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怀旧的成本
韩少功
①房子已建好了,有两层楼,七八间房,一个大凉台,地处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上。由于我鞭长莫及无法经常到场监工,停停打打的施工便耗了一年多时间。房子盖成了一个红砖房,也成了我莫大的遗憾。
②在我的记忆中,以前这里的民宅大都是吊脚楼依山势半坐半悬,有节地、省工、避潮等诸多好处。墙体多是石块或青砖组成,十分清润和幽凉。青砖在这里又名“烟砖”,是在柴窑里用烟“呛”出来的,永远保留青烟的颜色。可以推想,中国古代以木柴为烧砖的主要燃料,青砖便成了秦代的颜色,汉代的颜色,唐宋的颜色,明清的颜色。这种颜色甚至锁定了后人的意趣,预制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似乎只有青砖的背景之下,竹桌竹椅才是协调的,瓷壶瓷盅才是合适的,一册诗词或一部经传才有着有落,有根有底,与墙体得以神投气合。
③青砖是一种建筑象形文字,是一张张古代的水墨邮票,能把七零八落的记忆不断送达今天。
④大概两年多以前,老李在长途电话里告知:青砖已经烧好了,买来了,你要不要来看看?这位老李是我插队时的一个农友,受托操办我的建房事宜。我接到电话以后抓住一个春节假,兴冲冲飞驰湖南,前往工地看货,一看竟大失所望.他说的青砖倒是青的砖,但没有几块算得上方正,一经运输途中的碰撞,不是缺边,就是损角,成了圆乎乎的渣团。看来窑温也不到位,很多砖一捏就出粉,就算是拿来盖猪圈恐怕也不牢靠。而且砖色深浅驳杂,是杂交母猪生出了一窝五花仔。
⑤老李看出了我的失望,惭愧自己的大意,很不好意思地说,烧制膏砖的老窑都废了,熟悉老一套的窑匠死的死了,老的老了,工艺已经失传。他买的这窝五花仔,还是在邻县费尽了口舌才请窑匠特地烧出来的。
⑥老工艺就无人传承么?
⑦他说,现在盖房子都用机制红砖,图的是价格便宜,质量稳定,生产速度快。红砖已经占据了全部市场,凭老工艺自然赚不到饭钱。
⑧我说,那就退货吧。
⑨他更急了,说退货肯定不行,因为发货时已经交了钱,人家吃到肚里的钱还肯吐出来?
⑩建房一开局就这样砸了锅,几万块砖钱在冒牌窑匠那里打了水漂。
11我记得城里有些人盖房倒是在采用青砖,打电话去问,才知道那已经不是什么建筑用料,而是装饰用料,撇下运输费用不说,光是砖价本身已经让人倒抽一口冷气。我这才知道,怀旧是需要成本的,一旦成本高涨,传统就成了富人的专利。
12我曾经在一个座谈会上说过:所谓人性,既包含情感也包含欲望。情感多与过去的事物相联,欲望多与未来的事物相联,因此情感大多是守旧,欲望大多是求新。比如一个人好色贪欢,很可能在无限春色里见异思迁——这就是欲望。但一个人思念母亲,决不会希望母亲频繁整容千变万化。即使母亲到手术台上变成个大美人,也纯属不可思议,因为那还是母亲吗?还能引起我们心中的记忆和心疼吗?——这就是情感.或者说,是人们对情感符号的恒定要求。
13这个时代变化太快,无法减速和刹车的经济狂潮正铲除一切旧物,包括旧的礼仪,旧的风气,旧的衣着,旧的饮食以及旧的表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使我们欲望太多而情感太少,向往太多而记忆太少,一个个都成了失去母亲的文化孤儿。
14然而,人终究是人。人的情感总是要顽强复活,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有冬眠的情感种子破土生长。也许,眼下都市人的某种文化怀旧之风,不过是商家敏感到了情感的商业价值,迅速接管了情感,迅速开发着情感,推动了情感的欲望化、商品化、消费化。他们不光是制造出了昂贵的青砖,而且正在推销昂贵的字画、牌匾、古玩、茶楼、四合院、明式家具等等,把文化母亲变成高价码下的古装贵妇或古装皇后,逼迫有心归家的浪子们一一买单。
15对于市场中的失败者来说,这当然是双重打击:
16他们不但没有实现欲望的权利,而且失去了情感记忆的权利,只能站在价格隔离线之外,无法靠近昂贵的母亲。
(选自作家出版社《山南水北——八溪峒笔记》,有删节)
【小题1】理解加着重号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怀旧是需要成本的——
(2)无法靠近昂贵的母亲——
【小题2】概要指出第◎自然段中所用表现手法(含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5分)
答:
【小题3】简要分析作者不惜用11个自然段写希望用青砖建房而最终“打了水漂”的用意。(6分)
答:
【小题4】探究作者在本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1: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梁实秋
①我爱鸟。
②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溜达。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地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地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抟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
