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20分)
欲笺心事
魏荣冰
在我的书柜里,保存着厚厚一摞书信,静静躺在那儿,尘封已久,几未开启,宛如一份珍稀标本,盈握在时光之手,成为流年幽暗甬道中的一抹光斑,生命场域中的一段绝唱
写信,无疑是丰沛生命中最为柔婉的部分。当黄昏潮水般涌来,夜风在窗棂上低吟,一个人独处静室,拧开灯盏,柔和的光芒漂白四壁,临窗展笺,凝神挥毫,在笔尖和纸张轻轻地摩擦中,内心深处那些酽酽的情思,举凡对父母的牵挂,对子女的关爱,对亲友的问候,对恋人的思慕,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高山流水,叮咚回响。平素尘世喧嚣中深埋心底的情愫,因了心理的松弛和山水的阻隔,在内心独白的角色暗示中,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化作殷殷慰藉,谆谆叮咛,拳拳问候,缕缕情丝。一个个美丽的字符,如一只只精灵的蝴蝶,在洁白的信笺上轻飏曼舞;如一枚枚娇嫩的花瓣,在旷远的心空中芳香满径;如一颗颗溜圆的石子,在情感的湖泊里激起层层涟漪
在历史长河中,书信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情达意手段,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书信文化和别具一格的书信美学。仅在名字上就有尺牍、尺素、尺翰、尺简、雁书、鸾笺、鱼书、鱼函、书柬等等称谓,不一而足。在书信往来中,形成了置邮传命、鱼书尺素、雁足系帛、青鸟传信、红叶传书等文化典故,每一个典故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动人的传奇故事,沉淀着一段深厚的纯真情感。中外历史上那些著名的书信,或孤篇卓立,或皇皇巨册,皆以一种经典的力量,穿越苍茫的历史时空,深深植入人们的情感记忆。
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电话、短信、微信、E-mail、QQ、MSN,这些新兴的交流媒介和载体,似乎在一夜之间风靡全球,解构了传统书信的运作机制,消弥了情感交流的时空距离,彻底颠覆了传统书信生成的文化机杼和审美心理,传统书信将要退出历史舞台。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中,原本神圣的人类情感,就像流水线一样被生产、复制和传输,像一张废纸被扔在空中,短暂,易逝,速朽。技术革命带来的这种快捷交流方式,固然契合了现代人紧张的生活节奏和直白的心理需求,但一如时代的喧嚣与浮躁,它进一步压榨和剥夺了我们内心的最后一片精神高地,让漂泊的心灵无所归依。
传统书信具有私秘和唯一的性质,一封书信往往只写给一个特别的对象,那些萦绕在字里行间的低回声音,是携带独特嗓音的告白、吟哦、呢喃和倾诉。句斟字酌地写好之后,再三犹疑地装入信封,郑重其事地写上名字,然后贴上邮票,投入邮箱,一封书信便开始了千山万水的旅行。由于时空的迟滞、延缓和阻隔,写信的人和收信的人,在不同的时空里,焦急地盼望,无助地等待,充斥内心的忐忑,极度的喜悲,无尽的思念,在内心纵横纠葛,绕肠千结,欲说还休。当颤抖着双手打开那寄自苍茫山水间的来信,置身于一个高度私人化的空间,在那封面上熟悉或者陌生的笔迹的指引下,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将那一页页纸笺放在面前,迫不及待地读下去,简直就是进入了一种宗教仪式,用心品味文字间游走的缠绵情思,用双手摩挲发黄的纸页,搜寻行间若隐若现的斑斑泪痕,感觉纸页中携带的那人的体温和气息,闭眼遐思,恍惚之间那些熟悉的容颜和深情的告白,便从纸上走到眼前。
今天的时代,就像大海一次次的涨潮,似乎要将海滩上的一切席卷而去。在这可怕的惯性中,经典书信或许已成为远去时代一声渺茫的叹息。当代学者赵勇睿智而忧伤地指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很可能会长久地生活在这样一种高度敞开同时也高度禁闭的世界里:敞开的是    ,禁闭的是     。”
在这万籁俱寂的夜晚,你是否会像我一样,打开如豆的灯光,铺开一方素笺,沏一杯清茶,醮一管浓墨,在心香袅袅的庄严氛围里,给一个在乎你的人或者你在乎的人,写一封久违的书信?
(选自《2013年中国精美散文选》,有删节)
【小题1】请解说第一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光斑:
(2)绝唱:
【小题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5分)
【小题3】在第6段的横线里填入恰当的文字。(2分)
【小题4】简要分析第5段写与“传统书信”有关内容的用意。(5分)
【小题5】对最后一段文章提出的问题,请说出你的答案,并阐述理由。(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04 09:23: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罗曼·罗兰

