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草堂岁月里的杜甫
冯至
上元元年(760)开春,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开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杜甫十分感激,作诗酬谢。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都要。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他赞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他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交结了一些风雅人士。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声娇色丽,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在茫茫人世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这是760年,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杜甫却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羡慕。他在这时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我们把这类的诗句和759年在洛阳道上与秦州道上的诗相比,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个悬殊!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着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②中、晚唐诗人如张籍、白居易、元稹、杜荀鹤、曹邺、皮日休均受杜诗影响。杜甫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民生疾苦,下启中唐新乐府运动。韩愈诗气势雄壮、沉雄博大、奇险生硬、拗折艰涩、喜以文为诗,乃受杜诗影响。李商隐诗浓丽沉郁、气象高远、造语精工,亦受杜诗影响。
宋代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说:“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陆龟蒙得其赡博。”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维基百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建造草堂时,除了亲友的主动帮助,杜甫也忙着向各地亲友“索求”“花果树木”“日用家什”,以至于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建造过程。
B.“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这表明杜甫即使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审美观也依然是现实主义的。
C.草堂岁月里,全靠故人接济的经济条件也没有能阻挡杜甫对寻常农舍之景的赞叹,他写了不少田园诗来表达暂得栖身之所时的安适心境。
D.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中原和关内,坐在建好的清幽的草堂院内,杜甫过起了有滋有味的闲适生活,回京做官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
E. 杜甫总是关注身边的现实生活,笔下的诗篇也大都如实地记录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的心灵感受,草堂岁月里写下的诗章也依然如此。
【小题2】杜甫的“草堂”是在什么情况下建起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材料特意评点了草堂建好后杜甫写的《江村》和《蜀相》,这样写从内容上说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草堂岁月里的杜甫真的“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在哪些方面影响了后世的诗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2: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月,阙也
张晓风
“月,阙也。”这是一本近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阙?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鳖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一个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结合得起来。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的方向,这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地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着。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芯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也算圆,那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美?哪一刹那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小题1】文章开头提到“近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以及曾国藩的“求阙斋”,有何用意?
【小题2】散文构思讲究“形散而神不散”,请联系全文说说这一构思的体现。
【小题3】请赏析划线语段的语言艺术。
【小题4】这篇散文处处透露着辩证的人生哲思,请综合全文理解最后两段话的意蕴,说说从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就像人家平时拿一样容易打碎的东西似的,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一文不值的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叉开手指兴高采烈地把这张白纸举到眼前,整个脸上十分迷人地表现出一个看得见的人的那种凝神注视的神情他那瞳仁僵死、眼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
“‘怎么样,’他颇为得意地说道,‘您曾经看见过比这幅更加精美的复印画吗?每个细部的线条印得多么清晰,轮廓多么分明——我把这张画和德累斯顿复印版的画比较过,德累斯顿版那张显得平板多了再看看它的来历!瞧这儿——’他把画页翻了过来,用指甲极为精确地指着这张白纸的某些地方,使我不由自主地望了一眼,看那儿是不是真的还盖着图章——‘您看,这儿是那格勒藏画的图章,这儿是收藏家雷米和艾斯代勒的图章这些在我之前拥有这幅画的著名收藏家大概一辈子也料想不到,这幅画居然有一天会跑到这间斗室里来’
“听到这位丝毫没起疑心的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我背上起了一阵寒噤看见他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的想像中还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图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我慌乱中抬起眼睛看了看那两个女人,又看见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于是我振作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
“‘简直叫人拍案叫绝!’我终于结结巴巴地说道‘真是一张印得精美绝伦的画!’老人的脸上马上现出得意的神气,‘不过,这还根本算不了什么,’他洋洋得意地说道,‘您还得先看看《忧愁》图,或者《基督受难》图,这可是一幅精工印制的画这种质量的画,还从来没有印过第二回呢你瞧瞧,’说着他的手指又十分轻柔地抚摸着一幅他想像中的画——‘瞧瞧这颜色多么新鲜,笔力多么遒劲,色调多么温暖柏林的老板们和博物馆的专家们见了,都要为之神魂颠倒呢’”
【小题1】为什么说“他”“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这句话对塑造人物、揭示主题有何意义?
【小题2】分析文本选段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小题3】举例说明,在塑造收藏家海瓦特形象时,文本选段采用了哪些手段?
