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只衣柜,一张桌子,桌面多大,腿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张衣柜,一张桌子。他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张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他的眼睛就这样厉害。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
树,因为木匠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
但是,这个木匠在我们村里的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人家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小活,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什么的,他都回答:没空。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就做什么。
有一年,我赶回家恰逄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子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不忙,他说。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子。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我来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柄子,边告诉我说,他呀,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动斧头锯子的活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干,让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在路边等,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
我说:“这人,怪啊。”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给我写本书,就讲女大学生网上发帖要做“二奶”的。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我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呢?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但他比谁都孤独。
春节我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
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问他:在哪打工?
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5000元工资。
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
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懒木匠小时曾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了一个精致的木碗,表明他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个杰出的木匠。
B.小说第二段运用夸张的手法写他非凡的眼力,意在表明他具有成为一名优秀木工的天赋,同时也表现了他对木工的浓厚兴趣。
C.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懒木匠,通过和一般木匠的对比突出其职业操守,通过和村里木匠的对比,表现其高超的手艺。
D.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表现懒木匠技艺的高超和对职业的执着,如结尾处“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
E.懒木匠坚守自己的手艺,安于贫穷,在挺过一段艰难的日子后,终于在仿古家具市场找到用武之地,表明坚守职业理想的重要。
【小题2】小说中写了“我”不愿迎合他人的经历,有什么用意?
【小题3】懒木匠的懒表现在哪些地方?如何评价他的懒?
【小题4】小说为什么以“活着的手艺”为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7: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8分)
寿光8万农民工“寒冬”不失岗
□记者崔永刚王德贞 报道
本报寿光12月29日讯今天上午,虽然天寒地冻,但寿光市侯镇项目区内却是春意盎然。山东联盟化工集团在此举行新员工宣誓上岗仪式,25岁的农民工王发亮和 46名工友经过 1个月的岗前培训,今天正式上班,从此成为寿光8 万农民工大军中的一员。
正当一些地方的很多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纷纷裁员应对经济“寒冬”时,寿光却是另一番景象。寿光市总工会副主席李仁光说,目前全市有大小企业4 088家,其中的8 万名农民工,已全部纳入工会组织。为保障农民工权益,寿光市总工会发出了《致厂长(经理)的一封信》,倡议企业理性应对危机,不做“经济性裁员”,得到了域内企业的集体响应。山东默锐化学有限公司是一家出口型企业,虽然经营遇到暂时困难,但是1 000多名职工无一下岗。公司总经理杨树仁认为,让职工有稳定的收入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且熟练工人也是企业的宝贵财富,裁掉容易招回难。杨树仁说:“关键时刻要有担当,企业愿做农民工的‘挡风墙’。”
