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心插柳

卢恩俊

①每年清明,都是回老家过节,上坟祭祖之余,参加乡亲们的折柳植树活动。今年回不了老家,就折柳于灯下,用心植一篇“柳”吧。

②我先折了一枝“清明柳”,插上。那不离不弃的 “清明柳”,凄美、悲壮。据说那是介子推的灵魂转化。介子推是春秋时晋国大臣,他力保国君重耳,随之出逃19年,曾割股作汤救活重耳,忠心耿耿。后来重耳作了国君封赏时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与老母在绵山自耕自织为生,最后被大火烧死于山中的枯柳树下,当重耳听说后赶到现场,只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的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第二年清明枯树死而复活,重耳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当时人们清明插柳,说是替介子推“招魂”,后来广为流行,纷纷插柳纪念介子推。由插柳到植树,清明也就成为古代的植树节。

②又折几枝“将军柳”,插上。那些用锋锐无情的刀剑保卫祖国大地的将军,却能用柔情依依的细柳绿化大地。西汉著名将军周亚夫在军营植柳,号称“细柳军营”。他爱绿柳很出名,而治劲旅更出色,在七国之乱中,统率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晚清名将左宗棠,在任陕甘总督期间,带兵在河西走廊沿途植柳,人称“左公柳”,至今仍为西北人所称道。后清人杨昌溪作诗赞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爱国名将冯玉祥,也是爱树如命,带兵种植大量杨柳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

④再折几枝“诗人柳”,插上。那些用多情的墨水赞美柳的诗人,也能用汗水浇灌柳的葱郁,这岂不让人感动!被誉为“五柳先生”的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更爱树木,尤其爱柳,明代诗人袁敬写诗夸赞曰:“藜杖芒鞋白布裘,山中甲子自春秋。呼儿点检门前柳,莫遣飞花过石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本姓柳,且爱柳,被贬到柳州任刺史,带领百姓大面积植柳的地点又是在柳字当头的柳江西岸,因此作了一首含有很多“柳”字的诗:“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真乃美中有趣。诗的下半部分又说出了他为民造福的崇高情怀,“垂荫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任忠州刺史时,年年植柳种花,他在《春葺新居》一诗中说:“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宋代文学家苏轼,任杭州知州时,曾在湖边筑堤种杨柳、芙蓉等花木。诗曰:“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成为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使西湖增添了“东风二月苏堤路,树树桃花间柳花”的美景。后有明代杨周诗赞:“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雾散分林鸟。何处黄鹂破暝烟,一声啼过苏堤晓”。

⑤还有那真情绵绵的“章台柳”,唯美的词牌名,好词佳句引无数人为之折腰;那含情脉脉的“曲江柳”,华美的皇家园林,摇曳的情思不断被后人吟诵;那迎归送往的“灞桥柳”,曾是离别的信物,是情意绵绵的挽留,是枝繁叶茂的祝福,诱人折尽灞桥柳。李白有词嘱:“年年柳色,灞陵伤别”;那送别怀乡的“寄托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⑥不尽的折柳情,就想起清朝周希陶《增广贤文》中的两句话:“有意栽花花不放,无心插柳柳成荫”。内涵深刻的至理名言,也包含了对柳的生命力强、易成活的赞美。但我还是折其“柳”,将“无”改为“有”,世上的事,哪怕再容易,也需要用心去做。

⑦“有心插柳”,才能“柳成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交代了写这篇文章的缘由,具有总领全篇的作用,其中两处“折柳”一实一虚,文中重点对后者展开了叙述。
B.通过清人杨昌浚的诗句,可以看到历史上左宗棠在边疆带领士卒种植柳树的盛况,以及对当地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
C.文章布局合理,详略得当,详写了“清明柳”“将军柳”和“诗人柳”,略写了“章台柳”“曲江柳”等。
D.文章结尾一反传统将“无心插柳柳成荫”改为“有心插柳柳成荫”,告诉读者对待传世至理名言也应勇于质疑,翻出新意。
【小题2】文章中写到了“清明柳”“将军柳”“诗人柳”,请分析它们各自的意蕴。
【小题3】文章第⑤段在表达上有何特点?寄寓着作者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7 01:52: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联合国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60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即为老龄化社会。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3亿,占人口比例的16.7%;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003万,占人口比重的10.8%。2020年以后,随着计划生育一代普遍进入老年期,全国老年人口平均子女数将下降到2个以下。

