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列车上
①前两天我坐火车出差,一路看着窗外荒凉的冬日风景,听着咣当咣当的车轮声,实在是无聊透顶。我想找个同行的旅客,聊聊天,打发时间。
②首先把目光落在了对面的小伙子身上,年龄相仿,应该有共同语言。我正在考虑用什么话来开头,只见那小伙子打开随身带的电脑包,取出笔记本,放在腿上开始上网。于是耳朵里传来了QQ的提示音,原来人家有人聊天。
③左边是个美女,一直侧脸向窗外看着,虽然咱不贪图什么艳遇,但是如果有一个佳人旅途相伴,聊聊天,也是很不错的。我整理一下自己的衣服,清了清嗓子,用尽量绅士一些的语调说:“你好,是不是没来过这里,见你一直在欣赏外面的景色啊?”话音落下,美女却丝毫没有反应。仔细一瞧,人家秀发遮掩的耳朵里耷拉下一条黑线来,原来在静静地听音乐,把整个车厢里的人都排斥在外。
④我灰头土脸地苦笑一下,扭头看斜对面的那个大爷。大爷穿着非常朴素,慈祥的面容,一看就是个实在人,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大爷似乎觉察到我的目光一直盯着他,马上把手提包抱在怀里,把头埋下去,身子向我相反的方向扭了扭。我颇为尴尬,使劲咽了一口唾沫,站起身来。
⑤我穿过车厢,走到了两节车厢的接头处。看见一个中年人在那里抽烟。我凑过去,掏出一支烟来,赔着笑说:“车厢里禁止抽烟,憋坏了,也过来抽一口。大哥,借个火。”中年人犹豫了一下,掏出打火机递过来。我在火车的晃荡中把烟点着,吸了一口,把打火机还给他,说:“谢谢啊,大哥这是去哪?”
⑥中年人把还剩下一大截的烟掐灭,说了声:“你接着抽,我回座位了。”
⑦我正呆 滞在那里,一个八九岁的阳光男孩出现在眼前,“叔叔,请问您,窗外那些高大笔直的树就是白杨树吗?”
【小题1】第①段画线部分的作用是。
【小题2】请为文中加横线的词语注音。
(    )拉   呆(    )
【小题3】细读第②─⑥段,“我”想与人聊天却四次未能如愿 ,请把“我”遇挫后的“反应”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第一次:失望; 第二次:  ; 第三次:尴尬; 第四次:  。
【小题4】第⑥段中年人的言行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 。
【小题5】对本文主旨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告诫人们,身处信息化时代,不能因人机交流而忽略人际交流。
B.警示我们,身处陌生的环 境,应该注意保持适度的警觉和距离。
C.提醒人们,在公共场合,人与人之间也要多点信任,多点交流。
D.劝导我们,即使社会复杂,人们交流方式各异,仍需待人以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2:00: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墨烟张
陈柳金
⑴一日傍黑,张家院里哇地一声哭,土坯墙震落一层沙尘。婴儿落地,没听过这样大声的,且脸如包公,黑不溜秋。张父说,俺张家世代制墨,如今老天馈赠一墨宝,就叫他张秉墨吧!
⑵这张秉墨,天生一个玩家。六岁便能玩墨,采烟、熬胶、和墨、上模、晾晒、裱金,一整套工序下来有模有款。九岁便玩书成瘾,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还练得一手好书画,吟咏唐诗宋词亦有腔有调。张秉墨的天空悬着一颗文曲星。
⑶但到了十八岁,天空却变了天。参加了地下组织的张父因叛徒出卖,死于鬼子刺刀之下。张秉墨强忍一腔怒火,接过搅墨棒,墨缸里转起圈圈旋涡,搅动一百零八圈后,蒸煮成团,蓄着劲举锤敲打一百零八遍。张秉墨发誓要做条好汉,把小日本的肉剁成酱,锤打成一根根愤怒的墨条。
⑷张家院子每天清晨依旧飞出一群白鸽,鸽群沿鹤庄盘旋一圈后,总是有一只鸽子带着张秉墨的牵挂飞离队伍。薄暮时分,那鸽子才从天空凯旋。张秉墨宝贝一样捧在手心,喂了食,轻轻放进笼子。
⑸前线还是失守了,小日本洪水猛兽一样冲进庄里,打砸抢烧,把个鹤庄鼓捣成了墨缸,每个人心里都墨黑墨黑的。小日本把鹤庄小学占为指挥部,临晚集合村民训话,太军佐藤野夫说鹤庄藏有共党,自己站出来,可免全庄人死,否则通通都得死!
