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只想和你接近
吴念真
①直到我十六岁离家之前,我们一家七口全睡在同一张床上,睡在那种用木板架高铺着草席、冬天加上一层垫被的通铺。
②这样的一家人应该很亲近吧?没错,不过,不包括父亲在内。
③父亲可能一直在摸索、尝试与孩子们亲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得其门。同样的,孩子们也是。
④小时候特别喜欢父亲上小夜班的那几天,因为下课回来时他不在家。因为他不在,所以整个家就少了莫名的肃杀和压力,妈妈准确的形容是“猫不在,老鼠呛须”。
⑤午夜父亲回来,他必须把睡得横七竖八的孩子一个个搬动、摆正之后,才有自己可以躺下来的空间。
⑥那时候我通常是醒着的。早就被他开门闩门的声音吵醒的我通常装睡,等着洗完澡的父亲上床。
⑦他会稍微站定观察一阵,有时候甚至会喃喃自语地说:“实在啊……睡成这样!”然后床板轻轻抖动,接着闻到他身上柠檬香皂的气味慢慢靠近,感觉他的大手穿过我的肩胛和大腿,整个人被他抱了起来放到应有的位子上,然后拉过被子帮我盖好。
⑧喜欢父亲上小夜班,其实喜欢的仿佛是这个特别的时刻——短短半分钟不到,却完全满足的亲近。
⑨长大后的某一天,我跟弟弟妹妹坦承这种装睡的经历,没想到他们都说:“我也是!我也是!”。
⑩有一年父亲的腿被落磐压伤,伤势严重到必须从矿工医院转到台北一家外科医院治疗。
⑾由于住院的时间很长,妈妈得打工养家,所以他在医院的情形几乎没人知道。某个星期六中午放学之后,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冲动,我竟然跳上开往台北的火车,下车后从火车站不停地问路走到那家外科医院,然后在挤满六张病床和陪伴家属的病房里,看到一个毫无威严、落魄不堪的父亲。
⑿他是睡着的。四点多的阳光斜斜地落在他消瘦不少的脸上。他的头发没有梳理,既长且乱,胡子也好像几天没刮的样子;打着石膏的右腿露在棉被外,脚趾甲又长又脏。
⒀不知为什么,我想到的第一件事,竟然就是帮他剪脚趾甲。护士说没有指甲剪,不过可以借我一把小剪刀。然后我就在众人的注视下,低着头忍住一直冒出来的眼泪,小心地帮父亲剪脚趾甲。
⒁当我剪完父亲所有的脚趾甲,抬起头才发现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睁开眼睛看着我。“妈妈叫你来的?”“不是。”“你自己跑来没跟妈妈说?”“没有。”
⒂直到天慢慢转暗,外头霓虹灯逐渐亮起来之后,父亲才再次开口说:“暗了,我带你去看电影,你晚上就睡这边吧!”
⒃那天夜晚,父亲一手撑着我的肩膀,一手拄着拐杖,小心穿越周末熙攘的人群,走过长长的街道,去看了一场电影。
⒄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一个人到台北,第一次单独和父亲睡在一起,第一次帮父亲剪脚趾甲,却也是最后一次和父亲一起看电影。
⒅那是一家比九份升平戏院大很多的电影院,叫远东戏院。那天上演的是一部日本片,导演是市川昆,片名叫《东京世运会》。
⒆片子很长,长到父亲过世二十年后的现在,它还不时在我脑海里上演着。
(选自吴念真《这些人,那些事》)
【小题1】第⒄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2】赏析第⑦段文字的写作特色。(4分)
【小题3】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
【小题4】有人评价吴念真的散文“深沉而有暖意”的,请联系全文,探究此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8: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喜马拉雅冰川真的会融化吗?
