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迷路
(台湾)杨慎绚
  过了水泥桥,车上的乘客骤然减少。吴索呆望着窗外的景物,心中想着回家后,如何开口跟妻说,今天四处求取却没有一处成功,再想起孩子的医药费、房租与会钱,吴索不觉叹一口气,合上眼睛……
  “先生,你知不知道博大街在哪一站下?”
  吴索张眼一看,前座的男子正指着身旁的幼童,说:“这个小男孩迷路了。”
  “这班车不经过博大街。”吴索说。
  “那怎么办?我有急事,再过一站就要下车了。”
  “我知道路。”吴索说。
  “先生,就拜托了。谢谢啊!”
  前座的男子下车后,吴索扒着前面椅背,问小孩:“到了博大街,你知不知道怎么回家?”
  小男孩迟疑了一会儿,才说:“我家住博大街三十六号,开电器行。”
  好熟的地址。吴索今天一大早就在求才栏见过它,刚刚才彻底丢掉,想不到又遇上了。吴索不禁苦笑起来,心中记起那个电器行老板满脸冰霜地摇头对他说:“我不雇用有过前科的人!”
  难道你不曾犯过错?吴索内心奋力呐喊着,既然你不肯相信我会改邪归正,我就……吴索于是移身坐到前座小男孩的旁边。
  下车后,吴索带着小男孩走进一家面店。
  “小弟弟,你先在这边吃碗面,我出去打个电话给你的家人;你迷路了,他们一定很着急。告诉叔叔,你家电话几号?”
  吴索在巷内的公共电话亭里拨了七个数字。
  “嘟——嘟——嘟——”
  “……喂,老板,你们家小孩在我手上,注意听着,尽快准备好五十万元,今晚等我电话……”吴索心中默念着。”
  “嘟——嘟——嘟——”依旧没人接。
  吴索暗想,小孩会不会记错号码?正想挂电话,却看见巷口有个熟悉的身影,推着水果车,挺着七个月的身孕,缓缓走来……
  吴索怔住——
  “嘟——嘟——喂,喂,你找谁啊?这边是博大电器行……”
  吴索慌忙挂上电话筒,手心尽是汗水。他紧靠着亭柱,稳住气,重新拨了电话……
  吴索回到家,妻已经吃过晚饭;他注视着妻子圆凸的腹部,觉得里面的胎儿,似乎又长了许多。妻问他,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今天啊,差点迷路。”
【小题1】说说本文以“迷路”为题有什么含意?(4分)
【小题2】小说的第一自然段看上去与整个迷路事件没有联系,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5分)
【小题3】有人说这篇小说寓意丰富,试探讨小说的内涵。(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8: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东坡传(节选)
林语堂
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即在此后数十年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浒传》的渲染而出名。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著称。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
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这样把大家劝回去。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苏轼亲身趟水到武卫营,唤来了卒长,向他寻求帮助。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
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附以详细数字说明,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空等好久之后,苏东坡修改了原定的计划,建议改用坚强的木材加强堤防,不再用石头。皇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在次年二月,朝廷拨予苏东坡三万贯,一千八百石米粮,七千二百个员工,在城东南建筑了一条木坝。在外围城墙上,由于苏东坡喜爱建筑,他兴工建筑了一座楼,一百尺高,名之为黄楼。后来黄楼一词成了苏东坡在徐州所作诗歌总集的名称,正如他在密州建筑的超然台,成了他在密州所写诗集的名称一样。
黄楼之所以如此命名,缘于苏东坡对古老中国的宇宙论的信念。根据中国的宇宙论,宇宙中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构成。五行中每一行都代表一种性质,如同坚硬、生长、流动、热、重等等,这些性质都具有一种宇宙的意义,不但用以指物质的宇宙,也用以指生命的功能与人的个性行为,也可以用于男女的婚配。生命离不开五行的交互作用,比如相生相克。每一行皆有其颜色,正好象征那种元素的性质。说也奇怪,黄代表土,黑代表水,黄土因具有吸水力量,所以可以克服水。黄楼之命名即含有防水之意。   
(摘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十三章)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苏东坡将徐州称之为“小住圣地”,是因为这里水产丰富,他很爱吃。
B.文中写王安石组织治理黄河失败,能够看出黄河治理的难度,从侧面反映了苏东坡在这件事情上取得成功所付出的艰辛。
C.苏东坡治理黄河期间,有钱人家纷纷逃难,他能够成功劝阻,一方面是因为他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另外因为他是当地官员,人们不敢违抗他。
D.苏东坡对古老中国的宇宙论深信不疑,故将堤坝外围城墙上的建筑取名黄楼,希望此地从此不再被水患所扰。
E.治理水患期间,苏东坡求助武卫营帮忙,遭到了皇上的猜忌,因此没有在第一时间批准他的修堤奏折。
【小题2】第一段划线句有何作用?
