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明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特别是在明中叶以后,私家园林兴盛起来。一般认为,修造园林是文人倡导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但此时勋贵武官亦多热衷造园。在明代“重文轻武”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武官效仿文士雅趣的造园行为,旨在打破缙绅士大夫的文化垄断,以便拓展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在勋贵武官修建园林、邀饮雅集的背后,是一张绵密复杂的权力关系网。

传统文人园林具有封闭与私密的特征,但勋贵武官多开辟自家庄园为半公共空间,承接文人墨客的游览聚会。南京的魏国公子弟常招揽南京文士至自家苑囿雅集,期间留下了不少咏景佳作。

勋贵武官开放私家园林,邀请文人墨客参与宴会,带有展示与炫耀的意味。他们一方面对文人的雅韵表示服膺,以求得到文士的认可;另一方面又要宣扬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打破由文士垄断的话语权。事实上,部分勋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文人话语权下的传统园林美学,树立了自己的社会文化权威,这主要得益于以下两点。

首先,勋臣大将凭借身份优势,不惜花费重金修造庄园,有“尽损其帑,凡十年而成”者,从而形成自己的造园风格,唐顺之概言:“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缴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可见勋贵造园多有富丽雄奇之风,甚至带有一丝堆砌感,体现了贵胄之家的宏阔气魄。锦衣卫军官在追求雅筑的豪奢方面丝毫不输勋臣,史继书在家乡溧阳郊外“疏泉架壑为楼观,极宏丽”,开山断流,耗费之巨可想而知。镇将庄园则以雄浑奇诡的边塞风情见长,如榆林大将杜文焕所拥“五岳园”仿五岳山势而建,园中“怪石森列,或立或仆”。这些将门花园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甚至颠覆了文人审美下的小巧精雅的园林风格,使士大夫再也不敢轻视武官的品位。王世贞以修造和品鉴园林为能,但南京魏国公诸园壮丽的景观还是给他以强烈触动。王世贞对魏国公南园的景致做了详尽描绘,将惊叹和艳美的心情表露无遗。

其次,建于朝廷赐第之上的勋臣园林,带有特殊的政治象征意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存在着一种古老而烦琐的象征主义”,故勋贵世居京城,凸显了诸侯维藩、永拱帝室的政治含义。因此,那些传承百年以上的勋臣赐第内的园林就具有了非凡的神圣性,昭示着“不是策勋麟阁后,谁应开第凤台中”的贵族风范。这种风范显然对文士具有相当大的震撼力。

由于武官园林建造水准日趋精湛,明代中后期甚至出现文官效仿勋贵园林的现象。由此可见,这些勋贵武官们在修造园林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审美和带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文人对雅致文化的垄断,提升了自己的社会文化地位。

(摘编自秦博《明代武官造园活动及其社会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明代,因为文人倡导修造园林的活动,所以勋贵武官亦多热衷造园。
B.为了展示与炫耀自家园林,勋贵武官多开放自家庄园,邀请文人墨客参与宴会。
C.将门花园一改文士园林小巧精雅的风格,这使士大夫开始重视武官的品位。
D.勋臣所造的园林,多有富丽雄奇之风,体现出贵胄之家的宏阔气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着重从凭借身份、不吝财力这一角度论证,揭示勋将能树立起自己文化权威的原因。
B.文章引用唐顺之的话,是为了论证勋贵武官修造的园林花费巨大,非常豪奢。
C.文章引用了不少明代文人的言论,这些内容的引用使文章的论证过程更有说服力。
D.文章对勋贵武官效仿文士造园行为的背景一带而过,主要论述了该行为成功的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勋贵武官不具备相当的财力与权势,就无法建造出富丽雄奇的私家园林。
B.在京勋贵和边关将领修建园林的风格不同,体现出各自的文化和身份差异。
C.明代出现文官效仿勋贵园林的现象,是因为勋贵园林的建造水准日趋精湛。
D.勋贵园林具有神圣性和贵族风范,凸显了诸侯维藩、永拱帝室的政治含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5 08:01: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但有时候,这并不足够。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隐士》里曾说:“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畋,据称有田数百亩。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也饶有资财。陈抟就屡次被皇帝接见,受到赏赐,他隐居的华山云台观也为官府修建。这些隐士,大抵可以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但是大多隐士并没有这么幸运,特别是山林隐士,往往是清贫的,为了“讨生活”,他们还是需要从事一两种职业,以谋生计。

