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214国道纵穿小中甸草原,透过车窗朝外展望,我觉得又进入了另一个似幻似真的梦境。走下车来,见早有十几辆旅游车停靠在公路两侧。游客们正在那金灿灿、黄澄澄的花丛中观赏、戏耍、拍照。我的双瞳也蓦地被那浪涛般活泼的光彩燃亮了。进得尺余高的花丛,只见那一片片,一簇簇,一丛丛,一枝枝,一朵朵像浮雕般精工绝伦的黄花,熠熠辉耀于草原之上,尽情地展示着一种美对人的视力的征服。也许花开有早有迟,也许花儿承接阳光拂照的角度不一,这庞大的黄花家族,分别呈现着淡黄、浓黄、浅黄、深黄、嫩黄、鹅黄、杏黄、米黄、奶油黄、柠檬黄等各种黄的色彩。小说家们描写黄花的夸张言辞,诗人们刻意推敲的咏花诗句,都会在这真实而瑰丽的黄花家族面前,黯然失色。这大片大片的带有挑战意味的黄花,仿佛在向人们宣示,它们就是这草原上因家族集体的勃发而创造的美的奇迹!
我的视觉得到极大满足后,才问陪同我的藏族小伙子,此花叫啥名字,答曰:狼毒花!听报花名,我心头咯噔一震:如此颜娇姿美的黄花,为何起了这样一个狰狞、凶狠而歹毒的名字?
回到县城宾馆,我急忙打电话给军艺的文友,让他速去请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专家,问明狼毒花兴旺的原因,并尽快告我。翌晨,文友的电话来了,言其讨教了一位植物学博士,博士的解释大意如下:"狼毒"是这种黄花的学名,华北地区的百姓俗称“闷头黄花”。狼毒花多见于我国的东北和俄罗斯的西伯里亚,其根、茎、叶均含大毒,可制成药剂外敷,能消积清血。亦可做农药,用以防治螟虫、蚜虫。但人畜绝不能食之。狼毒花根系大,吸水能力极强,能适应干旱寒冷气候,周围的草本植物很难与之抗争。那位博士还说,他曾数度进行过实地考查,在宁夏、陕西、内蒙等黄河流域的一些草原上,多次见到过遍地开放的狼毒花。
博士的解答,使我多日来因走进香格里拉而被这里山川的灵秀与绮丽所陶醉的心,一下子揪紧了;那拥抱世外桃源而发生的梦幻,也似乎转瞬逝去。我知道,一切社会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事物的中心,“中心”常常存在于形成“答案”的来因去迹里。
实际上,被人誉为香格里拉的迪庆,早已不是人类梦幻中的世外桃源。有资料显示,1958年大跃进时,这里的一些草原湿地,曾被强令进行过稻改。在高寒地区种植水稻,无疑是凿冰求火的幻想。伴随着稻改的必然失败,这里的部分牧场、湿地,也曾遭际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在那毫无秩序可言的“文革”荒诞剧中,更有一些不法之徒潜入深山老林,大肆砍伐古杉名木,疯狂猎获珍禽异兽,致使那些人迹可至、有路可走的原始森林里的动植物,也曾蒙受过亘古未见的劫难……
当改革开放的惠风,穿越千峰万嶂,吹拂进迪庆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后,自治州的历届领导人,理所当然地会把“脱贫致富”,视为执政的第一要务。迪庆有着九百万亩天然牧场,一时间,大力发展畜牧业,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各级官员喊得最为响亮的口号。
迪庆这种一度缺乏科学依据,过分发展畜牧业的举措,在开端之时便已包含着潜在的结局。随着牧场的退化,狼毒花乘它草它花之危,乘虚而入,“凤”巢鸠占,也就不难理喻。
自迪庆的首府中甸县城更名为香格里拉后,旅游又成了这个自治州的支柱产业之一。为给游客提供便捷的交通,舒适的住所,幽雅的环境,于是,宽阔的国道修筑起来了,草原上的机场兴建起来了,一幢幢星级宾馆也拔地而起了……
在眼下的香格里拉,狼毒花已是蔚为大观的存在,且此花于深秋时,从茎、枝、叶到花,又衍变为火红色,看上去比夏日里的风姿还要绚烂夺目。激情澎湃、挥洒啸傲的诗人,这样吟唱道:“……柔情的倾诉,深深的依恋,牛羊悠悠地漫步于大地,狼毒花点燃了草原……”
(节选自《净土上的狼毒花》,作者李存葆)
【小题1】文章前三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写出了狼毒花的哪些特点?
