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谁正与你擦肩而过

⑴我的车蹬得飞快,快得让我来不及看清这城市的任何一张面孔。无数攒动的人头和背脊,在我前面突然出现又在我身后匆匆隐没。他们连同他们身后的背景对我都是模糊的,而我在他们眼里,也只是个匆匆掠过的身影。
⑵丁字路口,我不得不放慢了速度。  
⑶一个人正在试图横穿马路。他穿着件洗旧的汗衫,驮着一只大蛇皮袋,满身灰黑的汗水在夏日毒烈的阳光下熠熠发光。城市的每一个轮子都在高速运转,城市不会因为一个第一次进城的乡下人而放慢速度。
⑷他试探着迈了一下腿,又瑟瑟地缩了回去。
找死!一个人从车里探了一下头,骂。
⑹他越发狼狈,每一根神经都在颤抖,他可能感觉到了城市离死亡的距离有多近,或许只有一步,甚至是半步,这比从乡下到城市的距离,不知要近多少。为了来到这座城市,他可能已经穿越了内地的好几个省份。一个农民,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来到城市,当然不是来找死的,而是找活。他有点儿心虚地站在那儿,眼睛一会儿盯着大街,仿佛要在这拥挤的城市里觅出一条路来,一会儿又看看大街对面,仿佛只要穿越了这条大街就能抵达他的彼岸。
⑺他试探着又迈了一下腿,这次他没有缩回去,但他那缩头缩脑的样子真像一只过街老鼠。那个驮在背上的大蛇皮袋在肩上左右摇晃着,这是一个比他本人更大的障碍。离他最近的一辆车开始减速,“当心啊!”车里传来一句提醒。很多车开始拐弯,想绕开他,这个高速运转的城市瞬间竟显得有几分犹疑。还有最后几步时,这个中年人突然发力,往前一蹿,站在了马路对面的路口上。他长吁了一口气,仿佛是一个快要溺死的人,终于从死亡的边缘渡到了生的彼岸。
⑻突然,他被人推了个趔趄,险些摔倒。手一松,肩上的蛇皮袋轰然掉在地上。
⑼我坐在自行车上,蹁着腿歪在路边看,看客当然不止我一个。推中年人的是一只漂亮的手,白皙,光洁,十指修长。你看着这样的手会联想到钢琴高雅的键盘。推人姑娘的白色连衣裙的胸口上有一片脏污,这无疑是那个中年人驮着的大蛇皮袋蹭上去的。
⑽中年人站稳之后,看到眼前姑娘胸前的脏污,拙拙地说了句“对不起”。姑娘瞪着他,去死!一声骂。中年人的脸猛地抽搐了一下,愣在那。那姑娘见中年人再不说什么,觉得无趣,骂骂咧咧余怒未消地走了,背影像大多城里姑娘一样高傲而又性感,一边走一边拍打胸前那片脏污。
⑾中年人转身看到了我,不知怎么盯了我一眼,我忽然感到脸上被刺痛了一下,他的眼神里透出的不是尖利,而是怨恨,还有些绝望。我想,在这快速穿行的茫茫人海中,他和她或许再也不会有这样擦肩而过的机会,而这件事,很快也会成为仅仅只是在记忆中发生过的。记住的可能不是某个地方,某个人,而是疼痛。
⑿我是谁?我是偶然从这里经过的一个路人,是刚才围着看热闹的众人中的一个。连衣裙姑娘走了,围观的人怅怅的,散开去了。我有些后悔,又有些庆幸。如果我刚才一路猛蹬,可能就从一件事情前面冲过去了。但有些东西是命定般冲不过去的,你就是再不愿意看见也必须要面对。有时候,一个突发事件,一次偶然的相遇,会让你这个人,会给你的心底染上不同的色调。
⒀这时,中年人用力扛起蛇皮袋准备离开,蛇皮袋上肩的瞬间,他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对不起”。他转身一看,原来大蛇皮袋触碰到一个姑娘手捧的鲜花,花瓣飘撒到地上,散发出似有若无的花香。
⒁说话的姑娘站定在路旁,看着中年人,似有几分无措。“是袋子碰落了花,还是花撞上了袋子?”中年人没搞明白,一声“对不起”让他有几分惶恐。他看着姑娘,嘴巴嚅动着,想说句什么又没说出来。看着姑娘再没说什么,他赶紧离开了路口。“好在没把人碰伤”,他边走边想觉得庆幸,肩上的蛇皮袋似乎轻盈了一些,脚步也坚定起来……
⒂我骑上车,拐了那个我原本就该拐的弯儿。许多人匆匆从我身边走过,我也从许多人身边匆匆走过。这时,谁正与你擦肩而过?
【小题1】第⑴段反复运用“匆匆”一词的表达效果是。
【小题2】第⑸段画线句在语序上有变化,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作赏析。
【小题3】第⑺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和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
【小题4】对文中“中年人”的“动作和心理”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⑷段,“迈”腿“缩”腿的动作,表明中年人想尝试又害怕的心理
B.第⑺段,“当心啊”,善意的提醒给中年人过马路予极大的鼓励和勇气
C.第⑽、⑾段,被推后再挨骂,让中年人对这个城市有了些绝望的情绪
D.第⑾段,中年人被骂后将怨恨迁怒于“我”,转身“盯了我一眼”
E.第⒁段,姑娘的道歉让中年人有些意外,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
【小题5】阅读第⑿段画线句的人物描写,辨析“围观的人”与“我”的心理差异。
【小题6】结合作者的所见和所感,简析本文结尾句的多重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苍老的青春