徐志摩

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趴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③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④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22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⑤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12部长篇剧本,3部最著名的传记,10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
B.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
C.第④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
【小题2】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请结合原文第②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题3】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擅于到来的人和擅于离别的人

李娟

我最擅于离别,而我妈最擅于到来。

我妈是擅于到来的人。她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总是伴随着坏天气和无数行李。她冒雪而来,背后背一个大包,左右肩膀各挎一个大包,双手还各拎一只大包。像是一个被各种包劫持的人。一见面,顾不上别的,她先从所有包的绑架中拼命脱身。气儿还没喘匀,就催着我和她去拿剩下的东西。我跟着她走到楼下,看到单元门外还有两倍之多的行李。

我妈为我带来的东西五花八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两根长棍。

准确地说,应该是两棵小松树的树干。笔直细长,粗的一端比网球略粗,细的一端比乒乓球略细。大约三米多长……难以想象她是怎么把这两根树干带上班车的。

要知道,在当时,所有的班车都不允许在车顶上装货了。放进下面的行李仓?也不可能。放到坐椅中的过道里?更不可能。况且她还倒了三趟车。总之这是千古之谜。

她把这两根树干挂在我的阳台上方,让我晾衣服。她骄傲地说:“看!细吧?看!长吧?又长又细又直!我找了好久才找到这么好的木头!真是很少能见到这么好的,又长又细又直!.……”——于是就给我带到阿勒泰了。

是的,她扛着这两根三米长的树干及一大堆行李,倒了三趟车。没有候车室,没有火炉。她在省道线或国道线的路口等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她守着她的行李站在茫茫风雪之中。不知车仕么时候来,也不知车会不会来。

头一天,她也在同一个路口等了半天,又冷又饿,最后却被路过的老乡告之班车坏了,要停运一天……但第二天她仍站在老地方等待,心怀一线希望。

世界上最强烈的希望就是“一线希望”。

后来车来了。司机在白茫茫天地间顶着无边无际的风雪前行,突然看到前方路口的冰雪间有一大团黑乎乎的事物。据他的经验,应该有三到五个人在那里等车。可是走到近前,却发现只有一个人和三到五个人的行李。

总之,她不辞辛苦给我带来了两根树干—一它们又长又直又匀称,最难得的是,居然还那么细。

她觉得这么好的东西完全能配得上城里人,却没想到城里人随便牵根铁丝就能晾衣服。

后来我搬家了。那两根木头实在没法带走,便留给了房东。不知为什么,当时一点也不觉得可惜。又过去了好几年,搬了好几次家,最后打算辞职。我妈说:“你要是离开阿勒泰的话,一定记得把我的木头带回来。”.….到那时,才突然间感到愧疚。

我告诉她早就没了。她伤心地说:“那么好的木头!那么直,那么长,关键是还那么细!你怎么舍得扔了!”却丝毫不提当年把它们带到阿勒泰的艰辛。

那是2003年左右,我在阿勒泰上班,同时照料不能自理的外婆。工资六百块,两百块钱交房租费,两百块钱存到冬天交暖气费,剩下两百块钱是生活费。也就是说,日子过得相当紧巴。

我妈第一次来阿勒泰时,一进到我的出租屋,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房间的30瓦灯泡拧下来,统统换成她带来的15瓦的。第二件事是帮我灭蟑螂。那时我不敢杀生,后果便是整幢楼的邻居都跟着遭殃。我妈烧了满满一壶开水,往暖气片后面猛浇。黑压压的蜂螂爆炸一般四面逃窜,更多的被沸水冲得满地都是。

接下来的行程内容是逛街。乡下人难得进一次城,她列了长长的清单。然而什么都嫌贵。最后只买了些蔬菜。菜哪儿没卖的?但是阿勒泰的菜比富蕴县的便宜。还买了几株带根的花苗。天寒地冻的,她担心中途倒车的时候花苗被冻坏,便将它们小心地塞进一个暖瓶里,轻轻旋上盖子。

