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彩虹鱼”:中国深潜新利器
国际上对海洋的深度区间是这样划分的:3 500米至6 500米为深海,6 500米至11 000米为深渊。要使中国在深潜方面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须尽快研制出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蛟龙”号研制的基础上,“彩虹鱼”号向11 000米深渊极限发起了挑战。
根据“彩虹鱼”项目总体设计,探秘深渊将是协同作业:以“彩虹鱼”号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为核心,配备1台无人潜水器、3台着陆器和1艘4 800吨级的科考母船“张謇”号。这些科学设备共同构成我国全海深的“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凭借这一世界领先的实验室,科学家可以对全球26条6 500米以下的深渊海沟开展系统的科学普查,获取珍贵的深渊资源样本,建立深海生物DNA数据库,从而带动深渊生命科学、深渊地质与资源科学研究的开展。
然而,探索万米以下的海底世界绝非易事。试想一下,下潜深度达到11 000米是一种什么体验?如果把珠穆朗玛峰放在沟底,峰顶都不会露出水面。那里的海水寒冷刺骨,黑暗无边无际,还要承受约1 000个大气压的压力——这样的压力足以摧毁大部分科考设备。因此,“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需要克服压力巨大、深海低温和深海供氧等难题。
正在研制的“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有望成为国际上首个作业型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与7 000米级的“蛟龙”号相比,万米级“彩虹鱼”号在外形设计、制造材料、设备抗压能力、电力系统等方面均需升级换代,提升各项性能。根据设计方案,与胖鲨鱼外形的“蛟龙”号在海里垂直下潜不同,“彩虹鱼”号呈瘦长的鱼雷状外形,在海里将采取45度倾斜下潜的方式。由于抗压能力要求高,“彩虹鱼”号载人舱的制造材料也与“蛟龙”号不同,需要使用优于目前常用的高强度钛合金的新型材料——马氏体镍钢。在稳定翼、舾装系统、声学控制系统、通信系统等方面,“彩虹鱼”号均需提升相应的耐压性能。在电力系统方面,“彩虹鱼”号正在研制寿命更长、动力更大的锂电子电池。
2015年9月,“彩虹鱼”号万米级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在南海海域完成海试,最大潜深为4 328米,标志着我国探秘“万米深渊”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按照设想,2016年,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将利用新的科考母船去冲击马里亚纳海沟;2018年,完成载人潜水器研制;2019年,力争让中国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研究。
万米级深渊科技流动实验室建成后,将具备目前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深海载人潜水器所没有的万米深渊作业功能,能够填补我国在深渊科技这一前沿技术领域的空白,提升我国开展大洋深海交叉科学研究的综合能力,占领世界深渊科技研发的制高点。
(取材于张欣、张建松等的相关文章)
【小题1】(小题1)根据材料,下列对“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有关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向海洋深渊区开展科学考察
B.是全海深“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
C.需要克服压力巨大、深海低温和深海供氧等难题
D.目前尚未完成研制
【小题2】(小题2)根据材料,与“蛟龙”号相比,不属于“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特点的一项是(  )
A.外形呈瘦长的鱼雷状
B.垂直下潜
C.使用新型材料
D.抗压能力更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5 12:50: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人类应建立与洪水和谐共处的防洪减灾体系,应将洪水与洪灾加以区别。江河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类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江河洪灾则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江河冲积平原而产生的问题,应当由人类自己安排解决。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可以修建适当的水利工程,开发利用江河冲积平原,但要避免过度和不舍理的开发,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和谐共处。治理江河的工程措施,只可能控制一定标准的洪水,不可能完全控制大洪水或特大洪水。因此,在建成具有一定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还要有计划地安排一部分土地,以备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为洪水让出足够的蓄泄空间。
人类为了发展社会经济,必须多占用一部分原本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土资源;而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必须适当维持周边的生态系统,以维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因此,必须研究如何与周边生态系统合理地分享水土资源。
