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小题。
永在歌唱
周玉明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周小燕就在欧洲享有“中国之莺”的美名。当年轻的周小燕以典雅、端庄、清丽的东方淑女形象出现在二战胜利后的巴黎舞台上时,当她用意大利学派的圆熟技巧、华丽音色和法国学派的诗意美诠释欧洲经典声乐时,当她用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俄语等原文演唱欧洲主要国家各个历史时期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歌曲时,她的身上都流淌出西方人从未感受过的东方气质和东方韵味。欧洲乐坛为“中国之莺”所倾倒。
回到祖国以后,周小燕不满足于自己仅仅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之莺”,不愿被自己的父老乡亲视为“中国籍的西方之莺”,她和祖国的声乐家们一起努力开拓,呕心沥血地探索美声唱法与中国语言、中国风格及中国传统歌唱美学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新中国成立后,周小燕在频繁的国内外演出中,坚持不懈地在各种公开演唱中安排中国曲目,向世界展示中国声乐的独特魅力。她数次作为国家文化使者被派到苏联、波兰、南斯拉夫、印度、缅甸等国去访问,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的热烈欢迎。
对歌剧艺术精益求精的周小燕更懂得:要培养高雅艺术的知音,必须从学生抓起。新中国成立以来,周小燕培养了无数声乐人才:鞠秀芳、张建一、高曼华、刘捷、廖昌永、顾欣、魏松、雷岩、李彩琴、万山红、杨小勇、殷桂兰、李秀英、朱秋玲、王丰、王歌群、张峰、方琼、郭森等。他们以自己的歌声和艺术实力,在国内外的声乐比赛及歌剧演出活动中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常人很难想象周小燕为普及高雅音乐所付出的心血和辛劳。早在1981年,周小燕就热衷于带学生到外省市巡回演出和讲学。她了解到,全国各地盼望能拜她为师的学生中,有不少素质相当好的声乐人才,但由于当地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好苗子得不到及时施肥,难以茁壮成长。于是,周小燕带着一批在国内外歌唱比赛中得奖的高年级学生,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进行巡回讲学并举办“教学音乐会”。每到一地,她便开展活生生的“形象化教学”,同时为当地的声乐演员和声乐教师上课:现场教学、现场解决问题。遇到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好苗子,一两次课“喂不饱”的,就带回上海继续培养。每到一处,周小燕就播下一路种子,她的师品、艺品和人品也在当地留下了一连串佳话。
1998年岁末,周小燕亲率11个弟子奔赴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举办三场普及歌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演出的晚会上,时年82岁高龄的周小燕教授亲自主持,她用通俗、生动、诙谐的言语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外歌剧和歌曲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及演唱风格。周小燕朴实、高雅的讲授风格感染了观众,经她点拨,高校师生们品味到了高雅音乐的醉人之处,冬日的校园沉浸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
在两次公开教学中,有二十多位宁波大学的教师上台接受周小燕的指导。周小燕善于抓住每个歌唱者最关键的问题,手把手地教他们运气、换气、发声。在她的指导下,在短短几分钟里,演唱者就由紧张到放松,原本干涩的声音变得干净漂亮起来。目睹此景,台上台下顿时喧哗了。
