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好奇”号火星漫游记
李 理
“祝贺你们!”肃静的大厅里传来一声浑厚的问候。大屏幕前,正在观察“好奇”号行动的科学家们屏息凝听着随后的一段话。这是一份来自火星的特殊问候。近日,“好奇”号火星车在接收了地球上的语音邮件之后,通过美国宇航局的深空天线网络接收信号将其向地球转发回来。这是人类首次完成从地球上向其他行星发送语音邮件并转发回来的任务。
“好奇”之路漫漫行
自2011年11月,美国“好奇”号火星车被成功送入设计轨道之后,其征程一直被广大民众关注。到目前为止,“好奇”号火星探测器进展顺利。成功踏出火星第一步,成功发回邮件等一系列测试均表明“好奇”号目前状态良好。
在近日的发布会上,美国航天局对外发布了“好奇”号传来的照片。根据这些照片,人们可以清晰地识别出火星山麓地区一些侵蚀形成的冲沟地形,以及其层状沉积结构。目前,搭载在“好奇”号上的镜头已经拍摄了附近夏普山的缓坡下部地形景象。科学家表示,那里将是“好奇”号攀登夏普山的位置,照片中的层状沉积岩层是它的最终目标。但是,有一片暗色的沙丘横亘在“好奇”号和沉积岩层之间。根据资料,科学家判断,这片暗色区域存在不同颜色的地区,每部分所含成分并不相同,是历史成因的差异导致了这些岩石的多样性。
此外,根据报告“好奇”号已从着陆点附近出发,正式开始向400米外的首个科研目的地格莱内尔格前进,该地是三种地形相交的区域。科研人员期待首个岩石目标能在这一区域找到,并对其进行取样和分析。
火星生命仍为谜
那么,是何原因让“好奇”号火星车备受世界关注呢?科学家表示,是人类对生命起源的未知迫使人类关注外星球。之前的资料显示,火星上存有火山喷发后的坑状高低。而有关科学家也曾称,一些带回来的标本也显示火星上有机物是存在的。虽然有科学家表示在火星上发现有机物质并不能证明火星现在或者过去存在生命,陨石可将有机物质携带到火星上,此外,有些可能被有机物质污染的探测仪器限制了对火星现代微生物的探测任务。因此,对此次“好奇”号的火星之旅是否会发现有机物,成功验证生命是否存在是一个被大众关注的话题。“在我看来,如果‘好奇’号发现了火星上存在有机物,那么这将是火星上存在生命发现的转折点。”美国科学家曾经如此表态。
然而,火星探测的任务并不局限于对生命是否存在于火星的探索,科学家还将通过研究地球以外的太阳系和银河系中的物理化学环境,逐步认识地球上的生命的产生过程。假设探测到火星表面存在有机物的痕迹,科学家们表示,其重点将转向研究这些有机物的性质以及形成过程,并确定有机物质是否能与火星生命起源产生关联。
“好奇”探索最先进
此番访问火星时,科学家们为“好奇”号选择了最优的探测地点以及携带先进的科学仪器。例如,“好奇”号中搭载了最先进的火星样本分析仪,该设备将对火星大气、岩石和土壤粉末进行取样成分分析。虽然在升空之后,曾遇到些许麻烦,但它最终完成了对内部残留地球大气成分的测试分析工作。火星样本分析仪设备首席科学家表示:“对于测试结果非常满意,结果完美地证明了该设备测定气体成分的精确性。”目前,“好奇”号发回的数据已经快要超过在此之前所有火星车发回数据的总和。
与此同时,“好奇”号在火星上工作丝毫不用担心其能源问题。以核燃料为主要动力的“好奇”号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可以适应多种不同的任务需求,供能相对稳定。并且,该核电池的主要原料为“性情温和”的放射性元素钋-238。该元素不会发生核爆炸,而是缓慢衰变放出能量。在通讯传输上,在火星运行的全球性的通讯中继卫星系统持续不断地将数据从“好奇”号传回地球。并且,其自身拥有调整的数据传输速率的能力,让回传效率更高。(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用了倒叙的手法,开篇写了科学家们对“好奇”号成功发回邮件的问候,设置悬念,先声夺人。
B.“好奇”号探测的数据证明,横亘在“好奇”号和沉积岩层之间的暗色沙丘,存在不同颜色的地区,每部分所含成分并不相同,是历史成因的差异导致了这些岩石的多样性。
C.根据报告“好奇”号已从着陆点附近出发,向首个科研目的地格莱内尔格前进,并且,科研人员在该区域找到了首个岩石目标,并对其进行了取样和分析。
D.为了解开火星生命之谜,人们对“好奇”号火星车十分关注。火星是否存在有机物是解开这个谜的关键所在。
E.“好奇”号探测地点的选择、仪器的配备、能量的模块化设计、发回的数据的数量都表明“好奇”探索是最先进的。
【小题2】简要归纳“好奇”号“漫游”的历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的标题是“‘好奇’号火星漫游记”,为什么后两部分写的却是“火星生命仍为谜”和“‘好奇’探索最先进”?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联系文本,谈谈你认为尖端科学发展的意义所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21 10:00: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民国要人于右任