目前在寿光,农民工不仅没有因经济“寒冬”而失岗,今年全市146亿元的工业投入还催生了近万个就业岗位,又吸纳了8 622名农民变工人。仅山东联盟化工集团今年就开工了5个项目,新招进了951名农民工。
“寿光企业能从容应对危机,被称为‘寿光模式’的银政企合作,功不可没。”山东社科院研究员秦庆武介绍,寿光的银政企合作,就是由政府建立中小企业协会和政策性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至今,作为银企“红娘”的担保公司,已为寿光25家中小企业提供了4550万元贷款担保,助其在“风雨飘摇”中站稳脚跟。
从今年10月下旬开始,寿光市职业介绍中心专门设立了“失业农民工登记服务窗口” ,该中心主任刘月祯今天告诉记者:“到目前,前来登记失业的人数为零。”
【小题1】在经济“寒冬”中,寿光是怎样保证农民工不失岗的?(4分)
【小题2】这则新闻的导语有何特点?好处是什么?试加以评析。(4分)
【小题3】美国著名记者怀特黑特说:“一篇好的报道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讲出来的。”本文是一则采写工作经验的新闻,但记者巧妙地采用人物的视角和故事讲述的方式来报道,读来毫不枯燥。请举例分析本文是怎样“讲”新闻的?(4分)
【小题4】这则消息获得了第20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它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也有些许可以改进的地方。你认为哪些地方可以改进?试简要分析。(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王善保家的道:“别的都还罢了。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骂人,妖妖趫趫,大不成个体统。”王夫人听了这话,猛然触动往事,便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个轻狂样子,因同老太太走,我不曾说得。后要问是谁,又偏忘了。今日对了坎儿,这丫头想必就是他了。”凤姐道:“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都没晴雯生得好。论举止言语,他原有些轻薄。方才太太说的倒很像他,我也忘了那日的事,不敢乱说。”王善保家的便道:“不用这样,此刻不难叫了他太太瞧瞧。”王夫人因叫自己的丫头,吩咐他到园里去。
小丫头子答应了,走入怡红院,正值晴雯身上不自在,睡中觉才起,正发闷,听如此说,只得随了他。素日这些丫鬟皆知王夫人最嫌趫妆艳饰语薄言轻者,故晴雯不敢出头。今因连日不自在,并没十分妆饰,自为无碍。及到了凤姐房中,王夫人一见他钗亸鬓松,衫垂带褪,有春睡捧心之遗风,而且形容面貌恰是上月的那人,不觉勾起方才的火。王夫人原是天真烂漫之人,喜怒出于心臆,不比那些饰词掩意之人,今既真怒攻心,又勾起往事,便冷笑道:“好个美人!真像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我且放着你,自然明儿揭你的皮!宝玉今日可好些?”晴雯一听如此说,心内大异,便知有人暗算了他。虽然着恼,只不敢作声。他本是个聪敏过顶的人,见问宝玉可好些,他便不肯以实话对,只说:“我不大到宝玉房里去,又不常和宝玉在一处,好歹我不能知道,只问袭人麝月两个。……”王夫人信以为实了,忙说:“阿弥陀佛!你不近宝玉是我的造化,竟不劳你费心。(你)既是老太太给宝玉的,我明儿回了老太太,再撵你。”因向王善保家的道:“你们进去,好生防他几日,不许他在宝玉房里睡觉。等我回过老太太,再处治他。”喝声“去!站在这里,我看不上这浪样儿!谁许你这样花红柳绿的妆扮!”晴雯只得出,这气非同小可,一出门便拿手帕子握着脸,一头走,一头哭,直哭到园门内去。
王善保家的道:“太太且请养息身体要紧,这些小事只交与奴才。如今要查这个主儿也极容易,等到晚上园门关了的时节,内外不通风,我们竟给他们个猛不防,带着人到各处丫头们房里搜寻。想谁有这个,断不单只有这个,自然还有别的东西。那时翻出别的,自然这个也是他的。”王夫人道:“这话倒是。若不如此,断不能清的清白的白。”因问凤姐如何。凤姐只得答应说:“太太说的是,就行罢了。”王夫人道:“这主意很是,不然一年也查不出。”于是大家商议已定。至晚饭后,待贾母安寝了,宝钗等入园时,王善保家的便请了凤姐一并入园,喝命将角门皆上锁,便从上夜的婆子处抄检起,不过抄检出些多余攒下蜡烛灯油等物。王善保家的道:“这也是赃,不许动,等明儿回过太太再动。”于是先就到怡红院中,喝命关门。当下宝玉正因晴雯不自在,忽见这一干人,不知为何直扑了丫头们的房内去,因迎出凤姐,问是何故。凤姐道:“丢了一件要紧的东西,因大家混赖,恐怕有丫头们偷了,所以大家都查一查去疑。”一面说,一面坐下吃茶。王善保家的等搜了一回,又细问这几个箱子是谁的,都叫本人亲自打开。袭人因见晴雯这样,知道必有异事,又见这番抄检,只得自己先出打开了箱子并匣子,任其搜检一番,不过是平常动用之物。随放下又搜别人的,挨次都一一搜过。到了晴雯的箱子,因问:“是谁的,怎不开了让搜?”袭人等方欲代晴雯开时,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王善保家的也觉没趣,看了一看,也无甚私弊之物。回了凤姐,要往别处去。
(节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有删节)
【小题1】从上面节选部分看,王夫人为何要撵走晴雯?请简要作答。(4分)
【小题2】请结合文段中的描写,简析袭人和晴雯对待抄检所表现出的态度及各自性格特征。(4分)
