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8分)
世界上最荒凉的动物园
苏童
灰场动物园离我家很近,我开始去那儿临摹动物时,它作为一个动物园已经是徒有虚名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动物园给人一片荒凉的印象,几棵半枯的老树下陈列的不是动物,而是空荡荡的兽笼,几乎所有的兽笼都已锈蚀或残破,动物园剩下的居民只有一群锦鸡、一头麋鹿和两只猴子,仅此而已。
两只幸存的猴子,一老一小,小猴子有时会突然跳到老猴子背上,每逢这时,老猴子就伸出长臂在小猴子肮脏的皮毛上搔几下,我猜它们是一对父子。值得一说的是,那只老棕猴的眼睛其中一只是瞎的。这么一只独眼猴使我的写生遇到了难题,我不知道怎么画那只瞎了的猴眼。犹豫了很久,我还是把那只猴眼的位置空在纸上了。
我的绘画老师批评了我的动物写生,他认为我画的两只猴子死板僵硬。他指着我画的那只老猴子问:“怎么就画了一只眼睛?还有一只眼睛呢?”我说:“还有一只眼睛是瞎的,我画不出来。”
绘画老师的浓眉扬了起来:“你说那是只独眼猴子?”他拍着大腿道,“那不是最好的写生素材吗?你一定要画出另一只眼睛,你总是抓不住动物的神韵,再去画那只独眼猴子,把另一只眼睛也画出来,画好它,猴子的神韵也许一下就出来啦。”
大概是我愚笨的原因,我始终不知老师嘴里的神韵为何物。但我还是决心去捕捉猴子的神韵,于是一个星期以后我又去了灰场动物园。
就在那天,我与学校的生物教师不期而遇。他说:“没想到你在这儿画画,我在这儿还是第一次碰到熟人呢。”我问他来这儿干什么,他有点神秘地笑了,说:“来看动物啊,你知道我对动物最感兴趣。”我说看动物应该去市动物园,那儿才是真正看动物的地方。生物教师摇了摇头,手指着饲养员的红砖小屋说:“我跟老张是老熟人了,我常上这儿来,跟他谈点事情。”
生物教师说:“你看见那老猴子的瞎眼了吧?那是五年前给一个醉鬼用铁条捅的,他一只手拿香蕉,另一只手藏在背后拿着那根铁条。世上总有这种人,他们不爱动物,不爱也没什么,可他们对动物竟然如此残暴。”
生物教师还说:“我爱动物,我爱一切动物,即使是那只瞎了一只眼睛的独眼猴,当然独眼总是个遗憾,假如它在我手里,我会让它变得漂亮一些完美一些。”
我与生物教师本来仅仅是点头之交,自从有了灰场动物园的那次邂逅,我们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就亲密了许多。生物教师热情地邀请我去参观他的标本展览室,我就跟着他去了位于校办厂区域内的那间小屋。
一进去我首先就看见了一只美丽的锦鸡。它被固定在一根树桩上,很明显它已经被开膛破肚,完成了防腐处理,我看见锦鸡栩栩如生,但它的羽毛上还沾着血与药液的疤迹。“其实我的鸟类标本不少了。”生物教师把锦鸡标本移到猫头鹰和驼鸟之间,他淡淡地说,“我现在最想做的是灵长类动物标本。”
我并没有在意生物教师的话,应该说我很不适应那间小屋的气氛,我觉得许多鸟许多猫还有许多我未见过的动物一齐瞪大眼睛盯着我。由于它们的静态和屋里的光线,每个动物看上去都异常安详舒适,但是我闻到空气中有一股难能描述的酸腥味,它使我难以坚持看完小屋里陈列的每一种标本。当我找了个理由匆匆退出小屋时,生物教师仍然深情地望着他的标本,我听见他在里面喃喃自语:“真奇怪,他们为什么不爱动物呢?”
