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诗人多难
朱 鸿
两年之前的一个晚上,我邀几个朋友到少陵原去。
少陵原在长安南部,古已有之。唐帝国浩浩荡荡近乎三百年,不但有巍峨之长安,而且有秀丽之洛阳,其皇帝,特别是女皇帝武则天陛下,很喜欢游动于两京之间。但它的贵族却一直热衷于栖息韦曲,因为韦曲平川一片,清流多带,为风水宝地。韦曲就在少陵原的脚下,少陵原就在韦曲的岸上。少陵原于韦曲仿佛是一道屏障,有了少陵原,韦曲才显得宁帖和安妥。乌瞰韦曲,少陵原则是绝妙的立足点。
杜甫总是以“少陵野老”和“少陵布衣”自居,是因为他的祖先留了一点旧宅和老田在这里。他困于长安的那些年,不得已住在了少陵原,自耕自耘,补贴生活。有一天我突然想,杜甫在少陵原是会经常看到住在韦曲的那些贵族的,我问自己,不知道看到肥马新车,云衣霞裳,杜甫是什么心情。
仲夏之夜,少陵原高高在上,足以游弋目光,放纵思想。宇宙之大,星辰之小,清风之爽,空气之纯,还有月辉之明,蟋蟀之唱,无不助言论之兴。
我和几个朋友席地而坐,任意臧否,气氛颇为轻松和随便。不过都是文化人,遂所有问题都在文化范围。评议最多的,是杜甫;评议最深的,也是杜甫。仿佛坐在了杜甫的菜园而不多多研究杜甫,就是对先生不公正似的。
那天晚上,我和几个朋友还讨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这便是诗人的命运为什么多蹇。这个问题在少陵原一提出,我便看见辉煌的长安街上出现了一支诗人队伍,他们密密麻麻,比肩而来,接踵而去。
长安街当然是宽阔的、平坦的,根本不会有什么石头和砖头,但他们却走得磕磕绊绊,满是伤痕。他们衣冠不华,精神不振,有的则怒发千丈长,愁纹三尺深。
我很困惑,不过也在理解。我想,无论如何,唐帝国应该属于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明和宽松的时代。
既然在这样一个时代,诗人都不会有好的命运,那么在别的黑暗时代的诗人将怎样呢?我以为,唐帝国的诗人有典型的意义。
唐帝国固然伟大,不过唐帝国依然是官本位,人的价值表现为一元。在这样一个社会,凡是人,无不想进入管理者或统治者的队伍,因为管理者或统治者就是官,它意味着权力和财富。官是受到社会普遍尊重和羡慕的,当了官,显然就是有了价值。
唐帝国的诗人,即使他是一个天才,他也妄想以自己的艺术活动而实现其价值。诗人的作品如李白之诗和李贺之诗,现在的人可以把它们推为稀世之宝,绝代之珍,但在当时,它们却充其量只是进入唐政府的敲门砖与通行证。诗人进入了唐政府,变成了管理者或统治者,才会显出自己的价值,然而作为诗人,仅仅是诗人,他却是没有多少价值的。
在长安街上徘徊的那些诗人,都是希望到唐政府去工作的,不过这非常难。它几乎是一种搏斗,甚至是一种鏖战,往往失败者多,胜利者少。仅仅是进士及第这一关,便会使一茬一茬的诗人摔倒在地,爬不起来。
也许幸运的诗人通过科举之路变成了管理者或统治者,从而感觉荣光,不过诗人一般皆难以得意到底。事实是,诗人的下场常常都是很悲哀的。原因在于,权力领域的游戏是复杂的,往往是在黑箱之中操作,可诗人却是以美的标准考量生活,于是容易看见丑,看见恶,看见了就怒气冲天,喜欢批评,加之诗人过于率真,好激动,遇到问题也不会迂回,所以总是碰壁。可以验证一下,在唐政府工作的诗人,谁不是碰壁碰得头破血流啊?
