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   心

张晓风

一、初哉首基肇祖元胎……

因为书是新的,我翻开来的时候也就特别慎重。书本上的第一页第一行是这样的:“初、哉、首、基、肇、祖、元、胎……始也。”

那一年,我十七岁,望着《尔雅》这部书的第一句话而愕然,这书真奇怪啊!把“初”和一堆“初的同义词”并列卷首,仿佛立意要用这一长串“起始”之类的字来作整本书的起始。

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起始和基调吧?我有点敬畏起来了。

那时我刚入中文系,刚买了这古代第一部字典《尔雅》,立刻就被第一页第一行迷住了,我有点喜欢起文字学来了,真好,中国人最初的一本字典(想来也是世人的第一本字典),它的第一个字就是“初”。

“初,裁衣之始也。”文字学的书上如此解释。

我又大为惊动,我当时已略有训练,知道每一个中国文字背后都有一幅图画,但这“初”字背后不止一幅画,而是长长的一幅卷轴。想来这是当年造字之人初造“初”字的时候,煞费苦心的神来之笔。“初”无形可绘,无状可求,如何才能追踪描摹?

他想起了某个女子动作,也许是母亲,也许是妻子,那样慎重地先从纺织机上把布取下来,整整齐齐的一匹布,她手握剪刀,当窗而立,屏息凝神,考虑从哪里下剪。阳光把她微乱的鬓发渲染成一轮光圈,她用神秘而多变的眼光打量着那整匹布,仿佛在主持一项典礼。其实她努力要决定的只不过是究竟该先做一件孩子的小衫好呢,还是先裁自己的一条裙子?而在她思来想去的当际,窗外陆陆续续流溢而过的是初春的阳光,是一批一批的风,是雏鸟拿捏不稳的初鸣,是天空中一匹复一匹不知从哪一架纺织机里卷出的浮云……

那女子终于下定决心,一刀剪下去,脸上有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然。

“初”字,就是这样来的。

人生一世,亦如一匹辛苦织成的布,一刀剪下去,一切就都裁就了。

整个宇宙的成灭,也可视为一次女子的裁衣啊!我爱上“初”这个字,并且提醒自己每个清晨都该恢复为一个“初人”,每一刻,都要维护住那一片“初心”。

二、初发芙蓉

《颜延之传》里,颜延之曾问鲍照,自己与谢灵运各自诗的优劣,鲍照说:“谢五言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如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六朝人说的芙蓉便是荷花,鲍照用“初发芙蓉”比谢灵运,实在令人羡慕,其实“像荷花”不足为奇,能像“初发芙蓉”才令人神思飞驰。灵运一生得此四字,也就够了。

后来的文学批评也爱沿用这字眼,介存斋《论词杂著》论晚唐韦庄的词便说:“端己词清艳绝伦,初日芙蓉春日柳,使人想见风度。

中国人没有什么“诗之批评”或“词之批评”,只有“诗话”“词话”,而“词话”好到如此,其本身已凝聚饱实,且华丽如一则小令。

三、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世说新语》里有一则故事,说到王恭和王忱原是好友,后来却因政治上的芥蒂而分手。只是每次遇见良辰美景,王恭总会想到王忱。面对山石流泉,王忱便恢复为王忱,是一个精彩的人,是一个可以与之共享无限清机的老友。

有一次,春日绝早,王恭独自漫步到幽极胜极之处,书上记裁说:“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那被人爱悦、被人誉为“濯濯如春月柳”的王恭忽然怅怅然冒出一句:“王大故自濯濯。”语气里半是生气半是爱惜,翻成白话就是:“唉,王大那家伙真没话说——实在是出众!”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在描写这段微妙的人际关系时,把周围环境也一起写进去了。而使我读来怦然心动的也正是那段“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附带描述。也许不是什么惊心动魄的大景观,只是一个序幕初启的清晨,只是清晨初初映着阳光闪烁的露水,只是露水装点下的桐树初初抽了芽,遂使得人也变得纯洁灵明起来,甚至强烈地怀想那个有过嫌隙的朋友

李清照大约也被这光景迷住了,所以她的《念奴娇》里竟把“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句子全搬过去了。一颗露珠,从六朝闪到北宋;一叶新桐,在安静的扉页里晶薄透亮。

我愿我的朋友也在生命中最美好的片刻想起我来。在一切天清地廓之时,在叶嫩花初之际,在霜之始凝,夜之始静,果之初熟,茶之方馨,在船之启碇,鸟之回翼,在婴儿第一次微笑的刹那,想及我。