【小题2】“它们就是这草原上因家族集体的勃发而创造的美的奇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奇迹”发生的具体原因。
【小题3】诗句“柔情的倾诉,深深的依恋,牛羊悠悠地漫步于大地,狼毒花点燃了草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用这四句诗结尾有何用意,作者又是如何认识这种现象的?
【小题4】阅读全文后,想一想你喜欢这篇文章吗?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由。(可从本文现实意义、语言特色或写作等方面进行考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1: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文学与人生
朱光潜
一般人嫌文学无用,近代有一批主张“为文艺而文艺”的人却以为文学的妙处正在它无用。它和其他艺术一样,是人类超脱自然需要的束缚而发出的自由活动。比如说,茶壶有用,因能盛茶,不管它是泥的瓦的扁的圆的,自然需要止于此。但是人不以此为满足,制壶不但要能盛茶,还要能娱目赏心,于是在质料、式样、颜色上费尽机巧以求美观。就浅狭的功利主义看,这种功夫是多余的,无用的;但是超出功利观点来看,它是人自作主宰的活动。人不厌其烦要作这种无用的自由活动,才显得人是自家的主宰,有他的尊严,不只是受自然驱使的奴隶;也才显得他有一片高尚的向上心。要胜过自然,要弥补自然的缺陷,使不完美的变成完美。文学也是如此。它起于实用,要把自己所知所感的说给旁人知道;但是它超过实用,要找好话说,要把话说得好,使旁人在话的内容和形式上同时得到愉快。文学所以高贵,值得我们费力探讨,也就在此。
这种“为文艺而文艺”的看法却有一番正当道理,我们不应该以浅狭的功利主义去估定文学的身价。但是我们纵然退一步想,文学也不能说是完全无用。人之所以为人,不止因为他有情感思想,尤在他能以语言文字表现情感思想。试假想人类根本没有语言文字,像牛羊犬马一样,人类能否有那样光华灿烂的文化?文化可以说大半是语言文字的产品。有了语言文字,许多崇高的思想,许多微妙的情境,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才能流传广播,由一个心灵出发,去感动无数心灵,去启发无数心灵的创造。这感动和启发的力量大小与久暂,就看语言文字运用得好坏。在数千载之下,《左传》、《史记》所写的人物事迹还活现在我们眼前,若没有左丘明、司马迁的那种生动的文笔,这事如何能做到?这数千载之下,柏拉图的《对话集》所表现的思想对于我们还是那么亲切有趣,若没有柏拉图的那种深入浅出的文笔,这事又如何能做到?从前也许有许多值得流传的思想与行迹,因为没有遇到文人的点染,就湮没无闻了。我们自己不时常感到心里有话要说而说不出的苦楚么?孔子说得好:“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单是“行远”这一个功用就深广不可思议。
柏拉图、卢梭、托尔斯泰和程伊川都曾怀疑到文学的影响,以为它是不道德的或是不健康的。世间有一部分文学作品确有这种毛病,本无可讳言,但是因噎不能废食,我们只能归咎于作品不完美,不能断定文学本身必有罪过。在创作与欣赏的聚精会神的状态中,心无旁涉,道德的问题自无从闯入意识。纵然离开美感态度来估定文学在实际人生中的价值,文艺的影响也绝不会是不道德的,而且一个人如果有纯正的文艺修养,他在文艺方面所受的道德影响可以比任何其他体验与教训的影响更为深广。
(节选自朱光潜《谈文学》,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在一般人看来是无用的,然而近代一批主张“为文艺而文艺”的人却认为,文学的美妙之处正在它无用。
B.文学是人类超脱自然需要的束缚而发出的一种自由活动,它胜过自然,弥补自然的缺陷,使不完美的变得完美。
C.文学起于实用又超过实用,它不仅要把自己的感知告诉读者,而且要使读者在活的内容和形式上得到快意。
D.文学是有用的,它的价值不应当用浅薄和狭隘的功利主义去衡量:如果人类没有文学,那就没有灿烂的文化。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只要不厌其烦地从事文学活动,就会显得他是自家的主宰,有尊严,有高尚的向上心,而不是受自然驱使的奴隶。
