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现代史学界发生了一件十分荒谬的事情,就是把秦朝至清朝时期的中国社会称为“封建社会”。其实,“封建”一词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概念,它是西周邦国制度的核心,称为“封建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顺应历史潮流,用“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了这一制度,所以秦朝以后的中国社会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社会”了。

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误,是中国史学界接受前苏联史学界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学说”,将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硬套在中国头上的结果。这一学说认为,人类社会必然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五个发展阶段。然而,这一学说根本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中国真正的封建社会是在西周时期,而非教科书上说的秦朝至清朝时期。另外,中国自始自终都不存在所谓的奴隶制度。中国古代虽然有奴隶,但从来就没有过奴隶制度。中国历代的典籍,从没提到过奴隶市场买卖,也没提到过谁是大奴隶主。

“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学说”是从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对西方而言,除了还没有实现过的社会主义阶段,其它几个阶段还是比较符合西方的历史事实的。但是,这种划分方式也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很多别的划分方法、划分依据。事实上,除了以斯大林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外,这一划分方法是很少被接受和采用的,即使对西方历史而言也是如此。历史学家们一般是将西方历史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进行论述的:古希腊时期、希腊化时期、古罗马时期、中世纪基督教时期和近现代时期。

“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学说”带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即将西方存在过的一些历史事实总结为规律,并认为其它国家和民族也应该是按照这一规律发展演变的。

另外,这一学说实际上是一种单线直线演化论,即认为人类社会是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五个阶段单线直线演化的,而且这种演化是自发的。但事实上,人类发展史根本就不是单线直线演化的,而是和生物进化一样,是“多样选择”的。生物们的基因会朝多个方向变异,但是客观环境只会选择和保留那种适合在环境中生存的变异方向。由于西方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的大不一样,因此不同的地理环境所选择的它们的发展模式和社会形态也会大不一样。这也就是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模式和社会形态多种多样的根本原因。

不过,在承认了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多样性之后,我们还必须承认其共性,即人类文明也有共同的发展模式:原始狩猎和采集文明→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物和信息技术文明。这种发展模式既非欧洲中心主义的,也非单线直线演化的。因为它并不只是对西方文明和历史的总结,而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和历史的总结;同时它也承认,低级阶段的文明不会都自发地进化为更高阶段的文明,而只有极少数文明才能自发地进化为更高阶段的文明。比如从原始狩猎和采集文明发展到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其实只有极少数人类完成了这一进化,绝大部分只能停留在原始狩猎和采集文明阶段,或因淘汰而灭亡;从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发展为工业文明,只有西方自发地完成了这一进化过程,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民族都不能自发地完成这一过程,而只能通过外源性因素,即接受西方的工业文明来完成。

总之,为了树立我们正确的历史观,我们应该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正名,应该用“原始狩猎和采集文明→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物和信息技术文明”这一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理论,取代前苏联史学界的“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学说”。

(摘编自网络)

【小题1】下列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学说”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学说是前苏联史学界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提出的,该学说认为,人类社会必然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五个发展阶段。
B.这一学说是从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因而完全符合西方历史发展的事实,但与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却完全不相符。
C.这一学说带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即根据西方存在过的一些历史事实总结出一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并认为其它国家和民族也应该是按照这一规律发展演变的。
D.这一学说实际上是一种单线直线演化论,即认为人类社会是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五个阶段单线直线演化的,而且这种演化是不受外力影响的。
【小题2】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现代史学界全盘接受“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学说”,把秦朝至清朝时期的中国社会称为“封建社会”,这是一件十分荒谬的事情,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还包括西周时期。
B.中国自始自终都不存在所谓的奴隶制度,因为奴隶制度的一大特征是奴隶的市场买卖,而中国历代的典籍中从来没有过相关的记载。
C.中国的历史发展模式和社会形态跟西方大不一样,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和西方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差别。
D.中国没有能够自发地完成从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这一进化过程,因而只能通过外源性因素,即接受西方的工业文明来完成。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历史和文明既有多样性,也有其共性,即人类文明有着共同的发展模式:原始狩猎和采集文明→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物和信息技术文明。
B.人类文明共有发展模式理论是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和历史的总结,与“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学说”相比,它更符合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事实。
C.人类文明共有发展模式理论不是单线直线演化论,因为它承认,低级阶段的文明都不会自发地进化为更高阶段的文明。
D.历史学家们在研究西方历史的时候,一般是按照古希腊时期、希腊化时期、古罗马时期、中世纪基督教时期和近现代时期几个阶段来进行论述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1 09:03: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保护非遗,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一个非遗项目是否得到有效保护,可以主要从以下六点加以判断:实践活动是否持续并富有活力;基本实践方式,如手工技艺之于某些传统工艺项目,是否得到保持;基本文化内涵是否得到尊重;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是否得到弘扬;相关社区、群体和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及再创造权利是否得到尊重;传承人群是否得到保持乃至扩大。
非遗保护工作有一个重要理念: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国剪纸技艺列入非遗代表作名录,不是因为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剪纸图案,而是因为剪纸深深融入了中国老百姓的社会生活和情感表达,成为很多地方社区和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厘清了这一点,就不难把握非遗保护的对象,以及政府在剪纸项目保护中的角色定位,即保护和培育这种大众文化生态,支持开展剪纸活动的习俗和社会实践,让剪纸传统及其技艺在当代生活中得到延续和发展。至于是沿用过去的图样,还是创作新的题材,是传承人或爱好者在公序良俗规范下的文化表达权利。
(摘自项兆伦《用大历史观看非遗》)
材料二:
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少数民族非遗名录的统计情况
类别
数量(项)
省份
传承人数量(项)
民间文学
66
云南
79
民间音乐
72
新疆
69
民间舞蹈
90
贵州
63
传统戏剧
13
内蒙古
53
曲艺
17
青海
42
杂技与竞技
18
西藏
41
民间美术
31
四川
39
传统手工技艺
61
湖南
25
传统医药
13
广西、吉林
24
民俗
96
甘肃
15
 