如果想及我的那人不是朋友,而是敌人(如果我有敌人的话),那也好——不,也许更好,嫌隙虽深,对方却仍会想及我,必然是因为我极为精彩的缘故。当然,也因为一片初生的桐叶是那么好,好得足以让人有气度去欣赏仇敌。

(选自《张晓风散文》,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一部分,作者对“初”字有精彩的场景描写,请概括其主体画面并分析该场景描写的作用。
【小题2】文中划波浪线的两则“诗话”“词话”的引用有何作用?
【小题3】结合上下文,赏析划横线的语句。
【小题4】文章最后两段从第三人称转入第一人称,有何用意?结合全文分条概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8 06:00: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长冬麦语
宋殿儒
①寒烈的长冬里,很多人会赞美那枝“风中俏”的梅花,而我却常常透过梅香,想起家乡冬野里盛放春绿的麦子。
②麦子是人们心中不可或缺的植物。秋风起,麦子播下地,残忍的秋风扫落叶过后,麦子长高了一截,面色也浓绿了一成。寒冬来临的时候,常常会伴着大雪和刺骨的寒风一股脑儿地来了,呼呼的寒风凛冽地喊叫着,河面上一层薄薄的白冰,世界万物好像在一瞬间就被肃杀成一把干尸,就连秋风中倔强着开花的菊儿也熬不过寒冬的惨烈和无情,死去了。而唯独麦子,仍然为这个世界坚守了一派浓绿,一汪春情。
③冬天不会放过你的倔强,它们用三九四九冻破石头的大雪和冰冻来攻击你。它们在一夜之间会用厚厚的白雪覆盖你的头颅,妄想把你一下窒息,它们还妄想在窒息你的同时,又把你身边的土壤冰冻成一块铁板——掐死你!可是,你面对如此残忍的杀生,却坦然微笑。你利用严冬给的厚厚白雪做了一床自己过冬的被子,把敌人的武器变成了自己的“武器”;你为了不被冻土“掐死”,就趁被冻住脖颈的时候,狠命地往大地深处扎根,用长长深深的根系去汲取大地深处的温暖,积蓄自身战斗的力量,把自己分蘖成三头六臂、成为不可战胜的壮士……
春雷滚滚的那一阵子,冬天望着一竿子高、绿油油的你,常常会把最后一点失败的泪滴,滴在你胜利微笑着的田野里。那时候,农民们都能听你给无奈的冬天说声“拜拜……”
⑤其实麦子是流浪过来的植物。它从异域寻寻觅觅才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家园,麦子最喜爱中国这块土地了。咱们中国人,喜爱它,它更喜爱咱中国人。大半个中国的人喜爱麦子,都依靠麦子生活,早在数千年前就和麦子结下了骨肉相通的情缘。
⑥父亲曾经说过,麦子的阳光就是夏日的成熟色,那无边的金色麦浪就是麦子为人类世界跳的一支阳光舞,它明媚、靓丽,芳香醉人……
⑦乡亲们都把麦子称为“硬性嫩娃”。是说麦子看起来柔弱,而性子刚烈不屈,是乡亲们最离不开、最金贵的一个娃。乡亲们对待麦子,也是扑心扑肝的疼爱。他们愿意把最好的肥料上到麦田里,他们也舍得用汗水去浇灌麦子的一季旺盛。父亲说,只要你舍得流汗,把它按时种到大田里,它就决不会辜负了你的期望。给人结出白馍细面和幸福的日子……我们常常看见,父辈们的犁铧开处,就有麦浪滚滚,那就是麦子的品格——它其实也是农民们的汗水、泪水和希望凝固成的一个姿态。
⑧亲近麦子的人,不仅是品尝到麦香的时候才会想到它们,而是每时每刻会把麦子放入自己的脉动。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念叨自己的麦子:“不知道麦子长得好吗?”“今冬的雪多了,麦子又能丰收了哈……”“麦子也是咱不可忘怀的一个亲人……”他们在念想着麦子的一个个日子里,数点着自己对麦子情结的记忆。
(选自《 人民日报 》2015年2月23日8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第②段描写了麦子在寒冬的艰难处境,把世间万物比作干尸,写出了冬日的无情;同时作者又借菊花的死来反衬麦子的坚守,表达了对麦子的赞美和喜爱。
B.文章第④段表达了“冬天”自卑、不甘、沉沦的心理,也表达了麦子的自豪、愉悦、蔑视,这些是从“最后、失败、胜利、微笑”等字眼体味出来的。
C.文章采用了视听结合手法。浓绿成一片是视觉感受,寒风呼呼是听觉感受,写出了麦子的生机和坚强。
D.作者行文采用第二人称叙述,给人以亲切、自然、直接、生动的感觉,叙述语言生动活泼、富有韵味。
【小题2】简述第⑤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题3】结合全文,探究“长冬麦语”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①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②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③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 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的?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④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⑤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⑥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的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⑦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⑧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挟,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蝎壳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湿旧式的庭院了。