农夫是隐士们最普遍的职业。躬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被视为是符合隐士身份的。并且,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正如《高士传》中所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从事躬耕的隐士代不乏人。上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莱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耕于南阳,静观天下之变。

渔樵也是隐士从事的一种重要职业。不过,与自给自足的躬耕相比,渔樵因为要出售其剩余产品,不得不与人世发生联系。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如南朝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为业,每次他将樵箬放在路边,自己走开,人们便自取樵箬,按价放钱。朱百年仍可隐藏自己的面目。而有一些渔樵者则选择性地出现,在人世留下雪泥鸿爪。屈原行吟泽畔时遇到的沧浪渔父,《庄子·渔父》中假托孔子所遇到的渔父便是这样的世外高人。渔父、樵夫来自隐士的世界,却对人世有着独特的见解,只言片语,拨醒梦中人。渐渐地,渔樵问答亦成为世外人看世内事的一种象征。除此之外,隐士还依托山林资源,从事其他职业,如安期生卖药,姜歧蓄养蜜蜂,范元琰种菜,傅山行医等,凡此种种,行于世间。

尽管隐士也在谋生,却无贪欲,所谋乃是最本源的生存需要,而在谋生过程中,他们也绝不放弃隐士的自尊。因此,隐士一般是贫穷的,甚至是赤贫的。而这种赤贫成就了一种高尚,所谓“士不穷无以见义,不奇穷无以明操”。正因为隐士们安于贫穷,不困于功名利禄的樊笼,他们才绝少欲望,无需对繁华世界阿谀取媚,才可昂起高傲的头,立于山林之间。 

(摘编自《住在云山深处:隐士的衣食住行及其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林虽然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但并没有解决隐士生活的所有问题。
B.有名的隐士能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数百亩,要么靠官员赞助。
C.躬耕是农夫这一职业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但隐士的躬耕却被赋予一种修身的意义。
D.来自隐士世界的渔父、樵夫对人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能用只言片语点醒“梦中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鲁迅《且介亭杂文·隐士》里的话以证明在古代有的隐士物质生活相当优渥,这属于引用论证。
B.文章论述隐士也要“讨生活”,但开篇先从不讨生活的隐士说起,继而笔锋一转,这属于引申论证。
C.文章用农夫、渔樵是隐士所从事的普遍且重要的职业来论证隐士也要“讨生活”,这属于举例论证。
D.文章在论述隐士从事的职业除农夫、渔樵外还列举了卖药、养蜂、种菜等其他职业,这样论证比较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B.虽然有的隐士因生存所需而被迫谋生计,但他们的自尊却仍然被人们所认同,如朱百年。
C.隐士并不需要完全与外界隔绝,即便是不得已而有时与外界接触,也并不影响隐士的身份。
D.从某种意义上讲,隐士的贫穷生活成就了其高尚情操,因为安于贫穷也就无需迎合他人。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为什么没有马格南?

①1947年,玛格南图片社成立。玛格南是一种大桶香槟酒名,当时战地记者常在生还之后,喝这种酒与朋友庆祝。发起人之一的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以此酒命名了这个未来享誉世界的图片合作社。

②2017年是玛格南图片社成立70周年。这个全球摄影师心中的乌托邦组织,在70年中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和爱恨情仇,历经岁月涤荡成就了一代又一代杰出摄影师和不朽之作。在人人拍照的数码时代,这个以天赋、品质、执着和非逐利著称的图片社依然活着,虽然他们一直面临着不断出现的新挑战。

③对于玛格南,这些年在国内,有人推崇备至,有人雾里看花,有人不以为然,甚至有人觉得他们过时了。中国到现在还没有真正类似玛格南的摄影师合作组织,也没有人成为玛格南的正式成员。玛格南目前唯一的华裔是早年移民美国的台湾摄影师张乾琦。

④2013年,我就听一位前辈说,这些年玛格南很想在中国大陆地区物色发展摄影师成员,但一直遗憾无果。并非加入玛格南就如何,但作为在中外媒体都工作的摄影师,我是有一些拙见的。

