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验 证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著    李冬梅 编译
有两个男人骑着一辆摩托车到乡下去,在城外的一个十字路口被一个警察拦住了。警察一脸严肃地问:“你们为什么不戴安全帽?你们不知道不戴安全帽有危险吗?一个安全帽可以承受五吨重的打击!”
警察给二人上了一堂交通安全教育课后,最后当然还是罚款了。
二人交了罚款,沮丧地骑上车继续往前走。他们到了村子,办完事,该往回返了。但他们回来时还得走来时那条路。怎么办呢?没有安全帽还得挨罚。可在这个小村里到哪儿去弄安全帽呢?  
突然,那个坐车的人想出了一个主意:“我包里有一个给我儿子买的篮球。要不咱们割成两半戴在头上吧,警察从远处肯定看不出来。”
二人立刻动手把那个篮球割开.戴在了头上,怕被风吹掉,又找了一根包装带系在了脖子上。但不管怎么看,篮球就是篮球,还是不太像安全帽。于是那个坐车的人又说了:“等我们经过警察那个岗亭的时候,你骑快点,免得让警察看出来。”
开摩托车的这个人如实照办。摩托车快到岗亭的时候,他猛地加快了车速,结果“帽子”一下子就被风吹跑了。这时,那个警察也手持警棍闻声从岗亭里走出来了,再次拦住了二人。二人来时交的罚款早已被他换了杯中物,现在他已经喝得醉眼朦胧。他看了二人一眼后,对开摩托车的这个人说:“你看,你的朋友都已经戴上安全帽了,这多好!这种安全帽足可以承受五吨重的打击!”说完,他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抡起警棍照着那顶“安全帽”啪地就是一下子!
戴“帽”人应声倒地。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警察这一人物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7: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孩儿面

梁晓声

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

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

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

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

问归还什么?

青年犹豫不语。

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而且他只我这么一个儿子。”

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

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

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

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22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多岁的劳改分子。

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

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枪……他们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

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

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物。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去喝酒……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扯”住。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

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

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那风起得好疾,好猛。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压顶砸下来。他还没来得及做出迅速的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

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吉。

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

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对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

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

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

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块砚的主人。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

友人夫妇,顿时肃然。

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

友人愧曰:“当然当然。”

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

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

青年回答:“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

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声。素享“孩儿面”之美誉。苏东坡曾赞“孩儿面”——‘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

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受。

友人说:“请稍候。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

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

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研罢,悬笔在手,似一时不知该写什么,侧目求援视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世人皆图币,君子古心来,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