⑨大多数的雨伞想不会为约会张开。上班下班,上学放学,菜市来回的途中。现实的伞,灰色的星期三。握着雨伞。他听那冷雨打在伞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⑩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选自《余光中集》有删改)

【小题1】作者在第①段中说,他在雨季里“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联系全文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2】文章第③自然段,作者由“雨”联想到“方块字”,用意是什么?
【小题3】第⑤段中作者化用了南宋词人蒋捷《虞美人听雨》的“听雨意韵”,请简要赏析余光中在三个人生阶段寄寓的情感。
【小题4】下列选项中对第⑥段的分析和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
A.联想王禹丞的故事是用具体材料来证明“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之观点。
B.早在北宋王禹丞描写在竹楼听雨的独特感受,证明“听雨”作为传统保留至今。
C.作者借助王禹丞的听雨,转入描写在瓦屋听雨,这是一笔相当自然的过渡。
D.在竹楼听雨,雨声怕会加倍夸大,令人耳朵过敏,这样写反衬出在瓦屋听雨。
E.作者活用典故,涉笔成趣,丰富了作品的古典文化内涵,增添了诗的韵味。
【小题5】通读全文,作者为什么要选“雨”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为什么要加“冷”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丽江浪淘沙

孙见喜

①帘外水潺潺,别时容易见时难。这是在丽江古城的小客栈里,在纳西族少女频频的劝茶声中,我心醉帘外的小桥流水、目迷小巷的灯红酒绿,哀思这滇北的山沟沟里,何以会有大唐的遗韵?追索这弱小的纳西民族,何以苦吟华夏正声?

②广袤的中原沃土上,一千三百年来,哪一个英雄不在替天行道?哪一个豪杰不在救民水火?可在成就王道与霸业的时候,我们大汉的、大唐的,精神的美丽与物质的瑰宝被一代代地丢弃了……可是,南唐最悲哀的皇帝李煜,他的遗民在溃逃中没有丢弃皇上的亡国之词《浪淘沙》,他们在追兵难寻的荒蛮之地安顿了妻小,在刀耕火种之余,教子孙吟唱:“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③从纳西古乐会浓艳的庭堂里出来,我徘徊在四方街凹凸不平的路面上,梦里不知身是客啊,我的心疼得一块块往下掉肉。一位坐牢二十一年的中学音乐教师,一出狱就寻集古乐遗老,就整理传谱旧器,就借改革开放的机遇免费给群众演出、给外来人演出;二十余年来,已有二十九位古乐老人逝世!他把他们每一位的遗像放大,一排排地悬挂在乐堂里;如今,三十一人的古乐社平均年龄七十七岁,十三把大胡子里最长者已八十八岁高龄!他们传唱唐玄宗的《霓裳羽衣曲》,他们演奏李后主的《浪淘沙》;他们复活了李白倾听过的《水龙吟》、佛教音乐《十供养》;他们无伴奏古语吟诵《爱莲说》、《老子颂》……他们整个乐队无指挥,不分声部,沿用工尺五音,一切都是原生态,木鱼与编磬交响,古筝与铃铛合鸣,报幕由编锣乐师唱吟;他们琵琶无半音,三弦是四丝,就在这极端不与国际接轨的顽固中,他们应邀出访欧美二十多个国家,所到之处万人空巷!

④纳西古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认为“人类非物质口传文化遗产”。

⑤可我心里,流出的是沉重的悲哀。我们不是急死冒进地要与国际接轨吗?我们不是津津有味地宣扬文化趋同论吗?行走在纳西古街,脚下是碗大瓮大的石块,石块与石块之间可以很容易地插进一只手掌,所以丽江古城里少有车辆,着高跟鞋的外来者也须步步留神!我想,最便宜又简单的办法是用水泥把石缝抹平,这不是很现代化吗?但他们拒绝了……

一股清瑞之气淘浇肺腑,玉龙雪山在丽江城的背后肃穆。如钩的银月清辉明静,大水车的木轮子吱咛吱咛讲述着前朝旧事。我明白了,正是丽江人秉赋着太多的拒绝,这边陲小城才被联合国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⑦丽江是人类的。

⑧谁说“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我这来自大唐天都的游子,花三十元购一颗青铜的布农铃,是要替古人消解滇藏茶马古道上的寂寞吗?谁说“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四海的旅客在丽江城会合,饮一捧雪水,吸一袋毛烟,或在篝火旁收受纳西少女的一方热帕,或在木府与苍老的和姓(纳西族的第一大姓)守门人照一张合影,旅游者排解的岂止是现代文明病患者的孤独?