那么诗人的命运怎么才能彻底改变呢?我以为,唯有诗人的作品进入市场,并在市场中可以交换,从而产生利润。唯有到了这样一个时代,诗人才能摆脱攀援之累,依附之羞,甚至不进入管理者或统治者的队伍一样骄傲地在天下行走。它应该是这样一个社会,它颠覆了官本位的秩序,人的价值能够表现为多元。令我欣慰的是,在中国诗人颠沛流离了几千年之后,这样一个社会终于渐渐出现了。它是一片绿色的田野,透过迷蒙的水雾,我已经闻到了一股新鲜的稻香。它是一群飞翔的鸽子,在阳光之下,我已经听到了翅膀磨擦气流的音响。它是横排天边的一派晚霞,尽管大云诡谲,但它却绚丽奇幻,而且我已经看到了像雪浪一样在夜空涌动的星辰。 (节选自《夹缝中的历史》)
【小题1】简要概括散文第二段有关少陵原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和作用。(6分)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诗人的命运为什么多蹇”。(5分)
【小题4】文章的结尾,作者想象了一幅绚丽奇幻的原野图景,试探究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样的深刻意蕴。并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诗人价值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8: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后面题
羊年说羊
①早在几万年以前,羊就因食草,产出奶、肉、毛、皮,加之其性格温和、坦诚、敏锐、乐观,易于驯服,成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古人以“马牛羊鸡犬豕”为六畜,羊位居前列,足以说明其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②羊可承载艺术。从商代的“四羊方尊”、“三羊铜罍”,到汉代的“羊型铜灯”、唐代的“三彩陶羊”,直至当今的年画、剪纸等各种民间工艺品,羊的各种形象随处可见。
③羊主祥。至少从汉代开始,羊就与吉祥联系在一起。《说文》说:“羊”,祥也。汉字里最好的几个字,如美、善、祥等,都带有“羊”字边。《汉字大字典》中,以 “羊”为部首的汉字竟多达204个,充分说明其对先民生活影响力的巨大。羊主美。古人以“羊”字引申为“美”字。《说文》中释为“羊大则美”。“美,甘 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羊主要是供人食用。羊的美不仅局限于吃上。在原始社会有权力有地位的酋长或巫师看来,在种种巫术仪式上,牧羊部落的 牧羊人所扮演的图腾羊、跳的图腾舞,就是最美的事物。羊主敬。羊羔跪乳,见于明代《蠡海集》:“未为阳,仰而秉礼,以羊配之,羊跪乳。”这流传为妇孺皆知的话题。蔡邕《为陈太守上孝子状》上说:“乌以反哺,托体太阳;羔以跪乳,为贽国卿。”在孝敬的说法中,以乌鸦为孝,以羊羔表敬。
④羊可体现正义。因羊在古人心目中拥有的正直、美好形象,久之便将其神话为正义的象征。据王充《论衡·是应》,唐尧之臣皋陶治狱,辅以独角之羊。此羊对嫌犯 “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极为灵验。至战国时,秦楚等国御史、狱吏等执法者皆着带有独角神羊图案之冠服,以示庄严神圣。
⑤羊可象征安泰。人们最爱用的关于羊的吉祥话是“三羊开泰”。考“三羊开泰”本应作“三阳开泰”,最早出自《易经》。指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是吉利之象征。对 “三阳开泰”的另一种解释为:十一月冬至日的白昼最短,其后则白昼渐长。古人以为此乃阴气渐去而阳气始生,所以称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因此,旧时常用作新年起始的祝愿之辞。而“羊”与“阳”同音,久之便讹为“三羊开泰”。
⑥而人文始祖伏羲与羊更是渊源颇深。据记载,伏羲生于成纪。而据考证,“成纪”位于甘肃天水一带,是古羌戎活动区域。古羌戎氏族的原始图腾就是“羊”,伏羲的 “羲”字中的“羊”,正是这一崇拜现象的反映。伏羲是中国古籍里记载最早的王,他对中华文化的最大贡献是“观象画卦”,创造了影响中国文明进程的“八卦文 化”,即后来“五经”之一的《易经》,结束了人类“结绳记事”的历史。有专家认为,“伏羲氏于羊角图腾柱上观象画卦”。
⑦羊还曾陪伴英雄,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羊可启发智慧,良臣庄辛用“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来鼓励楚襄王应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羊性素喜清洁,羊愿居于干燥整洁之处,饥餐青草,渴饮清泉,洁身自好,远离污秽。
【小题1】下列有关羊的象征意义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羊是吉祥的象征,至少从汉代开始,羊就与吉祥连在了一起。
B.羊是美丽的象征,羊大为美,在古代,羊主要就是供人食用。
C.羊是正义的象征,因为羊在古人心目中是正直、美好的形象。
D.羊是孝敬的象征,羊羔跪乳在古人看来就是孝的最佳体现。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食草却产奶、肉、毛、皮,温和又坦诚,羊成为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
B.羊可体现正义,因此先秦的诸侯国官员皆着带有独角神羊图案之冠服。
C.酋长巫师认为,巫术仪式上表演的图腾羊、图腾舞,就是最美的事物。
D.很多成语与“羊”有关,如“苏武牧羊”等,说明羊可以给人以智慧。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阳开泰,指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是吉利之象征,旧时常用作新年起始的祝愿之辞。
B.从“四羊方尊”,“羊型铜灯”,到“三彩陶羊”,充分说明羊对先民生活影响力的巨大。
C.古羌戎氏族的原始图腾是“羊”,生于该区域的伏羲的“羲”字中有“羊”,表明伏羲很可能是古羌戎族人。
