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悲剧与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①悲剧中有人生,人生中不必有悲剧。我们的世界中有的是凶灾险恶。但是说这种凶灾险恶是悲剧,只是在用比譬。悲剧所描写的固然也不外乎凶灾险恶,但是悲剧的凶灾险恶是在艺术的锅炉中蒸馏过的。
②像一切艺术一样,戏剧要有几分近情理,也要有几分不近情理。它要有几分近情理,否则它和人生没有接触点,读来兴味索然;它也要有几分不近情理,否则你会把舞台真正看做世界,看《奥塞罗》会想到自己的妻子,或者老实递消息给司马懿,说诸葛亮是在演空城计。
③悲剧和人生之间自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你走进舞台,你便须暂时丢开世界。
④悲剧都有些古色古香。希腊悲剧流传于人间的几十部之中只有《波斯人》一部是写当时史实,其余都是写人和神还没有分家时的老故事老传说;莎士比亚并不醉心于古典,在这一点上他却近乎守旧。他的悲剧事迹也大半是代远年淹的。17世纪法国悲剧也是如此。拉辛在《巴雅泽》序文里说:“说老实话,如果剧情在哪一国发生,剧本就在哪一国表演,我不劝作家拿这样近代的事迹做悲剧。”他自己用近代的“巴雅泽”事迹,因为它发生在土耳其,“国度的辽远可以稍稍补救时间的邻近”,这是以空间的远救时间的近。
⑤悲剧和平凡是不相容的,而实际上不平凡就失人生世相的真面目。所谓“主角”同时都有几分“英雄气”。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都不是你我凡人所能望其项背的,你我凡人没有他们的伟大魄力,也没有他们那股傻劲儿。许多悲剧情境移到我们日常世界中来,都会被妥协酿成一个平凡收场,不至于引起轩然大波。如果你我是俄狄浦斯,要逃弑父娶母的预言,索性不杀人,独身到老,便什么祸事也没有。悲剧的产生就由于不平常人睁着大眼睛向我们平常人所避免的灾祸里闯。悲剧的世界和我们是隔着一层的。
⑥这种另一世界的感觉往往因神秘色彩而更加浓厚。悲剧压根儿就是一个不可解的谜语,如果能拿理性去解释它的来因去果,便失其为悲剧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人类的普遍希望,而事实往往不如人所期望,不能尤人,于是怨天,说一切都是命运。悲剧是不虔敬的,它隐约指示冥冥之中有一个捣乱鬼,但是这个捣乱鬼的面目究竟如何,它却不让我们知道,本来它也无法让我们知道:
⑦艺术往往在不自然中寓自然。一部《红楼梦》所写的完全是儿女情,作者却要把它摆在“金玉缘”这个神秘的轮廓里。一部《水浒传》所写的完全是侠盗生活,作者却要把它的根源埋到“伏魔之洞”。戏剧在人情物理上笼上一层神秘障,也是惯技:梅特林克的《普莱雅斯和梅丽桑德》写叔嫂的爱,本是一部人间性极重的悲剧,作者却把场合的空气渲染得阴森冷寂如地窖,把剧中人的举止言笑描写得如僵尸活鬼,使观者察觉不到它的人间性。
⑧悲剧把生活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苦闷的呼号变成庄严灿烂的意象,霎时间使人脱开现实的重压而游魂于幻境,这就是尼采所说的“从形相得解脱”。 (选自《我与文学及其他》,有改动)
【小题1】结合第④段内容,解释“古色古香”的具体含义。
【小题2】文章题为“悲剧与人生的距离”,文中也说“悲剧和人生之间自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不可跨越的距离”包含哪些内容。
【小题3】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6: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这么近,那么远
刘璐
我坐在窗前写东西。拎着纸和笔走过城市的每个角落,不停地写。因为我知道,城市就要完全变样,这种改变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一点一点地侵蚀原本该有的宁静和安详。
眼前一切熟悉的陌生着,离我这么近,却又那么远。
房间后面的一片旧民房在不久前市政府的“消灭城中村”活动中终于全部被拆掉了,此时我坐在窗台前看到的只是一片废墟。不过,要不了多久,一定会有一群又一群的勘察人员来到这里,然后是一队又一队的建筑工人,最后就是一排又一排的高楼大厦。高楼的下面会开起各种各样的商店,从酒吧到舞厅。夜晚,这里会亮起炫目的霓虹,那是一种和纯朴无关的奢华夜景。街上会走来形形色色的男女,他们在深夜的疯狂嘶吼将搅乱我原本安然的梦境。
我感到有什么东西从我的生活中突然地抽离了,或者什么东西突然地袭入了我的生活。我感到深深的恐惧。
窗口吹来的风弄乱了原本安静地躺在鬓角的发丝,我腾出手整理前额。微抬起头的那一瞬间,我看见一把又一把的标尺侵入我的视野。这跟我预想的毫无差池。我再也听不见窗台前面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声音,天黑时他们的母亲焦急却又慈爱的呼唤声。
总有一天,一切都会面目全非,我知道。
学校门口的河水,已经由浅绿变成了深绿。水藻如同学生们课桌上的试卷般疯长,刺鼻的气味也从校门口蔓延至整个校园。而城西的造纸厂依旧日夜不停地生产出洁白的纸张。
城市缄默的往昔,沉入斑驳的流光中,化做一缕青烟。
拥挤的街道上“爬”满了如同蚂蚁般的汽车,从轿车到大卡,从大众到宝马。倚在车窗宽大的玻璃上,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会想起小时候坐在爸爸的“凤凰大卡”上的那些日子。那时候的天似乎总是很蓝,空气也好得让人感动,就连那叮叮的车铃声也异常的清脆动听。而我总是快乐地唱着歌,或者幸福地听着爸爸讲故事。可是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都回不去了。我只能一脸茫然地继续倚在车窗宽大的玻璃上,在这个到处都是立交桥的城市“爬”上去又“爬”下来,机械而又无奈。
我不禁在想,是否真的有一天,这个城市会变成由几百层的高楼和无数的立交桥组成钢筋水泥的森林?到那个时候,是否会有许多“可怜”的人“可怜”到从来到这个世界到告别这个世界都未曾见过阳春三月漫山遍野的红杜鹃?不得而知。
