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反笔舐犊   顾城
她在车窗上用手指画了一下,就不禁笑了,果然有层薄尘。她一笔一笔画下去,敲着让他看。深秋的刮风天,两道车窗都关得严严的。
“票在上衣口袋里”“吃东西”“晚上冷”“中途别下车”“常喝水”——下边写满了,就踮起脚,使劲儿地写在上边:“第一次出门,请帮助!”她点着字,指着他,再向坐在他两边的人做手势,表情幅度很大,无声地说着,也不管那些瞄她一眼的人古怪的神情。终于列车即将启动,她焦急起来,在自己左胸前画方块,挤在边角写:“地址”,他明白这是第好多次地告诉他地址在他的左上口袋里。他点头,她还不依,要他拿出来给她看,他拿出展开,又让她清楚地看着他平整地放了回去。火车启动了,她的手臂举得高得惊人,写“回来”,“来”的最后一笔,一下拉长了。
他看着她快步走起来,在棕色的人群里,她花白的头发微微起伏。
站台一晃就过去了,他知道她会站在尽头,任凭黄昏到来。
几道灰墙过去,依旧灿烂的阳光就洒到了大片的田野上;火车里“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陡然响起,让他冷不丁感到了一种锐利。这是他小时候老唱的歌,因为家里的唱片老唱,妈妈也老唱。妈妈乌黑的头发闪亮,穿白色的连衣裙,把他托起又放下,她喜欢这支歌。后来“文革”了,不时地他还听她哼起。
他跟着妈妈过过很多种生活,火车、卡车、牛车,连手推独轮车都坐过,吱吱嘎嘎的独轮车是妈妈推的,堤坝、田埂都走过。有妈妈在,就没有苦。
现在歌儿“解放”了,却是再没有听妈妈唱过了。
这次出行很奇怪,他订了一张票就忘了,吃饭时敲门声“咚咚”响,问票到底要还是不要,莫不是嫌贵?一看时间,离开车也就两个小时了,赶紧放下碗,将手提箱倒空,装了衣服用具,提上就走;妈妈紧急中也抓了一大包东西,也走。他上电车,她也上电车,他上地铁,她也上地铁,到他上火车,就不让她上了。
在地铁上有半小时的时间,她算准了一般,把他的箱子在车厢里当众打开,将自己大包中的东西一样样地往里放,同时说明着,提醒着,警告着:这件衣服早上穿,这件晚上穿,这件睡觉穿;风大穿这件,下雨穿这件。地址就是那时放进他的上衣口袋的,特意不和车票放一个口袋,为的是拿车票时不会被顺带出来。她把手绢放进他衣摆口袋时,发觉这两个口袋是空的,于是就往里装常用药,装一样解释一样,板蓝根做什么什么,黄连素做什么什么,直装到他的左右两个口袋吹气一样地鼓起来,一动就晃得像个章鱼。箱子里的药就更多了,她是情急之下把家里的一抽屉药全扣进了她的大布包的。
地铁车厢竟相当空,要是人挤人不知妈妈会怎么办。妈妈忙着说话,为了让妈妈的声音不太大,他就蹲在妈妈旁边。妈妈于是不时伸手理理他的头发,说头发是要梳的,就用她放在箱子内拉链里的木梳梳;洗头的时候,一定要将洗发膏冲净,洗发膏放在箱子的左下角了,和肥皂、手纸一起;肥皂不要老用,手纸家里剩的两卷全带上了,要记住及时买……走得这么急,妈妈终于埋怨起他订票也不说一声来。他在家里是任性的,到了外边脸上就一热一热,车上的人上上下下,有的居然哈哈大笑起来,她也不怵,转头也对人家笑:“他是这样的嘛,还没自己出过门呢!”
