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
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他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
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他常这样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
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有一天,他奉命跟一支小分队外出侦察。田野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突然,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一支游击队从一个巴掌大的小林子里直扑而来。
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随后他才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一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
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呻吟声仍清晰可闻。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声。
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回部队的话,那又要去过开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疲劳难耐!
可是,到底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一直到战争结束。一个人每天都需要吃东西呀!
他突发奇想:“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此一奇想既出,他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怕了。
夜幕突然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他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夜色中只要有一点轻微的陌生的声响,他都要吓得打哆嗦。正好有只兔子屁股擦到窝边发出了响声,险些吓得施那夫斯拔腿就逃。猫头鹰的叫声,更是把他的心撕碎了,使他感到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恐惧。
晨光又重新照临他头上。他又开始进行守望。
一直又到了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他不失时机悄悄地爬出地沟,猫着腰,胆战心惊地朝远处的城堡走去。
城堡底层的窗户都透出灯光,其中有一扇窗还大大地敞开着;一阵浓浓的烧肉香从里面冲出来,钻进了他的五脏六腑,使得他呼吸急促,勇气骤增。
于是,他不假思索,戴着尖顶盔就冒冒失失出现在那个窗口。
屋里有八个仆人,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吃晚饭。突然,他们瞧见了敌人!老天爷啊!普鲁士大兵攻进城堡了!在场的人争先恐后站起来,一阵混乱。转眼间,人就跑空了,只剩下那张堆满了食物的桌子。施那夫斯则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莫名其妙。
他迟疑了一会儿,就爬过窗台,朝那一桌食物走去。
当一群武装到头发的士兵迅速抢占了整幢房子的时候,施那夫斯正在那里呼呼大睡。五十枝上膛待发的枪一齐对准了他的胸,接着,把他从头到脚捆个结结实实。一位军服上镶着金线的胖军官,大喝一声:“你被俘虏了!投降吧!”
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现在的确是面带微笑,因为他确认自己终于当上了俘虏!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作品表达了作为侵略者的普鲁士士兵对战争也很厌恶的主题。发动战争只是统治者的政治手段,人民爱好的是和平。
A.《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是一篇以一名普鲁士士兵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作者以普鲁士侵略法国为创作背景。
B.作者从普通人性的角度去塑造人物,描绘出了一个贪恋安逸、畏惧死亡、在战场上思亲念子的厌战者形象。
C.小说通过施那夫斯的奇遇故事,表现了他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小说结尾施那夫斯面带微笑,但内心却十分痛苦忧伤,他只是不想让法国军看出。