“作为一个歌手,演唱需要的不仅仅是技巧,更需要的是用心。用心歌唱的声音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周小燕充满活力的声音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每个人的心,使对歌剧一直抱着“敬而远之”态度的学生,终于明白了自己过去为什么难以领会到歌剧之美。娇小瘦弱的大师用她的真诚、热忱,奋力拉近了学生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周小燕永远是一脸乐天的灿烂笑容,她爱说一句话:“我是幸运的。我是经得起折腾的幸运者!”周小燕的幸运在于,她执着追求的艺术理想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她创造出了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化业绩。在创造高贵的同时,她也拥有了高贵的人格——人们之所以用“德艺双馨”这个词评价艺术家,就是敬仰他们这种高贵的人格。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周小燕,著名歌唱家、音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被赞誉为“中国之莺”。周小燕是中国美声声乐教育大师,先后荣获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国家军官勋章”等。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周小燕年轻时在欧洲被赞誉为“中国之莺”,使欧洲乐坛迷倒喝彩,然而她并不满足于此,还希望做“中国籍的世界之莺”。
B.周小燕能用多种外国语言原文演唱欧洲一些作曲家的代表歌曲,然而为展示中国声乐的独特魅力,她在各种演出中坚持安排演唱中国曲目。
C.周小燕身材娇小瘦弱,因此她在运气、换气、发声上十分讲究科学,从而使她原本干涩的声音经过训练变得干净漂亮。
D.周小燕经常带领一些获奖的高年级学生到各地巡回讲学,经过她的学生们的精彩演唱,周小燕拉近了当地学生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让师生们品味到高雅艺术的魅力。
E.周小燕执着地追求艺术理想,创造出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化业绩,先后荣获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国家军官勋章”等。
【小题2】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周小燕是中国美声声乐教育大师,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请结合全文分析周小燕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并就其中一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1: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蓝窗帘
王 哲
一扇四翼紧闭的小窗,被一袭绿色的印有大芭蕉树图案的窗帘笼着,那窗,便有了一幅雨打芭蕉的南国意境。
她站在窗下,醉在这意境中,心,不知是陷入了深深的回忆,还是脱出到渺远的神往里,竟飘飘悠悠地升忽。两眼被升忽弄得涩涩的,涩出几分凝滞。
她在这儿住了四年,又离开了四年。八年了,一个女人,能从记忆中搜索出几个八年?她不知道为什么来到这儿,也许就因了那场变故。其实,有了这场变故,她更不该来。小窗内,曾有她那么多青春的梦幻,就是这场变故,把那些美的、甜的梦幻,包括她的青春一古脑儿全葬了。可她,还是来了,来到这四翼紧闭的小窗前,像要找回那场变故使她丢失的一切。
小窗还在,却到底没有了当年的痕迹。
当年,她20岁。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八个姑娘天南海北地聚到一起,共同拥有了这扇小窗。那时的姑娘心细哟,定期擦玻璃,抹窗框……每人尽八分之一的主人之责,她揽下了做窗帘、按时拆洗窗帘的活儿。她上街了,在一匹匹花布中徜徉。最后,她选中上一块淡蓝色的涤府绸。淡蓝,象征平和,宁静。她愿八个八分之一相加,永远等于八分之八。
小窗的尺寸是用皮尺精确地拉出来。买布的钱是八个姑娘嘻嘻哈哈凑份子凑的。可她却让售货员按尺寸的一倍剪下那布,多一倍的钱是她自己付的。
她找来八根细铁丝,在小窗四翼的上下底边处各拉上一条,淡蓝色的府绸也剪成了四块,穿在铁丝上,两头一拉直,多出一倍的布料就折出一道道极规则极细密的皱,一轮轮,煞是好看,姑娘们都赞她的手艺。她也为这杰作颇自得了一番。
每年寒暑假,她都把这蓝窗帘带回家去,轻轻地揉净,细细地熨平,又一轮轮挂起。寒来暑往,四个春秋,她从没有忘记。
就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她最后一次洗熨这窗帘,望着日照风蚀得已有一些泛黄的皱折,她落泪了。她精心地把窗帘留下来,为将来的姑娘,留下一片淡蓝色的温馨。
一走就是四年。四年中,她梦一般地结了婚,又梦一般地离了婚。充满淡蓝色温馨的生活,有吗?她惶惑。她不甘。她欲找回青春的梦幻。于是,她来了,来到这扇小窗前,像凭吊古迹般站着。她在凭吊逝去的岁月。
是她站得大久了?小窗那紧闭的四翼忽然洞开,伸出张圆乎乎的姑娘的脸。一张写满了青春活力的脸。像她当年一样。她不禁怦然心动。那眼就又有一丝酸涩。
“你,找人吗?”
“不。看看。”她的眼,望着飘拂的绿色。
“看什么?这窗帘吗?你喜欢它?”