于右任,原名伯循,1879年4月11日出生于陕西三原,17岁时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县学,23岁中举,早年加入同盟会,后成为国民党重要决策人物之一。他还是诗人、著名书法家。他出生于穷苦家庭,成名后爱国恤民,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往陕西避难。时年21岁的于右任认为,慈禧一伙正是国弱民穷的根源,他要上书陕西巡抚岑春萱,杀死西太后,被同学好友制止。尽管已经中举,尽管已经结婚,于右任救国救民雄心依旧。有一天,24岁的于右任披头散发,光着上身,提一把砍刀,照了一张相。这张相片配上“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的题联,被照相馆老板私自加洗多张送人。
两年后,于右任赴河南开封科考。三原县令德锐向陕西总督密报,说于右任是“革命党”,证据就是那张相片及其题联、诗章。当局立刻下令通缉。于右任闻讯后,逃到上海,辗转震旦学院学习。在震旦学院,于右任受到马相伯院长的赏识。他开始在《新民丛报》上以“于右任”为名,发表言辞激烈的文章。“右任”既用“夫子循循善诱人”中“诱人”谐音,又指反清:古代“左衽”指代少数民族,“右任(衽)”指代汉族。
在上海,于右任还参与创办中国公学、上海大学。马相伯组建新校,于右任协助并撷取《卿云歌》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的诗句,建议以“复旦”为校名,这就是现今的复旦大学。
1905年,于右任结识孙中山,加入了同盟会。此后,又办了和他一样命运多舛、影响很大的几份报纸。1907年4月2日,《神州日报》问世。这是革命党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这份报纸竟然没用光绪年号,用的是干支和公元纪年。80天后,报馆因邻居失火殃及毁坏,于右任又在1909年3月26日创刊《民呼日报》。92天后,于右任被当局拘押25天,过堂8次,最后被逐出英租界。然而50天后的10月3日,又一份藏匿“于”字的《民吁日报》出现在上海滩,48天后,《民吁日报》又被查封。虽然屡受重创,但于右任不屈不挠。1910年10月11日,又有《民立报》现身上海,社长又是于右任。这是代表同盟会的报纸。“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民立报》更加大胆。于右任也赢得了“先生一支笔,胜过十万毛瑟枪”的美誉。
其实,于右任真的拿枪上阵,指挥过千军万马。1918年,他应邀回到家乡,担任“护法运动”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在他的指挥下,陕西靖国军和南方“护法运动”遥相呼应,给了北洋军阀沉重的打击。
于右任擅歌赋,长诗词。他的诗,热爱祖国,亲近人民。上庐山,他目睹耳闻轿夫的负重和叹息,写下《闻庐山舆夫叹息声》:“上山不易下山难,劳苦舆夫莫怨天。为问人间最廉者,一身汗值几文钱?”抗日战争时期,于右任参观成吉思汗陵墓,写下慷慨激昂的《越调·天净沙》:“兴隆山上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  
1949年11月29日,他被蒋介石裹挟去了台湾,结发夫人高仲林和长女被留在大陆。海峡相隔,亲情难忘。1958年,在他和高夫人结婚60周年前夕,他含泪赋诗:“两戒河山一枝箫,凄风吹断咸阳桥。白头夫妇白头泪,留待金婚第一宵。”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病逝于台北。临终前没有留下一句话,只是向老部下示出三个指头。后来有人猜测,这是他在怀念故乡“三原”,或是他家的三间老屋,或是老屋门前三百多年的古槐。
于右任,这位被誉为“三间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的中华之子,临终前魂牵梦萦的,仍然是大陆,是故乡,是期盼祖国统一!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认识到满清王朝是国弱民穷的根源后,21岁的于右任想要上书陕西巡抚,刺杀慈禧太后,这充分体现了他为祖国民生甘愿赴死的勇气。
B.改名于右任,既是谐音“诱人”,表现了他用文章来改变国人之精神、唤醒民众的责任感,又有“右衽”之意,表现了他对满清王朝的不妥协。
C.于右任先后创办了几份报纸,如《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尽管都遭到了反动政府的查封,但是他宣传革命、反对封建专制的精神始终未变。
