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楼”的记忆

每个城市的人们都有一段关于繁华的记忆,这样的记忆通常与一条商业街或者一个商店有关。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北京一家曾经最熟悉的商场,虽然它一直在我的身边,但我已经近10年没有走进它了。当我再次踏进它的大门时,里面的变化竟然让我感到些许的兴奋与震撼。这个商场就是北京市百货大楼,北京人都亲切地称它为“大楼”。

北京人熟悉“大楼”。20世纪50年代“大楼”开业时曾经拍了一部纪录片,展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北京人喜欢“大楼”,几代人对这里都有着关于时尚的美好回忆。不仅是北京人,在那个年代,外地人到了北京都会尽量挤出时间逛“大楼”。从辽宁一个小城来到北京工作的夏先生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他小时候,邻居叔叔从北京市百货大楼里买回一双皮鞋,每逢有人注意到叔叔的皮鞋,这位叔叔都会大声地告诉别人,这是从北京市百货大楼里买的!如今夏先生已是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高管,全家住到了北京。虽然北京的高档商场很多,但夏先生每年拿到年终奖后,依然会到北京市百货大楼来购物,在他看来,把钱花在“大楼”放心、开心。

如果说北京人对“大楼”有感情,40岁以上的外地人对“大楼”有情结,那么30多岁的年轻人对“大楼”的认识则更加多元。一位在北京工作的青岛“80后”告诉我,她到北京后第一次逛街就是跑到百货大楼去买糖,她特别想看看张秉贵工作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她对北京市百货大楼的认识是和这个人联系在一起的。的确,没有哪家商场能像“大楼”这样有故事。在“大楼”一层有一个很安静的空间,这里是北京市百货大楼“张秉贵纪念馆”,在城市最中心地段的最繁华的商场内为一个售货员建纪念馆,这在全世界可能也是独一份的。当然,这里纪念的不只是一个普通的营业员,他曾经在这个商场里工作了30多年,接待了近400万人。他不仅是全国劳模,而且做过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曾经是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人。

张秉贵和他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精神已经成为这座大楼的灵魂。20世纪80年代,我在这里参加过商业劳动,就是在衣服组站柜台。我的师傅与我同龄,他高中毕业“接班”上岗,也姓张,看上去是个对什么都不在乎的北京小伙儿,刚开始时他对顾客一直不冷不热,也没个笑脸,人少时还会借口上厕所去和伙伴们聊天儿。然而有一次,一位外地农村来的顾客千挑万选了半天才选中一套西装,准备去交钱时却问我厕所在哪儿,我有点不耐烦了,让他先去交钱取货。这时,边上的小张师傅却白了我一眼,很体贴地给顾客指路,然后甩给我一句话:“人家可能是把钱缝在裤腰上,去厕所拿钱,这样的顾客多着呢。”这次他对顾客的态度让我很意外,这件事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原来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已经扎根在一代代“大楼人”的心里,这也是历届管理层从未放弃努力的结果。百货大楼对营业员的要求的确与众不同,“大楼”非常注重“让顾客满意”。而这种满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事实上,这正是企业文化的传承。

