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各小题。
㈠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节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小题1】下列对本段中人物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写其形,先闻其声”,王熙凤放诞无礼、先声夺人的出场是一种“宣告”:各位听着,我凤姐来了;也是一种道歉:老祖宗,我迟到了。
B.“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表面上是称赞了林黛玉的风姿,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亲的孙女儿,真是圆滑之至。
C.“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王熙凤一心都在贾母身上,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
D.“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体现出凤姐对黛玉无微不至的真诚关怀,也显示了凤姐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和威仪。
【小题2】王熙凤初见黛玉时的表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㈡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地说。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地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地走开。
……【捐了门槛后】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节选自鲁迅的《祝福》]
【小题3】四婶前后两次不让祥林嫂动祭具,祥林嫂两次反应大不相同,为什么?
【小题4】比较一下,“祥林嫂,你放着罢!”和“你放着罢,祥林嫂!”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8: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自从人类成为地球万物生长的主宰之后,便开始运用各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原始的植物世界进行干预,使植物界以极快的速度发生了变化。可是,在人类出现的数十万年历史中,植物是否对人类的进化也产生影响制约呢?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能对各种环境形成适应能力,一旦适应能力建立起来后,就可遗传给后代,而且代代相传。适应力可以遗传,但是否能转移呢?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学者卢伟成指出,如果这些植物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转移给人类,那么转移的基础必须建立在植物和人类进化的同源性上,因为有了同源的一致性,就具备了转移的可能。为了解释这种理论,卢伟成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例如在一个有害微生物流行的地方,经过一段时期,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植物体内产生了有效的杀菌物质,也就是说产生了适应能力,而人类却没有这种能力。可是,当人类经常食用当地的植物之后,往往也会具备这种抵抗微生物的能力。实际上,这是一种适应能力转移的表现。
这个新奇的观点发表后,遭到了不少科学家的反对,他们认为,上面提到的“适应能力转移”,仅仅是物质之间的直接转移,一旦停止吃当地的植物,也就是停止从外界摄入这些物质后,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就会消失。所以,植物对人类的进化很难产生真正的影响。
适应能力是否可以真正转移?卢伟成在他撰写的《中草药与人类进化》的论文中指出,在植物和人类之间,除了直接的转移,还存在一种间接的转移。这种间接转移能通过某些遗传因子或核酸一类的遗传物质来完成。
关于间接转移有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一个缺碘的环境中,植物和人类因为代谢类型一致,都会患缺碘的疾病。如果因为某些因素,其中一种植物产生了抵抗缺碘的能力,人吃了这种植物,就有可能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得对缺碘的抵抗力。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植物不是为人体提供了碘,而是提高了人体对碘的利用能力,或者是使人体具有了利用其他物质来代替碘的能力。因此,卢伟成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植物能将抵抗力或增强代谢的能力转移给人类,植物中可能存在着类似“转移因子”的物质,能将对付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传递给人类。
而令人惊异的是,现代人之所以大多数都是右撇子也许也与植物的影响有关。
有人推测说,我们的祖先还是古猿人时,他们吃的食物绝大部分还是森林中的树叶嫩草,这些食物中常常混入一些含有与精神镇静剂相类似的化学物质。对这样一类有毒物质的抵抗力和忍受力,右撇子要比左撇子强得多,所以,右撇子几乎不受有毒植物的影响,而左撇子却因为中毒而大量死去,久而久之,生存在地球上的右撇子要远远超过左撇子。因此有学者认为,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植物的影响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植物是否干预人类进化的问题,目前的研究还仅仅是开始,要想彻底了解它的所有答案,看来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选自《科学探索》,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人类成为地球万物生长的主宰之后,人类将科技手段运用到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植物界发生了极快的变化。
B.学者卢伟成认为,具备了植物与人类进化的同源性这一基础,植物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就可以转移给人类。
C.人类经常食用当地植物,可能会具备原本不具有的抵抗有害微生物的能力,这一例子体现了适应能力从植物到人的转移。
