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猫

季羡林

①老猫虎子蜷曲在玻璃窗外窗台上一个角落里,缩着脖子,眯着眼睛,浑身一片寂寞、凄清、孤独、无助的神情。

②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不像同人在一起那样,应对进退,谨小慎微;斟酌词句,保持距离。感到异常地别扭。

③十四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窄狭的室内窗台上,活动的空间好像富富有余。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起名叫虎子。

④有一天傍晚,我看老猫神情很不妙,我预感要发生什么事情。我唤它,它不肯进屋。我把它抱到篱笆以内,窗台下面。我端来两只碗,一只盛吃的,一只盛水。我拍了拍它的脑袋,它偎依着我,“咪噢”叫了两声,便闭上了眼睛。我放心进屋睡觉。第二天凌展,我一睁眼,三步并作一步,手里拿着手电,到外面去看。哎呀不好两碗全在,猫影顿杳。我心里非常难过,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我手持手电找遍了塘边,山上,树后,草丛,深沟,石缝。有时候,眼前白光一闪。“是老猫!”我狂喜。走近一看,是一张白纸。我嗒然若丧,心头仿佛被挖掉了点儿什么。“屋前屋后搜之遍,几处茫茫皆不见。”从此我就失掉了老猫,它从我的生命中消逝了,永远永远地消逝了。我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好友,一个亲人。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里还颤抖不止

⑤在我心情最沉重的时候,有一些通达世事的好心人告诉我,猫们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寿终。到了此时此刻,它们决不呆在主人家里,让主人看到死猫,感到心烦,或感到悲伤。它们总是逃了出去,到一个最僻静、最难找的角落里,地沟里,山泂里,树丛里,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因此,养猫的人大都在家里看不见死猫的尸体。

⑥我听了以后,若有所悟。现在看来,倒是猫们临终时的所作所为,即使仅仅是出于本能吧,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人们难道就不应该向猫们学习这一点经验吗?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都逃不过。中国历史上的赫赫有名的人物,秦皇、汉武,还有唐宗,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想求得长生不老。到头来仍然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只落得黄土一抔,“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我辈平民百姓又何必煞费苦心呢?一个人早死几个小时,或者晚死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实在是无所谓的小事,决影响不了地球的转动,社会的前进。再退一步想,现在有些思想开明的人士,不想长生不老,不想在大地上再留黄土一杯;甚至开明到不要遗体告别,不要开追悼会。但是仍会给后人留下一些麻烦:登报,发讣告,还要打电话四处通知,总得忙上一阵。何不学一学猫们呢?它们这样处理生死大事,干得何等干净利索呀!一点儿痕迹也不留,走了,走了,永远地走了,让这花花世界的人们不见猫尸,用不着落泪,照旧做着花花世界的梦。

⑦我忽然联想到我多次看过的敦煌壁画上的西方净土。我觉得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是给我印象最深,使我最为吃惊或者羡慕的还是他们对待要死的人的态度。那里的人,大概同人世间的猫们差不多,能预先知道自己寿终的时刻。到了此时,要死的老嬷或者老头,健步如飞地走在前面,身后簇拥着自己的子子孙孙、至亲好友,个个喜笑颜开,全无悲戚的神态,仿佛是去参加什么喜事一般,一直把老人送进坟墓。后事如何,壁画不是电影,是不能动的。然而画到这个程序,以后的事尽在不言中。如果一定要画上填土封坟,反而似乎是多此一举了。我觉得,净士中的人们给我们人类争了光。他们这一手比猫们又漂亮多了。知道必死,而又兴高采烈,多么豁达!多么聪明!猫们能做得到吗?这证明,净土里的人们真正参透了人生奥秘,真正参透了自然规律。人为万物之灵,他们为我们人类在同猫们对比之下真真增了光!真不愧是净土!