D.伏羲是中国最早的王,他对中华文化的最大贡献是“观象画卦”,创造了影响中国文明进程的“八卦文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格调:“我不过是一滴清水”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旧式的柜子、桌子。室内也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浓浓的书卷气。她非常满足于这样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  
她和钱钟书的低调,一度被人误读作清高、孤芳。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钱家都在做事,放下事情去开门,来人说声“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钱钟书只露出一隙门缝说:“谢谢!谢谢!我们很忙,谢谢!谢谢!”这让他很不高兴,说钱钟书伉俪不近人情。当然,更多的时候,这种拒绝别人的“苦差事”,还是由杨绛来做,她因此也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  
诚如钱钟书堂弟钱钟鲁所说,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有一年,她的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山”,召开作品研讨会。杨绛坦陈:“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她谢绝出席研讨会。她还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这项基金,以“好读书”三个字命名,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800万人民币。
成就:文学史上不容忽视   
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钱钟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去。直到钱钟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这并没有影响杨绛自己的文学成就。在评论家徐岱看来,一部《洗澡》就足以奠定她在百年中国女性写作史上不可轻视的位置。  
1958年,她准备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原著是西班牙文,她不懂。就先找来国外的译本看,如英文、法文、德文的,比较了五种译本以后,发现有些地方差别很大。杨绛想到,要想保证原汁原味,只有从西班牙文翻译。就这样,她开始自学西班牙文。  
两年后,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 1965年1月,第一部翻译完毕,并开始译第二部,很快“文革”爆发,杨绛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揪出来”。从此开始了受污辱、受践踏、挨批、挨斗的日子。直到1972年春,从干校回北京,杨绛接着日以继夜翻译《堂·吉诃德》。 1976年,《堂·吉诃德》第一、第二部全部定稿。次年,杨绛又将全书通校一遍,于5月初送交人民文学出版社0 1978年4月底,《堂·吉诃德》出版。因为翻译《堂·吉诃德》,杨绛获颁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
魅力: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回首百年人生,杨绛欣慰于自己“甘当一个零”。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杨绛总能“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在杨绛看来,所以含忍是为了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她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更多来自于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她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她写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到了文化大革命,“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  
正是这种坚信,让她和钱钟书即使在不幸中,依然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而今,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杨绛,愈加通透。她说:“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
百岁杨绛,“甘当一个零”  
2011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百岁寿诞。  
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
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
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论斤卖。”
有人向她恳求墨宝,她说:“我的字只配写写大字报。”杨绛不惯于向人赠书,她认为赠书不外是让对方摆在书架上或换来几句赞美的话。
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钟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大师说,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
(摘自2011年7月18日华西都市报,有删节) 