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历史的脚步不会因为怜悯而驻足。除了面对,我们别无选择。
只是,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你依然会柔软地想起那个曾经温暖过你的小城,熟悉而又陌生……
(选自《读写月刊》2009年1-2合刊,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虽然对拆成废墟的旧民房感到惋惜,但是又对将要建成的排排高楼大厦充满了深深期待。
B.在“‘爬’满了汽车”的情境中追忆坐在“凤凰大卡”上的快乐日子,表现了作者对过去那种简朴而又幸福的生活的眷恋。
C.文中最后一段“熟悉而又陌生”,既与第二段的“熟悉的陌生着”相互照应,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D.面对现代文明对人们生活的侵袭,作者感到“恐惧”,写下此文,意在表达能够回到过去那种宁静、安详、纯朴的生活的愿望。
E. 文章标题“这么近,那么远”言简意丰,短短六字,概括地揭示了现代文明对人们生活的侵袭及其引发的困惑和忧虑。
【小题2】文中画横线处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不断发展的现代文明,虽然带给人们诸多的便捷和舒适,但同时也造成了新的问题。
请结合文本,探究现代文明有哪些负面影响。(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手工是一种遗产(冯骥才)
① 在工业文明到来之前,人类用双手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无论盖房造物,还是做饭制衣,都由双手来完成。但这还不够,双手还要去实现人类对更精美事物的追求,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于是从生活的智慧、技术的发明直到审美理想便都由双手来体现。由于审美进入十指,许多艺术相应而生。
②在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中生活。在相对独立的地域,每一种手工制品都是那里的特产。手成了心灵最灵便的工具,故而,愈是文明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双手就愈聪明;同时,不同民族的双手又具有各自奇特的本领和气质。
③手工中智慧与技术的含量是长久以来一代代积累而成的。在漫长的传衍过程中,不断冒出一位又一位工匠。他们心灵手巧,聪明过人,或是在技艺上做了这样或那样的绝妙的改进和创新,或是在审美情趣上做了一些提升,受到人们的认同。这些新的技艺或审美便自然而然地融进传统的手工中去。精湛的民间手工全是千锤百炼的。但是,在没有专利的时代,手工中至关重要的绝技是世袭或以师徒方式单传的。如果艺人没有后嗣,技艺的传承便会中断。面对广汉三星堆那些“纵目神灵”青铜面具上的方孔,我们已无法知道四千年前的古蜀人用什么利器切割开这厚厚的青铜;也无法知道他们用何种技术把坚硬的玉石切割成纸板一样的薄片,并打磨得如此细腻与光滑。其缘故,便是这些标志着远古文明高度的手工的传承中断了。
④工业技术是通过档案资料保存下来的,手工智能都是口传心授,最多只是保存在几句短短的口诀里。工业技术是物质性的,手工中有许多是感性和悟性的。从文明的传承看,这种手工的文明是记忆性的,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⑤ 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遗产,是因为当代人类正在进行一次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属于手工的时代,工业文明属于机器的时代。由于机器的能力与效率远比手工高出千倍万倍,这一转型急剧而猛烈,所向披靡,故而抛弃手工在所不惜。然而,人们在生活中只会关心物品的本身,不会关心造物的手段——到底是机械还是手工。等我们意识到手工属于正在消失的文明时,很多手工已经濒危或者干脆无影无踪了。
⑥ 如今,市场开始青睐手工制作的陶艺、锻打的铁艺和种种编织的手艺,为之标上高价。市场的规律是“物以稀为贵”和“按工计价”。人们认可这种高价,是因为手工制品纯朴、生动,带着人的气息。人用双手触弄和制造这些物品时,总是渗透着心中的想法、审美情趣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而且不会重复。这是机器制品不具有的。在冷峻的千篇一律的工业文明的时代,手工给人一种具有怀旧意味的人文的温馨,就像那些仿古餐厅中摇曳的烛光。
⑦然而,遗产的意义远非如此。
⑧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手工是不同地域的工匠聪明才智的见证,也是民族与地域精神传承的载体和个性的象征。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说,每一种手工的背后还有一片深广的生活景象与丰富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中,只有少量的体现在手工制品中,更多的保存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因此,抢救与记录濒危和珍稀的民间手工,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也是人类文明转型期间的全新课题。我们以前没有做过,但现在非做不可。因为,老房子在轰隆隆地与我们告别,缤纷的手工正在不知不觉地成批死亡。
⑨人类放弃手工,使用机器,是伟大的进步。但我们有时还要记忆手工。因为——
⑩放弃手工是为了文明的发展;记忆手工是为了文明本身。
【小题1】下面是对划线句“很多手工已经濒危或者干脆无影无踪”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没有专利的时代,手工中至关重要的绝技是世袭或以师徒方式单传的,艺人如没有后嗣,技艺的传承便会中断。