①近来,一些科学家对联合国2007年《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提出的喜马拉雅山冰川将消失于2035年这一时间数据提出了异议。
②早在去年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就有人爆料,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涉嫌故意修改数据支持全球变暖的论点。而中心的负责人正是联合国2007年《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相关章节的主要撰写人之一。此事件当时被媒体热炒,称为“气候门”事件。
③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副主席范伊佩尔塞勒日前承认,报告所表述的喜马拉雅山冰川可能在2035年消失的断言是错误的,可能需对其进行重新评估。
④那么,喜马拉雅山冰川将于2035年消失的断言是如何登场的呢?印度每日新闻和分析(NDA)机构19日报道的消息为人们提供了答案。据该机构报道,印度冰川学家赛义德•哈斯南在1999年接受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记者采访时曾表述过这样的观点:由于温室效应气体的原因,(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在缩小,其总量在未来40至50年中将会减少。
⑤然而,哈斯南说,他从未在任何研究文章中提出喜马拉雅山冰川可能在2035年消失,没有给出过2035年这个时间数据。他认为时间是杂志记者写的,并表示科学研究与杂志报道写作不同,他无法掌控记者如何引用自己的观点。
⑥《新科学家》杂志对喜马拉雅山冰川消失的报道并没有直接为IPCC的报告所引用。有消息说,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WWF)“担当”了两者间的桥梁。根据杂志1999年的报道,WWF在其2005年的研究报告中说,至2035年时,喜马拉雅山冰川总覆盖面积将从50万平方公里缩小到10平方公里。不幸的是,该说法被IPCC用于了2007年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评估报告指出:“喜马拉雅山冰川面积退缩的速度超过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其在2035年或更早些时候消失的可能性极高。”
⑦事实上,对于IPCC报告引用喜马拉雅山冰川消失的断言并不是没有人提出质疑,只不过反对的声音被忽视了。负责报告中其他部分的科学家、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的格奥尔格•卡泽尔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表示,他在2006年报告还没有出版时就警告说2035年的时间数字不正确。但是编写报告亚洲部分的人员并没有对他的警告做出反应。
⑧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杰弗里•卡吉尔也曾对英国广播公司说,如果考虑到喜马拉雅山上200米至300米厚的冰川,而融化速度为每年1米或2米,200米厚的冰川不可能在25年内完全消融。
⑨直到最近,印度环境部长兰密施要求IPCC解释引起恐慌的2035年时间数据究竟如何得来,才使得真相大白于天下。
⑩然而,尽管范伊佩尔塞勒认为评估报告中2035年喜马拉雅山冰川将消失的断言有误,但报告中提出的人类排放温室效应气体行为造成气候变化的整体构架不会改变。并认为,此次断言之误和“气候门”不会影响公众对气候科学的可信度。他说:“看不出长达3000页的报告中出现一个错误会如何影响整个报告的可信性。有些人会试图利用错误来损害IPCC的公信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发现、解释以及改正错误,反而会增强IPCC的公信力。”
(选自人民网,作者毛黎,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气候门”事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参与撰写了联合国2007年《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相关章节,所以“气候门”事件才广为媒体关注。
B.“气候门”事件主要是因为涉及联合国2007年《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的权威性而被广泛关注。
C.“气候门”事件主要是指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为支持全球变暖的论点而故意修改联合国相关文件数据一事。
D.“气候门”事件的“主角”就是有关“喜马拉雅山冰川可能将于2035年消失”的这一断言。
【小题2】下列对“喜马拉雅山冰川将于2035年消失”传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传言最早始于印度冰川学家赛义德•哈斯南。1999年他在接受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记者采访时认为,由于温室效应气体的原因,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在缩小,其总量在未来40年至50年中将会减少。
B.“喜马拉雅山冰川将于2035年消失”的传言其实是《新科学家》杂志记者下的断语,因为杂志报道与科学研究毕竟不一样。
C.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在这个错误的断言中起了以讹传讹的桥梁作用。其报告最早提出了“(冰川)在2035年或更早些时候消失的可能性极高”的观点。
D.《新科学家》杂志关于“喜马拉雅山冰川将要消失”的报道出现在WWF 2005年的研究报告中时,已变成了“到2035年,喜马拉雅山冰川总覆盖面积将缩小至10平方公里”。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亚利桑那大学的杰弗里•卡吉尔的推算,喜马拉雅山冰川极有可能在二三百年间完全消融。
B.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承认有关“2035年喜马拉雅山冰川将消失”的数据引用有误,但并不认为这种小差错会影响整个报告的可信度。
C.IPCC报告中的“冰川消失”的错误断言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出版之前,就不断有科学家对喜马拉雅山冰川消失的断言提出过质疑,但报告编写人员忽视了这种意见,使得这种错误最终形成。
D.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虽然不会改变气候变化的整体构架,但短短的百十年并不会造成喜马拉雅山冰川消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迷路
(台湾)杨慎绚
  过了水泥桥,车上的乘客骤然减少。吴索呆望着窗外的景物,心中想着回家后,如何开口跟妻说,今天四处求取却没有一处成功,再想起孩子的医药费、房租与会钱,吴索不觉叹一口气,合上眼睛……
  “先生,你知不知道博大街在哪一站下?”
