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村上春树:跑着跑着,明白了坚持的可贵
跑步进入我的日常生活,是在很早以前,准确说来是1982年的秋天。那时我33岁。
我关店歇业之后,也是为了改变生活方式,便将家搬到了千叶县的习志野。那一带当时还是野草茂密的乡间,附近连一处像样的体育设施也没有,道路却是齐齐整整。因为自卫队的基地就在附近,为了方便车辆来去,道路建得很是完备。恰好我家近处有一个日本大学理工学部的操场,大清早那儿的400米跑道可以自由地(或说擅自地)使用。因此,在众多体育项目中,我几乎毫不犹豫地——也许是别无他选——选择了跑步。
成为职业小说家,让人觉得最高兴的,是可以早睡早起。闭店歇业后,开始了小说家生涯,我和太太——最先做的事情,就是彻底改变生活形态。我们决定,太阳升起来的时候起床,天色变暗了便尽早就寝。这就是我们想象的自然的生活、正经人的生活。不再从事服务业了,今后我们只见想见的人,不想见的人则尽量不见。我们以为,这样一种小小的奢侈,至少在短期之内无伤大雅。此话好像重复再三了:我本非善于同人交往的人,有必要在某个节点回归原始状态。于是,我们从长达七年的“开”的生活,急转直下改为“闭”的生活。
我想,年轻的时候姑且不论,人生之中总有一个先后顺序,也就是如何依序安排时间和能量。到一定的年龄之前,如果不在心中制订好这样的规划,人生就会失去焦点,变得张弛失当。与周遭的人们交往相比,我宁愿优先确立能专心致志创作小说的、稳定和谐的生活。我的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并非同某些特定的人物构筑的,而是与或多或少的读者构筑的。稳定我的生活基盘,创造出能集中精力执笔写作的环境,催生出高品质的作品——哪怕只是一点点,这些才会为更多的读者欢迎。而这,不才是我作为一个小说家的责任和义务,不才是第一优先事项么?这种想法今日依然未有改变。读者的脸庞无法直接看到,与他们构筑的人际关系似是观念性的。然而我一仍旧贯,将这种肉眼看不见的“观念性”的关系,规定为最有意义的东西,从而度过自己的人生。
开始跑步之后,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跑不了太长的距离。20分钟,最多也就30分钟左右,我记得,就跑这么一点点,便气喘吁吁地几乎窒息,心脏狂跳不已,两腿颤颤巍巍。因为很长时间不曾做过像样的运动,本也无奈。跑步的时候被邻居看到,也觉得有些难为情,就和为那个偶尔加在姓名后面的、带括号的“小说家”头衔难为情一样。然而坚持跑了一段时间后,身体积极地接受了跑步这事儿,与之相应,跑步的距离一点一点地增长。跑姿一类的东西也得以形成,呼吸节奏变得稳定,脉搏也安定下来了。速度与距离姑且不问,我先做到坚持每天跑步,尽量不间断。
就这样,跑步如同一日三餐、睡眠、家务和工作一样,被组编进了生活循环。成了理所当然的习惯,难为情的感觉也变得淡薄了。我到体育用品商店去,买来了合用而结实的跑步鞋、便于奔跑的运动服、一块秒表,还买了专为初练跑步的人写的入门书,读了。如此这般,人渐渐演变成了跑步者。
我是那种什么事儿都不做也会渐渐发胖的体质。这种体质或许也是一种幸运。比如说,我这种人为了不增加体重,每天得剧烈地运动,留意饮食,有所节制。何等费劲的人生啊!然而倘使从不偷懒,坚持努力,代谢便可以维持在高水平,身体愈来愈健康强壮,老化恐怕也会减缓。什么都不做也不发胖的人无须留意运动和饮食,也无须去寻这种麻烦事儿做的人,为数肯定不会太多,因此这种体质的人,每每随着年龄增长而体力日渐衰退。不着意锻炼的话,自然而然,肌肉便会松弛,骨质便会变弱。什么才是公平,还得以长远的眼光观之,才能看明白。
这样的观点或许也适用于小说家的职业。天生才华横溢的小说家,哪怕什么都不做,或者不管做什么,都能自由自在写出小说来。就仿佛泉水从泉眼中汩汩涌出一般,文章自然喷涌而出,作品遂告完成,根本无须付出什么努力。这种人偶尔也有。遗憾的是,我并非这种类型。此言非自夸:任凭我如何在周遭苦苦寻觅,也不见泉眼的踪影。如果不手执钢凿孜孜不倦地凿开磐石,钻出深深的孔穴,就无法企及创作的水源。为了写小说,非得奴役肉体、耗费时间和劳力不可。打算写一部新作品,就必得重新一一凿出深深的孔穴来。然而,长年累月地坚持这种生活,久而久之,就技术或体力而言,我都能相当高效地找寻到新的水源,在坚固的磐石上凿穴钻孔;感觉一个水源变得匮乏时,也能果决而迅疾地移到下一个去。
闲话休提。我就这样开始了跑步。33岁,是我当时的年龄,还足够年轻,但不能说是“青年”了。这也许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在这样的年龄,我开始了长跑者的生涯,并且正式站在了小说家的出发点上——虽然为时已晚。
(节选自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知名度。他25岁时开爵士乐酒吧,1982年秋开始职业作家生涯之际,也开始了长跑。此后三十多年,从夏威夷的考爱岛到马萨诸塞的剑桥,从日本的村上市参加铁人三项赛,到踏上希腊马拉松长跑古道,他,永远奔跑。
(摘自“百度百科”)
②集体性的运动不对我胃口。我发现,假如我能按照自己的步伐来做一件事,一切就都会变得轻松很多。而且,跑步用不着同伴,也不像打网球那样需要特别的场地。你只要有一双跑鞋就够了。柔道也不适合我;我不是斗士。而长跑无关乎战胜别人。你唯一的对手就是自己,不涉及其他任何人,然而你会处于一种内在的斗争之中:我比上一次更强了吗?一次次地将自己推向使用极限,这就是跑步的精髓所在。跑步是痛苦的,但这种痛苦永远不会弃我而去,我能够应付得了它。这一点跟我的性格是一致的。
(村上春树答《明镜周刊》记者问)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为了成为职业小说家,村上春树才在关店歇业之后,将家搬到了千叶县的习志野。
B.村上春树认为人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得有规划,否则生活就会失当无序。
C.从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每天的坚持,跑步给予了村上春树的文学创作乃至人生很大的益处和启迪。
D.村上春树认为小说家构筑与读者“观念性”的人际关系是最有意义的。
 