【小题3】文章在刻画人物方面多处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请找出原文相关内容加以分析并分别说明其具体作用。
【小题4】苏东坡治水有哪些突出表现,这些表现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0分)
南洋的脚印
徐风
①乙酉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我走进了马六甲。
②夕阳下的圣安德鲁教堂响起了袅袅不绝的钟声,栖息在福莫沙广场巨大的荷兰风车上的白鸽正在徐徐起飞。这里是马来西亚西海岸的一个古城。我有感觉。许多地方走过了,我没有感觉;风景是一种灵性的呼唤,让我有感觉的地方必定与我的性情有着某种暗合。
③我在马六甲小城的一条唐人街上走得惶惑,是因为我固执地要在这里寻找一位故人的足迹。六十六年前,一个名叫徐悲鸿的宜兴人悄悄从新加坡来到这里,他只带了一卷宣纸和几支毛笔,他不是来旅游的,他没有闲情逸致;他一天画十几个小时,他卖画,从新加坡卖到马来西亚,每天把一口袋一口袋的钱寄回国内,支持抗战。他的祖国已经沦陷,炮火正在每一寸国土上燃烧。国已破,家亦亡,各路名士凄凄惶惶作鸟兽散,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选择。就徐悲鸿而言,当时他已名满天下,只要他愿意,可以去做官;他可以去发财,当时发国难财的君子小人何其多矣;他还可以躲到象牙塔里去搞他的艺术,或者干脆颓废沉沦。
④琼州会馆。侨生客栈。黄麻子蛇馆。鑫记百货。福贵金店。剥落的繁体汉字招牌点缀着马六甲的汉唐遗韵。但一路走来的我显然已找不到六十六年前那位宜兴前辈在此留下的任何踪迹。是的,现存的史料对徐悲鸿在马六甲小城卖画只是一笔带过。他一生走过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而我一走进这个城市就能感受到他的气息。那是一种冥冥之中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会心的默契。导游也坚持说她听年迈的居民说过当年徐悲鸿在这里卖画的情景。那是非常炎热的天气,徐悲鸿依然穿着中山装,口袋里插着一支粗大的自来水画笔。脸上则荡漾着江南人特有的自信的微笑。他画得汗流浃背,宜兴人吃不消那样闷热的桑拿天。这里的榴莲也不合江南人的口味。他日夜地画,他一生中从来没有这样卖命地挣钱,多卖一幅画,也许就可以多买一箱子弹。心在流血,他笔下的苍鹰却依然雄健,烈马依然奔腾,雄鸡依然高亢,天下兴亡在一个爱国的文人心里,永远是最重要的。从屈原到范仲淹,莫不如此。
⑤1939年的徐悲鸿在这里或许还会与一个朋友见面,他叫郁达夫,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量级人物。其时他已躲到新加坡,在一份华文报纸做编辑。战争不需要小说。他懂日语,但恨日本人。徐悲鸿来办赈灾画展,他连篇累牍地写文章捧场,称悲鸿的名字“已经与世界各国的大画师共垂宇宙”。因此我想,他们的见面应该有着共同的话题。他们或许会选一家能做江南菜的酒楼。这里不会有绍兴的黄酒,达夫是酒仙,身上有名士气,喝酒若喝不痛快,他会用富阳话骂娘;悲鸿则不善饮,但他会不断替达夫斟酒。他们说得最多的当然是国事,他们对局势的分析都不乐观。日本人已经嚣张得要与全世界为敌。悲鸿却还要在东南亚走下去,他还要去印度见泰戈尔。他还要继续用他的一千多幅画去宣传抗日、赈济灾民。而达夫恐怕在新加坡也呆不下去了,谁不知道他是个有抗日倾向的大文豪呢?
