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西域读李白

夏立君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他为何如此独特与纯粹?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受重大的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庭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仅是我的猜想。

③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④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

⑤唐诗中向往异域的气息是强烈的。诗人们纷纷奔赴边疆,写下许多境界雄放的诗篇,那些边塞诗实在是唐诗中的金子。在书房中低声吟哦的诗人,一踏上西北大野,就放开了喉咙。但所有的人都没法与李白相比,因为与他们的方向相反,李白来自西域,他本是西域人。“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李白《前有一樽酒行》)胡人第一次以这么自然深情的形貌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读着这样的诗句,仿佛感到诗人就是一个胡人。

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⑦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⑧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以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⑨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⑩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小题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分条列出。
【小题2】作者在第①段中问“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从全文看,李白与一般诗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其缘由何在?
【小题3】作者在第⑨自然段中描绘了昆仑山、骑士、成吉思汗马队等诸多形象,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4】第⑩段中“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该怎样理解?有什么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09 10:44: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热闹
张太并不太在意对门住的是什么人。她想,总也不会是什么本事大的人。因为,这栋楼东侧是100平方米大小,而自己住的这西侧则是130平方米的。她的家经常要在夜间接待一些来访者。张太并不是很烦,因为来访者都是毕恭毕敬的,并且都会带一些价值不菲的礼物。没办法,张先生是这个城市的“上层建筑”,住在这套房子里已经算是很廉洁的了。因为门经常开关,她有时会看到对门其实也经常有人来,似乎并不比来她家的人少。不同的是,她家的来访者总是悄无声息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可是对门的人却是春风满面地来,又春风满面地走。
这让张太有一点点的意外。
中秋前几天,张太家似乎更忙碌了。人们几乎是排着队进来的,坐上一分钟就离开。张太也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对门的上访量却还和旧日一样。张太劳累的心不知为什么有一点小小的自得。然而,这自得没有两天,就被无情地撕破了。
对门一下子宾客如云,并且,还不时有笑浪传过来。张太心里就有点烦。她其实也希望来自己家的人能带来一些欢笑,而不是什么鱼翅、红包之类的东西。可是,这些人却像前世就修行好了的奴才一样,皮笑肉不笑,搓着手,不知所措的样子。张太脸上早没了什么好颜色,她木然地送上一杯茶水后,就顾自去看电视。张先生经常不在家的。张太知道来访者没话找话其实只有一个目的--让她转告张先生来者是谁。
张太的耳朵里却不时传来对门的欢笑声。她的心早就飞过去了。
送客的时候,张太破天荒第一次把客人送出了门,看那个人诚惶诚恐地下了楼,她有点忍不住地站在门口,想听听对门到底是些什么人这么快乐。声音非常年轻,但不能肯定那是些什么人。这时,楼道里有脚步声,她赶紧进了门。
门铃响了。张太一动不动,看看偌大的客厅,她的心里忽然一阵凄凉。在她听来,门铃声不过是势利的探询而已。她的眼圈有点潮湿。
张先生一步一步奋斗到今天这个位置。前些年,张太跟着他没少受罪,那时他们可是同甘苦共患难的。可是,自从张先生突然不用那么辛苦了,她就一下子闲了起来。开始的舒适早已荡然无存,张太觉得自己心里缺少了很多东西。
门铃响过几声之后平静了下来。张太静静地靠在沙发上,对门的声音又传过来。她听着那些声音,记起自己也曾经有过这种快乐的时光。那时他们年轻,无忧无虑,心里充满了对世界的种种美妙的幻想,那时她的内心满是把握这个世界的豪情壮志,当然,在很多人看来,今天,她已经成功了。凡是了解这个城市历史的人都知道,张先生的今天,有一半是她的功劳--其实一直以来,张太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成就也非常满意。可是今天,她突然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
她拉开门,看看外面没人,忍不住把耳朵竖起来,仔细地听对门传出来的欢笑声。楼道里有初秋的风穿堂而过,吹在人的身上已经有几分凉意。张太双手用力抱住双肩,缩起身子。外面是无边的灯火。张太想,张先生可能在干什么呢?她想不出。又一阵秋风吹来,我们的主人公张太回转身加了件衣服,又站回到了门口。客厅里和这空旷的走廊一样的凄清。她突然只想站在这里。尽管走廊里的灯是新换的,可是,依然显得有几分暗淡,尤其是不时有笑声从对门飘出来的烘托,张太的身影就显得颇有几分萧瑟。
正当张太像一个贪婪的人沉醉在金子的光芒中的时候,对门的门开了。张太没有准备,她感到一股热乎乎的气流扑面而来,仿佛是春天吹向小草的风一样。她赶紧退回身,脚步在地上滑了一下。她赶紧站稳。就在门将要关上的一瞬间,她听到许多人的声音响起:老师,再见!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通过张太家的来访者和对门人家来访者的鲜明对比,折射出两个家庭迥异的生活状态,设置了悬念,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张先生虽然在文中是个隐形人物,只是提到他是市里的“上层建筑”,但是这些并没有阻碍读者对他作为一个腐败官员形象的理解。