(选自《中华散文名篇》,有删节)

【小题1】作者笔下的老猫主要有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
【小题2】作者写老猫没有按照养猫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反而先从病重的老猫写起,请说说这样写有哪些妙处。
【小题3】请简析第6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4】作为国学大师和一代大儒,季羡林先生斯人已逝,但精神长存。请结合全文探究,季羡林先生身上有着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哪些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3 11:03: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西域读李白

夏立君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他为何如此独特与纯粹?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受重大的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庭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仅是我的猜想。

③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④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

⑤唐诗中向往异域的气息是强烈的。诗人们纷纷奔赴边疆,写下许多境界雄放的诗篇,那些边塞诗实在是唐诗中的金子。在书房中低声吟哦的诗人,一踏上西北大野,就放开了喉咙。但所有的人都没法与李白相比,因为与他们的方向相反,李白来自西域,他本是西域人。“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李白《前有一樽酒行》)胡人第一次以这么自然深情的形貌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读着这样的诗句,仿佛感到诗人就是一个胡人。

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⑦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⑧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以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⑨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⑩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小题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分条列出。
【小题2】作者在第①段中问“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从全文看,李白与一般诗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其缘由何在?
【小题3】作者在第⑨自然段中描绘了昆仑山、骑士、成吉思汗马队等诸多形象,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4】第⑩段中“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该怎样理解?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如水的越剧

如果是液体,那它就是妩媚的水;如果是植物,那它就是水边的柳;更如果江南是一艘典雅精致的画舫,那它分明就是咿呀的橹声和旖旎的水波。从六朝金粉的秦淮到晓风残月的西湖,从烟花三月的扬州到枫桥夜泊的姑苏,再没有哪种戏剧比越剧更令人缱绻悱恻、至性至情了。

②很难想象一百年前,越剧于江南的诞生,是怎样一种奇迹。许是因了江南之水太多清丽柔美的滋润,江南之地太多烟雨岚风的漫漶,一出“小歌班”,几许半农半艺人,“绍兴文戏”的越剧便如三月里的桃花汛,在乌檐粉墙的江南,在鹂啭莺啼、家家枕河的江南恣意泛滥开来。同样是诞生于江南的戏剧,总以为昆曲的尊贵太精致而典雅,只迎合通儒硕彦、显绅名士作阳春白雪的把玩和品尝;绍剧的阳刚又太浓烈而铺张,仅能为壮士侠客、忠臣武将作慷慨激昂的鼓噪和张扬。惟有越剧才是一条灌濯沃野的河流,在吸收容纳昆曲、绍剧、滩簧、京剧以至话剧、舞蹈等诸多精华的同时,更构筑起一座美妙的岛屿,让所有热爱江南戏剧的人们无不以登临为乐。

③就像婉约清丽的江南之水体现了江南的本性一样,曲调和唱腔同样以委婉柔美著称的越剧,亦淋漓尽致地演绎着江南之水的特质。四工调的明快恰如春天里的桃花汛,弦下调的幽怨仿佛深秋中的芭蕉雨,而尺调作为越剧最主要的唱腔,那一份无以复加的洒脱和柔美,更似初夏时节新绿荷塘里孟浪的涟漪。袁雪芬的纯朴真切,傅全香的跌宕多姿,戚雅仙的迂回沉郁,尹桂芳的流畅雅儒,范瑞娟的奔放淳厚,徐玉兰的烂漫华丽……这一切无不皆是江南之水形态的聚合,品性的张扬。

④曲调和唱腔是如此,越剧的器乐无疑亦是江南之水的天籁和传真。越胡荡漾出十里蛙声出山来的逶迤,二胡盘桓着黄梅时节家家雨的缠绵,琵琶的起伏里具春江花月夜的纷繁,洞箫的呜咽中看听雨到天明的惆怅。至于赋予越剧另一名称“的笃班”的鼓板,清脆的击打里分明更是清泉石上流的自然和野趣了。