⑤其一,英语是道门槛。中国在过去、现在、将来都有不少优秀的摄影师,只是很多还没有进入公众视野,但英语大多不行。无法合作和沟通,缺失国际视野,这种障碍显而易见。

⑥其二,想要拍什么样的照片,就要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如果过不了那样的日子,就不要奢望拍出那样的照片,这是我个人认为最重要也是被大多数人忽视的原因。人们往往只看到玛格南摄影师的天赋、能力和执着。但实际上,一个好的摄影师最终能拍出什么样的照片,往往取决于他愿意选择去过怎样的生活。加入玛格南,就意味着盛名之下的终身苦行僧式的付出,各种旅程颠沛、聚少离多、孤独寂寞、出生入死、清贫终老……也许对于大部分上升期的摄影师,都不同程度的做到了这样的取舍,但如果一辈子这样生活下去呢。加入玛格南,就意味着选择了别人不意过的生活,割舍了很多我们所贪恋的人伦之乐,摄影师必须把自己完全献给摄影。这个过程没有中间道路,没有名利双收,更没有安逸富足,那么有多少人即使具备能力也还愿意加入呢……

⑦其三,玛格南的摄影师是真正通过摄影有话要说,有表达的欲望,而不是挖选题拍绝片的循环往复。我们看玛格南,很容易被那些天赋异禀的炫目照片迷惑以为是玛格南的魅力光环。以摄影为工具,“发现社会问题,提出社会问题”,才是这个组织不老的核心价值。Alex Webb被很多中国摄影师喜爱和推崇,很多人迷恋他近乎病态的完美构图、色彩和光影。但有多少人知道他是哈佛大学毕业的一位学者型摄影师。有多少人知道他对文明冲突的关注贯穿了他一生的摄影选题。有多少人知道他拍摄美墨边境的社会生态持续了三十多年。又有多少人知道,晚年的他现在在instagram上影风格的巨大变化。

⑧其四,相比玛格南的摄影师,只能感叹我们对摄影还不够爱。我曾参加过两次玛格南摄影师在中国的活动,一次是早年的工作坊,一次是今年受邀同题拍摄。接触过的六位玛格南摄影师日常都是机不离身。除了睡觉,任何状态下,真的是走到哪拍到哪。什么都拍,而且享受其中。当时年近八旬的Ian Berry,虽然身形已经有些缓慢,但仍然保持看强烈的拍摄欲望,就像刚拿到相机的大孩子,一次和他同坐一辆天窗漏雨的面包车,大家都忙着躲雨时,他不紧不慢地在车里半撑开雨伞,然后顶着伞在行驶的车里对着窗外不停的按看快门。这种一辈子对摄影的热爱和感受力,真不是想学就能学得来的。

⑨其五,中国摄影师在学习和理解玛格南的过程中,容易把玛格南的影像类型化,在拍出像玛格南的照片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摄影特质理没了。其实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经典摄影达到顶峰之后,玛格南表现出格外的包容,新吸收的会员可谓风格迥异。我想玛格南并不需要复制他们的人。更何况玛格南绝不是摄影师的炫技场,他们对历史和社会问题的研究、理解和可视化表达才是本质,摄影只是手段。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他们在表达思想时,总是让人无法回避他们的影像天赋和控制力。

⑩其六,摄影师的价值观和思维能力是否完善,直接决定了怎么看和怎么表达。正如陈寅恪先生所写“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如何跳出我们所处的时代局限性,摆脱教育、身份和利益的牵绊,求真而不偏激,矫枉而不过正,学会用百年千年后的眼光来反观和表现影像。我们才可以正确对待自己或别人的有色眼镜。

