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胖子和瘦子
【俄】契诃夫
在尼古拉铁路①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
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他身上有一股核烈斯酒和橙花的气味。瘦子刚从车厢里下来,吃力地提着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他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在他背后,有个下巴很长的瘦女人不时探头张望——那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眯着一只眼的中学生,那是他的儿子。
“波尔菲里!”胖子看到瘦子大声喊道,“是你吗?我亲爱的!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啦!”
“我的老天爷!”瘦子惊呼道,“这是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打哪儿来的?”
两位老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两个人都感到又惊又喜。
“我亲爱的!”接吻后瘦子开始道,“真没有料到!简直喜出望外!哎,你倒是仔细瞧瞧我!你呢,还是那么一个美男子,跟从前一样!还是那样气派,喜欢打扮!咳,你,天哪!噢,你怎么样?发财了吧?结婚了吧?我已经成家了,你看……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尼亚,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
“中学同班同学!”瘦子接着说,“你可记得,同学们当时怎么拿你开心的?给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特,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图书烧了一个洞。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因为我喜欢告密。哈哈……当时都是小孩子哩!你别害怕,纳法尼亚!你走过来呀……噢,这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喂,朋友,你生活得怎么样?”胖子热情地望着朋友,问道,“在哪儿供职?做多大的官啦?”
“在供职,我亲爱的!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薪金不高……咳,去它的!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烟盒。烟盒很精致!我卖一卢布一个。若是有人要十个或十个以上,你知道,我就给他便宜点。好歹能维持生活。你知道,原来我在一个厅里做科员,现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还是原来那个部门……往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噢,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对,亲爱的,再往上提,”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有两枚勋章了。”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的脸往四下里扭动,做出一副喜气洋洋的笑容。似乎是,他的脸上,他的眼睛里直冒金星。他本人则蜷缩起来,弯腰曲背,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也在缩小,皱眉蹙额……他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纳法奈尔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
“我,大人……非常高兴!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成了如此显赫的高官重臣!嘿嘿,大人!”
“哎,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何必来这种腔调!你我是儿时朋友——何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
“哪儿行呢……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嘿嘿笑着说,“大人体恤下情……使我如蒙再生的甘露……这是,大人,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妻子路易莎,新教徒,某种意义上说……”
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瘦子那副诚惶诚恐、阿谀谄媚、低三下四的寒酸相,使得三品文官几乎要呕吐了。他扭过脸去,向瘦子伸出一只手告别。
瘦子握握他的三个指头,一躬到地,像中国人那样嘿嘿笑着。他妻子眉开眼笑。纳法奈尔咔嚓一声,收脚敬礼,把制帽掉到地上。一家三口都感到又惊又喜。
一八八三年十月一日
(选自《契诃夫文集》)
【注】①莫斯科至彼得堡的铁路,以沙皇尼古拉一世命名。②一种烈性白葡萄酒。③纳法奈尔的爱称。④古代希腊人,他为了扬名于世,在公元前三五六年焚烧了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阿泰密斯神庙。⑤古代希腊人,曾引波兰军队入境。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的开篇极为简洁:“尼古拉铁路一个火车站上,有两个朋友相遇: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一句话就把小说的地点、人物、事件交代齐备了。