⑹村民个个岿然不动,佐藤无计可施。忽然头顶掠过一群白鸽,仰起头,鸽子送他一个见面礼。佐藤往脸上一抹,一撮腥臭的鸽屎。叭嘎,杀了它们!一阵乱枪响起,连鸽毛也不见掉下来。佐藤恼怒道,不供出来,你们,通通的当鸽子宰!
⑺翌日,鸽群刚回笼,张家院门被踢开,几个小日本端着枪叽里嘎啦闯进来。正在锤墨的张秉墨猛一惊。贼头贼脑的小日本乱搜一气,从笼里捉出几只白鸽。翻译给张秉墨下了命令,以后每隔三天送两只鸽子孝敬太君!
⑻鬼子走后,张秉墨赶紧去看鸽子,幸好那只白鸽还在,这才松了口气。入夜,他扬手放飞了那鸽。
⑼就在这两天,有四个村民被怀疑是共党分子,鬼子把他们捉进了指挥部。一向抬头做事的张秉墨把头压得老低,搅墨一百零八圈,锤墨一百零八遍。他要把张家本领亮出来,制成胳膊粗的圆条墨,当作礼物送给佐藤野夫。
⑽转眼三天已到,张秉墨这次送给佐藤的是两只鸽子。进了门,只见佐藤呕吐不止,气喘吁吁。张秉墨细看,知他犯了夹阴伤寒,前几天吃了鸽肉大补精气,不慎便犯下此症。张秉墨说,太君,我有法子能治好你的病!佐藤如遇救星,却见他一脸乌黑,心生疑窦,但病痛难耐,只得恭听。张秉墨道,鸽屎为药引,槐角、扎参、细辛炖服。佐藤还记着上次鸽屎之恨,这次竟敢叫他吃这腥臭物,以为张秉墨捉弄他。翻译说,太军,张师傅可神了,您就信他一回吧!
⑾佐藤服了鸽屎和中药,翌日果然恢复如常。三天后张秉墨送来鸽子时,他竖起大拇指,你,大大的神!张秉墨说,太君,下次俺送几根大圆墨给你,俺张家墨条,不仅是书画的上等墨料,还能止血、治皮肤疮毒和腮腺炎。佐藤听了大喜,临别,差翻译送张秉墨,张秉墨悄悄塞给他一张纸条。
⑿这晚深夜,张秉墨正要入梦,院门吱呀推开,一黑影潜了进来。是翻译窃取了日军的重要情报,内容是鬼子将于后天晚上攻打驻扎在一深山处的我军阵营。张秉墨马上放飞那只白鸽。鸽子飞回时,也带回了我军指令——后天里应外合端掉日军指挥部。
⒀这天傍晚,他又一次放飞了白鸽。转身去给佐藤送鸽子,这次多了几根胳膊粗的圆条墨,是他答应送给佐藤的礼物。
⒁踏进门时,地上躺着一只流血的白鸽。佐藤凶相毕露:它,从你家飞出,你的下场……还没等他说完,门外已拥来一群鬼子。张秉墨放飞手里的白鸽,掏出嵌有炸药的圆条墨,把盖子一掀,几声巨响,佐藤野夫与鬼子不明不白地见鬼去了。
⒂在张秉墨的葬礼上,鹤庄乡亲全都披麻戴孝。忽然一群白鸽悲鸣着从张家院子飞出,在鹤庄上空整整盘旋了一百零八圈。仪仗队前,翻译跟一战士手抬石碑大的方条墨,上书三个镏金大字:墨烟张!