妈妈年轻时不是这样的,因为不肯开口问路,以致错过了进入考场的时间;她后几天投考的3所大学都录取了她,那是因为她干脆前一天就找到考场,然后在边上的车站或是长椅上将那一夜硬度过去的。
大学她是拿奖学金上的,解放军解放了大学,就不承认奖学金了,要求生活困难的学生申请助学金;她开不了这个口,就干脆精神一振参军去了。
参军第一次长途行军,她将绑腿打得很紧,生怕走远路会散开。大步行进没多久,腿就被勒得疼了,她咬着牙一步步走,也不肯开口请求掉队松一下绑腿。后来脚也肿了,最后竟一声呻吟昏死过去。卫生员想剪她的绑腿都下不了剪子。
后来她就得了许多病,到终于决定拿着全休假条请假时,领导不待她开口便向她报喜,说她已光荣获准参加“四清”工作队了。
到了陕西大山里她全心全力工作,却不料晕倒在井台上。她最后一刻的坚持让她没有倒到井里,而水桶掉进去了。
不知怎么到了儿女这里,她就全换了一个人。
现在妈妈已在几百里之外了,边上都是笑过他的人,他已小心地同他们说了话,好几个人都讲起了自己的母亲。
灯光刺眼,一晃而过,又是一个不停靠的车站,一切随即又沉进黑暗中不停歇的节奏里。风掠荒山,千里万里,枕巾上干净的气息安慰着他,那是妈妈后来又打开箱子放进去嘱咐他随时用的。
一线晨光,山在迷蒙中缓缓移动,这不是妈妈当年的山,她“四清”时去的山要往北许多……两个孩子,站在清晨沉寂的山石上。每个清晨和黄昏,都会有这样的孩子,这样地站着,看列车迤逦而行……车一震,他略略一动,还没有准备起,一道阳光让窗子闪亮,他就呆在那里——那些字,依旧笔笔清楚,最后写着:回来。
已是两千里风霜,他在想,它们是怎么走过来的,那么多的山,那么长的夜……湿润的山林中,字也晶亮晶亮的,伸手还不能擦掉……
又踏上站台的时候,已是另一个黄昏,他走过自己的车窗——一笔一笔,妈妈写的字,都是反向的。
(节选自《顾城文选·卷三·与光同往》,有改动)
【小题1】用简明的语言分析文中“他”对“妈妈”的感情变化。(4分)
【小题2】文中“火车里‘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陡然响起”为什么会“让他冷不丁感到了一种锐利”?(5分)
【小题3】简要分析本文情节设置上有何特点及其作用。(6分)
【小题4】本文题目“反笔舐犊”,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感悟探究其含意。(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0: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22分)
花未眠
川端康成
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劳顿,早早就人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他又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这是他临终的话。米开朗基罗临终的话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米开朗基罗享年八十九岁。我喜欢他的用石膏套制的脸型。 
  毋宁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光凭头脑想像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比如惟—一件的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这种情况确是很多。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道:与这同样的花自然开放的时候,我会这样仔细凝视它吗?只摘了一朵花插人花瓶,摆在壁龛里,我才凝神注视它。不仅限于花。就说文学吧,今天的小说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样,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大概认真观察的机会很少吧。壁龛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挂上一幅花的画。这画的美,不亚于真花的当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画作拙劣,那么真花就更加显得美。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然而,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李迪、钱舜举也好,宗达、光琳、御舟以及古径也好,许多时候我们是从他们描绘的花画中领略到真花的美。不仅限于花。最近我在书桌上摆上两件小青铜像,一件是罗丹创作的《女人的手》,一件是玛伊约尔创作的《勒达像》。光这两件作品也能看出罗丹和玛伊约尔的风格是迥然不同的。从罗丹的作品中可以体味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约尔的作品中则可以领略到女人的肌肤。他们观察之仔细,不禁让人惊讶。 
  我家的狗产崽,小狗东倒西歪地迈步的时候,看见一只小狗的小形象,我吓了一跳。因为它的形象和某种东西一模一样。我发觉原来它和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那是宗达水墨画中的一只在春草上的小狗的形象。我家喂养的是杂种狗,算不上什么好狗,但我深深理解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 
  去年岁暮,我在京都观察晚霞,就觉得它同长次郎使用的红色一模一样。我以前曾看见过长次郎制造的称之为夕暮的名茶碗。这只茶碗的黄色带红釉子,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来的。观赏这只茶碗的时候,我不由地浮现出坂本繁二郎的画来。那是一幅小画。画的是在荒原寂寞村庄的黄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乱的十字型云彩。这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人我的心。坂本繁二郎画的霞彩,同长次郎制造的茶碗的颜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暮时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这幅画。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那时候,我去本能寺拜谒浦卜玉堂的墓,归途正是黄昏。翌日,我去岚山观赏赖山阳刻的玉堂碑。由于是冬天,没有人到岚山来参观。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以前我也曾来过几次,作为一般的名胜,我没有很好地欣赏它的美。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发现海棠花未眠,使“我”对美的感受有了新的认识。
B.文中说“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与后文所说的进步就是接近死亡,意思是一致的。
C.画家雷阿诺害怕进步,因为进步就会让他更接近死亡。
D.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是因为画中花比真花更美,更值得仔细品味。
E、“我”能感受到未眠之花的美,感受到岚山的美,是由于独处或人少,真正仔细观察它们的缘故。
【小题2】结合上下文,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反复阅读倒数第三段,根据文中的描述,结合生活体验,并发挥想象,用文字描绘你心目中日本京都晚霞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本段的用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通过邂逅发现海棠花的美这一非常平常的自然现象,引发了他对美的哪些深层次的思考与感悟?为了阐述这些思考与感悟,作者选用了哪些事例?(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与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宗”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⑩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我们的双手不再沾染泥土,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我们彻底“脱农”了。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⑪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⑫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小题1】联系文章,简要概述哪些内容能体现“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的内涵?