D.卢伟成认为植物和人类之间的适应力的转移,既有物质之间的直接转移,也有通过某种遗传因子或核酸一类的遗传物质完成的间接转移。
【小题2】下列各项不能体现植物对人类产生的影响的一项是
A.部分科学家认为,人们一旦停止吃当地的植物,停止从中摄取特殊物质,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就会消失。
B.人与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由于生存的需要,都可能对环境形成适应能力,并且将这种能力代代相传。
C.缺碘的环境中,人吃了具有抵抗缺碘能力的植物,就可能获得对缺碘的抵抗力。
D.生存在地球上的右撇子远远超过左撇子,植物可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旦确定人类能从植物中通过间接转移获取适应能力,实现能力的转移,并加以利用,将对人类进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B.人类通过吃某种食物,具有了通过间接方式获得抵抗缺碘的能力,因此植物中可能存在着类似“转移因子”的物质,这一物质能将植物对环境适应的能力传递给人类。
C.要想彻底了解植物是否影响人类进化的所有真相,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D.植物给人们提供食物,有的学者还提出植物能帮助人类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人类进化历程,因此我们应当爱护植物、善待自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共9分,每题3分)
汉语中用来指“老外”或“舶来品”的词,有胡、番、西、洋。胡,大约是用得最早的。它原本泛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即“胡人”。所以,但凡叫做“胡什么”的,多半来自所谓“西域”。西域的概念,近一点的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玉门以西.葱岭以东(葱岭即帕米尔高原)。远一点,则可涉及到克什米尔和伊朗了。
中国和西域交通很早。两千一百多年前,张骞便通了西域,以后又有丝绸之路,中亚文化也就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琵琶、五弦、忽雷、火不思,都是西域拨弦乐器,当时统称胡琴。火不思是乌特的一种,突厥语叫qobuz.译名也五花八门,什么和必斯,虎拨思、吴拨四,比较好玩的则有胡不思和浑不似两种。火不思后来变成了拉弦乐器。也就是二胡。二胡是典型的“中外合资”产品。北方的马尾、松香,南方的蛇皮、竹子,中西合璧,北人南相,表现力极强,也就在民乐演奏中唱起了主角。
尽管西域的文化贡献如此之大.中原却并不怎么领情。喜欢胡食、胡服、胡乐、胡舞的当然大有人在,但“胡”这个字眼还是带有贬义。在中原之人看来,北方的胡,南方的越,都有些“非我族类”的味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虽云“意合则胡越为昆弟”,但意合的时候有,意不合的时候也多。而且往往是一言不合,便刀兵相见,双方之间,心里面便难免有些别扭。
更重要的是,在中原华夏之人看来,胡人(也包括所有的“蛮夷”)不懂礼仪,不讲道理,不守规矩,喜欢“胡来”。胡来也就是任意乱来。此外,胡扯、胡闹,胡言乱语、胡搅蛮缠、胡说八道、胡作非为,意思和胡来都差不多。
这当然是一种偏见,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但它们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并非没有道理。胡思乱想一词最早见于南宋朱熹的《答潘文叔》。胡说和胡来则分别见于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和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南宋与金,那可是中原汉人最仇恨胡人的一个时代。
胡的本义是兽肉(颔下垂内),番的本义则是兽足。番,也是用来指外族和外国的,叫番邦,而且主要指西方诸族、诸国,叫西番。用兽肉、兽足来指称外族、外国,毕竟不太友好,也不文明礼貌,因此胡、番便渐渐为西、洋所替代,叫西、洋的也不一定就不带贬义,比如西崽、洋相。但毕竟西、洋只是说出了一个客观事实,不像胡、番那样带有主观色彩,要好得多了。这说明民族偏见虽然在所难免,时代和社会毕竟也在进步,语言也不会一成不变的。
【小题1】下列有关“胡”“番”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的本义是兽肉,原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凡叫做“胡什么”的,多半来自所谓“西域”。
B.“番”的本义是兽足,汉语中用来指外族和外国,西方诸族、诸国在我国历史上也被称为西番。
C.“胡”字在中原文化中带有贬义,如胡来、胡扯、胡言乱语、胡搅蛮缠、胡说八道、胡作非为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D.“胡”“番”后来被西、洋所代替,但西、洋仍然带有贬义,不太友好,也不文明礼貌。
【小题2】下列说法不属于“西域的文化贡献如此之大,中原却并不怎么领情”的原因的一项是(  )
A.胡食、胡服、胡乐、胡舞等西域文化流入中原,只受部分中原人喜爱。
B.在中原人看来,北方的胡人,有些“非我族类”的味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C.西域和中原.往往是一言不合,便刀兵相见,双方之间,心里面便难免有些别扭。
D.在中原华夏之人看来,胡人不懂礼仪,不讲道理,不守规矩,喜欢任意乱来。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胡、番、西、洋用来指称的外族、外国,是指在古代包括克什米尔和伊朗在内的广大区域。
B.表现力极强,在民乐演奏中担当主角的二胡,是由西域拨弦乐器火不思演变而来的。
C.胡说、胡来、胡闹、胡思乱想等词语都是产生在中原汉人最仇恨胡人的南宋与金代。
D.现在用西洋替代胡番,符合客观事实,没有民族偏见,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是仅仅为了让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色,而是为了帮助他们在走出校园后可以生活得更好,即培养学生形成伴随一生的能力。这是提出21世纪核心素养的根本所在。这些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学习并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而不仅仅是聚焦于单一的某个学科主题内容。这说明,在课程内容选取和设计时,既要有某一学科的视角,又要积累跨学科的经验,即需要开展有效的跨学科内容主题的学习。因此,结合真实生活情境、尝试选取并构建跨学科的内容主题进行课程设计,已逐渐成为各国普遍采纳的实践方式。