⑤越剧所演绎、所展示的情感审美,尤其是女性情感的审美,其内涵和形态也已如江南之水的绮丽和丰沛一样,是何等缤纷和华美了。《红楼梦》里焚稿葬花的林黛玉,渗透的是一腔彻骨的愁怨和苍凉;《白蛇传》中断桥寄情的白素贞,洇漫的是一份大胆的追求和浪漫;而《梁山伯与祝英台》里十八相送的祝英台,鼓荡的更是一种惊世的叛逆和勇敢;《血手印》里的冤屈、《祥林嫂》中的苦难、《碧玉簪》中的贤良、《柳毅传书》里的烂漫……一部越剧大典,何尝不是水做骨肉的江南女性乃至中国女性情感、命运的演示台。总说柔情如水,如水的越剧却让如水的柔情化为冰、化为火,化为永远芬芳在江南天空上的一坛坛“女儿红”,让每一个品尝过越剧的人从此情也缱绻、梦也缱绻,侠骨氤氲、柔肠百回。

⑥“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满眼愁”,“既然你说我是呆头鹅,从此莫叫我梁哥哥”。当一阵阵水样委婉的唱腔、一声声水样妩媚的娇嗔,在江南的乡野市肆间、在江南的谷场河流上悠悠沉浮的时候,那是如水的越剧在水样地流淌。

【小题1】文章第(1)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四自然段“传真”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
【小题3】第五自然段中,作者列举大量越剧剧目,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
【小题4】本文主要从越剧的诞生到______ ----________----越剧的情感审美等方面依次说明越剧艺术的特色。
【小题5】请结合本文内容,为越剧艺术写一段简介。(80左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事芭蕉张瑞

①中国的文人大多是喜欢梅竹兰的,固然这些都是气清晶莹的东西,但用得滥了,反而匠气。倒是芭蕉,逸气里有着亲切,家常里又带点桀骜之感,反是更讨人喜欢,有一点真率的东西在里面。

②在画里,芭蕉与梅兰竹是不能一列的,倒是与瓜瓜果果的东西颇为投缘。当然,文人眼里的瓜瓜果果也不单是菜篮子里的瓜果,那是蕴涵着出尘的意味的一一越是家常的越是要出尘,也就越具有了禅意。我们看齐白石的大白菜真是好,淡墨浓墨地一勾一染,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简单里的逸气却又不是人人可为的了。其实,芭蕉较之大白菜,仙气本来更浓一些,这样反倒不适合齐白石的笔墨了。齐白石的笔墨有点像汪曾祺的散文,都是很白菜味的东西,也是很士大夫气的讲究平和淡远的东西,像个遗老似的。丰子恺是弘一大师的弟子,自然也是慈悲为怀、儒雅温厚一类的人物。丰子恺倒是也真作了些很具佛性的诗文书画,但我真正喜欢看的,是他那幅“人散后,一钓新月天如水”,觉得诗倒仿佛天生是为画而存在着的,是这样一种浑然里漫溢着的禅意,没有一丝一毫的刻意为之,较之佛性,更是空灵。这真是好,但仿佛,这样的笔意,有点温润晶莹有余而率性狂放又不足,也是不适合芭蕉的。倒是书法史上有个“以蕉代 书”的人物,酣畅淋漓的,正是蕉身上的那种气息。说的是那个“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龙蛇走”的疯和尚怀素,于寺庙旁植蕉百亩,每每大醉之时,便于蕉叶上翻墨倒海,此时,山风啸啸,蕉叶滔滔,那些游走的线条,如天地间游走的精灵一般,自由洒脱,狂放不羁,啸傲于尘世之上。

③中国人的性情本多拘谨而内敛,能张扬的本就不多,张扬又能张扬出点味道的就更少。当然,魏晋人是颇为张扬的,但观之总让人觉得有做戏的成分,不够透彻。透彻的也不是全无,像刘伶,可惜越看就越让人觉得像无赖。率性的文人让人观之可喜,无赖文人只让人闻之可憎。倒是那个疯和尚怀素更本色一些,破衣袈裟,鞋儿破,帽儿破,芒鞋走天涯,像极了武侠里的异人,舞墨如泼,洋洋洒洒,又有着方外之人的狂傲,才正是芭蕉的那种韵味。