【小题2】请赏析文中第⑦段中画线的语句。
【小题3】文章结尾说“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请试着结合文章探究。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标题“人生树下”,既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内容——树与人生,又提示了全文所用的手法——象征。
B.“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一句中的引号起强调的作用,以此突出家园与树密不可分。
C.“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一句表达的不是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而是对女儿美好人生的祝福期盼。
D.为了表达对树的敬畏、感恩,作者行文时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咏物抒怀便是其中之一。
E. 文章虽然把人生与树犹若亲属的种种亲昵叙写的丰满、细腻,其用意还是在于表达“我们成了路人”的哀痛。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文本,完成后面题目。 (14分)
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二十一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文化老人的陨落。
王世襄生于1914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曾是朝中的大官,母亲出身书香门第。他年轻时就在燕京大学读书。王世襄虽然出身豪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画、陶瓷这些也都较为精通,但是他更关注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如捉獾、养鸽、驯鹰、养狗等。然而,他的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却并没有被一般人看成是学问。
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有可能把工作干好吗?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少年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北京城可算是小有名气。他玩过的一只白鹰,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当时一袋面粉才两块五。王世襄平生头一次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
王世襄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做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学问。王世襄曾说:人生价值不在于据有事物,而在于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为知识,有助于文化研究。
即使是“雕虫小技”,王世襄都能“玩”出道道。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等。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像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儿,他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同样也都非常精深。2000年,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
王世襄于1940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国难频仍的年代,他们在荒野中寻找中华文明存在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缝合。1945年8月,日本投降。经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战乱中损失的文物。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的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他得知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于是通过他父亲的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最终没收了杨宁史的240件青铜器,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
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来抄家,就此保住了大批文物。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而努力,收藏了那么多宝贝,却在晚年全部拍卖回流到社会。王世襄最终选择了“散尽”,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
王世裹自称“书呆子”,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风以及漫画家张光宇来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小院越来越热闹,成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里一个不可多得的雅致场所。但由于人越来越多,王世襄便将宝物缩回一间漏雨的小屋,将数十件形态、大小各异的明清家具塞满狭小的空间。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以至黄苗子专门为这张特殊的“大床”写了一副对联——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书,横批——斯是漏室。
有一件物什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用了多年的买菜的提筐。2003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一”的情景。他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他们俩的墓穴中间,能与妻子“生死永相匹”。(有删改)
【小题1】文章写了王世襄的哪几个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小题2】王世襄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有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而他对自己的评价却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这篇传记的标题是“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既概括出了王世襄先生的生平,又道出事理,颇有深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藏与散”关系的理解。(6分(6分)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似乎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续至更后期。
