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审美心理

①审美性是艺术的一个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然而,我们又必须注意到,并不是人类一切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品,只有那些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也就是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之为艺术品。

②按照艺术的种类来分,艺术的审美特征对不同的艺术种类有不同的表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语言艺术以及综合艺术等。

③实用艺术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显然,实用艺术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首先,任何实用艺术都应当具有实用性,例如建筑应当使人们在居住时感到舒适和方便,实用的工艺品应当使人们在使用时感到称心如意。实用艺术的另一个审美特征,就是特别注重表现性与形式美。就拿建筑艺术来讲,自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了“黄金分割”的比例后,历代的建筑师一直把它奉为重要的形式美法则来遵循。最后,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例如日本的双轨制,既保持了自己民族的特点,又与时代相接轨。

④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艺术。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首先,造型艺术作为一门空间和视觉艺术,它的审美特征体现在造型性和直观性。但是造型艺术并不是只限于表面,它要求以形写神,体现出艺术家的精神情感。其次,绘画、雕塑、摄影和书法等在画面上都是静止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们也将这种瞬间的画面固定了下来,成为动和静最好的交叉点。

⑤任何艺术样式都必然要表现情感,而所谓表情艺术,主要是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远古时代原始人的狩猎活动和巫术活动中,就已经有了舞蹈与音乐。同时,这两门艺术也是具有高度科学性和技艺性的艺术种类。人们或者唱歌,或者练习乐器,这都体现了表情艺术最基本的美学特征,即抒情性和表现性。它往往直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而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

⑥最后,要提到的是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所谓语言艺术,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各种体裁。文学以语言为艺术媒介,但是读者必须通过想象才能感受到艺术形象,这就说明了语言艺术具有间接性。其次,是它特有的广阔性和情感性。用语言来表现现实生活,几乎很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后,语言艺术独有的审美特征就是语言美。语言是这种艺术的第一要素,往往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令读者回味无穷,获得审美享受。

⑦其实贯穿在审美特征里的是人们的审美心理,这些心理与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息息相关,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它是以感知为基础的,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情感的,这就是审美心理的几个特征。不管哪种艺术种类,归根结底是要引发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于是,这种审美特征和心理的学问也日益发展起来,并将引起更多的重视。