圆脸姑娘问了一长串。她点点头,是想不辜负姑娘的企盼,凭直觉,她猜出这窗帘一定是这姑娘买的,挂的,像她当年一样。但是,她毕竟不甘心。那一片淡蓝色的温馨呢?她似乎是为了寻找这个而来的。
“你,在这屋里住了四年吗?”
“对。马上要毕业了,真有些不舍。”
“刚来时,这窗上有窗帘吗?”问话时,她有些小心翼翼。
“有。淡蓝色的,许是高班同学留下的。”
她分明感到一阵激动。
“为什么不挂呢?”
“早换了。干吗还挂那泛了黄的东西。”姑娘擎起了一片绿色。
姑娘的话证实了她开始的猜测。她最后望了一眼大芭蕉树的绿窗帘,望了一眼被绿色映了的圆脸姑娘,转身走了。
换了,换成新的。是呀,日子不也一天天都是新的么?逝去的,已经逝去。难道只有到往昔的梦幻中,才能找到淡蓝色的温馨吗?她这样问自己,步子便一下下坚定起来,她走去,再没有回头。
【小题1】小说中写道“但是,她毕竟不甘心”。请联系全文,简述“她”为什么不甘心。
【小题2】从全文看,小说以“蓝窗帘”为标题有哪些方面的作用?(4分)
【小题3】有人说,小说最后一段纯属画蛇添足,删去更好。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文化性格(节选)
郭莹
贵和尚中,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
“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范畴,它们虽然具有哲学上的意味,但立足点仍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并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与处世观念。
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以及社会的秩序与平衡为价值目标。民间广为流传的“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等俗谚,以及流播千古的“将相和”“兄弟和”“姑嫂和”等历史美谈,便反映出以和谐为取向的社会心态趋势。中国人的贵和取向与自身的生存环境有密切关系,中国是一个农业宗法型社会,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在落后条件下对互助协作的寻求,正是“和为贵”处世观念的现实基点。
中国古人所推崇的“中”,既是认知事物的一种态度与方法,又是一种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儒家又把尚中与贵和联系在一起,《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逻辑的关联,“和”包含着“中”,“持中”就能“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
作为实现并保持和谐的手段的“执中”,应用于为人处世,则表现为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适可而止,恰如其分。正如中国传统处世箴言所说“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这些代表性言论,充分表现了传统处世之道中的中庸精神。正是因为具有“在观念的世界里和行动的世界里都不把事情弄到极端”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中国人几乎“在思想上对所有过激言论,在道德上对所有过激行为”产生“厌恶”。“凡持极端说的,一经试验,辄失败;而惟中庸之道,常为多数人所赞同,而且较为持久。”
总的看来,贵和尚中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性功能。但其负面效应亦不可忽略。对“中和”气象的崇尚与追求,在消解缓和正面冲突的同时,又导致人与人之间不满情绪表达的间接性和模棱两可、表里不一的市侩习气,人与人之间难以形成坦诚轻松的交流风格。更重要的是,对“中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助长了不求进取、反对冒尖、无所作为的保守心理,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
【小题1】下列对“和”与“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的基本含义是和谐,其中包括宇宙自然、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B.贵“和”取向与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落后的生存条件有密切关系。
C.“中”既是认知事物的态度与方法,又是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儒家认为它是天下之根本。
D.“和”与“中”存在着密切的逻辑的关联,二者相互包含,只有“贵和”才能“持中”。
【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不属于“贵和尚中”思想在处世中的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A.以和谐为取向,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
B.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适可而止,恰如其分。
C.不把事情弄到极端,几乎对所有过激言论和过激行为产生厌恶。
D.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贵和尚中,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一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全文围绕这一中心正反对比,层层展开论述。
B.“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范畴,“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多处引用古人的经典论述,主要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化品位和可读性,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D.作者认为,对“中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因而不宜再正面宣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腊 梅
吴连广
腊梅嫁给顺子时,村里的年轻小伙子都当八路走了。腊梅就问顺子:“顺子,人家都当八路打小鬼子去,你咋没去?”顺子低着头,小声地说:“俺爹俺娘的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不能下地干庄稼活儿,俺去当八路打小鬼子,爹娘咋办?”