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若再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以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衷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即包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恐怕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的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即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是否由西向东就都比中原早呢?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小题1】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B.“西来说”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西来说”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甘肃东乡的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D.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中国漆画的传承与发展
漆画是以大漆为主要媒材进行的绘画创作。天然大漆产自漆树,为琥珀色半透明液体,干涸后有极强的粘着力。耐酸碱,抗腐蚀,表面莹润,装饰效果强。上世纪五十年代河南信阳长台山出土的战国漆瑟,运用鲜红、暗红、浅黄、黄、褐、绿、蓝、白、金九色,彩绘出神怪龙蛇及狩猎舞乐场面,目前堪称我国最早的漆画。西汉马王堆出土的黑地漆棺,用红、黑、白、黄等色彩描绘云气,云中穿插各种仙人异兽,用笔刚柔相济,气韵生动,已完全脱离了漆饰的范畴。而后漆画屏风的出现更将漆画艺术的独立推进了一大步,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画屏风,以烈女传为题材,作品从构图、人物造型等各方面都与顾恺之传世作品《女史箴图》十分相似,是漆史上的典范之作。唐代以后,漆工艺不断推陈出新,平脱、末金镂、雕漆等各种创新技法层出不穷,以至有“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之誉。然而在工艺技法登峰造极的同时,中国漆画也日渐程式化、材料化,漆画发展日渐式微,从人们的生活中全面退缩。
20世纪上半叶,国际漆画运动启蒙催生了中国现代漆画。李芝卿、沈福文、雷圭元三位大师为发展漆画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确立了漆画作为纯绘画艺术的突出地位,成为现代漆画运动的奠基人。60-70年代是中国漆画的借鉴、继承和开拓阶段。日本漆画尤其是越南磨漆画的全面推介,为中国现代漆画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丰饶的养分。乔十光和蔡克振先生作为杰出代表,在技法的自由度、风格的多样化、内涵的承载量等方面广泛探索,使漆画完成了从器到画的“脱胎之变”。1984年,漆画首次作为一个独立画种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美展,漆画终于开门立户,在美术界取得了一席之地。至此,“现代漆画”已然成形,开始步入大发展时期。
近些年来,当代漆画在外来艺术观念的影响下,突破了传统的局限和束缚,探索着走向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然而,中国漆画也面临着诸多艺术难题,如大漆与化学漆的应用、工艺性与绘画性的兼顾等诸多问题。因此,当代中国漆画如何更好胜任当代人文内涵的表达,弘扬民族的时代精神方面与审美理想,笔者认为,主要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
一是守持传统,推陈出新,多元发展。漆画的创作应守持传统,在漆海中立定精神,天然大漆具有沉着丰润的色调和优美含蓄的色泽,犹如国画之水墨、油画之油彩,可直接入画而自成一格,使漆画具有其它画种不可替代的材质美感。
二是向生活学习,提炼题材,回归艺术真谛。在当代漆画的创作中,仍然缺乏内涵深远、内容广阔的作品。因此,在现阶段下,漆画题材的选择应与时俱进趋向多元化,既可以关注市井小民的平凡生活,亦可以反映风云变色的重大历史事件。
三是加强漆画理论体系建设,培养后继队伍。现阶段,一些经典漆画理论著作及教材仍然仅是一味罗列技法,忽略对作品创作内涵的深入分析。再则,现阶段高校漆画专业长期处于非主流状态,一直在工艺和绘画的夹缝中寻求发展,创作往往舍本求末,拘泥于技术细节。因此,在加强漆艺技法统教育的同时,尤其要注重艺术内涵的挖掘、研究。以此为目标,大力培养后备队伍,不断提高从业队伍总体素质,使漆画跻身于当代绘画美术之林。
【小题1】关于中国漆画,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河南信阳长台山出土的战国漆瑟,运用鲜红、暗红、浅黄、黄、褐、绿、蓝、白、金九色,彩绘出神怪龙蛇及狩猎舞乐场面,堪称我国最早的漆画。
B.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以烈女传为题材的漆画屏风《女史箴图》, 作品构图、人物造型十分生动,是漆史上的典范之作。
C.20世纪上半叶,国际漆画运动启蒙催生了中国现代漆画。60-70年代是中国漆画的借鉴、继承和开拓阶段。日本磨漆画的全面推介,为中国现代漆画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丰饶的养分。
D.李芝卿、沈福文、雷圭元三位大师是现代漆画运动的奠基人,乔十光和蔡克振先生在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使漆画完成了从器到画的“脱胎之变”。
【小题2】关于中国当代漆画存在的问题,下列各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些经典漆画理论著作及教材仍然仅是一味罗列技法,忽略对作品创作内涵的深入分析,漆画创作往往舍本求末,拘泥于技术细节。
B.在外来艺术观念的影响下,当代漆画创作虽突破了传统的局限和束缚,但仍然缺乏内涵深远、内容广阔的作品。
C.大漆与化学漆的应用冲突、工艺性与绘画性难以兼顾,因此,当代中国漆画难以胜任当代人文内涵的表达,难以弘扬民族的时代精神方面与审美理想。
D.现阶段高校漆画专业长期处于非主流状态,一直在工艺和绘画的夹缝中寻求发展,因而后备队伍力量不够强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以后,漆工艺不断推陈出新,平脱、末金镂、雕漆等各种创新技法层出不穷,由于过分注重技法等原因,中国漆画也日渐程式化、材料化,漆画发展日渐式微,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全面退缩。
B.天然大漆为琥珀色半透明液体,干涸后有极强的粘着力;它耐酸碱,抗腐蚀,表面莹润,装饰效果强;它具有沉着丰润的色调和优美含蓄的色泽,具有化学漆不可替代的材质美感。
C.西汉马王堆出土的黑地漆棺,用红、黑、白、黄等色彩描绘云气,云中穿插各种仙人异兽,用笔刚柔相济,气韵生动,已完全脱离了漆饰的范畴,标志着漆画艺术开始独立。
D.1984年,漆画首次作为一个独立画种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美展,意味着漆画终于开门立户,在美术界取得了一席之地。至此,“现代漆画”已然成形,开始步入大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