我第二次在灰场动物园遇见生物教师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那天下着潆潆细雨,我发现猴房里的棕猴父子在雨天里表现出一种惊人的亲情。小猴子被老猴子掖在怀里躲雨,当浑身湿透的老猴子把手放在前额观望天空中的雨丝时,我忽然觉得它惟一的眼睛里积满了某种忧患,我怀着激情画下了它抬头观雨的神态。也就在这时,我听见从饲养员的屋子里传来两个男人争吵的声音,争吵声忽高忽低的,我听不清具体内容,但我听出另外一个人就是我们学校的生物教师。
那场越下越大的雨中断了我的写生计划,我原先想到饲养员的小屋里去躲一会儿雨的,但是我想那样会给他们带来种种不便,就干脆钻到了鹿房低矮的木板房顶下面。
雨一停我就想离开了,我带来的纸都被雨弄湿,无法再画下去。雨后的灰场动物园更显冷清荒凉,除了残余在枯树上的雨水滴落在地的声音,周围一片死寂。
我已经推起了自行车,就是在这时候我听见从猴房那里传来一种奇怪的类似婴儿的啼哭声。最初我不知道那是猴子的哭声,我只是觉得那种声音异常凄厉异常疹人, 于是我骑上车朝猴房那儿驶去。你也许已经猜到了,我再次看见的猴房里只剩下那只小棕猴了,仅仅是隔了一个小时,仅仅是隔了一场雨,那只瞎了右眼的老棕猴不见了,我看见那只小猴用双臂抓住铁网迎向我,它像一个人类的婴儿一样向我哭泣,我清晰地看见它粉红的脸上满是泪水,不是雨水,是泪水,那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看见猴子的泪水,像人的眼泪一样,也是晶莹透明的。
我一时愣怔在那儿,内心充满了酸楚与疼痛的感觉。但我不知道该对那只小棕猴做些什么,我在口袋里找到一颗潮湿了的花生仁,隔着铁网喂给小棕猴,但它刚咽下去就吐出来了,我一直以为它在战栗,这时才懂得那种战栗就是猴子的哭泣。
我曾经偷偷地跑到生物教师的标本室外面看望那只棕猴,说起来我大可不必这样掩人耳目,只要你对动物具有一定的兴趣,生物教师总是乐于为你打开标本室的门。但我似乎害怕与那只棕猴直面相对,最终还是选择了一个安静的午后爬到了那间小屋的窗台上。
我看见一只棕猴盘腿坐在一张课桌上,让我惊讶的是它现在不仅洁净而安详,作为某种特征的残眼竟然不见了,变成了一只明亮的无可挑剔的眼睛,那只我所熟悉的独眼棕猴,现在有了一双完美的眼睛。
我的绘画老师总是要求我去捕捉动物的神韵,但我认为动物们的神韵在于它们的眼泪,我努力了多年,还是画不出那种泪水,最后干脆就不去画了。那个位于工业区的灰场动物园,后来我再也没去过,不去也无妨,我猜那大概是世上最荒凉的动物园了。
【小题1】(4分)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的叙述很有特点,在时间的推移中交织着场景的变化、情感的波澜。
B.这是一篇写人的散文,通过写生物老师,来反衬绘画老师的朴实、善良。
C.与绘画老师的理解不同,“我”所理解的“神韵”,其实质是一种“残缺”。
D.老猴子的独眼是叙事的主线,情节发展与人物刻画都围绕这一点来展开。
E.两次邂逅的场面以及标本室的描写,逐渐呈现了生物老师性格的复杂性。
F.文中关于“雨”的环境描写,推进了故事发展,又烘托了“我”的心境。
【小题2】(2分)文章开头写到“动物园给人一片荒凉的印象”,文末又说“我猜那大概是世上最荒凉的动物园了”,请根据文意,依次写出这两处“荒凉”的具体含义。
(1)“动物园给人一片荒凉的印象”,“荒凉”的含义是
(2)“我猜那大概是世上最荒凉的动物园了”,“荒凉”的含义是
【小题3】文中的生物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进行概述。(4分)
【小题4】结合本文和现实,谈谈你对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看法(100字以内)。(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3: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谁的电话  
