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想讨一本书
我给小有名气的“大款”方先生开车期间,他正追求一位姓申的小姐。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方先生终于与申小姐有了第一次约会,共进午餐后,申小姐接受了方先生的进一步邀请,坐车来到了方先生的住所——位于龙华的一幢豪华别墅。
下车后,我们看见门柱上斜靠着一个乞丐样的人。他身上裹着一件脏兮兮的棉衣,似有所求地望着我们。
心情很好的方先生赶紧走上去问他:“你是不是想吃点什么?”
想不到乞丐回答:“这会儿太阳很好,我吃喝足了,只想在您这儿晒会儿太阳,还想……”
“还想什么?”方先生从口袋掏出100元钱,晃动在乞丐眼前,调侃地追问道:“别难为情,尽管说吧,我会满足你的。”他料定一个乞丐的要求不会特别难以应付。
“我想……”乞丐支吾着,最后鼓起勇气说,“您千万别笑话我,您可以想像我的日子,饭是每天都能吃上的,只可惜好长时间没读书了,总想讨一本看看,可是一直难以启齿,您能不能让我进您家书屋里,随意挑一本书呢?”
方先生一下愣住了,一方面,他惊奇于这个乞丐非同寻常的奢求;另一方面,他羞愧自己满足不了这个乞丐这一简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小姐目睹了自己的窘迫!
乞丐也看透了方先生的尴尬,急忙说:“天底下没书的人很多,只是,我没想到这家房屋的主人也会没有,不好意思,打扰您了。”说罢,抬腿欲走。那溢于言表的鄙薄与不屑令在场的人都很难堪。
一直在一旁不动声色的申小姐急忙走上去,将随身携带的一本文摘读物递给乞丐,和颜悦色地说:“也许,你会喜欢这本书,不妨读读吧。”
乞丐接过,连声谢谢,然后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读了起来。这天送走申小姐后,方先生满腹心事。
不久的一天,方先生突然做出决定:“阿伟,送我去书店。”
在书店经理室,方先生将一张2万元的支票拍在办公桌上,对接待他的小姐说:“愿意与我做一笔大生意吗?”
小姐说:“当然愿意。不过,我们这儿没什么大生意,只有书,您任意选吧。”方先生将支票扔到小姐面前,说:“我才懒得选,拜托你了,下午两点,我来取货。”
小姐惊奇地盯着眼前这个财大气粗的人,不知如何应付。当方先生准备掉头而去时,她才醒过神来追问道:“你想要一些什么书呢?”
“只要是书,只要有名气。”方先生头也不回地说。
下午两点,我们驱车来到书店,那位小姐迎了过来,将支票送给方先生,并说:“很抱歉,我们经理不想接受这笔生意。”
方先生再一次愣住了,他咆哮道:“你们的经理呢?让他出来见我。”
“不必了,”小姐笑笑,“我们经理看过支票,就知道您是谁了,他要我一定转告您:本书店没有一本专做摆设的废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最终总会归属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
【小题1】对这篇小说的赏析、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小说的结尾让我们知道了那个乞丐原来就是书店的经理,使这篇小说的构思显得很巧妙。
A.这篇小说全部采用语言对话和行为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B.文中的方先生财大气粗,目空一切,认为有钱就能办到任何事情。没有想到因为不读书而连续碰壁。
C.文章表明了物质财富的充裕并不等于精神的富有,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还应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
D.乞丐的形象表明了精神生活的享受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小题2】根据第二段中加点的词语,可以看出本段的作用有哪三个?(每点不超过6个字)(6分)
答:
【小题3】根据方先生对乞丐说话时的语气、动作和心理,请写出当乞丐讨要一本书时方先生“惊奇”、“羞愧”和“窘迫”的两点原因。(6分)
答:
【小题4】请设想方先生在听了书店小姐转告经理的话后,会有怎样的表现?你设想的理由是什么?(8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7: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谈滑稽
有一个人在街上跑,绊了一下脚,摔了一跤,行人笑了起来。我想,如果人们设想这个人是一时异想天开,在街上坐了下来,那他们是不会笑他的。别人之所以发笑,正是因为他不由自主地坐了下来。因此,引人发笑的并不是他姿势的突然改变,而是这个改变的不由自主,这是一种笨拙。街上也许有一块石头,这个人原该改变速度,或者绕开障碍,然而由于缺乏灵活性,由于疏忽或者身体不善应变,总之是由于僵硬,当情况要求有所改变的时候,肌肉还在继续原来的活动。这个人就摔了跤,行人也就笑了。
又假设有一个人,他的日常生活极有规律,可是他身边的东西给一个恶作剧的人弄得一塌糊涂。他把钢笔插进墨水瓶,抽出来时却满笔尖都是污泥。他以为是坐到一把结实的椅子上,结果却仰倒在地板上。总之,由于僵硬的关系,他的行动和他的意图适得其反,或者是处处扑空。
在上述两种情况当中,在要求一个人集中注意力、灵活应变的时候,他却是有一定程度的机械的僵硬。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唯一差别是,前者是自发产生的,后者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
不管怎么样,在这两种情况当中,决定效果的都还是外部条件。滑稽因此是偶然的,可以说是停留在人物表面上的。滑稽怎么深入到人物内部去呢?那就需要这种机械的僵硬无需偶然条件或者别人恶意设置的障碍,就能表现出来。那就需要这种僵硬从他自身的深处,以很自然的方式,不断找到表现出来的机会。让我们设想有这么一个人,他的脑子总是想着他刚做过的事情,从来也不想他正在做的事情,就跟唱歌的人唱出来的歌词落后于伴奏一样。总之,当现实要求他有所改变的时候,他却去适应已经过去的或者是想象中的情况。这一回,滑稽就在人物身上落了脚,是这个人为滑稽提供了一切:材料和形式、原因和机会。这些心不在焉的人一般会引发喜剧作家的创作激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心不在焉的效果还可以加强。当某种滑稽效果出自某一个原因时,那么,我们越是觉得这个原因顺乎自然,滑稽的效果就显得越大。把心不在焉作为简单的事实表现出来,我们已经不免发笑。假如我们亲眼看着这个心不在焉出生成长,知道它的根源,清楚它的来龙去脉,那么它就更加可笑。
现在让我们再往前走一步。某些缺点与性格的关系不是正和僵化固定的观念与智力的关系一样吗?缺点是品质的一个瑕疵,是意志的一个僵块,它时常像是心灵的一个扭曲部分。使我们成为可笑的缺点是人们从外部带给我们的缺点,就像是一个现成的框子,我们钻了进去。这个框子不向我们的灵活性学习,却强使我们接受它的僵硬性。许多喜剧的标题用的是普通名词,例如《吝啬鬼》《赌徒》等等。不管你怎样想把喜剧性的缺点和人物怎样紧密结合起来,喜剧性的缺点并不因此就不保持它独立而单纯的存在。它依然是在场而又看不见的中心,有血有肉的人物只不过是在舞台上依附着它罢了。有时,它以自身的力量拖着他们前进,拽着他们一起滚下坡去,以此来取乐。可是在更多的场合,它像弹奏乐器那样玩弄他们,把他们当做木偶一样来操纵。你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喜剧作者的艺术就在于使我们充分认识这个缺点,使我们观众和作者本人如此亲密无间,结果掌握了他所耍的某些操纵木偶的提线,而我们也就跟着耍了起来。我们的一部分乐趣正是由此而来的。因此,在这里,使我们发笑的还是一种自动机械的动作,一种和单纯的心不在焉非常相近的自动机械的动作。要信服这一点,只消注意一下这样的事实就行了:一个滑稽人物的滑稽程度一般正好和他忘掉自己的程度相等,滑稽是无意识的。