【注】 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指在总人口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抚养比越大,表明劳动力人均承担的抚养人效就越多。老年人口抚养比则相对更为直接地度量了劳动力的养老负担,人口老龄化的站果将直接导致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不断提高。
(资料:中商产业研究院)
材料二:
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但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的脆弱性显示出其历史的局限性,必将随家庭结构的变化而逐步向社会养老过渡。
机构养老是我国重要的养老模式之一,但不能满足众多老年人群需要。以北京为例,北京目前共有养老机构340家左右,其中民办的养老机构约有100家。这些养老机构可以分为三类: 国家创办的国营养老机构,乡镇、社区、村、街道办的集体所有养老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所创办的民办养老机构。在这些机构中,进入公立养老院的难度也是人所共知,北京市第一、第四、第五养老院的入住率常年为100%,目前有1600 多人在排队等候入住,城八区的公立养老院入住率也都在98%左右。而民办养老院的床位已有近12000张,但平均入住率只有2/3。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更多老人趋向于公立养老院,是出于对“国字头”的传统信任感。
社区居家养老的基本做法是: 在城市各个社区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老人仍然居住在自己的家里,享受
服务中心提供的营养和医疗护理以及心理咨询,并由服务中心派出经过训练的养老护理员按约定定时到老人家中为老人提供做饭、清扫、整理房间等家务服务和陪护老人、倾听老人诉说的亲情服务。但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匮乏,水准参差不齐,填补不了现有需求的缺口。
(摘编自《2017 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前景、规模及发展趋势预测》)
材料三:
现有养老服务机制大多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前提下却不能达到高效率养老。NEC (中国) 日前宣布中国首个智能老年公寓信息化系统正式运行,生活在北京昌平区汇晨老年公寓的700 多位老人,将首先体验到智能的养老服务。NEC 向汇晨养老机构提供的智能养老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了NEC 的平板电脑、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等。:其中平板电脑设备广泛运用到老年公寓的各个管理层面,并为老年人提供增值服务。通过平板电脑,即可进行订餐、预约服务等。医护人员还可以利用平板电脑通过无线网络将老人病历信息、病程医嘱、病情观察信息等,在房间的床头集中汇总展示,实现移动的医护保健。目前,整个系统运行正常。
(信息网络)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1-2017 年我国65 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不断攀升,说明其所占总人口比重也在连续上升。
B.截至2016年底,我国无论是60岁以上人口占比还是65 岁以上人口占比都远远超过定义比例,中国已大踏步进人老龄化社会。
C.2020 年以后,随着计划生育一代普遍进人老年期,社会养老负担也将不断增加。
D.2011-2017 年,中国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意味着我国劳动力的抚养负担逐渐加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将导致老龄人口抚养比不断提高,老龄人口抚养比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B.机构养老因不能满足众多老年人群的需要,将逐步被其他养老模式取代。
C.北京民办养老院的平均人住率只有2/3.是因为这些养老院没有公立养老院好。
D.想在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只要足不出户就一定能享受到家务服务和亲情服务。
E. 智能养老信息系统将有助养老服务机构提高效率,节省人力、物力。
【小题3】结合材料,试概述如何解决养老中出现的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互联互通的时代,保持正义感将是一种考验。。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兴起,改变着社会面貌。网购、共享经济之类且不去说,社会治理也在极大变化中。网上时常洪波涌起,热点一个接一个,舆情一轮接一轮。在互联网的联结之下,人人都经受着考验。为这些“点”供热的人,时常会疲惫。