B.很大程度上说,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有了它,许多崇高的思想、微妙的情境和可歌可泣的事迹才能广为传播。
C.人们时常苦于心里有话要说而说不出,光是孔子说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中的“行远”这个功用就深广不可思议。
D.一个人文艺修养纯正,他在文艺方面受到的影响定是道德的,这种道德影响比任何其他体验与教训的影响更深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语言文字运用得好坏,影响着文化对人心灵感动和齐发力量的大小与久暂:《史记》中的人物事迹还活现在我们眼前,得益于作者生动的文笔。
B.从前许多值得流传的思想与行迹,因没遇到文人的点染而湮没无闻;柏拉图的《对话集》文笔深入浅出,因此它表现的思想至今还那么亲切有趣。
C.卢梭、托尔斯泰和程伊川等都曾怀疑到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是不道德的或是不健康的;无可讳言,世间确有部分文学作品存在道德和健康问题。
D.不分文学作品存在某种思想内容问题,不能据此断定文学本身一定有罪过,只能说是作品不完美;只要心无旁涉地创作与欣赏,道德问题便不复存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海洋波能的利用
风起浪涌,海洋波能便孕育在这海水的起伏运动中。当然,没有水自身的重力,浪亦难涌。波能属于势能与动能共同形成的“综合能”。海浪的水质点相对于静水面位移具有势能,而动能则来于水质点运动。在深水中波能的传播受到限制,只有占能量总和50%的势能可随波浪传播。波能的能量密度虽较低,但总能量很大,据估计全世界的海洋波能相当约30亿千瓦电能,其中可利用的约占三分之一。南半球海洋的波浪比北半球大,在南美、南非和澳大利亚等地区海域的波能也因之较大。中国沿海的波能分布也是南大于北。南海波浪比东南沿海大,平均波高在1.5米以上;我国海洋波能的可开发量相当约7000万千瓦电能。
长期以来,人们总想利用这一巨大能量。现今,淡化海水的波能搅拌站、波能发动机和大型防波堤电站等已经问世。利用波能,必须有波能转换装置。波能转换装置形式不一,但都没有本质区别。波能转换装置是三级合装置:第一级受波体是将海浪转换为装置实体持有的能量。装置实体中的受能体直接和海浪接触,将波浪转换为机械运动;而相对固定的固定体与受能体形成相对运动。第二级中间转换器,其作用是将第一级转换与最终转换沟通;因为波能经过第一级转换往往达不到最终推动机械运动的要求,不仅是因为其水头低、速度低,而且稳定性也较差。不管哪种类型的中间转换器都要起到传输能量和稳定输出的作用,水动式是通过液压泵将机械能变为水能,经水轮机再将水能变为机械能。它在增速、传输、调节上都比直接机械式方便。气动式则以空气为介质完成能量转换。它可以减少海水对设施的腐蚀,它是目前世界上广泛采用的波能中间转换装置。最终转换是应用设备,它依用户需要来设计。
有趣的是,波浪能产生于海洋,但是波力电站不一定要建在海上。岸式波力电站就是建在常年风急浪大的海边,只有利用坚固的岸基与钢筋混凝土构件建成的受波通道伸入海水。这种发电站是利用经过两级转换装置的海洋波能能量压缩空气以推动涡轮机工作,使振荡水柱往复运动而发电的。波力电站可与常规发电站并网运行。
【小题1】对“海洋波能”的科学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风使海洋产生的起伏运动孕育了势能与动能形成的综合能,即“海洋波能”。
B.海洋波能是海浪水质点相对于静水面位移的势能与水质点运动的动能的总和。
C.海洋波能是势能与动能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其源来自于风浪和水自身的重力。
D.海洋波能属于“综合能”,它是由水质点具有的势能与动能综合生成的能量。
【小题2】下面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面上的滚滚波涛是海洋在风力和海水自身重力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物理现象。