【小题1】下列关于艺术的“审美特征”“审美心理”的表述,不符文意的一项是( )
A.审美性是艺术的一个特征,凡是艺术品都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偷悦和快感,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
B.不同的艺术种类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艺术可以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语言艺术以及综合艺术等。
C.审美心理贯穿在不同艺术种类的审美特征里,它与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息息相关,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D.审美心理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感知为基础,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情感,最终引发人们感情上的共鸣。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思路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前两段提出艺术审美特征的概念,中间四段分类论述艺术的审美特征,第⑦段以论述审美心理来总结全文。
B.第①段阐述了艺术品的特征和艺术生产的目的,指出审美性是艺术的一个特征,第②段指出审美特征在不同的艺术种类中有不同的表现。
C.③④⑤⑥段对第②段进行分述,第③段强调实用艺术除有实用价值外,更有审美价值。第④段指出造型艺术以形写神,需形神一致。
D.第⑤段从表现性和抒情性这两个审美特征论述表情艺术。第⑥段论述了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详细论述了语言美给人的审美效果。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因此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它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
B.造型艺术是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那些静止的画面,应成为动和静最好的交叉点。
C.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要表现情感,以音乐、舞蹈为主的表情艺术往往直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同时还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
D.文学以语言为艺术媒介,因此它表现现实生活,几乎很少受到时空的限制,但读者必须通过想象才能感受到艺术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6-29 11:15: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古代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
戎狄,在古代是与华夏不同的族群,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华夏文人称他们为"蛮族",因为他们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养太多的牲口。华夏的文明人,庙堂列鼎中盛满了牲口肉做的肉腊、肉糜,但他们从来低视养牲口的戎狄。戎狄是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但被把持历史记录大权的汉族士大夫给抹杀了,我们今人,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影响,在歌颂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的时候,却忘了黄土高原上的另一个兄弟。    
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比今天温湿,整个黄土高原是原始农业的"一统天下"。后来气候变得干冷,黄土高原的南部问题不大,先民照样种地;但黄土高原的北部,环境逐渐恶化,庄稼生长得越来越差。家猪要吃人的剩饭,而人已经没有剩饭了,所以猪这类东西也不易喂养了。这里的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爬,终于找到另外一种维持生活的方式:多养到野外食草的牲畜。这些牲畜不与人争食,人还可以从其浑身索取生活资料。于是,人们一手握锄,一手执鞭,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这样,在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格局上,便出现了不同的区域。在南部地区,水热条件好,农业持续发展,人口与时俱增,城郭壮大,文人滋生。而在北部地区,人们要艰苦得多。他们"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各分散居蹊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处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进化当然缓慢得多。于是,南、北之间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别日益增大。后来,南部的人叫做华夏,而北部的人称为戎狄,相互反目,关系紧张了很久。   
在华夏人撰写的史书中,戎狄主要是"反面角色",除了侵犯抢掠、祸乱华夏,便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   
戎狄正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的过渡地带(或曰边缘地带,生态敏感地带)的一个主角,而戎狄的起源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整个生态变化有关。戎狄起源的过程就是中国古代北方畜牧业大面积产生的过程,我们关于戎狄的概念离不开畜牧业。戎狄的兴起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方式,在"适应"中也伴随着创造,畜牧业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成果。   