(摘编自刘晟、魏锐等《核心杀养如何落地——来自全球的教育实践案例及启示》)

材料二:

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根据专家研究,STEM课程重点是加强对学生四个方面的教育:一是科学素养,即运用科学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地球空间科学)理解自然界并参与影响自然界的过程;二是技术素养,也就是使用、管理、理解和评价技术的能力;三是工程素养,即对技术工程设计与开发过程的理解;四是数学素养,也就是学生发现、表达、解释和解决多种情境下的数学问题的能力。从实践来看,STEM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将科学与工程组合起来,而是要把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与机械运转过程结合,转变成一个探究世界相互联系的过程。STEM课堂常常是基于真实问题的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编自王如军《美国“STEM教育”注重全面发展》)

材料三:

我国校外STEM培训与艺术类培训比较

比较项目

艺术类培训

STEM培训

需求分析

接受程度

结果体现

显性(考级、比赛)

隐性(作品、竞赛)

升学帮助

大(艺术特长生、有大量艺术院校)

小(少数科技特长生)

课后粘性

大量练习

很少接触

供给分析

普及程度

高(遍布全国)

低(主要在大城市)

场地要求

师资数量

课程内容

低标准化

非标准化

 

 

(资料于刘扬《STEM教育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材料四:

美国致力于提升STEM教育已近30年,然而美国STEM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正规与非正规学习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一方面美国学生每年的在校时间十分有限,仅占他们清醒时间的18.5%。通过单一的学校教育来促进学生的STEM学习,即便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均竭尽全力,其成效也不甚明显;再加上缺乏相关的STEM教学支持系统,更令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出现上述局面也就在所难免。构建融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与课外教育于一体,跨部门合作的STEM学习生态系统便被提上议事日程。STEM学习生态系统对于发挥不同环境的优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STEM学习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摘编自赵中建、龙玫《美国STEM学习生态系统的构建》)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STEM”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STEM课程符合课程设计的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形成伴随一生的能力”。
B.STEM课程是学习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学科知识的一个综合性过程。
C.STEM教育有助于学生积累跨学科学习的经验,帮助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D.STEM教育强调针对真实问题、复杂情境的探究性活动,注重学生素养的提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STEM学习很难对升学产生直接帮助是STEM校外培训在国内遇冷的主因。
B.美国学生STEM学习的成效不容乐观,主要是由于他们在校时间十分有限。
C.跨部门合作可以发挥不同环境的优点,有效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D.中美两国在开展STEM教育时面临的共同问题是缺乏相关的教学支持系统。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出成功实施STEM教育的条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嘉峪关归去来