B.中国东海沿海到南海都孕育着海洋波能,全国海洋波能的可开发量相当可观。
C.波能须经转换装置的两级转换,才能与最终转换设备沟通从而达到应用要求。
D.波能中间转换器的类型共有两种:水动式和气动式,后者更先进,被广泛应用。
【小题3】对“波能转换装置形式不一,但都没有本质区别”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形式的波能转换装置都必须包括“受波体、中间转换器和最终转换应用设备”三级能量转换装置。
B.波能转换装置的外观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来设计,但受波体、中间转换器和最终转换应用设备必须统一。
C.波能搅拌站、波能发动机和大型防波堤电站属于不同形式的波能转换装置,但它们均具有多级能量转换功能。
D.气动式装置虽然是以空气为介质完成能量转换,但它与水动式装置的本质一样,都能将第一级转换与最终转换沟通。
【小题4】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在深水中,由水质点运动产生的动能不能随波浪传播。
B.波浪大小与波能大小“正相关”,南半球波能分布大于北半球。
C.海洋波能经过多级转换最终均以电能的形式付诸应用。
D.岸式波力电站的涡轮机是安置在陆地上的发电设备免遭海水腐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蓝田书院中的一件长衫
禾 源
①拜谒神往已久的蓝田书院,动之情要止于礼,是我心中的谱。心有谱,行中规,我脚轻步稳,随着一渠活水相引走向书院。
②先生说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读蓝田书院堪比一本厚书,我不敢敷衍,进书院之前,要在院前的“洗墨池”洗心照面,让心纯面清。
③“洗墨池”是先生得意于笔墨后的一个封号,月光下池如小点,先生斜影如逗,在书院门前点上这一符号,意味着先生当下要别过笔墨。先生把笔探入池中,又从池中提起笔,捋下一管水,滴水入池,咚咚有声,这也许是先生得意的心曲。墨香弥漫院中,墨韵留在纸上,多少哲思,多少才情都流淌在笔墨间。在月光下,洗墨池旁捋下这一管管的水,是多么轻松得意的一刻。先生听完,或者说是唱完这一曲,如捻须般捏捏笔端的狼毫,背上月光回书院中去。
④我凭池中一鉴之水,想起了先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句,想着能否借此一鉴之水,邀请来先生共影徘徊,我便临池照影。风吹水漾,水波揉搓着身影,一折一舒的影子是我变形的身子。可我捞起自己的影子,没捋下一滴水,没听到一点声响,怀疑是不是我心顽痴,浸水不沾?不是的,我终于明白,先生是天光,我只是云影,于是我的影子敬拜得伏地而行。看看影子,拍拍胸脯,感觉先生抖了抖长衫,今天给我上的第一课便是:大丈夫即便能立行于天下,务必要以谦逊之影相随。想到兹,念到兹,我仿佛也听到了滴水回音,也有着先生笔墨后的那种快意。
⑤“珠明碧海,玉润蓝田”配着“蓝田书院”的匾额,见联追古,我自然想起了李商隐的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可是一首情深深、意切切的情诗。先生是取诗意,还是别有用意,或为暗合,我为之疑惑。我借来先生一点点勤学善思的品质,把手背起,踱着方步寻找着答案。
⑥眼睛搜寻的都是显眼的一切,这一切彰显的是形象、是尊严、是痕迹、是彰表。我决定不用眼,而用嗅觉,可崭新的书院漆味浓郁,这里嗅不到别的气息,我便轻盈移步到负在吐水研墨鳌鱼石背上的魁星阁,打开阁窗,招来清风,寻味着亘古之气,这一来,感觉迎面袭来的是山风田息,闻到的是禾香野嗅,这些气息是因为书院坐落群山环绕的田畴间吗?是,也不仅是,更多的应该是先生那件能兜风的长衫沾露粘雾带回的。先生月下探泉,取水煮茶,飘飘长衫,拂一路风尘野嗅,能不粘花香禾嗅吗?再说先生有着究天察世的情怀,能拒绝这些吗?题“引月”款出“茶仙”多有自然之趣,这些离不开野嗅的浓熏。
⑦先生还时常游说乡野,穿梭于阡陌里弄,这长衫能不吸这些乡土气息吗?先生还秉承孔夫子“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理念,那些一身土气
的学子,牵襟扯袂,先生能不接纳这些山野之气吗?先生的长衫,接纳了这一切,于是他一袖挥出是墨香,一袖挥出是草味,多可爱的先生!
