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竹枝词里的大明湖

肖复兴

①一直以为,北方城市里,济南是很特别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比一般的北方城市多了一份江南的妩媚和湿润。细想一下,是因为它多水的缘故,而且,这水集中在古历下城内,就更是一般北方城市难有的了。大明湖和七十二泉,便成为济南的象征和代言,徒让北方的城市羡慕了。天津有水,海河穿城而过,却没有大明湖那样漂亮而轩豁的湖;北京倒是有湖,昆明湖,名气也不小,却是远在城之外了。更何况,大明湖是由七十二泉的泉水汇聚而成,就比人工挖掘的昆明湖,更多了一份浑然天成的自然和清冽。

②所以,老舍先生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说过济南是“北方唯一的水城”。他进一步解释:“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太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还得有个湖不可……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然后,他感慨道:“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这样多的水,就在大明湖。

③记得第一次到济南,是上个世纪70年代,下了火车,先奔大明湖,为的就是看北方城市里难有的这样多的水。因是在城内,很快就到了。那时候的大明湖,没有如今这样多的建筑,沿堤也少有围栏,四周也少有高层楼房的遮挡,充满城市中难得的野趣,水天一色,让湖水显得更加开阔。或许更像古历下城的大明湖吧,或者更像刘鹗的《老残游记》和老舍小说《大明湖》里的大明湖吧?山水风景和音乐一样,即便历过经年岁月的磨洗,依然会面貌依旧,风情依旧,清风徐来,飘荡着昔日一样美妙的旋律。

④后来读《中华竹枝词全编》,发现其中“山东卷”里的竹枝词大多是写济南,写济南的又大多是写大明湖。可见大明湖不凡的地位,民间流传下来的竹枝词,让大明湖不仅有音乐的旋律,更多了诗的韵律,有了和时间一样绵长的味道。

⑤未到济南前,便早听说济南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一说。读清竹枝词:“四面荷花柳线长,一城山色映沧浪,天然妙句留楹帖,输与风流老侍郎。”方才知道,这个对济南概括得最准确也最有名的句子,出自清末老侍郎刘凤诰的手笔,这首竹枝词下有这样的一条自注:“刘金门少宰于铁公祠留一楹联云:‘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前人炼句炼字的能力,超过今天我们洋洋洒洒的旅游说明书。

⑥这副楹联,道出了大明湖独具的特色,便是大明湖的荷花、柳树,还有就是它的水多,占据面积之大。可以说,它是日后所有写大明湖的竹枝词的鼻祖,因为所有写大明湖的竹枝词,都离不开这三个特点。

⑦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水、柳和荷花三位一体的集中体现与展示,济南这座古城,才和一般的北方城市风光与性格不同,才具有了南方的一些特色。宋人黄山谷早就有诗“济南潇洒似江南”,竹枝词里便紧随其后乐此不疲的一再吟唱:“城北湖光罨画长,水田漠漠似江乡”;“朋来寻乐话喃喃,赊酒一瓶鱼一篮,名士美人都不记,湖山潇洒似江南”;以致后有竹枝词不满如此一味的旧调重弹,而写道:“未必江南如此好,可怜只说似江南”,直说江南难比济南好了,有点儿山东人的气魄。

⑧清末还有这样一首竹枝词,最让我流连:“图书新馆傍湖开,汉偈秦碑剥绿苔。千古文人属邹鲁,蜀车绕过济南来。”是专门记录当时大明湖畔新建的图书馆。重视文化,重视读书,我以为,这是大明湖的魂,有这个魂在,大明湖的水、柳和荷,才有了长在的生命和情感,才有了别样的美丽和魅力。