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惆。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举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油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地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⑤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在任何幻想。有人初闻杜鹃,兴奋得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我曾告诉他事实上全不是这样的。杜鹃原是很健壮的一种鸟,比一般的鸟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别美,而且自己不知构巢,依仗体壮力大,硬把卵下在别个的巢里,如果巢里已有了够多的卵,便不客气地给挤落下去,孵育的责任则由别个代负了,孵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己有。那人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于这蛮横无情的鸟,再也不能幻出什么诗意出来了。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
⑥鸟并不永久地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我有过一次经验,在东北的一间双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见枝头有一只麻雀,战栗地跳动抖擞着,在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但是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地长,而且是蓬松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⑦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
【小题1】文章依照不同的鸟给予自己的不同感受,把鸟分为四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2】第2段和第7段用了什么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3】联系全文,作者爱鸟体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小题4】作者着力写了鸟给人的喜悦和鸟的生活的悲苦,从这些描写中,你感悟到作者希望有怎样的社会和人生?(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25分)
果戈理
果戈理!少年、青年、男子和妇女,掌握知识为时不久的中学生和熟悉生活、聪慧颖悟的老者的永恒旅伴。
一俟果戈理渗入我们的心灵,他已然永不离去,永久在我们的意识和心中定居,并且像在家里那样在那里生活着—一异常果敢,从容安适。
仿佛这全然不是他——机敏过人,既谦和又凶猛的诗人——以各种怪诞的、高尚的、忧郁的、温柔的、可怜的、可笑的人物和容貌丰富我们的想像力。
仿佛这是我们亲眼看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典型,亲自在米尔哥罗德和波尔塔瓦,在季坎卡、基辅和彼得堡,现实主义地作着非凡的表演。
“好一个诺兹德廖夫鬼东西!”有一次我们感叹道,甚至都不曾去想,是谁在我们的观念中一下子形成了一个被塑造的狡诈的无赖汉诺兹德廖夫的形象。
每个这样的形象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世界里,有如一个单独的、与其他概念分离的、兽类模样的东西。而果戈理本人像主人,仿佛独自在他们一旁生活着,打开鸟笼,若有所思地观察着自己那些毛色不一、形状各异的小动物。
把如此大量的、不胜枚举的形象化概念引入日常生活,以便人们能利用这些概念 ——这样的工作只有天才才力所能及。
须知他的典型们的名字好像成了俄语词汇本身,光说它们己经成为普通名词是不够的。它们是人的品质最常见的文字符号的最常见的同义词。
比如我说:“喂,你知道吗,这就是个泼留希金!”——谁也不会想问,这是谁,或是泼留希金究竟是什么?就像我说:“喂,你知道吗,这就是最最吝啬的吝啬鬼!”
没有一个作家能像果戈理那样,在自己死后永远保留那么多数量的活生生的主人公。
我们把对果戈理的、对他令人异常激动的创作那火热的、满怀激情的爱献给他。他与我们生活在一起,他活在我们中间,我们与他永不分离。
继普希金之后,果戈理塑造了一个光荣的文学时代,成为俄国艺术小说的导师,并且至今仍然是。他仍然不仅是受读者欢迎的艺术家,而且是教导写作的艺术家。
果戈理的一封书简中提到了《死魂灵》第二部的人物,称他们为“有缺陷的主人公”,前苏联文学是在生活的各种“善与恶”的矛盾中,在生与死的斗争中揭示生活的文学,它不可能回避我们现实生活的“有缺陷的主人公”。
果戈理的不可思议的天才就在于此!他超越时代,把手伸给我们当代作家,召唤他们描绘各种面目的敌人,如同召唤伟大的俄国文学的经典作家如斯做那样。
他确实是我们永恒的旅伴。
注:“诺兹德廖夫”和“泼留希金”都是果戈理小说《死魂灵》中的人物。
【小题1】下列关于果戈理的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5分)
A.果戈理的天才在于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B.果戈理作品中的每个重要人物形象都典型地体现了人的某种品质
C.果戈理创作丰富了俄语词汇,人们时常使用他所使用的新鲜词语
D.果戈理作品中的“有缺陷的主人公”,是各个时代作家描写的共同对象
E.果戈理超越时代地启发并教导着作家应该描写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小题2】第八段中说:“他们是人的品质最常见的文字符号的最常见的同义词。”根据文章内容举出两个具体实例。(6分)
【小题3】文章的首尾说果戈理是我们的“永恒旅伴”,根据文意,概括出作者这样说的两大具体理由。(6分)
【小题4】果戈理称《死魂灵》第二部的人物为“有缺陷的主人公”,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这一特