D.作为一名诗人,于右任用自己手中的笔描写下层民众生活的艰难,描写对妻子儿女的深深思念,描写对家乡故园的眷恋。
E.弥留之际,于右任向老部下伸出三个手指,表现了他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其家国之忧至死不变。
【小题2】作为民主斗士,于右任做了哪些方面的具体工作?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请你从两方面概括于右任先生的思想性格。
【小题4】有人猜测于右任临终前向老部下示出的三个指头或是他在怀念故乡三原,或是怀念他家的三间老屋,或是怀念老屋门前三百多年的古槐,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10月30日,2015海峡两岸汉字节在厦门开幕。汉字节系列活动将从30日起至12月31日在厦门、台北等两岸城市同步举行,活动包括海峡两岸名家书法展、汉字名家讲坛、书道表演进校园、两岸青少年书法赛、年度汉字评选、年度汉字揭晓记者会暨笔会等内容。诗人郑愁予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  suǐ 。希望通过这个活动的主办,让两岸更多的民众更加认识、了解汉字,更加热爱中华文化。”
郑先生所言极是,传承中华文化须  yú 离不开汉字。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从古至今一直在使用的最古老的自源性文字。时至今日,随着不同文明在各自的环境中独立诞生的各种文字,只有汉字能够传承五千载。作为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文字,汉字保存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为丰富的纪录,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汉字起源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余种。它们整齐规范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仓 jié  造字”只是传说,但若说他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还是可信的。
汉字“六书”
“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义),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简单说,象形就是直接画出词义所概括的事物的外形;指事就是用指示性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或者在象形字基础上加上指示性符号;会意就是画两个字(或象形符号),结合起来显示一个新意义;形声就是取两个字,一个声符,一个意符,合成一个新义。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方法,不是造字方法。
汉字演变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形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形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来了。
文字纵横
文字
时期
数量
字体
状态
中国汉字
公元前3000年
约4500个(甲骨文)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
全世界至今有16亿人使用
希腊字母
公元前750年
24个大写字母
 
至今仍在使用
玛雅文符号
公元前2500年
约270个
几何体 头字体
消失了500多年
巴比伦楔形文字
公元前3200年
640个基本字
刻符、岩画、文字画、图画字
消失了2100年
埃及圣书字
公元前3000年
2000多个符号
碑铭体、僧侣体
大众体
消失了500多年
古印度哈拉巴文字
公元前2300年
500个符号
印章文字
消失了3800年
【小题1】依序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字,正确的一项是
A.髓庾颉B.髓臾颉
C.隋臾颉D.髓臾诘
【小题2】依据材料一,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出现在商朝,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B.“六书”中的汉字造字法共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C.“刀”是象形字,“刃”是指事字。