胡廷楣

①在范曾先生的画中,常常见到,在一棵大柳树或者大松树下,有一老一少在下围棋。可能在画家看来,没有白发苍苍的老者,就不能让人感到围棋的深奥古朴,围棋的博大精深。而没有孩子,没有天真无邪的神情,又难让人联想到围棋的敏锐和流动的神韵。在欣赏这样的作品的时候,总会对人生的无法圆满,感到一种无奈。   

 ②当韩国的李昌镐16岁就被人称为“少年姜太公”的时候,在某一瞬间,我想棋了范曾的画,坐在棋盘两面的人合而为一。16岁的年龄,白发苍苍老人的阅历和心机。他有年轻人的超乎寻常的计算能力,但是,更如老人一般沉得住气,有耐心。他在12岁就被韩国棋界称为“老棋”。这是一个特别的超级棋手独特的性格背景

③李昌镐是曹薰铉的学生,但是他的棋风和老师相距甚远。从1984年到1992年整整8年在曹家的那些日子,李昌镐每一晚都在认真读棋谱,读老师家中的藏书,电灯夜夜都在子夜才熄灭。他把老师家中数千册的棋书读了三遍。有人笑着对曹薰铉说:“你家里有一个贼,每天都在偷你的东西。”曹一了之。

④李昌镐就是这样成长起来了,1990年,年仅14岁的李昌镐四段在韩国的各大棋赛中连胜41局,引起了韩国棋界的注意。在富士通赛中,战胜了超一流的武宫正树,还在韩国的正式比赛中,以3比2战胜师傅,夺走了曹薰铉的“最高位”的头衔。一代大师吴清源在评论曹李师徒俩时说:“曹薰铉是最有才能的棋手,而李昌镐的成功,靠的是超常的用功,他除了下棋,心无旁骛。”没有别的事情。”不得不承认,这正是曹薰铉靠自己的天才所不能赶上的原因。

⑤李昌镐有句名言:“棋局如人生,下棋时,布局越华丽,就越容易遭到对手的攻击,生活中,少犯错误的人,要比华而不实的人更容易成功。”由此可见,李昌镐其人其艺已浑然一体,而这正是为期的特点所造成的。围棋在一开始就不是一种逞强好胜之道。中国早在南北朝时代的围棋“九品”,将“斗力”放在较低的第七品;将“用智”,放在中间的第五品。虽然在最前面的四品“入神”、“坐照”、“具体”、“通幽”,都比较抽象,但是强调要有一种境界,有一种“不战而曲人之兵”的居高临下的势能,在最高的境界中,一切全部变成了平易,返朴归真。    

⑥围棋是一种忍耐性极强的游戏,对手出错是棋手的胜因之一。进攻的棋,是在威胁对手出错;而防守的棋,是在静中观动,是不变应万变,怀着希望等待对手出错。李昌镐的棋就有这种防守的味道。这就象是老子以柔克刚的哲学。

⑦李昌镐的胜利观,几近老子之道。他在棋盘上,总是一副慢慢吞吞的样子,走得很厚。他就象山谷,象海洋,首先是一种低姿态。这样他就有一种接受的可能,有一种等待的可能。由于他的实力,总能在对局中以不变应万变,在打比赛中,常常实现逆转,也就并非偶然。  

⑧这的确是个可怕的少年。他给对手的感觉就好象面对一座沉默的冰山,表面上好象并不会给你多大的威胁,而你也很难从他那儿找到一举确立胜势的机会。所以说,完败于李昌镐手下的人很多,失败后痛心疾首、懊悔不迭的却很少。

⑨作为记者,我和李昌镐有过一些采访接触。但从不去斜塔如何沉默或者如何没有表情之类,应为他的精神世界不像人们想象的阿阳枯燥乏味。相反,在他年少的腼腆和天真中,透出超一流棋手的思想的苍老。