(原文有删节 )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由视觉向听觉转移,表明这里的山水风景与音乐一样美妙。
B.作者亲眼目睹了大明湖独具的特色,大明湖的荷花、柳树,还有就是它的水多。同时看到重视文化,重视读书,这是大明湖的魂。
C.本文引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名士美人都不记,湖山潇洒似江南”等诗句是强调大明湖的特色就是水多,好似江南。
D.“天然妙句留楹帖,输与风流老侍郎”诗句称赞“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一联为天然妙句,并交代了此联出自清末老侍郎刘凤诰的手笔。
E.本文运用了比喻、通感、夸张、引用和对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大明湖别样的美丽和魅力。
【小题2】结尾处画线句子“有这个魂在,大明湖的水、柳和荷,才有了长在的生命和情感,才有了别样的美丽和魅力”有什么含意?
【小题3】本文在描写“济南及大明湖”时,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02 11:22: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冬雪、温泉“五绝”著称。其中,  ①  ;而云海在冬季出现的概率也远远高于夏季,其时,峰、石、松(隐现/隐没)于云海之中,影影绰绰,亦真亦幻,恍如人间仙境。
冬日,皑皑白雪,遍铺峰峦,处处冰雕玉砌(qiè),千姿百态,令人仿佛置身童话世界。雾凇、冰挂等也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一道亮丽风景。“一夜寒风起,万树银花开。”百里黄山,一夜之间玉树琼枝,分外妖娆(ráo)。棵棵黄山松婉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满树满枝的雾凇、冰挂,仿佛珠帘长垂,风吹树动,万籁有声,  ②  。
冬天的黄山云海气势磅(páng)礴,比其他季节显得更加奇绝壮观。清晨雪霁(qì),红日东升,霞光万道,(辐射/映射)在云海之上,霎时间(云谲波诡/色彩斑斓),鲜艳夺目,形成了奇妙壮观的霞铺云奇景。
【小题1】文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万籁有声妖娆(ráo)
B.峰峦冰雕玉砌(qiè)
C.影影绰绰雪霁(qì)
D.婉若气势磅(páng)礴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隐现辐射云谲波诡
B.隐没映射云谲波诡
C.隐没辐射色彩斑斓
D.隐现映射色彩斑斓
【小题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只有在冬季才可见到冬雪②和谐有节,清脆悦耳,如闻仙乐
B.①冬雪只有在冬季才可见到②清脆悦耳,如闻仙乐,和谐有节
C.①冬雪只有在冬季才可见到②和谐有节,清脆悦耳,如闻仙乐
D.①只有在冬季才可见到冬雪②清脆悦耳,如闻仙乐,和谐有节
【小题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才能阻止劣质食品甚至有害食品登堂入室,真正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B.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这种中国地方戏曲已在全球戏剧艺术界崭露头角,有望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好的推广。
C.活跃于北京各大医院的“号贩子”倒卖专家号的行为被媒体曝光后,挂号的患者和家属都对“号贩子”敬而远之,医院就诊秩序明显好转。
D.政法委领导要求政法干部守住底线,坚定信念,面对党内出现的歪风邪气,必须敢于亮剑,坚决与之斗争,绝不能听之任之
【小题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在杭州召开的一场以“法律与网络”为主题的座谈会上,部分与会专家认为QQ聊天记录必须有其他证据予以佐证才可以作为诉讼证据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B.埃博拉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呼吁,通过包机运输等方式,在短时间内先后四次向疫区国家提供了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C.新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实施,有利于完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市场化机制和并购重组的审批效率。
D.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由故宫博物院牵头成立,其宗旨是以保护博物院的现有藏品、为博物院的学术研究提供支持、扩大博物院的国际影响力为目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十月的玉米地