E.33岁才站在小说家的出发点上的村上春树自认“为时已晚”,表达了遗憾之情。
【小题2】村上春树在众多体育项目中选择了跑步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一篇小说家的人生自传,本文在内容安排与语言上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小题4】村上春树成为著名作家的人生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阐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9: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复 仇

刘 平

矮坨一动不动趴在那块布满青苔的岩石后面,警觉的目光盯着前面不远处那片箭竹林。他肯定那只熊瞎子就在里面,打了几十年猎,矮坨追踪猎物的经验十分丰富。旁边林子里,几只兔子悠闲地啃着青草,松鼠在松枝间跳跃,可因为那只熊瞎子,矮坨对兔子松鼠之类的小动物就不感兴趣了,他手中猎枪的枪口一直瞄着前面那片箭竹林。

“畜生!你的死期到了!”矮坨想,有些兴奋。

矮坨就靠手中的猎枪喝酒吃肉和到山下镇上享乐,那些兔子、野鸡、松鼠之类的小动物对他来说就是小菜一碟,它们常常鲜血淋漓地被绑上腿挂在猎枪管上,晃晃悠悠变成矮坨的下酒菜或被弄下山换成钱。而那只熊瞎子就不一样了,熊掌、熊胆、皮毛、肉,那是一大堆现大洋。是猎人,就会眼红。

