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关于老舍
梁实秋
最近我到美国去,无意中看到我的女儿文蔷收藏的一个小册,其中有一页是老舍的题字。这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老舍和我都住在四川北碚。老舍先是住在林语堂先生所有的一栋小洋房的楼上靠近楼梯的一小间房屋里,房间很小,一床一桌,才可容身。他独自一人,以写作自遣。有一次我问他写小说进度如何,他说每天写上七百字,不多写。他身体不大好,患胃下垂,走路微微有些佝偻着腰,脸上显着苍老。他写作的态度十分谨严,一天七百字不是随便写出来的。他后来自己说:“什么字都要想好久。”他的楼下住着老向一家,但是他们彼此往来并不太繁。老舍为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是内心却很孤独。
老舍之死,好久是一个谜。现在不是谜了。他死得惨。他的父亲也死得惨。胡青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的时候,他父亲死在南长街的一家粮店里。是舅舅家的二哥回来报的信,这个二哥也是旗兵……他败下阵来,路过那家粮店,进去找点水喝,正巧遇见了老舍的父亲。攻打正阳门的八国联军的烧夷弹把父亲身上的火药打燃,全身被烧肿,他自己爬到这个粮店等死。二哥看见他的时候,他已不能说话,遍身焦黑,只把一双因脚肿而脱下的布袜子交给了二哥。后来父亲的小小衣冠冢中埋葬的就是这双袜子。这时老舍不足两岁。
这段悲惨的家史是天然的小说题材,在老舍的一生中,不管走到哪里,它都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他的记忆里,勾起他的无限辛酸和义愤。
老舍父子都是惨死,一死于八国联军,一死于“四人帮”的爪牙。前者以旗兵身份战死于敌军炮火之下,犹可说也,老舍一介文人,竟也死于邪恶的“文艺黑线专政”论的毒箭之下,真是惨事。我们的了解是,他不是溺死在一个小湖的水里,他是陈尸在一个小湖的岸边。他的尸首很快地火化了,但是他的骨灰盒里没有骨灰!像老舍这样的一个人,一向是平正通达、与世无争,他的思想倾向一向是个人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他的写作一向是属于写实主义,而且是深表同情于贫苦的大众。何况他也因慑于形势而写出不少的歌功颂德的文章,从任何方面讲,他也不应该有他那样的结局。然而,不应该发生的事居然发生了。
老舍最后一部小说是《正红旗下》。1980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42页,97000字。这部小说作于1961年底和1962年。据胡絮青的代序说,这部小说的遭遇很惨,经过也很曲折。小说以写满人为主,而且是清朝末年的满人,并且是以义和团那个时代的骚动为背景。所以在体裁上当然与所谓“现代体裁”不同。老舍所以敢动笔写这一部早就想写的小说,是因为他以为他已获得允许可以“在一定的大前提之下自由选择体裁”,但是他想错了。1962年下半年,刮起了一阵“现代文字狱妖风”,株连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谁愿意莫名其妙地因写小说而被戴上‘反党’的大帽子呢?”“这些文艺政策上的不正常现象就构成了《正红旗下》既没写完,又没发表的原因”。
(选自《槐园梦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主要回忆四十多年前老舍生活、写作的情景及其为人与性格,为下文写老舍的不幸遭遇做了铺垫。
B.写老舍父亲死得惨是间接写的,是通过胡絮青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它也是作者写一篇小说的好材料。
C.作者认为老舍同情贫苦大众,补写歌功颂德文章,他不应该有自沉的结局,永远不相信这样的事是真的。
D.这篇散文主要回忆了老舍医生的创作历程,重点写他晚年的创作情形,同情他惨死的遭遇。
【小题2】作者写“老舍之死”,为何连带写了“他的父亲也死得惨”?