(选自《短小说》,2012年第5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张秉墨的父亲因参加地下组织被出卖而惨遭鬼子杀害,这对他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文中“蓄着劲举锤敲打”的细节描写暗含着张秉墨压抑不住的愤怒之情。
B.小说中的“鸽子”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张秉墨视鸽子为宝,佐藤被鸽子羞辱和吃鸽子,鸽子传递情报,鸽群悲鸣盘旋等,在这里,鸽子成了揭示主题的象征物。
C.鬼子把四个怀疑是共党分子的村民捉进了指挥部,一向抬头做事的张秉墨把头压得老低,这一情节真实地展现了张秉墨形象中怯懦的一面,与后文写张秉墨与鬼子同归一尽作铺垫,使人物形象有了发展。
D.这篇小说的主题在开拓上很有深度和力度,结构大气磅礴,故事情节简单有趣,语言极富张力,叙事也干净利落,很有特色。
E.小说善于运用埋设伏笔的手法,比如“锤打成一根根愤怒的墨条”就为下文利用墨条炸死鬼子作了铺垫;翻译对佐藤的一番劝说也为张秉墨奋勇杀敌最终就义打下了基础。
(2)小说中张秉墨两次制墨时都出现了类似“搅墨一百零八圈,锤墨一百零八遍”的描写,张秉墨的葬礼上“一群白鸽在鹤庄上空整整盘旋了一百零八圈”,“一百零八”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6分)
(3)请简要概括分析小说中张秉墨的人物形象。(6分)
(4)对于小说结尾处的鸽群悲鸣和仪仗队中有人手抬写有“墨烟张”的方条墨的情节,有人说是画龙点睛,有人说是画蛇添足,你赞同哪种说法?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具体理由。(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新生代青年的群体困境有两个特征:一是群体性,二是困扰性。前者指这种困境不是单个人的麻烦,而是很多人的共同体验;后者则是一种焦虑、不安的体验。
媒体对于新生代青年抗伤害能力的担忧成为一种暗示,这种暗示容易让他们对号入座。事实上,和平时代的心理陷阱和误区特别容易让他们受到伤害;而矛盾则是伤害的核心。对他们而言具有矛盾性的环境和后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矛盾,使得新生代青年群体常被迷茫包围。他们在一次次的期待中失望后,很容易就迷失了自己。这样的迷茫使他们减少了对生活的热情。这个时候,他们会抗拒稳定,抗拒大众路线,抗拒一成不变。他们想在抗拒中找到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这样,新生代青年经常处在矛盾当中,他们的性格也充满了矛盾性。
新生代青年群体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和前几代青年的最大不同,就是不习惯竞争。他们不用自小就去争夺父母的关爱,也不用面对一个梨挣扎着是否要让给别人。在他们的初始社会化过程中竞争就已缺席。在继续社会化的时候,由于先天的原因,他们仍不习惯竞争,很怕有人抢自己的东西,很怕被检阅,被评价,被审核。而新生代青年所面临的时代,恰恰又是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国与国、城市与城市、学校与学校都在竞争,何况是刚刚独立的新生代青年?于是蚁族、宅人才会一拨又一拨地出现。
新生代青年群体会间歇性地感觉松散,意志不坚定,无法战胜惰性,做事情常常半途而废,该做的事不能认真去做。他们抗拒坚持。虽然也知道有些事坚持一下更好,但有时候就是做不到。对他们重要的东西,不可能同时拥有,所以总要选。自由的时代,能选有时候反而是一种痛苦。不了解自己的需要,缺乏信念和信心,这都会成为选择的负担。他们知道需要选择他们可以承担的,但面对选择时,他们搞不清可以承担什幺,就会乱了方向。
新生代青年群体的天生优越感和自我否定的矛盾同时存在。一方面那种与生俱的优越感让他们理直气壮地没有信仰,因为没有什么信仰需要他们,也没有什么信仰可以征服他们。他们懂怀疑,懂寻找,懂探索,也懂害怕。另一方面信仰缺失又折射出他们不理解活着的意义,不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不完全遵守社会的规则,然后对自我的肯定不够,容易否定自己的能力。他们在努力避免出错,但想多了就会瞻前顾后,导致不想要的结果。所以在这个年纪,他们会讨厌自己,只是因为他们还不够认识自己。只看到某个特质、某个行为不好的一面,还没翻过看看,就过早地给自己下了个消极的定义。其实真正阻止他们成功,阻止他们幸福的,就是给自己下的这些定义。