B.这篇小说情节离奇曲折,作者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现小说重要意象。
C.这篇小说揭示的社会问题是深刻、严肃的,但由于作品中夹杂着浓厚的幽默、滑稽成分,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减弱了小说主题原有的悲哀、凝重之情。
D.这篇小说着重描写的人物是瘦子。在这个扭曲的人物形象身上,也能折射出我国当今社会上的一些“官本位”的不正常现象,这也从侧面批判了我国当今社会的不良之风。
E. 这篇小说通过两个老同学在车站邂逅的场景和对话,描绘了两个人的情绪变化,给人们勾勒出一幅惟妙惟肖的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社会的世俗图。
【小题2】两个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见面,瘦子向胖子介绍了自己哪些方面的情况?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中的瘦子是个怎样的形象?文章使用了何种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小题4】小说为什么把讽刺的主要矛头对准小人物瘦子而不是达官贵人胖子?请就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8 02:11: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938 年的较量
婵 娟
宫本傍晚进门的时候,汤文刚把民国十七年日本人血洗济南府的事讲给年幼的儿子。听人打门,把儿子推回后院,开门迎客。 宫本穿一长袍马褂,面相斯文,手中托一黄绢包起的卷轴,见汤文开门,鞠一躬。 宫本不落坐,环厅踱来踱去,看墙上字画。“听说府上世代裱画,可当真?”宫本说一口文绉绉的福建官话。“是。我汤家有祖训,男不读书为官,故传一裱糊手艺,赖以糊口。”汤文落座,安静回答。 “汤先生过谦。济南府人都知道汤先生颇通古字画鉴赏,怎会是一裱画匠?”宫本摆手,一绺小胡子下的嘴
角翘起。汤文感觉那手臂像一把日本战刀,扬起落下都干脆。 “过奖了。全赖大伙提携,混些许薄名,有口饭吃罢了。” “汤先生不要自谦。近日鄙人偶得一画,来府上是请先生指教的。” 宫本毕恭毕敬将卷轴放在八仙桌上,慢慢打开。桌面上,赫然是一幅《清明上河图》。 宫本侧脸示意近前观赏。汤文懒懒站起,含笑俯身细看。 “汤先生,画可是真的?”宫本问。 汤文笑笑:“宫本先生,恕汤某眼拙,实在辨不出真伪。”
宫本眉头一皱,眼中电光一闪,战刀样的手臂猛然扬起又缓缓落下:“汤先生不愿将真相告诉鄙人?” 汤文沉吟一番,作无可奈何状:“不,这画逶迤壮观,定为名家所绘,即使假的,若先生喜欢,作真品藏之,又有何妨?” “汤先生,实不相瞒,此画是前几年你们的皇帝溥仪送我们少佐转交天皇的。此次鄙人奉命来济南,就是找人鉴定真伪。此画赝品太多了。”宫本说完,重新落座。
汤文微笑:“自此画出世,受徽宗皇帝喜爱,用瘦金体题‘清明上河图’并盖上双龙小印,就有历代名家争相临摹,故赝品颇多。加之此画是巨幅长卷,所绘人物五百多个,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多艘,房屋众多, 结构严密,临摹非一朝一夕可成。由此,赝品笔法精湛者不少,毫无差错者却无。”
听完汤文一席话,宫本沉吟好久:“不知汤先生如何知晓此画秘密,可否赐教如何看出为赝品?” 汤文悠然叹一声:“我祖上本御用画师,素喜此画。因一宫廷政变,怕此画落入叛臣之手,故将之藏于御沟石缝内。谁料当夜天降暴雨,待到雨停水退,画已尽毁。祖上悔之不已,逃离宫廷流落民间,并立下家规,男不 读书为官。”见宫本张大嘴,汤文继续道,“先生不要失望,此画确有真迹。张择端本一爱国之人,靖康之耻后流 落南方。每念及故园,痛恨金狗,彻夜难眠,于是重新绘制一幅,流落南方。后此画复收入宫中。可先生此画确 非真迹。”
汤文伸手指“市区街景”部分四个掷骰子人道:“先生看桌面上骰子,掷出两颗为六点,有一颗尚在旋转。 以先生想来,此掷骰子之人希望自己几点呢?”
宫本不假思索:“六点!” “对,此人定然希望如此。耍钱人皆为急功近利之徒,此时定会在口中狂喊。先生细观此人口型,他喊的可是此数?” 宫本张开嘴巴:“六……”汤文如释重负般笑笑,抬手拭额:“先生以为,此画是真是假?” 宫本满面颓丧:“鄙人请先生细观此画,找出其中错处标之,可好?” 汤文作为难状笑笑,片刻方说:“既然先生抬爱,汤某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宫本走了,留下一队日本兵,立在汤文正屋门外。 第二天,天已大亮,日本兵还不见汤文出门,进屋察看,汤文竟没了踪影。 后来说书人快嘴张编了评书,在听雨轩道出真相:那宅院寝室中有一地道通到后街,是防备兵乱修的。那《清明上河图》竟是真的。张择端画的上河是现在河南开封府,开封府人喊“六”,本就是嘬口音,可宫本有点福建 口音,福建口音的“六”是张着嘴巴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中,“1938 年”点明时间,“较量”概括事件,两相结合,强化了这次较量的意义和价值,又能 激发阅读兴趣。
B.从宫本的穿着、面相以及语言看,他似乎是一个斯文人,但从其“战刀样的手臂”这一细节可看出他是 在假装斯文。
C.小说善设伏笔,开头交代“把儿子推回后院”“宫本说一口文绉绉的福建官话”等,都为后文情节做了 很好的暗示。
D.小说开头写汤文给儿子讲日本人血洗济南府的事,看似闲笔,其实为塑造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表现汤 文是一个爱国者。
【小题2】汤文向宫本讲述有关《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有何意图?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以补叙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阳光的味道