⑩一切有关为期的华丽文章,在李昌镐面前黯然失色。李昌镐是天才的坟墓。

【小题1】开篇从范曾先生的画写起有何作用?
【小题2】第三段两个“笑”字,各有怎样的含义?
【小题3】第八段划线局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小题4】下列对文章标题“苍老”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暗示李昌镐老成持重的围棋禀赋。
B.反应李昌镐研习围棋的功夫深厚。
C.表现李昌镐现身围棋的忘我精神。
D.凸显李昌镐围棋思想的丰富深刻。
【小题5】文章最后说: “李昌镐是天才的坟墓”,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从远古时代的狩猎采集,到农耕文明的春耕秋收,再到工业社会的流水线生产,每一次技术革新,都让“职业”有了新的定义,也引发了人们对人力资源的新的认知。世界银行发布《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工作性质的变革》,就新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②传统职业被人工智能替代,早已不是科幻小说的情节。例如无人驾驶就让卡车司机顾虑重重,不少拥有清晰评估标准、工作业绩可衡量的职业也面临机器换人的可能。一份报告显示,到2033年,美国将会有47%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其中比例最高的就是电话营销、保险业务员、运动裁判等。甚至微软机器诗人“小冰”还出版了诗集,尽管众人对其作品所见不一,但说明如写诗、作曲这类依赖灵感的创造性工作,也正在受到人工智能的挑战。

③人工智能在各领域开花结果,科技进步带来的系统跃迁和资源重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智能时代,怎样不被机器打败?马克思关于机器使工人失业的担忧是否会成为现实?面对“人类命运之问”,了解是沟通的前提,理念是实践的先导,更新教育和职业观念是当务之急。

④在基础教育领域,有人建议在中学开设人工智能课程,让学生获得第一手的人机交互操作经验。其彰显的教育理念,正是倡导数据读写和动手实践,弱化简单记忆与复制。事实上,从儿童早教到高等教育,从技能培训到成人教育,学习人工智能都将成为必备的技能。有人说:要在人类DNA中编入终身学习的代码,学会与机器人“相处”,正是不断跟进科技前沿、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时刻准备应对变化的表现。

⑤学习、掌握高级技能就能更好地利用新技术契机,适应工作性质变革。反过来说,新技术也是职业迭代转型的催化剂。如著名的达芬奇手术系统,让机器人操作切割、电烧等手术,而医生凭借抽象感知、运筹决策能力,在远程控制终端随时指导和干预。人机协作,取长补短,既释放了医生的心理压力,也提高了手术的精准性与稳定性。归根结底,机器人无法掌握的技能,其价值持续攀升,人们理应做大做强优势项目:另一方面,人与机器人合作的技能愈发重要,机器人做人的千里眼、顺风耳,人做机器人的指挥官、把关者,或许是未来的常态。

⑥把吸纳新知当作燃油,将终身学习视为引擎,开掘职业发展新动力需要这样的坚持。当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只有搞懂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理解数据算法的本质规律,才能在工作中掌握主动,构建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实现人机共舞。