B.手工中有许多是感性和悟性的,属于记忆性的;手工智能都是靠口传心授,最多只是保存在几句短短的口诀里。
C.在工业文明时代,由于机器的能力与效率远比手工高出千倍万倍,这一转型急剧而猛烈,所向披靡,故而人们抛弃手工在所不惜。
D.手工中智慧与技术的含量是长久以来一代代积累而成的。在属于机器的时代,手工给人的是一种具有怀旧意味的人文的温馨。
【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保护手工遗产的意义的一项是()
A.人们在生活中只会关心物品本身,不会关心是机械的还是手工的,因为,很多的老房子在轰隆隆地与我们告别了。
B.手工制品纯朴、生动,带着人的气息,渗透着心中的想法、审美情趣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这是机器制品不具有的。
C.在相对独立的地域,每一种手工制品都是那里的特产,手工是不同地域的工匠聪明才智的见证,也是民族与地域精神传承的载体和个性的象征。
D.每一种手工的背后还有一片深广的生活景象与丰富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中,只有少量的体现在手工制品中,更多的保存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
【小题3】(小题3)下面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愈是文明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双手就愈聪明,可见手是心灵最灵便的工具。
B.引用“三星堆青铜面具上的方孔”主要用意是说明我国古代工匠手工制作技艺的高超。
C.第⑤段中“文明的转型”是指属于手工时代的农耕文明转向属于机器时代的工业文明。
D.“缤纷的手工正在不知不觉地成批死亡”意在突出远古文明高度的手工技艺传承的中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先锋派小说与先锋派小说创作
先锋小说重视“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小说叙述方法的意义和变化,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因此,又称“实验小说”。“先锋小说”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先锋小说”是指具有先锋精神的小说创作,即“先锋文学”中的小说创作。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旧有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狭义的“先锋小说”则专指在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形式探索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创作潮流。我们所说的“先锋小说”,特指。狭义的“先锋小说”。
下面谈谈“先锋小说”的创作。随着1978年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较大规模的介绍、评价和研究,理论界掀起了一场关于现代派文学的论争。进而,讨论进入到中国是否需要现代派文学的阶段,一批作家如王蒙、刘心武、李陀、冯骥才等人,从自身的创作实践中提出了对传统文学观念的质疑与引进现代派文学技巧和手法的倡导。随着高行健《现代派小说技巧初探》一书的出版,以及冯骥才、王蒙等人关于中国需要现代派的通信,构成了这场讨论的高潮。而围绕“朦胧诗”“三个崛起”的讨论,则把讨论引向对新时期文学中现代主义倾向的评价阶段。之后,理论界的介入和创作的探索同步进行,构成了新时期文坛上的繁荣景观。
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首先,“十年动乱”所导致的普遍精神危机,人们在抚摸伤痕、反思痛苦的同时作出了“我不相信”的结论。正是在主体确立的寻找与情感抒发需求的过程中,他们所表现出的迷惘与对世界的不信任感,对非理性世界的否定态度,在思想上表现出了现代主义倾向。同时,由于精神危机而导致的信仰丧失、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态度,使人们面对变化万端的大千世界而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再加上现代文明快速演进过程中价值体系转换的不完善、不彻底,又使自我的确立成为难以实现的虚妄举动,因而自我往往处于“边缘人”、“零余者”的角色位置上,在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上表现出现代主义特点。
其二,新时期的文化背景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空间。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给中国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文学作品自然庄严地接受了从现代主义视角来表现生活的使命,所以“社会要‘现代化’,文学何妨出现‘现代派’”口号的提出,也成为时代某种需要的回声。另一方面,“创作自由”口号的提出,在思想界、理论界和文艺界创造和建构了平等、自由和宽松的思考、创作环境。对更加丰富、复杂地了解生活、在心理要求直至审美倾向不断向认识的深处、广度挺进的需要变化,都使敏感的作家们在创作的同时,感觉到了仅用传统现实主义一副笔墨的局限与束缚,便自然而然地把思维重心移向了创新与突破。
