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20分)
读 树
李国文
那时住在东城,去太庙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才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青年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劳累,便找个树阴下的长椅歇腿,重温我当年读树的场景。
以前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人,各有各的不同风采,树,各有各的独特个性。即使同一品种的树木,无论在山谷里林海起伏,在旷野里连片成群,在公园里彼此相邻,在马路上延绵不断,那也是形态相异,姿式不一,张弛收放,绝非一色。这和我们在大千世界里,很难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是同样的道理。
树比人长久,它能活到人的十倍以上的年纪。因为见多,自然识广,因为识广,自然看得要远。所以,巍峨庄重,枝根虬结,苍劲肃穆,气势不凡。在它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映衬出它的老迈龙钟,也反托出它那种上了年纪的大度宽容。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桠,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的时光痕迹,好像时间在古老的身躯里凝滞住了,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如今来到这座太庙,那满园关不住的春色,那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着来日方长,这就成为今天读树的新篇章。所以,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比起老树来,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最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就没有这一份热闹。
展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的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状态,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葱凝碧的绿色世界。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出现,才形成这一片怡人景色。
其实,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如此呢?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机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买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就像园子里的这些新的、老的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
A.这篇散文文字平实,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将眼前的客观事物与人生的思考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阐述了“读树”带给人的无穷启示。
B.第一段中写书市中青年读者熙熙攘攘的热闹情景,一方面说明自己难与年轻人“赛力气”,另一方面与后文写文学的新人辈出相呼应。
C.文章将“树”与“书”这两种记录自然与人世变迁的事物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主要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界新旧事物更替的感慨。
D.作者认为“树和人一样”“各有各的独特个性”,文章第三段到第五段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古树和新树的特点,为最后两段的深化主题做好了铺垫。
E.本文告诉我们:只要善于用眼睛去捕捉,用心灵去体悟,一切都是可以读的,作者就是借助太庙里有着丰富阅历的古树来抒发对人生的思考的。
【小题2】如何理解“老树”与“新树”的寓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4分)
【小题3】文章三、四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6: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严监生的心事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合家大口号哭起来,准备入殓,将灵柩停在第三层中堂内。
(节选自《儒林外史》,有删改)
【小题1】文中,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是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
【小题2】严监生临死之时,作者写众人询问两个指头的意思有什么作用?(4分)
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让法律成为一种人民信念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对法律的信仰,是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而这种信仰能否生成,则取决于法律是否真正被认真对待。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强调,要坚守司法的人民性,“本着良知和正义运用法律,拉近司法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在利益诉求多样、价值取向多元的今天,这样的观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王胜俊院长所言,老百姓到法院打官司,是穷尽其他救济手段后的最后选择。人们之所以愿意在法院门口等几天、几十天,愿意到法院跑几趟、十几趟,从根本上来说,是基于对法院的信任、对法律的信仰。