顺子说的是实情,爹娘虽然年岁不大,只有五十多岁,可都一身的病,别说下地干庄稼活儿,就连走路都困难。八路军和地方政府也看到了这些,也就没有动员顺子参军。腊梅听顺子的话是真话,也就没多说什么。
第二年一开春,腊梅有了身孕,挺着肚子操侍着家务,伺候着病病歪歪的公婆。忽然有一天,顺子对腊梅说:“明天,俺要到二姑家去一趟有点事,过几天就回来。”
顺子走后,腊梅就听说,辽南支队来村里招收新兵。腊梅越想越觉得顺子走得蹊跷,早不走晚不走,偏这个时候到三十里外的二姑家去。第二天,腊梅做好够公婆一天吃的饭菜就走了。她要去找回顺子,让他参加辽南支队打小鬼子。
腊梅一见到在二姑家的顺子,一句话也不说,拉着顺子就走,顺子不敢不跟腊梅走。走了一段路程,腊梅哭了,她望着低着头的顺子说:“打小鬼子,不是哪一个人的事,你不去,他也不去,小鬼子什么时候才能打走!”顺子一下子抱住腊梅激动地说:“腊梅,俺也想参加八路军打小鬼子,可俺舍不得你和肚子里的孩子,还有俺爹俺娘。”两行清澈的泪水从顺子的脸上滚落下来,顺子理了一下腊梅被山风吹乱的头发,接着说:“上了战场,就不能当孬种,可子弹不长眼睛,死了就死了,咱们的孩子就没爹了。”
顺子穿上灰色的军装走了,再也没有回头。腊梅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一直看不到走远的部队。初秋腊梅生了一个大胖儿子,她也听说辽南支队开赴前线作战的消息,后来这支黑土地上壮大的部队,转战东北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让日本关东军非常头痛,无数关东军的尸体倒在黑土地上。
腊梅像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望着把小日本早一天打回老家去,顺子就会回来。可小日本还没打走,东北战场上的战事还很激烈,就传回顺子回来了的消息。当腊梅飞似的跑到村口的大槐树下,望着一群人抬着担架走来,腊梅心里“咯噔”了一下,她不知道顺子是啥模样,她预感到了那不堪入目的一瞬。
人群渐渐地近了,腊梅再次飞奔过去。担架上抬着的是顺子,顺子双腿被炮弹炸飞了。走的时候,是一个双腿如飞的男人,回来,却把一双腿留在战场上了。腊梅哭了,泪水像雨点似的,砸在地上了。她擦了擦眼泪笑了,无论怎样总算回来了。
自从顺子回来以后,脾气非常暴躁,总是和腊梅发脾气,有时还骂腊梅,拿起东西就砸腊梅。腊梅并不在意顺子对她的不公,依旧细心照料着顺子。那天,顺子又发脾气了,拿起喝水的碗砸在腊梅的头上,一股鲜血顺着脸流了下来,腊梅望着顺子苦苦笑了笑说:“顺子,俺知道你想赶俺走,不想拖累俺,俺知道,俺不走,俺是你的女人,不管你是什么样子,这一辈子俺都是你的女人!”