那只狡猾的熊瞎子多年来一直在这片山林里游荡,矮坨和另一个叫坑头的猎人曾经联合起来围剿它,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围剿都失败了。在最后一次围剿中,矮坨瘸了一条腿,那天傍晚他心生一计扮成熊瞎子引诱那家伙,却被坑头开枪打中左腿。

在这片大山里,矮坨和坑头是两个最有经验的猎人,他们常常一起喝酒吃肉交流心得,关系密切得像兄弟。开始,矮坨认定坑头那一枪是故意的,他想独吞那只熊瞎子!可坑头赌咒发誓说自己不是故意的,真的把他当成熊瞎子了。矮坨说:“你哄鬼去吧!”

三个月后的一天上午,坑头独自一人去找那家伙复仇,结果被那家伙咬断了喉管。

坑头的坟就在矮坨身后的林子里,清明那天,矮坨去给坑头烧了一大堆纸钱。矮坨烧纸钱的时候心情很复杂,他不知道坑头那一枪究竟是不是故意的。坑头死了,这件事就成了永远的谜。矮坨心里不想再纠结这个问题,他知道这片山林里少了一个顶尖的猎人,那只熊瞎子就属于他一个人了。一大堆现大洋,他可以在小镇上买房子,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那只熊瞎子大摇大摆地从箭竹林里走出来了。矮坨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到那家伙,它大得像头牛犊,嘴张着,矮坨仿佛闻到了一股血腥气。熊瞎子没有意识到一个黑洞洞的枪口正瞄着它,它悠闲地在那里晃悠,这儿闻闻,那儿看看。“畜生!你的死期到了!”矮坨又想,心里愈发兴奋。

矮坨觉得命中注定该自己发财,他和坑头联手围剿了那么多次都没有成功,而且坑头还把命丢了。今天,熊瞎子却自己往他的枪口走来!矮坨只要一扣扳机,他和坑头的恩怨就彻底烟消云散了。啊,对了!小镇上那个满脸络腮胡的餐馆老板看到熊掌不知道有多高兴呢,嗯,不能轻易卖给他,要狠狠敲他一笔!

那只熊瞎子还在那儿悠闲地玩耍,它把一丛白色的野花拔了起来,闻一闻,又扔了。它似乎又对旁边树干上的一团蘑菇产生了兴趣,伸出一只爪子去拍。就在这时候,矮坨扣动了扳机!

“砰——!”

野兔、野鸡、松鼠们惊得四下逃窜,一股刺鼻的硝烟味儿散开来。可熊瞎子没有倒下,它肚子上淌着血愤怒地朝矮坨冲来。

瘸了一条腿的矮坨还没来得及重新装弹,熊瞎子已愤怒地向他扬起了巴掌。矮坨感到脑袋被猛击了一下。

那一瞬间矮坨还有一点儿意识,他突然想到了坑头,感到后悔不已。熊瞎子扑咬坑头的时候,他其实就在附近,那天他也在悄悄追踪熊瞎子。熊瞎子带伤跑到坑头面前时是他很好的开枪机会,那家伙脑袋的侧面正对着他的枪口。可他没有开枪。那天,只要矮坨开枪,就可以救坑头的命。