  吴索张眼一看,前座的男子正指着身旁的幼童,说:“这个小男孩迷路了。”
  “这班车不经过博大街。”吴索说。
  “那怎么办?我有急事,再过一站就要下车了。”
  “我知道路。”吴索说。
  “先生,就拜托了。谢谢啊!”
  前座的男子下车后,吴索扒着前面椅背,问小孩:“到了博大街,你知不知道怎么回家?”
  小男孩迟疑了一会儿,才说:“我家住博大街三十六号,开电器行。”
  好熟的地址。吴索今天一大早就在求才栏见过它,刚刚才彻底丢掉,想不到又遇上了。吴索不禁苦笑起来,心中记起那个电器行老板满脸冰霜地摇头对他说:“我不雇用有过前科的人!”
  难道你不曾犯过错?吴索内心奋力呐喊着,既然你不肯相信我会改邪归正,我就……吴索于是移身坐到前座小男孩的旁边。
  下车后,吴索带着小男孩走进一家面店。
  “小弟弟,你先在这边吃碗面,我出去打个电话给你的家人;你迷路了,他们一定很着急。告诉叔叔,你家电话几号?”
  吴索在巷内的公共电话亭里拨了七个数字。
  “嘟——嘟——嘟——”
  “……喂,老板,你们家小孩在我手上,注意听着,尽快准备好五十万元,今晚等我电话……”吴索心中默念着。”
  “嘟——嘟——嘟——”依旧没人接。
  吴索暗想,小孩会不会记错号码?正想挂电话,却看见巷口有个熟悉的身影,推着水果车,挺着七个月的身孕,缓缓走来……
  吴索怔住——
  “嘟——嘟——喂,喂,你找谁啊?这边是博大电器行……”
  吴索慌忙挂上电话筒,手心尽是汗水。他紧靠着亭柱,稳住气,重新拨了电话……
  吴索回到家,妻已经吃过晚饭;他注视着妻子圆凸的腹部,觉得里面的胎儿,似乎又长了许多。妻问他,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今天啊,差点迷路。”
【小题1】说说本文以“迷路”为题有什么含意?(4分)
【小题2】小说的第一自然段看上去与整个迷路事件没有联系,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5分)
【小题3】有人说这篇小说寓意丰富,试探讨小说的内涵。(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侯琢玉
叶孤
侯七家住泗州城郊外,原名侯小宝,因在家中排行老七,所以人们都称呼他“侯七”。由于爹妈死得早,加之六个哥哥姐姐也不管侯七的死活,侯七便如孤儿一般在泗州城游荡。侯七虽识字不多,倒也读过几天私塾。侯七在泗州城晃荡,但眼明手快,能说会道,不久,便在城中“一品轩”古董店谋了个伙计的差事。
侯七干活卖力,也很聪明,油嘴滑舌,一品轩老板董玉轩甚是喜欢、看重,数年间将侯七的工钱涨了几番。而侯七也没有辜负董玉轩的栽培,将一品轩打理得井井有条。
侯七在一品轩一干就是十多年,从一个晃荡的毛头小子干成了大青年。十几年间,侯七倒也踏实好学,除了干好自己伙计该干的事情外,还旁敲侧击地向老板董玉轩讨教学习古董知识。
董玉轩何等聪明,知道一品轩之所以能在泗州城屹立数十年不倒,全靠自己对古董行业几十年的专业判断。如果侯七得到自己真传,势必到哪都有立足之地。
董玉轩有两子,但一个留了洋,一个当了兵,竟无一子肯跟随他做古董生意。董玉轩也想过将自己的一身技艺找个传人,侯七也曾是董玉轩衣钵的考虑对象。但董玉轩一想到自己一旦倾囊相授,侯七艺满必会离开一品轩,这样自己对他十几年的栽培就付之东流了。
因此,侯七只学到了董玉轩的皮毛。侯七也明白董玉轩不会轻而易举的传授自己,十几年来,侯七也攒了一笔钱,时刻准备着自己当老板。
一日,店里有一老妇来卖一块玉璧,侯七见这玉璧呈椭圆形,头大尾小,通体圆润,光泽明亮。侯七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块上了年代的真品好玉,一问价,老太太竟要价不菲,说这玉璧是明末长平公主之物,要五百大洋,侯七虽吓了一跳,但想到这玉璧有几百年历史,又是宫廷之物,如果将之买下然后再伺机出手,说不定可以大赚一把,那时自己另起炉灶就大有希望了。于是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侯七终于用自己攒了十几年的三百块大洋,悄悄将玉璧买下,对老板董玉轩自是瞒住不说。
趁一日得闲,侯七悄悄揣玉璧至山阳城,找到了古董界泰斗萧老,萧老一见玉璧顿时两眼放光,侯七见了心中一喜,能让古董界泰斗两眼发出光芒的自然是不会差的玩意了,这回自己多半赚大了。
萧老双眼光芒放完,说:“的确是一块好玉,应该是明末之玉。”侯七听毕又是心中一喜,自己三脚猫古董皮毛并没有看走眼,这玉璧果然是一块明代的好玉。其实侯七当时并没有十分的把握,完全靠多年的感觉,想不到这老妇竟没有说谎。
侯七正要问这块玉璧价值几何之时,突见萧老将玉璧贴在唇鼻之间,仔细闻了起来,萧老兴奋道:“此玉隐约有一股华贵之气!”侯七连忙兴奋道:“卖的人说此玉璧乃长平公主贴身玉璧。”同时也对萧老佩服不已,连这华贵之气也能闻出来,不愧是古董界的泰山北斗。
萧老一听,恍然大悟道:“难怪,难怪!”继而又叹道:“不过,可惜的是此玉乃常年陪伴长平公主病体之玉,已经不值钱了。”侯七大惊,又不甘心问道:“那这玉璧到底能值几钱?”萧老叹道:“最多三十大洋。”
“不可能……不可能……我花三百大洋买的玉怎么可能呢……”侯七神情恍惚地出了萧宅。
侯七后悔已晚,但更后悔自己十几年来学得不专心,假如自己出去开店,迟早得倒闭。侯七下定决心死心塌地跟董玉轩好好学、好好干。