对法律信仰的呵护,不仅关乎个案公平,更关系整个社会生态。可以想象,如果当事人满怀希望寻求救济,却被“法律”冰冷的面孔拒之门外;如果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就此失守,人们对法律的信仰无所附着,那会带来怎样的危害。本可在法律框架下化解的矛盾纠纷,会因渠道不畅,救济不力,被耽搁、被累积、被激化,最终成为社会不和谐的根源。
在这个意义上,依法治国不仅是我们倡导的价值理念,更是一种重在躬行的社会实践。它不仅要求司法部门,同时也要求权力金字塔的各个层面,认真对待法律,引导人们在法律的框架下解决问题。不要把企图通过法律反映诉求的百姓,当成“法闹”、“刁民”,把维护法律渠道的律师当成对手、敌人。对依法寻求帮助、“为权利而斗争”的人,给予合法救济;对输送法律、寻求公平正义的人,给予宽阔通道——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相信通过法律能够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使人们愿意在法律的框架下理性有序地解决问题;才能如人民法官宋鱼水所言,“让当事人感受到一种法律的觉悟,让社会流传一种法律的文化,最终形成一种法律的生活方式”。
在社会大变革和矛盾凸显期,这种信仰尤为重要。一个相信法律能输送正义的人,一定会本分地维护社会稳定。反之,当法律的大门由于种种原因被关闭,人们无法通过合法的途径解决问题,非法的手段就会被选择。
现实中,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一些非理性方式的表达,往往与当事人没有合法的救济途径有关。当举报、控告、申诉、起诉、上诉等法律渠道屡屡失灵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信法不如信访,信访不如信网”,“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甚至滥用私刑成为一些人解决问题的最后选择。这值得深思。
“一旦法律丧失了力量,一切就都告绝望了;倘若法律不再有力量,一切合法的东西也都不会再有力量。”而法律的这种力量,来自司法的善良和公正,来自权力的谦抑和自律,来自由此生成的社会理性和法律信仰。只有当法律成为人们寻求救济的不二选择,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时,社会的稳定和谐才能指日可期,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坚实基础。
【小题1】和【小题2】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小题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坚守司法的人民性,就要本着良知和正义运用法律,拉近司法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B.政府各部门认真对待法律,引导人们在法律的框架下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依法治国。
C.权力金字塔的各个层面对法律信仰加以呵护,就是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
D.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非理性方式的表达,都与当事人不再相信法律有关。
E.到法院打官司应当成为人们寻求救济的唯一选择,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小题4】下列对“法律信仰”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法律信仰生成于司法的善良和公正,来自权力的谦抑和自律。
B.百姓通过法律反映诉求,律师维护法律渠道,是“法律信仰”的体现。
C.法律信仰能否生成,取决于当事人和律师是否认真对待法律。
D.法律信仰的维护,关乎整个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小题5】法律信仰消亡的危害是什么?请联系本文作简述。(4分)
【小题6】你认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从哪些方面加以努力,法律才会真正被民众信仰?(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牵 挂
翁 头
“阿姨,您上次给我编的手链让同学给抢走了。您再给我编一个吧。”“你选珠子吧。”
“大姐,我又来买帽子了。”“挑吧,新样子挺多的。”“我的帽子都是在她这儿买的。你都见过的,还行吧?”一位中年女人对身边的同伴说。
“阿姨,这款发卡便宜一点吧,我总来你家买东西。”“好,行,谁让咱们有缘啊。”
女店主欣喜地接待着这些顾客,她太爱她们了。要知道,顾客的一句话,比你说一车话都有号召力。业务做到这份儿上,你也就只有欣赏的份儿了。她享受着全过程。时间也过得真快,转眼又吃中午饭了。她叫了一道鱼香肉丝,她最爱吃这道菜了。香辣适中,酸甜适口。美美地吃了一餐。早上沏的茶还没顾上喝一口。现在她慢慢地品着。
她是个勤快人。业务闲了,就整理货柜,货架。整着整着,女店主的脸慢慢晴转多云了。她在那里愣神儿了。
“大姐卖货。”对面柜台的姑娘大声提醒着。
“嗯,要什么?”
“来一盒棕黑色的焗油膏。”“没有。”“前些日子我在你这儿还买了一盒呢。”“今天没有。”女店主没心思给她在柜子里找。
“阿姨,这眼影什么颜色的好看?”“自己看。”女店主爱答不理的。“怎么这样!”姑娘嘟囔着离开了。
“大姐,我看你今天有心事呀!”这是平日里比较对脾气的几个姐妹中的一个。常到这儿与女店主聊家常,也买东西。
“我们那位拿货到现在还没回来。”
“他还赶回来吃饭吗?”
“不。”
“那还急什么?现在堵车堵得厉害。”
“他骑车。”
“吃饭的人也多呀。”
“那批发市场的大排档,没那么多人。”
“他没手机吗?问一下不就是了。”
“别提了,我劝他买部手机,他总说派不上用场,总是拖着不买,你说这没手机,连他在哪儿都不知道,更别说补一点什么货了。就那么固执。”
“大哥是为了给你省钱。”
“省钱,也得省得是地儿呀!”
“现在急也没有用,一会儿指定回来。”
“我也是那么想,但还是着急。”女店主心里嘀咕着。
“大姐,这项链卖多少钱?”那姐们儿,见大姐没心情,就主动地当上了义务售货员。“二十。”“十八行吗?”“不行!”
“你那项链是多少钱进的?喊才喊二十,十八怎么都不卖呀?”那姐们儿送走了顾客,低声地问。
“你刚才一问,我随口一说,把进价告诉你了。”
“心不在焉,心里还惦着大哥哪。这有什么可急的,他又不是孩子,都是成年人了。”
“他骑车呀,又带那么多货。”
“你看谁来了?真不经念叨,大哥你可回来了,可把大姐给急死了。”
“你去哪儿啦?”女店主只说了一句。眼泪便扑簌簌掉了下来。
见这情景,女店主的丈夫也懵了,原本愉快的心情也荡然无存了,忙解释道:“今天天气好,凉爽,又是换季时候,我多跑了几个批发点儿。进了不少的新货。”
“你不要命了?骑着自行车还去那么多地方干什么?”
