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巧盗
冯骥才
二三十年代,天津卫最大的金店在法租界,店名“金满堂”。东西要多好有多好,价钱要多贵有多贵。故而,铺子门口有护卫站岗,街上还花钱请来警察来回溜达。开张十五年,蚂蚁大小的事也没出过。
一天,金满堂的老板在登瀛楼饭庄请客吃饭,酒喝太多上了头,乘兴说道:“我的店要出了事,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不——”他又加了一句,“打北边出来!”大家哄堂大笑,对他的话却深信不疑。可没想事过三天,事就来了。
那天下晌时候,来了一对老爷太太,阔气十足,全穿皮大衣。两人进门就挑戒指,东西愈挑愈好。柜上的东西看不上眼,老板就到里屋开保险柜去取,这就把两三个伙计折腾得直冒汗。
金满堂向例不怕富客人。戒指都是放在丝绒托盘里,一盘不行再换一盘,就在小伙计要端走看不中的一盘戒指时,老板眼尖,发现这一盘四个戒指中,少了一枚。这可了不得,这一枚镶猫眼的钻戒至少值一辆福特车!
老板是位练达老到的人,遇事不惊,沉得住气。他突然说声:“停!”然后招呼门口护卫把大门关上,人守在外边,不准人再进来。这时店里刚好没别的客人,只有老板、伙计和这一男一女。
太太一听说戒指丢了,破口大叫起来:“混蛋,你们以为我会偷戒指?我身上哪件首饰不比你们这破戒指值钱!到现在我还没瞧上一样儿呢!”
老板不动声色,心里有数,屋里没别人,戒指一准在这女人身上。他叫护卫去把街上的警察叫来。警察也是明白人,又去找来一位女警察。女人才好搜女人。这太太可是厉害得很。她叫上板:“你们是不是非搜不可?好,咱得把话先说明白,要是搜完了没有怎么办?”
老板心一横,拿出两个沉甸甸的金元宝放在柜台上,说:“搜不着东西,我们认赔——您二位把这两个元宝拿走!”
于是,二位警察,男的搜男的,女的搜女的,搜得十分仔细;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连舌头下边,胳肢窝,耳朵眼全看过了。什么也没有。老板、伙计全傻了,难道那戒指长翅膀飞了?但东西没搜到,无话可讲,只能任由人家撒火泄忿,自己还得客客气气,端茶斟水,赔礼赔笑。
那太太临走时,冷笑两声,对老板说道:“好好找找吧,东西还在你店里。要拿还不定谁拿走呢!”说完把柜上两金元宝一抄,挎着那男人出门便走。
事后,金满堂把店里前前后后翻个底儿朝天,依然不见戒指的影儿。两个月后一天早上,一个伙计扫地时,发现挨着柜台的地面上有个灰不溜秋的东西,赛个大衣扣子。拾起来一看,这块东西又干又硬,一面是平的,一面凹进去,一个圆形的痕迹,看上去似乎像个什么,便拿给老板看。
老板来回一摆弄,忽用鼻子闻了闻,有点泡泡糖的气味,眼珠子顿时冒出光来,忙问伙计在哪儿拾的,小伙计指指柜台前的地面。老板把眼睛往上略略一抬,发现这两截柜上宽下窄,上截柜向外探出两三寸。他用手一摸这探出来的柜子的下沿,心里立刻真相大白——
原来那天,戒指就是那女人偷的,但她绝就绝在没把戒指放在身上,而是用嚼过的泡泡糖粘在了柜台下边,搜身当然搜不到。过后,不定哪天,来个同伙,伏在柜台上假装看首饰,伸手从柜台下把戒指神不知鬼不觉地取走。两个月后,口香糖干了,脱落在地。
事就这么简单!现在明白过来,却早已晚了三春。可谁会想到那戒指粘在柜台下边,打古到今也没听说有这么一个偷法!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老板遇事不惊,沉得住气,能够做到不动声色,是个练达老道之人;钻戒被偷走了,搜身未果,便兑现诺言,亲手送了女贼两个元宝,是个诚信之人。
B.金店有卫护,有警察,本不该出事。不该出事却偏出事,这才真叫“事儿”。文中一句“打西边出来”,不够劲儿,又饶一句“打北边出来”。弓拉满了,文章做足了。
C.金满堂的老板、三个伙计、搜身的两个警察,在两个盗贼特别是那个女盗贼面前,实在是一群没有思想的呆子、傻瓜,可笑可怜。
D.金满堂的老板,起先对搜出钻戒胜券在握,结果却让他目瞪口呆,不仅没有搜出,还白送盗贼两个元宝,且不得不端茶斟水,赔礼赔笑。
E.本文描绘了上世纪天津的一幅风俗画。通过这幅风俗画,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天津,盗贼横行,社会治安状况极差。
【小题2】标题为“巧盗”,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巧”表现在哪里?