顺子哭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通过抗日战争时期一对青年男女腊梅和顺子的故事,歌颂了两个青年人在民族解放事业上的牺牲精神。
B.男主人公顺子因家庭困难逃避参军,几经波折后,才在妻子腊梅的帮助下改变了落后思想,在最后毅然从军。
C.村里招收新兵,顺子为了躲避从军,谎称有事躲到了二姑家里,直到腊梅追到二姑家,顺子才极不情愿的回来。
D.顺子负伤回家后,脾气变了很多,经常向腊梅发脾气,这一切并不说明顺子怨恨腊梅,而恰恰是他对腊梅的爱。
E.小说语言质朴,流畅简洁,情节生动,跌宕起伏,往娓娓的叙述中展现了小说的主旨,结尾更是动人心弦。
【小题2】小说开头“腊梅嫁给顺子时,村里的年轻小伙子都当八路走了”的叙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体现了顺子参军过程的复杂心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0字,让菊成了他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因了陶渊明,菊也就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不过,陶渊明之采菊,不单是喜欢菊花的美丽,在这背后,存在一个深远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菊是中国的特产。不过,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对此,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菊是可吃的。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全书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品有药120种,其中草类71种,菊花即属此列,位居菖蒲之后、人参之前,排名第二。“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自此,菊花作为一味中药,长久地存在于医家典籍之中,如《金匮要略》治疗中风的方剂中,就有菊花。
两汉时期,菊花是求仙好道之人食用的药物之一。唐代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中,《药香草部》专列菊,其中记道:“《神仙传》曰康风子,服甘菊花、柏实散得仙。”到了明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段文字变成:“神仙传言康风子、朱孺子皆以服菊花成仙。”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还记录了一种“刘生丹法”:“用白菊花汁莲汁樗汁,和丹蒸之,服一年,寿五百岁。”效力的确惊人,惜乎缺乏实证。
六朝文人,普遍认为菊花能够养生延寿,多有诗文吟咏。魏文帝曹丕曾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太傅钟繇,并作一书,其中提到:“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希望钟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除了养生成仙,六朝文人还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钟繇之子钟会的观点最具代表,他认为菊有五美:“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君子德”和“象劲直”,使其具有了高蹈的道德价值。此外,所谓“黄华高悬”“纯黄不杂”“冒霜吐颖”,同样大有审美意味。
陶渊明未能免俗,或者说,他不能超越这一文化传统。现存陶诗125首,几乎篇篇有酒,提到菊花的却只有5处,除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尚有《问来使》:“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向使者打听家里所种菊花的长势。《饮酒二十首》之七:“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九日闲居》:“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龄。”这两处皆写菊花酒,着重其养生功用。还有《和郭主簿二首》:“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褒扬松菊之高洁坚贞。显然,菊的这些特点和意义,在陶渊明之前即已具备。其高逸贞洁的喻意,因为陶渊明,得到了极大彰显。
(摘编自李修建《陶渊明与中国菊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菊是中国的特产,而在六朝以前它的功用只是用来吃的,这在《离骚》中就可以找到例证。
B.包括李时珍《本草纲目》在内的历代编著中,有不少服用菊花得以成仙、延寿的记载,只是这些记述缺乏实证。
C.除了普遍认为菊花能够养生延寿外,六朝文人在诗文的吟咏中,还赋予了菊以高蹈的道德价值和审美意味等文化意义。
D.陶渊明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菊的喜爱,以及菊的养生功用等特点,在他之前的历代诗文中已经具备。但菊其高逸贞洁的喻意,却由陶渊明赋予。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菊成了他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可见其影响之大。