热点更替得越来越快,疲惫也就越来越深。在这个月的热点、舆情里放声呐喊的人,可能已不记得上个月、上半年或者更往前,曾为哪个热点呐喊,尽管当时可能和今天一样投入。再往后,有一天碰到新的,恍惚想起曾经遇过类似的,渐渐就没有当初的热力了。麻木,时常是疲惫的孪生姊妹。
这种状况,有首诗恰好可以形容:“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胸中万古刀”,并不是把刀,见不平而愤的正义感而已。天亮之后,“事随日生”,就是所谓“人间万事细如毛”。执着正义感的诗人见不平而鸣,却又抵不过日升日落、日日因事而鸣的磨损。
诗人慨叹的,是面对彼伏此起的世事风波,保持长久正义感之难。诗作者刘叉,主要生活在唐代元和年间。对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而言,这个问题只会更严峻。
过去的年代,我们能关注的,不过是近距离之事。但现在,我们关注的事件,已经和地理距离没有必然关系。天下都在掌上设备里,“人间万事细如毛”,在这个年代人们的视界里,早已是数量级的增长。“胸中万古刀”所要经受的磨损,也就更甚于前。
刘叉的《偶书》,偶然“预言”今天我们经历的一大考验。这个名字奇特的诗人,从诗到人,看起来似乎都算得上古典时代的“异类”。李商隐评价他“不在圣贤中庸之列”却“过人无限”。不合儒家的“中庸”之道,却依旧被时人肯定为“过人无限”,可见这个诗人是真的过人。
他的过人处,大概就生发于对“胸中万古刀”有非常的执着吧。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虽然慨叹“磨损”,却并不会轻易磨灭。同时代的诗人孟郊欣赏刘叉,刘叉则有《答孟东野》,似调侃,似自嘲,又似袒露坚定的意念:“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生涩有百篇,谓是琼瑶辞。 百篇非所长,忧来豁穷悲。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
“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有这样的意念,哪里算“异类”?在诗歌的长河、时间的长河里,简直是再经典不过的一道指路光源。
持守正义感而力不竭,经世事沧桑百炼而不柔亏,当然并不是光靠喊就能做到的。刘叉在另一首诗(《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里“解说”了其中要点:“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友人姚秀才喜爱他的剑。他把剑送了,顺便写上一篇“使用说明”:这剑,就是从古到今那道不曾断的流水——在《偶书》里,它是“胸中万古刀”的“刀”。要怎样保持它的锋芒,“百炼不柔亏”呢?请“勿薄细碎仇”——不要把它用于细碎的私仇,磨损它万古的光芒。言外之意自在公义。
正是所谓——“胸中万古刀”,“勿薄细碎仇”,“百炼炼不柔亏”。这副刚肠,或许是时间留给我们的那把经过考验的钥匙。
(摘编自吴画成《不灭胸中万古刀》)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移动互联网兴起后,使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改变,网上不断涌起洪波,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热点。
B.在互联互通的时代,热点更替得越来越快,当新的热点产生之后,人们就忘却了上一个热点。
C.刘叉的《偶书》能够准确地“预言”当今我们经历的一大考验,堪称古典时代的“异类”,因此李商隐评价他“过人无限”。
D.面对此起彼伏的世事风波,保持长久正义感很难,唐代有诗人对此产生慨叹,今天的我们感受会更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了网购、共享经济、社会治理的巨大变化等,这些材料为互联网改变社会面貌提供了例证。
B.文章引用刘叉的三首诗意在反复说明“磨损胸中万古刀”的原因,这也是从古到今人们很难执着正义感的原因。
C.作者引用李商隐对刘叉的评价和孟郊对刘叉的欣赏,表现了刘叉的过人之处,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层层递进,由互联网时代热点频发引出唐人诗句,指出勿在细碎的私仇上着意,方可让正义之刀闪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互联网时代,在掌上设备里就可得知人间万事,且事件呈数量级增长。要想保持正义感,比从前更难。
B.唐代诗人对“胸中万古刀”有非常的执着,认为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虽然可以被磨损,但是不会被磨灭。
C.刘叉名字奇特,从诗到人,似乎是古典时代的异类。其《偶书》可以说是对我们今天 要经历的考验的“预言”。
D.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刘叉的“不灭胸中万古刀”精神就像一道指路光源,激励人们保 持对正义感的渴望并努力坚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每一个人都可以优雅