已经好几天没出太阳了,他的心情也差到了极点。自从关到这里之后,他对阳光有着异乎寻常的渴望。

下午,天气突然放晴,有阳光透过铁窗的栅栏,斜射到冰冷的水泥地面上。

看到阳光,他布满血丝的眼睛里闪过一抹神采。他霍地站起身,快步跑到铁窗前,朝着阳光照进的地方拼命吸了吸鼻子。尽管室内的空气有些污浊,但他还是闻到了那种暖暖的阳光味道。

他从小生活在农村,对阳光有种特殊的偏爱。无数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他提着篮子,跟在母亲身后,挖野菜、拾麦穗、摘豆角……温暖的阳光洒在他和母亲身上,带着一种田野的芬芳和泥土的清香,那味道好闻极了!从那时起,他就特别喜欢阳光,喜欢那种淡淡的阳光味道。

上学后,他坐在了临窗的位置。每每听课走神或是昏昏欲睡之时,只要用力吸吸鼻子,闻一闻窗外阳光的味道,便顿感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或许是阳光给了他自信和力量,高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省内的一所重点大学,并于大学毕业后进入了省城的一家大型企业。

到企业上班后,他依然是那种风风火火的阳光性格。两年时间,他就由一名普通员工提升为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

后来,他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妻子不太爱讲话,但很能干,很会体贴人。

婚后的日子过得很平淡,也很温馨。妻子知道他喜欢阳光,就特意在不大的院子里拴了一根铁丝,只要一遇晴天,就把家里的被子一一摊在铁丝上晾晒。晚上,他躺在暖乎乎的被窝里,嗅着清新的阳光味道,感到异常的幸福和温暖。

有了阳光的滋润,他在事业上干的特别顺。几年时间里,他由部门经理到行政总监,再到副总经理,最后又坐上了总经理的位子。

记得荣升总经理那天,妻子炒了几个他最爱吃的菜,陪着他在院子里坐了很久。午后的阳光照在他们的背上,很舒服、很惬意。当时妻子都说了些什么,他已记不太清,只记得妻子再三叮咛他——当领导了,平时工作忙,记住要多在外面晒晒太阳,因为在太阳底下心里才能亮堂!

他知道,妻子最了解他的个性,让他晒太阳是想告诫他要光明正大的做人。

刚开始时,他确实努力去做了,可后来他就渐渐迷失了自我。那一次,当一个包工老板把他拉到夜总会里昏天黑地的畅玩一夜后,他突然发现——原来黑夜比阳光下更加充满诱惑!

于是,他开始远离阳光,沉醉于灯红酒绿、放纵享乐的奢靡生活。尽管妻子依然在天天为他晒着被子,但他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后来,他干脆不再回家……

“瞿——”一声尖利的哨音响起。他知道,该是放风的时间了。这哨音,让他想起了那辆呼啸而至的警车。那天,当他戴着冰凉的手铐,低着头钻进警车时,他蓦然感觉天气是那么的冷!

身陷囹圄后,他的心更是冷到了极点。平日里那些个两肋插刀的哥们和点头哈腰的下属也都一哄而散,没人再会想起他。

后来,妻子得知消息,赶过来看他。他满怀愧疚,低着头没说一句话。

那次,妻子也没有太多的话语,只是揉着发红的眼睛,无声的抽泣。末了,妻子颤抖着声音告诉他,要他安心改造,别忘了多晒晒被子。

那一刻,他不禁潸然泪下!……

“ 咣当”一声,大铁门被重重打开,一名狱警站在门外,“9号,该出去放风了,还愣着干吗?”