④不过可惜的是,淋漓如芭蕉者,在画里,往往只有作陪衬的份儿,它们常常是要与樱桃、枇杷这些明艳的水果为伍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要的是红绿参差的清新可喜。若是枇杷,则一定要染出色来,芭蕉到底只是一片或浓或淡的背景。

⑤有次读到一则小文,是讲董桥的,题目是“红了董桥,绿了芭蕉”,观之可喜,真是俏皮得玲珑可爱。董桥的文字,本就精灵古怪又通身灵慧,本是像极了樱桃。董桥身上的那现代士大夫气,恐怕也只有用芭蕉托着,才算出味。

⑥当然也有故作风雅的人物,用芭蕉来嬉戏,小情小调的,虽也绮丽,但到底脱不了小家子气。比如清代那个叫秋芙的,就曾在芭蕉上题了诗,与她的夫君玩笑。“是谁多事种芭蕉,朝也潇潇、暮也潇潇。是君心事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在芭蕉上题诗,历代都有,本也不是秋芙的原创,秋芙做了,只因为她是那种袅娜的人物,病恹恹地歪在床角,气若游丝的样子,但更多的还是紫陌深处的那种沉沉的 没落味道,过于唯美了,反而不若李清照的爱蕉那么直率天然一些。“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她本来就是心高气傲的率性人物,只可惜命不好,后半生给弄得那么阴气沉沉。她的爱蕉,倒还是早年的口味,个人早年的癖性,即便让岁月的尘掩了再掩,也还是要不时地露出来的。那次去漱玉祠,看古幽的院内那样的几株芭蕉,在北地,竟也活出一派淋漓,觉得芭蕉到底是很大气的植物,也难怪易安要切切地喜欢着。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齐白石的笔墨简单里的逸气不太适合仙气更浓的芭蕉,“像个遗老似的”的比喻略带讥刺的意味。
B.作者评价怀素像极了武侠里的异人,是认为他与芭蕉仙逸、亲切的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C.文章引用李清照吟诵芭蕉的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直接表达了她对芭蕉的喜爱。
D.文章结尾阐述李清照爱芭蕉是因为她有率性的特质,与开篇说芭蕉讨人喜欢是因为它有真率的特点可谓首尾呼应。
【小题2】有人认为可以删去第⑤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3】文章主体对象是“芭蕉”却以“多事芭蕉”为题,你觉得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世界诠释
许多科幻电影和小说中,都有平行宇宙出现。在这些电影或小说中,同一个主人公在不同的宇宙中出现,在故事开始时每一个宇宙都差不多,但此后的发展却各不相同。在有些宇宙中,主人公遭受失败甚至丧生,然而在另一些宇宙中他却取得成功。甚至,由于某种神奇的、无法解释的机制,主人公从一个宇宙穿越到了另一个宇宙,碰见了另一个自己。那么,这些平行宇宙究竟是纯粹的幻想,还是也有一些科学依据呢?
也许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平行宇宙的概念确实来自严肃的科学理论——量子力学。20世纪20年代,为了解释原子物理实验中观测到的微观现象,玻尔、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玻恩等人建立了量子力学理论。这一理论取代了传统的经典力学理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
然而,尽管量子力学的数学形式理论早已确立,但其中的许多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直觉如此不同,人们始终对它感到难以完全理解,并且现在仍有各种不同的诠释。这其中一种影响很大但仍有相当争议的解释就是由埃弗里特提出的多世界诠释。
薛定谔曾设想把一只猫、可以杀死猫的毒气装置以及可以触发该装置的放射源放在一起,如果放射源中的原子发生衰变,则会触发毒气装置,猫会被杀死,而如果没有衰变则猫会活着。在观测放射源之前,放射源处在衰变和未衰变的叠加状态上,那么相应的,猫也处于“生”和“死”的线性叠加状态上,只有当我们观测了放射源,确定了衰变是否发生之后,系统状态才确定下来,猫的状态也才变成确定的“活”或“死”。但是,实际上在观测放射源之前,人们看到的猫要么是活的,要么是死的,很难想象这种死活叠加的状态。