⑨丽江无浪,水中无沙。李后主的愁恨被淘得清白,宋元明清的气数只在肥沃处惆怅。纳西人是大唐的子民,四方街的篝火晚会上,转圈舞的古乐里,那么多人都在唱:采桑子时望江南,清平乐中虞美人……

【小题1】第三段中作者叙写古乐老人的事迹有何作用。
【小题2】赏析第⑥段中的画线句。
【小题3】文章以“丽江浪淘沙”为题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我认识的亚子先生
谢冰莹
我和亚子先生第一次会面,是在一九三〇年的秋天,当高尔柏先生带我走进他的住所时,我竟有点像乡下姑娘初次进城似的感到忸怩不安。这并不是我胆小,而是我从来没有过这样规规矩矩地去拜访一个名人的缘故。
亚子先生是这样地和蔼、诚恳,见到了他,真像一个孩子见到了他久别的母亲那么高兴!他有口吃的毛病,说起话来,有时要很久才能继续下去,我小的时候很喜欢学口吃的人说话,以致自己也在不知不觉间染上了那种毛病;长大后,虽然好了,可是一见口吃的人说话,我就要发笑,而且笑得那么傻,有时个把钟头还不能停止。但对于亚子先生却是例外,不但从来没有过笑的念头,而且格外增加了对他的景仰和尊敬的情绪。我知道他想要说的是什么话,有时他只提一个字,我就替他说出下面的句子来。
凡是读过亚子先生诗文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热情的革命文学家,虽然他今年已五十岁了,但他的思想还像创办南社时一般先进。虽然他是一个不善于说话的人,但他的文章却写得短小精悍而有力。比方在第二十四卷第五号《教育杂志》的“读经问题”专号上,他说:“时代已是一九三五年,而中国人还在提倡读经,是不是神经病,我也不用多讲了!”又说:“主张读经的人,最好请他多读一点历史,诵《孝经》以退黄巾,结果只有作黄巾的刀下鬼罢了!”这里只是寥寥几十个字,已把那些提倡复古的道学先生骂得痛快淋漓了!
他不但是个聪敏博学的才子,而且是个多愁善感,充满了热情的诗人,但他绝不是愁自身的什么问题,发些无谓的牢骚,他是忧时忧世,挂念一些为生活,为工作而感受压迫的朋友,以及那些在苦斗中受难的青年。有一次他说了一句最使我感动而永远不能忘记的话:“我虽然老了,不能直接去参加新社会的建设运动,然而无论如何,我是要尽量帮助大家的……”他说这话时的态度十分严肃,而语气又是这样地诚恳、坚决,使听者感到无限的兴奋。是的,亚子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少年,“老”革命文学家!
在这里,我要来一个小小的声明,亚子先生是不高兴“老”的,虽然有时和我们说笑话,偶尔也会说出“我老了”的句子来,但他的精神和思想,永远是年青的。记得我们初次通信时,我总是称呼他“长者”,他不但对这两个字不高兴接受,而且连“先生”两个字都不准用,要直呼他的名字,他才高兴。由此也可以看出他是如何地谦虚,如何地喜欢年青!
凡是认识他的人,在第一次的见面后,就会在脑海中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感到他是个最好的朋友。记得前年一月,我同特第一次去拜访亚子先生时,一见面,他就紧紧地握着特的手,高兴得几分钟还说不出一个字来。我呢,呆呆的像一个傻瓜似的站在一旁,不知如何是好,结果还是特请他坐下,他才放开了特的手。我们急于返湘,那天没有谈多久就走了。回到船上,特对我说:“我从来没有遇到一个像亚子先生那么热情的老人家,你看他的手多有力,我被他握痛了。”
一九三三年的春天,我几乎苦痛到要自杀的地步。亚子先生是那样恳挚地劝慰我,鼓励我拿出理智来战胜环境,不要白白地牺牲了自己有希望的前途!等到我将和特结合的消息报告他时,他几乎快乐得发狂了,居然在梦里作起诗来,半夜里赶快披衣起床写好寄给我们。“十日三传讯,开缄喜欲狂。”这是描写他知道我的精神有了寄托后的愉快与安慰。“冰莹今付汝,好为护红颜。”读到这两句诗时,特从心坎里发出快乐的微笑:“这简直像丈人公写给女婿的诗呢!”这话引得我也笑起来了。
本来他就有这么一个怪脾气,在高兴的时候,可以一天给你写一封快信,而里面所写的有时仅仅只有几个字;如果遇到他不高兴时,你就是一连去几封信,他也不会理你的。
一九三六,六月于南村
(有删改)
【小题1】作者说亚子先生是一位“老”少年,结合全文,概括作者这样称呼亚子先生的原因。
【小题2】文章倒数第二段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来塑造亚子先生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主要是从哪两方面展现亚子先生的形象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对亚子先生有着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愁的二次方