他激灵一下,站直身子,快步向牢门走去。刚走几步,他又折身回来,一直回到角落的床铺前,抱起了铺上的被子。

“这都下午了,你还晒被子?”狱警问他。

“是啊,出太阳了,晒晒被子,心里亮堂些!”说完话,他扛着被子,大步向大院中走去。

西斜的太阳下,他吸了吸鼻子,再次闻到了阳光的味道……

《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写他小时候在阳光的照耀下挖野菜、拾麦穗、摘豆角以及上学后沐浴着阳光读书的情形,其目的是为了突出阳光在他人生中的作用。
B.结婚以后,他躺在妻子晾晒过的暖乎乎的被窝里,享受着阳光的味道,更受到阳光的滋润,所以事业上一帆风顺,最后坐上了总经理的位子。
C.他在当上总经理之后,一开始还能光明正大地做人,但是后来没有抵制住诱惑,一步步滑落到犯罪深渊,其遭遇说明了外界诱惑的可怕。
D.小说运用第三人称的手法叙事,侧重于描写被关在监狱中的他的所见所闻所思,作为一个曾经的成功人士,其最后的结局让读者深思。
【小题2】小说中的妻子有哪些突出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阳光”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问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我们选择的道路
美 欧·亨利
两个强盗冲下陡坡,审慎而迅速地穿过树林。驰进一个原始的荒凉的峡谷。在这里,鲍勃·蒂德博尔的坐骑在一块长满苔藓的岩石上打了滑,摔折了前腿。他们立刻朝它脑袋开了一枪。
“哦,我想你那匹小野马暂时驮得动我们两个人。”乐天派的鲍勃回答说,“路上一见到马,我们就征用一匹。天哪,我们发了一笔财,可不是吗?看钱上的标签,一共三万,每人一万五!”
“比我预料的少。”鲨鱼多德森说,用靴尖轻轻踢着钞票捆。接着,他沉思地瞅着他那匹跑累的马的汗水淋漓的肋腹。
“老博利瓦差不多要累垮啦。”他慢吞吞地说,“我真希望你的栗毛马没有摔伤。”
“我也这样希望,”鲍勃无忧无虑地说,“不过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博利瓦的脚力很健——它能把我们驮到可以换新坐骑的地方。妈的,鲨鱼,我想起来就纳闷,像你这样的一个东部人来到这里,在这些横行不法的勾当中居然胜过我们西部人。你究竟是东部哪里的人?”
“纽约州。”鲨鱼多德森说着在一块岩石上坐下,嘴里嚼着一根小树枝,“我出生在厄斯特县的一个农庄里,十七岁的时候,从家里逃了出来。我来到西部完全是一个偶然的机遇。当时我挎着一小包衣服,沿路走去,想到纽约市。我打算到那里去挣大钱。我觉得我能行。一天傍晚,我到了一个三岔路口,不知道该走哪一条路。我琢磨了半个小时,终于选择了左面的一条。就在那天晚上,我遇到一个在乡镇旅行演出的西部戏班子,我跟着他们来到了西部。我常想,如果当时我选择了另一条路,会不会成为另一种人。”
“哦,我想你结果还是一样。”鲍勃·蒂德博尔愉快而不无哲理地说,“我们选择的道路关系不大;我们成为哪一种人,完全由本质决定。”
鲨鱼多德森站起来,靠在一株树上。
“我真不愿意你那匹栗毛马摔伤,鲍勃。”他又说了一遍,几乎有点伤感。
“我何尝愿意,”鲍勃附和说,“它确实是匹快马。但是博利瓦准能帮我们渡过难关。我们还是赶紧上路为好,对不对,鲨鱼?我把钱装好,我们上路找一个妥当的地方吧。”
鲍勃·蒂德博尔把抢来的钱重新装进帆布袋,用绳索扎紧袋口。他抬起头时看到的最扎眼的东西,是鲨鱼多德森手里握得四平八稳的、对准他的四五口径的枪口。
“你不了解,鲍勃,”他叹了一口气说,“你那匹栗毛马摔折了腿,叫我多么难过。”
刹那间,多德森换了一副凛冽的凶相,还夹杂着一种冷酷的贪婪。那个人的灵魂透露了一会儿,像一幢外观正派的房屋的窗口出现了一张邪恶的脸庞。……