【小题3】《红楼梦》第八回脂砚斋评道“晴有林风”,清代徐瀛在《〈红楼梦〉论赞》中曾说“晴雯,黛玉之影子也”,说明黛玉和晴雯有许多相似之处。请根据你对林黛玉的了解,结合选文内容,对她们的主要相似之处加以简要概括。(5分)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
当代书法:使命与路径
叶培贵
书法,在当代中国,可以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特殊的书法现象,大家其实都不陌生,但仍可略举数端。先说“反面的”、“消极的”特殊现象。第一个是,新中国成立后,费尽心力才于1981年在文联下属协会中获得一席之地;第二个是,在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中,过去是三级,现在是二级,但是却都隶属于“美术学”(过去是二级,现在是一级);第三个是,全国各地都有“美术馆”,国家级的、省部级的、地市级的、县市级的,不胜枚举,可“书法馆”却几乎没有。再看“正面的”、“积极的”特殊现象:第一个是,“书法热?持续30多年,至今没有衰退之象,可见书法有普遍的群众基础;第二个是,书法几乎是所有艺术门类中受西方观念冲击最少的;第三个是,借助现代技术,古代精美的字迹被广泛应用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使得书法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随处可见。
这相反的两类现象,共同出现在书法身上,耐人寻味。就其消极一面而言,这些现象折射出百年来中国文化的曲折历程,之所以会出现,最核心的问题只有一个——书法作为艺术的“身份危机”。而这种危机,是在与西方文化体系的比对下才发生的。由此也使得书法在整个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总是逍遥地处于局外,没有做过多少贡献。而就其积极一面而言,中国文化的各个门类,在以西方文化体系为参照的现代化进程中,多多少少都发生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改革开放前的书法身上,基本上没有出现。这使得书法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其复兴历程时,几乎是从原汁原味的传统中起步的。
近代以来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诸领域,主要是以西方学术为参照而形成自身发展历程的。由东西方文化本身的差异,西方学术的过于强势,多多少少给原本的中国学术带来了困扰。在西方文字学理论的主导下,汉字长期被视为低等级文字,拼音化的浪潮持续了几十年,使得现代汉字陷入了诸多尴尬,直到现代计算机技术为之解围。
幸运的是,被边缘化的书法,几乎没有受到干扰。启功先生曾有系列汉语研究论文结集为《汉语现象论丛》,试图从汉语现象本身出发来归纳汉语的语言规律,在语言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那么,书法有没有可能呢?回答是肯定的。书法家邱振中先生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此,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其实,这条路径的空间十分巨大,中国书法的创作、欣赏、批评,与其他艺术尤其是西方艺术之间的差异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如果能够立足中国书法,以现代思维提炼概念和命题,构建现代的学术体系,那么一定是有别于西方艺术理论乃至文化理论的重大学术构建。
书法由于在形式和表现上的特殊性以及艺术理论的独特性,可以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展现特殊的魅力。书法在当代艺术活动中处于一种奇特的状况:一方面,传统的书法几乎完全没有参与进去,即便是当代最著名的中国书法家也很少有人能够成为国际艺术界的焦点;另一方面,书法的元素却屡屡通过中国当代艺术家之手,活跃于当代国际艺术,比如谷文达、徐冰等。徐冰的“新英文书法”,几乎已经成为当代跨文化艺术创造的一个经典案例。在中国本土,邱振中先生所定义的“源于书法”的当代艺术,也一直比较活跃。这种类型的“书法”当然已经不是“中国书法”,但是彼此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其中所出现的任何新形式、新意蕴,都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归功于“中国书法”乃至“中国文化”。
需要指出的是,书法的发展任重道远。一系列根本性理论、历史问题的研究,近30年来虽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严格讲都还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更谈不上真正现代的建构与转化。由此,我认为,当代书法界有一项迫切的任务,那就是脚踏实地,从根本抓起,真正解决基础理论问题.并在基础教育以及专业教育中真正落实,不断完善。
(选自《中国艺术报》2014年12月24日,有删节)
【小题1】下列不能作为“书法,在当代中国,可以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一说法的依据的一项是()
A.新中国成立后,曾在文联下属协会中获得一席之地;在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中,隶属于“美术学”,过去是三级,现在是二级。
B.从现实来看,全国各地都有“美术馆”,上至国家级、省部级的,下至地市级、县市级的,不胜枚举,“书法馆”却几乎没有。
C.借助现代技术,古代精美的字迹被广泛应用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使得书法这种传统古老的文化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随处可见。