注:杨绛(19 1 1年7月17日一),原名杨季康,是杨荫杭之女,祖籍江苏无锡,钱钟书之妻。擅长于翻译、文学创作、戏剧等。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等,翻译了《堂吉诃德》、《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等。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写拒绝别人的“苦差事”,由杨绛来做,她还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这反映出杨绛愿为丈夫解忧的想法。
B.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以华丽的语言、夸张的笔调抒写了杨绛不同凡响的百岁人生,表达出作者由衷的敬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无论抗战时期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她之所以能够度过艰难和痛苦,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原因在于她对文化信仰,对人性信赖。
D.文章虽以朴实的笔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粗线条的勾勒,但人物形象丰满,其低调、智性、坚韧等美德也得到突出的反映。
 
E.文章结尾以排比的形式,通过别人的称赞和杨绛自我回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从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在读者眼前。
(2)文章为什么要着重写杨绛先生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这件事?(6分)
(3)“简补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句名言在杨绛先生的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4)文章中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文,阐述你的理由。(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各题。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
鲍鹏山
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②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
③《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骚者,哭也!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注意,他诗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强原很执著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④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自怨生”(司马迁)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而起。
⑤“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叩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⑥《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⑦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⑧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但我总觉得,《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
(选自《天纵圣贤》,有删改)
【小题1】请解说第④段中划线句的含义。
【小题2】请对第⑤节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作简要赏析。
【小题3】把《离骚》和《诗经》进行比较,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的?请纵观全文,分条概括。
【小题4】根据本文内容和有关文史知识,请举例作简要阐述“精神的屈原”“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村英文
韩少功
玉梅是一个热心女人,与左邻右舍处得很热闹的。她家门前有一水泥坪,遇到邻家的金花来借坪晒谷,二话没说,满口答应,让出了一片明净的场地。她还兴冲冲地忙前忙后,将自家的大堂屋腾空,以便傍晚时就近收谷入门,避开露水和雾气,好第二天再晒。
不料第二天一大早,她就立在坪前高声叫骂。先是骂鸡:养不亲的货呵?吃了老娘的谷,还要上灶拉屎怎么的?就不怕老娘扭断你颈根拔你的毛?接着骂狗:你贱不贱?老娘请你来了吗?老娘下了红贴,还是发了轿子?你三尺厚的脸皮赖在这里,有本事就死回去发你的瘟呵!最后还骂到树上的鸟:你这老不死的贼!你上偷瓜下偷菜,偷惯了一双爪子还贼喊捉贼。有本事你就到法院去告,叫十八路人马来抓呵。阴计烂肚的,算哪门本事?……
她骂得鸡飞狗跳日月无光。远处的金花听得心疑,脸渐渐拉长了,上前来问:“玉梅姐,你骂谁呢?”
玉梅没好气地说:“谁心中有鬼,就是骂谁!”
“没……没什么人得罪你吧?”
“谁得罪了,谁知道!”
这就等于把话挑明了,把脸撕破了。
金花扭歪了一张脸,咚咚咚大步离去,叫来了帮手把稻谷搬走。她的尖声也在篱笆那边隐隐传来:“……以为没有她一块坪,我就只能糠拌饭么?神经病,脑膜炎,一大早踩了猪粪吧?”
帮手中的一位私下问玉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原来,这天早上天气不错,玉梅打算帮那妖婆子搬谷入坪摊晒,一心做点好事。却发现谷堆上画有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顿时就气炸了肺:呸,什么意思呵?留暗号不就是防贼么?留在她家屋里不就是防她么?怕她认出来,居然不写汉字,还写成了英文,就是电视上那种洋字码!