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

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好一块“孩儿面”!好一位品性古朴未染的青年!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青年来京归还古砚,将古砚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藏布袋里,足见青年的小心谨慎和对古砚的无比珍视,因为他清楚这是一块非常值钱的古砚。
B.小说中“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我”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又适时地对“青年”流露出钦佩之情。
C.汪铭老先生当年冒险从熊口下抱出孩子,固然见出它见识不凡,但也说明他大胆冒失,所以才有了后来伐树的危险,差点丧失了性命。
D.小说注重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当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对视,嗫嚅而言,害怕青年此来会成为自己的负担。
E.小说结尾友人展纸挥毫,题字相赠,不仅产生突转的戏剧性效果,余韵悠长,而且更好地突现出人情美,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小题2】小说以“孩儿面”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林区青年这一形象时,主要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主要写青年来京归还古砚,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青年讲述一段往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墨西哥发现提及2012预言的玛雅文字新记录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1月29日消息,古玛雅人预言2012年将是世界末日,无论是考古学家还是普通公众都对这一预言予以极大关注。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的考古学家承认,他们发现了第二个提及2012年末日预言的古玛雅文字记录。这一记录是在科马卡科废墟发现的,刻在一块砖块上。
科马卡科是古玛雅人建造的砖结构寺庙之一。在此之前,考古学家只发现一件提及末日预言的古玛雅文物,即在墨西哥湾塔巴斯科的托土盖罗发现的一个刻着象形文字的石板。
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发言人阿托罗-门德兹表示,这个砖碎片很多年前就已经被人发现,一直在进行深入研究。这件文物一直保存在研究所,并未对外展出。在一些网上论坛,专家们对这个被称之为“科马卡科砖”的古玛雅人文字记录进行了讨论。
很多人仍旧怀疑科马卡科砖上的文字提到2012年12月21日或者12月23日是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玛雅铭文专家大卫- 斯图亚特表示:“一些人认为这是另一个提及2012年世界末日的文物,但我仍持怀疑态度。”砖块上的铭文记录了所谓的“历法圆”,这是日子和月份位置的一种组合,每52年重复一次。
砖块提及的日期为第13个Baktun末期。Baktun是一个大约394年的周期,13是一个重要数字,在玛雅人心目中拥有神圣地位。玛雅长计数历开始于公元前3114年,第13个Baktun大约结束于2012年12月21日。但斯图亚特表示,砖块上的日期同样与过去的一些类似日期相符。他说:“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这是古代的另一个日期,与古典时期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有关。实际上,砖块上的第三个象形文字似乎是动词 huli,意为他/她/它来了。与托土盖罗发现的石板不同,这个砖块上没有采用将来时的记述,更多的是讲述科马卡科的历史,而不是预言未来。”
托土盖罗石板和科马卡科砖上的文字可能是在1300年前刻上去的,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有隐含意义。托土盖罗石板提到了可能发生在2012年的事情,这些事情与玛雅人心中的神秘神灵——掌握着战争和创造的Bolon Yokte有关。石板上的腐蚀痕迹和一道裂缝导致一些象形文字几乎无法辨认,最后的一段已经遭腐蚀的象形文字似乎可以解读为“他将从天而降”。
科马卡科砖刻有文字的一面朝内并且上面涂以灰泥,说明不想被人看到。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一再表示2012年12月末将是世界末日或者将发生改变世界事件的传闻不过是西方人对古玛雅历法的一种曲解。他们一再重申西方的救世主想法歪曲了玛雅等古代文明的宇宙观。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古玛雅人将时间看成一系列圆圈,有规律地开始和结束,一个圆圈的结束并不代表任何末日灾难。
鉴于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有关2012年末日灾难的流言,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将于本周在墨西哥南部的帕伦克考古遗址举行圆桌会议,邀请60名研究玛雅的专家出席。他们将在会上为消除人们对玛雅长计数历中一个时代结束和另一个时代开始的种种疑虑而展开讨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考古学家还是普通民众都对玛雅人“2012世界末日”预言给予了巨大的关注,并且人们都相信这一预言的真实性,并且为之不断验证和探索。
B.不论是托土盖罗的象形文字石板,还是科马卡科废墟上的文字砖块,都出自墨西哥,所以墨西哥人在“古玛雅文明”以及“2012世界末日”研究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拥有最权威的研究成果。
C.科马卡科是墨西哥现存的最完好的古玛雅人砖结构寺庙,它出土的雕刻有古玛雅文字的砖块,为当代人研究玛雅预言和文明提供了帮助。
D.科马卡科废墟发现的砖块意义重大,它为我们研究玛雅文明提供了信息,但这不是研究玛雅文明的唯一。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国家历史研究人员承认他们已经发现科马卡科废墟砖块很多年了,之所以没有向世人公布,是因为其研究成果还不够成熟,还未获得有把握的结论。
B.关于玛雅人预言,人们莫衷一是,包括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大卫- 斯图亚特在内的很多人都支持“玛雅2012世界末日”的预言。
C.大卫- 斯图亚特对科马卡科砖块上铭文所记录的“历法圆”是非常认同的,但同时他又提到砖块上记录的时间也可能与过去某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的日期有关。
D.斯图亚特表示:科马卡科砖块上提及的日期Baktun或许可以作为证明“世界末日论”的证据,但动词huli在暗示我们它讲述的是历史而非预言。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专家们认为,由于缺少研究资料,再加之学术思想的偏狭,西方学家对玛雅文明的研究存在着曲解。
B.依据石板上已几乎遭腐蚀的象形文字为“他将从天而降”的解读,我们可以判断,科马卡科砖块是在向我们讲述着一段历史往事,而不是在预言后世。
C.古玛雅人将时间看成有规律地开始和结束的一系列圆圈的观点可以印证砖块提及的第13个Baktun大约结束于2012年12月21日。
D.在帕伦克举行的会议旨在对玛雅长计数历进科学论证,将会平息互联网上对有关2012年末日灾难的流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李白、杜甫那样的伟大诗人的出现,是有原因的。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尤其是《国风》)和战国时期楚国诗歌(尤其是屈原的《离骚》),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风格的诗歌传统的先河。后来,曹操父子的大力提倡,声韵调分析方法的引进,南北朝诗人在声韵格律上的讲究和艺术经验的积累等等,都为李白杜甫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李白和杜甫,都是站在前人搭好的台子上的诗歌巨人。