(选自柏格森《笑》,徐继曾译,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一个人由于笨拙而摔了跤,这种笨拙实际上是缘于他姿势改变的不由自主。
B.喜剧作家的创作激情必须以滑稽提供的材料和形式、原因和机会为条件。
C.喜剧性缺点和僵化固定的观念、智力有关,它常常像心灵的一个扭曲部分。
D.喜剧性的缺点是独立而单纯的存在,它常常是舞台上那个看不见的中心。
E.喜剧作者的创作艺术能使观众认识喜剧性的缺点,在欣赏体验中得到乐趣。
【小题2】下面的说法,与文中作者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决定各种滑稽效果的条件都是来自外部的,所以滑稽是偶然的。
B.滑稽要深入到人物内部,得让机械的僵硬很自然地不断表现出来。
C.滑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是否觉得滑稽的原因顺乎自然。
D.滑稽人物忘掉自己的程度越大,由此产生的滑稽程度就会越大。
【小题3】“僵硬”产生“滑稽”有哪两种情况?(4分)
【小题4】唐•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著名喜剧人物。他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的骑士,在骑士早已绝迹的十六世纪,拉着邻居桑丘•潘沙“行侠仗义”,游走天下,做出种种与时代相悖、匪夷所思的荒唐行为。结合文中观点,分析唐•吉诃德为什么令读者觉得滑稽。(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 发 卡    刘永飞
北风像急着进屋找什么人,它尖厉地喊叫,围着房屋一圈一圈地旋转。终于,它从窗缝和墙缝里进入,却谁也没找到,又不肯离去,就在屋里疯窜,于是那豆大的灯光,始终飘摇不定。
哥哥身披棉袄坐在被窝里,手心握着一只红发卡静静发呆。脚那头是用被子蒙着脑袋的弟弟,身体一缩,一缩。
“冷?” “嗯。”
哥哥脱掉棉袄,盖在弟弟身上,转身吹灭灯。弟弟不为所动,身体仍是一缩,一缩。
“哥?”“嗯。”
“ 后天是二十七了。”
“ 嗯。”  ……
那天,姐姐出门时开心地对他们说,二十七是姐的生日,姐晚上给你们弄好吃的。说完,将散乱在额头的头发抿入围巾,出了门。他们记得那天的风很大,阳光从窗棂的空隙里透进来,将室内切割得凌乱不堪。
红发卡是哥哥转身叠被子时发现的,大概是姐姐围围巾时不小心弄掉的。他想到姐姐今天是戴一只发卡出去的,本想叫住姐姐,可是没有,他的脑袋一顿,笑了,笑得有些诡异。他将发卡放入口袋,他知道姐姐长大了,要是知道发卡丢了一只,不定怎么着急呢……
天亮了。
亮得有些刺眼。“下雪了,”弟弟看着从门缝里挤进来的雪说。哥哥从炉膛里扒出两块烧好的红薯,大的递给弟弟,小的留给自己。弟弟看着哥哥将红薯剥露出黄灿灿的肉来:“哥,你帮我剥,我手疼”。哥哥看了看弟弟冻得“气蛤蟆”似的手背,将自己的红薯递给弟弟,接过弟弟的剥起来。
弟弟转身去摘墙上的书包,他咬了一口手里酥酥甜甜的红薯说:“哥,我先走了。”弟弟拉门时被哥哥叫住,哥哥从抽屉里找出两根布条,将弟弟的裤脚牢牢扎紧。
你自己去学校吧,我得去给姐姐买礼物。”哥哥说完,将剥了一半的红薯塞给弟弟,又从弟弟手里取过自己的红薯,开门离去。弟弟看哥哥在雪地里渐行渐远,他吸吸鼻子,出门朝另一个方向走去。
哥哥径直来到村西新盖的院子前。
敲门。
门开了,开门的男人很惊讶。
“你?” “ 我是来干活的。”
“不不不,我不用童工。”
“那你哥为啥用我姐。”
男人仿佛被什么击中,身子一个趔趄,他赶紧用手扶住门框。哥哥趁机从他腋下钻过去。
快过年了,屋里一派忙碌。村里的人看到哥哥进来,都很吃惊。一会瞅他,一会瞅他身后的男人。
他拉个马扎坐下,随手拾起脚下的一把引芯,一根根熟练地往装了火药的炮筒里放。其间,男人一直没动弹,他看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渐渐,孩子的手慢了,放引芯的手僵硬起来,一个引芯要多次才能放入。
“ 咋不去上学?问你呢,咋不去上学?”
“明天我姐生日。”
男人没问下去。少顷,眼泪已经流至嘴角。
“这是五块钱,给小凤随便买点什么吧。以后,离我这儿远点,危险!”