【小题3】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这缘于作者在前文设下伏笔进行铺垫。试找出文中的两处伏笔。
【小题4】老板请客吃饭,说了句“我的店要出了事,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不——”他又加了一句,“打北边出来”,三天后,就被人偷走了至少值一辆福特车的镶猫眼的钻戒。对此情节的安排,你是怎么看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7: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分析
孙和平
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原则等,是中国文化机制最核心的部分,而中国的文化机制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教育的内在机制。所以,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必须将其置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之中,才能充分认识其规律和内涵。从文化生态入手审视古代传统教育,不仅可以更为准确而深刻地把握其传统生成、发展的文化背景、原因及趋势,也对当前我们实现传统教育现代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中,教育目的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受中国文化精神生态的滋养最深,唯有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出发,才能深刻理解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概有“明伦”说、“成人”说等,而这些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精神在传统教育中的折射。
“诗书教化,所以明人伦也。”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明人伦,即使人明了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之意。孟子认为,人伦有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古代传统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使人懂得五伦、懂得那个时代做人做事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促使大家成为遵纪守“伦”的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的和谐。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去分析。“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无疑受到中国文化精神特别是伦理精神的深刻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系统框架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系统体系,所以,在本质上决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血统文化。以此为出发点形成了宗法专制的社会结构,而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正是理解传统教育中的教育目标的关钮。
因此,正是在这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体的自我、全面发展,不是对自由、平等、民主与人权的追求,个体也不是为了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而有价值和意义,而是为了封建伦理纲常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培养更多体现在伦理道德培养上。集中在等级、专制、集权等服从大一统价值观念,强调群体价值,这也是与中国文化的宗法集体主义和伦理类型相契合的。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的伦理型文化环境中,传统教育中突出“明人伦”,则为顺理成章之事。“成人”说,即立足于“人”的成长,是中国古代关于传统教育目的又一重要论述。百家争鸣时代,儒家以培养“君子”、“圣贤”为目标,道家以培养“真人”、“圣人”、“仙人”为弟子标准,佛家以培养“菩萨”、“佛”这样高境界的人为教育目标;这些都共同揭示了当时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品德高尚、有学问的人“士”和有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的“圣人”;宋代大儒朱熹更是把圣贤作为最终目的,认为凡人必须以圣贤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智者们所设计的母语教育,都以“君子”“贤人”“圣人”为培养目标。(节选自《人民论坛》2013年第23期)
【小题1】下列关于“古代传统教育目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它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受中国文化精神生态的滋养极深;冈此要深刻理解它就必须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出发。
B.古代传统教育目的大概是使人明了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立足于“人”的成长等;一定程度上说,这些教育目的是中国文化精神在传统教育中的折射。
C.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一脉相承的血统文化的影响下.不是为了生命的存在以及发展而有价值和意义,而是为了封建伦理纲常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D.古代传统教育目的从本质上说就是使人懂得五伦以及那个时代做人做事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促使大家成为遵纪守“伦”的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的和谐。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很大程度上讲.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构体系决定着教育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原则等,它是中国文化机制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
B.中国的文化机制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教育的内在机制.如果离开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去研究中国T一代教育,就不可能充分地认识它的规律以及内涵。
C.孟子认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五个方面。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的伦理型文化环境中,传统教育突m“明人伦”则顺理成章。
D.百家争鸣时代,儒家培养“君子”与“圣贤”,道家培养“真人”、“圣人”与“仙人”.佛培养“菩萨”与“佛”这样高境界的人。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化生态人手审视古代传统教育,能更准确深刻地把握其传统生成、发展的文化背景、原冈及趋势。对推动当前我们实现传统教育现代化有着积极影响。