②李白杜甫生活的时代,由唐太宗奠定的文艺政策,是无比宽松的。诗人们写什么、怎么写,朝廷不加任何限制,没有任何要求。讥讽皇家奢靡、批评朝政、批判制度、揭露社会黑恶、鞭挞官吏贪婪,都不会惹祸上身。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众多皇帝后妃王公将相加入作诗者行列、诗歌是唐朝最重要的文艺娱乐样式等等文化环境因素,使得诗人能够成为当时社会耀眼的明星,给予他们必要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可以源源不断地转化为诗歌创作的动力。唐朝对外开放,外国商人、文化人云集长安,使得诗人们眼界开阔,心胸广大;价值观念多元化,审美理念国际化,这些又使得诗人们的作品更加大气隽永,传之久远。太平日久,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空前富足,“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这使得包括李白杜甫在内的唐代诗人少年时代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青年时代能到处游历,接受自然山水之美的熏陶,广交朋友,增长见识,切磋诗歌艺术,丰富内心精神世界。

③个人方面,杜甫学习诗歌的刻苦精神广为人知。有诗为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就是给许多人留下潇洒飘逸印象的李白,在诗歌艺术上,也是有远大志向、下过苦功夫的。从《古风》(其一)中可以略见一二:“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④当然,原因远不止这些,但是,李白杜甫只有两个。理论充其量只是产生李白杜甫的可能性,而不是产生李白杜甫的必然性。