在中国历史上,戎狄社会的贡献不仅是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技术,将其抬升到生活的主要基础地位,还为后来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跳出农业社会历史的局限,放眼中国北方的辽阔大地,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人文发展的丰富性。这些人文的丰富性,是对多样地理环境适应的结果。而所谓"适应",对人类来说绝不是消极的。人类文明中的许多重要内容,都是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农业是一种创造,畜牧业也是一种创造。
【小题1】下列对 "另一种居民"含义的解释,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是指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北部而政治、文化不同于华夏的族群。
B.是指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大量畜养牲口的族群。
C.是指地域与华夏相邻、有历史贡献却被汉族士大夫贬斥的族群。
D.是指生活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并开创出半农半牧生活方式的族群。
【小题2】下列不属于“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的依据的一项是(  )
A.戎狄族群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B.戎狄族群为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做出具有开创性的历史贡献。
C.戎狄族群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边缘地带的主角。
D.戎狄族群在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中,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新石器时期,黄土高原上的戎狄族群就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生活方式。
B.华夏与戎狄出现文化、政治、生活等方面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
C.相互反目,关系紧张,最终导致黄土高原出现了华夏与戎狄两个不同的族群。
D.畜牧业是戎狄族群在改造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创造,是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艺术的产业化,指的是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与产业的结合,使原本只是由少数人创造,供少数人欣赏的高雅艺术,被面向大众的,与新媒介和市场结合的,进行着大规模生产和复制的文化创意产业所取代。艺术曾被赋予神圣的色彩,成为大写字母A开头的Art。艺术家和诗人是与普通人不一样的人,他们是古代祭司的后裔。到了18世纪的欧洲,艺术被看成是一种区别于工艺的、高雅的活动。艺术是美的,工艺是实用的。通过接纳诗歌、音乐和绘画,并经由音乐延伸到舞蹈,经由绘画延伸到雕塑,形成了现代艺术体系,由此将工匠的制作活动,以及此后的机器生产都排除在外。
这种现象到了20世纪就受到了挑战。覆盖在艺术之上的一层神圣外衣被揭开,艺术不过是一种生产而已。当大规模生产的艺术品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时,艺术就进入到了新的生存环境之中。艺术家原本需要先让所写的内容打动自身,创作出发自心灵的作品,然后才能打动观众。现在,如何打动观众的秘诀似乎已经被揭示。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者所要做的,只是像配药一样,选取必要的要素,辅以科学配方,观众就必然被逗弄得乐不可支,涕泗满面,伤心欲绝。既然掌握了规律,大规模生产就有了可能。在可以化学合成催笑剂和催泪弹时,让人发笑和掉泪就变成很简单的事了。
当艺术生产成为生产之时,艺术存在的古典形式就遇到了危机。艺术不再是独创的,独一无二的,让接受者感受到艺术家作为个人在劳作,并留下了心灵表现和身体劳作痕迹的东西。相反,艺术是一种设计并生产出来,要刺激作为消费者的观众,并在他们身上产生某种反应的物体。这种刺激,当然是感性的刺激。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感性的洪流,造就了感性的世界。
消费主义带来的另一种倾向,是产业的艺术化。市场竞争对于商品生产来说,所带来的当然是好事。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商品短缺,商店买不到东西,顾客是被施舍的对象而非被尊重的上帝,持币者没有尊严。后来,由于市场竞争,有了价廉物美的商品,有了良好的服务态度,持币者有尊严了,有钱就会有物,卖东西的人要争着用物去换钱。市场改革给人们的好处,人人都能体会到。
只有市场才能带来价廉物美。价廉物美之“美”究竟指什么?本来当然既指质量好,又指外观好看,并且主要指质量好。但当质量普遍得到了提高,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之时,外观就变得特别重要了。于是,在众多的产品中,有炫目的外观,突出的造型,就有更多在竞争中取胜的机会。物美之“美”的含义,在从“好”向“好看”的方向滑动。
市场的巨大力量,促使整个世界都在感性化。美的日用品、美的居室、美的环境,以至美的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外观所包围的世界之中。在这样的世界中,艺术要做什么?美学要做什么?这倒反而成了一个问题。
(摘编自高建平《艺术的定义及其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雅艺术原本只是由少数人创作并提供给少数人欣赏的,与新媒介和市场结合的文化创意产业则面向大众,进行大规模生产和复制,将艺术产业化。
B.艺术曾被赋予神圣的色彩,和普通人不一样的诗人和艺术家是古代祭司的后裔;18世纪的欧洲,艺术被看成一种区别于工艺的高雅活动。
C.工艺是实用的,现代艺术体系形成之后,工匠的制作活动和此后的机器生产都被排除在艺术活动之外,这种现象到了20世纪就受到了挑战。
D.艺术不过是一种生产,它身上的神圣色彩被抹去后,就进入到了新的生存环境之中,使大规模生产的艺术品能带给人美的享受。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艺术产业化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者像配药一样,选取必要的要素,辅以科学配方,让人发笑和掉泪就变成很简单的事。