她每次来阿勒泰顶多呆一天。一天之内,她能干完十天的事情。每次她走后,好像家里撤走了一支部队。

走之前,她把她买的宝贝花慷慨地分了我一支。我家没有花盆,她拾回一只塑料油桶,剪开桶口,洗得干干净净。又不知从哪儿挖了点土,把花种进去,放在我的窗台上。因为油壶是透明的,她担心阳光直晒下土太烫了,对根不好,特意用我的一本书挡着。

她走后,只有这盆花和花背后的那本书见证了她曾到来。

而我,我最擅长离别。迄今为止,我圆满完成过各种各样的离别。

我送我妈离开,在客运站帮她买票,又帮她把行李放进班车的行李厢,并上车帮她找到座位。

最后的时间里,我俩一时无话可说,一同等待发车时间的到来。

那时,我想起来很久很久以前的另一场离别。旧时的伤心与无奈突然深刻涌上心头。我好想开口提起那件事,我强烈渴望得知她当时的感受。却无论如何都说不出一句话来。此时此刻,彼此间突然无比陌生。甚至微微尴尬。

我又想,人是被时间磨损的吗?……不是的。人是被各种各样的离别磨损的。

这时,车发动了。我赶紧下车,又绕到车窗下冲她挥手。就这样,又一场离别圆满结束了。最后的仪式是我目送这辆平凡的大巴车带走她。然而,车刚驶出客运站就停了下来。高峰期堵车。最后的仪式迟迟不能结束。我一直看着这辆车。我好恨它的平凡。我看着它停了好久好久。有好几次强烈渴望走上前去,走到我妈窗下,踮起脚敲打车窗,让她看到我,然后和她再重新离别一次。

但终于没有。

【小题1】结合文本,概括母亲的形象。
【小题2】文中多次提及“树干”,试分析“树干”在文中的主要作用。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小题4】文章主要篇幅写母亲,为什么要以“擅于到来的人和擅于离别的人”为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我只想抱一抱小时候的我
朱德庸
⑴我小时候一直很不快乐,非常非常不快乐。小时候我觉得世界不是我的,但我又跑不掉。不管是我有没有能力跑、懂不懂得跑,我都会卡在里面。
⑵我对外面的世界没办法、没能力,只能回到我的世界。我的世界里,一个是画画,一个是虫子。只有在虫子面前,我最自在。我不用在它们面前自卑,我和虫子是平等的。
⑶我看人,像看虫子。大学时,我请同学吃火锅,一边吃,一边放音乐,音乐快了,筷子也快,我就很乐。但我不喜欢人,很难参与人,人一多,我就不是我自己。我像一只海豚,放出一个信号,又弹回来,没有回应——我和世界的交流是单向的。
⑷你想,一个小孩,太小了,不知道怎么回事,一切事情告诉你,你是一个很蠢很蠢的小孩,我很自卑。直到去年,我53岁,我终于知道我是亚斯伯格症(即自闭症)患者。那一刻,我原谅了自己。
⑸亚斯伯格症是遗传的,我爸爸可能也有。
⑹知道亚斯伯格症后,我和爸爸的关系清晰起来。他从没像一个父亲一样向我传授人际间的规则,也不会跟小孩坐下来,递给你一杯酒。他永远安安静静。周日、放假,他没有应酬,待在我家的院子里,修所有的东西。拖鞋坏了他修,伞坏了他修,因此我妈妈一直骂,我们家什么新东西都不能买。
⑺他从没对我说过“你这个笨猪”,也没有逼迫我做任何事情。①他离开之后我想,他是透过亚斯伯格症爱我的。
⑻我妈妈却善于用一种使小孩内疚的方式教育我。大年初四早晨我跟我妈说:“我明天要搬出去了。”我妈一听:“什么?”咚咚咚从客厅走到后面厨房,我听她跟我爸说:“他说,他明天就要搬出去了,你赶快去劝劝他!”爸爸就走到客厅跟我说,你是真的要搬出去吗?我说,对呀。我爸说,好。我就听到我妈在后面生气:“我不是叫你劝他吗?”所以我住了29年的家,我只跟他们说一声我就搬出去了。我结婚完全没有征求他们的意见。这就是患亚斯伯格症的好处。
⑼结婚搬走后,常常很不安。打电话没人接,我立刻坐三个多小时公交车回去看他们,其实他们是去打麻将了。我妈妈让我总在内疚中。
⑽我会画漫画,因为小时候受到的歧视,让我看清世界的假象。妈妈对小孩的爱可能是有条件的,而亲戚对待你的方式就是社会对待你的方式,非常现实。
⑾小时候我说话结巴,别人讲一句话30秒,我讲三分钟。老实说,不管亚斯伯格症多不好,至少它取代了蠢。②如果有时光机器让我回到小时候,我只想抱一抱小时候的我,我只想抱一抱他。
⑿如果有一天我变成大人,我可能就不会画画了。
⒀昨天晚上,我想了很久,我发觉我没有用漫画捍卫什么。其实我觉得我唯一在捍卫的是我的小时候。我小时候的状态,是真实。
⒁我从来不是个称职的爸爸。我儿子小的时候,我一天到晚把他弄哭。我从来不让他。在我的意识里,坐下去开始玩就是两个小孩的战争。我不但不让他,还吓他。
⒂有一次他哭着去找妈妈,我太太告诉他,其实你爸爸身体里住着一个比你还小的小孩。他那以后就没哭过,他说爸爸我让着你,因为你比我小。我儿子到现在都常常让我。他今年22岁,已经变成大人了。我好像没有变化。
⒃对别人来说,想象的世界可能只有他真的闲得没事干才会偶尔去一下。真实世界占他百分之九十的人生。我刚好相反,我花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把我的世界弄得丰富有层次。然后我就待在里面,待够了才出来应付一下外面。
⒄这个世界我是可以带着走的。我从台北到北京,我带着它走。我在飞机上,眼睛一闭就可以进去。我在里面可以跟猫狗说话,我可以跟已经失去的东西和失去的人重新碰面,碰到面,我们可以对话,我们可以一起做一些事情,一起走过一条街。
⒅所以,外面的世界只是我肉体生存的世界而已。
(有删改)
【小题1】简要概括以作者为典型代表的亚斯伯格症患者的性格特点。
【小题2】作者着力叙述写父亲、“我”、儿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小题3】体会文章两处划线句的内涵。
【小题4】说说你对文题“我只想抱一抱小时候的我”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水