哥哥接过五块钱,迎着风雪,头也不回地朝镇上走去。
又一个清晨, 风雪不但没有减小,反而更大了。
两个一高一低的男孩,踩着过膝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朝后山走去。后山的一片空地上,一个孤零零的小坟茔出现了。坟茔深深陷在积雪里,显得越发矮小。坟茔的顶上有一棵蒿草顽强地刺破雪的覆盖,寒风里,那业已干枯的茎在风雪里艰难地摇曳,像一只被埋在土里的小手,拼了命地在抓扯着什么。可是风过后,又静止了,仿佛什么也没抓到,依然孤零零地在那里沉默。
两个男孩来到坟茔前。 站立。
哥哥从口袋里掏出一对饱含体温的红发卡,缓缓成“八”字形摆放在坟茔上。退回原处,和弟弟双双跪倒。
“姐。” “姐。”
“ 我想你。” “我也想你。”
一阵风吹过,坟上的蒿草跳动起来,像是迎接自己的兄弟似的,戴着漂亮红发卡精灵般欢快地舞蹈。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兄弟两人的性格不同,在困难面前哥哥勇毅坚决,弟弟胆小柔弱,通过这一对比作者表达了对人性之高贵与卑微的思索。
B.这篇小说的人物对话富有特色,虽然用语精短平淡,但是问答之间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C.划线两段在全文结构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交代了红发卡的由来,又引出了哥哥为给姐姐买生日礼物而去鞭炮厂做工的事件。
D.村里的人看到哥哥进来,都很吃惊,一会瞅他,一会瞅他身后的男人。这表明村民对鞭炮厂雇佣童工现象也很愤恨,只是敢怒不敢言。
E.两兄弟失去了姐姐,鞭炮厂的男人也失去了哥哥,所以他们同命相怜,这就把小说的主题从一个家庭层面提升了到一个社会的层面。
【小题2】小说用了较多的笔墨描写“风雪”,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小说中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哥哥这一形象,请找出并简要分析。(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多面剧宗范紫东
薛 龙
八百里秦川,吼一声秦腔,梨园西北风过耳。秦腔以其“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的艺术风貌独树一帜。秦腔史上,群星汇聚,最为耀眼者即秦腔一代宗师范紫东。
范紫东以雄浑的史剧风格著称于世,被誉为“现代关汉卿”。他一生笔耕不辍,大小戏总计69本,结集为《待雨楼戏曲》。生于乱世,范紫东以寸管之笔书写了时代风云的变幻。其“史剧”代表作有写戚继光驱逐倭寇的《鸳鸯阵》、写秋瑾之英烈及郑紫纶女士之仇曰以提倡爱国精神的《秋风秋雨》等剧目。1915年,袁世凯承认“21条”,筹备称帝,革命成果几乎葬送之时,他编写《玉镜台》,借剧中人物之口大声疾呼“我中国得下了不治疾病,哪有个医国手痛下针砭”。
范紫东长期生活于社会下层,往来于市井剧场之间,生活阅历丰富,生活中随时留心学问,又熟悉舞台艺术规律,编起戏来能得心应手。范紫东一般上午八九点钟起床,外出以牌取乐,之后回房写戏。他打腹稿的能力很强,许多戏都是一气呵成。一天早上,将要排演的新戏稿在路边被偷走,到了戏社,范紫东才发现戏稿被偷,他马上根据记忆把戏稿重新写了出来。
抗战中期,日寇日夜空袭,不少名角不得已去外地搭班演戏,易俗社著名须生耿善民被兰州某剧团重金聘去,不料到兰州后,因种种原因耿失意返陕,要求重回易俗社。
当时不少剧社中人本着人才难得又值非常时期便同意接纳,唯独范紫东为维护易俗社章程坚决拒绝,同仁劝说,他断然回绝:“你们要易俗社之章程,还是要耿善民?如果硬要耿善民,我范紫东就出易俗社!”
范紫东出身乡村知识分子家庭,饱读经典,自小半耕半读。劳动之余,他坚持“三余”读书,研究时势。所谓三余者,即夜者日之余,阴者晴之余,冬者岁之余也。近世以来,西学东渐之风日盛,范紫东深感科学文化素养对民族振兴之重要性,呼吁“八股不废,则中国不兴”。范紫东常向友人感叹:“读书人不务实学,即此一事,且不如商人,何以居四民之首乎!”