(摘编自康岩《走向“人机共舞”的未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给传统职业带来了挑战,其对未来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已引发了关注。
B.若想智能时代不被机器打败,就须转变教育和职业观念,紧跟时代,更新知识体系。
C.人类进行了在其DNA中编入终身学习的代码等多种尝试,以应对智能时代的挑战。
D.未来的职业常态可能是人机协作:机器人是辅佐者,人是机器人的指挥者和把关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挑战引出“人类命运之问”,现实针对性强。
B.第②段举例论证传统职业甚至依赖灵感的创造性工作也正在受到人工智能的挑战。
C.文章着重从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的优点这两个方面介绍智能时代的职业特点。
D.文章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告诉人们应如何实现人机共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远古时代到农耕社会再到工业社会,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带来了职业性质的变革。
B.相较于其他职业,评估标准清晰、工作业绩可衡量的职业受到人工智能的挑战更严峻。
C.如果人们能够掌握机器人无法掌握的技能,就应该把它做大做强,因为这是优势项目。
D.智能经济形态是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它是人们在智能时代构建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自然灾害越来越多了吗
中国历史上关于地震的记载相当丰富,现在已经编成了《中国古代地震史料》。其它像水灾、风灾、虫灾,包括鼠疫、霍乱这些自然灾害也都有记载。有的学者提出现在的自然灾害跟从前相比是越来越多,认为根据史料的统计,中国的重大灾害商朝一次,周朝两次,到了唐朝五次,宋朝八次,清朝二十次,民国三十次,现在八十次。这个结论相当片面。大家知道,历史上留下的文献是越早越少,越后的越多,所以仅仅依靠文献统计,那灾害当然是越来越多了。比如地方志是很重要的,宋朝元朝的地方志加在一起全国不到100种,明朝清朝民国的地方志加在一起8000多种,如果平均每一种方志记载一个灾害的话,那么宋元就不到100次,而明清民国加在一起就8000多次。要这样算的话,从周朝再往前,三皇五帝时代一次灾害都没有,因为没有历史文献啊。
另外还要看到过去时代有灾害记录并且传下来的地方,一般都是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如果当时的人们都没有文化,他们就口耳相传,最多留下“大禹治水”这样的传说,不会有什么精确的记载。今天到非洲、南美洲一些地方作调查,当地老人会告诉你历史上有很多水灾,他讲不出哪一年代,因为没有文字记载,都是凭印象。那么根据历史资料的统计,中国各地什么地方灾害最多呢?是首都附近。因为首都附近经济文化发达,对自然灾害做记录的人多,留下来的东西也多,所以才会有这个结果。而且同样的灾害如果发生经济文化发达、人烟稠密的地方,引起的社会影响要比发生在那些经济文化落后、人烟稀少的地方大得多。现在如果北京附近地抖一下,三级地震,本来不算什么,大家就会很紧张,媒体上肯定会报道。但如果报上登西藏尼玛县发生七级地震,大家听过就算了,因为后面有句话,“当地人烟稀少,没有什么影响”。现在因为科学技术发达,记载方便,尽管有些地方没有人,震级很小的地震被检测到了,也给报导出来了,那古代呢,难道张衡的什么地动仪会记载这些吗?肯定不会。
所以仅仅根据文献记载的统计结果说自然灾害必定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这是不妥的。要根据现存的文献数量来考查自然灾害,比如把方志加以平均,看每种方志记载多少种,那就可能比纯粹根据已记载的灾害数量来统计要准确得多这里就有一个学科交叉的问题,只是研究历史的人恐怕只会这样统计,如果跟进行数理统计的、做抽样调查研究的人一起商量的话,可能就比较好了。国外研究这种资料有一种插入法,除了统计基本数字,还要对数据进行一种整理,整理的过程就充分考虑到不同的标准,也考虑到史料留下来的数据本身的稀密度,这样结果就比较好。但是即使这样,是不是一定能证明发展到现在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呢?也不见得。当然我们承认,从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球上要找到完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恐怕已经很困难了。
(节选自葛剑雄《从历史地理看自然环境的变化》,略有改动)
【小题1】作者认为,仅仅根据文献记载的统计结果说自然灾害越来越多是不妥当的,不能证明作者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关于地震的文献记载相当丰富,其它像水灾、风灾、虫灾、病灾这些自然灾害也都有记载。
B.历史上留下的文献是越早越少,越后越多,所以仅仅依靠文献统计,自然灾害当然是看起来越来越多。
C.根据文献记载来判断,会觉得从商周往前的三皇五帝时代一次灾害都没有,因为没有那时的历史文献。
D.首都附近经济文化发达,留下来的记录自然灾害的文献自然也多,根据文献统计,会感到这里灾害最多。
【小题2】(小题2)对于作者所主张的考查自然灾害数量的正确方法,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研究者要把各个时代现存文献所记载的自然灾害的数量加以平均,从而统计出比较准确客观的数字。
B.研究历史的人跟进行数理统计和做抽样调查研究的人合作,运用学科交叉的方式统计自然灾害的数量。
C.研究时插入国外的相关资料,对数据的整理充分考虑到中外不同的标准,也考虑到数据本身的稀密度。
D.由于已经很难找到完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所以统计自然灾害的数量还要考虑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小题3】(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有关自然灾害的文献中,我国地方志是很重要的史料,平均每一种方志至少记载一个自然灾害。
B.今天非洲、南美洲的某些地方的老人知道历史上有很多水灾,但由于没有文化,讲不出水灾的具体年代。
C.发生在经济文化发达、人烟稠密地区的灾害,引起的社会影响大得多,被传播、被记载的可能性也大得多。
D.因为现在科学技术发达,记载方便,无人居住的地方发生震级很小的地震也都会被检测到并且报道出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月3日晚上,两位 90 后女主播在某平台直播手撕郭敬明和沈煜伦的书,双双称不读书 也能赚大钱开跑车。在当晚的直播视频中,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 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 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 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
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波澜壮阔、不可名 状。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 年 1 月 4 日)
材料二: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 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 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 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其实,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于换一个高等学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 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读了大学,不代表马上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或许更难华丽转身。它反馈于人的“好处”,未必能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兑现,而常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其中好处,需慢慢体会。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 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
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1 月 18 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除了薛屯村,媒体还报道过河南林州的梨 园村、河北邯郸的王桃园村、山东平度的庄子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有其内在逻辑。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除了贫穷、当地基层村组织格外重视教育等原因,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 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
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
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 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
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 年 3 月 1 日)
【小题1】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 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 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 为这些地方上世纪 80 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材料一用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有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 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B.材料二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 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 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 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E.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 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小题3】针对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