D.这些现象折射出百年来中国文化的曲折历程,之所以会出现,突出显示出书法作为艺术的“身份危机”。而这种危机,是在与西方文化体系的比对下才发生的。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法热”持续30多年,至今没有衰退之象,可见书法有普遍的群众基础;从实际来看,书法几乎是所有艺术门类中受西方观念冲击最少的。
B.书法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其复兴历程时,是从原汁原味的传统中起步的,这主要是因为在以西方文化体系为参照的现代化进程中,书法没有受到过任何冲击。
C.要想构建有别于西方艺术理论乃至文化理论的现代学术体系,就必须立足中国书法,研究其创作、欣赏、批评的过程,以现代思维提炼出概念和命题。
D.邱振中所定义的“源于书法”的当代艺术虽然已经不是“中国书法”,但其中所出现的任何新形式、新意蕴,都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归功于“中国书法”乃至“中国文化”。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特殊的书法现象主要有反面、消极和正面、积极的两个方面,这两类相反的现象,共同出现在书法身上,的确耐人寻味。
B.在西方过于强势的文字学理论的主导下,现代汉字陷入了诸多尴尬,长期不能与西方拼音文字相提并论,直到现代计算机技术为之解围。
C.书法由于自身独特的优势,本该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展现出特殊的魅力,但事实是传统的书法几乎完全没有参与进去,即便是当代最著名的中国书法家也很少有人能够成为国际艺术界的焦点。
D.书法的发展任重道远,当代书法界的一项迫切的任务就是脚脚踏实地,从根本抓起,真正解决基础理论问题,并在基础教育以及专业教育中真正落实不断完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什么才是雾霾的罪魁祸首
①中国的雾霾已经到了谈霾色变、人人自危的程度。为什么我们在消除生态危机方面如此举步维艰?
②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优秀思想资源,还是在我们面前发生的客观事实都清清楚楚地显现出,造成生态危机,带来严重雾霾的不是别的,正是资本逻辑。资本逻辑的无限展开使我们陷入如此的灾难之中。资本逻辑与生态的这种对立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资本不是一般的物,而是一种社会存在物。自从它来到人间,特别是当它成为现代性的本质范畴,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建制以后,它对人类,对自然界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③它的第一个属性就是“效用”原则,即把一切变成“有用的东西”。正是这一属性使自然界失去“感性的光辉”,变成仅仅是有用的某种体现者而已。自然界原有的神圣性、敬畏感在资本面前丧失殆尽。
④资本的第二个属性就是“增殖”原则。资本就如癌细胞,它自身就蕴含着源源不绝。正是这一属性决定了它对自然界的利用和征服没有限度,只要资本逻辑还占有统治地位,它就必然要为着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生产,与此相应,也就要最大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这就是说,当遍布华北大地和整个中国的企业都是受资本逻辑所支配,都是在为交换价值而不是为使用价值而生产,都是把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作为企业存在宗旨之时,那么,在华北大地和整个中国上空的雾霾是不会消除的,而且还会越演越烈。
⑤既然资本逻辑是造成生态危机、雾霾的主因,那么我们应当自然地得出结论:消除雾霾就应当在正确对待和利用资本上下功夫。但令人不解和痛惜的是,现在不断有人给中国消除雾霾开出的“药方”是进一步推进资本化,即让一切资源、能源进入市场变成用来交易、挣钱的资本。与此相应,他们认为国有企业的垄断带来了雾霾,主张打破垄断,让中国涌现出无数个私人企业进行自由竞争,以此缓解甚至消除雾霾。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在进一步强化雾霾的“发动源”。  
⑥企业不管多少与大小,只要它们奉行资本逻辑,都会与生态相冲突。打破能源垄断,听起来激动人心,但很可能带来更严重的雾霾。可以说,国企更有可能在消除雾霾上有所作为,因为它们按其性质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它更有条件和责任“跳出”资本逻辑。国企现在在这方面做得不好,不等于它就没有这一“先天优越性”。  
⑦当我们把生态危机、雾霾与资本逻辑联系在一起,一定会有人驳斥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奉行资本逻辑,但它们的雾霾没有我们严重。需要指出,其一,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现状必须作出正确评估,它们在雾霾等方面可能没有我们严重,但它们同样面临日益加剧的生态问题,例如温室效应、气候变化;其二,它们在治理雾霾等方面确实卓有成效,但须知它们靠的是政府制订的一系列法令,而这些法令的推出显然是基于公民的共同利益,这不能用来证明是资本化的结果;其三,它们把许多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⑧我们提出通过正确对待和利用资本来消除雾霾,是不是就主张当今就完全废除资本逻辑?不是。我们清楚地知道,人的目标是多元的,当今中国人民既有消除雾霾、保护生态环境的指向,同时又有发展经济、增加物质财富的目标。前者要求我们限制甚至消灭资本逻辑,而后者又迫使我们利用甚至发展资本逻辑。这就使我们陷于两难境地。如果一味地限制资本逻辑,我们就会回到“老路”上去,而倘若只是执着地利用资本逻辑,我们则会拐入“邪路”。既不回到“老路”又不走“邪路”的中国道路,就是要走出这种“两难境地”,开辟出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免受雾霾之苦,又能发展经济、创造出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新路”。这就是中国道路的艰难与可贵之处。这条“新路”目前在世界上没有现成的,但我们中国人民应当有信心把它开创出来。这将是对人类文明的莫大贡献。(选自2015年3月3日《环球时报》,作者陈学明)