【小题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画线部分提到的“任何方面”具体涉及哪几个方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10 10:31: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共22分):
书房花木深 冯骥才
有一天,我突发奇想,用一堆木头在阳台上搭一座木屋,还将剩余的板条钉了几只方形的木桶,盛满泥土,栽上植物,分别放在房间四角。鲜花罕有,绿叶为多。再摆上几把藤椅,竹几,小桌,两只木纹裸露的老柜子,各类艺术品随心所欲地放置其间。还有一些老摆设,如古钟、钢剑以及拆除老城时从地上捡起的铁皮门牌高高矮矮挂在壁上……最初是想把它作为一间新辟的书房,期待从中获得新的灵感。谁料坐在里边竟写不出东西来。白天,阳光进来一晒,没有涂油漆的松木的味道浓浓地冒出来,与植物的清香混在一起,一种享受生活的欲望被强烈地诱惑出来。享受对于写作人来说是一种腐蚀,它使心灵松弛,握不住手里沉重的笔了。k.&s~5*u
  到了夜间,偏偏我在这书房各个角落装了一些灯。这些灯使所有事物全都陷入半明半暗。明处很美,暗处神秘。如果再打开音响,根本不可能再写作了。写作是一种与世隔绝的想象之旅,是钻到自己心里的一种生活,是精神孤独者的文字放纵。在这样的被各种美迷乱了心智的房子里怎么写作呢?因此,我没在房里写过一行字。每有“写”的欲望,仍然回到原先那间胡乱堆满书卷与文稿的书房伏案写作。
渐渐地,这间搭在阳台上的木屋成了花房,但得不到我的照顾。我只是在想起给那些植物浇水时才提着水壶进去,没时间修葺与收拾。房内四处的花草便自由自在、毫无约束地疯长起来。从云南带回来的田七,张着耳朵大的碧绿的圆叶子,沿着墙面向上爬,像是攀岩;几棵年轻又生命力旺盛的绿萝已经蹿到房顶,一直钻进灯罩里;最具生气的是窗台那些泥槽里生出的野草,已经把窗子下边一半遮住,上边一半又被蒲扇状的葵叶黑糊糊地捂住。由窗外射入的日光便给这些浓密的枝叶撕成一束束,静静地斜在屋子当中。一天,两只小麻雀误以为这里是一片天然的树丛,从敞着的窗子唧唧喳喳地飞了进来,我欣喜之极,怕吓坏它们,不走进去,它们居然在里边快乐地鸣唱起来k.&s~5*u了。
  一下子,我感受到大自然野性的气质,并感受到大自然的本性乃是绝对的自由自在。我便顺从这个逻辑,只给它们浇水,甚至还浇点营养液,却从不人为地改变它们。于是它们开始创造奇迹——
  首先是那些长长的枝蔓在屋子上端织成一道绿色的幔帐。常春藤像长长的瀑布直垂地面,然后在地上愈堆愈高。绿萝是最调皮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乱“行走”———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靠背的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几乎每次我走进这房间,都会惊奇地发现一个画面:一些凋落的粉红色的花瓣落满一座木佛身上;几片黄叶盖住桌上打开的书;一次,我把水杯忘在竹几上,一枝新生的绿蔓从杯柄中穿过,好似一弯娇嫩的手臂挽起我的水杯。于是,在我写作过于疲劳之时,或在画案上挥霍一通水墨之后,便会推开这房间的门,撩开密叶纠结的垂幔,独坐其间,让这种自在又松弛的美,平息一下写作时心灵中涌动的风暴。
  我开始认识到这间从不用来写作的房间非凡的意义。虽然我不在这里写作,但它却是我写作的一部分。我前边说,写作是一种忘我的想象,只有离开写作才回到现实来。这间小屋却告诉我,我的写作常常十分尖刻地切入现实,放下笔坐在这里所享受的反倒是一种理想。  我被它折服了,并把这种奇妙的感受告诉一位朋友。朋友笑道:“何必把现实与理想分得太清楚呢!其实你们这种人理想与现实从来就是混成一团。你们总不满现实,是因为你们太理想主义。你们的问题是总用理想要求现实,因此你们常常被现实击倒在地,也常常苦恼和无奈。是不是?”
  朋友的话不错。于是当我坐在这间花木簇拥的木屋中,心里常常会蹦出这么一句话:我们是天生用理想来生活的人!
【小题1】作者对“木屋”情感变化是怎样的?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k.&s~5*u(6分)
 