二十年后,管理一品轩数年的侯七已是泗州城数一数二的古董行家。
董玉轩的两个儿子,老大留洋娶了个洋妞定居法兰西再也不回来了,老二当兵参加了革命党,被砍了头。董玉轩一病不起。
董玉轩临死的时候告诉侯七,二十年前,那个老妇卖玉,是自己安排的,目的就是让侯七留在一品轩。还说一个古董行家没有几十年成不了行家。
侯七也明白了老板的良苦用心,几经磨砺,最终成了开有几间分店的“侯琢玉”老板。
(节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4年6月)
【小题1】以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 在泗州游荡的“侯七”,虽然无亲无故,但是幸好他读过几天私塾,再加上眼明手快,能说会道,最后被“一品轩”古董店的老板收为伙计。
B 侯七在古董店一干就是十多年,其间聪明能干,很受老板的喜爱。但是董玉轩由于担心他一旦学成便会离开一品轩,另立门户,因此并未对他倾囊相授。
C 侯琢玉只能学得皮毛,但他不满现实,这才背着师傅偷偷用自己的积蓄“买玉”,但是由于学艺不精还是不能看出老妇人的那块玉是假的,根本不值钱。
D 小说通篇以概括的叙述为主,但是不乏精彩的人物描写,正因为如此,不但作品厚重耐看,而且人物形象鲜明,着实给人欣赏的美感。
E本小说篇幅短小,人物也少,情节更是简单;但是作品显得“小而精”,“微而妙”,做到了以少胜多,现实感特别强,不给人隔世之感,反而给人人生的启迪。
【小题2】小说前后两次提到董玉轩的两个儿子有何作用?(4分)
【小题3】结合故事情节,说说该小说可以给你哪些为人处事上的启示?(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袭人听见,知道穿不及中衣,便拿了一床夹纱被替宝玉盖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些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了,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大有深意,忽见他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含着泪只管弄衣带,那一种软怯娇羞、轻怜痛惜之情,竟难以言语形容,越觉心中感动,将疼痛早已丢在九霄云外去了。想道:“我不过挨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之态,令人可亲可敬。假若我一时竟别有大故,他们还不知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也无足叹惜了。”正想着,只听宝钗问袭人道:“怎么好好的动了气,就打起来了?”袭人便把焙茗的话悄悄说了。
宝玉原来还不知贾环的话,见袭人说出,方才知道;因又拉上薛蟠,惟恐宝钗沉心,忙又止住袭人道:“薛大哥从来不是这样,你们别混猜度。”宝钗听说,便知宝玉是怕他多心,用话拦袭人。因心中暗暗想道:“打得这个形象,疼还顾不过来,还这样细心,怕得罪了人。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这样亏。你固然怕我沉心所以拦袭人的话,难道我就不知我哥哥素日恣心纵欲、毫无防范的那种心性吗?”想毕,因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存心挑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
宝玉方欲说话时,只见宝钗起身道:“明日再来看你,好生养着罢。方才我拿了药来,交给袭人,晚上敷上管就好了。”说着便走出门去。袭人赶着送出院外,说:“姑娘倒费心了。改日宝二爷好了,亲自来谢。”宝钗回头笑道:“这有什么的?只劝他好生养着,别胡思乱想就好了。要想什么吃的玩的,悄悄的往我那里只管取去,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说着去了。
袭人抽身回来,心内着实感激宝钗。这里宝玉昏昏沉沉,半梦半醒,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悲切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黛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他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禁,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旧倒下,叹了口气说道:“你又做什么来了?太阳才落,那地上还是怪热的,倘或又受了暑,怎么好呢?我虽然捱了打,却也不很觉疼痛。这个样儿是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给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别信真了。”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利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言词,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日方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一句话未了,只见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