有人说,现在是实体零售行业的严冬时期,企业面对着无数问题与压力,北京市百货大楼也一样。王府井百货集团建立这个“张秉贵纪念馆”,是希望把“大楼”这把“火炬”接力下去,“一团火”精神的传承可以帮助企业度过严冬。今天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在“新北京人”中已经有了年轻的“粉丝”,另外,北京市百货大楼还推出了微信支付,并且在做全渠道经营的筹划,“大楼”的创新一直没有停止。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像“大楼”这样的商场,与全球的零售企业一样,这些商场也在经历转型。任何一个传统行业都需要在新技术、新环境中进行各种创新与调整,需要与新时代对接,而传承下来的优秀企业文化,让企业有了不一样的底蕴,这样的企业才是时代的财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由“每个城市的人们都有一段关于繁华的记忆”起笔,使作者对北京市百货大楼的特殊情感有了与读者产生共鸣的基础。
B.文章以北京市百货大楼为中心来写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展现了“大楼”所经历的繁华、困境和转型,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行业发展的思考。
C.作者在文中叙述了“我”的师傅的服务态度,与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形成对比,意在突出20世纪80年代年轻人服务意识的缺乏。
D.文章语言平实朴素,如话家常,一个个小故事将“大楼”的顾客、营业员、管理者联系在一起,生活气息浓郁。
【小题2】传统行业如何走出现实的困境?请结合文本概括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
【小题3】文章的标题是“‘大楼’的记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5 12:48: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事实上,人类所从事的探海活动少之又少。虽已在海底发现了不少富钴结壳、多金属结核、稀土等珍贵的自然资源,但这些发现与深海大洋矿藏之丰富相比,可以说是   。(   )。在人类极有限的认知中,全球海山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西北太平洋海山区延续了现今最古老的海底大洋地壳和海山群,是有着全球富钴结壳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
深海海山剧烈变化影响了海洋环流,也使我们了解到一系列显著的海洋动力环境特征,如泰勒柱、海山反气旋驻波等。这些复杂的动力环境导致海山区的水体、海底与大洋其他区域形成了 的生态系统。
海山环境在深海生态系统中扮演着  的角色,海山区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中还不乏一些“稀有物种”,不同海山生物群落之间也存在着  的联系,而人类活动可能是导致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最重要原因。因此,在深海生态系统研究和开发前的准备工作中,环境评价是其中的重要议题。2017年8月,在国际海底管理局23届大会期间,中国大洋协会举办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主题论坛,赢得了各方一致好评。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杯水车薪 截然不同 利害攸关 千丝万缕
B.微乎其微 截然不同 举足轻重 千丝万缕
C.微乎其微 截然相反 利害攸关 错综复杂
D.杯水车薪 截然相反 举足轻重 错综复杂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类对海底进行的调查非常有限,到目前仅占整个深海的5%;
B.目前人类已对占整个海底5%的深海进行了调查,但范围还是十分有限;
C.就深海生态这一点来说,目前人类仅针对5%的海底进行过调查;
D.目前人类已经调查了整个海底的5%,在深海生态这一点上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全球海山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西北太平洋海山区延续了现今最古老的海底大洋地壳和海山群,是全球富钴结壳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
B.全球海山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西北太平洋海山区保存了现今海底最古老的大洋地壳和海山群,有着全球富钴结壳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
C.全球海山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西北太平洋海山区储存了现今最古老的海底大洋地壳和海山群,是全球富钴结壳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
D.全球海山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西北太平洋海山区保留了现今海底最古老的大洋地壳和海山群,也是全球富钴结壳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亲近自己的双腿

①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乘公交车去,下车之后,紧走慢赶,也要40分钟。这么长的路,怎么走啊?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朋友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车夫说。“5元,?不是说3元吗?”我不想坐,可四周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就说:“上车吧,就收你3元。”

②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站就只收3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他穿着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50岁的年纪。

③车前行着,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三轮车那么平稳,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他失去的是右腿,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左腿上。

④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我觉得我很不人道,我刚30出头,有130多斤的体重,体魄强壮……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着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⑤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了,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那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急!”

⑥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沉重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了。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到鼓舞。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⑦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80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怎么走那么远?”我问。“有两个外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恰巧坐了我的车。途中,他们想换车,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竟然一口气蹬到底!”

⑧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情感。不由自主地,我又看着他那条断腿。我很想打听一下他的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那条独腿已经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了。

⑨别墅到了。我下了车,给他5元,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两元钱。

⑩返回时,我徒步走过了那段40分钟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小题1】第③段画线句子“我正觉奇怪”中,“我”“奇怪”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④段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我”的心理活动。请联系上下文,把“我”心里想的内容补充完整。
【小题3】第⑤段中加点词语“挣生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⑧段中说,车夫的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从全文看,车夫的“尊严”具体表现在哪些细节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从全文看,题目“亲近自己的双腿”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暗,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暗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从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小题1】作者将雨比喻为“温柔的灰美人”,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小题2】“在古老的大陆上”一段,是作者对过去听雨的回忆,在这一段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