和祖辈相比,他们的内部信仰并没有被外部信仰所覆盖,他们有空间也有自由去做自己,所以他们会有更多的自我问题。但这并不是没有信仰。信仰由外部信仰和内部信仰组成,外部信仰具有时代特征,而内部信仰才值得去深深挖掘。他们的内部信仰是在发展中的,需要用更多的人生经历去充实。对于他们说,成长是学会比单纯的相信什么更丰富的去体验的一种经历,当下每一刻的意义会自然组成人生的意义,不一定要早早规定好它。
(《中国青年研究·蚁族、蜗居:新生代青年的群体困境》)
【小题1】下列对于新生代青年性格矛盾性的具体表现举例失当的一项是
A.新生代青年可能会经常这样说,“怎么着,你别以为我是吓大的啊”,语气不仅张扬而且略带挑衅,但同时又不自觉地露出心虚表情。
B.新生代青年可能不会像少年时那样冲动顶撞父母,他们有时会参考父母的意见行动,但内心又会因怀疑自己的选择而感到迷茫。
C.新生代青年虽然注重心灵牛活的充实,但也因为追求心灵充实,反而有时需要体验另一个极端:空虚。所以有时候他们会诉诸互联网。
D.新生代青年渴望证明自己,但可能因找不到合适空间而不得不转向体育运动或者打斗游戏;这样常常容易被人误解为不思进取或颓废。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新生代青年的抗伤害能力使人们担忧,但这种担忧反过又伤害了新生代青年,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期待中失望后,很容易就迷失了自己。
B.独牛子女这一身份注定了新生代青年不习惯竞争,但他们恰恰又处在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这便导致了蚁族、宅人一拨又一拨地出现。
C.因为不知道自己可以承担什么,新生代青年群体会间歇性地感觉松散,常常半途而废,意志不坚定,无法战胜惰性,该做的事不能认真去做。
D.新生代青年信仰的缺失导致他们不理解活着的意义,对自我的肯定不够,从而也容易否定自己,也便阻止了他们去成功,阻止了他们的幸福。
【小题3】你觉得陷入群体困境中的新生代青年应该如何面对世界与未?试联系文本,就其困境中的某一点,结合现实浅要谈谈对策。(4分)
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张纯如:一个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
“你们不会希望,个人,在她的余生,如行尸走肉般活着之所以这么做,因为我太软弱,无法承受未来那些痛苦我知道,我的所作所为,会把这种痛苦的一部分加于他人。尤其是那些最爱我的人。请原谅我,因为我无法原谅自己。”
这是她的遗言。
这位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张纯如,于2004年11月9日决绝地在美国加州盖洛斯自己的车内吞枪自杀,结束了她年仅37岁的风华生命。
性格文静的张纯如,从小就喜欢写作,喜欢这种自由表达的方式。在她看来,真正的作家不是玩文字游戏,而要通过文字来传达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和感情。童年的时候,纯如与父母谈话时,父母经常会提到遥远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些什么,她的祖父如何逃离那个人间地狱,滔滔长江水如何被鲜血染成了红色1994年12月,当张纯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时,更是感到了无比的愤怒。的确有南京,的确存在大屠杀,但是为什么有人否认它,而且在所有的英文非小说类书籍里,居然没有一本提及这段本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纯如为这一现象震惊了,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大屠杀,她为此感到阵阵心悸。
对于美国这样的物质社会来说,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年轻人都要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不过,这位当时只有25岁的女孩有一个念头:“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 《南京暴行》出版后,她对美国读者的热情反应也感到意外,她说,“这本书虽然重要,但我以为只会得到图书馆的垂青。”但纯如也相信,真相是不可毁灭的,大家要同心协力,以确保真相被保存、被牢记。
