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的“礼运”篇中,作者借孔子之口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就是没有私心和阴谋诡计,抢劫偷盗与乱贼暴徒亦已灭绝,即使夜不闭户也安然无事的“大同之世”。
大同之世的基本特点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天下乃天下人共同的天下,从而区别于以世袭制度、“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等为特色的“天下为家”,即某个人及其家族将天下据为已有的时代。公天下代表了儒家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儒家力图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境,其根本目标就是希望成就一个道德理想国——大同之世。
儒士集团天下为公的取向不仅是早期儒家就已揭明的理想,而且是后世儒者进行社会批判不得不遵循的基本点。黄宗羲正是在与天下为公的理想之世的比较中,对世袭社会中仅仅立足于自己一家一姓之私利的君主予以了无情的鞭笞。朱熹也据此对家天下时代做出了批评性反省,他批评唐太宗“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而且认为相比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时代,世袭社会“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尽管其言论并未直接包含社会批判的内容,但是我们从张载著名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中,依然不难看出一个真正的儒者超越一家一姓的家天下,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气度。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传统社会帝王家族的根本追求则是“天下为家”,即以维护一家一姓对天下权力、财富乃至民众的独占和维护一家一姓“永久”的世袭为根本目标。这就不能不与儒士集团的理想追求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而由于儒士集团虽以“道”的化身自任,但却无位、无势,在实际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根本不是有位、有势的帝王家族及其所代表的权势集团的对手,其“以道抗势”的行为除了在有限的范围内与程度上纾缓家族专制的暴虐之外,根本不可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真正发挥儒者所自我期许的影响和作用。这就不仅使得儒家在传统社会中总是处于一种尴尬的存在境遇,而且不能不限制儒家思想作用的发挥。
我们说,儒学不仅不是能够为所谓“封建社会”所完全封限的,而且其终极的价值追求包含了对“家天下”鲜明的批判意识。因而,儒学不仅不应当随着“家天下”的逝去而消失,而且“家天下”的被推翻恰恰是为儒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里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与中国传统社会相比,社会主义社会正是一个以“天下为公”为终极理想的社会。共产主义与中国古代的大同之世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同,但归根结底它们在强调人自我做主而不皈依于外在的上帝、主张在人间建立理想的社会形态而不是把希望寄托于上帝之城、体现天下一家的追求等根本的理论关节点上则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契合性。
(摘编自李翔海《公天下与家天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的作者在“礼运”篇中的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特点的大同之世主张是通过孔子之口描绘出来的。
B.公天下与家天下不同,前者认为天下是天下人共同的天下,后者则主张把天下当作个人或家族的私有财产。
C.虽然朱熹根据天下为公的价值取向对家天下时代做出了批评性反省,但他的言论却都是间接性的社会批判。
D.传统社会帝王家族的根本追求与儒士集团的不一样,两者经常发生冲突,儒士集团虽无权势,但因人数众多,始终不落下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黄宗羲将天下为公的理想之世与世袭社会的家天下进行对比,提出了以天下为公的取向作为社会评判标准的观点。
B.真正的儒者是拥有超越家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气度的,这从张载的“横渠四句”中可以看出。
C.儒士集团“以道抗势”的行为虽然不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真正发挥所期许的影响,但在一定范围内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D.儒学在“封建社会”中是不能被完全封限的,在家天下逝去的当今社会,更有条件为它发挥作用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是实现公天下,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境,采取的途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B.那些不认同家天下观点的后世儒者,对仅仅立足于白己一家一姓之私利的君主进行社会批判时,都会遵循儒家天下为公的理想。
C.儒士集团无位、无势和以“道”的化身自任相矛盾,这一根本原因使儒家在传统社会中处于尴尬境遇,也限制了儒家思想作用的发挥。
D.共产主义与中国古代的大同之世都主张人自我做主,在人间建立理想的社会形态;这就使得两者之间在某些理论上表现出相当的契合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2-23 12:36: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赵法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出自《周易•文言传》,大意是经常行善的人家会有许多可以庆贺的事,经常做恶事的人家会有许多灾祸在等着它。初看起来,这句话是在讲报应,其中也的确含有报应的含义,但是作为儒家文献的《易传》,这话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念又有所不同。