何燕
老葛能在快递公司下班前把月饼寄出,心情格外舒畅。
团圆之夜,主任看老葛一人在家,便请他到自己家喝酒。主任还说,他要好好向老葛学习怎样教育孩子。
老葛老来得女,为了女儿小若能考出好成绩,可谓劳心劳肺,烟不抽酒不喝,挣断脊梁筋大手大脚为小若买书,送学习班。用别人的话说,这些年,老葛为了孩子活得极其不男人。小若的高分数给老葛长了不少脸,从小学到高中,多少次家长会,老葛都被请到主席台就坐。高考后,老葛还被请去演讲。
“老葛兄,在做父亲方面,我要向你学习。来,我敬你。”主任举起酒杯,老葛惶恐地站起来,主任“吱”的一声把酒喝了下去。老葛觉得主任喝得很有型,很有风范,很男人。搁以前,主任是不用正眼瞧自己的,更别提敬酒。老葛也想大男人一回,像主任一样“吱”的一声喝下去,可刚喝一半,就被呛住了,憋红着脸直直地僵着。等缓过了劲,老葛才喝下剩下的半杯酒。
“老葛兄,你教子有方呀,你家小若九年时间就完成了十二年的学习,现在进的还是名牌大学!”主任竖起大拇指,“连跳三级。”
“哪有?小学跳了两级,初中才跳了一级。”老葛打着酒嗝习惯性地回答。这话回答主任是头一回,可回答三亲六戚左邻右舍像背九九乘法口诀。小若成长的这些年,老葛跟他们也只有这几句话了。从孩子一驻扎在婆娘的肚子里,老葛就开始忙胎教,接下来忙这教忙那教,一忙就是十六年。
“爸爸,爸爸,你是我的大树!”主任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主任看了一眼,把电话掐了。“老葛兄呀,不怕你见笑,作为家长,我是失败的。我儿今年连三本都考不上,现在还拒绝复习,跑去读什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主任的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主任看了电话一眼,又想掐掉。
老葛问:“谁的电话?毛毛吗?接吧!”
主任一接通就说:“毛毛,你如果不回来复习,别想我搭理你。”
“老爸,别气坏身子,中秋节快乐!”电话那头传来毛毛的声音,“收到我给你寄的月饼了吗?你尝尝跟家里的有啥区别。”
老葛摇了摇微晕的头,看见月光从天空洒下来,像银色的缎子,扯都扯不断。老葛责怪自己,早一天给小若寄月饼就好了。
这时,老葛的手机也响了起来。老葛一看电话,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笑成了一团,像地球仪上密密麻麻的经纬线:“我家小若的!喂,小若呀……”老葛愣了一下,看了看主任,乐呵呵地说,“知道了,今天中秋节,我很快乐,你也要快乐!”说完,老葛埋怨,“这孩子,真浪费,千里迢迢打电话就为了祝我中秋节快乐!”
“小若懂事,不像毛毛。你看他都这年龄了,还把我手机接他电话的铃声设成《爸爸去哪儿》……”
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是短信!老葛看了一眼就删了,边删边说:“是婆娘的。不管她,来,咱俩继续喝,不醉不休!”
两个男人继续喝。
中间,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老葛看了一眼,没接。
“谁的电话?小若吗?接吧!”主任说。老葛摇晃着接电话:“喂,喂,你说什么……我不是,你打错了!”说完,捣鼓了几下手机,又灌起酒来。
酒局残余,老葛喝得醉醺醺的,手机再次响了起来,主任嘟哝:“谁的电话呢?”拿起老葛的手机一看,来电显示:“讨债的,别接!”老葛深深的低着头,不敢接这个电话。
老葛人虽醉,可脑里还记得小若刚才的电话和信息。小若第一次来电话,只说了一句:“喂,这个月打一千!”就挂了。
过后又发来一信息: “还是打一千一吧,我看中了一条裙子!”
看老葛不回信息,小若第二次来电话:“看到信息了吗?打一千一!”老葛气急地说:“打错了!”话还没说完,那头已是忙音。老葛一气之下,把小若的电话备注名改成:“讨债的,别接!”