鲨鱼多德森疾驰而去时,他眼前的树林似乎逐渐消失;他右手里的枪变成了桃花心木椅子的弯扶手;他的马鞍奇怪地装上了弹簧,他睁眼一看,发现自己的脚并没有踩在马镫上,而是安详地搁在那张直纹橡木办公桌的边上。
我告诉各位的是这么一回事:华尔街经纪人,多德森——德克尔公司的多德森做了个梦,梦醒时睁开了眼睛。机要秘书皮博迪站在他的椅子旁边,嗫嗫嚅嚅地正想说话。
“嘿!皮博迪,”多德森眨着眼睛说,“我准是睡着了。我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有什么事吗,皮博迪?”
“特雷西-威廉斯公司的威廉斯先生等在外面。他是来结算那笔艾克斯·淮·齐股票账目的。他抛空失了风,你大概还记得吧,先生。”
“对,我记得。今天艾克斯·淮·齐是什么行情,皮博迪?”
“一元八毛五,先生。”
“那就按这个行情结账好啦。”
“对不起,我想说一句,”皮博迪局促不安地说,“我刚才同威廉斯谈过。多德森先生,他是你的老朋友,事实上你垄断了艾克斯·淮·齐股票。我想你也许——呃,你也许不记得他卖给你的价钱是九毛八。如果要他按市场行情结账,那他就得倾家荡产,变卖掉一切才能交割。”
刹那间,多德森换了一副凛冽的凶相,还夹杂着一种冷酷的贪婪。那个人的灵魂透露了一会儿,像一幢外观正派的房屋的窗口出现了一张邪恶的脸庞。
“他得按一元八毛五的行情结账。”多德森说,“博利瓦驮不动两个人。”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他们立刻朝它脑袋开了一枪”,在鲍勃的坐骑受伤之后,他们杀了它。杀马是多德森早有的预谋,为下文独吞赃物作了铺垫。
B.两个强盗对博利瓦的脚力有所讨论,鲍勃的意图是急于想和多德森一块逃亡,而多德森对马更多的是同情。
C.多德森凶相“像一幢外观正派的房屋的窗口出现了一张邪恶的脸庞”,两次提到说明他是什么样的人,完全由本质决定。
D.当强盗的经历是不是梦并不重要,梦也许不是梦,而是多德森的发家史。即使真是梦,也可以看出多德森的灵魂本质。
E.小说使用了“欧·亨利式”结尾,小说结尾发生了出人意料的情节变化,这一意想不到的结果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小题2】小说主人公多德森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我们选择的道路”为题,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前半部分写多德森的强盗之梦,后半部分写多德森的经纪人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
聂鑫森
春二月,天是蓝的,地是绿的,风暖暖地吹过来,扑得人脸颊痒痒的。
护城的小河上,横着一架古朴的木桥,出城、进城的人,流水般淌来淌去。
“风筝!风筝!每只一角五!”
那声音又脆又亮,带点儿挑逗的味道。寻声一看,靠着桥栏站着一个胖胖的老头,脸上带着讨好的笑,额上沁出一层晶亮的油汗。他手里提着一串风筝,风筝的翅上、尾上,涂满刺眼的大红大绿。
在他那得意的神态看,他的生意无疑是不错的。一只只风筝从他手上递出去,一张张角票和零散的分币塞进了口袋。
当他的眼光落在桥那头的时候,便从心底里发出一种真诚的同情。
那儿也站着一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头,悠闲地靠着桥栏,瘦瘦的脸上嵌着双精明的小眼睛,下巴上蓄着几根干枯的胡子。他也在卖风筝。他的风筝是素白的,有蜻蜓、蝴蝶……翅上还装了会转动的风笛,朴实得叫人看不上眼。他没有着意地叫喊,只是沉静地等候着买主。
偶尔有人问一声:“喂,多少钱一只?”他伸出五个指头。天啊,五角!问的人摇摇头。
他站了多半天了,连一只风筝也没有卖出去!
胖老头终于忍不住了:“伙计,别傻等了,一角一个。价太高,把人都吓跑了。”