儒家的主流观点不太强调报应,因为儒家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成为君子,而成为君子的首要条件,就是明白义利之辨。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孟甚至要求他们的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们认为,仁义既是天道,也是人道,为仁义而牺牲,死得其所,会使生命获得永恒意义。
钱穆先生曾经将儒家人生观与其他文明宗教相比较,说儒家的君子,他们居仁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而且君子人格恰恰是要超越这种功利主义的考虑,他不把道义当作手段,而是当作目的本身。
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的羁绊,并不是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对此有独特的理解。杀身成仁是君子的担当和境界,实践仁义礼智信也经常意味着要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但总的来看,长远来看,道德对于人生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讲仁爱奉献的儒家道德何以有利于人生?说到底,违反道德的行为可以得利于一时,却难以长久持续。比如一个“信”字,欺诈或许能够短期获利,但是长此以往必然臭名远扬。那些讲诚信的人虽然有时也吃亏,但能获得广泛的信誉和信任,事业便越做越大。
道德与利益的问题,又被称为德福关系问题,也是西方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这一矛盾如何解决?哲学家康德认为,经由上帝审判之后,德与福最终能够实现一致,作恶者将会下到地狱,而行善者将会升入天堂,于是公平正义最终得以实现。可是,儒家没有上帝观,有人经常行善却穷困潦倒,有人作恶多端却福寿俱全,如何解释这种情况呢?儒家对此的回答是:家庭。一个人的积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处境,当然,一己之私也不是儒家人的初衷。但客观上一定会为他的后代积下“阴德”;一个人作恶多端,尽管能做高官,骑骏马,但他的债务将由子孙偿还。通过引入家庭和时间两个因素,儒家也成功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那么,现实中是否真是如此?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不易觉察,但在乡村中则常常应验。常听有年纪见识多的村里老人说,凡是目前发展不错的家庭,现在有出息的人,祖先父辈多是厚道人。我们看历史上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比如范仲淹、曾国藩等家族,人才辈出,福泽绵长,乃是因为他们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结为优良的家教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优良品格。这也算是对“积善人家论”的经验证明。因此古人也说:“德者,得也。”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深入人心。
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并非迷信,而是儒家历史理性的结晶。它以儒家的成德之教为思想基础,强调德行修养和与人为善才是一个家庭长期繁荣兴盛的根本保障,不但在义理上可以说得通,在现实中也有经验的证实,反映了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
(《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易传》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虽然也含有报应的含义,但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不同,与西方的德福观也有区别。
B.儒家道德修养超越了功利主义的考虑,目标是成为君子,同时也是为了给后代积下“阴德”。
C.明白义利之辨是成为儒家君子的首要条件,君子为了仁义不但可以放弃一些个人利益,而且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
D.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但实践仁义礼智信却能在更大范围、更长远的时间产生对人生和社会的益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通过与佛、道及西方哲学的具体对比,深刻地阐释了儒家报应观念的独特性。
B.文中引入康德对现实生活中德福矛盾现象的解说,是为了说明儒家对这一问题的解说只是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C.文章运用引用、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让读者对“积善”的意义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D.本文从“积善”与“报应”这一话题出发,从个人修养、家族传承和社会效应三个层面阐述了儒家独特的福报观。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孟认为,仁义是天道,也是人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可以让生命获得永恒的意义。
B.钱穆先生的研究表明,儒家君子居仁由义非为“余庆”,非惧“余殃”,道义本身就是他们的目的。
C.在儒家那里,“积善之家”的“家”被赋予了时间因素,常用来指那些传承久远的家族。