彭学明

①流水像一个亦歌亦舞的诗人,以青山为题,以音乐为伴,写一首一泻千里的长诗。

②山谷的两岸危崖峭壁,崖壁的树木郁郁葱葱,坡上的花朵竞相绽放。披红戴绿的流水,犹如一支出嫁的唢呐,踩着宫商角徵羽,一段一段地道白,一程一程地数板,把两岸景物唱得斑斓绚丽。花鼓戏的韵律、黄梅戏的节奏、河南梆子的念词,厚实的秦腔秦调,在大地上高高低低,深深浅浅,信天漫游,这些水底跑动的音乐,常在寂静的山谷“哗哗”呼啸,清澈的歌声和灵动的音符,成群结队地爬上石壁,挂在树梢。

③莺飞草长时节,一河河的新绿,似一匹扯不断的丝绸,典雅素丽,散溢着胭脂的芬芳。这水太嫩太绿了,轻轻一碰,都会碰破一层皮儿,咝咝有声;这绿太韧太粘了,随手一搅,都没法让绿失去本真、四处散裂,相反;那绿会因我们长久的凝视而闪闪四射,生出一圈圈的绿晕,碧波荡漾——整个世界都在绿水里漂洗过似的。

④循着流水,我们看到流水盛满了桃花和柳条,打马过庄。碰到有炊烟的地方,流水打一个结才走;碰到有果实的地方,流水也打一个结才走。流水,真似一个多情善感的旅人!它恋山,山是它坚强厚实的胸膛;它恋树,树是它灵巧修长的手指;它恋草,草是它飘逸秀美的长发;它恋村,村是它安居乐业的家园。那些村子与花朵往往就在流水最美的地方绽放着,饭香与落花,飘逸在河床。

⑤剥开一座又一座青山,流水的肩头落满四季景色,承载风雨雪霜。雨,让一春的雷声满河打滚。你看桃花汛龙船水还有其他的一场场大水,都听命于雷雨。雨一夜长大,长成一条小溪,小溪笑个不停;长成一条大河,大河唱个不停;长成一片海洋,海洋吼过不停。