瘦老头转过脸来,下巴动了几下,想说什么,终于没有说。他不喜欢对面那张胖得肉往下坠的脸,他不喜欢他的那些风筝。那也叫风筝?那竹骨剖得粗细不匀,上面还带着毛刺;那纸也糊得太潦草;还有那颜色,俗!……
他下意识地低下头,望着自己手上这一串风筝,那竹骨是耐着性儿剖的,然后又用砂纸细细地打磨了几遍,闪着柔润的光;那素白的纸糊得多贴展,兜得住风,一放,准嗖嗖嗖地往上蹿。风笛儿响得欢快,真像筝的声音,美!他相信自己的手艺,那是几代的家传啊!
他感到满足,但也不无遗憾。
胖老头的风筝很快就卖完了。他狡黠地笑了笑,想瞧瞧瘦老头怎样提着卖不掉的风筝垂头丧气地离开桥头。他悠闲地点燃一支烟,吐出一个又大又圆的烟圈。
瘦老头的脸色变得难看了,连鼻翼都在微微地颤动。
他从口袋里摸出一轴麻线,理出线头,接在一只风筝上,掂了掂,然后顺着风儿一抛。那风筝像懂事似地摆了摆,兜上一口风,憋着劲儿直往上蹿。绳轴转动着,麻线伸延着,绷得那么紧、那么直;上面的风笛呼啦啦地响,响得撩人。眨眼间,化作一个小小的白点,在高远的蓝天上飘闪,像一片轻盈的云。
“好风筝!”
“正正经经的货!”
一时人们都往这边涌,喝彩声此起彼落。
所有的目光都凝聚在那一串素白的风筝上,从头看到尾,从竹骨看到风笛,没一处不顺眼,没一处不爽心!
“我买这一只!五角,认了!”
“眼见为实,我要这一只!”……
人们边说,边把手往风筝上伸,生怕被别人抢了去。瘦老头用手一挡,板紧的脸上没个笑星儿,叫人猜不透。
他又从口袋里摸出把麻线,每根麻线丈把长,是为买主试飞用的。他把麻线小心地接在那一只只风筝上。
胖老头艰难地挤到他身边,焦急地对着他耳朵咕哝着:“快把货甩出去,捞一把,别误了这好机会。”
他斜了胖老头一眼,依旧没有理他,那是一种高傲的不屑。他顺着风,把接好线的风筝统统放起来。刹那间,他的手上飘出一簇素白的“花”,响起一片风笛的韵律。
人们又一次呼喊起来,像起了潮汛一般。
“给我一只!”
“我买了!”……
瘦老头忽然仰天打了个哈哈,睥睨了一下围在自己身边的人墙,矜持地问:
“你们懂得风筝?”
连三岁的小孩也知道风筝,怎么不懂?一双双眼睛直愣愣地望着他。
瘦老头摆了摆头,摆得很有力。他忽然从口袋里掏出把剪刀,阳光下显得那么亮,亮得扎眼。
只听见咔嚓一声脆响,他手里捏着的那一把麻线,齐崭崭地断了,所有的风筝摇晃了一下,呼地抖着劲向上飞去……
胖老头使劲地跺了跺脚,一扭头走了。
人群里响起一片啊呀声。
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无数道目光也被牵引到那很高很远的地方。
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
蓝天是公正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胖老头的生意不错,主要是因为他能揣摩买主的心理:色彩大红大绿,价格也比较便宜,而且还能笑容满面地讨好、招来顾主。
B.瘦老头不喜欢胖老头,是因为他那张胖脸和他制作的风筝粗制滥造,认为那粗糙的手艺、俗气的色彩是对风筝制作职业的亵渎。
C.“人们”是小说中风筝的买主,他们开始冷落瘦老头,后来又一窝蜂地争着买他的风筝,说明这些人已经完全明白他风筝的价值。
D.小说采用细节对称、心理反差来揭示矛盾;将人物置身于同一场景,从语言、动作、神态等角度进行描写,语言轻松蕴含哲理。
【小题2】小说中的瘦老头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以“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为题,有多重用意,请结合小说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多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末日前夕