⑥天色渐渐晚了,马六甲的风也是烤炉般的热。我终于登上全城最高的圣保罗山,这里有一座圣地亚哥城堡的废墟,据说是古老的阿法摩萨城的最后遗迹。就像中国的圆明圆一样,这里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了。我想,当年徐悲鸿和郁达夫也许就在这里道别。看见了吗,那里就是苏门答腊岛。导游指着不远的马六甲海峡对岸的一处岛屿说。我心里一紧,那影影绰绰的所在,就是郁达夫最后的蒙难之地。在抗战胜利的前夜,他被日军杀害了。徐悲鸿得到消息,难过得久久不能言语。马六甲竟是他们的永诀之城。
⑦夜幕降临的时候,我要离开这里去吉隆坡了。万家灯火的马六甲并没有依依惜别的意思。但我还是有感觉。我相信这里的许多条街巷里有悲鸿的脚印,相信一些油漆剥落的门楣或樟木箱里深藏着与悲鸿有关的故事,那是一定的。那些老故事就像老酒,一百年两百年后,依然会弥漫着芬芳。
(文章有删节)
【小题1】分析第②段和第④段段首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小题2】赏析第④段的画线句。(4分)
【小题3】作者在马六甲小城寻访徐悲鸿的遗迹,为什么要写郁达夫?(4分)
【小题4】文中为什么要把想象中徐悲鸿和郁达夫道别的地方安排在圣保罗山上圣地亚哥城堡的废墟上?(4分)
【小题5】作者反复说他对马六甲小城“有感觉”?结合文章主旨进行分析。(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起源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日出,中午晴空,傍晚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常想变更。一碗最珍贵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可没听见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与人类须臾不可离的关系,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现在他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闻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能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还是要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孜孜以求,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佳处,就如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⑧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上过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⑨从前有一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我们只要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仅凭我们的直觉,也就足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第②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化,姿态万千。
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那位视自然山水为仇敌的同事,就是人性缺失、人格低下的人。
B.许多婴幼儿看到电闪雷鸣就哭泣的行为是人欣赏自然的一种本能反应。
C.“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画面表明苏东坡精神渗透到了自然山水。
D.佛教“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说法,表明人性与自然是相通的。
【小题3】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3分)
【小题4】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5分)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
故乡的荷塘
覃力维
① 记忆深处,故乡屋前的荷塘,一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② 荷塘就在老屋门前不远处。荷塘原本不是荷塘,只是一个被人遗忘而水质浑浊的小水塘。那年初春,当了一辈子“泥腿子”的父亲见空塘留着可惜,便撩起裤脚下到冰冷的塘水里,栽下了几颗藕芽。当晚,父亲高兴不已。他春风满面,对我们说:“没多久,咱们就可以赏荷了!”
③ 从此,我每天都徘徊在小水塘边。
④ 随着几场春雷滚过,温情的春雨慢慢滋润着水塘。这时,藕芽悄悄地从水中伸出尖尖的角,粗的露出拇指般的头,细的如蚯蚓伸出的脑袋。一只只红色的蜻蜓闻风而动,不时停留栖立在小荷尖角上。它们时而点头微笑,时而摆动几下翅膀。不多久,小荷绽开了一片片新叶,浮在水面的,像一面淡绿的明镜,撑出水面的,就像一把小伞。
⑤ 到了夏天,正值赏荷时节。每每一大早,我与父亲便赶到荷塘边。见塘里撑起的绿伞逐渐多起来,一把比一把大,一把比一把绿。塘里到处一片碧绿,仿佛一座绿色小丘。放眼望去,塘中碧绿的叶子丛中,伸出了一朵朵荷花。那些含苞未开的,像是要熟的红桃;而那刚刚绽开的,宛如美女抿嘴含笑;完全绽开的,俨然新娘盈盈的笑脸。柔风拂过,吹得荷叶沙沙作响。那些亭亭玉立的荷花,婆娑起舞,引得岸上的人们啧啧称赞,如痴如醉。
⑥ 下雨的时候,荷塘景色更迷人。黄豆般大小的雨点打得荷叶啪啪响,好比雨打芭蕉般悦耳。一滴滴雨点落在荷叶上,有如“大珠小珠”之妙;偌大的荷叶间,亮晶晶的银珠滚个不停,连成一片,倾泻而下,堪称“青玉盘中泻水银”。而当雨过天晴,清风徐来,荷塘一片清新,到处一派“满塘素红碧,风起玉珠落”之景致。
⑦ 最动人的时刻,还在夜里。明月高挂之时,月光给荷叶镶上了道道银边。皎洁月光下,那一环环“银轮”泛出银光,异常醒目;还有那闪闪发光的萤火虫,如同流星雨似的洒满荷塘。在斑驳荷叶间栖息的青蛙,这时呱呱地吟唱着,欢声委婉悦耳。就连岸上的“纺织娘”也闲不住地凑着和乐。到了深夜,荷塘渐渐静了。偶尔在月落乌啼的时候,会听到夜宿荷塘的水鸟发出叽叽的爱恋声……
⑧ 如今,久居城里的我很难见到荷塘了。而故乡屋前的荷塘也早已不见踪影。然而,我却时时梦见父亲的荷塘。当年父亲曾播撒希望的荷塘,如今盛满的不仅仅是我人生沉甸甸的乡思。
(有删改)
【小题1】文章标题是“故乡的荷塘”,第②段却插入了对父亲种藕的叙述。这一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小题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小题3】第⑦段是对夜间荷塘的描写。请结合具体内容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此段加以赏析,至少分析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