B.“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中的这句证明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就是食用。
C.菊花的药用价值早就被古人所认识,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把它列为上品,而后它长久存在于医学典籍中。
D.比较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中对同一事件的记载,可以发现李时珍略去了柏实散,强调菊花的功效。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对菊最早的关注,是它可以吃、有药用以及养生等实际功用,而后才在诗文中把它作为审美的意象加以表现。
B.古人把菊作为一味中药长久地记录在医家典籍中,反映了古人在行医实践中对菊的药用价值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C.魏文帝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太傅钟繇,希望钟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说明对菊养生延寿功能的认识在宫廷也存在。
D.钟会写出了菊的五美,并赋予菊以道德价值,体现菊的审美意味,这使他的文章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写菊作品中的佳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19分)
喀纳斯的冬天
①坐在禾木河边的一块岩石上,我把帽檐上一层冻结的白霜抖掉。这时候我听见寂静的秋天在说话。
②均匀的蓝色布满天空。南边山际有几朵云。看不出是漂游呢,还是在消散。没有风,没有夏日的林鸟齐鸣,空气清新得像图瓦女人挤下的牛奶。
③和几片云一起点缀了天空的还有黑八哥,它们是村庄四季的守望者。在这白光泛滥的时节,多亏这些成群起落的黑精灵,向我指点了村庄的深度。偶尔也会有一只鹰从村庄上空掠过,它们似乎永远散漫,不关心大地,也不关心天空上的事情。然而这个村子每天要发生的事情,鹰再熟悉不过了。几匹马儿在路旁木桩的边上嚼着干草,睫毛上是厚厚的白霜,眼睛明亮温顺。另一些拉着雪爬犁穿过村子的马儿,在雪地上踩出这个村子里最响的声音,但很快就沉落到村庄的另一边去了。
④禾木河的水还在流淌,在浅滩或陡急处,水流冲破冰层,把一派生蓝翻卷出来,也把大地下面的温暖热腾腾地传向寒意料峭的村庄,顺带着也让河两岸光杆的禾木、灌木披霜挂白。
⑤山川没有语言和文字,可是它们创造了无数的表达。
⑥当我们人类的所有艺术还仅停留在平面上的时候,冬天正在这里铺陈它的万里画轴。冬所孕育的杰作也绝不仅仅是一面雪纸:春将在其上描绘色彩,夏将在其上大摆盛宴,而秋将在其上宣讲万物更始的意义。
⑦山外的人们想象喀纳斯会有七八个月毫无生机,可是我看见冰雪下面的草根从秋天就准备好了发芽,山杨枝条上不易察觉的芽苞也是秋天备好的。尽管山林在积雪下面发出隐秘模糊的鼾声,但留在林间的鸟儿们歌唱不休的生活依然如故。
⑧还有阳光,不会有别处的阳光比喀纳斯更灿烂和辉煌了。当它突然拨开云雾出现在天空,你无法注视天空,也无法注视雪野,那种炫目的光芒令人屏息。这时候,高处树木的影子印在雪地上,恰如浓浓的水墨画,看得人着迷。由于山势的起伏,由于峭壁、松林的颜色变幻,由于一些不知什么大型动物的足迹赫然割开了平静的雪野,这一张冬日的图景,我无法描述了。
⑨正是这冬日之盛为我们年年如期还回来一个完美如新的喀纳斯。
⑩进入这冰天雪地里,我们人类也许会感觉寒冷,而对大自然,这覆盖了世界的冰雪是多么温暖地拥围了它的睡眠,温润了它的春梦。
⑪或许说冬天正是自然的母亲,它在那里孕育其他的季节呢。
⑫在我自然的眼光看来,喀纳斯的时令之中,其实只有三个季节。冬天并不可以当做一个季节,冬天就是年。冬天是季节的母亲,春是它的媚子,夏是它的娇子,秋是它的赤子。这个孩子经历一个天年归于大地,归于冬的心中再一次孕育,来年一个新的生命,一个新的孩子,一张新的面孔。
⑬因而我说,那些花,那些叶子,那些溪水,都不是重复的,它们跟随了季节的生命而获得永恒的成长。
⑭当然,那些森林、山峦、大湖,它们跨越了季节,并以季节来丈量它们的生辰,由季节来灌注它们生命的能量,由季节重新将它们一年的容貌打扮一新。
⑮每一季节都是美的。四季之美正是永恒之美,它会如期到来,此即永恒;时令周而复始,此即永恒。
⑯我离开时,喀纳斯的深雪仍然酣然沉睡。没有什么可以惊扰一种造化的梦想。我知道,当新的一年在这天降之襁褓中孕育成熟,生命之流将奔涌而出,畅通无阻。
【小题1】本文主要写的是喀纳斯的冬天,可为什么要从秋天写起?(4分)
【小题2】请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① 在这白光泛滥的时节,多亏这些成群起落的黑精灵,向我指点了村庄的深度。
② 冬天正在这里铺陈它的万里画轴。
【小题3】在作者眼里,喀纳斯冬天有何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小题4】作者认为“喀纳斯的时令之中,其实只有三个季节”,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缘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