其三,改革与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打开了封闭多样的国门,丰富多采的世界文化奇葩一下子展现在中国人的面前,西方文化思想和艺术作品在哲学思想和艺术创作上,给中国人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这既成为中国当代作家借以观照自己所处环境与反思中国社会以及表现矛盾心灵的参照体系,也成为直接用以表现自己内心世界与生命过程的重要艺术模本。既在心理上产生与现代主义所表现的某些主题的认同;也通过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技巧,来表现立体的、多层面、超时空、快节奏的心灵世界,以弥补或反叛传统现实主义,并保持与世界文学同步,因而在形式上表现出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追求。
现代派文学在80年代的发生、发展,大致可分为二个时期。第一阶段大致在1979年前后,它以"朦胧诗"的崛起、王蒙、宗璞等人的小说以及高行健等人的话剧作品的出现为标志。这一阶段的主要创作特征表现为反抗既有的意识形态规范,在主题上与伤痕、反思文学同步,表现出启蒙主义理性和忧患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他们对传统文艺观念、文艺模式进行反驳,创作手法上主要以吸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技法为主,通过移植、模仿来开拓新的文学创作途径与新美学范畴。这是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萌动期与初创期。第二个阶段是在1985年前后,这时出现的新生代部分诗人、"现代主义诗歌群体大展"、刘索拉、残雪甚至部分寻根小说,以及《魔方》、《野人》等戏剧作品,都表明8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进入到了形成和繁荣期。无论在创作姿态或手法技巧上都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化风格。现代派文学在以后便不断发展而成为80年代先锋派文学的重要内容。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崛起,开拓了中国先锋派小说走向新生的广阔道路。
现代派文学在以后便不断发展而成为80年代先锋派文学的重要内容。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崛起,开拓了中国先锋派小说走向新生的广阔道路。
(节选自《先锋派小说》)
【小题1】下列对先锋小说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先锋小说重视"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小说叙述方法的意义和变化,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因此,又称实验小说,也就是下文说的新时期现代派文学。
B."先锋小说"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先锋小说"是指表现先锋者的先锋精神,具有先锋领导作用的小说创作,及“先锋文学”中的小说创作。
C.在80年代中期出现以形式探索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创作潮流,狭义的“先锋小说”即专指此。我们所说的“先锋小说”,则特指狭义的“先锋小说”。
D.“先锋小说”中的所谓“先锋精神”,是指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同的艺术的可能性,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旧有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讨论进入到中国是否需要现代派文学的阶段,于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较大规模的介绍、评价和研究开始了,进而理论界便掀起一场关于现代派文学的论争。
B.一批作家如王蒙、刘心武、李陀、冯骥才等人,他们从自身的创作实践中提出了对传统文学观念的质疑与引进现代派文学技巧和手法的倡导。
C.把讨论引向对新时期文学中现代主义倾向的评价阶段的事,围绕朦胧诗3个崛起的讨论,之后理论界的介入和创作的探索同步进行,构成了新时期文坛上的繁华景观。
D.高行健现代派小说技巧初探一书的出版,加之冯翼才王蒙等人关于中国需要现代派的通信,构成了这场关于现代派文学论争的高潮。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0年动乱导致普遍精神危机,人们在抚摸伤痕反思痛苦的同时,作出了我不相信的结论,而由精神危机而导致的信仰丧失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态度,则是人们面对变化万端的大千世界不知所措。
B.创作自由口号的提出,在思想界理论界和文艺界创造和建造了平等自由和宽松的思考,创作环境,对作家们把思维重心移向创新与突突突破起的作用。
C.改革与开放的社会主义文化环境,打开了封闭多年的国门,西方文化思想和艺术作品在哲学思想和艺术创作上,给中国人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D.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产生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成为中国当代作家借以关照自己所处环境与反思中国社会以及表现矛盾心灵的参照体系。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题目。