“完了!”矮坨绝望地哀鸣,可没有人能够听见。

拍晕矮坨,熊瞎子又一巴掌将地上那杆猎枪拍成两截。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就刻画了矮坨与熊瞎子对峙的惊险场景,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让读者与人物的心一起跳动,起到了扣人心弦的效果。
B.矮坨和坑头两个经验丰富的猎人原本是一对关系亲密的好朋友,但他们却因为一只熊瞎子闹掰了,因为他们都想独吞那只熊瞎子。
C.矮坨清明节去给坑头烧纸时不想再纠结坑头那一枪究竟是不是故意的,这一心理描写表明他已经放下了仇恨,原谅了同伴。
D.小说写了矮坨猎杀熊瞎子失败的故事,小说通过大量的对矮坨的心理描写推进故事情节,在叙述的过程中展现了人性的复杂。
【小题2】小说在刻画矮坨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在矮坨生命垂危时插叙他对坑头见死不救的情节,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春天里》不得不说的故事
——光明网专访汪峰
(一)
记者:今天上午我采访旭日阳刚时得知,他们昨天晚上去排练央视元宵节晚会节目,没唱你的歌,而翻唱一首别人的老歌,你对此有何感想?
汪峰:他们这样做挺好。当然这不是最好的,最理想状态是他们有自己的歌,这对他们长久发展有好处。
记者:我看到,社会上支持你的人占了绝大多数。
汪峰:这次,老百姓和所有的官方媒体都站在了道理和情理这方,不能光说是站在我这边。我在这件事情上的得失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因为这件事,推动对版权保护细则进行修订,那就最好了。当我们词曲作者的权益得到很好保护和等值回报的时候,我们会有更强的前进动力,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
记者:也就是说,你不光是为了自己维权?
汪峰:那当然。很多老百姓不这么看的原因,是因为过去我们的版权保护意识太弱了。你如果有名气,他会说你已经是名星了,怎么还这样?如果是不出名的人维权,他会说,人家翻唱是看得起你。
记者:这是权利,和出不出名没有关系。
汪峰:对的。所以一有纠纷,很多人认为是为了炒作,为一个“钱”字。实际上他们不明白对创作者版权的尊重、对创作者意愿的尊重是最重要的。作品就像我的孩子,我怎么可能允许别人把它抱出去到处赚钱呢?如果大家都对这点有认识的话,文化娱乐业的产值或许会比现在大很多倍。
(二)
记者:对一些草根音乐爱好者,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汪峰:我想说的是:是不是草根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坚定自己的梦想,脚踏实地去努力的话,拥有自己的作品才是一个音乐人最根本的成功和自豪。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创作的能力,没有创作力不代表你就不能拥有自己的作品。你可以请别人写,你是首唱,它就是你的作品。靠翻唱,不管如何成功,毕竟始终是翻唱。不属于个人的荣誉和成绩不会长久。所有正在奋斗的有音乐梦想的人,不要受到社会上浮躁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当贫困的生活突然和你告别,很多名利向你招手的时候,任何人都难以抵御这种诱惑。但一定要记住,别人给你的所有光环和赞美,永远不是你自己的,别人可以随时拿走。而当你从内心可以产生更巨大的能量给那些曾经喜欢你的人,让大家记住你的时候,头上有没有光环和赞美就没那么重要了。
(三)
记者:其实创作一首优秀的歌曲挺不容易的。
汪峰:有人认为音乐人很容易就把歌写出来,运气再好点,可能很快就火了。其实真正能深入人心、打动人的作品是很不容易创作出来的,因此,创作者应该得到该得到的正当回报,但现在国内全体创作者,就版税来说,可能连十分之一都没有得到。