点,本文作者在评价中也多有提及,请逐一指出。并请根据文意简要指出这样的人物与鲁迅笔下的类似人物(如孔乙己、华老栓、祥林嫂、阿Q)有怎样的不同。(8分)

同类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一(4)题。
尽管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又恰恰处在朝政腐败、社会动乱、四郊多垒、民不聊生的时代,但是作为一位上层妇女,她不可能为国为民建立其他功业,而凡是在当时条件下能够做到的,她都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奉献。她的睿智和赤诚,在毫无功利目的情况下,全部倾注于各种形式的文学创作和著述。令人遗憾的是她原来卷帙富赡的文集多已散佚,留存至今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真实可靠和较可靠的作品只有词五十来首,诗歌十五六首和少量的断句,文六七篇。
然而,作家贡献和影响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品数量的多寡。李清照正是以她虽少却好的作品奠定了词坛大家的地位。人们将其列入“词家三李”之一,并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的说法,仿佛除了李白和李煜没有第三个人能与她相提并论。“清照的《漱玉词》,每一首都是冰莹玉润,令人把玩不忍释手。有人说她的词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个比喻是很确切的”。“李清照是北宋末年最伟大的词人;她是乐府词坛最有力的健将,乐府词的发展,至她始达于最高的造诣与成功。她的词把她抬到文学史上最矜贵的一个地位,她的词不仅具有谐协的声律、美妙的字句,完成了词的形体美;而且能不露痕迹,自然地把她的意境情感在词里尽量表现出来。乐府词至李清照,其技巧与运用,可谓尽善尽美了。清照的词是最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的情调的。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代写的‘闺情’,所代写的‘妇人语’,放在清照面前,都要黯然失色。她没有一首词不是精金粹玉之作,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李清照词,其独到处,在既经音律锤炼之后,犹能出之以自然。此为前辈作家所未历之境。故李氏尝品题北宋词家及其制作,无一完善之评”。“她的词虽存四五十阕,然其天才之卓异,亦足震烁词坛,使人惊赏不止。她对于前辈作家,多致其不满之意,可见她当年眼界之高,几乎无一理想的作家,足供她的模型了。她的词最能表现出女性的美来,其幽媚婉柔流畅,机杼天成,非时辈所能企及”。“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晏殊之和婉,欧阳修之深美,张先之幽隽,柳永之绵博,苏轼之超旷,秦观之凄迷,晏几道之高秀,贺铸之瑰丽,举不足以限之。大抵于芬馨之中,有神骏之致,适以表现其胸怀襟韵,而早期灵秀,晚岁沉健,则又因年因境而异。而其善于铸寻常言语,善用成语,善用叠字至十四字之多,皆足以见其开辟之才也”。
以上是对李清照词的部分较有代表性的评语,对其诗文成就及社会价值和地位的评价,则可以下述诸家评语为代表:“(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称首,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李易安)有才思,文章落纸,人争传之”;“(文叔之女)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也”;“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与伟大的骚人屈原,诗人陶潜、杜甫并垂不朽了。她不仅在女性里面是第一大作家,她的文名与作品,已经与世界永存了”;“李易安固不仅为妇女中之能文杰出者,即在各时代的诗人中,她所占的地位也不能在陶潜、李、杜及欧阳修、苏轼之下”;“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今所传的诗词不过寥寥数十首而已”。“在我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女诗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个。长期的封建社会埋没了无数有才能的妇女。因此,我们应该特别重视李清照这样的作家。她的杰出的成就是我国封建社会妇女的才能不可磨灭的标志”;“历史上有名的女性,便单就中国而论,如像卓文君,如像蔡文姬,如像武则天,如像李清照,她们的才力也并不亚于男人,而她们之所以能够成人,乃至成为男性以上的人,就因为她们是不肯服从男性中心道德的叛逆的女性。”
   (选自陈祖美《李清照新传》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李清照处在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时代,这使她不可能建立为国为民的大功业,只能把精力倾注于文学创作和著述上。
B.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和著述十分丰富,但是因各种原因存留下来的作品不多,而这其中有些作品可能还不是她本人之作。
C.后人给李清照的词以很高的评价,把她列入“词家三李”,说明只有李白和李煜能够达到她的高度,其他人则难以并列。
D.李清照以前的一些男性词人创作的词,在写“闺情”“妇人语”上,都是代女主人公立言,难以表达出离情闺怨。
E.本文中作者主要是从前人对李清照评价的角度来写李清照的,主要是对李词的成就、其诗文成就及社会价值和地位的评价。