(改编自肖远平、王伟杰《中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及传承人统计分析》)
材料三: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的记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非遗保护传承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自下而上”的。我国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多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非遗虽然被称为“遗产”,但又不像别的已经“固化”的遗产,它是仍然存活在我们当代生活中的传统,也许已经老迈,却不是朽木;也许已见式微,却从未消亡。对于这样活着的文化,在新的时代应有新的内容,非遗也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保护传承的另一条线索是“自上而下”的。随着对非遗的重视,国家的政策、财政的资金为非遗的保护、传播、传承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和支持。
除了政府的引导,还需要更多的力量加入进来。西方的圣诞节之所以风行于世,就在于产业的力量,让商家广泛参与。圣诞树和圣诞老人的形象符号,圣诞歌和圣诞礼物的仪式营造,都成为商家“圣诞大餐”的内容,既调动起人们参与的兴趣,也让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在互联网时代,非遗也要与时俱进,用好网络传播工具,用好网络传播工具,让“传播”与“传承”产生“化学反应”,形成活态存在的生命力。
(摘自杨文博《民间工艺如何与互联网结合》)
材料四:
首先,互联网可以为民间工艺提供广泛的销售平台。互联网的链接功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销售平台的建立——使消费者、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实现无时空障碍的沟通。其次,民间工艺线上推广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线下体验机会。线上推广、线下体验是互联网时代非常重要的商业思维。再次,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心态也随之发生改变,个性化消费需求显著提高。互联网时代,商家可以利用消费数据的积累分析出商品的市场反响情况,对不同的消费者有的放矢,实现更精准的营销策略。
(摘自张玉玲《活态传承需全民参与》)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非遗项目是否得到有效保护,关键是传承人群是否得到保持乃至扩大。
B.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C.非遗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因此新时代非遗也应有新的内容。
D.在非遗保护中政府要找准角色定位,积极地引导,并且尽量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剪纸是沿用过去的图样,还是创作新的题材,传承人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
B.材料二显示,我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中类别、省份等层面的分布都不均衡。
C.非遗虽然仍存活在我们当代生活中,但是缺乏生命力,在新的时代难免消亡。
D.政府对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了保障和支持,是非遗保护传承中最重要的力量。
【小题3】综合民间工艺与互联网结合的做法,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在互联网时代非遗如何做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第四次零售革命是建立在互联网电商基础上、又超越互联网的一次革命,它将把人类带入智能商业时代。
这次革命改变的是零售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变零售业本质“成本、效率、体验”的价值创造与类带入智能商业时代价值获取方式,是信息、商品和资金流动效率的升级,然后一步步走向社会化、专业化。
社会化是专业化的基础,通过社会化能够更好地实现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提高专业化的水平。最终,信息、商品和资金流的服务会变成像水电煤一样的公共基础设施,将零售业的成本、效率、体验推向新的层次。
所以,零售的改变其实是背后零售基础设施的改变。未来零售的业态可以有许多新的形式,但背后的基础设施会越来越社会化、专业化,零售业会演变成为互联、共享的零售生态。
(摘编自刘强东《零售的未来:第四次零售革命》)
材料二:推动第四次零售革命的因素是什么呢?
消费主权时代的到来需求个性化,消费者越来越注重自身个性的表达。这对产品和零售的适配度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说,未来消费者可以通过家里的智能冰箱自动识别鸡蛋、牛奶等常规食品的余量,自动下单;可以一边和虚拟助手聊天,一边让它购买朋友最近关注的时尚新品作为生日礼物……
可以预见消费变化带来的结果是:客户需求、消费场景和商品产出这三者会变得极其分散如何才能把这些散乱的点有序地串联、协同起来?这需要通过建立在感知、互联、智能基础上的智能商业来实现。消费和智能技术就像DNA的双螺旋结构一样,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消费端的变化代表了第四次零售革命的方向。但如果没有智能技术的支撑,这一切都是空谈。消费与智能技术这两股力量绞合在一起,为我们带来第四次零售革命。
(摘编自新浪网《第四次零售革命,还是新零售》)
材料三: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3.1万亿元,同比增长33.4%,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13.8%,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5%。
随着新零售大门的开启,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在“寒冬”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春天。2017年的“双十一”,很多国产品牌占据了越来越大的优势,其品牌销量增速高于国际品牌。凭借互联网技术创新、善用多元化的营销手段和服务优势,中国品牌正在崛起。
中国在未来零售方面,有很大的探索与突破,将会成为许多国家的模板。“超级大企业”们如果能在标准、国际规则方面进一步探索并加强国际合作,那么中国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制定,提升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也就有了着力点,中国引领的“第四次零售革命”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摘编自搜狐财经网2017.9)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四次零售革命,将把人类带入智能商业时代,它建立在互联网电商基础上,又超越互联网。
B.消费的个性化使客户需求、消费场景和商品产出这三者会变得极其分散,而智能化商业则将其串联起来。
C.第四次零售革命,促进信息、商品和资金流动效率的升级,也使零售逐步社会化,专业化。
D.第四次零售革命将零售业的成本、效率、体验推向新的层次,以此促进信息、商品和资金流服务的升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社会化能够更好地实现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提高专业化的水平,政府应该担负起社会化的关键性职能。
B.零售业本质“成本、效率、体验”的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方式等,将在第四次零售革命中不断改变。
C.第四次零售革命就是要实现消费个性化的目标,让消费者可以通过家里的智能冰箱自动识别鸡蛋、牛奶等。
D.2017年上半年,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增长迅猛,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同期实体店。
E. 中国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的制定,不仅能提升合作竞争新优势,也使中国引领的“第四次零售革命”落到了实处。
【小题3】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推动第四次零售革命的因素有哪些。