(1)十月的玉米,熟了.
(2)这情景,如诗如画,几米阳光潋滟在玉米地里,那是一个硕果累累的收获国度.这个世界,是秋歌的演奏,玉米叶儿在歌声中轻轻舞动小手,顺着节拍,光影流转,上演一场精美绝伦的华尔兹。
(3)十月的玉米香,近了。
(4)玉米香,弥漫在村落的每一个角落里,在乡村清新的空气里肆无忌惮地传播着,沁人心脾,甚至让人的嗅觉里也残留着那种淡淡的香味。乡亲们的眸子里充溢的都是金黄的玉米粒。他们小心地把玉米写成一首小诗,然后牢记在心里。阵阵玉米香化咸了千年老白干,让乡亲们醉得酥麻、舒畅。
(5)月光下的玉米地,很美。
(6)-轮明月在浅蓝的天幕上和整个玉米地对望,那天地间垂撒着的清辉,托寄着月儿的一片深情。壮硕的玉米棒子在朦胧的月色下闪烁着梦幻的光芒,并且这些光芒“哗哗哗”地连成一片,蔓延到天边,与月对饮,共赋秋韵。
(7)看,月色里,一位中年农妇远远地从田埂上走来了。她依旧顶着白天戴的那顶草帽,盘起的发髻藏在草帽里面,但偶尔还是有几根不安分的头发调皮地探出头来,看看那外面的世界。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岁月的痕迹已在她原本乌黑的头发上洒下了一把白色的盐花——几根白发飘散,在夜色里显得格外清晰。她伸出一只手抚摸着埂边的玉米棒子,棒子上长出的“胡须”轻轻挠着她的手,可她早已布满老茧的手早就不能察觉到那微妙的感觉了。
(8)黄灿灿的玉米粒十分饱满,一粒挨着一粒,一排靠着一排,像一群渴望回家的孩子,迫不及待,焦躁不安.她轻轻地摩挲着玉米杆、玉米叶、玉米棒、玉米粒,像摩挲着自己的儿女.她温柔的目光掠过玉米地,玉米们就像感受到了母亲的注视,要瞬间就投入她的怀抱.
(9)这时,几只觅食的夜鸟盘旋在空中,它们的影子投在玉米地里,也投影到了她的心头。
(10)这个人,就是我的母亲。
(11)在母亲的脑海里,呈现的是一幅收获的场景:人们背着背篓,戴着草帽,哼着歌谣,猫腰钻进玉米地,霎时便没了踪影,只能听见那独属收获的天籁之音。那里,农人用最虔诚最古老的方式收获劳作。晶莹的汗水滴入土壤,但它们绘画出来年的甘霖,滋养着玉米新苗。这,就是藏在母亲心中的图画,
(12)这样的劳作是辛苦的。一天下来,母亲的手上总会添几个新的水泡,肩上总会多几道印痕。可是在母亲的心里,她认为这才是农民,农民就应该是这样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她的生活写照,“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她的劳作方式,“挥汗成雨”则是她最本真的表达。
(13)母亲又想起多年前的一天,玉米地依旧是现在的玉米地。听说连绵的秋雨即将抵达,我们全家人都动起来了.于是,一场抢收玉米的战斗拉开7帷幕。一排排玉米棒子齐刷刷地倒下,笑吟吟地躺在了背篓里。十月,“晒秋老虎”的太阳烘烤着我们,但汗涔涔的皮肤上却可以辨清我们的一张张笑脸。终于,在秋雨到来之前,我们抢收完毕,坐在自家的吊脚楼上,望着那漾漾雨幕,心里乐开了花。
(14)四季的变换赋予了土地最为神奇的色彩,而秋日虫鸣则是母亲心中不变的风物,是最动听的乡村音符。
(15)母亲已经很多年没有感受过饥饿了。但许多年前那饿得昏天黑地的感觉她从来就不曾忘记。那是怎样的一段岁月啊!缺米少粮的生活,一对儿女被饿得很瘦很瘦。最令人心痛的,是冰雹过后的五亩五分玉米地就只有几株残苗了。看到这些,母亲不知道背着孩子和丈夫哭过多少次。听到孩子叫“饿了”,却难为“无米之炊”,那种心情她记得清清楚楚。但农民的泪水,只能为土地而流。泪流过后,生活还得继续。田里的苗没有了,但还得想着法子种,因为总有收获的那天!
(16)现在,深秋的风吹得玉米左摇右摆,玉米棒你碰我我碰你地发出“沙沙”声,好像在同母亲对话,诉说着心里的秘密。母亲在这里安静地站着,她深深地陶醉了。饥饿的日子已经远走,但母亲的心底里一直有一种东西像玉米一样藏在那里,这些心底里的玉米还会时常被母亲翻出来小心翼翼地晾晒。
(17)夜被月色笼罩着,渐渐地深得不见底了。母亲回过神来,慢慢走向了回家的路。母亲轻轻走过,只见她的身后——一朗清辉,一腔柔润,一片收获,一地深情。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霉活而生动地描述了母亲的生活,抒写了对母亲的深切情怀。
B.文中的母亲勤劳、质朴,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作者主要通过景物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展示出母亲的高贵品质。
C.“藏在母亲心中的图画”指的是一幅秋天收获的场景,它是农人的一种期盼。
D.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描写、抒情和烘托等,这些表达方式的使用使文章行文流畅,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
E. 本文的结尾是一个玉米地的特写镜头,母亲、月夜与玉米地融合在一起,言有尽而意无穷,深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1)岁月的痕迹已在她原本乌黑的头发上洒下了一把白色的盐花——几根白发飘散,在夜色里显得格外清晰。