朱成玉

①生活,从没有像今天这般盛气凌人,高高在上,向我发号各种施令。

②它对一颗心说,妥协吧。执拗的心,却宁愿被割出血来,也不肯停止奔波。

③我仿佛是一只被这个城市豢养的兽,逃不出牢笼。可是一颗心不愿听凭生活的摆布,将自己典当给钢筋水泥的丛林。一颗心,总是朝着故里的方向,马不停蹄。月亮挂在人间的肩膀上,一盏最高处的灯笼,引着我回家。

④一片、两片、三片……我看到有孩子在路灯下数着雪花。雪花越数越多。有人把雪花当成精神的药片,有人把雪花当成灵魂的抹布。我把雪花当成我的乡愁,一片、两片、三片……我数起了乡愁,乡愁越数越多。

⑤浓烈的酒精又一次将我麻醉,我跌跌撞撞,与弥散开来的乡愁抱个满怀。心里,便埋入了乡愁的二次方。

⑥季节给了我再高的天空,我也飞不出最初的湛蓝。口袋里的钱多了,心却不再那么丰盈。一览众小的喜,终是抵不过远离大地的悲。

⑦心若没地方安置,再好的日子,都是一种漂泊。

⑧今夜,一杯粗茶,不知能否沏开人到中年的落寞。

⑨我不怕衰老,这是命之所归。我甚至有些盼着自己,老到痴呆的那一天,会急迫地去做一件事——将那滴答作响的时钟上的时针往回拨。就像儿时,盼着父母下班,将它往前拨一样。

⑩那样,是不是就可以让时光倒退,可以重新怀揣着我们最初的美好愿望;可以让玫瑰重新再开;可以让夜把天空退还给白天……

(11)那样,是不是就可以跟在母亲的脚印后面,将整个尘世踏个洁白。

(12)父母省吃俭用扯了很多花布,可是儿女们却再也不穿那种小棉袄;不小心摔碎外婆最疼爱的一个青花瓷碗,却狡猾地嫁祸于猫。猫得到了鸡毛掸子的追打,委屈使它的眼睛变得更蓝;父亲跺跺脚,身上的雪落下来,心上的雪却又堆积了一层——因为没有讨到工钱,年货还没有着落;母亲总是宁愿躲在黑暗里,也不开灯。她省下的电费,我没算过到底能有多少钱;放学回家的小小人儿,仿佛胸中永远藏着快乐的鸟,一唱起来就没完没了……

(13)今夜,提一盏什么样的灯,才能够重新照亮我们的年华。故乡,要在内心积攒多少白月光,才能铺一条通往你的银色的路啊。

(14)今夜,风在天涯写信给过往的尘埃,今夜,我在写诗给心心相念的故乡:

故乡,走的时候,

忘记了吻一下你的额头。

回来的时候,

我要重重地,给你磕头。

故乡,一别经年,

我仍旧是热的啊,

我是你的孩子,

我永远在你温暖的襁褓……

(15)故乡,为你写的每一首诗都是热的。你看啊?心若一动漫山遍野的桃花就红了……

(16)故乡,我是你忘关的水龙头,汇成小溪,汇成河,汇成大海。

(17)今夜,唯有把故乡的炊烟捻成一绺儿,缠绕到手指,做一枚乡愁的戒指,方可令一颗心望梅止渴,稍稍安宁。

(18)故乡,你欠我一个大大的拥抱。

(19)故乡,我欠你一串回家的脚印!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生活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作者在生活中遇到很多坎坷,表达了作者面对生活困境的坚韧。
B.文章写了父母的节俭和生活的艰辛,写了孩子们的欢乐和谎言等等,对这些往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往昔生活的留恋。
C.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自己比喻为“忘关的水龙头”,贴切而富有创造性,表达自己情感的奔腾不息。
D.散文中有叙事有抒情,诗歌的引用,将情感推到最高点,直接抒发作者的思乡感情,情感深刻且富有感染力。
【小题2】简要评析文章(13)到(19)段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乡愁的二次方”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