 
【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⑴ 享受对于写作人来说是一种腐蚀,它使心灵松弛,握不住手里沉重的笔了。
 
 
⑵ 虽然我不在这里写作,但它却是我写作的一部分。
 
 
【小题3】文中引述朋友说的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文章结尾处“我们是天生用理想来生活的人”,请联系全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静里春秋
朱良志
①明末大收藏家卞永誉,博物通古,每评画,多有识见。他评北宋范宽的《临流独坐图》,认为此图“真得山静日长之意”,突出了“静”在中国艺术中的地位。中国艺术极力创造的静寂的意象,原是为了时间的超越,在静中体味永恒。
②宋代唐庚(字子西)有一首《醉眠》诗:“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它描绘的是艺术家期望超越的境界。
③苏轼有诗谓:“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在无争、无斗、淡泊、自然、平和的心境中,似乎一切都是静寂的,正所谓懒出户庭消永日,花开花落不知年。
④艺术家山静日长的体验,其实就是关于永恒的形上思考,他们用艺术的方式思考。倪云林的《容膝斋图》,画面起手处几块顽石,旁有老木枯槎数株,中部为一湾瘦水,对岸以粗笔钧出淡淡的山影,将人置于荒天迥地之间,去体验超越的情致。永恒感不是抽象的道、玄奥的终极之理,而是山自白云日自闲,心不为物所系,从容自在,漂流东西。云林有一诗写道:“逍遥天地一闲身,浪迹江潮七十春。惟有云林堂下月,于今曾照昔年人。”他超越乎两间,感受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永恒精神。
⑤沈周对山静日长的境界,也有很深体会,其诗云:“碧嶂遥隐现,白云自吞吐。空山不逢人,心静自太古。”他在《策杖图轴》中题诗道:“山静似太古,人情亦澹如,逍遥遣世虑,泉石是安居。云白媚涯客,风清筠木虚……”沈周一生在吴中山水中徜徉,几乎足不出吴中,这样的地理环境对他的画也产生了影响。在太湖之畔,在吴侬软语的故乡,在那软风轻轻弱柳缠绵的天地,艺术也进入了宁静的港湾,吴门画派的静,原是和他们对永恒的追求有关。
⑥“马蹄不到清阴寂,始觉空山白日长”,这是文徵明的题画诗。他生平对道禅哲学和儒家哲学有较深的浸染,他是一个追求静寂的人。静寂不仅和外在世界的闹剧形成对比,静寂中也可对世间事泊然无着染,保持灵魂的本真。静寂不是外在环境的安静,而是深心中的平和。在深心的平和中,忘却了时间,艺术家与天地同在,与气化的宇宙同吞吐。 
⑦中国艺术有追求静净的传统。清恽南田甚至以“静净”二字来论画,他说:“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绝俗故远,天游故静。”天游,就是儒家所说的上下与天地同体,道家所说的浑然与造化为一。天游,不是俗游,是放下心来与万物一例看。在静中“天游”,便有了永恒。将静视之为艺术之登峰极境,就在于一切外在世界“本静”“本幽”,它是超越时空的生命体验,他于此得永恒之生命精神。
(选自《中国美学十五讲》,有删改)
【小题1】【小题2】纵观全文,阐释标题“静里春秋”的内涵。
【小题3】【小题4】请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5】【小题6】为什么说第②自然段中,唐庚的诗描绘的是艺术家期望超越的境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页的翻过
张承志
前年回草原时,以前羊群珠散草海的风景,被挖上了疮疤似的黑窟窿。原来是承包了这片草原的一支采矿队,挖开青草,开出一个个采铜的土矿坑。采矿坑或是矩形的探槽,深数米;或是坑道,深不可测。