冤仇就这样结下了。金花事后不承认什么暗号,声称对方血口喷人,居然诬她写洋字码!天地良心,她要是写得了洋文,还会嫁进这个倒霉的八溪峒,还会嫁给一个烂瓦匠,还会黑汗横流地晒谷?……但因为谷堆已散,谷堆上到底有没有英文暗号,真相已没法澄清了。
一些妇人曾经想从中调解,但最后都只能摇头作罢。
据玉梅说,那贼婆子曾经送给她一条花裤,说她个子矮一点,穿着正合身。她当时还满心欢喜,现在算是想明白了:那哪是安什么好心,不就是嘲笑她的个头矮,要当众揭她的疮疤么?
玉梅还说,那贼婆子曾经约她进城去看戏,抢先掏钱给她买了车票和戏票。她当时还心怀感激,现在也算是想明白了:那哪是什么看戏?不就是要显摆娘家有人发了财并且让她沾光,要当众给她的难堪吗?
往事历历在目,件件滴血,桩桩迸泪,眼下都被玉梅想得恍然大悟。两家非但断了往来,连鸡鸭也不再互访。
……
数日以后,住在山坳里的公公找来了,什么话也不说,要玉梅跟着走一趟。她来到了公公家的谷仓,顺着老人的手看去,发现那里的谷堆表面也有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与她不久前见到的完全一样。谷仓前有两三只地蟞虫,大概是爬过谷堆的,留下沟痕,已被踩死了,散发出一种刺鼻的酸腥味。
公公嘟哝了一句,听不太清楚。
但媳妇捂住嘴,愣住了,冒出一张大红脸。
她低着头回了家。去菜园里锄草,顺手把金花家的两块地也锄了。去扎稻草人赶鸟,顺手在金花家的田边也戳了一个。
但金花没见到这一切,而且她那张门一直紧闭,悄无声息。玉梅事后才得知,收完稻谷后,金花就外出打工了,去了很远的北方。
第二年,金花没有回来。
第三年,金花还是没有回来。
第四年的一天,人们悄悄传说,可怜的金花姑娘回不来了,不久前在一次工厂的火灾中不幸遇难。丈夫怕她婆婆和女儿伤心,迟迟没有说破。不过,她女儿后来上学时骑的那辆红色跑车,玉梅知道,大家也知道——是用一个女人的赔命钱买的。女儿不知道这个来由,骑车飞驰时经常放声大笑。   (选自《新民晚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E.面对公公的“嘟哝”,玉梅欲辩不能,只好“捂住嘴”。她“愣”在那儿仔细思量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于是为之脸红。
A.小说的人物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口语化。玉梅在坪前的指桑骂槐和金花在篱笆那边的尖声回击,其语言都有浓郁的乡村气息。
B.小说先写“英文事件”爆发,后通过帮手的询问交代“事件”原委。这样安排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加了悬念,使情节具有波澜。
C.小说插叙“花裤”和“看戏”这两件往事,对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它使玉梅对金花的误解加深,两人的关系更加不可调和。
D.玉梅的公公是个明理而又寡言的长者。他的出现激化了矛盾冲突,在玉梅的内心掀起波澜,也促使小说情节发生逆转。
【小题2】小说着重刻划了玉梅哪些方面的性格品质?请结合情节加以概括。(4分)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三段可以删去。删与不删,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说明理由。(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9分,每小题3分)
一提到“茶道”,人们大多还都将其视为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包括很多中国学者在内的众多研究日本文化的专家,也一致认为“茶道”是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它创始于村田珠光,集大成于千利休。
形成这种“茶道”发展史共识的根据于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该书记述了日本茶之汤的两条发展脉络,一个是以能阿弥为首的贵族茶,一个是以村田珠光为首的庶民草庵茶。这两条发展脉络在千利休这里汇合,因此才有了千利休乃日本茶之汤集大成者之说,千利休又将村田珠光奉为日本茶之汤创始人,所以后世习茶者便因袭此说,不求甚解的后学者也跟着以讹传讹。
但是,这种“共识”并不可信。首先,《南方录》于17世纪后期方才问世,书中记载的很多内容明显不属于千利休所生活的时代。那些无法判断真伪的内容,究竟有多少是千利休所为,无人说得清楚。其次,村田珠光的身世一直是个谜,至今仍然无法用史料来确证此人的存在。而且,“茶道”一词开始见诸日本的相关文献,也只是17世纪中后期的事,此前及以后,人们在称谓独具日本特色的茶文化时,更习惯使用“茶之汤”或“佗茶”,而非“茶道”。即使在今天,虽然很多茶文化的出版物均冠以“茶道”之名,新闻媒体也习惯使用“茶道”的称呼,但“茶之汤”仍然被广泛地使用着。