【小题4】不难看到,“人们”对收藏家“老人”不是欺骗,说的是善意的谎言联系实际,就此探究阅读文本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冬日香山
梁衡
①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②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作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做一些铺垫。你看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它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它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它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取材于散文集《觅渡》)
【小题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第二段作者写到香山春、夏、秋三季的繁花、浓阴、红叶,表现了对它们因熟见而生的冷漠甚至厌恶,以映衬作者对冬季香山“清净”的强烈喜爱。
B.文章第三段写到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是为了以承天寺“明静如处积水之中”类比冬日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C.文章第五段 “天然焦墨山水图”的比喻,主要作用是为了形象表现冬日香山如诗如画的美丽。
D.冬日的香山,舍掉了春天的妩媚,夏天的丰腴,秋天的绰约,因为香山需要的只是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从不需要这些热闹与繁华。
E.为突出冬日香山的特点,作者在文中多次把它同春夏秋三季的香山景象进行对比,写出了“香山性格的那一面”。
【小题2】联系全文,体会文章第一段谈谈“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一句表达的意思和作用。(4分)
【小题3】回答问题:文章第五段作者讲“冬天来时有幸窥见香山的骨气”,请依据文章说明“骨气”的内涵。(3分)
【小题4】统观全文,简析文章结束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的作用。(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在文艺低俗化现象背后,既有社会大潮的裹挟,更有文艺自身的原因,其中包括文艺观念上的根本误区,亟需我们反思。
反映生活不等于放弃精神坚守。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往往被曲解演绎为生活是怎样的,文艺也就是怎样的。问题在于,文艺毕竟不能  ⑴  生活,这里有文艺家的主体性以及价值立场和审美态度问题,他的价值选择和审美判断问题,还有他的艺术良心和责任感问题。艺术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和选择反映对象,在创作中要表现自己的情感评价和审美理想,即便是反映生活中那些庸俗、低俗、丑陋现象,也不能没有审美批判和价值导向,以往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已经给了我们足够多的启示。然而有些人故意回避这些问题,要么不承认低俗,要么将这种低俗归为社会问题而不是自己的责任。将文艺审美简化为娱乐,再偷换为游戏,沦为搞笑。这样一来,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被悄然抽空了,变成了专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乐。为了逗你玩、逗你乐,将娱乐变成“愚乐”和“傻乐”,如此“审美”,文艺岂能不滑向庸俗和低俗的泥潭!
文艺大众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它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问题是,“通俗化”很容易变成庸俗化、低俗化。正如鲁迅在《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中所说:“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满足群众需要,并不意味着就要“俯就、迎合、媚悦”。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需要满足也需要引导。健康的文艺有助于培养人的健康情趣,而低俗的文艺必然诱发人的低级趣味。真正的文艺大众化,大众本来应拥有 ⑵   ,是能够主动参与的,然而在当下的文化市场里,大众并没有获得这样的自主权,他们只是被动的消费者。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趋势,这意味着要更多面向消费市场和大众需求,更多考虑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文化产业化是否意味着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不顾社会效益?按某些人的逻辑,似乎“文化事业”才有承担社会责任和考虑社会效益的义务,而“文化产业”则只需追求经济效益,所谓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可以完全撇开。这也许正是当今一些文艺不断走向低俗化的重要原因。精神文化市场不能一刀切地全盘“消费主导”,它既要考虑大众的消费需求,也要考虑文艺产品的健康有益,力求以此引导和培育健康有益的文艺消费。马克思说过:“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 ⑶ 是可以而且能够由产品来培育和创造的,既然如此,文艺生产就不能以“产业化”为理由推卸责任,更不能以此作为低俗化的借口,这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不能含糊的。
文艺观念上的种种误区,无疑会影响文艺实践,导致文艺低俗化现象滋生蔓延。因此,对这些容易让人陷入迷误的文艺观念加以反思和剖析,让人们自觉跳出这种文艺观念误区,对于扭转文艺低俗化之风十分必要。
(选自2010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依据文意,依次填入文中三处划横线的空缺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组是(    )
A.等同创造性和主动性消费主体及其趣味
B.等同主体性和自主性艺术品位及其格调
C.照搬主体性和自主性消费主体及其趣味