以前,牧民们讲述四周地名的时候,总是带着神秘的语气。“有翡翠的地方”,它既是牧民的古老家乡,也是我插队的最初营地,我自然也很喜欢这个地名。谁知古老地名是一种原罪,因为它招灾酿祸。
马驹在矿坑里摔断腿,掉队的羊被人盗走。前年发现,牧民兄嫂的神经已经失衡,我也目击了游荡成群的闲汉,夜间轰鸣的载重卡车。黑洞愈挖愈多,南边山坡一片疮痍。采矿队每天用大拖拉机运水,水井几近干涸,在水草丰足的乌珠穆沁罕见的水纠纷,终于出现了。人们争执时一片混乱。家家的狗都晕了,不知该叫该咬。去年夏天再回草原,牧民兄嫂更加憔悴了,他们求救般地望着我,不知所措。
在都市里,我们习惯了在可怕的喧嚣中,日复一日让双耳渐渐失聪,让眼球终日充血,让心被扯出一根线。我们在大都市里,以憔悴换回存活,忘了安宁也是自己的权利。
而北方的大草原则不同。那里静谧得——据说能听见四十里外的一只獭子咳嗽。草海的潮动能吞吸近在咫尺的声音,所以经常是当汽车一直开到鼻子下头,才被人听见。
原来养牧五畜的游牧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费几千年时间渐渐凝结了自己的传统。他们享有几十里空阔的前庭,又枕靠同样几十里空阔的腹地。所以视野里任何一星人影都为他们了解,知道那是谁家的老人寻马找牛;同样哪怕夜深时分的一声响动也能为他们判断,意识到那是某某趁月色运草。
环境的巨变,安宁的打破,不仅是对一种千年未改的古老心理的压力,也是对一种特殊能力的破坏——牧民们对自己不能判断感到慌乱。无力的感觉,是从未有过的。
总之,享有纯粹而悠久的安宁,也许是游牧民的一项奢侈。相比都市,我们愈感到它才是人的基本权利。不管怎样,安宁被打破了。
一连三年,每个夏季我都返回乌珠穆沁的草原,为的是在渴望的安静里休息身心;没想到,却看够了历史翻页的实相。
第一年的富裕使我惊奇而满足。第二年门口就出现了闯入者;对来串门的采矿队,我不知说什么才好。我只能叨叨些保护草场,心里却满是烦恼。我的安宁也被毁了,千里迢迢地来看破坏植被。第三年牧民兄嫂要求我立刻去为他们上诉官员,他们已经急得乱了方寸。
窥见了历史的翻页,究竟是一种收获呢,还是一种痛苦?
游牧社会的文化,是一个伟大的传统和文化。它曾经内里丰富无所不包。无论拉水的牛比赛的马,讲起来都是套套解数、娓娓动人。无论语言的体系或一个单词的色彩,分析到底都会现出真理,闪起朴素的光辉。在如此世界里,男女老幼生死悲欢,无不存在得生动感人。它深藏着一种合理的社会结构,一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一些人的基本问题。
若是培养它的环境存在,它就存在。反之它会逐步消失。不知道,人类是否已经决定要改变这个环境。尽管世界上还有各大牧区,牧养而不是厩养的文化还在继续;但是,如乌珠穆沁那样的,相对纯粹的游牧文化类型,过去就曾经罕见,今后更临近终结。
随着一种强力的推动,在人对富足与舒适的追求之中,在对青草和对人的侵犯之中,机械人声轰鸣嘈杂,历史在以旧换新。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连续三年都回到了乌珠穆沁草原,原想在此修养身心,可发现草原安宁被毁坏,草原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B.牧民兄嫂被当前的变化弄得神经失衡,日益憔悴,他们对家乡这种变化产生了愤恨之感,总想逃离。
C.文中将“我”在都市的生活感受与草原的生活感受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原先北方大草原的安宁生活的怀念。
D.世界上各大牧区的牧养文化仍在继续,但相对纯粹的游牧文化类型随着历史的发展,会越来越接近于终结。
【小题2】乌珠穆沁草原的过去与现在有哪些不同?请简要概括。
【小题3】“窥见了历史的翻页,究竟是一种收获呢,还是一种痛苦”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聆听千年的钟声