D.“从”是会意字,“忍”是形声字。
【小题3】依据“文字纵横”表格材料,概括汉字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对于航天员来说,是上天不容易,落地更难。飞船的回收,是事关整个飞行成败的最后一个环节。回收着陆系统由结构、降落伞、着陆缓冲、程序控制、火工装置、伞舱排水和标位等7个子系统组成,主要任务是:利用降落伞稳定再入大气层的返回舱的运动姿态,减低其下降速度,最后通过着陆缓冲等手段保证航天员软着陆;为返回舱提供闪光和海水染色两种标位手段,研制防止海水侵入主伞舱的装置。
808所的葛玉君推算出一个数据:如果没有着陆缓冲系统,光靠降落伞把返回舱减速到2米/秒的速度,伞的面积必须达到14 600平方米。这样大的降落伞,即使整个返回舱也装不下。
伞系统工作时,先打开引导伞;引导伞使返回舱的下降速度由180米/秒减至80米/秒,然后由引导伞拉出减速伞,再由减速伞带出主伞。主伞先开一个小口,慢慢地全部撑开,这时返回舱的下降速度由80米/秒逐渐减到15米/秒。但是,即便是这样,航天员落地也会被礅个半死,怎么办?在返回舱底部安装一个γ高度探测仪,当飞船距地面一定高度时,γ探测仪发出信号,指挥飞船上的缓冲发动机点火,给飞船一个向上抬的力,把飞船落地的速度减到1~2米/秒。
γ高度探测仪具有精确测量的功能,它的抗干扰能力强,不论是雨天还是雾天,都能根据向地面辐射的粒子数来准确测量距地面的高度。但γ高度探测仪也十分复杂。刚在返回舱上应用时,第一批试验下来,葛玉君和队员们全都傻眼了:不仅精度满足不了要求,而且测量趋势还不对。理论上,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大,γ高度探测仪工作时点火高度也应该越高;反之亦然。可是γ高度探测仪的实际工作情况却相反。
这样的试验一连做了几个月。从夏天到了秋天,葛玉君等4人一直住在朱庄试验基地。静态试验、动态试验对比着做,可是这两种情况下,γ高度探测仪测出的数据就是不一致。原因何在?一次接一次地试验,困扰他们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走投无路的葛玉君只好请来专家当外援。专家往试验场一站,几次对比试验下来,便提出疑问:是不是动态试验接头处的一麻袋棉花在作怪?对呀,怎么就没想到是它呢?原来,做动态试验时,怕接头掉下来砸到下面的返回舱大底,所以特意放了一袋棉花用来减震。而静态试验是没有棉花的。棉花对γ的反射性特别强,所以影响了测量的精度。通过反反复复的试验,γ高度探测仪的脾气算是摸准了。
【小题1】对“γ高度探测仪”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能根据向地面辐射的粒子数准确测量飞船距地面的高度。
B.能发出信号,指挥飞船上的缓冲发动机点火。
C.能给飞船一个向上抬的力,把飞船落地速度减到1~2米/秒。
D.安装在返回舱底部,抗干扰能力强,具有精确测量功能。
【小题2】对文中画横线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大,γ探测仪工作时点火,给飞船向上抬的力越大。
B.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小,γ探测仪指挥点火时距离地面的高度就越低。
C.在第一批试验中,γ探测仪实际工作情况是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小,而点火的高度越低,反之亦然。
D.在第一批试验中,γ探测仪实际工作情况是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大,而点火的高度越低,反之未必。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葛玉君等人试验内容的一项是 (    )
A.返回舱下降速度不同,γ探测仪工作时点火的高度不同。
B.在静态与动态两种情况下,γ探测仪测出数据的对比。
C.在不同季节条件下,γ探测仪的测量精度。
D.在有减震棉花与无减震棉花的不同条件下,γ探测仪的测量精度。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是飞船发射成功的最终标志,我国科学家成功地解决了返回技术的难题。
B.保证航天员安然无恙地软着陆的飞船落地速度是1~2米/秒。
C.飞船回收着陆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气动力减速技术、控制技术、火工技术等领域。
D.在目前条件下,降落伞将返回舱减速必须逐步进行,在将来可能做到一步到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约翰斯敦诸水坝被人称为“定时炸弹”
【美】盖洛德•肖