少年时代的范紫东跟随在礼泉、乾县开馆授业的父亲读书、学习,耳濡目染之下也影响了他矢志教育的职业选择。1902年,陕西大旱,范紫东为生计以年仅九串钱的低酬为人课子,子承父业做了教书先生。从此,范紫东有钱了就去上学,没钱了就去教书。前后七年,才于190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宏道学堂。毕业后,范紫东被西安府学聘请为理化教员,又应健本学堂王子端邀请,兼任该校语文教员,走上了一条教育救国之路。1926年春,全城物资匮乏,范紫东为健本学堂师生及家人不致饿死,高筑债台,学校也被迫关张。偌大中国,竟不能有容范紫东一张教桌之地,他精神失常,几近丧命。
范紫东一生迭经三世,朝代交替,国家动荡。他目睹列强入侵,国势日衰,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夙夜忧叹。1910年,他加入同盟会,同党吴希真在乾县五峰山竖起讨袁旗帜,范紫东为之奋笔疾书讨袁檄文。
范紫东执教并主持的健本学堂,既是学校也是同盟会陕西分部的秘密联络机构,为当时亲袁一派把持的地方政府所怀疑。当时的陕西警察厅长送两个孩子入健本学堂学习,名曰求学,实为侦探,校外还安插两名密探严加监视。范紫东对此有所察觉,时时提防,他发现厅长的儿子思想并不守旧,为可造之材,便竭力争取,二生得以被耳提面命、悉心指导,因此大受感动。当时,三育学校校长及民党19人同日被害,而革命党人往来健本学堂,未遇祸害,便是范紫东春风化雨的缘故。
1952年,范紫东以75岁高龄粉墨登台,出演《回荆州》里的诸葛亮一角,博得满堂喝彩。他不顾年事已高,为编纂《陵墓志》,实地勘察古迹,亲自步量灞桥与秦始皇陵,不想受寒感冒,引起肠胃病发作,自此抱病不起,经多方治疗无效,与世长辞,享年76岁。
(选自《传记文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篇交代秦腔的特点和艺术地位,为范紫东的身份设定了特定的大背景,也肯定了他在这一领域突出的艺术成就。
B.范紫东虽然因为生活在社会底层,形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经常晚睡晚起,打牌取乐,但仍然不忘坚持创作。
C.陕西警察厅长送二子入健本学堂学习,本欲令其二人实施监视,但二子一入学堂就受到范紫东人格魅力的影响,违背了父亲的心愿。
D.75岁高龄出演《回荆州》里的诸葛亮一角仍然博得满堂彩,可见范紫东戏剧功力之深,更可见人们对范老的尊崇和爱戴。
E.本文通过记述范紫东生平的典型事例及其从艺的艰难历程,让我们了解到了他多方面的突出成就及其独到的创作理论。
【小题2】请简要分析范紫东的形象特点
A.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多面剧宗范紫东”的“多面”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A.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范紫东剧作多反映现实,可谓“为人生而艺术”,这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A.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柳 树
契诃夫
这老磨坊早该倒塌了,如果不是它倚靠着一棵粗大的老柳树的话。柳树很粗,两人合抱都围不拢。它那油亮亮的树叶落到屋顶上,落到堤坝上;下部的枝条垂进水里,耷拉在地面上。这树也老了,驼背了。它那佝偻的树干上有一个极难看的黑色大洞。你把手伸进树洞,你的手就会粘着黑糊糊的蜂蜜。一群野蜂会在你头上嗡嗡地叫,不住地螫你。
这柳树还支撑着另一个衰老不堪的人--老汉阿尔希普,他经常坐在柳树根上,从早到晚在钓鱼。他老了,驼背了,跟老柳树一样;他那没牙的嘴就像树洞。白天他钓鱼,夜里坐在树根上沉思。
大约三十年前的一个礼拜天,阿尔希普听到了铃铛声。一辆三套马的大车翻过山包,下了坡,眼看就要来到堤坝上。邮差睡着了。马车上了堤坝,不知为什么停住了。赶车人东张西望,神色慌张地开始行动起来,他扯下邮差脸上的布巾,挥起一把短柄链锤。邮差立时不动了。在他的浅色头发里,露出一个鲜红的伤口。赶车人跳下车,挥起臂膀,又给他一锤。不一会儿,阿尔希普听到近处有脚步声:赶车人从岸上下来,径直朝他这边奔来……他那晒黑的脸膛十分苍白,眼睛呆呆地不知看着什么地方。他浑身颤抖,跑到柳树跟前,也没有发现阿尔希普,就把邮包塞进了树洞,之后跑上堤坝跳上大车,而且让阿尔希普更为吃惊的是,赶车人朝自己的太阳穴猛地一击,并把血抹了一脸,这才抽打起马匹来。
“救命啊,出人命啦!”他大声叫喊。
他的呼喊引起了回声,很长时间里阿尔希普都听见这声“救命啊!”