①依然是日月轮回昼夜更替,依然是春夏秋冬季节变换。而今,望着圣诞老人在雪花飘飞中渐去的背影,心情不由得激动。耳边似乎响起了一阵悠远的钟鸣,和着远古夸父追日的急迫足音,从亘古的时光之塔上传来。握着须发飘白的时间老人的手,心中涌起一股热流。

②时光河道永远流淌,时光大门永远开启。悠悠远古,漫漫未来,绵远无尽如恒河沙,似天上星,站在21世纪的门槛,驻足二千年的道口,一种抚今思昔,放眼未来的哲人情怀如钱塘江潮卷涌而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满了天地古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合著黄金铸子昂”的初唐俊才,为何独怆然而涕下呢?是泣黄金台上的燕昭王?抑或泣横槊赋诗的那一声长叹?泛舟赤壁之下,望着滚滚江流的苏学士那“人生如梦,早生华发”的吟哦,抒发的是怎样的幽情呢?就连英雄岳飞,不也有“三十功名尘与土”的扼腕长叹,“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劝诫吗?

③个体的些微抒怀汇成了整体的反省,融入了千年的钟声。千年的钟声幽远而凝重。

④这千年的钟声,从山顶洞人熊熊的火焰上飘过来,在特洛伊古城上空掠过,伴着古丝绸之路的驼铃的轻响,于雅典娜女神含笑的嘴角闪过,在炮火轰鸣的战场上震颤,在蘑菇云的升腾中战栗,在千年的古钟声中兵马俑斑驳的甲胄上凝结了古战场弥漫的风尘,古代武士那冷凝的目光注视了千年,千年的烽烟染黑了珠穆朗玛的积雪。

⑤古老的历史已经过去,成了人们手上把玩的文物,但历史不会因为过去就湮没在现实生活之中,历史的血脉繁衍至今。曾经的文明唤起我们关于美好的回忆,文明中的失落又如楼兰古国的妙龄女尸,风干了人们渴望中的美好。如今,在一切都可能变为现实的世界,幻化出的不单是美丽的彩虹,烟雾迷蒙的天空有时也迷茫了人本应亮丽的视野。

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古人的友情抚慰,现代文明把这种抚慰变为举手之劳。茹毛饮血的远祖群落生生不息,创造传承着文明,文明的进步推动着社会的沿革。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地球的亿万子民,使这个伊甸乐园顿显局促。“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茫古朴、自然谐和已遥不可及。绿绿的草原,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成为现代人苦苦追寻的世外桃源。鸟儿鸣叫朗朗晴空,鱼儿盼望洌洌水域,流行歌曲高唱最爱,睡梦中呼唤着真我。所有这些,新的千年,上帝会赐予我们吗?

⑦聆听千年的钟声,耳畔响起一句大气雄浑的词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愿那口古老的钟,在千年交替交际,撞出一曲新的乐章,去迎接那一轮灿烂的朝阳。

(摘自张修刚《聆听千年的钟声》)