【小题1】下列关于“资本逻辑”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资本逻辑与生态是对立的,特别是当它成为现代性的本质范畴,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建制以后,对人类、对自然界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B.资本逻辑在现实社会中占有统治地位,所以人们必然为着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生产,与此相应,也就要最大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
C.资本逻辑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到有效的管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显然是基于公民的共同利益的法令,在治理雾霾等方面确实卓有成效。
D.资本逻辑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我们要在对它正确限制的利用中,开辟出既能消除雾霾、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增加物质财富的中国之路。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段提出“为什么我们在消除生态危机方面如此举步维艰”问题后,接着分析了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然后又指出资本逻辑与生态的对立源于资本的本性。
B.③④段逐层递进地分析了资本的“效用”和“增殖”属性,正是它们使自然界变成仅仅是有用的某种体现者,使企业是在为交换价值而不是为使用价值而生产。
C.⑤⑥段承上文自然得出消除雾霾的结论,批驳了靠进一步推进资本化和打破垄断来缓解甚至消除雾霾的观点,认为国有企业更有可能在消除雾霾上有所作为。
D.⑦⑧段针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雾霾没有我们严重”的言论进行批驳,提出当今中国在对资本逻辑方面,需要避免“老路”和“邪路”,需要走出一条“新路”。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众所周知,人的目标是多元的,因此在当下的中国,既要保护生态,消除雾霾,又要发展经济,增加财富,要走出这种“两难境地”,将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莫大贡献。
B.目前,在华北大地乃至整个中国上空的雾霾是不会消除的,而且还会越演越烈,因为中国的企业都受资本逻辑所支配,都把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作为企业存在的宗旨。
C.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尽管同样面临日益加剧的诸如温室效应、气候变化等生态问题,但在雾霾方面可能没有我们严重,这得益于它们把污染企业转移大发展中的中国。
D.尽管资本逻辑的无限展开使我们陷入严重雾霾的灾难中,但是如果一味地限制甚至完全废除它,或者只是执着地利用它,都难以达到走出“新路”、消除雾霾的目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良师
(戴文·欧文)
从小学上到大学,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是教六年级科学课的惠特森先生。那时,我们正学习电学。一天课上,他让我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半圆,其中一人将铅笔插入电弧,以便让同学们领教一下5万伏电压是个什么滋味。(别想得太可怕,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电流强度很小)。学习人类生殖与繁衍时,惠特森先生给我们放录像片辅助教学,没想到班里居然有一名男生当场晕了过去。在一次野外宿营活动中,都半夜10点了,他要求我们玩夺旗游戏,活动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晨6点,别的组累得筋疲力竭。我很幸运,分在惠特森先生组里。我们把旗子扔在树丛里,让护旗卫兵站在其他地方作假目标,就这样舒舒服服地休息了一夜。
六年级第一天,惠特森先生在课上介绍了一种昼伏夜出、早在冰川时期就已经灭绝的“怪猫”。他一边讲,一边让同学们传看一个头盖骨标本。我们都赶着记笔记,因为课后有一个测验。
卷子发下来时,我吃惊地发现我居然不及格。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肯定出了什么差错。因为我在卷子上写的全都是惠特森先生亲口说的,可眼前的试卷上每道题目都划着鲜红的叉子,紧接着,我发现全班没有人及格,到底是怎么回事?!