1997年,她出版《南京大屠杀》一书,讲述了二战期间,在中国南京,平民被日本士兵屠杀的惨烈景象。这本书在1998年进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那一年,她29岁,是第一个如此年轻就获此荣耀的华裔作家。而且,她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继续为那些边缘群体发出声音。在她2003年出版的《美国华人》一书的序言中,她表示,她有职责去驳斥美国新闻报道里对中国人的成见,她要让别人看到真实的、三教九流的美籍华人的生活,看到那些修筑铁路的华工后代,大字不识的工厂工人,白人夫妇收养的小女孩等等。
仔细观察,她所秉奉的态度的差别,并非是出自国家。她也替美国人说话,譬如那些二战期间,在菲律宾被日本俘虏的老兵。他们大都来自美国中西部,在被俘后,曾度过一段地狱般的时光。在他们找到张纯如,希望她来写他们的故事后,她觉得自己无法拒绝。她对被侮辱的、被损害的、被遗忘的,有着特别的敏感。她有着很东方式的“侠肝义胆”,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然而,如此一个侠义女子最终选择自杀,让很多人大惑不解。有人说,她自杀的直接原因是她在被诊治为抑郁症后服用药物的副作用,导致了她的很多幻觉和自杀倾向。也有人说,对人类的绝望是纯如自杀的主要原因。读过她的书,许多读者都会对人类的兽性和仇恨,产生愤怒与绝望。而她是在长期忍受这种愤怒而绝望的煎熬,她的忧郁症也许早已埋下了根苗。
为推广《美国华人》,张纯如穿梭北美大陆,密集参加签售活动,签售结束后她的母亲张盈盈发现一向风风火火的女儿忽然变得心事重重、闷闷不乐。一次,她向母亲讲述了旅行中的一幕:有个人演讲后走过来,用充满威胁的口气对我说,如果你加入我们组织的话或许可以安全些,我大吃一惊,不知道如何回答他,立刻走开了。
她的父母曾回忆:“她以前从来没有自杀的念头,但后来医生说她患了忧郁症。”两位老人清楚地记得纯如最喜欢的座右铭是美国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的名言:忘记历史的人将重蹈历史覆辙。“只有吸取历史教训,才能有未来的和平,”张盈盈说,“中国人要像犹太人一样,让全世界记住这段历史。”
纯如死前留下了一张纸条,要求家人记住她生病前的样子,她说:“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她的遗体葬在加州洛斯盖多圣安东尼牧场的天堂之门公墓,墓碑上写有这样的话:“挚爱的妻和母亲,作家、历史家,人权斗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尽管每一个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但在英文非小说类书籍里,竟没有一本提及南京大屠杀,这让张纯如震惊。
B.29岁的张纯如凭借《南京大屠杀》一书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作者的宝座,她成为第一个获此荣耀的华裔作家。
C.张纯如敢于揭示美籍华人三教九流的真实生活,虽在旅行中被无辜威胁,但她毫不在意,仍然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
D.任何坚强的人都有脆弱的时候,张纯如这个“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的人自己结束了生命。
E. 本文多次引用张纯如的典型语言,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可读性。
【小题2】文章为什么以张纯如的遗言开篇?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小题3】为什么说张纯如是一个“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小题4】一个侠义女子最终选择自杀,让很多人大惑不解。有人认为缘于忧郁症,也有人认为缘于对人类的绝望。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小题。
来 客
沈从文
一天下午,我为《读者月刊》写一篇创作回忆录,觉得记忆中充满了各种河水。生平在各个地方所见到的各种河流,似乎正一一从心上流过。刚写到第二行,一个服装潇洒的白脸少年绅士,从那黑黑窄窄的楼梯走上来,一见我就问:“我找甲先生。他在家不在家?”
那种语言神气,显然他不会以为面前的我正是他所要找的人。我当时为尊重客人的感觉起见,只好装点愚呆,请客人在房中坐坐。
“尊驾有什么事,是不是要紧的事?”
大约先前这人还只疑心我是仆人,现在算已明白我是仆人了,大咧咧地说:“我刚从北京来,不久就要到外洋去留学。我也是一个作家。久仰你先生的大名,特意前来拜访!”