就水资源来说,过去我们以为,水利工作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控制、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但是在河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污染,从而引发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后,我们逐步认识到必须兼顾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的需要,合理配置水资源。由此而发生的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来解决。要通过高效、节水、防污的社会经济模式,通过使用水效率和效益的不断提高,达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地球表层,河流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它不仅支持河流内及其两岸走廊的生态系统,而且以其干流和不同等级的支流组成地球表层的各个水系,是地球水循环的主要陆面通道,它为陆地的各个生态系统输送物质和能量,也是陆地和海洋交换物质和能量的通道。形象地说,它是地球表层的脉络。在过去的水利工作中,没有重视和研究河流的生态功能,没有从生态功能的角度研究河流变化的规律及其作用。例如,河流的洪水,它虽然有为害的一面,但它也有补给两岸地下水和湖泊洼地的水源、塑造河床和稀释污水等作用,是维持河流生态功能不可缺少的因素。保护每条河流的水质不受污染,更是保持河流生态功能的必要条件。有的论述将河流的生态功能仅限于支持河道内的水生动植物,是不够全面的。
(节选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小题1】下列对文中“与洪水和谐共处”的有关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只要人类不过度开发利用江河冲积平原,洪水就不会泛滥成灾。
B.人类为了维持周边的生态系统,就修建了适当的水利工程。
C.修建一定标准的防洪工程的同时,要有计划地安排蓄泄超标准洪水的空间。
D.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可以过多占用原本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土资源。
【小题2】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在地球表层,河流支持河流内及其两岸的生态系统,这一生态功能不可替代。
B.河流的干流和它的支流组成地球表层的各个水系,为地球水循环提供陆面通道。
C.河流是地球水循环的陆面主要通道,通过它实现陆地与海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
D.河流的洪水,是维持河流生态功能不可缺少的因素,尽管它有为害的一面。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类不能完全消除自然现象的江河洪水,但可以自己解决人为因素的江河洪灾。
B.在控制、开发、利用水资源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时,水利工作要有所兼顾。
C.研究如何合理地分享水土资源,是人类维护生存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需。
D.从生态功能的角度研究并掌握河流变化的规律,河流的洪水就不再是有害的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生化机器人由微电子和生物体组成,具有极其任何生物体的各种优势。可分为两类,一是具有人类大脑的机器人,二是具有人类肉身的机器人。按意识分,前者算是人类,后者算是机器;按生物组织分,前者算是机器,后者算是人类。
结合人脑和机器人身体的生化机器人,我们称为“人脑机器人”,很可能是人类未来的终极形态。这是因为人脑机器人兼具机器和人类的优点:对信息的储存和处理速度比人类快得多,在社会交往上比机器人聪明得多。具有人脑特质的机器人恐怕要在遥远的未来才能诞生。要让人类拥有机器肢体,首先得让人类的大脑神经系统和植入身体的电子设备“正常对话”。
科学家希望能控制神经细胞和电脑芯片的信息交流过程。他们目前的研究目标是把2个或2个以上的神经细胞用生物学的方法连接起来,使其可以互相交流信息。远大目标是将多个细胞联接在一起,做成一个类似电脑上的转换电路,这样就可以将为电子设备和人体结合起来,制造出具有人类大脑的机器人,或者是具有机器身体的机器人。
他们还在研究一种机器大脑、人类身体的机器生化机器人,称之为“肉身机器人”。它只是包裹了一层仿真的人造皮肤,皮肤下面完全是电子设备,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相对完善的肉身机器人,真正的肉身机器人全身都和真人一样,皮肤具有人类的触感和温度,体腔内完全是人类的内脏。它除了头部的一块电脑芯片,其他地方都是利用基因技术制造的人体器官,全身布满了神经系统,其行动是由头部的芯片通过神经系统来控制的。它还将具有人类的思维能力,能够与人类通过对话交流思想、接受并理解人们的命令。
随着生化机器人技术的成熟,未来的人类社会将会变得复杂而有趣:长得像机器人的可能是人,而长得像人的可能是机器人。人脑机器人将可能使人类的终极形态,而肉身机器人将可能是机器人的终极形态之一。人脑机器人和肉身机器人究竟是人还是机器?到了生化机器人时代,人和机器人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那时的法律和道德都将与现在有很大区别,也许会让机器人享有和人类平等的权利。
人脑机器人技术的更大用途是为人类的健康造福。如果有人身患残疾,就可以安装一个相应的机器器官。有了生化机器人技术后,机器器官和人类大脑能够正常“对话”,让身体的免疫系统接受外来的器官,不产生排斥反应。