(2)“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她的生活写照,“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她的劳作方式,“挥汗成雨”则是她最本真的表达。
【小题3】文章开头有关玉米成熟、玉米清香以及月夜玉米地等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概述。
【小题4】本文(15)段属于插叙部分,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
冷 夏
我坐在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多少年来,每次阅读它,我都会闻到那片树林的青涩气,那面湖水潮湿而新鲜的水气。我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的跑步呼吸。
许多的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可能重现。惟有音乐和文学,适合等待、遥望、冥想。
一直认为梭罗还活着,他活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遥远,离我的感觉很近的某个地方。对他文字的爱恋,就像我对生命的向往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阳光穿透玻璃的窗子,使我感觉温暖。手禁不住要伸出去握住什么。这个多么重要,在我表面生活的背后,意识到自己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而这些情感一直活在心里。
梭罗的文字,是干净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可以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曾有个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样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每小时都给予他营养。”
 那与我失之交臂的时光和旧梦,充满恍惚怅然的珍惜之感。
想到夏洛蒂·勃朗特、奥尔科特和奥思汀的时代,从古堡到庄园,马车的轱辘慢慢辗转,那些沐浴在舒适阳光里的蔓草丛生的小径,夏天开满野蔷薇,秋天以山楂和黑莓著名,冬天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完全的寂静和无叶的安宁。
可以步履缓慢、从容。可以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写一封并不长的信,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眺望牧场上丝绒似的草坪和栅栏两侧的冬青。晚上坐在炉火旁怀揣着心事,躲避祖母探询的目光,阅读或编织。却努力等待着有马车夫忽然的脚步声,急匆匆撩开寒冷的夜色带来了温暖克制的爱情的回音。
我合上《瓦尔登湖》,从阳台尽力向远方眺望。这个春天的午后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宽阔的街道依然人群如织,车水马龙。很多次我试着站在高处,超越自己有限的目力,尽力透过繁华而富有生命的城市,透视那些纷纭热闹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生存的紧迫和焦虑带来一张张匆忙麻木的面孔,不知道在那样面孔的身体里,除了对名利的疯狂追逐,是否还留有一点时间对珍贵东西的失落进行偶尔打捞,是否还留有一点空间可以温情的抗拒或冲淡什么。
世界嘈杂多变。人们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却缺乏深刻的情感交流。人们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寻找知己,为或许根本不存在的爱情痛苦沉沦,而不在乎结局如何。人心越来越疲惫困顿,情感越来越冷酷灵活。
我对实际生活中过分热络的友情,对虚拟世界激情的可靠性一直保持平和的怀疑态度。
夜晚,当一切安静下来,我对自己说:写吧,无论写什么。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为了不失去它,用自己的方式来等待和怀念。喜欢阅读的人,也可以从我的文字中看见一个人心里曾经想过的事,仅此而已。
手指一次次触摸熟悉的键盘,心里充溢着更新鲜更深刻的感动和疼痛。忽然的,想起海子的一首诗: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要相遇的,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有时想着写着,会写出满眼的泪来。
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对心灵的重要性,它能带给人清凉慰藉。
B.本文从《瓦尔登湖》写起,以梭罗为线索贯穿全文,用细腻的笔法书写自己的感受,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