B.诗书教化是儒家的思想核心。站在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精神特别是伦理精神深刻影响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以及价值取向。
C.中国古代社会系统框架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系统体系,本质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一个血统传下来的文化,以此为出发点便形成了宗法专制的社会结构。
D.百家争鸣时代,传统教育旨在培养品德高尚、有学问的人“士”和有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的“圣人”。朱熹认为人要以圣贤为奋斗目标,冈此他把培养圣贤作为终极目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叶嘉莹的诗词人生
如今的中国,可以把古典诗词和个人命运起伏结合得如此震撼人心的人,或许除了叶嘉莹,很难找出第二个了。
叶嘉莹与古典诗词结缘,始于幼年家学。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叶嘉莹的母亲和姨母也受过良好的旧式教育,她们也常常教叶嘉莹背诵经典。
1941年,叶嘉莹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让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是融汇中西、兼容并包的一代名家。
顾随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与一般老师只讲书本上的知识不同,顾随讲课时旁征博引,“一片神行”。他重在感发而不拘泥于死板的解释说明,有时候一个小时内,甚至一句诗都不讲,却已将诗歌中最具启迪性的妙义讲给大家。叶嘉莹听课时常常极力心追手写,生怕遗漏了老师学问之精要。
叶嘉莹跟从顾随6年,与顾随结下深厚情谊。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又号驼庵)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叶嘉莹起初对文学理论并没有很大兴趣,然而,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后,却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叶嘉莹兴趣大增,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中西融合的理论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道路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人们只要聆听过叶嘉莹的讲学,往往会有天马行空之感。叶嘉莹授课不用讲义,因为她觉得事先写好的文字会把思维限制住,不能尽情阐发诗词的绝妙。她自己称之“跑野马”。人们往往会隐隐感到,站在叶嘉莹身后的,正是其恩师顾随的身影。
作家席慕蓉第一次听叶嘉莹的讲演后,心潮澎湃,写下这样的文字:只觉得她在台上像个发光体,她所散发的美感,让我如醉如痴。叶嘉莹的2010级博士生熊烨在电视上看到叶嘉莹讲课的节目,立刻被深深吸引。他来到南开之后,才逐渐了解到叶嘉莹诗词极富魅力的另一层原因。那是叶嘉莹的坎坷身世。
然而,这些苦难,叶嘉莹很少对外人提及。她在台湾的学生,对她在白色恐怖中的苦难长期一无所知。叶嘉莹只是不愿麻烦别人。她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排解方式。那些深埋于心的苦闷和挣扎,与她自小就熟背的诗词发生了化学反应。叶嘉莹对诗词最初不求甚解,后来逐渐有了大彻大悟之感。
叶嘉莹曾开玩笑说:“我一生只有两个嗜好,一是好诗,二是好为人师。”在她心里,有一种文化传承的迫切。她说:“每一代有每一代的责任,我们要承前启后,各自负起自己的责任来。不能让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我们这一代损毁、丢失。”
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的旅费都是自付,多年来在各地的讲学或讲座大都是没有报酬的,完全是义务劳动。
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顾随恪守毕生的人生理念是:“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当年的叶嘉莹只记住了这句话,却没有多想其中的意义。而当经历了一生的忧苦不幸之后,她终于对这句话有了真正的体会和了解,并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人生理念,在忧患中去践行,在践行中去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更深的觉悟。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著名古典诗词研究学者,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代表作有《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等。
②“我是在和诗词谈一辈子恋爱。我的生活并不顺利,我是在忧患中走过来的。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正是在个人生命和诗词的交相互动中,才成就了她诗词人生的艺术魅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用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叶嘉莹的诗词人生启于幼时,源于伯父对她进行的诗词启蒙。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
B.席慕蓉、熊烨为叶嘉莹富有魅力的诗词讲演所折服,从侧面证明了叶嘉莹诗词研究的卓越,也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
C.叶嘉莹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用西方文学理论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的研究。
D.叶嘉莹一直把诗词研究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对诗词传承也有着迫切的意愿,正是这种对诗词执着的“爱”成就了叶嘉莹的诗词人生。
E. 在叶嘉莹的生命中,研究古典诗词不仅仅是她的个人兴趣爱好,也是支撑她走过忧患和坎坷的心灵伴侣。
【小题2】本文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叶嘉莹在哪些方面受到了恩师顾随的影响?请简要回答。
【小题4】叶嘉莹的精神品格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故 乡林贤治①我不止一次为世代的城里人感到遗憾。他们没有故乡。②故乡的一切——田野、林木、农舍,饲养和吆喝牲畜的语言,是人类的摇篮。我来大都市将近十年,故乡犹自温柔着,在暗暗老去的心中……③我思念月亮。月亮是城里所没有的。月光无声地泻落在乌黑的屋瓦、霉墙、石子路,清凉如水;池塘是别一种风味,粼光如荧光;月夜的笛声是美好的,还有潇潇春夜细雨,满枕蛙声……我思念我的小屋子,以及那棕色的小木门。傍晚,父亲常常走出大屋巷口,高声叫唤着乳名催我吃饭,见我迟迟不归,就会径直过来,手扶木门,静静地看我读书和写字……④故乡!那里像土地一样浑厚,牛一样勤劳,野草一样生生不已的人们,是我所怀念的。我一直生活在甜蜜的乡愁之中,以致在自欺自慰自满自足中忘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情节:假使怀乡病可以算一种病,那么,当年为什么要逃一般地离开?⑤都市是富足和享乐的象征。芸芸众生,充满人性的弱点,怎么可能抵御都市文明的巨大诱惑?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留守家园?如果有可容劳作和享受的地方,何处不可以成为故乡呢?与其为故乡贫困地活着,不如抛弃故乡赢得自由、幸福的生存!