⑤当今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数量是唐朝全盛时期的二十余倍,许多方面的条件(例如交通、旅游)远比唐朝要好,但仍然未能出现李白杜甫那样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超一流成就与地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家,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小题1】下列对于“李白杜甫那样的伟大诗人”在唐代出现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与《离骚》以来,历朝各代诗歌创作与理论的积累,都为李白杜甫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B.唐代文艺政策非常宽松,朝廷对诗人的创作,没有任何要求和限制,他们可以自由地 表达思想,批判现实,而不必担心惹祸上身。
C.诗赋既是唐代科举取士的依据,又是重要的文艺娱乐样式;诗人凭借写诗也可以成为耀眼的明星,从而产生巨大的创作动力。
D.个人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杜甫学习诗歌的刻苦精神是广为人知的,潇洒飘逸的李白,在诗歌艺术上也有远大志向,下过苦功夫。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杜甫继承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受到了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影响,就取得了远高于前人的艺术成就。
B.唐代的诗歌大气隽永,传之久远,这和唐朝对外开放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得益于诗人们眼界开阔,价值观念多元化,审美理念国际化。
C.许多唐人的诗句,反映出唐代社会太平日久、经济发展、生活富足的社会现实,这些为诗歌的发展与诗人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D.唐代诗人能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游历四方,接受自然山水之美的熏陶,能广交朋友,增长见识,切磋诗歌艺术,丰富内心的精神世界。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杜甫的诗歌创作取得巨大的成就,其中的原因可以从艺术积累、时代环境和个人努力等诸多方面来解释。
B.李白、杜甫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的,但这些原因充其量只是产生李白杜甫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
C.当今中国人口数量是唐朝全盛时期的二十余倍,交通、旅游等远比唐朝要好,应该说具备了出现杰出诗人的物质条件。
D.中国当今未能出现在文学史上有超一流成就与地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家,原因恐怕主要得从文学传统、政治环境等方面去寻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法令行则国治
①“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出自东汉王符《潜夫论》的《述赦》篇。王符是东汉后期有名的政论家,有《潜夫论》36篇存世,多为抨击时政之作。《述赦》篇为了论证“法令行则国治”的道理,举了一个鲜活的例子。东汉孝明帝时,荆州举茂才,明帝召对,问荆州有何异闻,茂才回答说,有剧贼九人,刺史太守屡屡捉拿不果。明帝追问得知,剧贼猖獗之处正是该茂才治下之郡,大为震怒:“贼发部中而不能擒,然材何以为茂?”于是将该茂才杖捶数百,免其官并严厉追责刺史太守。十天之内,剧贼伏诛。王符在最后说道:“擒灭盗贼,在于明法,不在数赦。”  
②中国有深远的法治历史与传统。崇尚以法治国的法家自不必说,即便是高扬仁义的儒家也不例外。孔子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是希望有适合的人把文王武王留下的良法善政予以执行和落实。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这是强调要把善政良法通过适合的制度与人员,执行出来,落实下去。荀子也说“有治人,无治法”,指出要获得适合的人员来实施法律。
③同一时代,在地球的另一端,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更明确地说:“所谓法治,首先意味着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执行和遵守,其次则意味着法律本身应当是制定良好的法律。”要把超越性的法治理念落实于具体的社会生活,首先,已经制定的法律要被执行,即“行法令”;其次,要努力获得更好的法律,即“定良法”。这是中西先哲的基本共识。
④法律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甚至在很多先哲看来,法律实施的重要性甚至排在制定良法之先。这看上去似乎不可思议,然而究其实却理所当然。因为,如果法律不能被实施,那么就算制定了最好的法律,最终还是会沦为一纸空文。相反,如果从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实施开始,让法律活在人民具体的日常生活中,一方面逐步树立法律的信用和权威,一方面逐渐培养人民守法的意识和习惯,就算法律存在某些不足,也可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正当程序加以修订完善。如果一定要获得真正的“良法”再予以实施的话,那么不仅美好的法治文明会变成海市蜃楼,国家也将危机重重。“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历史已经给出了经验和教训。
⑤战国时期,魏文侯任用吴起、李悝,改革内政,厉行法治,令出必行,使魏国很快强大起来,一时称雄列国。然而后世魏国君臣,虽继承文侯时代良法,却不能予以有效实行,于是魏国迅速由盛转衰。几乎与此同时,李悝一位名叫公孙鞅(商鞅)的学生,带着老师所写的《法经》奔赴秦国,以魏国改旧制行法令的经验为基础,帮助秦孝公改革政事。徙木为信,有功必赏,很快就树立了法律和政令的权威。秦国迅速强大,最终平定六国。六国都想统一天下,为何秦国成其大功?原因很多,但其中枢纽,无疑在于秦国对法律实施之重要性的一再强调和一贯坚持。
⑥问题在于,秦国既然靠令出必行而强大,那么秦朝为何二世而亡呢?这就涉及法治理念的第二个层面,也就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追求良法的问题了。所谓良法,虽然有一般性的理念原则,但具体历史生活中的“良法”,却不可一成不变,而是要随世损益,以应时需。秦法没有在新的时代满足新的历史需求,反而以举国之力将其强行推行到六国各地,最终引发了激烈反抗,导致秦朝二世而亡。故而秦国之兴,兴于“行法令”;秦朝之亡,亡于其所行之法不再是适合时代需求的“良法”,而是成了阻碍历史进步的落后之法。