D.“阴德”之说在乡村常常应验,而在城市中不易觉察,表明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源于传统的农业社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家训指古代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宋代家训是家训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影响很大。从所搜集的资料来看,宋代的家训,专著加上单篇计百余种,其数量远远超过了前代。这些家训根据纂述者的身份,可分为宋代帝王家训、宗室家训、士大夫家训、百姓家训等类型。宋代家训继承了传统家训的散文、诗歌、条规等体裁,又有发展,如《集事诗鉴》将散文与诗歌融合于一体。宋代家训体裁上的另一大发展则是辑录体家训的大量出现。辑录体家训就是将宋及宋前历代的训家教子的成文文献或者相关的家庭规范的活动汇集在一起,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育子弟,如司马光《家范》等。
宋代家训的繁荣,与宋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很大关系。宋代由以前的门阀政治时期转变到官僚政治时代。选官以科举为主,宋代长久不衰的世家大族已经很少,贫富无定势,甚至贫富易位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家族尤其是仕宦家族积极地纂述家训,以期通过道德教化、行为规范等,令其家庭成员修身、齐家,维持家族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达到兴旺、繁荣的目的。
宋代家训都有治生、制用的内容。其中,治生方面,以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最为详尽;制用方面,以陆九韶《居家制用》更为具体。宋人重视家庭治生,与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维持大家族的正常运作所必备的经济基础。此外,科举也需要经济支持。宋代家训一方面提倡家庭治生,另一方面提倡辩证的节俭,量入为出是其基本原则。宋人把俭朴当做自家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但对公益事业,则要尽力而为,不要吝惜财产,如“乡人有纠率钱物以造桥修路及打造渡航者,宜随力助之”(袁采《袁氏世范》)。宋代家训注重道德教育,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正、妇顺,即通过对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的规范,将儒家思想贯彻其中。除了道德教育外,宋代家训还重视参加科举考试以入仕的教育及其他知识教育,以提高子孙的素质。宋人家训中也涉及许多教育原则,其中教育贵早、宽严相济这两点对今天来说仍有借鉴意义。家族对子孙等家庭成员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首先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当好言相劝不能奏效时,家长便采取其他的惩罚方式,如庭训、笞、杖、役、经济惩罚、不承认身份、告官、驱逐、移乡等。
家训的纂述,是为家族的兴旺长久,所以一般不会违反朝廷的法律。有的宋代家训如范氏的《义庄规矩》及后续规矩还得到朝廷的许可与支持。家训、法律中都有儒家思想的渗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家训在强调修身、治家之后,仍然怀抱治国与平天下的崇高理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治天下也离不开家庭的修整、稳定、繁荣。所以在礼、法社会之中,家训与法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家训与法律的出发点和目的还是略有侧重的,家训更侧重家庭的发展,而法律则更关注社会的长治久安。
(改编自马泓波《宋代家训的特点》)
【小题1】下列对宋代家训的特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数量众多、种类繁多。宋代家训专著与单篇计百余种,是家训史上数量最多的,有帝王家训、宗室家训、士大夫家训、百姓家训等。
B.注重家庭经济管理。治生、制用是宋代家训的主要内容之一,叶梦得的《石林治生家训要略》与陆九韶的《居家制用》分别是其代表。
C.注重家庭教育。宋代家训通过规范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令其家庭成员修身、齐家,以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正、妇顺。
D.与法律有相互依赖之处。宋代家训的内容基本上都谨守法律的规定,支持法律;在礼、法社会之中,家训与法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代一些家族尤其是仕宦家族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为了维持家族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积极地纂述家训,家训因此而繁荣。
B.宋代家训把俭朴当做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提倡辩证的节俭,以量入为出为基本原则,但对公益事业则要求尽力而为,不能吝惜财产。
C.宋代家训重视道德教育,尤其重视科举教育,以提高子孙素质。家训中教育贵早、宽严相济的教育原则对今天来说仍有借鉴意义。
D.宋代家族对子孙等家庭成员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同时又采取肉体惩罚、经济惩罚、精神惩罚等惩罚方式。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家训是家训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内容丰富,涉及伦理道德、教育、经济、法律等方面,影响很大,有力地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B.宋代家训适应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形势,重视治生、制用,以维持大家族正常运作所必备的经济基础,对科举进行经济支持。