⑪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现实和利益的原因,那些问题多说无益。

【小题1】“百年千年后的眼光”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作者提及“早年移民美国的台湾摄影师张乾琦”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文意,试分析第⑤到第⑩段,段落安排的逻辑关系。
【小题4】下列各选项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
A.玛格南图片社是全球摄影师心中虚无缥缈的乌托邦组织。
B.天赋、品质、执着和非逐利是玛格南摄影师的魅力光环。
C.作者认为中国大陆摄影师对摄影的爱不及玛格南摄影师。
D.玛格南不是摄影师的炫技场关键是摄影师的风格要迥异。
【小题5】原文中配有一张照片,其下的说明文字写到“2013年79岁的马格南元老级摄影师 Ian Berry在中国的拍摄。这个年龄依然健康地独自旅行。继续着他贯穿一生关于“水”的主题,和他简单交流后,我默默拍下了他的背影。另外,及时是老一辈的马格南摄影师,他们也不是只用徕卡了,老人家背着两台佳能非专业机,镜头也不是专业的红图……”这段文字体现了本文所涉及的马格南摄影师的哪些特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李振宏
黄河文明是和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印度河文明一样齐名于世的大河文明或农业文明。其古老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求新求变的文化精神,更使它在人类古文明史的比较中分外靓丽。而在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人们重视。
过分强调大河流域文化、平原文化或农业文明的保守属性,主要是源自黑格尔的“历史的地理基础”概念。他认为,干燥的高地与广阔的高原上的人性格是好客和掠夺,而巨川大江流过的平原流域上居民的特性是守旧、呆板和孤僻,“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们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
平原流域文化或文明有其保守性的一面,但我们也必须明白,地理环境的影响作用不是绝对的;在类似地理环境中生存发展的不同民族,其文明道路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对黄河文明的研究我们必须回到实证的历史中,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在中国黄河文明的古老基因中,持续活跃着一个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
黄河文明的经典之作《周易》中提到“革卦”,经文曰:“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意思是说,革卦象征变革,在“巳日”(祭祀的日期)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后世对“革卦”的阐释,也都强调了变革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不仅社会的变革如此,对于人的个体的修养、成长也要求日日求新。同是孕育于黄河文明的典籍《大学》,就反复教诲人们要去创造,去求新。《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沿革,也具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夏代尊崇君主,殷代尊崇鬼神,周代尊崇礼法,三代各有不同的治国原则。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与人类早期几大文明相比是较为突出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并没有大的发展。而作为黄河文明主要标志的汉字,从类似象形文字的甲骨文,经过金文、大篆、小篆,发展到接近今天汉字形态的隶书,仅用千余年的时间。黄河文明文化形态中文字的变化、沿革,成为这种文明变革精神、创造精神的又一个鲜明例证。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也深深影响了政治文明的进程。在从秦到清这二千年社会历史中,政治体制的发展变化,使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毫无争议地走在世界前列。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创造了体现社会公平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创造了取代贵族世袭的官僚制度,更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这无疑是黄河文明求新求变精神及其创造能力的最好例证!
(选自2017年12月04日《光明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具有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求新求变的文化精神,黄河文明作为一种大河文明,要远远优于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
B.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大河流域文化、平原文化或农业文明的属性是保守的,因此一直否定属于大河流域文化的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C.夏商周三代分别尊崇君主、鬼神和礼法,这种治国原则的差异,说明当时代际的文明观念已经体现出鲜明的变革性和明显的进步性。
D.我们在承认黄河文明具有保守一面的同时,也应该站在整体的中国历史文明进程的角度,客观公允地看到其所具有的求新求变的一面。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承认黄河文明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文化因素为论证前提,使论证思维更为缜密,论证角度更为全面,结论也显得无懈可击。
B.文章引用古代典籍,证明黄河文明的基因中有求变求新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影响着社会层面的发展和个人层面的进步。
C.文章通过古埃及象形文字数千年没有较大变化与中国汉字经过千余年变化、沿革就发展到今天的汉字的对比,论证了黄河文明具有变革创新精神。