老葛醉倒下去时,脑里回现出小若给自己长脸的高分试卷外,耳边也回荡着小若这些年简洁的话语:小学时“我得了第一”,初中时“我又得了第一,汇三百”,高中时“我还是第一,汇六百”,到现在的“打一千”。没有问候,也没容老葛说话。像刚才,老葛多想跟小若说说你妈病了,我在医院忙了两天……当然,也有老葛不想说的,那就是他把家里唯一的一盒月饼快递了。
老葛也想跟主任说,在做父亲方面,他要向主任学习。
可醉了的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
(选自《红豆》2015年第12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老葛把家里仅有的一盒月饼寄给了女儿,而且后悔自己没有早一天把月饼寄出去,这表明了老葛对女儿无微不至的关怀。
B.主任过去正眼不瞧老葛,现在却热情地请老葛喝酒,这表明他受社会风气影响,放下身架向老葛学习如何教育孩子,想使自己的儿子也考入名校。
C.主任敬酒,老葛惶恐地站起来,想一口气喝完酒,可刚喝一半就被呛住了,这表明老葛因女儿“连跳三级”并考上名牌大学,摆脱了自卑。
D.主任的儿子连三本都没有考上,并且不听劝告拒绝复读,去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这表明他极有主见,不满当前束缚自己的应试教育。
E. 老葛觉得在做父亲方面他应该向主任学习,与打电话的情节相照应,暗示了老葛心态的变化,表现了作者对当下教育的思考。
【小题2】小说中“接打电话”的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老葛三次接电话的反应都不同,暗示了他怎样的心理活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发表后,有评论家指出结尾“可醉了的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删去更好,你认为删了好还是不删好?说说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扁担三传奇
英轩
黑七的爪牙嚷道:“闪开闪开。”
人群自动让出一条缝。黑七走进场子,只见地上摆着大大小小几十个小布袋,里面装着各色药材。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汉子手中拿条扁担,正口若悬河的说着什么。见了黑七,便放下扁担,双手抱拳,打了个拱。黑七像是没看见,绕着场子走了一圈,然后定定地看着那汉子,问:“你就是大名鼎鼎的扁担三?”  
那汉子说:“不敢,都是江湖人的戏谑之言。”
黑七弯腰拿起扁担看了看,那是一条用南竹板子做的扁担,三尺多长,两分多厚。又撑在地上压了压。说:“你这扁担能治病?”
扁担三说:“祖传的手艺,治些皮毛,见笑见笑。”
黑七又问:“你到这里扯场子,可知这是谁的地盘?”
扁担三抱拳说:“在下初来乍到,未曾登门拜访,还望海涵。”
“都三月了,还初来?”
扁担三还未答话,黑七又说:“闲话少扯。我今天先见识见识你的手艺,治得好呢,自然有赏,否则,立马给我滚蛋!”
黑七说完,在场外的爪牙便扶进一个弯腰曲背的汉子来。那汉子似乎很痛苦,双手撑住腰,口中不住的呻吟。黑七对扁担三说:“这是我兄弟,前些时候闪了腰,你看着整治吧。”
扁担三给那汉子简单查看了一下,问:“怕不怕挨扁担?”
那汉子说:“我这腰怕是吃不消。”
黑七说:“别给老子下软蛋!”
扁担三拿起扁担,绕着那人走了一圈,说:“你不挨三扁担,那弯腰屈膝的毛病怕是好不了。”说着就举起扁担说,“我可真打了。”
那汉子拱着脊背,侧过头来答道:“你打。”  
扁担三的扁担并没有打下来,而是轻轻的落在那人的后背上。问:“是这儿痛还是哪儿痛?”