C.文章引用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海子的理想有力地衬托了作者的理想,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强化了情感。
D.文中作者提到“梦”,这些梦是孤独的旅行者吟咏的悲凉的歌,传递给读者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E. 最后一段写出作者为自己能与梭罗等对话而欣慰,为自己在这纷纭的尘世中仍能用文字表达心中的感动与疼痛而落泪。
【小题2】请概括出作者眼中的现实生活和他理想中的生活的不同之处,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3】请写出你对文题“我们这么近,我们这么远”含义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故都的房
李开周
很多年前,郁达夫回忆北京的生活,说自己不逢北国之秋已经十年了,每年到了秋天,都要想起北京,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想起“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的静谧岁月。
人的回忆往往靠不住,郁达夫离开北京后,感觉北京很美好,却完全忘了他当年在北京居住的时候撂下的一些狠话。1924年,他给郭沫若写信说:“上北京来,本是一条死路,北京空气的怎样腐劣,都城人士的怎样险恶,我是知道的。”那时候在他心目中,北京还是“风雪弥漫的死都”。
不过郁达夫有一条回忆是可靠的——他确实曾经在北京租过“一椽破屋”。学#科网
1923年秋天,郁达夫从上海来到北京,开始在北大教书。那时候,他没有住处,借住哥哥郁华的房子。几个月后,他的原配妻子孙荃带着他的小儿子龙儿也来到北京,不方便再借住哥哥家了,只好在什刹海北岸的一条小胡同里租了一间小平房,一家三口住在里面。
郁达夫在北京没有买过房。不是买不起,而是不想买。民国时代重视教育,教授的收入和地位远远高于普通人,例如北大,刚上岗的讲师每月可以拿到上百块大洋,评上教授以后最低月薪是两百块大洋,以后按年限和资历累加,最高可以挣到六七百块大洋。另外还都可以去其他大学兼课,像周作人、钱玄同、钱稻孙等人,既在北大教书,也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法政大学上课,出去讲课一小时,一般可以拿到五六块大洋的车马费,这样下来,一个勤奋的教授一个月可以挣到上千块大洋。
郁达夫只是讲师,也不在其他学校兼课,月薪在120块大洋左右,但他写书,写文章,有稿费作补贴。他去北大之前,已经凭着留学时期写的小说《沉沦》蜚声海内外,算是文坛名家了。民国前期出版界惯例,名家出书,版税一般按15%计算,郁达夫写一部小说或者文选,首印至少一万册,定价一般是大洋7角,一算版税,也能拿到上千块大洋。他只需要攒上几个月的钱,就能在北京买一所相当不错的四合院。
可惜郁达夫始终没有攒到钱,因为他生活奢靡,开销极大:雇听差,雇厨子,抽名牌香烟,出入八大胡同,每个月都要吻别大量的现洋。从北京到上海的特快列车,硬座25块大洋,卧铺45块大洋,郁达夫想去上海探望留日的同学成仿吾,竟然连车费都拿不出,遑论买房。
民国前期的北京房价虽然很低,但也在逐步上涨,假如把钱省下来投资到房产上,其收益还是超过存款的。问题是郁达夫毫无投资理念,他不买房,也不存钱,有钱就花光。他在北大的一些同事,像钱玄同,像吴虞,过日子相对节俭,存款颇多,但是也想不到去买一套房子。
郁达夫的哥哥郁华在北京买过房,1919年购买的四合院,只花了2 200块大洋,到1924年,已然涨到五六千块大洋,升值一倍还要多。可郁华买了一所以后,再有余钱就存进银行,想不到再买第二所房子作为投资。要知道那时候国内各大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息只有7%左右,虽然比现在的利息高,但是跟投资房地产的收益相比,就差得太远了。
这段时间老有朋友问我民国前期北京房价为什么那么低,我想,也许正是因为那时候的有钱人(例如教授阶层)太笨,没有学会把房屋当成一种投资品吧。
(摘自《中国经营报》)
(1)下列对于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要写“故都的房”,开篇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他当年在北京居住的时候撂下的“一些狠话”,用了抑扬的手法。
B.北京的空气不好,北京的人也十分险恶……所以,郁达夫没有在北京买房;因此,郁达夫一直对北京的印象很坏。
C.因为当时北京的房价很低,所以,在学校给郁达夫的薪水不高的情况下,他只需攒上几个月薪水,也能在北京买一所相当不错的四合院。
D.郁达夫挣的钱并不少,因为他根本不打算在北京买房,所以生活非常奢靡,雇听差,雇厨子,抽名牌香烟,出入八大胡同。
E.在当时,房价逐步上涨,郁达夫像钱玄同、吴虞一样,没有投资理念,即使有钱,也不会去买房。
(2)郁达夫对北京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请作简要概括。
(3)文章说“也许正是因为那时候的有钱人(例如教授阶层)太笨”,如何理解“太笨”的具体含义?
(4)联系实际,谈谈你从文本中得到了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