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道:“我从后院子去罢,回来再来。”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了?”黛玉急得跺脚,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们拿咱们取笑儿了。”宝玉听说,赶忙的放了手。黛玉三步两步转过床后,刚出了后院,凤姐从前头已进来了。问宝玉:“可好些了?想什么吃?叫人往我那里取去。”接着薛姨妈又来了。一时贾母又打发了人来。
至掌灯时分,宝玉只喝了两口汤,便昏昏沉沉的睡去。接着周瑞媳妇、吴新登媳妇、郑好时媳妇这几个有年纪常来往的,听见宝玉捱了打,也都进来请安。袭人忙迎出来,悄悄的笑道:“婶娘们略来迟了一步,二爷睡着了。”说着,一面陪他们到那边屋里坐着,倒茶给他们吃。那几个媳妇都悄悄的坐了一回,向袭人说:“等二爷醒了,你替我们回罢。”
(摘自《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有删改)
注:前一回是说宝玉因不符合其父贾政的要求而被贾政打得遍体鳞伤。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一句中,“托”字用得极为精彩,表面上写出了薛宝钗的小心翼翼,实际上写出了薛宝钗对贾宝玉的关心。
B.“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也无足叹惜了。”一句,写出了贾宝玉的多情以及对功名的不屑。
C.在这部分文字中,作者通过袭人对周瑞媳妇、吴新登媳妇、郑好时媳妇等人的不同态度反映了贾府等级制度的森严。
D.林黛玉来看宝玉,见宝玉被打得遍体鳞伤,于是说“你可都改了罢!”,
这体现了林黛玉对当时社会环境的顺从,写出了她的软弱。
E. 这部分文字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段,从正面、侧面不同角度刻画了薛宝钗、林黛玉不同的性格特征。
【小题2】《林黛玉进贾府》中说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请简要说明林黛玉的这种性格在这部分文字中有没有得到体现。(3分)
【小题3】从这部分文字看,贾宝玉对宝钗、黛玉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4分)
【小题4】把第一段划线句子改为:“早听我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看了,心里也疼”,好不好?为什么?(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尘封的时光
李培俊
姥爷死于1948年10月18日,这个日子准确无误,不容置疑,因为,姥爷死后第三天,人民解放军大举攻城,没怎么费劲便解放了郑城。解放郑城,姥爷和姥姥功不可没,他们事先绘制了敌32师的布防图,秘密送至攻城部队,战役才如此顺利。
但是,姥爷却死于郑城解放前夕,没有看到郑城解放。对于姥爷的死,大致有这么两种说法:一说,在敌32师任作战参谋的姥爷绘好郑城布防图后,借夜色掩护出城,前往解放军驻地。出城不久,即与情报处长花雨楼相遇,被严刑拷打致死。一说,是在传送情报途中,与我军侦察员发生误会,误认为是32师的特务,被乱枪打死。
不管哪个版本,姥爷都算得上解放郑城的英雄,是革命的有功之臣。可在郑城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却没有姥爷的名字,好像把他给忘了。这让郑城人十分不平。人们对姥姥说,民政局的人是吃干饭的?姥爷是为咱郑城牺牲的,纪念碑为什么不刻姥爷的名字?姥姥面无表情,木然看着别处,轻描淡写地说,算了算了,陈谷子烂芝麻了,还提这一嘴干啥。
郑城解放时,姥姥回到姥爷的老家湖桥镇,在镇东半山腰一孔窑洞里安顿下来。几十年来姥姥的日子过得平静安闲,很少与外人打交道。姥姥闲下来的时候爱在门前红石上坐着,望着西边的山岗上姥爷的坟茔发呆。
1956年,郑城民政局组织专人搜集整理姥爷事迹,征集遗物,要把姥爷迁入烈士陵园重新安葬。姥姥说,让他在这儿躺着吧,没事了我们也好说说话,他不孤单,我也不孤单了。民政局的小伙子对姥姥力阻迁坟十分不解,想说服姥姥。
姥姥说,我说过了,不行!姥姥手一挥,决绝,干脆,丝毫没有商量余地。
小伙子无奈,拿出一个信封,递给姥姥,说,这是王治国同志的抚恤金,请你收下。姥姥被火烫了似的躲开去,舞扎着双手,高声喊道:拿走拿走!我不要!