作为一种方法论,中庸之道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运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洛诰》的“时中”等。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孔子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中道本身是极高极难的标准。孔子有言:“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
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叩其两端就是指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仔细体会把握,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需要说明的是,孔子所倡导的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被误解为折衷主义,事实上,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和折衷主义完全不同,叩其两端的方式,更加接近于现代逻辑中的试错法。
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的理想主义的方法论呢?缘由大约有三。其一,儒家以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乃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其三,同时,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摘编自王泽民《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骨髓》)
【小题1】下列对于“中庸之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玄认为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朱熹则认为中是一种做事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能更改的常理。
B.“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但中庸思想起源得很早,《尚书》中“各设中于乃心”、“时中”等语句中的“中”就是中庸思想。
C.在《论语》中,孔子先是把中庸看成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后来又把它普泛化,在这个过程中,它转换为一种方法论,表现为做事追求最优解。
D.中庸之道是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作为一种方法论,凡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元素和成分,无不深深渗透有中庸之道。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与生俱来,每个有文化的中国人,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无论你愿意或承认与否,都是无法摆脱的。
B.过犹不及,意思是做事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孔子此言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说明他做事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
C.叩其两端,是孔子倡导的寻求最优解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和折衷主义完全不同,有些近似于现代逻辑中的试错法。
D.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单一重复,农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为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提供了社会背景和时间上的可能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朱熹和郑玄对中庸的解释,在“中”的含义上没有差别,在“庸”的含义上有一定分歧,郑玄的解释更符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中庸”的本意。
B.如何做到最优解,孔子谦逊地表达了自己的不足,但他的智慧在于能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状态入手,研究把握,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
C.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遵循中庸之道是获得成功的秘诀,而儒家又以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这应该成为孔子倡导中庸之道的一个重要缘由。
D.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骨髓,正确认识并合理运用中庸之道,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研究倡导中庸之道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周易》传说为周文王所作,它被国人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西方的古典传统于古希腊时代。这个时代的古典主义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简约、对称、节制。在这些美学原则的背后,隐含着古希腊人对完美以及理想形式的追求。用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解读《周易》乾坤二卦中体现出的古典美,可以探访两种文明之间深层的相似与不同。