同类题3

(二)阅读下文,完成 下列小题。
谁在惦记着你   刘继荣
①快下班的时候,我无缘无故地喷嚏连连,同事说,谁在惦记着你呢?
②窗外没有阳光,天空是制服般的冷灰,连微笑也是公式化的,谁在惦记着我呢?
③谁会惦记着你所在的那个城市的气温,谁会惦记着你很久以前说过的一句话,谁会惦记你是不是不 开心,又 是谁惦记着你在深夜里发一个短信给你?
④想起一个人,一个许久没有联系过的朋友,她曾经说过我不美丽,也不勤劳,也不勇敢,可是我善良,我是 她从任何搜索引擎上也搜索不到的好友人选。
⑤上大学时,她在我的下铺,不爱说话,每次我感冒都会从下面缓缓升起一个杯子,是我最讨厌的温吞白开水, 然后是更令我厌恶的各种颜色的药片,喝光水,把药就顺手夹在床头一本同药一样枯燥的书里。后 来我偶尔打开那 本书,里面黄黄白白的小药片那么精致而玲珑,那些经年的药片,像是当时没有认真看后来才读懂的留言,整本都
有清淡的药香,一下子,鼻子酸,眼睛也酸,忽然就有了感冒的症状,才知道,感冒实在是一种幸福的滋味。
⑥日子如流水一样地过,奔波在烟火红尘里,永远地忙忙碌碌,不知不 间,我们在人海里走散了,失去 了彼此的消息,可是我仍然牵挂着她,相信她也一定会惦记着我,那些曾经从心底开出的花儿,在匆匆的流年里会老去, 所有的花瓣都飘零之后,却留下了一粒粒晶莹的种子在某一个不能预见的日子,繁花会开满光阴的两岸。
⑦窗外已经开始飘雪,细碎的沙粒一般的雪,满天满地无处不在。
⑧也许惦记着我的是年迈的双亲吧?他们打电话来永远是那几句:家里都好,你很忙,不要惦记我们。 可是他们却一直一直地惦记着我。
⑨雪大起来了,大片的雪花旋转着飘飞着,落下来,落下来,纤巧的落花,厚厚地堆积着……
⑩“刘继荣,刘继荣!”谁在大雪里锐声叫我的名字,我连忙答应着,随即一个小小的身影冲了过来,我 的儿 子已经泣不成声:“你的手机怎么总是联系不上?预报今天有寒流,有大雪。以为你跌倒在雪地里,你怎么会这样? 刚才我喊妈妈,那么多妈妈都跑过来,我只好叫你的名字。”自从我生一场大病之后,他常常是 天气预报的热心小 观众,关照我添减衣服,而且关照好自己不要感冒,有时候他絮絮叨叨地告诫我的时候,我真的会怀疑他是不是只 有十岁。
⑪“要过马路了’小心车!”那么熟悉的声音。我过马路的时候,永远都是让人担忧的心不在焉,最早是父母
无数次地叮嘱我,并且不辞辛苦地送我去学校,后来在外地上学的时候,总是好朋友挽住我的臂,和我一起过去。再后来是老公紧抓住我的一只手,现在他到外地了,我的孩子又抓住我的手,他第一次焦灼地喊 的是:汽车,小心 啊,快让开!我妈妈要过马路了!
⑫仿佛我是一辆坦克,一不小心就会把别人的车撞坏。他喊得那么响,匆匆过往的行人,淡漠的脸上都 有了明亮的笑意。
【小题1】文章开头三个问句,连用三个问号,表达效果强烈,请加以分析。
【小题2】对画线句“感冒实在是一种幸福的滋味”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引出了作者对失去消息的朋友的牵挂。
B.流露了作者为当时没能及时表达感谢的遗憾。