事实很简单,惠特森先生事后解释道:“怪猫”完全是他生编乱造出来的。因此,我们的笔记、答卷当然无一例外,全是无稽之谈,世界上压根就不存在这种动物。
毋庸讳言,我们都给激怒了。这算是什么考试,他还算是个老师!
可惠特森先生却振振有词:你们自己应该能够猜得出来,因为,就在大家传看那个“怪猫”头盖骨时(那事实上是一个家猫头盖骨),他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它没有留下任何一丝考古线索,可另一方面,他却详细描述了它惊人敏锐的夜间视觉,它皮毛的颜色以及其他特点。果真如他所说没有可考线索,他又怎么可能获得后面的种种信息?重要的是,“怪猫”这个夸张而可笑的名字居然也没有引起我们怀疑。惠特森先生说这次考试的分数将记录在案,他说到做到。
惠特森先生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时刻记住,无论老师还是教科书,都不可能一贯正确。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权威。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轻信。他还要求我们,一旦发现他或课本的错误,一定要大胆指出。
对我来说,惠特森先生的每一堂课都像是一次冒险。以至到今天,我还能清楚地记起某些课从头至尾每一个细节。一天,他告诉我们,说他的大众汽车是一个生物有机体。我们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才把他驳斥得心服口服。因为,我们必须证实自己不但完全清楚有机体的含义,而且具备坚持真理的勇气。否则,他决不会轻易放过我们。还有一次,他给我们讲述他在苏联的间谍生涯,配上幻灯,这场骗局设计得绝对天衣无缝,以至我们当时都深信不疑。直到不久前,我才得知那又是一场虚惊。
“怪猫事件”的影响很快波及全校。我们把“怀疑一切”的新原则运用到每一门课上,引起那些古板而循规蹈矩的老师们极大的反感。这在历史课上尤其明显,每当老师讲到某一历史事件时,教室里就会响起清嗓子的声音,紧接着便“猫”声四起。
几年后,惠特森先生离开我们学校,迁到远在异地的另一所学校担任校长。适逢那个城镇举办大学橄榄球联赛,很多他教过的学生赶去观看。惠特森先生特意将他们请到自己家中举办了一个周末露天晚会。就在同学们准备离开时,他露出了特有的狡黠——每当设计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骗局之后,他大声告诉每一个来宾,他们享用的那些美味佳肴——“牛”排,小“牛”肉和炖“牛”肉全都是用马肉做的。
学校当局正酝酿,以后每周给每个学生15分钟时间,就教学的可改进之处提出切实可行的主张。如果问到我,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惠特森先生方法是最可行,最好的。尽管我不论是在电学或是人类繁衍学科上都毫无建树,而惠特森先生也已弃教经商,从事不动产交易,但每每想起六年级的科学课,我就深深感到,他教给我们的是一种极重要极宝贵的东西;那就是敢于面对任何人,敢于面对任何谬误说“不”的勇气,那不仅仅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乐趣。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意识到这种价值,当我把惠特森先生的趣闻轶事讲给一位小学教师后,他大惊失色:“他不该那样愚弄你们!”我直盯着他的眼睛,平静地说:“你错了,先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惠特森先生生编乱造“怪猫”来考查学生,结果全班没有人及格。这全是无稽之谈,世界上压根就不存在这种动物,由此可见,惠特森先生是一个爱搞恶作剧的人。
B.惠特森先生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他告诉学生无论老师还是教科书,都不可能一贯正确,要求学生任何时候都不能轻信权威。
C.惠特森先生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他教给学生是一种极重要极宝贵的东西——敢于面对任何人,敢于面对任何谬误说“不”的勇气。
D.作者指责了那位小学老师“错了”,是因为他认为“良师”都应该像惠特森先生一样。
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多角度全方位地凸显了惠特森先生的个性。
【小题2】作品中的老师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结尾一段去掉可以吗,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4】这个以小见大的故事耐人寻味,它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