人类死亡时,大脑中的大部分细胞往往还是活的,如果把这些细胞移植到机器人体内,制造出一个具有人类大脑的机器人,人类就有实现永生的梦想。
人类制造肉身机器人不仅仅是为了让机器人可以成为自己的好伙伴,更重要的是让机器人更好的为自己服务。   (摘自《百科知识》)
【小题1】下列关于“生物机器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化机器人是由微电子和生物体构成的,集机器人和生物体的各种优势于一身,它的出现,将使人类和机器人的界限荡然无存。
B.真正的肉身机器人除了头部是一块芯片外,它的里里外外都是利用基因技术制造而成的,而且全身上下都布满了神经系统。
C.结合人脑和机器人身体的人脑机器人尽管在生物组织上是机器,但从意识上而言则算是人类,很可能是人类未来的终极形态。
D.生化机器人的出现,必然会冲击现有法律和伦理道德,机器人将可能赢得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权利,和人类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的大脑神经系统之所以无法与植入人身体的电子设备“正常对话”,是因为人类大脑对电子设备存在排斥反应。
B.生化机器人技术旨在造福人类,人脑机器人研制是出于延长人类寿命的需要,肉身机器人则处于服务人类的需要。
C.生化机器人具有很多优点,人脑机器人有人类的大脑和机器的身体,肉身机器人则有机器人的大脑和人类的肉身。
D.生化机器人的研制目标是实现神经细胞和电脑芯片的信息交流,使微电子设备和人体结合并且不产生排斥反应。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来世界的人类将拥有同机器人一样强壮的身体,机器人也将拥有同人类一样聪明的大脑,到时人类也将不再为疾病和死亡忧心。
B.生化机器人技术可以让人类的身体能够接受外来的器官,人类的大脑神经系统也将能够轻松自如地控制那些植入身体内的电子设备。
C.对心脏停止了跳动但大脑细胞仍然活着的人,如果运用生化机器人技术,将其大脑移植到机器人的体内,那么人就可以起死回生。
D.生化机器人曾经只出现科幻小说中,但是随着机器人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化机器人的诞生将不再只是人们的科学幻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灰霾:缠绕城市的梦魇
①近年来,我们早上出门时,常常会遭遇到这样的天气:建筑、道路罩上了一层灰色的薄纱,模模糊糊的看不清楚。人们呼吸起来带着丝丝的不顺畅。这就是缠绕在我们城市身边的梦魇——灰霾。
②灰霾也叫霾。根据中国气象局的定义,霾是指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雾与霾都会使水平能见度降低,但它们也存在着不同。从感官上看,如果觉得湿漉漉的,望过去颜色发白的就是雾。如果没有湿润的感觉,颜色带点儿灰黄的就是霾。从内核来看,雾是由水滴构成的,靠近地面则为雾,悬浮起来就叫云。而形成霾的主要是气溶胶粒子,它的成分十分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颗粒物
③当今的霾已经不是一种完全的自然现象,人为排放的大量气溶胶成为灰霾的主要成分。来自工业和汽车尾气排放的多种污染物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二次气溶肢细粒子,这种细粒子的直径小于2. 5微米,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对人体伤害极大。
④现在灰霾在城市中愈演愈烈,还与静风现象关系越来越大。如今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房子越盖越密,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低层大气压中静风现象增多。这不利于大气污染物向城区外围扩展稀释,而使之容易在城区内积累,造成高浓度污染。
⑤灰霾的危害不可小视。灰霾加大了城市遭受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可能性。这些含大量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气体在阳光和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其对人体刺激性极大。
⑥灰霾天气下的细粒子不是以前所认为的灰尘粒子,而是对人体有毒、可以进入人体内部的复杂污染物。这些细粒子污染物能直接进入并黏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上,容易引发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近10年来,北京市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众癌之首,这不能说与灰霾污染无关。 
⑦要减缓灰霾现象,最根本的是要减少排放,特别是减少机动车的排放,以减少大气中颗粒物的形成。为加强机动车的排放控制,“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提高机动车排放水平,严格实施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同时要加快车用燃油清洁化进程,并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
⑧其次,城市灰霾的治理,不能只靠一个城市的孤立行动,必须实行区域化的联防联控。由于我国正经历城镇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城市越来越大,卫星城越来越多,并形成城市群。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污染源,污染物在城市间自由流动、跨界输送,形成区域性的灰霾,而各个区域的灰霾还呈现出渐渐融合的趋势。比如,以前香港的空气是不错的,但是现在广州、 深圳、珠海等城市经济发展起来以后,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现在香港也受到了影响。