“大哥你这岁数,也该悠着点儿了。”
“你不知人家多急吗?怕你出事。”
女店主的丈夫握着她那冰冷的手,一股暖流从心底涌出。
“让你买手机,你就是不买,临时补货都没地方找你,回来晚了,你倒是说一声呀,害人心里跟过山车似的,这生意没法做了。”
“买,买,这样吧,把你那手机给我,你再买一款新的。”女店主的丈夫忙说。
“真的?”女店主笑了。
(有修改)
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课内现代文阅读(小题1是2分,小题2-小题3,每小题4分,共计10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小题1】下列选项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拟人:“袅娜”写出盛开的花的姿容曼妙;“羞涩”写出打朵之花含苞待放、妩媚动人。
B.排比:“明珠”写在淡月的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星星”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美人”写从水中生长出的花朵纯洁、娇羞的美态。
C.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化嗅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真切、新奇,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和联想。
D.比喻:作者把“出水很高的叶子”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形象生动地写出荷叶姿容之美。
【小题2】请概括选文部分的写作内容。(4分)
【小题3】如何理解“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句话的含义?(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流感病毒可以随病禽的粪便和鼻腔分泌物排出而污染禽舍、笼具、垫料等。流感病毒对消毒剂及热比较敏感。对污染的禽舍进行消毒时,必须先用去污剂清洗以除去污物,再用氯酸钠溶液消毒,最后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铁制笼具也可以采用火焰消毒。由于粪便中含病毒量很高,因此在处理时要特别注意。粪便和垫料应通过掩埋方法来处理,对处理粪便和垫料所使用的工具要用火碱水或其他消毒剂浸泡消毒。
禽流感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力较差,只要消毒措施得当,容易杀灭。养禽生产实践中常用的消毒剂,如醛类、含氯消毒剂、碱类、酚类、氧化剂等均能杀死环境中的病毒,达到消毒目的。室内消毒后要敞开门窗通风换气,以消除残余的气味。含氯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取决于有效氯的含量,含量越高,消毒能力越强,包括无机含氯消毒剂和有机含氯消毒剂。可用5%漂白粉溶液喷洒于动物圈舍、笼架、饲槽及车辆等进行消毒。次氯酸杀毒迅速且无残留物和气味,因此常用于食品厂、肉联厂设备和工作台面等物品的消毒。碱类制剂主要有氢氧化钠等,消毒用的氢氧化钠制剂大部分是含有94%氢氧化钠的粗制碱液,使用时常加热配成1%——2%的水溶液,用于对被病毒污染的鸡舍地面、墙壁、运动场和污物等的消毒。
禽类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因发病急、发病和死亡率很高,目前尚无好的治疗办法。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预防,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养殖场要远离居民区、集贸市场、交通要道以及其他动物生产场所和相关设施等;不从疫区引进种蛋和种禽;对过往车辆以及场区周围的环境,孵化厅,孵化器,鸡舍笼具,工作人员的衣帽和鞋等要进行严格的消毒,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杜绝鸟类与家禽的接触;在养殖场中应专门设置供工作人员出入的通道,对工作人员及其常规防护用品进行可靠的清洗及消毒;严禁一切外来人员进入或参观动物养殖场区。一旦确诊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应该立即对三公里以内的全部禽只扑杀、深埋,其污染物要做好无害化处理。在受高致病性禽流感威胁的地区,应该在当地兽医卫生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疫苗的免疫接种,定期进行血清学监测以保证疫苗的免疫预防效果确实可靠。
【小题1】结合第一段的内容,下列不能印证“流感病毒对消毒剂及热比较敏感”的一项是(   )
A.对污染的禽舍进行消毒,用去污消毒剂及熏蒸的方法较好。
B.对污染的铁制笼具进行消毒,用火焰直接消毒效果较好。
C.对病禽粪便及垫料的处理,用掩埋的方式效果较好。
D.对消毒工具的消毒,用火碱水或其他消毒剂效果较好。
【小题2】对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下列围绕“养殖场”进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养殖场的选建要回避人群集中的区域并实行独立饲养。
B.养殖场使用本地的种蛋与种禽并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C.养殖场的工作人员有出入的专道并进行由帽到鞋的消毒。
D.养殖场谢绝所有外来人员参观并杜绝与鸟类接触。
【小题3】以下对文章相关内容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使用各种消毒剂要注意科学的配制,而且次数越多越好。
B.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应采用多层次的、立体的、全方位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C.高致病性禽流感一旦发生,对疫区三公里以内的全部禽只扑杀深埋,也是减少经济损失的做法。
D.高致病性禽流感一旦发生,受威胁的地区若不进行确实可靠的预防,就可能导致病情迅速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