《周易》的简约之美不言而喻。就大的方面看,它取象以尽意。就小处来看,《周易》卦爻辞简约的特点更是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字如千钧,意象饱满、意蕴深厚。以坤卦的初爻辞为例,“履霜,坚冰至”,杨静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此爻讲行旅之人的旅程及在途中的艰难。《文言》则将此爻用于人伦,认为弑君、弑父之事的发生,非一朝一夕之故。依此倒可以得见,《周易》卦爻辞简约之下藏有丰富的意蕴,其用词简约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美。
在有关古典主义美学原则的论述中,“对称”这个概念往往与其他概念紧密相连,如:秩序、匀称、和谐等。在古典主义美学的奠基者贺拉斯那里,则被称为“合式”,强调作品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从而构成首尾贯通的和谐整体。对称和谐在乾卦中有着完美的体现。首先,乾下乾上构成全阳爻,光辉灿烂,没有瑕疵。其次,六爻之间上下呼应,形成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对称关系。再次,每两爻一组,象喻天、地、人的联系与互动,究其终是看人在天地构成的时空维度中如何做到静则专、动则直,以悠游于天地间,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可见,乾卦结构上的对称呼应着意义上的和谐。
此外,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体现出对适度与节制的推崇。他认为“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中道”在于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法、以合适的度、对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在乾卦中,“潜龙,勿用”,“亢龙,有悔”,“在田”好,“在天”好。体现出适时、适度,应时而变的重要,对中正柔和的欣赏,以及对过刚过亢的警惕。
由此可见,西方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适用于《周易》的美学解读。我们不妨做进一步的推求。在古希腊文明中,对“正义”一词推崇备至。追溯至荷马史诗,“正义”意味着天生万物,每一物都有自己应处的位置、应得的利益,每个人都应得一己之所得,不企图得到他人之物。体现出对天地间万物和谐相处的追求,这与《周易》中有关天地人的思想相同。另外,中西两种古代文明中都有对“终极”的推求,试图把握万变中的不变,正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也。但在西方文明中,对“道”的追求源于对“器”的有限性的充分认识,希望通过对超越性的东西的追求来突破人类世界的有限性,这引导着他们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求知求真。而在我们中国,对“道”的认识和追求,用来断吉凶、知进退,非常务实。
(摘编自安宁《<周易>的古典美》)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大致包含简约、对称和节制三点,这其中隐含着古希腊人对完美以及理想形式的追求。
B.《周易》取象以尽意,并且其中的卦爻辞非常简约,语言张力十足,这都充分体现出《周易》的简约之美。
C.杨静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履霜,坚冰至”进行解读,认为此爻写出了行旅的过程和旅程的艰难。
D.乾卦中的六爻之间上下呼应,每两爻一组,分别代表着天、地、人,体现了结构上的对称和意义上的和谐。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杨静池和《文言》对于坤卦中初爻辞的不同解读可以看出,《周易》卦爻辞虽然简约,但是意蕴丰富。
B.贺拉斯是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的奠基人,他认为,作品因为首尾贯通,和谐整体,所以各部分之间有机协调。
C.乾卦中的一些卦辞体现出适时、适度,应时而变的重要,对中正柔和的欣赏,以及对过刚过亢的警惕。
D.荷马史诗中对“正义”的理解体现出对天地间万物和谐相处的追求,这与《周易》中有关天地人的思想相同。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称和谐在乾卦中有着完美的体现,而在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中,对称往往与秩序、匀称、和谐等概念紧密相连。
B.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过”与“不及”都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他的中道思想,倡导人们凡事都要适度和节制。
C.西方文明在“道”的追求上与中国古代文明明显不同,它意在突破人类世界的有限性,而我们中国则用来断吉凶、知进退。
D.《周易》体现出古希腊的古典美,由此可见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与古希腊文明有着极深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