明长城到此为止。祁连山却仍一脉地西去,只扔出一座文殊山,凭着山脚下呜咽的讨赖河之险,与立于北的黑山对抗。铁青着脸的黑山山脊如马鬃微露,似有伏兵万千,隐隐腾起狰狞的杀气,逼视着扼两山之间十五公里宽峡谷的嘉峪关。孤峙于嘉峪塬上、三面临戎的灰黄色的关楼却悄无声息,漠漠平沙在铅灰色的天穹下四面辐射开去,一种铅灰色的肃穆,如重重又重重难以数清的帷幕静垂大地,夹着晚来天欲雪的沉重。远远地,几匹瘦驼啃着枯黄的塞草,在沙上悠悠晃晃,逆着西沉的夕阳看去,如黑黑的剪影,那牧驼的人也如一剪影,使人疑是从帷幕深处走出的历史中诱敌的兵士,一场刀光创影,血溅枯沙的恶战爆发在即……
这儿是古战场,数百年前英雄系马磨剑之处,单于猎火照狼山、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地方。
我们的旅行车,便是从这冥冥中仍回响着铜的嘶呜、铁的冷啸的古战场穿过,停在关下。双脚踏踏实实地踏上嘉峪关的土地,我深深感到1986年9月里的一天,我出现在这儿纯属偶然。不论过去与未来,这一瞬间和另一瞬间都有许多选择,但偶然不容选择。偶然没有过去与未来之分,它永远是现在时。
现在的关门大开。大开的关门也仍是关门,尽管再无士卒把守,我的思想,仍然已中重重埋伏。罗城,瓮城,内城,道道城墙边的埋伏者中,必有一人是我未知姓名的祖先。他来自关内何处?他知道他出现在这儿也是纯属偶然吗?偶然构成人的命运。他到这儿来了,他执行了命令,他进入了阵地。通往敌楼的马道上,他和他的同伴们的脚步明明灭灭……
我轻轻移动的双脚,每一步都出其不意,踏在数不清的看不见的手上。
汉代,在这儿设有玉石障;五代,这里设有天门关。而从明洪武五年,征虏大将军冯胜置关首筑土城算起,至今也已有六百多年了。数百年风雨,数百次血战,城墙和箭垛仍十分坚固。攻打关城的时间之纵队,在相持中与戍守者一起风化为齑粉,散成沙丘一片了。
唯有关城无恙,挂过号角的铁钉还在那儿,被黄昏和望归的靴子磨平的石级还在那儿,甚至当年构筑关城经过精心计算、完工时仅仅多出的一块砖,也仍毫无变动地呆在西瓮城“会极”门楼后边的狭窄檐台之上……既往的一切,都如这块可望而不可及的砖了:多余而必须。既在当初的那儿又不在当初的那儿。
这块砖就是历史。历史就是人们所记得的东西。人们记得它首先必须看到它,而能看到的砖或文字都是一种障碍,它们是让我此刻立足的嘉峪关,已绝对不是历史深处那个真正的嘉峪关了。真正的历史深处的那个嘉峪关,是卡夫卡的城堡,谁都听说过,但谁都无法进入。它永远属于几百年前的那些戍守者,他们的脚步在我身前身后杂沓,甚至就从我身躯中穿行而过,而相互毫无知觉——对于他们,对于历史,我们是不存在者。历史是他们的,只有当代史才允许我们厕身其间。在我无法参与的那么多为历史所忽略了的夜晚,瓮城积雪盈尺,戍守者们于怔忡中冻醒,寒风扑打关门,宇墙上传来冻脆的刁斗声……春来了,而这里仍然是塞草未青,白发的戍卒于关楼的墙角下以两石相击,然后流泪听击石后发出的啾啾燕鸣——那是关中春暖的燕鸣,那是家乡吴语般的燕鸣啊!
如今,“击石燕鸣”作为一景传下来了,那些为历史所忽略的夜与昼则是永远地遗失了。历史忽略那些昼与夜,是因为那些日子里没有发生值得记载的战事,但那些日子这儿有活生生的人,有比在紧张激烈的战斗中可能更为丰富更为立体的人在。忽略了人的历史,分明有几分假了,历史深处的嘉峪关固这遗失,更分明有几分虚幻了。
权且把它当作布景吧。我和同行的几位诗人分别了照了几张相。离去的时候,车出关门,我回头隔着玻璃望了一眼,蓦然发现关门外的斜坡上立有一方石碑。莫非是战死在这儿的古代将士的墓碑?不是。那是附近的一个大队书记。死去快三十年了。农民打死的。青天白日。凶手太多,反而找不出凶手。反革命凶杀案。墓碑土刻有“烈士”二字。陪同我们的诗人林染这样说。
我再次回了一下头,嘉峪关已远,那块石碑更是虚渺不见了。我闭上眼睛。我这次偶然的嘉峪关之行到此为止。
我的确到了嘉峪关。我确实没有到过嘉峪关。这两种说法都对。
(选白《散文》2011.12,作者沈天鸿。有删改)
【小题1】请按照空间顺序的提示用简明的语言分点概括文章内容。(6分)
答:①来到嘉峪关,  
②入关城游览,     
③离开嘉峪关
【小题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祁连山却仍一脉地西去,只扔出一座文殊山,凭着山脚下呜咽的讨赖河之险,与立于北的黑山对抗。铁青着脸的黑山山脊如马鬃微露,似有伏兵万千,隐隐腾起狰狞的杀气,逼视着扼两山之间十五公里宽峡谷的嘉峪关。
【小题3】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6分)
(1)偶然没有过去与未来之分,它永远是现在时。
(2)我的确到了嘉峪关。我确实没有到过嘉峪关。
【小题4】文章后半部分“离去的时候”,作者提到关外斜坡上立着的一方石碑以及背后的故事,有人说这段文字可以删去。请结合文本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经验,说说你的观点。(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