D.照搬创造性和主动性艺术品位及其格调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能理解为生活是怎样的,文艺也就是怎样的,因为在反映生活时,艺术家有着自己的精神坚守。
B.文艺审美在简化与偷换概念中,沦为搞笑,变成了专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乐,而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被悄然抽空了。
C.要扭转当今社会中文艺低俗化之风,就要对那些容易让人陷入迷误的文艺观念加以反思和剖析,让人们自觉跳出这种文艺观念误区。
D.马克思说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阐明了艺术作品对“艺术对象”,即文艺大众这一消费主体的影响力。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文艺低俗化现象背后,既有文艺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相比之下,社会的原因对文化低俗化的形成影响更大
B.文章列举了“文艺观念上的种种误区”,会导致文艺低俗化现象滋生蔓延”, 其中,主要的两个误区分别是:文艺是生活的反映,反映生活就要放弃精神坚守; “文化产业”只需追求经济效益,可以完全撇开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
C.鲁迅认为,如果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意思即文艺“通俗化”很容易变成庸俗化、低俗化。
D.文艺大众化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需要满足也需要引导。健康的文艺有助于培养人的健康情趣,而低俗的文艺必然诱发人的低级趣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幸福倒计时
李世民
①搅拌机像一个巨大的蜗牛呼啦啦地转着,民工三元认真而自然地扳动着离合器,把黏糊糊的混凝土倒在伙伴的小车里。
②三元已经彻底地喜欢上了这个巨大的蜗牛一样的搅拌机,尽管它的声音尖厉刺耳,还会把灰浆喷溅到他黑红色的脸膛儿和敞开衣扣的肚皮上。三元觉得,搅拌机就像自家喂熟的大黄牛一样听话,让它吃料它就吃料,让它旋转它就旋转,让它停下它就停下。
③每天上班,三元总是比伙伴们早到一会儿,看看线路是不是有问题,给轴承和齿轮加些油什么的。每天下班,三元总是晚走一会儿,冲刷一下里里外外,或是紧一紧螺丝。三元越发觉得,搅拌机就是自家的那头牛,你只要好好侍候它,它就听使唤,卖力地干活儿。
④搅拌机左侧,是大家安装搅拌机时随意插的一根柳木桩子。说它是桩子,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已经生出翠绿的嫩芽,抽出几根枝条,应该算是一棵柳树了吧。柳木上挂着一块黑板,写着一行醒目的字:工程离竣工还有120天。
⑤黑板的最下端,还有一行小字:离三元结婚还有30天。这行小字,是三元的秘密,也是三元无法掩饰的幸福。看着这行字,三元常会无端发出嘿嘿的笑声,他觉得那个不断变化的数字,像一根根火柴,一次又一次地擦亮了自己的眼睛,映红了自己的脸膛儿。这样的时候,三元的心里也会像涨潮的海水一样,涌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幸福。
⑥三元的对象叫柳琴。有时候,三元使劲地想柳琴的模样,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其实,这不是三元的错。总共才见了三次面。头一回是相亲,第一眼,三元就相中了,他觉得好看,越是好看,越是不敢多看,好看在哪里,三元也说不上来。第二回,三元去送彩礼,带去一台彩电和一堆花花绿绿的衣服。记得当时柳琴说,这么多的衣服,啥时候才穿得完啊!三元直搓手,不知道说啥好。第三回,三元来城里打工,柳琴送他去车站,那天冷得厉害,柳琴的手冻得通红。三元没有敢拉柳琴的手,现在想起来多后悔呀,他真地想不出拉柳琴的手是什么样的滋味,他想等结婚以后,天天都要拉柳琴的手……
⑦工地的对面有一个超市,三元看中了一条毛巾被,粉红色,带点儿暗花,上面有鸳鸯戏水。他想柳琴一定会喜欢的,想着想着脸就红了。三元还想,城里的东西就是好,也很贵,一条毛巾被二百多块钱,顶两只山羊呢,顶好几袋玉米呢。但是,三元还是拿定了主意。
⑧工地上,每天都用一袋又一袋的水泥,水泥是三元一袋又一袋地搬到搅拌机前的,用过了水泥,三元就把一条又一条的水泥袋收起来,隔上三五天,就有收废品的小贩过来。
⑨黑板下方的数字在三元的期盼中一天比一天变小了,结婚的日子来临了。
⑩那天,三元揣着水泥袋换的二百块钱,一阵风催着一阵雨似地朝对面的超市赶去,就要推开玻璃门时,三元禁不住回了一下头:搅拌机还像蜗牛一样转着,伙伴们还像过年一样装着石子推着沙子,搅拌机还在呼呼啦啦地响着,伙伴们还在嘿嘿呀呀地喊着号子……
⑪出来时,三元左手拎着一只烧鸡两只板鸭三条炸鱼,右手拎着四瓶高粱酒。其实,三元是在看到超市门前那个巨大的酒瓶才改变主意的,三元像个做错了事情的孩子一样涨红了脸,他想,这个时候为什么不请兄弟们喝杯酒呢?
⑫那天晚上,高粱酒的香味在整个工地上荡漾。伙伴们呼天喊地的猜拳声也响彻整个工地,大家都说喜酒不醉人,实际上大家都喝醉了。喝醉了的伙伴们话就稠了,有人问三元你媳妇儿好看不好看,三元说好看,有人说三元你媳妇儿好看带过来让大伙儿也看看呀,三元说这回俺请了半个月的假,结婚后就把媳妇儿带到工地上来,让大家好好看两天……
⑬第二天,三元在伙伴们的簇拥下登上火车。三元不知道,行李包里,多了一条粉红色暗花的毛巾被;三元更不知道,工地上黑板下面的那行小字,此刻已经变成醒目的大字:离三元回工地还有15天。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题目及文中几次出现的“幸福”,既指工期的结束、三元结婚日期这一幸福时刻的到来,也指工友们对三元带新娘返回工地的期盼。
B.尽管搅拌机的声音尖厉刺耳,还常常把灰浆溅到自己的脸上和肚皮上,三元还是喜欢这台搅拌机,他觉得它就像家里的大黄牛一样听话和坚强。
C.小说刻画三元形象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如写三元对搅拌机的看法,对谈对象情景的回忆,给对象买礼物时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等。
D.写三元卖废旧水泥袋攒钱,出现三次“一袋(条)又一袋(条)”的语意重复,表现了三元的辛苦、攒钱的不易以及对柳琴发自内心的爱。
E.故事写三元买毛巾被途中认识到不该疏远工友而应与大家分享幸福,于是买酒肉请大家吃喝;而工友们偷偷送毛巾被来表达祝福。故事中散发出的浓厚的人情味让人感动。
【小题2】描写搅拌机边的柳木桩子有怎样的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表现了三元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工,三元却收获了满满的幸福,三元的幸福感是怎样得来的?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