那人答:“整个腰都痛。”扁担三突然举起扁担打下,只听“啪”的一声响。扁担重重地打在那人的后腰上。他整个身体往下一闪,接着又拱了起来。扁担三问:“承受得住?”那人说:“还行。”扁担三又是一扁担。那人身体又是一闪,再次拱起。扁担三问:“能行吗?”那人说:“还好。”扁担三再次举起扁担,又是一声响。扁担三说:“站起来吧,好了。”那人站起来,扭了扭腰,脸上就露出了笑容,说:“稀奇,真好了。”扁担三撮了两副药,包好,递与那人说:“吃了这药,三天后准好。”
黑七在那汉子腰上拍了几下,问:“真不疼了?”那汉子说:“好多了。”
黑七这时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来,对扁担三说:“有请师傅。”说完,几个爪牙就去收扁担三的药摊。扁担三说:“你们这是干什么?”黑七说:“松本小队长的腰痛病犯了,烦请大师去医治。”扁担三说:“日本人?不去!”黑七鼻孔里哼了一声,说:“那可由不得你!”说完大步走出了场子。爪牙们押着扁担三跟在后边。
这松本可不是什么好东西,自从他来到这个据点,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但那时是日本人的天下,只得忍气吞声。他的腰就是前些天下乡抢夺时扭伤的。虽然据点也有个军医,治了好几天,不但没有好转,疼痛反而加剧。早就听说扁担三的名号,所以今天他才派汉奸黑七来试试真伪
扁担三被带到镇西头的鬼子据点里。松本躺在床上,黑七点头哈腰的对松本说明情况。松本抬头把扁担三上下打量了个遍。说:“你的良民的,皇军大大的亲善……”还说了些什么,扁担三没听清。黑七一边给扁担三翻译,一边说:“识相点,治好了太君的腰痛,太君兴奋了,兴许封你个一官半职。不然你的路恐怕就走到尽头了。”
扁担三说:“我不稀罕当啥官,我只想操我的本行,治病卖药。”
黑七说:“那也行,太君的病好了,我立马放你走。”
扁担三拿起扁担对松本比画说:“要打三扁担。”
松本疑惑地望着黑七,黑七点点头。松本便弯下腰,弓着脊背。说时迟那时快,扁担三狠狠一扁担下去,打得松本呲牙咧嘴,口里大喊:“八格呀路。”黑七好一阵解释,松本才愿挨第二扁担。  
三扁担打完,扁担三示意松本站起来,松本还不大信,慢慢直起腰,“哟稀哟稀”地叫了起来。腰竟不痛了。扁担三又留下一些外敷内服之药,交给他使用方法,说:“三日后准好。”
黑七派人把扁担三送出了据点。
三日后。小镇全部戒严,各路口设了关卡,凡是跑摊卖药的一律抓捕。
可是没有扁担三的影子。
据传,松本小队长突然暴病身亡。经日本军医检查,松本五脏俱焚,经脉俱断。
(选自《绝妙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
A.黑七在没有见识到扁担三的手艺之前,认为扁担三是江湖骗子,对他极不满意;而在验证他的手艺后,态度大变,很是尊重。
B.文中画波浪线所补叙的内容,既交代了扁担三对日本人的愤恨以及黑七想见识扁担三手艺的缘由,也用军医衬托出扁担三的传奇手艺。
C.同样是医治腰痛,扁担三的态度不一样,对“汉子”用扁担“重重地打”,而对松本小队长是“狠狠地打”,以致松本“暴病身亡”。
D.“黑七鼻孔里哼了一声,说:‘那可由不得你!’说完大步走出了场子”,形象地描绘出汉奸黑七欺压良民、不可一世的丑态。
E.小说用朴实、诙谐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传奇的故事,赞美了像扁担三一样的中华优秀儿女,也鞭挞了黑七和松本一类的汉奸和入侵者。
(2)小说中的扁担三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安排黑七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借给你的温暖
江文胜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 
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B.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王老汉和吴亚龙的形象。
C.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
D.小说的结尾照应了题目,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而且,使得王老汉“诚信”的形象更为突出。
【小题2】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
【小题3】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当然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情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花、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感动不了自己,更感动不了别人。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四句诗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象,却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友情。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
山水画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达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还是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沁园春·雪》开头两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山水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在山水画家看来,早晨八点钟或中午十二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画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一位画家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加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的、真挚的、朴素的感情。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不会有意境的独创性。