一架直升飞机低低地飞过劳雷尔兰水库那片阴沉难看的沟谷,然后在一大堆泥水和岩石块上盘旋,两天之前这里还是一座拥有1亿加仑储水量的水库。
宾夕法尼亚州水坝安全工程师约瑟夫•埃拉姆在检查过现场后沮丧地说:“19年来我一直试图告诉人们这些地方到处都有定时炸弹,他们总是不信。”
埃拉姆讲的“定时炸弹”,是指宾夕法尼亚州西南部狭长的山山谷中星罗棋布的几十座老化的水坝——其中一些显然难以抵挡暴风风雨经常性的侵袭。
星期三凌晨,还在黑暗中,一场12英寸降水量的暴雨致使这座大约400英尺宽的大坝倒塌了三分之一,洪水奔泻而出,造成至少55人死亡,损失2.5亿美元。
建于60年前、为约翰斯敦供水的劳雷尔兰水坝一下子成为灾难的制造者。像埃拉姆这样的工程师多年来都知道,全国5万座大型水坝中有一些有巨大隐患。但政治家和官员们对他们的警告和建议充耳不闻,装聋作哑,而只有这些人才能通过法令拨款解决这一问题。
这样,当星期五埃拉姆乘坐直升机巡视了劳雷尔兰水坝和几英里外另一座也在星期三倒塌的小一点的水坝之后,神情沮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拥有8000万加仑储水量的这个第二座水坝就在另一座高70英尺的水坝上游不远处,那座水坝曾于1889年倒塌,那次倒塌中有2200人死亡,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水坝倒塌事故。“每年我都要在那里停一停,”他提起1889年的那场灾难时说,“这会使人头脑清醒清醒……”
劳雷尔兰水坝下游的谷地如今又为美国水坝史提供了新的使人头脑清醒的纪念物。这里一度是坦纳斯维尔社区,中等收入的钢铁工人、木匠和卡车司机的宁静家园,也是德拉戈维奇、费利克斯、帕斯科里奇以及托马斯家族的居住地。
现在,这里已成为死亡、灾难和绝望之谷。
到处是断壁残垣,卡车和汽车被埋在土堆里,电线杆和其他碎片像牙签一样东倒西歪到处都是。一些人眼含泪水,一些人沉默不语,在寻找着亲人和朋友。
39岁的房屋维修工查尔斯•克雷默发现了渔业公司一个熟人的尸体埋在3棵连根拔起的树底下的泥土里。“大坝塌下来时,他的渔船被卷走,”克雷默说,“没有人知道他的妻子和孩子出了什么事。我知道至少有30人失踪。”
镇长约翰•贝尔茨拿着一张印有42名死者的名字的名单。他说,这些人都是在山谷中丧生的。他还说,本来有关部门应事先警告居民们大坝可能倒塌。
贝尔茨的邻居也同意他的话。他们对官方最初的说法很愤慨。官方说,大坝并未带来损失——只是因为雨量过大,在短期内引起洪水泛滥。
看管水坝的蒂摩西•伦茨告诉记者说,水库的水急涨,泄洪水道根本应付不了巨大的水流,水坝突然倒塌。洪水涌上了42英尺高的大坝,这座土质结构的大坝迅速崩溃。伦茨说:“我听见比雷还要响的轰隆隆的声音……我还以为是山的一侧塌下来了……”
埃拉姆认为水库泄洪能力不足可能是水库溢水和大坝倒塌的原因。他说,这个州其他的900座水坝中有许多都存在这类问题。
“这些水坝都是50.60或70年前建起来的,”埃拉姆说,“那时的技术与今天大不相同,但我们对这些旧水坝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时报》今天一早就报道过全国只有一半的州有水坝安全计划,国内36000座大型水坝从未被州或联邦的工程师视察过。
许多专家认为,虽然财力、人力有限,但宾夕法尼亚州的水坝安全计划仍是全国最好的10个计划之一。
埃拉姆说,他们办公室曾对劳雷尔兰水坝进行过考察,发现保养得很好,看起来很不错。
除了对两座倒塌的水坝进行视察外,埃拉姆还紧急察看了约翰斯敦附近10座“有问题水坝”。他是由一个工程检查团的专家斯图尔特•朗陪同的。“它们看起来比昨天情况要好得多——都很好,”埃拉姆谈起这10座水坝时说,“我可以放心了。感谢上帝,雨不下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用劳雷尔兰水库现在的样子与两天前它蓄水的情况对比,详细地描述了水坝坍塌后的景景象,揭示新闻主体并引出下文对水坝坍塌造成的后果的描述。
B.“现在,这里已成为死亡、灾难和绝望之谷”这句话语调悲凉、情感压抑,十分客观、克制地写出因为劳雷尔兰水库的水坝坍塌造成的惨状,让人触目惊心。
C.新闻在描述灾难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当局者的愤怒之情,比如埃拉姆提到的政治家和官员对警告、建议的充耳不闻以及官方对劳雷尔兰水库的水坝坍塌的最初说法等。
D.新闻引用房屋维修工克雷默、镇长贝尔茨的话的作用有:一方面体现作者采访的对象是不同的,他们的意见代表各个阶层;另一方面也体现新闻的绝对真实性。
E.文章结尾详细介绍了灾难过后埃拉姆以及同事的做法,比如对劳雷尔兰水坝和约翰斯墩附近10座“有问题水坝”进行现场考察并发现这些水坝比昨天情况要好的现实。
【小题2】约翰斯敦诸水坝被称为“定时炸弹”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3】这篇新闻获得当年的普利策奖,试从新闻体裁的角度探究其获奖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北大代理校长时期的傅斯年