【小题2】小说取名为“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请你简述作品中瓦尔特·施那夫斯经历了怎样的奇遇。(6分)。
答:
【小题3】小说多次写到夜幕降临的场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6分)
答:   
【小题4】有人认为主人公施那夫斯的人物形象是可悲的,有人认为施那夫斯是可爱的,请探究文本,概括分析。(8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1: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23分)
另一种静默
李东生
百闻不如一见,我们在祟山峻岭间颠簸四个小时,只为了与边城见上一面,即使只能停留一个小时。
一下汽车,我便闻到了那熟悉的气息。哦——边城你的身影真如我所想。也许,在我未曾与你谋面时,我们已有了一份默契。
你有江南水乡的秀美,更有湘西偏远小镇的质朴与清纯——青石板小路,路边横斜的房屋,厚实的砖墙,历久发黑的木板。听不到你朗声召唤,见不到你盛装出迎,你静若处子,默默地伫立在那儿,用你冰清的目光迎着我。我的脚、我的心早已不由自主地靠近你,靠近你。
水,我看见了翠翠摆渡的河水。立于石阶上,凝神远望,水面宽阔、平静。划一木船,浮于水中,这才发现水在流动,缓缓流向远方。我知道,你的静默掩盖不住你的秀美、清纯,还有你的灵动。翠翠,我知道你为什么叫翠翠了。翠山,绿水,还有船桨拨动水流的清脆声,这一切滋养了你。我还知道,你的声音比百灵鸟还要清脆,只是你不愿出声。有人在喊:“看,翠翠!”我知道,那雕塑不是你。我看见你闪现在绿树间的身影,看见你在青石板上蹦跳过的脚印。我还看见水中你穿着小碎花布衣的灵巧身影。你在白塔旁翘首远眺,你在船头蹙眉凝神。你不出声,但我知道,你的静默就是选择。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谁说这只是少女李清照情窦初开的写照?其实你的初恋情怀尽在你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里。“那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我知道你会等待,哪怕一直等下去,少女李清照不就等到了赵明诚的倾心吗?何况你的身体里流淌着你母亲的血液。在你们母女俩的静默里蓄积了少女的多情与痴心,你们的静默是一种更沉稳的选择,你们的静默里有执著,有叛逆。
也许这是边城人特有的静默?没有彷徨,没有驻足;没有誓言,没有悲叹。一切都在心里,坚定地默默前行。
沈从文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静默者。玲珑剔透的湘西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也陶冶了他如水一般柔顺的性格。他的静默不是妥协,更不是懦弱。他以他特有的方式用自己的一生维护用笔的自由。站远了看,沈从文一生的创作与研究给上个世纪尤其是革命年代以政治为主旋律的文学添上了极为宝贵的一笔。
鲁迅先生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你能说沈从文的静默不是一种精神?他的笔不是武器,更不是博取名利的工具。他的笔就是他的心。对于一位文人,能让笔始终完整地为自己所拥有,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需要多么执著、坚韧的精神啊!“不折不从,亦慈亦让”,这正是沈从文一生的真实写照。从沈从文静默的身影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类中国文人的形象,如陶渊明、孟浩然、蒲松龄……他们大多静默一生。他们的静默成就了他们的文学造诣。他们的作品历久弥新,意味隽永,流传千古。他们的静默里沉淀了中国文人的一种品格——执著、坚韧的精神。
今天,《边城》已走进国内外无数读者的心,在世界文学长廊里她静默地稳稳地占据了一角。再过两百年,人们阅读那个时代的作品时,会发现沈从文的作品与他们是那么切近,甚至拨动了他们的心弦。这就是静默之后的永恒。
沈从文如此执著于事业,也同样执著于爱情。在苦苦追求张兆和女土的漫长日子里,沈从文以他的真诚、执著、勤勉最终打动了张兆和的心,并与张兆和携手相伴到老。在沱江的悠悠柔波里倾注了他对张兆和的多少深情,在满江繁茂的水草里融进了他对张兆和几多不尽的思念!抑或在翠翠的身上也有沈从文自己的影子?不自觉地他将自己的情思倾注在翠翠的身上。翠翠是沈从文眼中、心中的翠翠。
哦——边城,我下一次来时,你会静默依旧吗?忘不了,你的内敛与灵动;忘不了,你静默里蓄积的执著与坚韧……  《散文百家》(2006年第1期)
(1)下列几项对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分别写了边城的“静默”,翠翠的“静默”,李清照的“静默”和沈从文的“静默”,重点写沈从文的“静默”。
B.作者不辞旅途劳顿,“在崇山峻岭间颠簸四个小时”,就是要亲眼目睹湘西偏远小镇边城的秀美、质朴和清纯。