C.宋代家训的篡述虽然主观上只是为了维护家族的繁荣、兴旺,局限于家族的利益,但在客观上对治国平天下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D.宋代家训着眼于教导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法律是为了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宋代家训与法律的出发点和目的因此迥然不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哲学的“终极关怀”
陈伯海
人作为有灵性的生物,对其生存意义之究竟不能不有所关顾,即通常所谓的“终极关怀”。而当终极关怀以终极思考的方式展示出来时,我们就有了哲学。哲学思考要穷原尽委,往往以追索终极真理为目标。终极真理不可能存在,思考的目标实难达到,但充当思考动力的终极关怀却源源不绝地在发动着。一方不停地推进,一方又始终落实不到目标,于是哲学永远行进在途中,这也便是很多人之所以迷恋上哲学思考的缘由。
说哲学“永远在途中”,并不意味着它停滞不前。恰恰相反,它经常呈现为不断前进、变化的运动过程,具体表现形式便是哲学史上反复出现的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的努力。严肃而深思的哲学家们每提出一个新问题,往往就能打开一片耐人探究的新领域,而为解决这个问题所采取的各种尝试,亦为充实与丰富这方面领域的探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哲学便是这样不断地更新和拓展着自己的思维空间,并借以促成人类思考方式愈益向前发展。相比之下,我个人似更倾向于提出问题的重要价值,我认为其对于思考方式的更新具有决定性作用,至于为解答问题所展开的种种努力,尽管也有助于促进入们的思考,尚非关键所在,因为各个领域的问题都必然要关联到哲学“本原”问题,而说到底,“本原”是不可能予以彻底“解决”的,一切为解答问题所作的努力,再好也只能达到在这个领域内穷尽其可解数的程度,且最终会证明这个领域和这条思路自身仍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从而提示人们必须转换思路,以寻觅新的问题切入点和新的思考方式。
这样一种由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交相更替轮回而构成的运动轨迹,已为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所证实。众所周知,西方哲学史的关注重心,有一个由本体论转为认识论以至语言论与生存论的演进过程。两千多年前,在哲学的故乡—古希腊,哲思的发端以直接追问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为标志,这个习惯延续了很长的时间,一代又一代的哲人为之绞尽脑汁,给出众多不同的答案,而终不免陷于“独断”。近世以来,随着工业文明和实证科学的兴起,人们意识到需要将思辨建立在实际经验的基础之上,遂转而探讨人自身的认识能力,试图弄明白人能不能认识或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认识论转向”。“认识论转向”为哲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活动新天地,致使客体与主体、思维与存在、感性与理性、经验与超验之类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辨析填满了人们的思维空间,各种唯物论与唯心论、经验论与先验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思想体系亦同时并出而相互争鸣,但究其竞,终未能真正揭示人的意识活动的奥秘,更不用说通过认识能力的考察来追溯存在的本原了。
跟踪着哲学行进的步伐,我们绕了一个圈子,最终似乎回到了它的起点,那便是:由追问“存在”的本原来确立人生的意义,借以实现人的终极关怀,这不正是古希腊贤哲们赋予哲学的使命吗?但思考决不会简单地重复。我们不再像古代哲人们那样去孜孜于求索出某个恒定不变的实体,设作世间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本根,却要将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视以为世界的本然。我们也不会像近世哲学家那样一力注目于人的认识能力或语言形态,用以界定人与其对象世界之间的关系,要从人的存在与世界存在的总体关联及多重性交涉上来把握这一复杂的关系。当然,我们更不会为突出个人的“自由意志”,生硬地将客观实在从自己的视野里一笔勾销,乃是要极力维护世界的整体性,使天人、群已、人我之间既分又合的存在方式与互动作用得以凸显出来。应该说,这里孕育着一种新的哲学思考路向,它是由人们当下生存状况中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所引发的。新的思考能否适应这类新问题,只能拭目以待,但新的思考也许能让不断演进着的西方哲学同古老的东方智慧接上茬,这个动向似可关注。  (摘自《光明日报》)
【小题1】关于“终极关怀”与“哲学”的叙述,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对其所生存的意义原委的关注,以终极思考的方式展示出来时就有了哲学,而哲学历史的发展最终还是回到了追问存在的“本原”这一问题上。
B.哲学思考要穷原竟委,它以求索终极真理为目标,由于充当思考动力的终极关怀在源源不断地发动着,而哲学家们普遍认为提出问题具有最重要的价值。
C.哲学经常呈现为不断前进、变化的运动过程,它不断更新和拓展着自己的思维空间,但是最终还是难以把哲学问题彻底解决。
D.人们为解决本原问题所做作各种努力,都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人们必须转换思路,找到新的切入点和思考方式。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哲学发展史”“认识论转向”的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转换思路,解答哲学问题,这些努力交相更替并形成一种运动轨迹,这已被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所证实。
B.对世界本原的直接追问是古希腊哲学发端的标志,许多哲学家对此给出了各种答案,但这些答案最终都被证实为个人主观的判断。