转眼间姥爷死去62年了,姥姥也是88岁的老人了。姥爷到底怎么死的,在郑城一直是个谜,我死乞白赖求过姥姥,姥姥长叹一声,说,算了吧,算了吧,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翻开这一页,我和你姥爷都要不安宁了。
在这里,还有一个人必须提及,就是情报处长花雨楼的勤务兵于天喜。于天喜和姥姥都是花雨楼的手下,姥爷是姥姥在党内的直接领导。姥爷和姥姥,先后送出近百个情报,都具有相当价值。
2010年,于天喜和花雨楼回到郑城。
国民党全面溃败后,他们到了台湾。
他们在郑城时去见了姥姥,花雨楼对姥姥一躬到地,讪讪说,对不起了,对不起了。姥姥说,你还记得王治国吗?他就在那边山上埋着,是你害死了他,找他赎罪去吧!
花雨楼果然去了姥爷的墓地,颤巍巍跪下,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于天喜把话扯到姥爷身上。他问姥姥,仪姐,至今我也不明白,你平时心地善良,咋就硬得起心肠,打死了王参谋呢?
姥姥之后的回忆,从姥爷死前那个下午开始。
姥爷接到上级指示,敌人新的部署调整情报,必须马上送达地下党。姥爷很快绘制出郑城新的布防图,为保险起见,姥爷同时制作两份,一份由姥爷亲自送出;另一份交由姥姥保管,万一他发生了意外,由姥姥设法送出去。
天黑以后,姥爷告别姥姥,直奔地下党情报联络点。在城外关帝庙附近,花雨楼亲手逮捕了姥爷。花雨楼连夜突审,姥爷始终只字未吐。
早上六点,姥姥见到姥爷。花雨楼考验姥姥,把勃朗宁手枪递给姥姥。
姥爷死了,死在姥姥枪口下。当天下午,姥姥启用备用交通站,把情报送了出去,交给了郑城地下党负责人。姥姥木然说,王治国死了。姥姥没说姥爷怎么死的,她隐瞒了姥爷的所有临终细节。姥姥留在湖桥镇那座小山上,守着荒草萋萋中的姥爷……
那天下午,送走于天喜一行,我留下来陪姥姥。还是在窑洞前,还是坐在红石上。姥姥抚着我的头发,说,妞,其实,你姥爷该死,你知道吗?我用枪指着你姥爷的时候,从他眼神里看到了软弱,看到了绝望,他不想离开这个世界了。因为这个世界上有我,有他爱着的人。失去了这个世界就失去了我,他不想失去我啊……可我不想让你姥爷当叛徒,当罪人,在他即将下跪的那一刻,我射出了那颗子弹,保住了他的名节……姥姥还说,妞,答应姥姥,替姥爷守住这个秘密,行吗?啥时都不要说出去……
当天晚上,姥姥走了。像放下千斤重负似的,姥姥走得了无牵挂,走得安详坦荡。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开头第一句把姥爷死的日子写得准确具体,一是为了缅怀姥爷,二是为了与解放郑城的时间联系起来,引出姥爷为顺利解放郑城所做的巨大贡献。
B.曾经是姥姥上司的花雨楼回到郑城,去见姥姥,并到姥爷的墓地下跪磕头,说明花雨楼对当年的事感到不安,想当面向他们赎罪。
C.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这样写的好处是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能缩小与读者的距离,充分展现“我”内心世界。
D.对于姥爷的死,人们大致有两种说法,如果第二种说法是真的,那么姥爷就不是郑城的英雄,所以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没有姥爷的名字。
E.这是一篇深情追怀英雄,纪念那些光辉岁月的故事。革命烈士们用生命缔造了祖国、缔造了人们全新的生活,他们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小题2】小说突出了姥姥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姥爷临终的秘密出人意料,但前文有多处铺垫或暗示,请找出来,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