记者:创作《春天里》,您花了多长时间?
汪峰:我是用了一个星期完成的。歌词写了三四稿,作曲用了两个小时,但构思用了很长时间。
记者:你现在的生活可谓衣食无忧,是什么因素让你写出这样一首饱含草根情结的歌曲?
汪峰: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点。有很多人说是旭日阳刚唱出了《春天里》的韵味,我对这些言论基本不作评价。这首歌刚出来的时候,对圈内外人的震动,你可以去了解一下。两年之后,旭日阳刚才找出这首歌来唱。很多人认为,以我现在的生活状况,很难会去写这样的题材。其实这类题材在我的生命中是最重要的,收录《春天里》歌曲的这张专辑非常明确地指向更普遍的大众。
记者:能穿透人的灵魂,让人产生共鸣,这才是你音乐的魅力所在。
汪峰:有阅历的朋友分析《春天里》后给出的结论是:这是一首貌似极其简单,但却有着非常复杂情感的歌曲。里面有愤怒,有对往事回忆的忧伤,也有对目前现状的迷惘。有挣扎,也有更多对未来的梦想,无法用一句话来形容,应该说这就是时代的特征。真正的好歌有一个特征,它是适用于所有阶层的。
【小题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访谈三个部分的内容要点。(6分)
【小题2】通过这篇访谈,可以看出汪峰具有哪些性格特征?(6分)
【小题3】从全文看,记者对汪峰的专访为什么从采访旭日阳刚说起呢?(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第后面题目。
张书记卖瓜
梁海潮
①书记吃过晚饭,到D城的街道上散步。天太热,空调下觉不出什么,走出来却像进了火炉。
②张书记来到较偏僻的一个街道,发现路边停着一辆装满西瓜的农用三轮车,地上铺了张旧凉席,一个两三岁、满脸脏兮兮的孩子坐在上边,正啃着一块发硬的馒头。车旁站着一个衣着普通的妇女,脸上热汗涔涔,眼睛不住地盯着过往的行人。她旁边是位穿灰色上衣的男子,后背湿了大半截儿,肩膀上有几道地图形状的汗渍。
③他们见张书记过来,脸上堆满笑容。甜甜地喊:“大哥,过来尝尝西瓜,正宗中牟瓜,红沙瓤,鲜甜解渴。”说着,那男子从车上抓个西瓜切开,果真瓤红籽黑、沙甜诱人。
④张书记说:“这么好的瓜,生意一定不错吧?”女的接上来说:“这里人流量太小,一车瓜三四天也卖不完。”张书记说:“你们怎么不到城中心去卖?那儿买的人多。”男子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瓜农车不让进城。”
⑤女的说:“大哥,你家住哪儿?让他给你送去,住几楼都不要紧。”地上的小孩也仰着脸反复地说:“伯伯买瓜,伯伯买瓜吧!”
⑥听着小孩的叫喊,张书记心头一热,说:“好好,伯伯买伯伯买。”张书记从衣袋里掏出五十块钱,对男子说:“我只买三十块钱的瓜,那余下的二十块钱,让你女人领着孩子到饭店洗洗,再吃碗烩面。这么热的天,孩子只啃干馍怎么成?我帮你看会儿摊卖会儿瓜。”那女人扑哧一笑,说:“大哥你会卖瓜?”张书记呵呵笑道:“我家原来也是瓜农啊!”女人害怕不按张书记意图会飞了这宗买卖,就千恩万谢地对张书记说:“那就辛苦大哥了。”
⑦这时候,对面过来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胖子敞着怀,露着白肚皮。二人来到瓜摊前,瞅了半天,胖子忽然说:“张书记,你——”张书记看对方认出了自己,就说:“这是我家乡的亲戚,我没事,来帮他卖会儿瓜。”胖子张张嘴,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与瘦子嗫嚅着,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张书记说:“你们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胖子、瘦子像得了大赦一般,说好好好,我们一会儿再来。