B.当艺术生产成为生产之时,由此产生的艺术刺激了作为消费者的感性的观众,形成了感性的洪流,造就了感性的文化创意产业。
C.市场改革给人们带来了好处:由于市场竞争,不像计划经济时代,顾客是被施舍的对象,作为持币者的顾客有了尊严,卖家争着用物去换钱。
D.价廉物美,只有市场才能带来,在普遍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物美价廉之“美”更重要的是指外观之美,美的含义在向“好看”的方向伸展。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艺术体系的形成经历了接纳诗歌、音乐和绘画,并经由音乐和绘画分别延伸到舞蹈和雕塑的过程,因而雕塑属于现代艺术,它是美的。
B.艺术家要想打动观众,他原本需要创作出发自心灵的作品打动自身,现如今艺术家怎样打动观众的秘诀其实已经被揭示。
C.古典形式的艺术,是让接受者感受到艺术家作为个人在劳作,并留下心灵表现和身体劳作痕迹的东西,它是独创的,独一无二的。
D.日用品、居室和环境乃至世界的美,都体现在外观上;作者认为在这样的世界中,艺术和美学要做的就是让整个世界都在感性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虽然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潮学说、不同的历史时代或社会制度在不同情况下对“正义”的具体界定往往千差万别,但大多数人在长期共同生活中会形成一种规范性的伦理共识,它被视为最基本的“正义感”,其基本内容是“不可坑人害人”。任何人都不愿意自己受到别人的伤害,特别是有意的坑害,这一点可以说构成了所谓“人性逻辑”的一条基本公理;而当人们结成伙伴关系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很容易发现只有把同伴也当成与自己一样的“人”来对待,即所谓“爱人如己”,不去坑害他们,才能维持彼此间的和谐关系和生存发展。
大多数人正是基于这种质朴简单的日常体验,才形成了“正义感”,以致任何拥有“正义感”的人,如果发现其他人从事了坑人害人的邪恶行为,都会在内心深处产生所谓的“义愤”,想要阻止或惩罚作恶者以保护受害者;而如果他们察觉到自己从事了坑人害人的邪恶行为,也会在内心深处产生所谓的“悔恨”,敢于坦白认错、接受惩罚,并对受害者做出补偿。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凡是能够做到“不坑害人”的人,往往会被看成是守住了“正义”底线的正直之人;而如果他们还能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做到“爱人助人”,则会因此被看成是具有了优秀“德性”的高尚之人。当前人类社会十分推崇的“尊重人权”这一普世价值,也是植根于这种“不坑害人”的“正义感”之中的,只不过将后者进一步提升到了每个人都拥有的“正当权益”的层面上。
值得注意的是,生活在两千年前的孔孟虽然没有形成“尊重人权”的现代观念,但作为关注伦理问题的儒家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提倡的“仁义”观念已经清晰地包含着“不坑害人”意义上的“正义感”内容了。孔子特别强调“仁”在于“爱人”,甚至还因此设定了“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这条评判一切道德善恶的基本标准。曾经“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墨子,正是在孔子上述观念的影响下,明确倡导“兼相爱交相利”,同时坚决反对“别相恶交相贼”,反复指出像“攘人犬豕鸡豚”“杀不辜人”这类在现代社会里会被看成是不正当地侵犯他人财产权或生命权的行为,统统属于“不仁”“不义”的举动。更有启迪意味的是,孟子虽然公开拒斥了墨子的“兼爱”主张,但在“义”的观念方面却明显受到了墨子的影响,他也清晰地指出:“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同样把侵犯他人的财产权或生命权的举动看成是“非仁非义”的邪恶行为。
尽管“尊重人权”是在现代社会才被人们视为普世价值加以推崇的,但如果我们不拘泥于具体字眼的话,那么应该说,孔孟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通过积极阐扬具有儒家特色的“仁义”观念,自觉地肯定了与之在实质上根本一致的“不坑害人”的“正义感”;而儒家伦理本身具有的正面价值,以及它长期以来在中国乃至东亚社会生活中发挥的积极效应,包括它通过全力推崇父慈子孝的血缘亲情发挥的积极效应,归根结底也是立足于它对这种古今中外通行于世的“正义感”的自觉肯定之上的。
(摘编自刘清平《“亲亲相隐”怎样扭曲了国人的正义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坑人害人”是“正义感”的基本内容,它能成为一种规范性伦理共识,是基于大部分人长期共同生活的体验。
B.“爱人如己”是人们维持彼此间和谐关系的必要条件,这既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的心得,也是人性的体现。
C.有“义愤”与“悔恨”心理的人通常是讲“仁义”的人,也往往是拥有“正义感”的人。
D.“爱人助人”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正义感”的关键标准,如果一个人不能“爱人”,也就意味着他缺乏“正义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孔孟的仁义观体现了“不坑害人”的“正义感”,但并不能因此就说他们已具有现代人权观念。
B.根据孔子的观点,一个人只要合乎“仁”的标准,一定不会为非作歹,同时也会对他人抱有仁爱之心。
C.墨子指出,侵犯他人财产权乃至生命权的行为是不仁义的,这一观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孟子的仁义观。
D.孔孟所提倡的“仁义”实质上和现代社会“尊重人权”这一普世价值不谋而合,而且它的积极影响早已超越国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持社会和谐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具有优秀“德性”的高尚之人应有的处世之道。
B.孔子提倡“子为父隐”,即父亲为恶犯法,儿子应当刻意替父亲隐瞒,以使父亲逃脱罪责,这其实和他仁义观是自相矛盾的。
C.孔子的马厩失火,孔子从外面回来,得知这一情况,首先问是否有人受伤,这是孔子一贯主张的“仁”的精神的具体体现。
D.桃应问孟子:舜为天子,而其父杀人,舜该如何做?孟子认为舜应放弃天子之位,携父远逃,这一主张兼顾了“仁爱”与“正义”。