C.小说的视角聚焦在一个小小的门洞,巧用心理、肖像和动作等描写手法,虽然有一个人物张太出现,却隐隐展现出了一幅社会画卷。
D.作为小说的另一个隐形人物,张太对门的那户人家充满的神秘感,文未那句,“老师,再见”才揭示他的身份,短短的一句话意蕴无穷。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张太这一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轨迹。
【小题3】小说以“热闹”为标题,有哪些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诸多心理过程而存在的心理现象或曰心理特性。注意是心理过程的始动因素,并且总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存在。审美心理过程也是从审美注意开始的。
注意通常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大类。所谓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绮丽的自然风光引起我们的审美注意,多是这种类型。而有意注意,是指那种自觉的、有目的的、在必要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产生的审美注意,多属这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注意尽管有所区别,但在审美实践中常常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许多情况下,两种注意是同时存在(虽有所侧重),或者交替进行和互相转化的。例如我们观看舞台上的演出,先是有意注意使我们把视觉和听觉集中于舞台上的角色,当新的角色登场,我们的注意力随即转向新的角色,这时就自然过渡到无意注意了。
关于引起审美注意的原因,除了审美主体的个体倾向和内部状态(如审美需要和兴趣,心境和情绪状态)以外,主要是审美对象具有各种能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属性。如鲜艳的色彩、和谐的组合、适度的比例、流畅的线条等等。这些引起注意的审美属性中,最重要的是对比强度和新异性。
以对比强度而论,属于互补色的红与绿,配合得宜,彼此都可增强对方的强度(鲜明度)。“绿叶扶红花”是美的,而尤以所谓“万绿丛中一点红”显得更美。因为“万绿”作为背景和陪衬,更加突出了“一点红”的强度。倘若叶花等量,红绿各半,那审美效果怕要削弱许多。对比强度还表现在,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中,动的对象更容易引起注意。蔚蓝的天空,苍鹰翱翔;浩瀚的大海,巨轮披浪;无际的平川,列车飞驰;明亮的舞台,角色变换等等。在人们的视野中,苍鹰、巨轮、列车、角色等因其动很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而天空、大海、平川、舞台,因其相对静止而往往成为注意中心的陪衬。当然,这绝不是说只有动态才显示美,而静态就不显示美。动态和静态在特定的场合各有其美,而且二者常常同时存在、互相辉映,相得益彰。
以审美对象的新异性而论,最好的例子是当代青年人的服饰。青年人都希望将自己打扮得更美一些。一件设计新颖的服装,常引起一些人的青睐,于是他们竞相模仿,形成“流行热”。之后,一种造型、色彩更新颖的时装又悄然兴起,于是他们又开始模仿和追求。又如,欣赏过韩美林动物画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他笔下的动物格外可爱,给人的美感享受格外丰富。这是什么原因呢?它逼真么?恰恰相反,他的画多是变形画,线条非常简洁,圆弧形运用较多;色彩铺张,斑驳交错。韩氏画法的核心是突出了一个“新”字。唯其如此,他的画能引起更多观赏者的审美注意,以至几度出国展出,都引起轰动,盛誉不衰。
(选自陶功定《美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注意是人们在面对一定对象时所产生的心理特性,是伴随诸多心理过程而存在的心理现象,其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B.人们不产生审美注意,就不能产生审美心理过程,审美对象的鲜艳色彩、适度比例、流畅线条等审美属性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注意。
C.注意一般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前者具有自觉性、目的性,有时需要意志努力,而后者不需要意志努力,不具有目的性。
D.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在审美实践中常同时存在,或交替进行和互相转化,因而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与艺术作品时的审美注意各有侧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观看舞台演出时,能在有意注意的作用下去听、看演员的表演,而人们的注意力转向出现的新角色则是无意注意的表现。
B.人们产生审美注意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外因是审美对象具有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属性,内因是人们有个体倾向和内部状态。
C.“万绿丛中一点红”比“绿叶扶红花”更具美感,前者互补色之间的对比强度更大,“万绿”有效突出了“一点红”的强度。
D.静态和动态都可显示美,静态美和动态美各有特点;在一些场合,动态和静态同时存在,彼此辉映,产生很好的美感效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浩瀚的大海和在大海上披浪前行的巨轮,人们往往将具有动态美的巨轮作为注意的中心,而将静态的大海视为陪衬。
B.当代青年人喜爱用设计新颖的时装打扮自己,他们不断追求在设计方面更新颖的时装,在社会上掀起一次又一次“流行热”。
C.韩美林的动物画以简洁的线条、铺张的色彩表现出动物的可爱,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但其动物画逼真性不够又令人感到遗憾。
D.韩美林画法的核心特点是“新”,他的画能引起更多观赏者的审美注意,在国外展出时能引起轰动,都得益于画法“新”这一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民网与新浪网络新闻专题比较分析