①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傅斯年向来最痛恨不讲民族气节的儒生。他对自己的先祖傅以渐当年不参加抗清复明运动,反而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入朝为官一事,一直耿耿于怀。他对投靠日本知识分子更是深恶痛绝。在代理北大校长期间,傅斯年发表声明道:“为保持北京大学的纯洁,坚决不录用伪北京大学的教职员,但学生经过甄别和补习,可以接受。”
②1945年11月,傅斯年抵达北平。他下飞机的第一句话,就是问陈雪屏与伪北大的教员有无交往。陈回答说,仅限一些必要场合。傅不满道:“汉贼不两立,连握手都不应该。”当场表示伪校教职员坚决不予录用,不但不请他们任教,还要请司法部门将罪大恶极的儒林败类捉拿归案,严加惩处。
③北平的伪教员们私下联合起来以罢课相要挟,并向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请愿,强烈要求北大录用。为此,伪北大教授容庚还发表了致傅斯年的“万言书”,进行辩护,以示抗议。对此,傅斯年毫不妥协,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再次声明,表示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北平保持一个干干净净的身子,正是非,辨忠奸”。最后,他说:“这个话,就是打死我,我也要说的。”
④就在傅斯年的声明刊出之时,伪北大文学院院长周作人自视为傅斯年的师辈人物,又同属“新文化运动”阵营中的盟友,遂理直气壮地致信傅斯年,让傅把他作为特殊人物予以照顾,还说:“你今日以为我伪,安知今后不有人以你为伪?”傅斯年看罢,当场把信拍在桌子上,大骂一声:“他妈的,青天白日旗还没落下,难道反了这些缩头乌龟王八蛋不成!”
⑤容庚见傅斯年毫无通融的余地,尾随傅斯年从北平到重庆,继续与傅理论。当容庚来到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找傅时,傅拍案而起,指着容的鼻子大骂曰:“你这个民族败类,无耻汉奸,快滚,快滚,不用见我!”当场命人将容架了出去,扔到泥泞的马路上。第二天,《新民报》登载标题为“傅孟真拍案大骂文化汉奸,声震屋瓦”的新闻。后来,容再度拜访,表示要谢罪改过,重新做人,傅斯年才勉强与其会面,但仍表示不予录用。此后,容庚到岭南大学任教,终其一生,再也没能迈进北京大学的门槛。
⑥对于处理伪教员的不妥协,傅斯年后来说:“我意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傅斯年在给夫人俞大彩的信中说:“大批伪教职员进来,这是暑假后北大开办的大障碍,但我决心扫荡之,决不为北大留此劣迹。实在说在这样局面之下,胡先生办远不如我,我在这几个月给他打平天下,他好办下去。”这几句话,最能体现傅斯年的脾气,该说的话要说,该做的事就要要做,一定要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
⑦后来,一直到去了台北,傅斯年仍然保持着这种精神,并以此维护教育的独立与尊严。国民党败退台湾之际,因恐吓而高度警惕,在学校肆意逮捕师生。傅斯年挺身而出,不准军警入校捕人。国民党政府下令实行联保制度,他拒绝在台大实行,说:“台大师生由我一人担保。”因此,有人撰文攻击他在台大优容共产党。傅斯年著文反驳,义正言辞地宣称:“我不是警察,也不兼办特工。”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开篇写傅斯年对先祖傅以渐参加清朝科举考试一事耿耿于怀,目的在于说明傅斯年看问题很客观公正,引出下文对伪北大教员录用问题的介绍。
B.从北平伪教员私下联合以罢课相要挟并向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请愿等情况可以看出,当时这些教员的势力还在,还有其政治地位。
C.“这个话,就是打死我,我也要说的。”这句话表现了傅斯年斗争的决心,这种决心在傅斯年给夫人的信中也能够看出来。
D.周作人参与了“新文化运动”,是傅斯年师长一辈的人,但因为他担任过伪北大教员,傅斯年坚决不同意周作人再次进入北大。
E、无论是在北大担任代理校长拒绝录用伪北大教员,还是在台大拒绝联保制度,都体现了傅斯年维护教育独立和尊严的追求。
【小题2】伪北大教育容庚为了能够被北大录用做了哪些事情?(6分)
【小题3】文章第五自然段是如何刻画傅斯年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你认为傅斯年做北大代理校长时所做的事情合理吗?请简要探究。(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