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快七十岁了;人老,心可不老实,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账。干这些营生所应有的资格与本领——力气,心路,手段,交际,字号等等——刘四爷都有。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跪上铁索,刘四并没皱一皱眉,没说一个饶命。官司教他硬挺了过来,这叫作“字号”。出了狱,他开了个洋车厂子。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到现在,他有六十多辆车,至坏的也是七八成新的,他不存破车。车租,他的比别家的大,可是到“三节”他比别家多放着两天的份儿。人和厂有地方住,拉他的车的光棍儿,都可以白住——可是得交上车份儿,交不上账而和他苦腻(注:软磨硬缠)的,他扣下铺盖,把人当个破水壶似的扔出门外。大家若是有个急事急病,只须告诉他一声,他不含糊,水里火里他都热心地帮忙,这叫作“字号”。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第四章,有删改)   
本段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2: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挽着汉字跳舞
龚志民
春天刚刚迈进校门,花草就一齐勃发怒放。高中语文老师老于,正准备上第一堂课。虽然这所学校叫“外国语学校”,但老于郑重告诉学生:“要成为翻译家,外交人才,首先要学好的不是外语,而是汉语。”
每次上讲台,老于都觉得那些仓颉汉字,古老、沧桑、豪放,如朝雨轻尘般飘落下来。汉字浓缩了万物之象。方块汉字,有情有义,可纳泰山,可照肝胆,可以兴观群怨,可以歌之舞之足之蹈之。汉字与舞蹈,本质都是自然和生活。
教室内外,高一高二高三,《诗经》《楚辞》《滕王阁序》,诵读声此起彼伏。早读结束,老于慢慢擦黑板,准备上课,粉笔的轻尘在窗棂透进的晨曦中浮沉闪烁。这个清晨,老于仿佛听到校园的露珠都在歌唱,那歌声仿佛从遥远的春秋汉唐穿越而来,悠长隽永。
第一节课,老于讲到春天万物勃发时,激情满怀。他蹲下来,把全身蜷缩在讲台后面,像粒种子,又像枚鸟蛋,然后竖起食指,整个身体慢慢地向上旋转,一种向上的力量推举着自己盘旋上升。全班鸦雀无声,个个伸长脖子看老于笨拙的“舞蹈”,老于感觉时光在倒流,仿佛又一次回到长第一根胡须的年龄。
课间操结束,老于去另一个班上课。昨晚去剪头发,理发师自作主张给老于弄成了时尚的发型,这令已届中年的老于有点不好意思。老远就听见学生正在播放新一代神曲《狐狸叫》。老于走上讲台,学生仍在全神贯注听歌。“《狐狸叫》好不好听?”“老师居然知道《狐狸叫》?好潮哦!”全班惊呼。老于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不分17岁和70岁。”
上课铃响了。老于不理学生“听完再关”的央求,关掉了音响。全班学生这才注意到了老于的发型,掩嘴窃笑。老于为全球神曲中还没有用汉字写的歌而不平,“阿Q”地想:仓颉汉字其实也是这样一部源于自然和人伦的作品,而且是人类最复杂、最伟大的一部,什么时候流行呢?
临下课,老于又一次挥舞手臂,狠狠地表扬了后进生坤坤。坤坤脸颊发红,衬托得脸上几粒青春痘更加发亮。离开教室时,老于习惯性地弹了一下教案本,粉笔的轻尘纷纷扬起,发出嗡嗡回声。倾听他们,轻尘也有翅膀。
中午在饭堂老于主动与武汉大学翻译硕士毕业的成老师同桌吃饭,向她请教乔布斯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的准确读音。教化学的吴老师插话说,“stay hungry”应该是保持对知识的饥渴,“stay foolish”却让人费解。难道是要人保持愚蠢?