——以“神舟九号”专题为例

材料一

人民网将神九新闻专题名为“神舟九号全景报道”,新浪专题则为“神舟九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天宫一号”,二者相较,人民网“全景”两字着力体现报道的全面、深入,意境更胜一筹。

专题主页色彩方面,人民网以白色为底色,加以主色天蓝色。蓝色作内容为神九升空专题页面的主色,可谓锦上添花之笔。新浪神九升空专题主页为蓝紫色,且底色里夹杂闪烁星辰,亦有太空之意。网页感官层面上人民网与新浪都将网页色彩的运用与专题内容紧密结合,简单用色之中不乏深层用意,且兼顾视觉冲击力。

材料二:

神九专题主页感官方面人民网与新浪不相上下,都注重网页的简洁,但简洁中不乏冲击力。但在栏目设置方面,二者差异渐现。

人民网神舟九专题的栏目设置较少,内容分明,从主要新闻、今日看点到幕后英雄、幕后故事一应俱全,就栏目板块看,科班出身的人民网注重新闻及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与全面性。新浪的神九专题栏目繁杂,栏目设置较为重复。由独家策划——寄向太空的微祝福等栏目板块看出,商业起家的新浪在报道新闻时重趣味性。

神九升空新闻专题中,人民网和新浪不约而同采用3D动画技术为网友解释说明神九升空过程、自动交接手动交接程序及航天员的任务状态等。如泛义把3D动画也看成新闻报道中的一部分,这种新的报道形式可列于解释性报道之类别。部分3D动画能由网友点击鼠标进行操作,富有半体验式意义,帮助网友更充分认知和理解神九升空。

材料三:

互联网为媒体发展提供了空前广袤的土地。相比广播、报纸、电视的传播渠道与信息载体的单一性,互联网可兼容声音、文字、图片和影像。报道新闻时,各大网站既能进行文字、图片报道,又能进行视频报道,甚至可选择音频报道。就信息与受众的传发、接收方式而言,互联网涉猎新闻报道的所有类型,囊括文字新闻、图片新闻、视频新闻的全领域。

材料四:

与受众的良好互动是媒体了解受众心态、赢得受众信任、树立自家威信并维持受众忠诚度的不二法宝。

就神九新闻专题的报道而言,在互动性设置方面新浪做得比人民网好。新浪每条新闻后紧跟“我要评论”环节,网友可进行评论,也可将新闻分享到新浪微博、QQ空间、人人网、MSN等平台。

较之新浪,人民网则一条新闻结束后紧随大量“相关新闻”,“我要留言”环节往往在大量相关新闻的后面,因与网友所读的新闻相离甚远而易被忽视。分享链接方面,人民网的视频新闻有新浪微博、QQ空间、人人网等分享环节,但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部分都没出现分享环节。