⑨此外,动态的调控方法也是一种较为理想和有效的灰霾应对措施。比如说,如果大气扩散空间较大、污染物浓度较低的话,政府可以允许工厂按标准排放。但如果某一时段大气扩散能力差、污染物浓度高,则一定要严格减排。具体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如果气象预报明天扩散空间小、污染物浓度高,你就别开车,坐公交。假若每个城市市民都有这个责任感, 也能大大减轻环境的压力,使我们的环境越来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面有关“霾”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霾是大量均匀地浮游在空气中的极细微的干尘粒,它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
B.霾的成分十分复杂,主要包括气溶胶粒子、灰尘粒子等在内的数百种大气颗粒物。
C.霾的形成既与自然环境有关,也同生产生活中人为排放的大量气溶胶密切相关。
D.霾加大了城市遭受光化学污染的可能性,是近几年来人们罹患肺癌的罪魁祸首。
【小题2】下面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灰霾天气下的细粒子是对人体有毒、可以进入到人体内部的复杂污染物,那些直径小于2. 5微米的细粒子,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对人体伤害极大。
B.城市里的静风现象使得大气污染物难以向城区外围扩展稀释,容易在城区内积累,这是灰霾在城市中愈演愈烈、污染环境的根本原因。
C.严格实施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可以减少大气中颗粒物(特别是二次气溶胶细粒子)的形成,以达到减缓灰霾现象的目的。
D.每个城市都是一个污染源.污染物能在城市间自由流动、跨界输送,形成区域性的灰霾,所以治理城市灰霾,必须实行区域化的联防联控。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雾是由水滴构成的,所以雾不含有毒物质,不会像霾那样危害人们的身体,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
B.遇到严重的雾霾天气,人们应减少外出活动,在室内多开窗换气,以减少患上支气管炎等病的可能。
C.工业生产与灰霾的产生密切相关,所以,要使灰霾治理有效,政府应要求工厂随时坚持严格减排。
D.减少排放.实行区域化的联防联控和动态的调控方法可以减缓灰霾现象,从而使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谈谈数字化书写
刘皓明
  ①书写方式在文明形成中的作用,至今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在书写方式已进化到数字化的今天,用中文写作的人大多数是直接敲击键盘输入汉字。与中文计算机化的初期相比,现在的输入法使用已方便了很多。但这种方便主要来自计算机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处理器的速度、内存的扩大等——而非输入法有了多大改进。甚至可以说,这几年中文输入法在语言水平上不进反退,以至于如今数字化书写像是从坍塌的房子里搜寻财物,费力地拨开瓦砾和污秽,把埋在里面的东西刨出来,然而无论怎样擦洗,遭此劫难的幸存物上还是有污渍。
②我们在用当前通用的汉字拼音输入法撰写业务文件时,都很费劲。因为按照拼音打出的字词,排在前面的是网络语、脏字、表情图。显然,这些输入法更多是为娱乐设计的,它们不是服务于业务或是学习的。
③这种状况跟英语德语计算机输入状况形成鲜明对比。诚然,英德等西方语言,计算机输入的确都是一个个字母的输入,不像中文需要拼音输入然后在同音字词中选择正确的。但是英德文字输入软件带有拼写检查、语法检查、同义词近义词词库等功能,这些功能类似于中文输入法的联想功能,两者都体现了产品设计者各自的语用立场。只是西文软件不像中文输入软件那样,努力迎合新的口语和网络语的流行而无视传统或是语言学家们制定的语言规范,更不会推广脏话。
  ④如果说将网络语乃至脏话列在同音词的前列是在迎合低端用户的话,那么即使旨在服务于业务性应用的功能也同样问题重重。比如,词库中的词组常常包含错字、非词语组合等情况。繁体字库中也是时见不规范字形,像“爲”字,无论拼音输入后的首选字还是含爲字的多音节词,都被设计成“為”,甚至“僞”、“潙”等也都用“為”这个字形。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在设计上依从了台湾流行的字体,而不是依从了语言文字的传统和有关机构明确的字形。
⑤众所周知,语言是随着时间变化发展的。在成熟的现代社会里,语言就像任何流通物品一样,是被规范被立法的。这些规范和立法会承认和接受新名词,但是不会承认、鼓励、散布网络俗语、脏话等语言污染物。的确,没有任何机构可以也没有必要阻止人们在口语中使用新俚语新俗语等规范之外的语言,但一旦进入写作,情况就不一样了。用于这样输入文字的软件,是应该首先甚至是排他地方便合理合法地使用规范语言呢,还是要增加规范语言使用的难度而给不规范使用大开方便之门呢?是服务于业务使用呢,还是服务于娱乐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⑥造成汉语输入这种混乱现状的,除了马虎的工作态度和习惯外,更深层的原因是长期存在于中国社会中的对成规的轻视甚至无视。近年来风行的网络语有不少就是无知者狂欢的产物,比如“囧”字。并不是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当下流行度来决定,不尊重规范、纵容无知对规范的冲击就如同纵容医闹一样,最终损害的是全社会的利益,败坏的是我们整体的文明水平。
【小题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联系全文,解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小题3】本文认为造成汉语输入混乱现状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