同类题4

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
①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些很出色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等等,他们的作品,或线条匀停紧挺,或设色富丽谐洽,或神貌逼真鲜明,我都是很喜欢的,但总的说来,他们所画的人物与他们自身的生命激情未必有密切的血缘关联。他们强调传神,但主要是很传神地在描绘着一种异己的著名人物或重要场面。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在画幅中燃烧,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们,就像欧洲人认识拉斐尔、罗丹和梵高。
②很多年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过一次历代画展,我在已经看得十分疲倦的情况下突然看到徐渭的一幅《葡萄图》,精神陡然一震。后来又见到过他的《墨牡丹》、《黄甲图》、《月竹》以及我很喜欢的《杂花图长卷》。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徐渭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他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但他又多么清楚自己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千古重量,这就产生了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而实际上他的佯狂背后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在中国古代画家中,人生经历像徐渭这样凄厉的人不多,即便有,也没有能力把它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③明确延续着这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识的,便是朱耷。他具体的遭遇没有徐渭那样惨,但作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这些鸟鱼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范畴,而是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它们是秃陋的,畏缩的,不想惹人,也不想发出任何音响的,但它们却都有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着,而且把这冷冷地看当作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它们似乎又是木讷的,老态的,但从整个姿势看又隐含着一种极度的敏感,它们会飞动,会游弋,会不声不响地突然消失。毫无疑问,这样的物象也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的象征。
④比朱耷小十几岁的原济也是明朝皇室后裔,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他与朱耷都是“金枝玉叶老遗民”。他虽与朱耷很要好,心理状态却有很大不同,精神痛苦没有朱耷那么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与更广阔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触,悲剧意识有所泛化。但是,当这种悲剧意识泛化到他的山水笔墨中时,一种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风格也就蔚成气候。沉郁苍茫,奇险奔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这就使他与朱耷等人一起与当时一度成为正统的“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潮流形成鲜明对照,构成了很强大的时代性冲撞。有他们在,不仅是“四王”,其他中国绘画史上种种保守、因袭、精雅、空洞的画风都成了一种萎弱的存在,一对比,在总体上显得平庸。
⑤徐渭、朱耷、原济这些人,对后来著名的“扬州八怪”影响极大,再后来又滋养了吴昌硕和齐白石等现代画家。中国画的一个新生代的承续系列,就这样构建起来了。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批评顾恺之等人,是因为他们的画太精致。
B.作者认为顾恺之等人的作品能传神地描绘出客体形象。
C.朱耷画的鸟并不具体象征什么,而是与残山剩水一起指向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
D.徐渭、朱耷、原济的画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的象征。
E.正因为徐渭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所以才会在文化艺术史上产生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
【小题2】下列对文本中有关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的表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拉斐尔、罗丹和梵高等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通过笔墨、气韵、章法表现出来。
B.一种“沉郁苍茫,奇险奔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的具有普遍意义美学风格。
C.把凄厉的人生经历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
D.在纸幅上以残山剩水、孤独的鸟、怪异的鱼这些形象冷眼看着天地。
【小题3】结合原文,请简要分析徐渭、朱耷、原济三人画风成因的共同点与不同点。(4分)
【小题4】作者说,朱耷的悲剧性感悟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为什么这样说?(4分)

同类题5

材料一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 ① (biàn)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②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反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小题1】根据①处的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给②处的汉字注音。
_________(biàn)证法   匪________夷所思
【小题2】以下不属于文学作品“荒诞性与梦幻生应运而生”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
B.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的人生体验。
C.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需要。
D.失去现实针对性而获得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小题3】以下根据文章内容的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写实的小说和写梦幻小说各有长短,最好是把写梦幻结合起来。
B.写实的作品会变成一种介入,干预现实生活,但只要穿插一些梦幻内容,把小说与人生间离开来,就不至于失之偏颇。
C.《红楼梦》“一方面强调了不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曹雪芹可谓达到了真小说家的境界。
D.增添了一些荒诞和幻化内容的作品比纯写实的作品更具有文学性,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