埃弗里特根据薛定谔的猫实验认为,波函数可以分解为两项之和:粒子衰变※猫死+粒子未衰变※猫活。相互作用后这两项分裂为不同的分支,在每一个分支中观测者都只能看到与自己的观测结果一致的世界,而无法看到不同测量结果的世界。也就是说,在一次量子相互作用后,宇宙就会分裂为不同的平行宇宙。在薛定谔猫实验中,真正的波函数确有活猫与死猫的叠加,只不过一个观测者看到粒子衰变也看到死猫,另一个观测者看到粒子未衰变也看到活猫,不同的观测者,都不会看到与自己的测量不一致的状态。
埃弗里特的多世界诠释认为,宇宙中无时不在发生的各种相互作用都相当于量子测量,这使世界迅速分裂成难以想象的巨大数量的各种可能分支,每一分支中发生的情况各不相同。例如,在这一世界中,此刻笔者正在撰写此文,而在另一个可能的世界里,笔者并未撰写此文。在更多的其它可能的世界里,也许根本没有笔者这个人,甚至根本没有人类乃至地球。这听上去极为疯狂,但逻辑上是完全自洽的。
多世界诠释现在已是量子力学的主流诠释之一,不过,很多人还是觉得这种诠释难以接受。在多世界诠释中,每一次微小的相互作用都会产生数量巨大、相差无几的平行宇宙,这不免令人觉得古怪。不过,平行宇宙理论现在已广为人知,已经成为许多科幻小说和电影的题材。
但如果有人要问,这些平行宇宙是否“真的存在”?那我我们要指出,“存在”一词本身就有很多不同的意义。比如,我们可以说,“柏拉图这个人是存在的”,也可以说,“平方值等于2的数是存在的”,但显然,这两种“存在”的意义各不相同。
【小题1】下面关于量子力学理论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量子力学理论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目的是为了解释原子物理实验中观测到的微观现象。
B.现代物理学的基石是量子力学理论,它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经典力学理论。
C.量子力学的数学形式理论早已确立,不过它的许多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直觉非常不同,人们始终对它感到难以完全理解,并且现在仍有各种不同的诠释。
D.量子力学理论是玻尔、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埃弗里特等人建立的。
【小题2】文中关于对平行宇宙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一世界中,此刻笔者正在撰写此文,而在另一个世界里,笔者并未撰写此文。在更多的其它世界里,也许根本没有笔者这个人,甚至根本没有人类乃至地球。这听上去极为疯
狂,但逻辑上是完全自洽的。
B.平行宇宙并不是纯粹的幻想,而是有一些科学依据的,这个科学依据就是量子力学。
C.因为我们可以说,“柏拉图这个人是存在的”,也可以说,“平方值等于2的数是存在的”,所以说平行宇宙也许是存在的。
D.我们平时做梦见到的景象,有可能是我们感知到了平行宇宙中另一个宇宙中的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埃弗里特的多世界诠释虽然让很多人感到难以接受,但平行宇宙的题材已进入了许多科幻电影和小说中。
B.多世界诠释将是量子力学的主流诠释之一,不过,很多人还是觉得这种诠释难以接受。
C.在薛定谔猫实验中,在观测放射源之前,那一只猫处于既是活猫,又是死猫的状态。
D.埃弗里特提出的多世界诠释,认为每一次微小的相互作用都会产生数量巨大、相差无几的平行宇宙。现在,这种平行宇宙理论影响很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诗歌,如今人们常常说到的一个关键词是“回暖”或“升温”。笔者认为,这个关键词表达了人们对当下诗歌基于共同感受基础之上的一种判定,也有种种现象可以证实人们的这种判定。
其实,新诗文体形式的发展,从来没有停滞,也从来没有脱离它所处的时代。同时,不只是新诗,当代旧体诗词的写作人数及作品数量同样得到了几倍的增长,旧体诗词的采风、研讨、吟诵等活动也是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社会在进步,思想在演进,人们在改变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形成的对于诗歌的成见,能够重新以一种客观、冷静、正常的眼光去看待诗歌和诗人了。越来越多的人,在以诗歌为载体,非常便捷地交流感情,传递智慧,散发温馨,乐享生活。在诗歌面前,人们似乎打破了年龄、职业、地域等种种限制,实现了平等并超越于尘俗之上。