C.暗含了作者将美好的回忆化作抵抗病毒的勇气。
D.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与感恩。
【小题3】简析第11 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本文为抒情散文,故事发生在雪天。请分析环境 写对推动情节的作用。
【小题5】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我们常可以看到一种特殊的写作手法叫“对写法”,又叫“一笔两面”。或是“对面落笔”。即明明主人公对对方有所思念,但并不直接叙述。而是从对方下笔。请从此角度,对本文的写作构思进行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月下美人泪

肖建国

惠州城有两大养花高手,一个叫黄金,一个叫季献民。

称得上高手的,总得有点绝活。

先说黄金。

从黄金记事起,他家就是花匠。别人养花大都为了观赏,而黄金家是为了生活。他家以种花卖花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全靠花。所以黄金从小就跟着家人干养花的活。八岁,黄金去上小学。刚好学校的校园在翻整,墙角要种一排花。有员工过来问,种什么花?校长沉吟一会说,种白鹤仙吧,陆游不是说过“芳兰移取偏中村,余地何妨种玉簪”吗?

校长对古诗词有研究,这玉簪就是白鹤仙。

黄金一听,就说不行不行。这玉簪不能种墙根,炕都会炕死。少儿雌黄,校长哪放在心上。果然种上不多久,这玉簪全都晒死了。

校长对黄金刮目相看.黄金读到初二,辍学了。他成绩不好,整天就想着如何侍弄花草。校长说,你回去也好,花草有本心,说不定能让你黄金万两。

校长也真说对了。十多年后,黄金成了惠州城花卉行业的大佬。他不种一般的花,只种奇花异草。比如兰花走俏时,惠州城里的花匠都去养。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你方唱罢我登场。朝京门的王胡子竟养出了猴脸小龙兰。一茎一花一雷公,粉面蒜鼻红头发。嘿,奇了。轮到黄金出手,养的是蝴蝶兰。品种虽一般,可花蕊里包含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鸽!栩栩如生,绝了。

再比如,养昙花,也叫月下美人。

黄金能让昙花在白天开放。这个,稍有养花经验的人都会。将昙花用黑布蒙起来,不让其见光。到了晚上,则用射灯对着照,照得昙花“阴阳颠倒”。一个星期后,昙花彻底蒙了,不得不顺从人意,在白天开放。

虽然都会,然而都没黄金的昙花开得艳,开得大,开得多。黄金的诀窍在哪里?据王胡子说,黄金爱搞嫁接,不是一类的花,也硬要把它们“嫁上”。

黄金的昙花供不应求。为防假冒,他在每盆花上都系个标牌:黄金之花。王胡子有次在黄金家喝了点酒,对他说,你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黄金心里咯噔一声。