老于笑了。聪明人总是喜欢把事情搞复杂。禅者乔布斯的这两句名言,直来直去,毫不费解。“hungry”就是不要贪吃,保持神清;“foolish”就是不要过虑,保持敏锐的直觉灵感。这一表达直观本真,干干净净,天趣盎然,增一字即成累赘。吴老师问:你怎么知道禅者乔布斯是这个意思?老于笑笑,“不识字的六祖惠能说的。”
盛春季节,江南岸、莱茵河岸、顿河岸、密西西比河岸,一定也草长莺飞了。“溱与洧,方涣涣兮”,河流两畔,想来都有戴花捧花的年轻人在互赠信物,同涉爱河。在这个蓝色星球,不同肤色的人在吟诵《论语》,老老少少抑扬顿挫地“秀”“中国好声音”。汉字六书起于万象,“永”字八法即是大千。
下午没课,老于心情有点空落落的。总感觉现在的天空与儿时相比,变得越来越低。虽然继续广袤着,但好像“空”字的“穴”头正在萎缩,下面的“工”却一天天膨胀。天空被浊物排挤,像一幅没有留白的国画。那些依据地貌天象、鸟兽虫鱼之迹造出来的汉字,在自然界已渐渐失去联想的依托。满街的招牌中,汉字有意无意地被“通假”。商人们满怀深情地曲解汉字,苦心孤诣“创新”汉字以求吸引眼球。仓颉一点点被拔光胡子,剥去衣衫,只剩下骨骼,被石化定格在庙宇的神龛上。
傍晚,老于拿起久违的毛笔写了副对联: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他突然明白古代徽墨为什么“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那一定是因为徽墨是用黄山松烟制成。自然物象化为点横竖撇捺,即为汉字;劲松转世,可为千年墨宝;而精气神是生生不息的。
老于放下笔,从书架取出木心著作《西班牙的一棵树》。木心的佳句有一种清凉感,一种美与真的温润感:“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从前的许多优美自然意象和人文景观已难寻踪迹,幸好仓颉把那些遥远的意象凝固成了意蕴无穷的汉字,那些远逝的生命个体和古朴的生活方式在汉字中活灵活现。年轻时老于用笔写诗,现在用课堂语言写,用肢体语言写,天天挽着汉字跳舞。老于曾一本正经地要求学生:我上课,笑是可以的,但必须用汉语笑,即使是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也不能例外。
入夜,老于散步到高大而稀疏的凤凰木下,树缝间明月如钩,与篆书中的“月”字造型一样。回家,关灯就寝,老于恍惚入睡,阖上双眼也感觉到窗外景物,那些物象仿佛都在跳舞。殷墟龟甲、青铜铭文、摩崖石刻,所有的汉字都在跳,一刹那,颜筋柳骨和颠张狂素又还原成骑马舞、摇臀舞。宏大的《阿房宫》建筑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细腻的《兰亭集序》矫若游龙,勾连映带。仓颉、王羲之、杜牧,秦砖汉瓦,隶篆真行草,无名后生们争相表达和推演各自的思想华章。老于深吸一口气,一股清凉从头传到脚底。在梦中,他看见万国衣冠争入关,百千书生叩关行。边塞的城墙满是汉字真迹“秀”。有文天祥的遗笔“正气”,有颜真卿写的“刚大”,有硬骨头方孝孺写的“忠烈”……虽偃仰啸卧,千姿百态,却笔笔中锋。老于梦中觉得浑身发热,欲伸筋拔骨,好像身体又在发育成长。
(选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
A.标题“挽着汉字跳舞”运用拟人的手法,既展现出汉字灵动鲜活、富于生命力的特点,又折射出老于对汉字、对汉语文化的情有独钟、痴迷热爱。
B.文章注意描绘老于的肢体语言,如上课时蹲下身,慢慢地向上旋转的细节,这是“挽着汉字跳舞”的形象写照。
C.上课前学生听《狐狸叫》神曲、上课铃响后老于关掉音响。这种叙事中的闲笔,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气息。
D.吴老师不理解乔布斯名言“stay foolish”,而老于却用汉语准确揭示这句话的思想内涵,这印证了老于所说“要成为翻译家,外交人才,首先要学好的不是外语,而是汉语”这句话的正确性。
E.老于要求学生语文课堂上必须用汉语笑,体现了老于对汉语言地位的捍卫,也折射出他对外语学科的排斥。
【小题2】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全文围绕着线索写了哪几件事情?(4分)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老于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4】最后一段用了大量文字描绘老于的梦境,试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知识分子的活动,一般说有“超然”和“参与”两个方面。“超然”,是指超然于一般社会生活之上而特别地致力于文化责任;“参与”则是以其知识、理想等影响与改造社会生活。借中国古人之用语,大致可以区分为“出世”与“入世”。就“入世”讲,这一因掌握了知识而思考更具“普遍性”的群体,自古就形成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孔子曰“爱人”,墨子曰“兼爱”,孟子说“民为贵”。他们深感“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以“平治天下”为“舍我其谁”之重责。由此养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弘大气象。同时,也培育了一种深沉博大的忧患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其民者,忧民生之艰辛也;忧其君者,忧肉食者之失德也。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所谓“邑有流亡愧俸钱”,都反映了那种战战兢兢、任重道远,于国事民生不敢须臾忘怀之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确实成了中国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