C.近代对实际经验的重视,说明人们意识到哲学思辨需要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使人们的认识论转向,这样人们就肯定会揭示存在的本原。
D.认识论转向为哲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使得哲学思想体系变得庞杂并相互争鸣,但最终仍然不能揭示人的本原的问题。
【小题3】(小题3)下列各项叙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终极关怀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加深,而人类探究哲学的过程中出现了方向的转变,最终还是回到人的终极关怀角度。
B.随着工业文明和实证科学的兴起,促成了哲学认识论的转向,这二者为揭示人的意识活动的奥秘提供了实践上的支持。
C.将某个实体作为世间万物存在的本根,从人的存在与世界存在的总体关联等角度来把握等,这都是中外哲学家认识世界的形式。
D.新时代引发了新的哲学思考路向,就是要极力维护世界的整体性,这是由人们当下生存状况中遭遇到的各种问题引发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嬴政。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是一个英雄。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五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比较一下这五个人的功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遭秦的报复。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
在《刺客列传》中,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其他四个人的总和。并且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因为荆轲比其他四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象高出一筹。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
两千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其失败原因。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刺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匕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我不敢认同,说他想生擒秦王倒可能是事实。人们对“荆轲刺秦”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荆轲来到咸阳宫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死秦王。其实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的事件,荆轲最好也能挟持住秦王,逼他归还侵略燕国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杀秦王。但最终两个目的都没达到。
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他刺秦成功。然而,假如荆轲真刺死了秦王——那时候嬴政还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而已,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秦始皇。那么,荆轲的名声也就与《刺客列传》里其他的刺客一样了,而不会脱颖而出。所以,荆轲的英名,正在于他的“失败”。
荆轲的英名虽与成败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荆轲敢于越过易水,渡过黄河,来到强大的秦国,进入了它的心脏地带——咸阳宫,去单挑秦王;他遇到的对手比其他所有刺客遇到的对手都要强大,但他敢于向最强者挑战;他去赴死,高歌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那个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一进咸阳宫就被那种威严的气势吓得大惊失色时,他能谈笑自如;当他面对高高在上被文武百官簇拥着的秦王时,他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
荆轲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
【小题1】下列不属于荆轲是“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原因的一项是
A.司马迁对荆轲有偏爱,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最详细,篇幅超过了其他四刺客的总和,使人们能对这位刺客有更多了解。
B.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描写得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对手的地位、分量抬高了刺客的地位与分量,荆轲刺杀的对象后来成为统一中国的第一位帝王,也加重了荆轲的名气。
D.荆轲为了让后人知道,他与其他刺客不同,他不是为了刺杀而刺杀,而是为了表现自己敢于向最强者挑战的精神。
【小题2】对“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在咸阳宫虽然只战斗了几分钟,但因司马迁的精彩描写而流芳千古,影响深远。
B.这场短暂战斗显示了荆轲敢于单独挑战最强者,勇于赴死的勇力、胆略与英雄气概。
C.刺秦行动虽然失败了,但荆轲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影响深远,长久地为中国人所深深敬仰。