诗歌与新媒体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亲密。如果说十年前网络诗歌海量涌现时,不少人发出的“网络媒体的勃兴挽救了诗歌”之类的断言不无道理的话,那么,今天的微信传播平台,让诗歌进一步活得更加自由、自在和舒适了。
还有,电脑与手机的结合、联动,让诗歌呈现了崭新的景观和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中国诗歌网一开始就拥有电脑端、手机端、APP三个端口,随后又申请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传播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全方位的立体多向传播。中国诗歌网以建设“诗歌高地、诗人家园”为宗旨,以繁荣诗歌创作,发现和培养青年诗人,引领网络诗歌发展方向为己任,开设了“每日好诗”“名家新作”“诗脸谱”“访谈”等面向诗人当下创作的栏目,选稿上采取了与网络媒体相适应的不同于传统诗歌媒体的方式,一时响应者众、参与者众,产生了明显的互动和激励效应。中国诗歌网的问世,结束了多年来没有官方诗歌网站的历史。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到前些年的梨花体、羊羔体,诗歌常常遭人诟病,许多诗人也常常不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诗人身份。羊羔体遭媒体热炒的时候,许多人甚至连诗歌文本都没有读过,就想当然地认为羊羔体完全是不好的、负面的、应该否定的东西。殊不知,一旦接触羊羔体作者车延高的诗歌文本,平心而论其中不少诗作还是颇具诗意、内涵和境界的。
综上所述,当下诗歌回暖升温的氛围我们不难感受到,其原因也不难找出:有科技发展和新媒体的因素,有诗歌和诗人自身的因素,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有人心变化的因素。有人对新媒体与诗歌发展的关系看得很重,认为技术革命因素对今日诗歌回暖起了决定性作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个人觉得技术力量仍然是一种外部因素,最重要的应该是社会环境和人心变化。尤其值得欣喜和令诗歌界振奋的,是政府对诗歌文化的高度重视,这对当下诗歌气候的回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诗歌的复兴与再度辉煌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选自杨志学《当下诗歌回暖与升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诗歌的“回暖”或“升温”,是人们基于共同感受基础之上的一种判定,当下也有种种现象可以证实这种判定。
B.在当代新诗文体形式一直在发展的同时,当代旧体诗词也在迅猛发展,由与之相关的活动数量成倍增长即可见一斑。
C.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演进,人们正在改变对于诗歌的成见,以客观、冷静、正常的眼光去看待诗歌和诗人。
D.当下诗歌回暖升温,有诸多因素促成,如科技发展和新媒体,诗歌和诗人自身,社会大环境,人心变化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用新诗文体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当代旧体诗词的发展证明了诗歌“回暖”或“升温”。
B.文中揭示微信传播平台让诗歌更加自由、自在和舒适,是为了证明“网络媒体的勃兴挽救了诗歌”。
C.文章用中国诗歌网的例子证明了电脑与手机的结合、联动,使诗歌呈现了新景观和生机活力。
D.对当下诗歌回暖升温的原因,作者进行综合分析论述后,指出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新诗和当代旧体诗词的创作队伍都在不断壮大,诗歌数量迅猛增长,作者对此持乐观态度。
B.作为官方诗歌网站的中国诗歌网有着强烈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感,为当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对羊羔体诗歌全盘否定的态度不可取,通过研读羊羔体诗歌会发现其中不少诗作颇具诗意、内涵和境界。
D.政府对诗歌文化的高度重视,不仅是当下诗歌气候回暖的重要因素,而且推动和促进了诗歌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