王 溱

风起,风停,叶子来不及起舞,花儿就凋落了。

门开,门关,邻家的喜字还没干透,孩子就呱呱坠地了。

跑得真急呀!她深深吸一口新鲜的空气,继续侍弄院子里的花草。

咔嚓,她剪去桃花歪扭的枝蔓。桃花呀,即便你只灿烂一季,也不能不修边幅不是?

咕噜,她给水仙灌上满满的清水。水仙呀,春天只剩下尾巴,再不开花你就永远装蒜吧。

喵!一只猫从花盆后蹿了出来,打翻了一盆正酝酿花蕾的山茶花。她生气地捡起一块小石子扔过去,已不见踪影。

算你跑得快。她说。静了一会儿,她又喃喃道,跑得快又怎样呢?跑得过时间吗?世界末日就要来了。这么漂亮的院子,这么美好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她早已没了刚得知这个消息时的惊慌与悲伤,安静得跟这个院子一样。独处时,她经常幻想世界末日来临那一天,会是怎样的情形?

或许她正与他坐在摇椅上,看小狗呲牙咧嘴、气喘吁吁地追着自己的尾巴转圈。一圈,两圈,三圈……好像没有尽头,又一下到了尽头。

或许她正与他并排躺在院子中央,被她亲手种的花环绕着,银色的月光披在他们脸上,他久久凝视着她的脸,就像读书时那样。一刹那,那画面就成了永恒。

总之,不管怎么想象,她离不开他,离不开这个院子。尽管她和他住进这个院子,还不到两个月。

三个月前的某一天,晴,没有风,他进门时脸上却挂着风暴。她一看就明白了,他准是从哪里知道世界末日的事情了。

还有多久?他问。

也就三个月吧。她说。

他不语,任凭脸上的风暴变成暴雨交加。

我想辞了工作。他说。

辞了吧。她温顺地附和。

我们把房子卖了吧。他说。

卖了吧。她温顺地附和。

我们买个院子吧,就是我们一直憧憬的那样。他说。

买吧。她还是温顺地附和。

他们结婚时就约定好了,先努力挣钱,在城市里买房子,生孩子,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等将来老了,就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盖一座小房子,在院子里种满各种各样的花,弄一块菜地,再养几只狗、几只鸡,过上世外桃源般的惬意生活。为了这个约定,他们没日没夜地忙,省吃俭用地过。

见他天天要到处去拉业务,她对他说,买辆车吧,挤公交太辛苦了。他摇摇头,养车多费钱呀,还得缴保险,还得租车位,还是把钱留着,将来可以买大一点儿的院子。

见她拖着疲惫的身躯晚归,他对她说,不做饭了,我们出去吃吧。她不肯,又不是什么节日,干吗出去吃呀?把钱省下来,给咱将来的院子多添几盆你最爱的茶花。

然而省下的钱,并没有变成院子的面积,也没有变成名贵的花,它们都被送进了银行,变成一纸债单——他们如愿当上房奴了。

这样,他们的第一步目标就算完成了,可是第二步却迟迟完成不了。说不准是谁的原因,也许是他缺乏锻炼造成的,也许是她太过劳累的缘故,总之就是怀不上孩子。

现在看来,这倒是件好事,世界末日到来时也少个牵挂。他们把约定提前了,短短的三个月内,他们把三十年后要做的事,做了个遍,在小院子里等待世界末日的来临。

然而她的世界末日最终却没有来。医生说,她的癌细胞居然没再扩散,真是奇迹。

他的世界末日也没有来。她没事,他也就用不上偷偷藏着的那瓶安眠药了。

他们开了香槟庆祝,她与他并排躺在院子中央,被她亲手种的花环绕着,银色的月光披在他们脸上,他久久凝视着她的脸,就像读书时那样。

我们又得重新开始奋斗了。他说。

嗯,重新开始吧。她温顺地附和。

桃花正妖娆,水仙花也不装蒜了,没有花盆护着的山茶花顽强地爆了蕾……院子正是最美的时候。可是他们看不见。从医院检查回来的第二天,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收拾行李回城里了,他们唯一带走的是那条小狗,直到现在它还是会傻傻地追自己的尾巴。

(选自《作品》2016年第1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小说以“世界末日前夕”为标题,但文章却写得风轻云淡,表现了主人公豁达淡泊的性格。
B.小说的开篇,反复渲染时间过得很快,快得仿佛一切都来不及,为下文情节推进埋下了伏笔。
C.文中将男女主人公生活的日常状态对照着写,表现了夫妻感情深厚,共同为更好的生活努力。
D.小说结尾写水仙花山茶花盛开,与开篇对桃花水仙的微责形成对比,引人凝神,余韵深长。
【小题2】文中两次写到小狗追自己的尾巴,有什么含义,请联系文本简要说明。
【小题3】有评论说这篇小说采用了双重倒叙的叙述方式,别具匠心。请谈谈这样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