季献民是教书匠,退休后回到家里,开始养花。他只养四种花,梅花、兰花、昙花、菊花。可能因为竹子不方便“院养”,就换成了昙花。他养的花不卖,只送人。

送人也看对象。王胡子同季献民认识多年,也只得到过一盆。

季献民养花好在哪里呢?黄金想去看看。

季献民家住在东江边,门前有棵木棉树,老干横枝,雄姿英发。据说每到春天,木棉花开,这树冠就成了燃烧的火焰山。

有同行来访,季献民忙迎出屋外。黄金开口便说,听说你的花种得很好,特来向你请教。按照黄金的想法,若季献民不愿意,稍稍皱下眉头,他寒喧两句便走。毕竟有技艺的都怕外露。

没想到季献民非常高兴,连说岂敢岂敢,今日你来得正好,晚上我有昙花盛开,正好一起品赏。

季献民的花种在后院,有三四个屋地大小,木架上按品种分类,养的全是花。有幼苗,有成品,有的正热热烈烈地开放。花香扑鼻。

黄金仔细嗅了嗅,这花香与他那里香得不一样。香得纯粹,甘甜。真是奇怪了。

再看昙花,黄金更为惊讶。有很多盆都是他家的,“黄金之花”标牌还在呢。季献民说,这都是别人丢掉的,我捡回来重新修整。昙花期短,可它命长。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花一命,它知感恩。

这高论,黄金第一次听说。晚上,季献民刷牙漱口、洗面洗手,清理好自身,才进入后院.后院里没有灯,星月辉映,影影绰绰。黄金莫明地感到一阵心虚。

就这样赏花?

对。不过,你坐着,我还要做点事,来,看着这盆昙花,今晚她将为我们绽放。季献民边说边拿出一管笛子来.黄金发现今晚要观赏的,正是从前他的昙花。

笛声响起,婉转悠扬,伴随习习凉风,如清水般掠过黄金心田。黄金不懂旋律,更不懂诗文,但此刻,这如怨如慕的笛声让他觉得身心变空,身体在变轻盈,有一种想飘起来的感觉。

醉了,还是晕了?黄金想不明白。他只想随着这笛声向上走,向上飘,最好能飘到云端去,再也不回来。然而,笛声戛然而止。

昙花开了。

在月光的映照下,悄悄然,昙花的花蕾慢慢翘起。随着笛声的缠绵,昙花如同少女一般,很害羞地将淡紫色的外色慢慢打开。一层层,一片片,有序地展现洁白芬芳的玉体。当花心褪到最后一层时,忽地,满院飘香,如雪般的大花朵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绽放了。最让人惊奇的是,每朵花片上都凝聚一滴晶莹的泪,在月光下闪着温润的光,并当着黄金的面滴落而下。有的落到了黄金的膝盖上,沁人心脾的凉!

黄金彻底呆了。好久,他才醒悟过来。

月偏西,黄金告辞季献民回家。转身,他发现季献民家门口贴了副很显眼的对联:

相看何须尽解语

爱花最是惜花人

这联,进去时怎么没看到呢?黄金自言自语。

(选自《百花园》2018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有意识地通过主人公的名字暗示其形象特点,取名“黄金”暗示他追求物质;取名“献民”表明他追求精神境界。
B.校长对古诗词很感兴趣,季献民是退休老师;但校长是故弄风雅,不懂装懂,目的是通过对比衬托季献民的养花的技艺高超。
C.标题“月下美人泪”中的“泪”至少有两层意味,其一是对黄金对昙花的践踏的一种无声的批判;其二是对季献民对昙花的尊重的感激。
D.小说最后,作者借黄金的自言自语,来暗示“黄金”在季献民家里收获了养花的技艺的精髓。
【小题2】“称得上高手的,总得有点绝活。”黄金的“绝活”体现在哪儿?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
【小题3】王胡子认为黄金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你从中悟出了哪些人生道理?请结合文意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唔”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 )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1)着身子(2)
A.(1)yǔ(2)qiángB.(1)yǔ(2)qiǎng
C.(1)ōu(2)qiǎngD.(1)ōu(2)qiáng
【小题2】根据上下文,选择最恰当的标点填入第⑦段括号处()
A.逗号B.分号C.冒号D.破折号
【小题3】根据上下文,选择最恰当的词填入第⑨段空格处()
A.拎B.掂C.攥D.拈
【小题4】分析第⑨段画线部分运用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