⑥我不禁暗自吃惊于这个结论。然而,不管如何深爱着故乡,也无法推翻本身生活固有的逻辑。好在农民们都是生活的忠实儿女,无须恪守任何教条,只要周围有一个缺口,他们就会充满幻想,充满活力,邀呼着聚集着喧哗着从故乡出发,向陌生的城市。他们所到之处,旋即形成“盲流”,形成“丐帮”,形成建筑大军,形成保姆市场……⑦看一眼矗立乡野的大风车,或是盘挂悬崖的行人道,可以知道农人所具有的非凡的想象和冒险精神。他们何尝安贫乐道呢?农民即使“安贫”,乃系不得已;“乐道”也是自嘲。在他们的名字中,除了阿猫阿狗,尚有不少叫做阿福阿运阿改阿变之类,便可窥知他们意欲扭转命运而不能的世代相传的痛苦情结。⑧此刻,农民以和平的方式改变命运的历史性尝试已经开始。这实在很可以鼓舞祝祷的。然而,我们所见的是:农民潮水般地涌向城市,最后不免潮水般地退回乡村,在不断地潮汐涨落之间,劳动者角色遂时时得以替换,且得继续替换下去。乡村中最精锐的劳动力量,最强壮的血液补给了城市,由是,城市永远年轻。⑨为什么农民不可以一次性地选择城市呢?为什么出发点总是成为终点?纠缠的社会问题,如何是我可以数说明白的呢?但我已经自觉,精神还乡是一种奢侈;而表同情于离乡,也不过“忏悔贵族”的心情罢了。除了这些近乎无聊的话,我还能说些什么呢?(取材于《平民的信使》,有删改)16.【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作者为世代的城里人感到遗憾,因为他们没有故乡。B.文章第③段描写故乡的风物,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C.作者认为农民不能安贫乐道,留守家园,含蓄表达了自己的吃惊和惋惜之情。
D.文中描写了农民所具有的非凡的想象和冒险精神,对农民改变命运的行动感到沮丧。
E.作者认为乡村中最精锐的劳动力量,最强壮的血液补给了城市,因而城市永远年轻。
【小题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6分)
①我一直生活在甜蜜的乡愁之中,以致在自欺自慰自满自足中忘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情节。
②他们何尝安贫乐道呢?农民即使“安贫”,乃系不得已;“乐道”也是自嘲。
【小题3】作者对“农民”“故乡”的感情是复杂的。请根据全文说说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小题4】第⑤段中“与其为故乡贫困地活着,不如抛弃故乡赢得自由、幸福的生存!”这句话你赞同吗?请联系现实生活谈一谈。(不少于200字)(10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礼仪文化
礼仪本身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在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大量西方文化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地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探讨和思考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必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在中西礼仪的融合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鹜,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是因为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文化施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地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
(选自《文化纵横》2013年2月)
【小题1】关于礼仪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西方文化涌进中国,西方礼仪文化不断冲击并促使中国的礼仪文化进入了一个纵向传承与横向融合的最快时期。
B.我们民族的礼仪文化没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与西方的差距难以弥补,是因为我们民族没有虔诚的宗教信仰。
C.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以及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使得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是西方礼仪。
D.礼仪是社会文明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如果一个社会的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就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
【小题2】(小题2)对中西方礼仪的差异与融合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人,探讨和思考如何保护中国传统礼仪以及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地融合。他们认为中西礼仪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B.盲目热衷西方礼仪,拿它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或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会使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陷入误区。
C.当前中国在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中体现更多的是借鉴西方,我们借鉴其形式容易,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价值体系也不难。