谈到“出世”,人们随即会想到道家与隐士。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界与政治界截然两分,各有职能,居知识界内从事分内工作,并不得谓之“隐”。但古代的“士”为王朝官吏之主要,若不为官则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常无着落,于是“仕”与“隐”便形成鲜明对照的不同人生选择。庄周向往“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无待”境界,君主“欲以境内累”而不受。这是一种对超越精神境界的探求。儒者虽以“明道救世”为务,但也并非不讲“隐”。《礼记•儒行》:“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其规为有如此者。”孔颖达疏云:“言君虽分国以禄之,视之轻如锱铢,不贵重也。不臣不仕者,谓不与人为臣,不求仕官,但自规度所为之事而行。”作为知识分子,他们自有“所为之事”,如“博学习文”之文化责任,“砥厉廉隅”之人格完成等,未必要“与人为臣”。故古之儒者,亦不乏“累征不就”,而“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之人。无论儒道,“隐居以求其志”,都是“士志于道”的一种形式。今人多以隐居为消极退避,对“独善其身”颇多非议。其实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又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知“独善其身”原乃穷亦坚守节操之意。所以,“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无心爵禄、甘心林泉、潜心道艺之举,自古就被看成是难能可贵的高尚行为。如果说“入世”反映了知识分子对社会责任与理想的履践,“出世”则集中反映了其对文化的自由创造和个体的自由人格的追求。对不同个体,在“入世”“出世”上完全可以有不同选择;但就整个知识群体来说,二者却决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小题1】下列关于古代知识分子活动“超然”与“参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超然”是指古代的一些知识分子不“与人为臣”,超然于一般社会生活之上而特别地致力于文化责任的生活态度。
B.“参与”是指古代的一些知识分子以“平治天下”为重任,以自己的知识、理想等影响与改造社会生活的生活态度。
C.“参与”是一种“入世”的态度,它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仁以为己任”“平治天下”等知识分子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感。
D.“超然”是一种“出世”的态度,在古代社会中与道家、隐士有关,是与儒家所提倡的“士”应尽的社会责任相违背的。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古代知识分子提出的一种社会理想,它的形成,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社会中具有“普遍性”问题的思考。
B.“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孟子提出来的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处世哲学,以现代人的观点看,“独善其身”是不值得提倡的。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是儒家代表人物对知识分子的一种社会要求,体现了知识分子应有的一种社会责任感。
D.“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是庄子设想的一种“无待”境界,是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一种对超越精神境界的探求。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孔子的“爱人”,墨子的“兼爱”,孟子的“民为贵”,以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都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对百姓生存的一种忧患意识。
B.在古代,知识分子或“仕”或“隐”,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若“仕”则有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若“隐”则无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C.“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千古流传的名句,都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国事民生不敢须臾忘怀的责任意识。
D.在古代,知识分子在“入世”“出世”上完全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在对社会责任与理想的履践和个体的自由人格的追求上两者并不矛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材料一   
今年3月,德国“莱比锡读书节”和丹麦“霍森斯作家节”都向中国作家麦家发出了邀请,麦家携《解密》与欧洲读者见面,此行载誉而归。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前,麦家接受了多家媒体的专访。 
他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 
中国文学在国外仍属小众 好在我们已出发
麦家被丹麦文化部长接见并举办了高规格的讲座。《丹麦日报》用两个整版解密麦家的同时,也解密中国文学——对于西方而言,他们阅读中国文学,同样需要一个解码器——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同样是一种“密码”,需要去破译。 
德国人安娜特专营一家中国图书的网络书店,每次活动她都现场售书。她的生意一直波澜不惊:在欧洲,读文学的群体也在量减,读中国文学的人就更加凤毛麟角了。可是,这次在汉堡豫园的活动结束后,书居然卖断了。读者很失望:“书以后还可以买到,但是得不到麦家的签名了。”安娜特也很意外。
为什么麦家《解密》能走红国际市场? 