(2)作为一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做出了哪些贡献?请概括说明。(6分)
(3)前人对李清照诗文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地位有许多评价,其“社会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4分)
(4)评价认为,“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你怎样看待这一评价?请联系全文,从某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国人对梅花的认识,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的发展过程。《尚书•说命》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可知盐和梅是当时饮食中的主要调味品:盐主咸,梅主酸。梅的果实不仅能食用,还可以制酱、酿酒,甚至还可以入药,有收敛止痢、解热、镇咳和驱蚊虫的功效。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人们才改变了写梅咏其“实”的传统,将梅作为一种“花”来欣赏。到南朝刘宋,一种独立的诗歌品种──咏梅(花)诗正式出现。后来沿唐及宋,咏梅花的诗不止千首。南宋彭克一人竟写了300首梅花诗,南宋刘克庄也一人创作了123首咏梅诗和8首咏梅词,可见当时咏梅花诗之盛行,以至于有人埋怨诗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
那么,什么才是咏梅诗中的“梅真”呢?诗人往往通过梅花形象的四大亮点──色、香、姿、韵,展现梅的多方面特征。
梅花色淡,不以艳胜。宋卢梅坡《雪梅》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人常常将雪与梅一并书写,以突出它的色淡。梁简文帝《雪里不见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南宋杨万里更是将梅、雪浑融来写,创造了亦梅亦雪的绝妙诗境。以雪衬梅,更显其清、洁、寒的特色。宋张道洽《梅花》“质淡全身白,香寒到骨清”,正是此意。骨清,香寒,质淡,是为梅色的内涵。
其次是梅花的香。张道洽说:“根老香全古,花疏格转清。”梅花的香是“古香”,而“古”即是“雅”,不是贵妇人的艳抹浓妆,脂粉味太足令人生厌,而是在夜色中轻轻“浮动”的“清香”。吕居仁《蜡梅》说:“不将供俗鼻,愈更觉清香。”这种清、淡之香,只有雅士方可共赏,那些俗客是没有资格享受的。
第三是梅花的姿。北宋林逋可谓写梅姿的第一能手,他的“疏影横斜”几乎成了梅的代名词。他还有两联诗写梅花的姿也同样有名,一联是“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另一联是“湖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均将梅树特有的姿态──老干、疏影、横枝写得入木三分。树枝横斜自如,花期没有树叶,花朵干瘦色淡,老枝疏瘦怪奇,这是上苍赋予梅的“天姿”,其他任何植物都无法相比。
有人认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杏与桃李皆可用也”。混淆了桃李与梅花的界限。对此,苏东坡给予严厉的驳斥,认为“彼杏桃李者,影能疏乎?香能暗乎?繁秾之花又与月黄昏、水清浅有何交涉?”结论是“但恐杏桃李不敢承担耳”,从而维护了梅花的崇高地位。
第四是梅花的韵。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从韵到格,就是陆游笔下梅花的形象特征所折射的高尚人格:“人中商略谁堪比,千载夷齐伯仲间。”(《梅》)陆游将梅花化为封建社会士人尊奉的清高守节的典型,作为物的梅花被彻底地虚化了,它完全变成了诗人申诉理想人格的一种符号和载体,因此清人潘德舆盛赞陆游的梅花诗“实能为此花写出性情气魄者”,挖掘到了梅花诗的神韵。
(节选自《梅花诗话》,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对“梅”的认识经历了从注重其实用价值到注重其审美价值的发展过程。
B.“梅”在魏晋以前的功用主要是取其果实,供食用、调味、制酱、酿酒、入药,而不用于供人们欣赏花形。
C.即使在南宋咏梅花诗盛行之时,文人们都依然注重梅花的实用价值,认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注重梅花的审美价值,进而创造了新的诗歌种类——咏梅诗。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梅花色淡,“雪”有清、白、寒的特色,因而诗人们都在咏梅诗中将“梅”与“雪”结合吟咏,构成梅花“骨清”“香寒”“质淡”的特质。
B.梅花的姿,在咏梅诗中除了写干瘦色淡的花朵,还描绘梅树的枝干,且以横斜疏瘦、老枝怪奇者为贵。
C.梅花的香气以“清香”、“冷淡”见长,与文人雅士的志趣暗合,俗客是欣赏不到的。
D.陆游的《梅》将梅花与伯夷、叔齐相联系,赋予梅花封建社会士人清高守节的特征,因而将梅花的品性上升为一种理想人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某些混淆桃李与梅花界限的观点,苏轼给予了严厉的批评,由此可见,在苏轼的审美观中桃李的品格是无法与梅花相比的。
B.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写梅的诗重在写梅的果实而不专门歌咏其形;咏梅诗盛行后,文人们纷纷展现梅花“清香”、“冷淡”的香气特征。
C.中国文人普遍推崇梅花的清淡雅致,为了突出其淡雅疏朗的特征,诗人用“月黄昏”“水清浅”等意境来烘托强化。
D.梅以韵胜,以格高。相比之下,林逋所重,在其韵,通过描画梅的外在特征写出梅的清神逸韵;陆游所重,在其格,突出梅花的清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