D.当前,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并将二者合理有效融合是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的必由之路。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礼仪文化最具民族代表性,当前部分青年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做法,淹没了民族的传统礼仪,丧失了民族的自尊。
B.要实现中西方礼仪的有效融合,需要在借鉴西方的同时,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建立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实现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C.一个社会缺乏礼仪,往往是一个不成熟的社会。只有别人认同了我们的礼仪文化,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施行于世界。
D.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礼仪文化则是物质、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先行军。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从有鉴宝节目以来,古董市场开始热闹起来。一些鉴定古董的门道和术语,诸如“掌眼”、 “打眼”、“蚯蚓走泥纹”都变得妇孺皆知。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现象。广大群众对古董的热情与日俱增,但对真赝古玩的鉴识能力,却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
古董这个行当,水很深,需要长年累月的实践经验加理论知识,任何一门类想搞明白,没几十年功夫下不来。好在上天有好生之德,给咱们这些外行人留了一条活路,叫做知识盲点。
所谓知识盲点,是指一些文史上的小常识、小细节。这些东西大家耳熟能详,实际上却和想象中不一样,形成了一个知识结构的盲区,不留神就会犯错误。如今市面上假货很多,大部分都是低仿品,造假者水平不高,做工粗糙,经常会露出一些常识性破绽。只要我们掌握一些知识盲点,就能够觉察到这些相对醒目的破绽,不致上当受骗。
比如说吧,李白有一首诗,叫《静夜思》。这诗大家小时候都背过,而实际上,这首诗的原文不是我们熟知的那个版本。在宋代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里,原诗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到了明代,《万首唐人绝句》被修订了一下,第三句“举头望山月”改成了“举头望明月”。到了清代沈德潜的《唐诗别裁》,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改成了“床前明月光”。到了蘅塘退士编撰《唐诗三百首》,把这两句修改综合到了一起。如果有人要卖给你件屏风,说是明代的,上面刻着《静夜思》全诗。你过去一看,发现它起头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那就可以直接把这假货扔出门去了。
再比如说,陆游有一首《示儿》,也是众人皆知。它开头一句“死去原知万事空”,其实最初的版本写的是“死去元知万事空”,因为在明代之前,“原来”、“原知”都是写成“元来”、“元知”,元字做本来、起初意。后来朱元璋嫌恶元朝,连元字也看不得,遂下令将“元来”改为“原来”,才成为现在通行的用法。了解了这个知识盲点以后,若有人给你看一样南宋的古董,里面出现“原来”字样,不用再做别的鉴定,一定是假的。
还有一个成语,叫“纸上谈兵”,说的是赵括夸夸其谈,在长平被坑杀了四十万赵军。可仔细想想,赵括是战国时候的人,纸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西汉年间刚有纸的雏形,到了东汉蔡伦,真正意义上的纸才出现。实际上,“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最早出现,要到晚清那会儿,和赵括联系到一起,差不多是民国时期。如果你看到一件古玩古书里提及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直接扔开就是,假的无疑。
此前古董届出现过一对明代青花暖水瓶,很精致,所有者宣称是郑和用过的,着实唬住不少人。可当这对暖水瓶的题款一亮出来,连我这样的外行人都乐了。那提款写的是“明成祖朱氏棣皇帝皇宫御用大明永乐六年戊子秋”。稍微有点文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明成祖是庙号,皇帝死了才有,怎么可能在永乐六年就出现呢?
有人兀自强辩,说庙号说不定是皇帝生前就准备好的?这又是一个标准的知识盲点。实际上,朱棣死后的庙号是明太宗,一直要到一百多年以后,嘉靖皇帝在位时,才把朱棣的庙号改为明成祖。后世的人习惯叫成祖朱棣,但当时的人可绝对不会这么称呼。
所以说,如果造假者胆敢在永乐六年的御用瓶底写下“明成祖朱氏棣”的话……恐怕下场比方孝孺还惨!人家方孝孺只诛了十族,这个造假的恐怕连微博关注的人都得被株连吧?!
(选自马伯庸《外行人的古董鉴定法》)
【小题1】下列关于“知识盲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造假者往往不留神犯“知识盲点”错误,因而他们制作的仿品能轻易被人识破。
B.知识盲点是指一些大家耳熟能详却容易弄错的文史上的小常识、小细节。
C.我们一旦了解一些知识盲点,就能够扫清仿品上的破绽,成为文化专家。
D.广大群众缺乏积累“知识盲点”是他们缺乏对真赝古玩鉴识能力的主要原因。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普通百姓懂得一些鉴定古董的门道和术语并非好事。
B.《静夜思》大概在清代以后才形成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版本。
C.“纸上谈兵”的故事是后人杜撰的,赵括并非夸夸其谈之人。
D.通过基本的文史常识可以判断那对所谓的郑和用过的暖水瓶是赝品。
【小题3】(小题3)简要说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