C.雕塑“翠翠”只是翘首远眺,蹙眉凝神,没能把翠翠的秀美、清纯和灵动表现出来,所以作者认为“那雕塑不是你”。
D.文中对湘西偏远小镇边城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她的质朴与清纯的特点,营造了一种“静默”的气氛,为下文写边城人的静默做铺垫。
 
E.边城的静默,是一种文化精神、文化品格。文章最后说,“边城,我下一次来时,你会静默依旧吗?”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文化精神的缺失和文化品格的缺位的担忧。
(2).①文章第2自然段说“我们已有了一份默契”。怎么理解这里的“默契”?(2分)
②“你”在文中指代的对象是有变化的,分别指代什么?(2分)
(3).文章第4自然段写了很多关于 “翠翠”形象的文字。作者写它们的目的是什么?(5分)
(4).“沈从文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静默者”,请谈谈你对沈老的“静默”的理解。(5分)
(5).文章结尾部分写到了沈从文先生与张兆和女士的爱情,有人认为这是多余的一笔,应该删掉,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理由。(5分)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暗 许    
张丽钧
①一个寻常的秋夜,先生却有不寻常的好兴致。他抱起手提电脑躲进书房,声称要写一首抒情长诗。我慌忙沏了香茶,捧给我的诗人。
  ②很快,我就被枕边一本无聊的书哄进了无聊的梦乡。恍惚中,听得先生唤我。一百个不情愿地揽衣推枕,听任他将我拉到他的工作室,看他完稿的诗。
  ③他高声朗诵,逼着我喝彩。我敷衍塞责地听着,附和着他的自吹自擂。后来,我听到了这样一个清新无比的句子:“走过新浴的草丛,滚落的水珠溅起绿色的雷霆……”我一下子就被震醒了。我说:“翻页,往前翻页。我要重新看一遍。”
  ④那果然是一首好诗。我贪婪地赏读着,突然间就明白了这么多年来先生痴恋诗歌而不屑经营其他文体的缘由。诗歌,是语言的黄金。诗歌给予人的巨大审美快感是其他文体所难以企及的。
  ⑤问他打算把这么好看的“姑娘”许配给哪家。他说要给H杂志。我说:“别给H杂志社了,太可惜,一本省级纯文学刊物充其量也就几千个读者。不如给了S诗刊吧,绝对没有问题。”先生听了我的话,很认真地说:“不行,我必须给H杂志,因为,我已经在心里暗许它了。不瞒你说,我一边写,一边揣想着H杂志刊登了它的情形,每一个细胞都为那个时刻欢跃过了,我怎么能让这些细胞空欢喜一场,把内心暗许的事颠覆了,欺辱自己的感觉呢?”
  ⑥——暗许。他居然用了这么个词。
  ⑦这是个远离我的词,或者说,我早就学会了对她的拒斥。在我看来,她有些老土了。仿佛一个旧时的女子,在心中装着一个心仪的男人,把一些只在生命深处开放的花朵朝向了他,隐秘地,对他传达芬芳的眷念。这样的暗许,往往伴随着幽怨,一个人的眉头与心头紧锁了惆怅与寂寥,愁苦与怨怼,在一个一开始就注定了的无言的结局中,点点枯黄了心头的青色。“终日怕君辜负我,奈何今日已负君。”说这话的女子被一个暗许踏碎,断魂的香缭绕着断肠的梦,什么样的手,能够搭救起那一滴坠落于无边汪洋中的血色相思?
  ⑧在异国,相中了一方披肩。掏钱的时候,我相信我看见了万里之遥的妹妹披上它时的俏丽模样。但披肩一到手,我的肩背就开始殷勤地邀约它。于是,我劫持了自己的心意,背叛了自己的应允。我跟自己说,我那瞬间的将披肩许诺给妹妹的念头或许也可以叫作“暗许”吧?但这样的想法一冒出来,心就被愧怍弄疼了。一个不成型的美意,很快被多欲而又好奇的手团捏烂了,算得上什么暗许呢? 心,不是没有预设过方向,但是,风吹得它放弃了坚守。
  ⑨记起一个凄美的暗许的故事。春秋时名公子吴季札受吴王之命出使北方上国,路经徐国,便去拜会徐国国君。徐君隆重接待远道而来的吴国使者。在会见过程中,徐君见季札身边所佩的青铜宝剑煞是威武,请求季札解下来鉴赏。宝剑出鞘后寒光闪闪,锋利无比,惹得徐君艳羡异常。聪明的季札看出了徐君的心思,但因考虑到还要继续北上去出使上国,当时列国间战事连绵,手中之剑还须用以防身,故而便不曾将这把宝剑赠与徐君。待到访问了北方上国,在萧瑟的秋风中再经徐国,徐君已撒手人寰。季札悲恸已极,便带了侍官到徐君墓冢去凭吊。祭扫完毕,季札随手解下佩剑,悬挂在墓前的松树上。侍官不解地问:徐君已死,大人把这么贵重的宝剑送给谁呢?季札坦然答道:从会见许君时起,我已暗许将此宝剑相赠,怎可因徐君辞世而背叛我的初衷呢!吴季札以“挂剑冢树”的方式,兑现了心头那份沉甸甸的暗许。
⑩今天,懂得捍卫暗许的心还有多少呢?像我家的痴先生,说了一句“爱诗”,就永远作别了其他文体,看到往昔的诗友不再侍弄分行的文字了,就拧着眉头说人家“堕落呀堕落”;对一家杂志暗许了一首诗,就心无旁骛地为它写,心也要呕给它,血也要沥给它。我想,真正称得上暗许的,应该是对心愿不走样的忠诚与固守。没有人听见你暗发的誓愿,没有人监督你去实现一份暗许。假如你不说,谁能探知你在心里播了一粒暗许的种子?它日后的枯或荣,仅仅是你个人能看到的风景。越是高洁的人,越是看重这风景。我家先生说:“走过新浴的草丛,滚落的水珠溅起绿色的雷霆……”大概,一些振聋发聩的雷霆般的声音原是可以发源于心灵的吧,不被这样的声音震醒,我们又怎么能够读懂人间最美妙的诗行?