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摘编自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
【小题1】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情感,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地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C.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只有对所描绘的景物充满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才能创造别具一格的意境。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的是送别友人时的自然景象,没有直接抒写情感,情寓于景,读者能够体会诗人的深厚感情。
B.五代画家荆浩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有位画家写生十几天画了一百多张,可见,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
C.山水画画家并不注重表现“光”,而注重准确表现景物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木然地画画,客观景物就会成了标本。
D.齐白石对虾的神态和精神熟悉极了,虾才在他的笔下活起来,可见,画家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感悟越是深刻,画出的画越是传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优秀的诗人和画家都很明确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关键,因此,创作时着力夸张渲染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太追求描摹景物的真实 。
B.无论写诗还是作画,要创作出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作品,不能仅靠长期观察来反映现实,还应该站到高于现实的层面。
C.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没有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使;没有意匠,意境就会落空。因此,二者不可偏废。
D.齐白石画画很讲究手段,杜甫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表现方法、手段对艺术家创造出感人至深的作品至关重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 墩
杨祥生
江心乡大桥通车庆典活动准备就绪。晶莹闪亮的44根灯杆上的彩旗哗啦啦地飞舞,四只大彩球凌空飘扬,穿着节日盛装的人群潮水般涌来,历尽“隔江千里远”之苦的人们沉浸在无限欢乐的氛围中。
庆典活动下午两时整举行,倒计时还剩下三个小时,然而为大桥通车剪彩的乔厅长尚未驾到,真急煞人呀!半月前发出的请柬没回音,打宅电嘀嘀忙音,加急电报也如石沉大海。万般无奈,乡政府只得请乔厅长的救命恩人田大爷出山赴省城面请,按理田大爷昨日可归,可眼下却杳无音信,急得赵乡长团团转。
大桥通车剪彩非乔厅长莫属,这是江心人的强烈呼声。乔厅长不仅是江心人相识中职务最高的官儿,更重要的是他是建桥的“第一功臣”。战争年代,乔厅长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是田大爷冒着枪林弹雨将他用木盆送过江。从此乔厅长与江心乡结下不解之缘,多次大声疾呼要造桥,甩掉贫困帽,并捐款三万元。江心乡人都清楚,乔厅长是清官,这笔巨款是他从牙缝里省出来的,大家都哭了。乔厅长不剪彩,有谁能担当此殊荣呢?
赵乡长脑海里闪现着斗大的问号:难道乔厅长有意退避,以此不显山不露水永葆美名?否!乔厅长在大庭广众中曾亮底:“大桥通车,我只要有口气,爬也爬来参加祝贺!”难道是政务繁忙难以脱身?否!乔厅长已离休三载,“为江心乡造大桥是我晚年最大的事!”难道子女尽孝心,带着他游山玩水享清福?否!乔厅长无儿无女,“为江心乡造大桥尽微薄之力是我晚年最大的清福!”
为……为什么?赵乡长百思不解。
正当焦急万分之时,田大爷气喘吁吁赶到,赵乡长迫不及待地问:“乔厅长怎没来?”
“没……没见到。”田大爷捋着雪白的胡须,嗫嗫嚅嚅。
“什么人都没有见到?”赵乡长呼吸急促起来。
“见……见到乔厅长老伴,说乔厅长身体不适,不参加庆典,晚上来看看。”田大爷声音冷冰冰的。
“唉……”赵乡长十分失望,大会筹委会开了紧急会议,临时请来宾中的副市长剪彩。
夜幕降临,桥灯齐明,人头攒动。来啦!一辆黑轿车缓缓驶上桥来,人们呼地一下呼喊着。
车上下来一位老太太,穿着一身黑衣服,一副憔悴的面容。砰,车门关紧。
“乔厅长呢?”赵乡长问道。
“老头子在里面,他很累。”老太太平静如水。
赵乡长缓缓走向车门:“乔厅长,请您老人家下来看看吧,乡亲们已恭候您半天啦!”
突然老太太揉了揉眼,亮开了沙哑的老声:“好吧,我来请老头子下车。”少顷,老太太下了车,人们目光顿时定了格:老太太捧着只黑色的骨灰盒:“老头子五天前已去世,这是他的遗信。”
赵乡长虔诚地双手接过信,悲哀的语音在桥四周弥漫:“我以一个离休老干部的身份衷心祝贺大桥通车!……我恳求将我的骨灰埋在大桥底,请允许我当个桥墩吧……”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对江心乡大桥通车活动的热闹气氛进行描写,是为了说明这次活动在当地人心中的重要性,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蓄势。
B.赵乡长千方百计地邀请乔厅长出席庆典活动,一方面是满足老百姓的呼声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展示政绩求得进一步的提拔。
C.田大爷赴省城面请乔厅长未果,面对赵乡长的问话他回答的“声音冷冰冰”是为自己未完成任务而内疚自责。
D.小说的结尾处既表达了江心乡的干部群众对乔厅长的敬重和缅怀,也是对官场不正之风的无声反抗。
【小题2】小说中的乔厅长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桥墩”作为小说的标题,包含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