鲁先圣

一个人的财富、职位甚至都可以通过化妆进行隐藏,但是,优雅却是装不来的。因为优雅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内心修养的外在自然流露。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随着职位的升迁,随着财富的增多,就想着做绅士,但是,却往往让人感觉是在刻意的模仿和伪装,是很不得体的附庸风雅,甚至是令人作呕的矫揉造作。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些人并没有真正理解优雅的内涵,以为自己能够像那些优雅的人一样举手投足就是优雅了。

优雅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是一个人的文化积淀、真诚美德、善良品质、自然朴素的共同体。一个优雅的人,首先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有了教养而后才能谈得上修养,有了丰厚的修养才能够谈得上优雅。

在哈佛大学拥有极高声誉的资深教授罗曼先生即将离任,做最后一次告别演讲的时候,他为了表达自己对学校的尊敬,把自己的车停到校门外面,步行一千多米走到学校大礼堂的讲坛。当他演讲结束离开礼堂的时候,所有在场的师生自发全体起立,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地响彻在哈佛校园的天空,大家目送着教授一步一步渐渐远去的身影,感受到了什么叫一个学者的优雅。

在美国的国会里,有很多人是反对在任总统的,但是,当总统来国会发表演讲的时候,那些反对的人会像另外赞成的人一样起立欢迎总统的到来;演讲结束的时候,也会像赞成者一样起立为总统的离去鼓掌送行。因为这表现着一个政治家的修养:我虽然反对你当总统,但是既然你已经被多数人选举为总统,我就无条件地服从多数。这是一个政治家的优雅。

所有去过美国等西方社会的人,都会为他们社会中对普通人的尊敬而惊奇。行人通过路口,车辆绝对会先让行人通过。地铁车厢里,刚刚上车的人,一定不会先去找座位,而是当发现身边的人都已经坐下,而依然有空位置的时候,自己才会坐下。这是一个民族对共同规则的高度理解,是一个民族的行为修养。

有很多女性以为长相漂亮就能够优雅,这显然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不论一个人的长相多么漂亮,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没有一定的教养,外在的漂亮就会苍白而肤浅,就是一个漂亮的花瓶而已,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就把自己的底子亮了出来。因为优雅隐含在衣缝里,隐含在每一个毛孔中,渗透在每一个表情和眼神中。相反的是,如果一个长相漂亮的人,再加上后天的努力修养,漂亮的外表下面是深厚的文化教养,上天赋予的美貌与内在的美和谐统一,这样的人就是优雅的极致了。

一个长相不漂亮的人,依然可以做到优雅。美国的第66任国务卿赖斯,是美国政府中有史以来职位最高的黑人妇女。她一口龅牙,黑不溜秋,鼻孔外露,嘴巴很大,但是,她依靠自己高深的文化修养完全弥补了先天的不足。她朝气蓬勃,干练能干,充满智慧,在全球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纵横捭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成为美国的铁腕人物。在世界范围内,所到之处,没有人再想到她外表的丑陋,所有的人都为她钢铁般的意志和优雅的举止而倾倒。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到优雅,政治家和文化人有属于他们的优雅,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优雅。就餐时的细嚼慢咽,上车时的排队等待,公交车上的起身让座,对乞讨者的一点施舍,等等,都是一个人优雅举止的表现形式,这些细小的行为,构成了所有普通人的优雅。

【小题1】本文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小题2】第二段中加点的“刻意”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小题3】文中列举美国第66任国务卿赖斯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小题4】最后一段说“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优雅”,并列举了一些优雅举止的表现形式,你能再列举两三例吗?
【小题5】读了此文,你认为一个优雅的人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一种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哥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则《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则更是把“江湖”这个会党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是正义的化身,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光明日报》2018年1月17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司马迁看来,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如已诺必诚、舍己救困、不矜其能等。
B.在韩非子看来,侠是有“禁忌”的,“侠以武犯禁”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
C.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即便勇猛如聂政,慷慨如荆轲等,他们没有担当只认钱,都算不得“侠”。
D.侠都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而真正的“豪侠”并不聚集于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自然地引出了有关“侠”这一论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多角度展开论证,给人以层次分明、逐层深入的印象。
C.文章在选择事例进行论证时并不局限于中国武侠小说,还选取了不少人们熟悉的中外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形象。
D.文章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与“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进行对比论证,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中国武侠电影中已经越来越少地体现“侠”的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骑士和武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了既非身份也非职业的侠与它们毫无共同之处。
B.江湖门派热衷于相互倾轧,常把“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当成自己的宏愿,而侠与他们有很大区别。
C.作者并不完全认可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提出的对侠的评价,而是赞同韩非子的“侠以武犯禁”观点。
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这在当代中国外交内政的政策与行为中能够看得非常清晰。和为贵,是中国外交的首要特质;稳为上,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关键目标;顺势而变是中国治理转型的重要特征。把握中国的大国气质,对于理解中国外交内政是很有帮助的。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大国气质”的理解,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大国气质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B.中国的大国气质之所以更稳定、更具有特续性是因为中国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有着最长的历史,其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C.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的独特价值体系,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D.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中庸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B.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C.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D.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大国如果没有一贯延续性的历史,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不会形成更稳定、更持续性的大国气质。
B.只要因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就能够生成天地万物的和谐。
C.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蕴含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深受中华文明独特价值体系的影响。
D.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稳为”“顺势而变”的大国气质,是顺应中国当前外交内政形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