麦家说,《解密》的出版商大多是国际知名大出版社,他们在推广《解密》上,下足了功夫,美、英等国家大量的报道,是其迅速被翻译成33种文字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也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有点倒逼世界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加上斯诺登事件的爆发,《解密》生逢其时。因此,它既不代表我麦家东西写得好,也不说明中国文学就此在世界上有了什么转机。某一个作家的某一部小说的“走红”,都有一定的偶然性,从偶然到必然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 
作家写作唯一的出路就是迎合自己
一本书不论在国外国内,都不可避免被误读或捧读。我们不必为此改变什么,迎合任何人的写作都不是出路。唯一的出路就是迎合自己,把自己最独特最迷人的一面展示出来。 
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世界的,我想这肯定不是我们走向世界的指路明灯。中国传统不是好莱坞,可以通行世界。但我们和世界有个共同的传统,那就是:人性是一致的。 
有西方评论家说我是西方的丹〃布朗。但我认为丹〃布朗的小说我不会写,也不想写。中国文学十年前几乎是没有类型的,现在正在被类型化,这对传统的纯文学是个挑战,但对读者是个机遇。 
文学不是数学,没有公式,老掉牙的故事照样可以写得别出心裁。把《解密》和《暗算》说成谍战故事,是小看我了。我不要别人高看,也不希望被小看。我确实注重恢复故事的魅力,因为我们的小说一度远离故事,好高骛远,误入歧途;但把小说仅仅看作故事,是弱智。我每天都听到故事,但可以写成小说的故事一年也遇不到一个。 一般的故事只有脚步声,小说里的故事要有心跳声。 
(摘编自《杭州日报》和中国作家网 记者孙磊、王杨)   
材料二  
世界读书日:爱上阅读的N种理由
阅读也是一种“天泽”
天泽书店将“好书”奉为圭臬,重人文,拒浮华、拜物,遴选有品质的书籍。资中筠、叶嘉莹、张鸣等都在天泽举办过讲座……在天泽,仿佛总有和学者品书论道的机缘。“现在做书店像逆水行舟,能保住不被冲下去,就算万幸。小小的店开个十来年下去,就是个宏大长远的目标了。”木南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多少书店主人的心声。 
对信仰的“守望”
“只售一切与美好生活相关的无用之书,不励志!不畅销!不实用!”守望者书店开了三四年,门口木板上这句‚标语‛一直在。店主身上的文艺范儿可见一斑。保持个性,从同行那里找灵感,开书店这几年,略有盈余。随时可以和读者联系,聊天,这种亲和力以及自身的独特气质,是马利强眼中小书店的生命力所在。 
彤每在守望者书店淘到好书就会想:“老板怎么淘到它的?作者又怎么想到要写这些的?”  ‚
“荒岛”里的热闹
猫,是荒岛书店的镇店神兽。书店里有乖巧的猫咪,有些人是冲着猫去的,结果却爱上这个有猫的书店。   
荒岛书店的土著木南说:“人是感情的动物,不能用有用没用来衡量读书。”店主就是个大书痴,经常出去淘书,同时,书店还开展各种有趣的读书会和荒影会。在“荒岛”里你会发现不少难得的书。 
木南觉得,图书行业再怎么变化,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有人就为在心心念念的书店里淘换新书、好书,闻闻书香,摸摸质感。捧起一本心仪的书,每一页都有温度,那感觉叫幸福。   
(摘编自天津北方网 记者吴宏)
材料三 
世界读书日 作家签名售书
2016年4月23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德阳文庙广场人头攒动,书香四溢,全民阅读活动热闹非凡。德阳市作家协会组织的“德阳本土作家签名售书”活动持续三天,30余位本土作家签售和赠送书籍4000册。 
很多人在签售台前排队候购,作者和读者们亲切交流互动,亲子逛书市,言传身教。在电子产品迅猛发达的今天,这样的活动不仅获得了读者的认同,也坚定了作家踏实创作的决心。 
(摘编自四川文艺网 记者鲁丹丹) 
材料四 
世界读书日之后 你还在阅读吗?