D.文章从社会的变革、个人修养的提升、政治文明的进程等多个方面入手,充分论证了黄河文明具有变革精神这个中心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黑格尔的观点,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在发展过程中,受各自地域条件限制,其居民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守旧、呆板和孤僻的特性。
B.人类早期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还是很深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地域条件对文明发展的影响已不复存在了。
C.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创造的四大发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西方社会的政治进程。
D.强调现在要特别重视黄河文明中求新求变的独特之处,是为了继承和充分利用这种思想要素,更好地推动新时期中国文明的发展进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列小题。
①细想,人格这个词是造得很准确的。就像我们写稿子时要按格填字,不能乱,编辑才好改,读者才好看。写诗也是这样,要有格律,只有合了格律才美,才算是诗。那么做人呢?应该说也有一定的格,合起码的格才是正常的人,合乎更高更严的格,便是好人、高人、伟人。做好人难,做伟人更难,好比律诗难写,因为那是一个更高的标准。当然社会上也有不合格的人,就像我们常于报刊上看到一些歪诗,虽然也算是诗,其实并不合格。人的品德分成许多高低不等的格,这便是人格。
②一般说来人有三项资本,或曰三种魅力:一是外貌,这主要来自于先天;二是知识技能,这要靠后天的学习;三是人格,这是一种独立于“貌”和“能”之外关于思想和世界观的修炼。这其中哪一个更重要呢?雷锋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论“貌”,他个子不高,只有一米五多;论“能”,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汽车兵,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助人为乐的品德,超过了外貌之美和才智之强,成为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可见,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美貌和才能 重要,  完美的人格才是更重要的。
③当我们歌颂英雄,赞叹那些开国元勋的惊人业绩时,我们常常是被他们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转战陕北,拄一根木棍子,在胡宗南大军的鼻子底下来去的那种「甲」;周恩来日理万机,面对内挤外压却无私无的那种「乙」;彭德怀在庐山一人独万言,拍案力争的那种「丙」,都远远超出他们所为之事的意义,而特别爆发出一种人格的冲击波和辐射力。他们的主要业绩仅仅是因为做成了某一件事吗?不是,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人格魅力比他们显赫的业绩更加受到人们的推崇。
④其实,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高尚完美的人格,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而青史留名。岳飞虽被奸臣所逼却仍精忠报国的忠诚;司马迁虽身负大辱却为民族修史记事的坚韧;荆轲明知赴死却不违一诺的诚信;布鲁诺宁愿被教会处以火刑,也不改捍卫科学真理的无畏;马克思虽然一生多次被各国资产阶级政府驱逐,但决不放弃对伟大理想追求的执著,他们的这种高尚人格正是从事惊天伟业的基础。一部中国历史,不,整个世界历史,就是这样在人类前进、创新和牺牲精神的鼓舞下书写而成的。而体现着这种精神的,正是那些跨越时空在人格方面光芒四射的人物。
⑤不可否认,当一个人只靠貌美出众时,他(她)可能成为一个名人;当一个人业有所成时,他可能是一位功臣。然而,只有当一个人在人格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时,他才会是一个高尚的人。当然,如果他又能貌压群英,才出于众,他便是一个难得的伟人。但无论怎样,最基本的还是要先从修炼人格做起,只要躬行实践,日积月累,人人都可以通过思想和世界观的修炼,成为一个在德行上合格的人。
(选自梁衡《觅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有删改)
【小题1】作者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三项资本,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一是美貌;二是能力;三是自尊。
B.一是礼貌;二是知识;三是自信。
C.一是外貌;二是知识技能;三是人格。
D.一是外貌;二是知识技能;三是个性。
【小题2】在第②段“美貌和才能   重要,   完美的人格才是更重要的。”此句中空格处应填的关联词是
A.不仅    而且B.固然 但
C.固然    只有D.不仅 还有
【小题3】第③段中加点字“柳”“怨”“谏”三个字在文中的准确读音是
A.liǔ   chóu   jiànB.liǔ   yuàn   jiǎn
C.lǔ   yuàn   jiànD.liǔ   yuàn   jiàn
【小题4】作者在论述第③④段时运用了下列哪种论证方法
A.道理论证B.比喻论证C.对比论证D.举例论证
【小题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和道理论证,使论证很有说服力。
B.第③段运用了排比、设问,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C.本文的语言骈散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
D.文章首先论述了什么叫人格,然后论证了人格的意义,最后号召我们做人先从人格做起。
【小题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7】阅读第③段,根据上下文,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
「甲」处应填____________(从容 敏锐)
「乙」处应填____________(大方 大度)
「丙」处应填____________(骨气 气势)
【小题8】请你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
【小题9】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人格。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站在当代社会网络时代的高点上,我们谈论传统文化,是在谈什么呢?