大约过了六天,有人来磨坊调查。他们画了磨坊和堤坝的平面图,不知为什么还测量了河水的深度。一行人在柳树下吃了饭,又都坐车走了。在来人调查的时候,阿尔希普一直坐在磨坊的水车边,身子发抖,眼睛望着那个邮包。他看到里面有不少盖五个戳子的信封。他日夜望着这些戳子沉思,而柳树老婆婆白天不声不响,到了夜里就呜呜哭泣。“傻婆子!”阿尔希普倾听着柳树的哭泣暗想。一周后,阿尔希普已经带着邮包进了城。进城后他向人打听:
“这里的官府在哪儿?”
有人给他指点一幢黄房子,门口有一个条纹岗亭。他走进前厅,见到一位老爷,制服上的纽扣亮闪闪的。老爷吸着烟斗,正为什么事训斥看守人。阿尔希普走到老爷跟前,战战兢兢地讲起了老柳树旁发生的事。那长官接过邮包,解开细皮带,脸上白一阵又红一阵。
“我一会儿回来!”他说完就跑进办公室。在那里他被许多人团团围住……十分钟后,长官把邮包交给阿尔希普,对他说:
“你找错了地方,老伙计。你该到下街去,那里会告诉你怎么办,这里是地方金库,亲爱的朋友!你该去找警察局。”
阿尔希普接过邮包,走了出来。
“怎么邮包变轻了!”他思忖,“比原来少了一半!”
在下街,有人指给他另一幢黄房子,门口有两个岗亭。阿尔希普走进去。那里没有前厅,登上台阶就是办公室。老人走到一张桌子跟前,向几名文书讲了邮包的来历。那几个人夺了他手中的邮包,对着他大声嚷嚷。他们派人去找长官,来了一个胖胖的大胡子。他简单地问了几句,拿了邮包,进了另一个房间,把门插上了。
“钱在哪儿呢?”不一会儿,房间里传来说话声,“邮包是空的!去告诉那个老头子:他可以走了。要不把他抓起来!带他会见伊凡·马尔科维奇!不,算了,还是让他走吧!”
阿尔希普鞠了一躬,走了出来。一天后,那些鲫鱼和河鲈又看到他那把灰白胡子了……
深秋。阿尔希普依旧坐在河边钓鱼……
他的脸阴沉难看,就像那枯黄的柳树。当看到那个赶车人出现在身旁时,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赶车人没有发现他,径直来到柳树前,把手伸进树洞。一些湿漉漉、懒洋洋的蜜蜂爬了他一袖子。摸了一阵以后,他吓白了脸。过了一个钟头,他才到河边坐下,呆呆地望着水面。
“那东西在哪儿?”他问阿尔希普。
阿尔希普开头一声不吱,沉着脸躲开这个杀人凶手,但不久又可怜起他来了。
“我送交官府了!”他说,“不过,你这个蠢货别害怕……我告诉他们,那东西是我在柳树下拾到的……”
赶车人跳起来,一声吼叫,朝阿尔希普扑去。他把老汉打了一顿。打他的老脸,把他摔在地上,用脚踹他。打完之后,他却不离开老汉。他在磨坊里留下来,跟阿尔希普一起生活了。
白天他睡觉,不言不语,到了夜里就在堤坝上走来走去。春天到了,赶车人依旧不言不语,继续游荡。一天夜里,老汉走去找他。
“够啦,你这蠢货,别再闲逛了!”他说,“你走吧!”
“不行啊!”赶车人回答,“我倒是想走,可是腿痛,心也痛。”
阿尔希普扶起赶车人,把他带到城里。他把他领到下街,走进那问他上交邮包的办公室。赶车人跪倒在长官脚下,连连悔罪。大胡子一脸惊讶。
“你把什么罪名往自己头上安,傻瓜!”他说,“你是喝醉了?还是要我把你关进拘留所?这些恶棍都疯了!只会把事情搞乱……凶手没有找到--好,这就完了!你还想干什么?滚出去!”