【小题1】文章开篇写自己心不在焉地听丈夫朗诵,到后来贪婪地赏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2】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①“诗歌,是语言的黄金。”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1分)结合上下文理解此句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心,不是没有预设过方向,但是,风吹得它放弃了坚守。”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小题3】本文围绕“暗许”运用哪几则材料?说说它们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6分)
【小题4】结合本文与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暗许”的理解。(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6分)
素芭(节选)
一天,在加尔各答的一座住宅里,素芭的母亲在仔细地为她梳妆打扮:把她的头发扎起来,编成发辫,在发辫上扎上彩带,给她戴上首饰——这样就破坏了她那自然的美。素芭的两眼在流着泪水。她母亲担心她会把眼睛哭肿,于是就狠狠地责骂她,但眼泪是不会顺从责骂的。
新郎和他的朋友一起来相亲了。父母惶恐地忙碌一番,仿佛是天神亲自降临人间,为自己挑选祭畜来了。母亲在背后大声训斥女儿,致使素芭的眼泪加倍地流淌。就这样她被带到了来相亲的人面前。
相亲的人看了好一会儿,说道:“还不错。”
特别是当他看到姑娘啼哭的时候,就意识到:“她一定有一颗温柔的心。她今天在与父母分别的时候这样难过,那么将来对我也会是如此。”姑娘的眼泪只会提高她的身份,这就如同珍珠会提高海蚌价格一样。因此,他再也没有说什么。
查过历书之后,在一个吉日良辰为他们举行了婚礼。素芭的父母把哑女交给别人之后,就回到乡下的家里去了,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新郎在西部地区工作。婚后不久,他就带着妻子到那里去了。
没过一周,大家就知道了,新媳妇是个哑巴。如果谁还不知道的话,那也不是她的过错。她并没有欺骗任何人。她的两只眼睛已经述说了一切,可是并没有人能理解。她望着四周,说不出话来。她看不到懂得哑人语言的、从小就熟悉她的那些人的面孔。在这个小姑娘永远沉默的心中,发出了一种无休止的不可名状的哭泣,但是除了神仙再也没有谁能听到。
这一次,她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的察听,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
【小题1】文中划线的“父母惶恐地忙碌一番”和“他们踌躇满志”中素芭的父母为什么会“惶恐”和“踌躇满志”,请分别加以说明。(4分)
⑴“惶恐”是因为
⑵“踌躇满志”是因为     
【小题2】你认为素芭哭泣的原因是什么?(3分)
【小题3】“素芭因远嫁而哭得像泪人儿似的,可是她的父母把哑女交给别人之后,踏上了回村的归途, 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这里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用意是什么? (4分)
【小题4】对小说结尾“这一次,她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的察听,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是悲剧,有人认为是喜剧。你是如何理解小说的结尾这句话的含意的,试分析说明。(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建筑的艺术美
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建筑艺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建筑的时代性是指任何一个建筑都是某个时代的产物,它受当时的经济能力、技术程度、道德伦理、文化思潮等因素影响,每个建筑都真实地反映着历史,成为历史的见证。人们常讲的“建筑是石头的史诗”就是指这层意思。比如我国的故宫是明清帝王生活、办公的地方,象征着封建政权的中心,它在设计上的指导思想就是要着重表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由近千座各种建筑组成的庞大建筑群,特别突出南北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按照“前朝后寝”的封建礼制,把故宫大体划分为帝王发号施令的外朝和帝后居住的内廷两大部分。建筑空间阴森压抑反映了封建专制的特点。在技术上由于采用木结构,使单体建筑不可能更庞大,只能以平面扩展的方式来扩展空间,是一组典型的封建时代建筑。而与这组建筑相临的人民大会堂,它是人民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的地方,是我国人民最高权力的象征,因此,它的设计主导思想是体现着人民当家作主,空间开敞明快,在结构技术上采用了钢筋砼结构,建筑物高大雄伟。建筑是最能反映时代的代表物,真实地记述着历史的发展。建筑的地域性是指建筑在形式上与所处的环境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符合当地人们的审美情趣,在使用空间上能满足使用者的生活习性,在结构造型上和建筑材料的选用上都能较好地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都有着不同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这些形式是当地人民长期与自然相抗争不断总结提练出来的,实践证明是一种在结构上合理、在技术上先进、在造型上美观的形式,这种形式也就逐步被人们认同,演化成一种当地特有的民族形式,代表着该民族的共同审美情趣。如中国的大屋顶,罗马的拱券、穹顶、飞扶壁等等。任何民族形式的建筑都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受历史发展规律的支配。仿制别的建筑作品,或支离破碎的套用一些建筑符号都不可算作是艺术品,艺术贵在创新,没有创新的艺术品是缺乏吸引力、没有生气的。总而言之,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是建筑创作的手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建筑创作的基础,而根植于民族、地域则是我们成长的根,是建筑师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小题1】下列关于“建筑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B.建筑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C.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它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D.建筑艺术的地域性是指建筑在形式上与所处的环境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符合当地人们的审美情趣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建筑艺术形式是当地人民长期与自然相抗争不断总结提练出来的,所以不同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决定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具有的特征。