【小题1】作者在第二段谈到了“个体的些微抒怀”的几个例子,请分析他们所抒发的是关于哪方面的感慨。
【小题2】分析下面句子的含意。
(1)千年的烽烟染黑了珠穆朗玛的积雪。
(2)流行歌曲高唱最爱,睡梦中呼唤着真我。
【小题3】结合文章分析,作者认为人类应该在哪些方面作“整体的反省”?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从新年即将到来写起,自然引出聆听“钟声”的遐想,随着钟声的悠扬渐远,作者的思绪也由近及远,由现在到古代,衔接得十分自然。
B.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极有苍凉之感,表现出一种抚今思昔,放眼未来的哲人情怀,充满了时光易逝,而功业未成的痛苦、悲愤。
C.随着新年钟声的不断敲响,作者联想起古今中外的种种有关时间与战争的历史事件,虽没有直抒胸臆,却能够使读音感受到作者对战争厌恶,对和平的热爱。
D.作者借助《敕勒歌》中的诗句,表达了对古代苍茫古朴、自然和谐生活的赞美,隐含着对当今社会一味发展所谓的现代文明而忽视了保护环境的做法的批判。
E.本文站在历史的高度回顾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构思严谨,语言华美,特别是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的运用,更为文章增添了气势。结尾沉郁含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穿过岑寂的碎片
朱以撒
那方不毛之地一直为我神往。
我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纸片。这些纸片总是令我心弦一颤:该不会又是楼兰的碎片吧?凑近一瞥,十有八九,真是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
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从外观上看,边缘都被对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原先,贯穿纸片使其排列有序的细韧皮条,经不过风雨磨洗,不知哪一日清晨呼啦啦分崩离析,这一摞摞记载楼兰心迹的奇纸本霎时如天女散花,散乱而破碎,再也无从整理。有序顿成无序,整饬变成芜杂。一些重要的记载被风吹雨打腐烂去,一些关键的词组也剥蚀风化,神秘的气息开始飞扬,越往后越神秘莫测。这里总是苍凉之至,只是死寂中蕴含无限的饱满。我想会有一些人,面对那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
我们完全可以在精神上还原、再现当年丰饶的场景!
两千多年前的楼兰,何等富庶和滋润呀!这个美丽的绿洲王国有如丰满而妩媚的少妇,林木葱茏,水草丰茂,波光荡漾,百鸟啁啾,真正是一片乐土。它使黄河文化、恒河文学和古希腊文化水乳交融。楼兰以它的消失,使人感到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化为虚无。
这些古典的碎片由于没有完整性,它使人们也就看到一个碎片的楼兰,只看到那些舞文弄墨的楼兰人迷蒙的背影。在我把玩到的一些墨迹里,这时的书体,正处在隶楷若即若离的阶段,那种楷有隶意、隶含楷法的驳杂胶着状态,有味品之不厌。这些墨迹和相应时期的魏晋名流风格如隔江海。楼兰残纸墨迹总是那么素朴,淡墨青衫—般天然动人。当然,这些笔画真的没有写好,读起来直让我皱眉头,不像是专门训练过的书手所为。深目高鼻的楼兰人,此时还没有学会含蓄呢。有时用笔恍若马背上挥刀,直通通地就挥了过去。这宛如在纸面上作长枪大戟格斗,咣当作响。我当然不太习惯这种表现方式,觉得太抛筋露骨,只是书写中一如既往地不作态,则是我屡屡赞美的。这时的江南名士,已经能写得一手流畅婉转的好字,楼兰人的字迹却都处在未完成的品相里,似乎等着后人去弥补。可是我感到了字里行间充溢的宗教神秘的气息。佛教进入中原,首先要途经此地,是这里的人过早地皈依了吗?这真是一个饶有深味的问题:有技巧的人足以达到完美,却全然写不出如此韵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
我觉得没有必要回避斯文赫定这个也许会让人不愉快的名字。20世纪初,这个具有探险血统的人就来到罗布泊附近的荒漠上,发现了遗弃千年的楼兰遗址,挖掘的序幕就此拉开。华尔纳动了点科学的脑筋,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胶水,专门用来粘走那些活灵活现的鲜艳壁画;还有一位叫范莱考克的德国人更绝,跑到荒无人烟的高昌故城的柏孜克里克石窟,硬是用犀利的狐尾锯,把壁画连土锯了下来,然后装箱运走。
这类事情在那个时节委实太多。如今风沙越来越沉重地覆盖在楼兰遗址上,终日无绝,漫过基础,漫过墙堞,漫过城楼,着力剥蚀着突兀处,料想在不久,就连高耸的烽燧也要被遮埋,遗址外却将茫然无存。一切绚丽和辉煌,在如许长的岁月中,被黄沙摧残成一片迷蒙。
只余下楼兰残纸了。它们尽管是残片,却必将长存,就像楼兰上空的长风和楼兰身体上的沙丘一样长存。这些碎片有自身的特性,获得朴素的色调和质地,尤其是时日赋予了它们长存的生命力,已不惧怕世俗利侵入了。
我慢慢地走近楼兰,当然是心路历程接近了。楼兰在我心目中破碎万端,和碎片的纸本一个模样。其实,认识一个世界要达到周全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达不到,什么都肤浅之至。
从史料的完整性要求来衡量,碎片使人怜爱不已,但它的物质价值已抵不上完好者。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借残象以会意,妙在存残之间,藏显之外。碎片才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洗尽了绚丽的色彩,蕴涵着久远的苍烟落照,一身的素朴憨厚,一看就知道穿越了千年岑寂。凝视这些碎片,感伤的潮水还是不由自主地侵袭过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的立意并不在于为早已消失的楼兰古国立史,而是借助这些历史的残片驰思骋想,从而突显作者的文化关怀和审美情趣。
B.“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运用比拟与比喻手法,突出了楼兰纸片的残破与久远。
C.文章依照时空顺序,以精神漫游的方式,在古籍残片上营造出浓浓的历史氛围,从而给人以美感和启迪。
D.“楼兰人迷蒙的背景”中“迷蒙”一语用得恰切,既符合楼兰的地域特征,也反映了楼兰的历史久远,并与“楼兰残纸”暗合。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说“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楼兰碎片有哪些象征性?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以“穿过岑寂的碎片”为题目,有何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