⑥水井、湖泊、瀑布、深潭,亦是流水的家族与子孙,隔山而居,相肩而行。五音不全的歌手们如青蛙、蟋蟀在流水的唇边跳跃着,歌声撩拨着听众的心。鱼是流水最负盛名的舞蹈演员,飞翔的舞蹈,带动水乡民情;鱼结成群,队形自由多变,像一梭子扫来扫去的子弹,冲击我们的目光。蓄谋已久的鱼竿,就在这里纷纷下饵,长一竿短一竿,诱惑单纯的演员们。跳舞的鱼们被勾引上钩,满街的鱼香,在空中独行。

⑦那些船,是一只只远行的鞋子,在流水上面来来回回地跑了多年龙套,此刻歇息了;桨,是一支推窗作画的笔,在水中入墨,水中切题,把一河水乡描得温情丛生。每当夜幕降临,流水上面就睡满了月光和渔火,睡满了涛声与船影。

⑧顺着流水,楚国的三间大夫涉水而来,身姿挺拔,须发飘飞,一袭长衫,满目苦泪。求索,碰壁,再求索,再碰壁——金质的思想与水质的灵魂,让他与世俗格格不入。在一个雷电风雨交加的时刻,他把清白的良心投入清澈的流水,以死做一次不朽的抗争。从此,看到清波流水,总让人想起《楚辞》、《离骚》,想起端午和龙船,和那颗倔强沉浮、永不屈服的心。

⑨流水是水,流水是书,流水是岁月,流水是粮食。现在,这粒粮食正身被藤萝,脚蹬水草,从某一个早晨或黄昏开始,爬上一架架筒车,越过一道道田埂,去喂养一丘丘稻田和一口口池塘,喂养稻田里的谷物、池撞里的蛙声;然后,它得穿过一推推轰鸣的机器,在一个个小管里匍匐前进,去洗涤城市的街道、门楼,擦净城市人的身体和灵魂。

⑩流水本身就是一条条月光映照下的谚语及真理。“水涨船高”“水滴石穿”“水到渠成”“日月如水”“流水不腐”等能言的骨髓都横卧在水面上,从古代流到近代,从近代流到现代,从现代流到将来,智慧的光芒,照耀一代又一代人。