⑧隐隐感觉走在山野的长衫是风水先生,走在阡陌的长衫是乡村郎中,出没在深山的长衫是躲避炎凉世态的隐士。我兴奋地把自己这个并不高耸的鼻子,摸了又摸,让它继续扯着先生的长衫,抖了又抖。长衫呼呼作响,告诉我说,先生的长衫,就是先生的长衫,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先生的长衫腹面常临墨池,面对学子,笔挺挺立起的是圣贤绝学与体面师道;长衫的背面负着时光,渍出汗汁,负的是历史的重担。先生是为教化而来,是奉历史使命而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先生为此让长衫扶风而行,教化于天下。杉洋是先生教化的一站,这一站因有先生而钟灵毓秀,书院中的鳌鱼石终于成就了杉洋学子独占鳌头,得中状元;后山的纱帽岩终于让杉洋人才辈出,显贵的旗杆林立;凤林栖霞、狮岩负雪终于让杉洋的乡民出孝入悌。先生的长衫如长空白云,让人高瞻敬仰,先生的长衫如一片祥气,罩着一方方得以护荫的人。
⑨书院书声又起了吧!我下次来不用眼看,不用鼻嗅,我要用耳听,听听先生长衫福荫的大地,有人在解读“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无以异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在兹乎?”有人在传承“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的家训。
⑩先生,让我拽紧您的长衫,扯住几丝墨香草嗅,行走在热闹的大街和巷陌中。不为什么,只为有一缕根丝把自己当风筝放飞。
(2013年5月17日于听雨轩)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以作者的游踪为行文的顺序,分别从视觉、嗅觉、听觉等几个方面来组织材料,抒发了作者造访蓝田书院的感慨。
B.文章第①段概述作者游览蓝田书院时恭敬、敬仰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并且在结构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C.第④段中“可我捞起自己的影子,没捋下一滴水,没听到一点声响”,运用神态描写,反衬“先生”的形象,看似无理,实则生动形象。
D.“一件长衫”运用象征的手法,既指“先生”的先贤大儒的身份,又象征着“先生”的精神品质,含意丰富蕴藉,给人以无尽的联想。
E. 文章巧妙地将记叙、议论、抒情融合在一起,语言清新流畅,诙谐幽默,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俊美的审美愉悦。
【小题2】文章的“先生”是指谁?文章提到了“先生”哪些方面的主张?请分条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多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请结合文本试举两例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有人说文章的第⑩段作为结尾似乎画蛇添足,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审美心理

①审美性是艺术的一个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然而,我们又必须注意到,并不是人类一切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品,只有那些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也就是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之为艺术品。

②按照艺术的种类来分,艺术的审美特征对不同的艺术种类有不同的表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语言艺术以及综合艺术等。

③实用艺术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显然,实用艺术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首先,任何实用艺术都应当具有实用性,例如建筑应当使人们在居住时感到舒适和方便,实用的工艺品应当使人们在使用时感到称心如意。实用艺术的另一个审美特征,就是特别注重表现性与形式美。就拿建筑艺术来讲,自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了“黄金分割”的比例后,历代的建筑师一直把它奉为重要的形式美法则来遵循。最后,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例如日本的双轨制,既保持了自己民族的特点,又与时代相接轨。

④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艺术。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首先,造型艺术作为一门空间和视觉艺术,它的审美特征体现在造型性和直观性。但是造型艺术并不是只限于表面,它要求以形写神,体现出艺术家的精神情感。其次,绘画、雕塑、摄影和书法等在画面上都是静止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们也将这种瞬间的画面固定了下来,成为动和静最好的交叉点。

⑤任何艺术样式都必然要表现情感,而所谓表情艺术,主要是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远古时代原始人的狩猎活动和巫术活动中,就已经有了舞蹈与音乐。同时,这两门艺术也是具有高度科学性和技艺性的艺术种类。人们或者唱歌,或者练习乐器,这都体现了表情艺术最基本的美学特征,即抒情性和表现性。它往往直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而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

⑥最后,要提到的是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所谓语言艺术,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各种体裁。文学以语言为艺术媒介,但是读者必须通过想象才能感受到艺术形象,这就说明了语言艺术具有间接性。其次,是它特有的广阔性和情感性。用语言来表现现实生活,几乎很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后,语言艺术独有的审美特征就是语言美。语言是这种艺术的第一要素,往往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令读者回味无穷,获得审美享受。

⑦其实贯穿在审美特征里的是人们的审美心理,这些心理与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息息相关,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它是以感知为基础的,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情感的,这就是审美心理的几个特征。不管哪种艺术种类,归根结底是要引发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于是,这种审美特征和心理的学问也日益发展起来,并将引起更多的重视。

【小题1】下列关于艺术的“审美特征”“审美心理”的表述,不符文意的一项是( )
A.审美性是艺术的一个特征,凡是艺术品都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偷悦和快感,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
B.不同的艺术种类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艺术可以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语言艺术以及综合艺术等。