⑧果然,没多久胖子、瘦子就返了回来,说家里有客人,每人买了一百斤瓜。男子要送,他们摆摆手,拦辆出租车将瓜拉走了。大约过了几分钟,又接二连三来了好几辆车,有局长,有科长,有主任,还有乡长、镇长的。大家都围在小小的瓜车旁,这个说正想买瓜呢,不知道哪儿的瓜甜;那个说单位下午才开了会,要给同志们发福利、降温;还有的说给扶贫点送清凉呢。男子与张书记一时给他们称不过来,他们就自己动手,拿了编织袋往里装,有的一百斤,有的三百斤……一车瓜不到十分钟就被抢购一空。起初那个卖瓜男子还担心有人不给钱或少给钱,岂料情况大相径庭,本来一编织袋瓜只值二三十元,他们硬是给五十元;只买五十元钱瓜的,买者也扔给他一百元,找钱都不要。来买瓜的领导越来越多,后来的没买到,还直抱怨男子怎么就拉了这点瓜来!张书记对没买到瓜的干部们说:“谢谢大家了!今年来城区卖瓜的,都是我的乡亲和亲戚,如果大家需要,请帮忙到其他瓜摊购买吧。”结果,那晚D城所有的西瓜全部脱销。
⑨张书记好不容易把那些前来买瓜的干部打发走,女人领着小孩吃罢烩面回来了。女人一看瓜车空荡荡的,脸就哭丧下来,急切地问男子:“瓜呢,咱的瓜呢?又让没收了吗?”男子说:“你瞎嚷嚷个啥,张书记已帮咱把瓜卖完了。”女人诧异地张大了嘴巴,半天,“呜”地哭出声来,把她的儿子按在地上,“咚咚咚”给张书记磕了好几个头!
⑩几天后,这个县出台了一项新政策,允许瓜农到城区闹市卖瓜。
⑾夏季过后,有一天是星期一,县委大院按例举行升国旗仪式,却见门口围了上百名瓜农。门卫以为是上访人员,慌得不行。谁知,八点整,他们整整齐齐排着队,异常郑重地向着大院,向着鲜红的、正在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小题1】小说第二段对瓜农一家三口的细节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2】小说中张书记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做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描写女人“诧异地张大了嘴巴”,她诧异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什么现实?
【小题4】请联系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呼噜
赵新
这是一条烧得很热的土炕。
炕头儿上睡着父亲,后炕里睡着县长,吴有睡在他们中间,吴有是桃树湾村的村主任。这天下午县长来到村里,搞农业结构调整调查,因和父亲谈得投机,就和父亲交了朋友,晚上索性连县城也不回了,坚决要和父亲住在一起,以便把还没念叨完的事情接着念叨下去。这样吴有就叫娘和媳妇睡在一起,自己陪了领导和父亲睡。
吴有很激动,很兴奋。他先是端茶倒水递火点烟耐心地听父亲和县长说庄稼话桑麻,然后在炕上铺好被褥放好枕头端来尿盆。等伺候两个人睡下以后,夜已经深了,因怕闹出什么响动打扰县长休息,他连衣服都没脱就悄悄钻进了被窝。
秋天的夜,月色朦胧,气爽风柔,更有那瓜果甜香丝丝缕缕从门缝里飘进来,让人感到生活是这般美好。吴有先是靠近父亲这边睡,但从父亲头上散发出来的浓浓的汗息一阵强似一阵,一阵比一阵猛烈,呛鼻子呛眼睛还似乎呛耳朵,熏得他用被子捂住脑袋还是受不了;吴有只好往县长那边挪,这一挪就妙了:从县长头上散发出来的芬芳的皂香醒脾醒胃,清心爽神,令人舒畅愉悦。县长和父亲同岁,都是五十有二;县长和父亲个头儿一样,都是一米七左右;县长和父亲胖瘦相同,老来都有些发福。可就是这味道不一样,两个人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呀!
吴有不能再朝后炕里挪了,再挪就挨着县长、就碍县长的事了!要是自己的手脚碰了县长而且把县长碰醒了,那会造成怎样严重的后果?他这个村主任还称职吗?
吴有稳住了身子,一边闻那清心爽肺绵绵不绝的皂香,一边倾听外面的天籁之音:院里有露珠落地,那晶莹的露珠落在铺了水泥的院子里,声音清脆圆润,明快爽朗,珠落玉盘一样好听。
突然,父亲打起了呼噜。父亲的呼噜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后来就居高不下,一味地凶猛激烈,波澜壮阔!吴有已经有十年不和父亲在一条炕上睡觉了,想不到这土里刨食吃的老汉竟然这样雄姿勃发,惊天动地,那呼噜打得虎啸狼吼,万马奔腾,环环相接,密不透风,中间就丝毫没个停歇的时候!