有人说“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谈日常生活”,这种观点可以说道尽了文化、传统的本质特征。因为,对于我们的传统来说也好,对文化来说也好,它们不过是世世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是一种生活方式。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在谈我们的生活与头脑中的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就是在谈你我他的日常生活,更是在谈我们的思路、我们的风度、我们的气派……

说到中华文化的玄妙处,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昆曲”。昆曲一向以“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艺术品位著称,被看做是精妙高雅的传统艺术。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戏剧艺术形式,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情趣品位,本身就是传统和时尚的结合。著名作家、昆曲制作人白先勇曾制作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他大胆创新,并将时尚作为演出的美学标准之一,力求贴近当代人的日常审美生活,创作了美到极致的画面和舞美,让一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传统名剧具有了符合今天审美趣味的时尚色彩,在演出时,人们感叹“太美了,美得惊心动魄,美得让人黯然神伤……”昆曲表演中的水袖柔婉、昆腔曼妙,可谓是对这种“玄妙”美的最好解释,“罕有其匹”。

传统文化是古老的文化,它走自己的路,处处坚持自身特色,但如果要融入社会与时代的大潮,变成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要求新求异,从文化样式上、审美趣味上体现时代精神。

故宫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载体。近年来,故宫推出的一系列“萌系”文创产品迅速蹿红,比如朝珠耳机、“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建筑彩绘“秘密皇宫”与“戒急用忍”等,“故宫淘宝”在其微信公众平台发布《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微信小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将有600年历史的故宫这一古老IP推上时代的风口浪尖……故宫博物院推出的这一系列文化创意之举,改变了文物仿制品素来古典、肃穆但缺少新鲜生命力的形象,切合了年轻人的审美心理,受到众多网友的认同和赞扬。正是这种随着时代生活进行文化创新和艺术个性超拔的努力,让古老的故宫走入当代生活,融入时代的文化之中。

这些年来,我们正努力寻找一个合理的方向和方式来对待传统文化,但现实中,我们看到有的人在割裂传统文化,有的人对传统文化进行浅薄和轻浮的解构和颠覆,更有甚者,干脆采取一种商业化的态度,消费传统文化……事实告诉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本就该是亘古常新的,这是其绵延五千年而不曾断裂的秘诀所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就要让传统文化更深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内化为我们时代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最好的传承之道。这也印证了文化和传统的生命力所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对于传统、对于文化,当代人应当谨慎地使自己的前进步伐不发生偏差,而不是轻蔑前人积累下来的庞大的精神遗产。文化是既向后看也向前看,我们的文化传统本性包含着历史性,这体现了双重意义:它既有高于历史的力量,又依赖于历史;它既决定历史,又为历史所决定。一个民族不能与历史、与传统割裂开来,我们需要进行好传统和现代的对接,这是时间给予我们的机会,也是历史要求我们担起的责任。

(节选自《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我们是在谈什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昆曲作为一种戏剧艺术形式是传统的,但它更代表了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和情趣品味。
B.文化的向前看是指文化依赖于历史,为历史所决定;文化的向后看是指文化有高于历史的力量,决定历史。
C.传统文化是世代积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我们的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
D.传统文化要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文化样式上、审美趣味上应体现出时代的精神。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将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结合,进而把传统文化内化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才能实现对文化的传承。
B.传统文化创意产品不同于文物仿制,而是融入时尚元素,切合了当代人的审美心理。
C.传统文化不是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表面,而是一种精神的呈现,体现为一种思想、风度、气派。
D.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创意之举,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商业化消费行为。
【小题3】下列文化生活现象,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批“90后”艺术生将《琵琶行》改编成流行歌曲,副歌部分还用了戏剧唱腔,该曲引爆网络。
B.前不久,社会各界纷纷抵制华中师大“国学”讲座中主讲人安德义有关“女德”的言论,指出他的“爱抱怨的女人坏三代”等观点是“糟粕进课堂”。
C.今年高考恰逢端午节,许多商家把握商机,抢占市场,已经推出“天价状元粽”, 考生家长为了讨个好彩头,纷纷购买。
D.在人大附中的课堂上,语文老师打开微信,带同学们一起阅读《孔子曰》,漫画里亲切可爱的孔子形象很受学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