C.审美心理贯穿在不同艺术种类的审美特征里,它与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息息相关,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D.审美心理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感知为基础,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情感,最终引发人们感情上的共鸣。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思路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前两段提出艺术审美特征的概念,中间四段分类论述艺术的审美特征,第⑦段以论述审美心理来总结全文。
B.第①段阐述了艺术品的特征和艺术生产的目的,指出审美性是艺术的一个特征,第②段指出审美特征在不同的艺术种类中有不同的表现。
C.③④⑤⑥段对第②段进行分述,第③段强调实用艺术除有实用价值外,更有审美价值。第④段指出造型艺术以形写神,需形神一致。
D.第⑤段从表现性和抒情性这两个审美特征论述表情艺术。第⑥段论述了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详细论述了语言美给人的审美效果。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因此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它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
B.造型艺术是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那些静止的画面,应成为动和静最好的交叉点。
C.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要表现情感,以音乐、舞蹈为主的表情艺术往往直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同时还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
D.文学以语言为艺术媒介,因此它表现现实生活,几乎很少受到时空的限制,但读者必须通过想象才能感受到艺术形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人的精神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于同情的力量。那么,中国人又是何以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
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是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对此,我们可以用中国人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来加以说明。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语言。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心灵语言。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就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力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有一种关于极乐世界的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国语言的学习:“除非你变成一个孩子,否则你就难以学会它。”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举例来说,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童年的记忆力要强过成年后的记忆力。因为儿童就像中国人一样,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人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我们举的中国人的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孩子般的生活,所以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必须承认,中国人的智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中国人只取得了很小的进步甚至根本没什么进步。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科学方面的,如逻辑学。实际上欧洲语言中“科学”与“逻辑”二词,是无法在中文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来加以表达的。
像儿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中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因为在这方面心灵和情感无计可施。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诸如统计一类的工作,都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
【小题1】下列对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温良”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它是一种中国人身上所具有的难以形容的东西。
B.它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
C.它显示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D.它源自中国人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小题2】下列对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生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中国人没有僵硬、刻板的习惯,因为中国人的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B.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的,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
C.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那些受过理性教育的外国人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反而行不通。
D.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东西,那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它可能表现为一种缺陷。
B.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
C.外国的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因为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D.中国人的生活是一种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情感的生活,不是于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