B.故宫是象征着封建政权的中心,它在设计上的指导思想就是要着重表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反映了封建专制的特点。
C.建筑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任何一个建筑都是某个时代的产物。
D.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它代表着该民族的共同审美情趣。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大屋顶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审美情趣。
B.每个时代的经济能力、技术程度、道德伦理、文化思潮等因素影响着当时的建筑,所以建筑是最能反映时代的代表物,它真实地记述着历史的发展。
C.建筑最重要的功能是它的实用性,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的审美价值,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审美价值越来越受重视。
D.人们常讲的“建筑是石头的史诗”就是指建筑的艺术性是某个时代的产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8分)
“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
——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
辛阳何勇白天亮
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月25日,沈阳。天色阴沉,寒风凛冽。
在外奔波17天。罗阳回家了。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
11月18日晴初登“辽宁舰”
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
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
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11月19日至21日晴基建日
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
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褚晓文说,罗阳能走上10到12圈,“他在思考,思考着歼-15以及沈飞和中国航空的未来”。
11月23日、24日晴海试日
轰鸣。震得人心中翻腾。
歼-15起落时巨大的轰鸣声牵动着“辽宁舰”上的每一个人。
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每次起降,罗阳总是在距离它最近的位置。
罗阳是接替谢根华上舰的,谢根华告诉罗阳,飞机起降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可以通过张大嘴巴大声呼喊来抵消对人体的影响。
然而,每次起飞降落,罗阳都要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些什么,似乎忘记了谢根华和他所说的这些要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董事长孟军说,他是在记录飞机起降时的位置。
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
舰载机——歼-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歼-15海试,不能失误,更不能失败。
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就要首飞,充满了热爱、期待,但又充满了无限担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验罗阳的巨大压力,”孟军说,“作为歼-15的研发制造者,在一旁观看、记录着舰情况可以说是提心吊胆。而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更是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但罗阳却坚持记录了任何一批次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作,他的观看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
兴奋。激动得忘了病痛。
11月24日,“辽宁舰”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飞行训练。
“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由于保密要求,这是罗阳上舰后打给妻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电话。
11月25日阴霾返航日
成功,离舰,鲜花。
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
欢迎的人群中,谢根华在,褚晓文也在。可是他们在甲板上没有看到老罗,再往甲板下面看,看到了孟军、孙聪。褚晓文说,罗阳是最后才下来的。
褚晓文对迟迟下来的罗阳说:“辛苦了。”
舰载机——歼-15成功起飞,而罗阳却倒下了,不再起来。
送别罗阳的人说,他的遗容很安详。
(选自2012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请结合文本概括航空工业英模罗阳的品质特点。(4分)
答:
【小题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4分)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
答:
【小题3】简要分析这篇文章语言的主要特点。(4分)
答:
【小题4】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日记的形式,你认为这样写作有什么好处?(6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