⑦以史为鉴,在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更加适合时代需要之“良法”的追求。这样的良法,一定会因扎根于优秀民族文化传统,顺应历史潮流,满足时代需要,活在人民中间,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2月22日,有删改)
【小题1】关于“法令行则国治”,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法令行则国治”是东汉王符在《潜夫论·述赦》篇中提出来的,王符认为,消除盗贼,只能靠严明法令,不能靠屡屡赦免。
B.中国法治传统源远流长,像孔子、孟子和荀子这些儒家圣贤认为法律必须由合适的人去执行落实,良法善政不会自动发生效力。
C.中西先哲一致认为,社会要长治久安,首先要求人们执行既定法律,其次要制定更好的法律,这两点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D.就算已经制定的法律不太完善,也要付诸实施,这样可以逐步树立起法律的信用和权威,逐渐培养起人们守法的意识和习惯。
【小题2】下列关于“行法令”和“定良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少先哲认为,实施法律比制定良法更重要,若法律不被实施,即便制定出最好的法律,最终也是一纸空文。
B.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大起来,这得益于他徙木为信,厉行法治,并非其老师李悝所著《法经》的功劳。
C.秦国兴亡的历史告诉我们:“行法令”贵在坚持,令出必行;“定良法”应该与时俱进,因地制宜。
D.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要追求良法。良法要适合时代需求,否则便是阻碍历史进步的落后之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用较长篇幅写东汉孝明帝杖捶茂才的故事,交代了“法令行则国治”的出处,同时阐明了“法令行则国治”的道理。
B.第②段运用例证法,列举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圣贤的言论,明白透辟地论证了即便是儒家也强调“行法令”更重要的观点。
C.第⑤段借用魏国、秦国通过变法而兴衰成败的历史事实,正反对比,有力地证明了树立法令权威、坚持实施法律的重要作用。
D.第⑥段通过分析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揭示秦亡于强推落后之法的历史教训,论证“良法”要“随世损益,以应时需”的观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20分)
欲笺心事
魏荣冰
在我的书柜里,保存着厚厚一摞书信,静静躺在那儿,尘封已久,几未开启,宛如一份珍稀标本,盈握在时光之手,成为流年幽暗甬道中的一抹光斑,生命场域中的一段绝唱
写信,无疑是丰沛生命中最为柔婉的部分。当黄昏潮水般涌来,夜风在窗棂上低吟,一个人独处静室,拧开灯盏,柔和的光芒漂白四壁,临窗展笺,凝神挥毫,在笔尖和纸张轻轻地摩擦中,内心深处那些酽酽的情思,举凡对父母的牵挂,对子女的关爱,对亲友的问候,对恋人的思慕,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高山流水,叮咚回响。平素尘世喧嚣中深埋心底的情愫,因了心理的松弛和山水的阻隔,在内心独白的角色暗示中,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化作殷殷慰藉,谆谆叮咛,拳拳问候,缕缕情丝。一个个美丽的字符,如一只只精灵的蝴蝶,在洁白的信笺上轻飏曼舞;如一枚枚娇嫩的花瓣,在旷远的心空中芳香满径;如一颗颗溜圆的石子,在情感的湖泊里激起层层涟漪
在历史长河中,书信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情达意手段,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书信文化和别具一格的书信美学。仅在名字上就有尺牍、尺素、尺翰、尺简、雁书、鸾笺、鱼书、鱼函、书柬等等称谓,不一而足。在书信往来中,形成了置邮传命、鱼书尺素、雁足系帛、青鸟传信、红叶传书等文化典故,每一个典故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动人的传奇故事,沉淀着一段深厚的纯真情感。中外历史上那些著名的书信,或孤篇卓立,或皇皇巨册,皆以一种经典的力量,穿越苍茫的历史时空,深深植入人们的情感记忆。
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电话、短信、微信、E-mail、QQ、MSN,这些新兴的交流媒介和载体,似乎在一夜之间风靡全球,解构了传统书信的运作机制,消弥了情感交流的时空距离,彻底颠覆了传统书信生成的文化机杼和审美心理,传统书信将要退出历史舞台。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中,原本神圣的人类情感,就像流水线一样被生产、复制和传输,像一张废纸被扔在空中,短暂,易逝,速朽。技术革命带来的这种快捷交流方式,固然契合了现代人紧张的生活节奏和直白的心理需求,但一如时代的喧嚣与浮躁,它进一步压榨和剥夺了我们内心的最后一片精神高地,让漂泊的心灵无所归依。
传统书信具有私秘和唯一的性质,一封书信往往只写给一个特别的对象,那些萦绕在字里行间的低回声音,是携带独特嗓音的告白、吟哦、呢喃和倾诉。句斟字酌地写好之后,再三犹疑地装入信封,郑重其事地写上名字,然后贴上邮票,投入邮箱,一封书信便开始了千山万水的旅行。由于时空的迟滞、延缓和阻隔,写信的人和收信的人,在不同的时空里,焦急地盼望,无助地等待,充斥内心的忐忑,极度的喜悲,无尽的思念,在内心纵横纠葛,绕肠千结,欲说还休。当颤抖着双手打开那寄自苍茫山水间的来信,置身于一个高度私人化的空间,在那封面上熟悉或者陌生的笔迹的指引下,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将那一页页纸笺放在面前,迫不及待地读下去,简直就是进入了一种宗教仪式,用心品味文字间游走的缠绵情思,用双手摩挲发黄的纸页,搜寻行间若隐若现的斑斑泪痕,感觉纸页中携带的那人的体温和气息,闭眼遐思,恍惚之间那些熟悉的容颜和深情的告白,便从纸上走到眼前。
今天的时代,就像大海一次次的涨潮,似乎要将海滩上的一切席卷而去。在这可怕的惯性中,经典书信或许已成为远去时代一声渺茫的叹息。当代学者赵勇睿智而忧伤地指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很可能会长久地生活在这样一种高度敞开同时也高度禁闭的世界里:敞开的是    ,禁闭的是     。”
在这万籁俱寂的夜晚,你是否会像我一样,打开如豆的灯光,铺开一方素笺,沏一杯清茶,醮一管浓墨,在心香袅袅的庄严氛围里,给一个在乎你的人或者你在乎的人,写一封久违的书信?
(选自《2013年中国精美散文选》,有删节)
【小题1】请解说第一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光斑:
(2)绝唱:
【小题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5分)
【小题3】在第6段的横线里填入恰当的文字。(2分)
【小题4】简要分析第5段写与“传统书信”有关内容的用意。(5分)
【小题5】对最后一段文章提出的问题,请说出你的答案,并阐述理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