互动性是人民网在神九新闻专题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然而人民网肩负着引导舆论的重任。我国网络新闻业的主要力量——传媒网站具有“阵地”意识,这是我国网络新闻业发展的又一特点,这同外国那些作为私营企业的传媒公司创办的网站一味只想扩大市场、赢得“眼球”和经济效益的情况迥然不同。今后的新闻专题报道中,人民网应更注重微博方面的策划,借力新浪微博,辅之人民微博,抓住网络舆论中心,甚至可在制作网络新闻专题时尝试利用微博,让网友加入新闻写作者、传播者的行列,调动网友积极性,实现与网民的充分互动。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网——主页感官层面上——网页色彩运用和专题内容结合——有深层用意和视觉冲击力
B.人民网——采用3D动画技术——为网友解释说明神九升空过程等环节——更好的帮助网友了解神九升空
C.新浪网——新闻后紧跟“我要评论”——网友评论——或将新闻内容分享到新浪微博、QQ空间等平台
D.人民网——新闻后紧跟“我要留言”——网友评论——或将新闻内容分享到新浪微博、QQ空间等平台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网与新浪网在网页感官上,几乎没有相似的地方,人民网缺乏视觉冲击。
B.人民网和新浪网在神九专题栏目的设置上各有特点,各有侧重。
C.网友点击鼠标操作部分3D动画,有一定程度的半体验式意义,更好认知和理解神九升空。
D.相比报纸、电视,互联网的兼容性更具优势,互联网为媒体发展提供了广袤的土地。
【小题3】和新浪网相比,人民网有哪些突出的优点?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詹白衣

李培俊

詹白衣是卖肉的,卖猪肉。他的卖肉摊支在湖桥镇的街腰上,这里地段好,人口稠密,是块做生意的风水宝地。詹白衣托人焊个铁架子,上面挂着三五扇杀好洗净的猪肉。有人买肉,詹白衣朝顾客微微一笑,捡起案上寒光闪闪的刀子,在磨刀钢棍上噌噌比划几下,然后,眉梢扬起,脸上便现出个笑眯眯的问号:要几斤?买肉者或说二斤,或说三斤,詹白衣嗤拉一刀下去,直接拿草绳捆好,递了过去。于是付钱,于是走人。

詹白衣卖肉不用秤,不用杆秤,也不用电子秤,那把刀子,那双眼便是秤,被称为湖桥镇一绝。詹白衣开始卖肉时,曾有人质疑,他詹白衣真有这么神,随便一刀下去,就能分毫不差?那人拿上买好的猪肉,顺街筒出去,拐过街角,看不见詹白衣的肉摊了,折身走进杂货铺。秤过,登时目瞪口呆:你别说,詹白衣这家伙,还真有两把刷子,二斤肉竟是一两不多,半钱不少!

詹白衣喜欢穿白,上衣是白的,裤子是白的,脚上那双鞋也是白的。干净爽利,玉树临风,儒雅得像个教书先儿。要说,做这种行当,整天割肉,斩骨,剔皮,和肠肚下水打交道,难免迸贱上血水骨渣肉星什么的。可你走近了看看,贴近了闻闻,詹白衣身上绝无一星半点腥膻之气。这么个干净素洁的人,本身就是小镇难得一见的风景,加之詹白衣身怀绝技,他的肉摊前常常水泄不通,人满为患,三五扇猪肉,不到午时便卖得一干二净。詹白衣收起刀具走人,回家悠然喝茶去了。

湖桥镇是个大镇,三教九流皆有,五行八作俱全,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当然不乏混吃混喝的街痞子。小五便是其中一个。这天早上,小五披件破布衫晃晃悠悠来到詹白衣肉摊前,说,詹白衣,来点肉。詹白衣拿眼看定小五:要多少?小五先伸出两根指头,接着又伸出一根,再接着伸出三根。詹白衣知道,小五这是想吃白食,故意找茬来了。詹白衣面色不改,嗤拉一刀下去,捆好,把猪肉交与小五。詹白衣说,你的肉,二斤一两三钱整。小五说,你给我听好了詹白衣,少我一两半钱,我掀了你的摊子!詹白衣并不睬他,手里的刀子在手心蹭来蹭去,脸也寒了下来,说,我也告诉你小五,肉我不短你一两半钱,钱你也不敢少我一分一厘,爷这儿轮不着你横!

人非圣贤,詹白衣卖肉并非一次错误不出,多个一两二两三两四两的事常有,比如街梢上鳏寡孤独的七婶,比如被儿子扔破烂一样撵到机井房的老套两口子,他们来买肉时,詹白衣的刀子总要往里斜些,最后,再搭上一块白得耀眼的板油。不过,这种事没人知道,詹白衣从来不说。

转眼间詹白衣老了,卖不动肉了,把肉摊交给儿子经营。老了的詹白衣依然喜欢穿白,白衣,白裤,白鞋,连多年蓄起的胡子也成了白色。詹白衣搬张轻便竹椅,放在儿子的肉摊旁边,半躺半坐,看别人卖水果,看别人卖鸡蛋,看别人卖青菜萝卜。但他看得最多的还是儿子卖肉。按詹白衣的话说,卖了几十年肉,和卖肉生出感情来了,一天不看,心里没着没落。

