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小题
病   人
(一)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二)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有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三)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四)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五)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六)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话,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七)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科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八)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
(九)“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十)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小题1】下列对于这篇小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在第(二)段中,"她有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的推测并非闲笔,作者借此表现了她典雅的气质。
B.开篇“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等环境描写,主要起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C.小说巧妙地把情节场景安排在一个小小的电梯里,窥斑见豹,从一个很小的角度表现了“她”带病坚持为大家服务的崇高品质。
D.“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与“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前后呼应,意在突出“大家”对“她”共同的不屑与奚落。
E.结尾处“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照应“她的行为不太正常”的评价,把作为病人的“她”与作为健康人的“大家”放在鲜明的对比中,暗示并深化了主题。
【小题2】 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请简要概括“她”的形象特点,并结合小说中典型的细节描写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3】 小说中写到“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作者安插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呢?(4分)
【小题4】小说题为“病人”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7: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的“礼运”篇中,作者借孔子之口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就是没有私心和阴谋诡计,抢劫偷盗与乱贼暴徒亦已灭绝,即使夜不闭户也安然无事的“大同之世”。
大同之世的基本特点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天下乃天下人共同的天下,从而区别于以世袭制度、“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等为特色的“天下为家”,即某个人及其家族将天下据为已有的时代。公天下代表了儒家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儒家力图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境,其根本目标就是希望成就一个道德理想国——大同之世。
儒士集团天下为公的取向不仅是早期儒家就已揭明的理想,而且是后世儒者进行社会批判不得不遵循的基本点。黄宗羲正是在与天下为公的理想之世的比较中,对世袭社会中仅仅立足于自己一家一姓之私利的君主予以了无情的鞭笞。朱熹也据此对家天下时代做出了批评性反省,他批评唐太宗“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而且认为相比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时代,世袭社会“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尽管其言论并未直接包含社会批判的内容,但是我们从张载著名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中,依然不难看出一个真正的儒者超越一家一姓的家天下,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气度。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传统社会帝王家族的根本追求则是“天下为家”,即以维护一家一姓对天下权力、财富乃至民众的独占和维护一家一姓“永久”的世袭为根本目标。这就不能不与儒士集团的理想追求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而由于儒士集团虽以“道”的化身自任,但却无位、无势,在实际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根本不是有位、有势的帝王家族及其所代表的权势集团的对手,其“以道抗势”的行为除了在有限的范围内与程度上纾缓家族专制的暴虐之外,根本不可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真正发挥儒者所自我期许的影响和作用。这就不仅使得儒家在传统社会中总是处于一种尴尬的存在境遇,而且不能不限制儒家思想作用的发挥。