当阿尔希普提到那只邮包时,大胡子哈哈大笑,那几个文书都露出吃惊的样子。看来他们的记性不好……这样,赶车人在下街赎罪不成,只好又回到柳树旁……
为了躲避良心的折磨,赶车人只好投水自尽,搅动了水面,水面上正漂着阿尔希普的浮标。
一八八三年四月九日(有删改)
【注释】①五个戳子的信封:指寄现金的挂号信件。
【小题1】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归纳老汉阿尔希普的人物形象特点。
【小题2】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
①他老了,驼背了,跟老柳树一样;他那没牙的嘴就像树洞。
②那长官接过邮包,解开细皮带,脸上白一阵又红一阵。
【小题3】小说以“柳树”为题,这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小题4】有评论说,喜剧和悲剧,讽刺和幽默的交叉构成了《柳树》的基础。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见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礼乐相须以为用
项阳
所谓礼乐,是指在国家、民族、群体、个人重要事件中与仪式相须为用的乐。《礼记·月令》云:“凡用乐必有礼,用礼则有不用乐者”,所谓“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周公制礼作乐拉开国家制度下礼制仪式用乐三千载之帷幕。中国礼制在三千年间以五礼样态实施,即吉嘉军宾凶,每类礼制有多层级的仪式形态,有些只能在国家最高仪式中使用,有些可以上下相通地用于各种层级,因不同礼制类型而形成多种用乐风格,让人们在仪式用乐中感受和体味崇高、庄重、肃穆、豪迈、缅怀、仁爱等多种情感,如此形成国家和民间具有体系化特色的礼乐形态。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礼仪用乐形态,中华文化为何将“礼乐文明”视为特色呢?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乐以审美、教育、娱乐、实用和社会多种功能,在仪式化乐的应用中使国人体味多种内涵。礼制仪式有多种类型、多种层级,与之相须为用的礼乐当然也有多类型、多层级、多种风格,如此构成礼乐形态的体系化。在仪式体系化用乐的礼乐观念下,历朝历代,当国家和社会走向稳定繁荣之时必定要建立自己的礼乐体系,诸如唐代开元盛世的礼乐体系即如此。
当代文化建设中要不要承继传统礼乐观念并构建新的礼乐体系呢?答案是肯定的。既然礼乐文明体系化存在是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淀的深层精神内涵,我们何以不将它发扬光大呢?
不可否认,传统礼乐文化中特别是某些高端仪式、仪轨的确过于繁琐,因此在建立中华礼乐文明新体系之时,应注意既体现民族特色又简洁明快;既要彰显国家意义,也考量民众多层次需求;既有高端“国乐”,亦要上下相通,在同一类型下分出层级,在不同类型下显现风格多样性。我们看到,国家在当下也有一些礼仪用乐,诸如颇具象征意义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用乐,人民大会堂前迎接来宾用乐以及在一些庄重场合奏唱国歌等等,这些是国家礼仪用乐的一些基本需求。
中华民族的礼乐观念是在数千年发展中动态形成的。当代文化建设中的国家礼制仪式用乐当然要体现时代风貌,在不同仪式中凸显民族特色,显现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借鉴多民族甚至是外来文化元素,诸如乐队组合等。把握吉嘉军宾凶礼制仪式用乐的特点,在多类型、多层次、多风格中展现中华民族礼仪用乐之风采,使参与者在其中体味与感知,从精神上得到洗礼。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属于当前建立中华礼乐文明新体系时注意点的一项是( )
A.当代文化建设中的国家礼乐文明新体系既要体现民族特色,又要提倡简洁明快。
B.既要彰显国家层面的意义,也要考量不同层面民众的多层次需求。
C.既要有高端“国乐”,也要上下相通,在同一类型下分出层级,在不同类型下显现风格多样性。
D.传统礼乐文化中的某些高端仪式、仪轨过于繁琐,这是不可否认的。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周公制礼作乐拉开国家制度下礼制仪式用乐三千载之帷幕,在三千年间中国礼制是以吉嘉军宾凶五礼样态实施的。
B.中国礼制中的每类礼制都有多层级的仪式形态,这些仪式都可以在国家和民间各种层级之间通用,从而让人们在仪式用乐中感受和体味崇高、庄重等多种情感。
C.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乐以审美、教育、娱乐、实用和社会多种功能,在仪式化乐的应用中能够使国人体味多种内涵,所以中华文化将“礼乐文明”视为特色。
D.因为礼制仪式有多种类型、多种层级,所以与之相须为用的礼乐当然也有多种类型、多种层级、多种风格,如此才能构成礼乐形态的体系化。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乐相须以为用,大礼必有仪式,仪式必须用乐,在仪式中礼与乐是一个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从古到今都是这样。
B.唐代开元盛世的礼乐体系就是在唐朝走向稳定繁荣之时为自己建立的礼乐体系。
C.礼乐文明体系化存在是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淀的深层精神内涵,所以,当代文化建设要将它发扬光大。
D.建立国家礼制仪式用乐体系,要体现时代风貌,要凸显民族特色,类型、层次、风格要多样化,使参与者从精神上得到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