扭头走了。
茄脸刚走,林恂匆匆走来,有些歉意地说:“对不起,刚办了一件别的事,来晚了!”
我刚想说:“有什么对不起的,应当谢谢你的,大半夜的来接我们!”可一抬眼,见俩凶巴巴的人正朝我们走来,心有余悸的我,立即想起麻杆说的“我们的人”,害怕他们真的来纠缠,低声对林恂说了句:“快走,他们来了!”匆忙拉起女儿,上了一辆正好开过来的出租车。
林恂听我匆匆说了句话,便如避难的兔子一样,动作神速地一下子钻进了车里,笑着问道:“哈哈,他们是谁?是不是有要买旧车票的人缠你了?”
我松了一口气,苦笑道:“是的,你怎么知道?”
林恂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笑着问道:“卖了吗?没卖的话送给我,我正好也需要两张。”
我愕然。
车窗外,一片夜色迷茫。
(摘自2014年《中国小小说欣赏》,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一段在简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的基础上直接进入故事,并创设悬念。
B.“我”开始不愿意把车票卖给麻杆这一类人,是因为“我”厌恶社会上这种不正之风。
C.小说刻画“我”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同时兼有语言和动作描写。
D.小说多处用叠音词描绘人物动作,既强化了动作行为的状态,也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以“车窗外,一片夜色迷茫”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指猴

墨中白

侯六是新来为东家赶马车的,右手六手指,护院的都笑称他六指猴。

侯六也不恼,伸出手问:“像六指猴吗?”

“六指猴是江湖大盗,你是给东家赶马车的。”说完,大伙善意笑了。

东家江大佬有钱,有钱的东家不住在泗州城。东家喜欢住在五里坡的凤凰墩。凤凰墩背靠九座梅花山,西临拦山河,东边一条大道直通南边的泗州城。

东家爱去泗州城听戏。

东家听完泗洲戏,侯六就陪他去梅岭茶馆。

东家和众玩家边品茶,边玩赏古玉。

众玩家要看东家腰上的玉。

东家掏出洁白的手帕,用嘴吹吹,才解下玉放在上面。只见手帕上的蟠螭,圆眼怒睁,细眉飞扬,脚爪上翘,胛骨尽显,活泼有趣。

众人夸:“好玉。”

侯六却在旁边大碗喝着茶,喝完,就到泗州大街上逛。

东家品足了茶,侯六准时套好马车等他。坎坷道,马车如履平地。东家喜欢坐在车上眯着双眼哼着泗州戏,回味着茶馆玩玉时的惬意。

到家,东家拎起长衫下车,侯六就看到他腰带上那只活泼的蟠螭。

东家有钱,可有钱的东家人不坏。东家喜欢拿出白花花的银子救济乡邻。侯六常听人夸,东家是善人。

侯六拴好马,路过东家房时,就听东家和老婆说:“侯六人不小,是该成家了……”

侯六听后心一热,父母去世,无人再关心自己。

泗州大街,仁义当铺。

黑衣人闪身进屋。

老板贾仁义低声问:“玉呢?大人催要。”

黑衣人说:“盗不来。”

“没有你偷不来的宝贝,否则告知官府,丢的不仅是玉,还有多人的性命!”

黑衣人不回答,抛下酬金,飞跃离去,眨眼钻进黑夜里。

天亮,府衙有人投案,声称自己是大盗六指猴。师爷马皮金一看是马夫侯六,笑说:“你手长六手指,就是六指猴?”

“我是六指猴,为东家赶车,实是想偷他的玉。”

马皮金只好向吴知府禀报。

吴知府听后,说:“通知江大佬,让他看着办吧。”

马皮金把知府的话转告给东家,临别小声叮嘱:“大人的嘴,大着呢!”

东家忙带上金银赶到府衙。

看着满眼的金银,吴知府叹道:“你有钱心善,好人呀,可好人如何会让飞贼赶车呢,要追究……”吴知府眯着小眼盯着东家的腰间。

东家取下玉佩递给说:“一个赶马的怎会是大盗哟?”马皮金忙上前接玉,旁边的吴知府就怪怨说:“好好马车不赶,非说是飞贼,自己的命贱,也不为主人着想,再说,他真是六指猴,怎敢自己找上门来?这些下人呀,醉酒后,全是醉话!”

东家忙谢过知府,刚把侯六带走,贾仁义就求见吴知府说:“真是六指猴呀。”

吴知府笑道:“抓了六指猴,还会有七指猴八指猴,那多飞贼抓得完吗?要的是玉!”

看着吴知府把玩着圆眼怒睁的蟠螭,贾仁义连赞:“大人高明!”

侯六得知东家用古玉救他,跪谢说:“我不配。”东家伸手拉起他说:“玉是宝,可活人更是宝哩!”

侯六说:“不能再为您赶马了。”转身欲去。

东家也不挽留,说:“走正道吧!路平整,好走!”

六指猴点头,飞身上了大路。

平原大道,晨光如金。

东家坐着马车去泗州城,路遇一老者,停车,让其坐。

老者摘去胡须,是侯六。

侯六感慨说:“东家的善心无处不在呀。”双手递来一玉。

东家见是那块活泼有趣的蟠螭,摇头叹说:“何必呢!”

侯六说:“东家放心,他们无可奈何,日后还会尊敬您呢!”看着东家一脸莫名,侯六笑着跃到马后,接过马鞭说:“再为您赶一趟吧。”望着飞舞马鞭的侯六,东家仿佛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侯六走了,东家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东家不明白,古玉被盗,官府也不追问,吴知府对他尊敬如宾,像是他偷了自己的古玉。

东家进城时还爱听泗州戏,去梅岭茶馆。

东家品茶时,听茶客们说,江湖上有一飞侠,专盗贪官金银救济穷人,飞侠盗金银,还拿他们记录贪污的私账簿儿……

听着,听着,东家猛喝一口茶,他希望飞侠是六指猴,却又为侯六捏着把汗。

(本文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微型小说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中有关“凤凰墩”的一段环境描写,寥寥数语,却细腻鲜活,生动传神,充分地体现了小说的环境描写对真实性的追求。
B.侯六将盗回的玉蟠螭交还东家时说的话是伏笔,后来茶客们的话是照应。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C.知府勾结当铺老板,当铺老板收买黑衣人,黑衣人就是大盗六指猴,六指猴亦即侯六,作者在极短的篇幅内巧妙地交代了这些人物关系。
D.通过描写人物语言的前后矛盾,可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吴知府在得到玉蟠螭前后对东家说的那两段话,就具有这样鲜明的表达效果。
【小题2】请概括侯六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那块活泼有趣的玉蟠螭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