⑩无论涉水而过,还是隔水而居,我们都割不开流水的莫逆亲情。让我们热爱流水,珍惜流水,让流水的光华,世世代代,与人相伴。

②听,流水的歌声,正从我们面前奔跑而过……

(选自《2018中国年度精短散文》)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将流水比作“一支出嫁的唢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两岸植物因流水滋润而生机勃勃的景象。
B.第⑥段以“蓄谋已久的鱼竿”“诱惑单纯的演员们”,来表达作者对钓鱼人的不满和对鱼儿的怜惜。
C.作者由流水联想到投身于汨罗江的屈原及其作品,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厚实了流水的文化内涵。
D.文章以“流水的歌声,正从我们面前奔跑过……”结尾,进一步突出了流水永不停歇的“诗意人生”。
【小题2】请赏析第9段中画线的语句。
【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流水的莫逆亲情”的具体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藏在草间
乡村是藏在草里的。是啊,没有草的乡村是什么乡村?不管我从外回来,是在什么时候,也不管时令节气,一踏到木镇的泥土,鼻翼里呼吸的味道就是草的味。那种清芬令鼻翼发痒,你喷嚏的滑稽就是草香逗你的结果。
黄昏牛羊回圈,你看到他们的毛发上火皱褶里,不是草籽,就是苍耳子那种带刺的颗粒。草是不用播种的,有时席地坐在满是草的田埂上,随手抓一根草,用它剔牙,或者就拿在手里,用眼睛瞄,看汁液一点点渗出.那是草提炼的雨水的留存,还是他们自己的血液和灵魂?人的心血来潮对草不是好事,他们受到伤害,但农人和他们的关系一直复杂。草们要做牛羊的饲料,草们要做房屋的顶盖。但他们与农人亲昵,父亲长说:老百姓和草一个姓,叫草民。
如果说草的生长使乡村有了些诗意,那也是乡村自己不了解的。因为自己了解自己是困难的。草是修饰乡村和庄稼的,也许庄稼太实用,人们对庄稼多的是感恩,是庄稼养活了一个生命,又一个生命。草也养活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比如牛,比如羊,这又是低一个档次的,因这,草在乡村也是低眉顺眼,不声不张.即使春天,那些草尖从土里探出脑壳,也是怯怯的,你凑近了,草尖就接近于乌有,草色只可遥看,距离产生美感。但是一场雨后,你到了地里,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草是那样的热烈,满地的青,是不是草尖和草籽都张开了小嘴,那些封闭了一冻的小生灵们,仿佛与节气与雨水有过契约击过掌,他们在雨水的搀扶下,都站立了。
我曾思索过父亲对草的情感,也许深层就是对土地和庄稼的情感,父亲苍老如残照,脸与手粗糙的像龟裂的枣树的干,黑糊、扭曲,骨节粗大如枣树的树瘤。他的肩上四季有一个杞柳编的粪箕子,那里总是一些草或者干柴,用来喂养生灵或烧火。他中风后恢复得不是十分理想,他开始下地干活,我们那里叫蓐草,他步履蹒跚,木手指不能灵活转动.他最后还是没有把自己的一亩地交出去,他说,这地就是一个根,空闲的时候到地里走一走,听听庄稼的拔节,即使不干活,蹲在地头弯腰拽几把草,也比坐在床上好.我知道这一亩地对父亲来说,七分种草三分种庄稼,那是给自己,给鸟儿给牛羊留的口粮,父亲算的很清晰,一年到头,该给自己多少庄家,剩余的也不能亏待。秋季我回木镇的时候,发现父亲背着一粪箕子草,手里拄着木棍,后面是母亲,她给父亲拿着衣服,一对老夫妇走在远处开始升起的炊烟里,秋深了,父亲的头发也被节气赶白了,腰也被节气赶弯了,牙齿也被节气赶掉了,像霜降到来,草们一下就咽气了,这由不得你自己,该走的就要走,没有商量,也没有挪移。
但我知道父亲对草的感情,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在饥饿的生产队时代,我随着父亲在离河坡不远的地方看生产队刚刨出的地瓜,我把羊放在河坡.远处是割掉头的谷子地,秸秆如哨兵呆立,还有一个用草扎的草人,头戴一顶破草帽,木棍的手里捏着一块红布,色褪得发白,那是吓唬鸟雀的,如今历史使命完成,就孤零零地呆在田野,没有了躁动,也没有了喧闹,等霜降把他的头染白,然后等明年重来值班。父亲卷了纸烟,用牙龈处的残留的饭渣粘好卷烟的开口,闭着眼,划了火柴,猛地吸了一口,好象疲倦的土地一样,开始享受收成后的安逸.蓦地,父亲拍拍我的肩,把卷烟放在我手里,悄悄地说:吸一口.我诧异地望着父亲,父亲诡秘地笑笑,指指草人。我也笑起来,把卷烟拿起,跑到谷子地,把卷烟放在草人的口里。
在我的印象里,春天的草抓在手里有点绒毛的感觉;到了秋天的老草,在抓在手里,就感到扎手,草像长骨头。我看见,在菜园,春风吹绿了父亲用树枝缠绕的那些篱笆,草开始踮脚遥望秋天的岁月;而秋天来后,那些草开始在风中,东倒西斜,再也挺不直.那草都斜向有许多坟茔的木镇的坟地.木镇有许多家族的坟茔,在阳间,大家聚族而居,死后也叔叔大爷爷爷奶奶的辈分不乱.但草是一视同仁,该绿的时候绿,该黄的时候黄,每年的清明,后人把草芽拔去,七月十五把开始结籽的老草拔去。如过衰草覆盖了整个坟茔,那就是这家的人最后没有抗拒过草,不能在土地上繁衍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谁比谁久远?只有土地知道。人走了,有时在地上堆一土,草也许笑话呢,那土最终被草统属,我听到了草在草间的咯咯坏笑,毕竟笑在最后的是它们啊。
(选自《散文》,有删改)
【小题1】作者说,农人与草的关系一直很复杂,请结合文本概括草与农人的关系。
【小题2】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草在乡村也是低眉顺眼,不声不张。即使春天,那些草尖从土里探出脑壳,也是怯怯的,你凑近了,草尖就接近于乌有,草色只可遥看,距离产生美感。
【小题3】文章写草,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写父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藏在草间”作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