D.荆轲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他慷慨赴死,大义凛然,是正义的化身。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是个流传千古,名气很大的刺客。作者开篇却从他的刺杀业绩写起,指出荆轲是刺杀最没成效的一个,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B.作者认为荆轲未在“图穷匕见”的一瞬行刺,是想劫持秦王逼其归还侵略的燕地,这是有可能的,而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是一种误解。
C.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着荆轲刺秦成功,作者认为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从文中看,作者也怀着同样的愿望。
D.文中写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在咸阳宫大惊失色的表现,是为了反衬荆轲的镇定勇敢,从而佐证文中的观点——荆轲虽然失败,却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一门起源于欧洲社会的学科,人类学的诞生已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传入中国也已经超过百年。

纵观人类学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人类学自其发轫阶段便打上了浓浓的海外印记,从一开始人类学者便将其目光投向了远方,在异域之中寻找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与他者的对话之中建立自己的研究领域,远方、异域、他者已然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代名词。

追溯到人类学刚创立之初,人类学的鼻祖泰勒通过海外探险家、传教士、船员等人的日记、传记、游记等开展人类学研究,力图探讨人类的进化过程,解释人类的文化现象,去解答西方社会对“他者”异文化的疑惑。将民族志奠定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得人类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的马林诺斯基,便是受到殖民地官员邀请前往海外做田野调查,并完成了人类学的经典著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到海外去”成为欧洲人类学初学者的成年礼,作为人类学家的必修课,欧洲人类学的海外研究并不新鲜,它是作为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基石。

美国人类学与欧洲人类学有所不同。一开始,美国人类学家主要是研究本土的印第安人,因而建立起体质、语言、考古、文化四大分支体系的人类学学科。美国随着经济的强大并取代大英帝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人类学家开始走向海外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海外研究到达高潮。至今,海外研究仍然是美国人类学的主流。

走向海外是中国人类学独有的一个概念,因为西方国家的人类学研究对象本身就是异文化,他们的研究本身就是海外研究,因此他们不必强调海外这一层含义。而中国的人类学,自从国外引进后,便一直致力于本土化的研究。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与尊重,也在国际人类学界占有了一定的地位,加上中国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后,对外战略也逐渐转变,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全球社会文化的研究也摆上重要的地位,因此海外民族志研究便基于这种历史传统与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快速发展起来。中国的人类学海外研究,与西方人类学的海外研究传统也不尽相同。西方人类学的海外研究传统,与西方海外殖民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服务于西方的殖民统治。而中国近些年所倡导的海外研究,则是顺应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发展体系,与全球各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发展趋势,其目的是为各国互相理解、和谐相处奠定文化基础,是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学研究。中国的海外民族志研究,同时也是中国人类学突破自身社会与民族文化的界限走到全球社会中反观自身的有效形式,是面对全球文化转型的文化自觉表现。

(摘编自周大鸣、龚霓《海外研究:中国人类学发展新趋势》)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学虽诞生于欧洲,但在一百年前传入中国后,便打上了深深的海外印记。
B.欧洲人类学者在异域中寻找研究对象,并将海外研究作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C.人类学鼻祖泰勒或许没有海外经历,他借助他人的海外经历来开展人类学研究。
D.早期的美国人类学家主要研究本土的印第安人,后来他们将海外研究作为主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国人类学与欧美人类学的差异。
B.文章从源头入手阐述欧洲人类学的发展,指出贯穿其始终的是海外研究。
C.文章以发展的眼光来介绍中国的人类学研究,肯定了中国人类学的价值。
D.文章聚焦于人类学的历史和研究对象,按照总分总的思路阐述其研究情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人类学鼻祖泰勒的研究来看,人类学从其诞生起便将研究视线投向海外民族志。
B.因受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影响,欧洲人类学初学者通过“到海外去”成为人类学家。
C.中国人类学研究与国家发展趋势同步,其研究成果现在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定的地位。
D.我国人类学海外研究是为各国互相理解、和谐相处,与当前西方此项研究的目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