世界读书日之后,你还在阅读吗?4月22日记者在街头进行了随机采访。 
25岁的刘说:“纸质书太笨重,用手机看更方便。有时候还能在论坛上和读友们一起聊聊小说情节,阅读体验更丰富,既能欣赏小说内容,又能与人分享,一举两得。”
27岁的吴说,毕业之后找工作、找对象是头等大事,闲暇时就上网、玩游戏,当看到“也许高考的时候真是我知识储备的巅峰了”才恍然发现阅读已离我远去。 
28岁的周女士有空就逛街、看电视,有了孩子后,她觉得为了培养好下一代,阅读还是很有必要的。‚“最近买了许多绘本,准备和孩子一起阅读。”
53岁的赵女士说,自己非常喜欢读书,但现在老喽,看不上两页,就犯困。与手机阅读相比,她觉得纸质书更有味儿:‚沉甸甸的书拿在手里细细品读,让人觉得这就是知识的重量,每读完一本都很有成就感。
(摘编自东方圣城网讯 记者李胜男 以上四则材料均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欧洲,读文学的人也越来越少,读中国文学的人就更少;而中国作家麦家的小说《解密》能在欧洲市场走红,的确是一种偶然,媒体炒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B.麦家认为,作家写作的唯一出路是迎合自己,把最独特最迷人的一面展示给读者,用“心”创作,才能别出心裁;一般的故事重动作描写,而好的故事重心理描写。
C.“世界读书日”是读者爱上读书的N种理由之一;打造有品位的经营理念,开有特色的书店,售轻易淘不到的书,甚至玩“荒岛”书店的乖巧猫咪都是成功的经验。
D.德阳市的作家签字售书活动表明,本土作家的作品还是很受读者欢迎的;多搞签字售书等活动,既增进交流,盘活图书市场,又坚定了本土作家的创作决心和信心。
E.在电子阅读的时代,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就市场调查看,年轻人普遍喜欢便捷、多方位的手机阅读;而中老年人则喜欢有质感、有分量、有温度的纸介图书阅读。 
【小题2】材料一和材料三所报道的事件有什么异同?   
【小题3】这四则材料是从哪些角度报道“第21个世界读书日”活动的情况的?请结合文本做具体分析。
【小题4】有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书好岂嫌门面小”;有人说“人是衣裳,马是鞍,包装宣传勿小看”;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对话”。请选择其一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德国心理学家格林曼特曾做了一个著名的“电梯实验”。他让自己的一名学生扮演“患病者”乘坐电梯,当电梯里只有2个人(“患病者”和一名同乘者)时,“患病者”晕倒后,那个唯一的旁观者通常会立即上前施助;当电梯里有3个人(“患病者”和两名同乘者)时,晕倒的“患病者”仍能得到很好的救助,通常是一个人负责安抚,另一个人打电话向警方或者医疗机构求助;当同乘者增加到4人时,情况开始发生微妙变化,有人借故离开,尽管“患病者”仍处于危险中;当同乘者增加到7人时,选择离开的人会更多,最严重的一次,只剩下一人照顾“患病者”,其他6人一声不响地走了,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实验结束后,格林曼特追问冷漠的“离开者”为什么选择离开,“离开者”的回答大同小异:        
格林曼特认为,当有人在车站或马路上遇到危险或困难时,得不到及时救助,并非完全与旁观者的品德有关。在有很多人在场的时候,一种群体性“依赖心理”的弥漫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有一部分人的冷漠则是消极的“从众心理”起了作用——跟随其他人一道离开,内疚感和自责感会在无形中减弱。
格林曼特在另外的一些研究中,还有一些颇让人意外的发现:在地铁车厢和马路上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大多数人都想去帮他们一把,但真正采取行动的人却很少,不采取行动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害羞;而在一些车祸现场,有人袖手旁观。大都是因为血腥场面让他们感到害怕;还有一种情形,受困者得不到及时救助,是因为旁观者侥幸地认为对方无大碍。
格林曼特的研究告诉我们,    
【小题1】请列举两种“离开者” 大同小异的回答:(2分)

【小题2】格林曼特的研究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