我们说,儒学不仅不是能够为所谓“封建社会”所完全封限的,而且其终极的价值追求包含了对“家天下”鲜明的批判意识。因而,儒学不仅不应当随着“家天下”的逝去而消失,而且“家天下”的被推翻恰恰是为儒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里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与中国传统社会相比,社会主义社会正是一个以“天下为公”为终极理想的社会。共产主义与中国古代的大同之世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同,但归根结底它们在强调人自我做主而不皈依于外在的上帝、主张在人间建立理想的社会形态而不是把希望寄托于上帝之城、体现天下一家的追求等根本的理论关节点上则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契合性。
(摘编自李翔海《公天下与家天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的作者在“礼运”篇中的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特点的大同之世主张是通过孔子之口描绘出来的。
B.公天下与家天下不同,前者认为天下是天下人共同的天下,后者则主张把天下当作个人或家族的私有财产。
C.虽然朱熹根据天下为公的价值取向对家天下时代做出了批评性反省,但他的言论却都是间接性的社会批判。
D.传统社会帝王家族的根本追求与儒士集团的不一样,两者经常发生冲突,儒士集团虽无权势,但因人数众多,始终不落下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黄宗羲将天下为公的理想之世与世袭社会的家天下进行对比,提出了以天下为公的取向作为社会评判标准的观点。
B.真正的儒者是拥有超越家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气度的,这从张载的“横渠四句”中可以看出。
C.儒士集团“以道抗势”的行为虽然不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真正发挥所期许的影响,但在一定范围内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D.儒学在“封建社会”中是不能被完全封限的,在家天下逝去的当今社会,更有条件为它发挥作用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是实现公天下,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境,采取的途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B.那些不认同家天下观点的后世儒者,对仅仅立足于白己一家一姓之私利的君主进行社会批判时,都会遵循儒家天下为公的理想。
C.儒士集团无位、无势和以“道”的化身自任相矛盾,这一根本原因使儒家在传统社会中处于尴尬境遇,也限制了儒家思想作用的发挥。
D.共产主义与中国古代的大同之世都主张人自我做主,在人间建立理想的社会形态;这就使得两者之间在某些理论上表现出相当的契合性。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彩虹鱼”:中国深潜新利器
国际上对海洋的深度区间是这样划分的:3 500米至6 500米为深海,6 500米至11 000米为深渊。要使中国在深潜方面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须尽快研制出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蛟龙”号研制的基础上,“彩虹鱼”号向11 000米深渊极限发起了挑战。
根据“彩虹鱼”项目总体设计,探秘深渊将是协同作业:以“彩虹鱼”号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为核心,配备1台无人潜水器、3台着陆器和1艘4 800吨级的科考母船“张謇”号。这些科学设备共同构成我国全海深的“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凭借这一世界领先的实验室,科学家可以对全球26条6 500米以下的深渊海沟开展系统的科学普查,获取珍贵的深渊资源样本,建立深海生物DNA数据库,从而带动深渊生命科学、深渊地质与资源科学研究的开展。
然而,探索万米以下的海底世界绝非易事。试想一下,下潜深度达到11 000米是一种什么体验?如果把珠穆朗玛峰放在沟底,峰顶都不会露出水面。那里的海水寒冷刺骨,黑暗无边无际,还要承受约1 000个大气压的压力——这样的压力足以摧毁大部分科考设备。因此,“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需要克服压力巨大、深海低温和深海供氧等难题。
正在研制的“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有望成为国际上首个作业型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与7 000米级的“蛟龙”号相比,万米级“彩虹鱼”号在外形设计、制造材料、设备抗压能力、电力系统等方面均需升级换代,提升各项性能。根据设计方案,与胖鲨鱼外形的“蛟龙”号在海里垂直下潜不同,“彩虹鱼”号呈瘦长的鱼雷状外形,在海里将采取45度倾斜下潜的方式。由于抗压能力要求高,“彩虹鱼”号载人舱的制造材料也与“蛟龙”号不同,需要使用优于目前常用的高强度钛合金的新型材料——马氏体镍钢。在稳定翼、舾装系统、声学控制系统、通信系统等方面,“彩虹鱼”号均需提升相应的耐压性能。在电力系统方面,“彩虹鱼”号正在研制寿命更长、动力更大的锂电子电池。
2015年9月,“彩虹鱼”号万米级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在南海海域完成海试,最大潜深为4 328米,标志着我国探秘“万米深渊”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按照设想,2016年,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将利用新的科考母船去冲击马里亚纳海沟;2018年,完成载人潜水器研制;2019年,力争让中国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研究。
万米级深渊科技流动实验室建成后,将具备目前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深海载人潜水器所没有的万米深渊作业功能,能够填补我国在深渊科技这一前沿技术领域的空白,提升我国开展大洋深海交叉科学研究的综合能力,占领世界深渊科技研发的制高点。
(取材于张欣、张建松等的相关文章)
【小题1】(小题1)根据材料,下列对“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有关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向海洋深渊区开展科学考察
B.是全海深“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
C.需要克服压力巨大、深海低温和深海供氧等难题
D.目前尚未完成研制