这呼噜听着特别刺耳,特别难受!或嘈嘈杂杂,如人喊马叫;或哗啦哗啦,如暴雨来临;或浪涛涌动,如洪水漫卷;或霹雳电闪,如地裂天崩!
吴有决定推醒父亲:一是他受不了这种噪音的煎熬,二是怕父亲的呼噜把县长吵醒了,显得自己全家都没有修养——一个敢当着县长任意地打呼噜的家庭,还有什么精神文明?
吴有悄悄地挪到炕头儿,正要伸手推醒父亲的时候,县长那里也打起了呼噜!县长睡觉也打呼噜,这是吴有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但是奇了,县长的呼噜一如那缕妙不可言的皂香,打得舒缓悠扬,余音绕梁,听起来如小河流水,春雨飘洒,燕语呢喃,微风送爽。而且县长的呼噜打得很有节奏,起伏有致,强弱匀称,一会儿缥缥缈缈声若琴弦,一会儿丝丝缕缕恰如游云,简直是天上的一支乐曲,在人间制作出的一种仙境,听起来是一种甜美的艺术享受,令人大饱耳福!
县长和父亲同岁,县长和父亲个头儿一样,县长和父亲胖瘦相同,可就是打呼噜的声音不一样。两个人哪里能一样啊!
吴有感叹不已,吴有突发奇想:自己是高中毕业,在学校学习时就有很高的音乐天赋,那首广为传唱深受欢迎的校歌就是自己谱写的曲子,现在何不把县长的呼噜之声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作为一首轻音乐奉献给社会?即使不能广为传唱,自己还可以哼唱,哼唱久了,熟能生巧,说不定以后自己打呼噜时也能打出县长的味道和水平来,这对自己的前途怕是大为有益!
吴有悄悄地下了炕,悄悄地拿来笔和纸,悄悄地伏在桌子上,悄悄地摁亮了手电筒。在完整地反复地记录和核对了县长的“艺术之声”后,他也草草地记录了父亲的呼噜之声。他把两首曲子进行对照,父亲的和县长的果然不能同日而语,远不在一个档次!
第二天吴有兴致勃勃地来到县文化馆,把头天晚上记录好的两首曲子给李老师。他读高中时李老师教他音乐,李老师艺术造诣很深,写过很多有名的歌曲,是省内的音乐权威。
李老师先看父亲的呼噜之声。李老师看了两遍,默唱了两遍,又小声唱了两遍,又大声唱了两遍。李老师前所未有地激动起来,简直是手舞足蹈,欣喜若狂!李老师大喊大叫地说:好,好,好!这首曲子气魄宏大,旋律高昂,有耕种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有春风秋雨,有酷暑寒霜,有雷有闪有情有爱,有百鸟争鸣稻谷飘香……吴有,了不得了不得,这是一首雄壮的散发着泥土气息的《田园进行曲》,我马上给你推荐出去,让大家欣赏!
吴有说:李老师,请您再看看那一首!
李老师拿出县长的“艺术之声”。李老师只哼了一遍,就皱了眉头。
李老师说:吴有,这不是歌曲,这是一个人在打呼噜!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小说标题“呼噜”与小说情节密切相关,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吴有父亲和县长的呼噜声,并细腻地描写了吴有听到呼噜声后的心理活动,推动了吴有谱曲这一情节的发展。
B.文中写吴有父亲的呼噜声惊天动地、万马奔腾,骈散结合,富有激情,加快了语言的节奏,使小说极具感染力。
C.小说中吴有没脱衣服钻进被窝后和吴有父亲打呼噜前各有一段环境描写,两处环境描写都是为了烘托吴有与县长同塌而眠激动、兴奋的心情。
D.吴有作为农村基层干部,对来做农业结构调整调查的县长阿谀奉承,甚至做出了把县长的呼噜声谱成曲拿来传唱的丑陋行径。
E.小说开头交代“这是一条烧得很热的土炕”,引导了小说人物县长、吴有和吴有父亲的出场,整个故事在土炕上发生,县长在小说中只起到了一个陪衬的作用。
【小题2】请用简明的语言概述故事的情节。
【小题3】小说主要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并谈谈它的作用。
【小题4】著名评论家许来渠先生称:赵新的小说有他自己的独特的乡土韵味,请分析该小说中的乡土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