来客游目四瞩,各事弄清楚后,俨然大事业已办妥,不必主人相请,就大模大样选定一个靠窗边的椅子坐下。喝着我为他倒上的那一杯清茶,见我畏畏缩缩地站在屋角,似乎安慰我不要怕“大人物”,就向我攀谈起来。
“你先生是作家,怎么不跟他学写小说?”
“先生说,写小说是河水告他的。”
“怎么,河水告他的!什么河水井水?他同你说笑话!他一定跟姓贺姓何的读过书,你不懂!”
“他说的是河水。”
那绅士见我那么说话,大约见我样子猥猥琐琐,且有点儿戆,发生了兴味,便带玩笑似的向我探听这房中主人的一切。到后就问我,“先生是不是当真在霞飞路买了一幢房子?××报上说的,那幢房子值七千!”
这客人看看我只知道傻笑,眉毛皱皱,走到写字桌边去,似乎想看看主人桌上的情形。这一来真使我又急又窘,可我又想不出什么方法拦阻他。他把我那篇文章看到了。那上面我写的是:我的教育全是水上得来的,我的智慧中有水气,我的性格仿佛一道小小河流……大概看了两三遍吧,这个绅士才向在他身边显得有点窘迫的我说:“你的先生说河水告他一切,说得真古怪。哪有这事情?”
我因为不明白用仆人身份如何来答复,故仍然只向他笑了一下。这客人从我的微笑上,似乎感觉到一点小小不快处,一面把手杖剥剥剥的敲打地板,一面便问我来到了这里多久,似乎为了报复起见,就问我:“你名字叫什么?”
“我叫高升。”可是我说出口时,瞅他那脸上做了一个古怪的表示。
大约就是这个俗气的名字,把客人谈话兴致索然而尽,不愿意再等待下去了。他把名片夹拿出来,抽出一张小小名片,伏在桌上写了一阵,便把那名片摆在桌上,用一个玉镇尺压定,又把我那文章看过一遍,把头点点,似乎明白了些先前所不明白的东西,这一回很满意了,才向我开口:“高升,我不等候甲先生了。我留下这个,他回来时你就告他,不要忘掉!”
客人一走,我便恢复了我做主人的身份,赶快走过桌边去,看看那名片究竟写了些什么,刚看完头上两句话“你是水教育的,我是火教育的”,忽然一个人訇的把门推开,好像是明白主人不在家,就不必叩门似的。我真又窘又急,赶忙站起来侍候那客人:“先生,你要什么?”
他什么也不说,只走近桌边,把原来那张名片收回,换了一张新的,写了两行字,便又匆匆地走了。
我把窗子关好后,放了一口气,走近桌边捡起那张名片看看,原来换了一张有北京某大学文学士头衔的,却把我先前看过的那两句话去掉了。我想:“那么这人自己也觉得并不是火教育出来的了!”想到这些字句和这人一切,我很忧郁的苦笑了一会儿。
这客人此后从不再来第二次。大约已照他所说的那样,当真放洋去了。我那篇文章,自然写不下去了,也永远不想作了
一九三三年四月 (有删改)
【小题1】“我”为什么先“又急又窘”,后来又“又窘又急”?  
【小题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来客的形象特点。
【小题3】文中多次写到水,请简要分析“水”的内涵。  
【小题4】请探究小说结尾“我那篇文章,自然写不下去了,也永远不想作了”的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
乡土情结
柯灵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一一王维
①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邀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②人生旅途崎呕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戚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重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膝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③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一一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篷,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④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初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变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过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⑤“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②段写故乡是人生旅途的起点站,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方向和未来,细节具体生动,语言饱含感情,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第③段中,“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第④段中,作者运用“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等词语,形象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传统。
E. 最后一段,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具体表现了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
【小题2】故乡的山水草木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除此之外,乡土还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每点不超过10字)(6分)
【小题3】第四段赞颂了海外的炎黄子孙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体戚相关。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C6分)
【小题4】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可作者仍然认为“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你同意作者的意见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