【小题2】(小题2)根据材料,与“蛟龙”号相比,不属于“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特点的一项是(  )
A.外形呈瘦长的鱼雷状
B.垂直下潜
C.使用新型材料
D.抗压能力更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中国的月亮
太空中那块“离地球很近”的、寂寞的大石头,一跟多情的人类接触,它的生命就开始丰富起来。本来无情的月,却成了“有情的人”。世界上许多民族,文明的、野蛮的,都有着古老的关于月亮的神话。这些神话,从现代观点看来,不幸不但没有使月亮不朽,反而证明月亮已朽。那些月亮故事使现代的教育家紧张,在讲述的时候忘不了补充一句“那是假的,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月亮……”这一声“都是假的”,就足以使月亮全朽。现代那种“科学月亮”实在太要命。
不过月亮所交的朋友当中,也不是全都冷面无情。它运气很好,交上了一个真正爱月的民族,那就是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学作品中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而且主要不是靠神话。月亮照着汉朝的宫殿,照着唐朝的长安;也照着统一饭店,照着违章建筑,从古代到现代,一直安慰着那些屋子里的人。
我们这个民族认为,只有靠月亮,才能完成一幅文学上不朽的名画。李白描绘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画面,似乎唐朝夜里的长安城必须靠月光装饰才够美,最好整座都映着月光。杜甫画的则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那滔滔滚滚的大江,那波浪上跳动的月光!田园诗人王维画得不错,他在《桃源行》里画松树,画房子,松树本身不够美,不够,再添一个月亮就使全盘美化起来:“月明松下房拢静”。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三幅文学上的“月亮图画”杰作。第一幅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二幅是“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第三幅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张九龄画的那大幅的壮丽的文学图画,也很使人动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对中国人来说,月亮就是美的化身,月亮就是美。
中国人喜欢跟月亮交往。李白有一次下山,月亮送他回家,“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老人家做人豪迈痛快,心情激动的时候怕人说他是疯子,所以只有找月亮喝酒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亮、影子,多热闹,但又多寂寞。老人家主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也是“月友”,也说过“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他爱月,跟月对酌。王维弹琴的时候,月亮伴着他,“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月亮是中国人永恒的朋友,真挚的朋友。
中国人相信月亮是有情的,通人性的。张泌说月亮会关怀人,是一位痴心朋友,“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正因为这样,中国人面对明月的时候,往往情绪波动,好像躺在心理治疗诊所的大皮椅上,童年,故乡,远地的亲人,自己的身世,都涌上了心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连着接下去的那两句,谁不会吟,谁不能解?这是李白的,杜甫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老杜之心,千万人之心。王昌龄想得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还有卢纶,也有“万里归心对月明”的感触。
跟月有关的诗句,中国人爱念爱记,“月落乌啼霜满天”呀,“烟笼寒水月笼纱”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呀,读起来津津有味,它跟月亮有关,美。
我们的中秋节,又叫月亮节。这一天,我们爱月的民族觉得自负,因为我们靠历代作家诗人的努力,已经赋予那块作太空流浪的大石头不朽的生命。中国人把月亮迎接到现代,中国的月亮没有一丝的矿石味儿。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集中叙说了中国文学作品中有关月亮的形象以及中国人对月亮的情感,表现中华民族是“一个真正爱月的民族”。
B.“中国的月亮”是相对于“科学月亮”而言的,它不是太空中寂寞的大石头,而是被中华民族文学作品赋予了不朽生命的“有情的人”。
C.中国人喜爱月亮,把中秋节叫月亮节。因为“月是故乡明”,所以我们爱月的民族为中秋节而感到自负。
D.历代中国文人主要是根据神话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和美的形象。
E.本文引用大量的诗句,充分地反映出中国人对月亮的特殊感受、特殊情缘。文章首尾呼应,突出了中华民族爱月的主旨。
【小题2】为什么说“中国的月亮没有一丝的矿石味儿”?(6分)
【小题3】阅读第三节文字,概述作者所列举的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大诗人笔下之月的不同特点。(6分)  
【小题4】根据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8分)
①为什么说“现代那种‘科学月亮’实在太要命?” (4分)
②赏月咏月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根据上文大意,概述两点主要理由。(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首老歌
⑴约翰•丹佛飞机失事丧生的消息登在初秋报纸的国际版上,短短的一条。那几天我经过好几家唱片行,里面都飘出丹佛的歌声。我站在门外裹着市声细细地听上一会儿,心情萧索难言。
⑵渐渐地,总会有一些对我们有过意义的人,从我们身边悄悄地走开。丹佛也走了。多少年没有人听老丹佛了?!如今人一走便大街小巷地传唱起来。这样的情景在邓丽君过世的时候也有。当代人对一个时代人物的纪念显得如此薄情而又如此深情。对于我来说,丹佛是重要的,他的歌声像一双温暖粗糙的大手抚慰了我十几年——“西弗吉尼亚啊,乡村路啊,我的妈妈……”阳光、蓝天、白云,一个乐观单纯的美国佬甩着叭哒叭哒的大脚板兴冲冲地往家赶。丹佛歌声中的这一形象猛不丁撞一满怀似地击中了全世界人民的乡情。他感动的是整整一代人。当他来到八十年代初的中国时,迎接他的恰是我们这批亟需快乐和伤感的少男少女,我们在阳光里眯缝着眼睛一起摇头晃脑没心没肺地哼唱着,“Country road,take me home……”