儿子继承了詹白衣的衣钵,卖肉也不用秤。不是儿子不想用,是詹白衣不让用。詹白衣说,做生意得拿心去做,心是什么?心便是秤,心里有了,分量自然也就准了。儿子卖肉时,詹白衣两眼耷拉,似睁似闭,似睡似醒,却会在突然间冒出一句:多了二两,还不谢谢我儿子?或者说,少了人家半两,眼让鹰叼去了?添上!儿子脸一红,忙割下一块,搭上。

詹白衣是82岁下世的,那天,像往常一样,詹白衣早上吃了两根炸得焦黄的油条,喝了碗糊辣汤,坐到儿子的肉摊旁。太阳升起两竿高,太阳光直泄下来,撒得詹白衣满身都是,一身白衣逾加鲜亮耀眼。儿子说,爹,看把你晒得,挪挪地方呗。詹白衣不理。儿子又说,要不你回家歇着去吧。詹白衣还是不理。儿子感到不对劲,凑近一看,詹白衣已是无疾而终,没了气息。可他那张方正的国字脸上,却是坦坦荡荡的笑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构思精巧,叙事有点有面,用墨有详有略,语言多用口语和长句,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小说洋溢着对詹白衣的赞赏、敬佩之情。
B.小说叙述小五闹肉摊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地痞无赖的形象,作者这样安排意在影射社会治安混乱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C.詹白衣的儿子卖肉,詹白衣强令儿子不准用秤,这一方面体现了詹白衣对儿子要求严格,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詹白衣霸道的性格。
D.詹白衣无疾而终,死在儿子的肉摊旁。小说结尾处写詹白衣去世的情景,并没有传递出悲伤情绪,这也是人物的正面精神使然。
【小题2】小说中的詹白衣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三段属画蛇添足,应该删去。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请表明观点并阐明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活下来的都是傻子
客机在大沙漠里失事,仅有十一人幸存。沙漠的白昼气温高达五六十摄氏度,如果不能及时找到水源,人很快就会渴死。
这十一人中,有大学教授、家庭主妇、政府官员、公司经理、部队军官……此外,还有一个叫彼得的傻子。
他们出发去找水源。大沙漠仿佛是个魔鬼,不断地同这些可怜人开着玩笑——他们先后三次欢呼狂叫着,冲向水草丰茂的绿州,可那绿州却无情地向后退却,退却,直至消失。是海市蜃楼!
次日中午,当他们又一次被海市蜃楼愚弄后,所有人都躺倒了,除了傻子彼得。他焦急地问别人:“那个水不就在这吗?为什么不见了?”
好心的家庭主妇告诉他:“彼得,认命吧,那只是海市蜃楼!”
彼得不知道什么叫海市蜃楼,他只是渴得厉害,他只想要喝水。他吃力的地攀上了前面一个五十多米高的沙丘,突然高兴得手舞足蹈,连滚带爬地下来,兴奋地嚷着:“水塘,一个水塘!”
这次,没有一个答理他,包括那个善良的主妇。彼得什么也顾不上了,他拔腿再次朝沙丘上爬,翻过了沙丘,吼叫着消失在沙丘的另一边。
“可怜的傻子,他疯了!”数学教授嘟哝了一句。
二十多分钟后,当彼得刚冲到塘旁,忽然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彼得一跃跳进了水塘中……
大风刮了一天一夜。三天后当救援人员寻找到他们时,那十个人已经全死了。有的尸首已被沙土掩埋了。只有水塘边的傻子彼得安然无恙,除了瘦了些。
救援人员把他带到遇难者的身边,询问他是怎么回事,这些人何以会死在距离水塘不到一公里的地方。
目睹伙伴们的惨状,彼得哭了。他抽泣着说:“我和他们说了那边有个水塘,他们说那是海市蜃楼。我不懂什么是海市蜃楼,我只想去那边喝水,我就拼命跑去了——真的,你们能告诉我什么是海市蜃楼吗?他们为什么这么恨海市蜃楼,宁愿被渴死,也不去喝海市蜃楼的水?”
彼得瞪着他那双无知的、泪汪汪的大眼,虔诚地向救援人员请教着。
他说这个问题已经折磨他三天了。
【小题1】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小题2】请分条举例说说“傻子”彼得的主要个性特征。
【小题3】小说中那十个人“有知识”的人为什么会死在距离水塘不到一公里的地方?请结合全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