虽然中国古代茶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大多是吉光片羽,散见于浩瀚的典籍之中。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学界对茶文化资料的挖掘、整理及研究都还很薄弱,以至于茶业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也不敢断定“茶道”原本为何国语言。随着对茶文化资料整理、研究的进展,学者们发现,“茶道”一词早在唐代就已散见于各类文献了。例如,“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饮茶歌》);“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于是茶道大行”(封演《封氏闻见记》)等等。
上述引文中提到的陆鸿渐,即《茶经》的作者陆羽。唐代诗僧皎然与陆羽是“忘年之交”,封演与陆羽也是同时代的人。既然封演称陆羽的茶为“茶道”,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陆羽的旷世名著《茶经》来具体地探讨当时的“茶道”内容了。简言之,据目前所能查阅得到的史料而言,《茶经》中记述的内容不仅是陆羽的茶论,同时也应该是“茶道”一词的本义所在。所谓“茶道”的本义,大体可界定为以养生或养心为目的的制茶、吃茶的技法和精神理念。可以说,陆羽的《茶经》首次把饮茶从生活领域提升到了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诗僧皎然和茶人封演则赋予了中国茶文化以“茶道”之名,方才有了“茶道”概念的传世。
由此可见,说“茶道”源自日本显然是不可信的。中国既是茶树的原产地,亦是最早发现和使用“茶”这种植物并将其发展成为“茶道”文化的国家,这是无争的事实。
(选自张建立《茶道溯源》,有删改)
【小题1】下面各项中,不能作为“‘茶道’源自日本……不可信”这一结论的依据的一项是( )
A.千利休被认为是日本茶之汤的集大成者,但此说法所依据的《南方录》一书,所记内容很多明显不属于千利休生活的时代,那些真伪难辨的内容也很难确定有多少是他所为。
B.村田珠光被千利休奉为日本茶之汤的创始人,但其身世一直是个谜,至今仍然无法用史料来确证他的存在,后学者也只是盲从此说,以讹传讹。
C.“茶道”一词在中国唐代就出现了;而在日本则到17世纪中后期才见诸相关文献。此前及其后,人们更习惯用“茶之汤”或“佗茶”来称呼日本的茶文化。
D.中国既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最早发现和使用“茶”这种植物的国家,并且留下了非常丰富的茶文化遗产,散见于浩瀚的典籍之中。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包括很多中国学者在内的众多研究日本文化的专家一致认为“茶道”是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并对“茶道”在日本的发展史达成了共识。
B.从《南方录》的记述来看,千利休在日本“茶之汤”的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贡献之一是将贵族茶和草庵茶这两条发展脉络加以汇合。
C.“茶道”一词早在唐代就已散见于各类文献了,这从皎然的《饮茶歌》,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和陆羽的旷世名著《茶经》中均可以得到证实。
D.《茶经》既是陆羽的茶论,也是对当时茶文化的记录,既然封演称陆羽的茶为茶道,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此书来具体地探讨当时的茶道内容。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将“茶道”视为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而对中国茶文化遗产却知之甚少,这是中国学界对茶文化资料的挖掘、整理及研究很薄弱造成的。
B.在今天的日本,很多茶文化出版物都以“茶道”命名,新闻媒体也习惯使用“茶道”这一称呼,这更容易让人以为“茶道”是日本特有的传统文化。
C.从文中引自茶人封演《封氏闻见记》中的那段文字来看,陆羽“为茶论”“洗茶具”影响甚远,对当时“茶道大行”的局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D.“茶道”之名是由皎然和封演赋予的,而将饮茶从生活领域提升到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茶道精神的则是他们的同时代人陆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