⑶这一切在今天看来,便有了它不同寻常的意义。
⑷我曾发誓要刻骨铭心地记住许多事情,如今,这些记忆和昨天的晚霞一起消逝净尽。但是,单纯的丹佛还是留了下来。在一溜烟似地听过席琳•狄翁、玛丽亚•凯利、迈克尔•波顿等当今巨星之后,我还是仅为丹佛感动。九十年代的人越来越会装模作样。看到波顿的音乐录影,他在群山峡谷间作激情豪放状,虽说是一样的阳光、大海、水洗似的天空,但常常有一种滑稽的感觉。当代歌星几皮箱的行头几卡车的音响灯光设备,却是不敌丹佛的那一把吉它。
⑸我酷爱的歌手,一个是丹佛,一个是卡蓬特,如今都是故去了的。我曾在一篇文章里称卡蓬特拥有一把让人听着听着就热泪盈眶的暗嗓——泪水来自心底的应和,而不是被煽动的结果。这是卡蓬特的高妙处。她的歌我也听了十几年,倘若她没有那种真诚且稳重的品质,我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耐心和痴情。与丹佛一样,卡蓬特是那种其貌不扬的歌手,你闭着眼睛听得心醉神迷,睁眼一看,他们竟带着一种拘束的表情,在唱片封套或电视屏幕上涩涩地笑。看看他们,再想想当下艺人熟练且轻浮的笑容,你会觉得前辈们的青春是有趣的,温暖的。我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常常翻出这些前辈的音乐录影,看他们穿着过时的大喇叭裤,一脸灿烂的笑容,唱着经典的老歌。在暗处的我,总会被抚慰得十分熨帖。
⑹曾经想,我要是老了,在做一个慈祥的祖母的同时,能听听这些老歌,真是一幅美满的晚境。那时,再定神一想,有那么一位和我一起老过来的歌手,在某个地方也安详地老着,那也就可以算得上完美了。我的父亲已经老了,他常常坐在沙发上边抽烟边听邓丽君。每次到《海韵》这首歌时,他就要站起来把唱机的音量开得大一些。“女郎,你为什么独自在大海边徘徊?……”徐志摩的原词就是这样的煽情。邓丽君离世的时候,我回家告诉父亲,他说:“哎,可惜了,也是正常的。”父亲平时话极少,这次也是,但却让我把“可惜”和“正常”两个词琢磨了好久。
⑺是的,总是在老歌里,我才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脆弱和温情。流金岁月,配上简单的老歌,也便配上了真实的悲欢。让我们将自己镶入其间,细数时光,触摸心灵,感悟生命吧。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用唱过的歌曲来纪念逝去的歌手,人们是深情的;而在一些歌手生前却长时间将其淡忘,人们又是薄情的:作者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些伤感的情绪。
B.第二段中提到了著名歌手邓丽君,也营造了“阳光、蓝天、白云”的歌曲意境,均与后文的内容相照应,使文章的写作思路自然、流畅,清晰可辨。
C.文中父亲所说的“可惜”与“正常”两个词,前者是对心爱的歌手离世的婉惜,后者是对人之生死的看破。这两种都是消极的情绪,作者是绝对认同的。
D.本文多次采用对比手法,对老歌、老歌手形成再认识,抒写了它们带给自己的温暖与感动,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当下流行文化的某些不满。
E. 本文作者怀着崇敬之情回首往事,集中地表现了以约翰•丹佛为代表的经典歌手激起了几代人的思乡之情,使人们感悟生命本源、重寻回乡之路的消极的主题思想。
【小题2】结合文意,解释第4段画线句子“当代歌星几皮箱的行头几卡车的音响灯光设备,却是不敌丹佛的那一把吉它”的含义。
【小题3】第6段加点的两个词“美满”、“完美”在使用上能否互换?为什么?
【小题4】在作者今天看来,“老歌”对自己有着怎样的意义?请结合文意作一简要概括。(不超过60字)

同类题5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问题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做“打瓜”或“笃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小题1】关于选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采用了总分结构,先总写父亲的为人,再具体写父亲与孩子的几件事。
B.本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至“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第二层从“春天”开始至段末。
C.本段分写了关于父亲的四件事。
D.本段总写部分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写了父亲的随和、喜爱孩子。
【小题2】从本段中可以看出父亲的性格特点是(   )
A.父亲喜爱孩子,爱带着孩子玩,是一个很随和的人。
B.父亲多才多艺、情趣高雅。
C.父亲心灵手巧、情深似海。
D.父亲对孩子的亲近、理解、包容和友善。
【小题3】本段中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引号的作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示突出强调。
B.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讽刺和否定。
【小题4】对“多年父子成兄弟”的理解,不符合作者的本意的一项是(   )
A.显而易见,父子之间相处的时间长了,就会建立起像兄弟一样的关系。
B.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C.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D.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家庭,要有点“没大没小”。父亲叫人敬畏,儿女“毕恭毕敬”最没有意思。
【小题5】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第一个“父亲”的典型事例推出“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中心,然后通过第二个“父亲”的事例证明这一论断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B.作者父亲几乎无所不能,他是画家,通音律,会园艺,扎纸的手艺也非常好,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又是个重情义的人,写父亲与自己的关系时,多用了反写的手法。
C.“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这句话表现父亲重夫妻情。
D.“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父亲的心灵手巧给孩子带来了欢乐,带来了骄傲,父亲爱孩子,孩子们也非常爱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